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2019-1-6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題。十別解文義。

因十義者。一法應爾故。二酬宿因故。三順機感故。四為教本故。五顯果德故。六彰地位故。七說勝行故。八示真法故。九開因性故。十利今後故。

​​五顯果德者。謂此本法中。顯佛勝德。令諸菩薩信向證故。不識寶玉。不得其用。不知此德。安能仰求。然果德有二。一依果。謂華藏世界海等。二正果。如來十身等。此二無礙。以為佛德。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一依內現依。如塵中剎海。二正內現正。如毛孔現佛。三正內現依。四依內現正。五依內現依正。六正內現正依。其文非一。又有四句。一或唯依。佛即剎故。二或唯正。剎即佛故。三俱。四泯。思之可知。隨舉一門。則攝一切。並如下說。

現在這個杯,像玉杯似的。現代的人會製造這種東西,也覺得很普通的;但要是在五千年以前,有這麼一個杯,那就成了寶。中國以前說有夜光杯,李白詩中說: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蘭陵那個地方產有一種美酒,名叫鬱金香;如果用玉碗把它盛起來,就會發出一種琥珀光,好像琥珀似的。只要主人的這些美酒,能把客人叫他醉了,也不知道哪個地方是他自己的家鄉了!這是一個講法。也不知道那個地方是不是他的家鄉了!這又是一個講法。不是自己的家鄉,就是他鄉。又可以說,我現在處於他鄉,但是不知道了,還是好像在我自己家裏一個樣,所以「不知何處是他鄉」。

所以這一句你不要把它講明白了,為什麼?就是不知嘛!不知,你就不能把它講明白了,你若講明白說知道是「他鄉」了,那就沒有酒了。為什麼不知道呢?就喝酒喝醉了,所以不知道了,也不知道是 Montana(蒙大拿州),也不知道是三藩市,因為在醉鄉裏頭,就不知道了。

寶,要是講太多了,講不完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寶。你若認識這個寶玉,才知道它有什麼用處;你沒有認識,就不知道這寶玉有什麼用處。好像這個玉碗,你拿來喝酒是很可以的;如果你給小孩做尿盆子,往裏撒尿、屙屎,那就不對了!就是不知道這個寶貝的用處。玉碗是喝酒的東西,怎麼給小孩子去裝大便、小便?這是不對的。為什麼會這樣子?就因為不認識,認為它和普通的碗是一樣。所以若認識這個寶玉了,你就知道它的用處:「喔!玉杯是喝酒的,用玉杯來喝酒,酒特別名貴,又特別好了!」

不知此德安能仰求:「此德」也就是果德。如果不知道佛的果德,就無法顯現出來佛的果德;要是不顯現出來佛的果德,你怎麼會知道佛德是這樣子?你怎麼會知道佛德是這麼不可思議的?你怎麼能向上勤求佛德呢?

仰,就是仰起來。仰起來,是表示在我上邊。仰求,表示仰起頭來求。那麼俯求也可以,不一定要仰求。這俯仰之間,俯,就是這麼低著頭來求,這也是求。為什麼要說仰求呢?表示這法太高了,仰之彌高,所以要仰求。

我還是少講些成語,講多了,你們這些 scholar(學者)又要費很多力氣各處找去。

講說佛法是很不容易講的,不容易講得對機──就是說的這個法,不是人人都歡喜的。今天講這個酒,有人反對了,說:「法師!你說法,什麼你不好說,為什麼單要說酒呢?我才受五戒沒有多久,剛剛把酒忘了;今天你這一講,我的酒蟲又跑出來了!這怎麼辦呢?你若不講,我就忘了這個酒;現在一講,喔!這很危險!」我講這個酒,你不要當酒來聽,你當水來聽;你說那是水,就沒事了。你說:「我不能自己騙自己,它根本就是酒,我怎麼可以說是水呢?」一切唯心造,你拿酒當水,水當酒,調過來就可以了!

再者,只要你會喝,喝「般若」酒、喝「大」酒、「方」酒、「廣」酒,你看這有多妙!你這麼一喝,不單不醉,還會覺悟的。所以你會聽,我就講得不對,你也覺得對;如果你不會聽,我就講得對,你也會認為我講得不對。再者,我再給你想個方法。最好我講經,你就睡覺;你不聽,也沒有罵你,也沒有罵我。等我講完了,你醒了,有人問你說法師講什麼來著?說:「講得 wonderful!講得妙!」我告訴你,睡覺比聽法更妙!有人睡覺,他知道:「喔,法師現在講我呢!」那就是覺悟了。

 

G2 開章別釋 分二    H1 正釋    H2 融通

今H1

【然果德有二:()依果,謂華藏世界海等;()正果,如來十身等。此二無礙,以為佛德。】

 

然果德有二:「然」是一個轉語詞。前邊盡說佛的果,菩薩求這佛果、證這佛果;現在把幾種佛的果德說一說,佛的果德有兩種。

()依果謂華藏世界海等:第一種是依果,就是依報。什麼是依果?就是華藏世界海。華藏世界在香水海裏生出一朵蓮華,這朵蓮華中包藏微塵數世界,所以稱為「華藏世界」。這樣的世界像海一樣的多,所以叫「華藏世界海」。我們這個世界,這華藏世界海,就說的依果德。

()正果如來十身等:第二種是正果,就是正報。什麼是正果?就是如來十種的身。十身: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此二無礙以為佛德:這兩種依正二果,互相無礙──依果無礙、正果無礙──這是作佛的果德。

 

卍      卍      卍

現在在美國,我們這「中美佛教會」(「法界佛教總會」的前身)這兒,每一天晚間都說法;不單晚間說法,白天也說法。我現在觀察這整個的世界,像我們這兒這麼樣忙的地方,很少很少的。方才我說睡覺,不是說你們這一些人睡覺,我是說世界的人都在睡覺。世界人睡覺沒有醒,所以他不知道是妙;你若睡覺睡醒了,才會知道是妙。不論你知道是妙也是妙,你不知道是妙還是妙;所以妙不可言,沒有法子說得出來這妙。

卍      卍      卍

 

H2 融通

【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依內現依,如塵中剎海;()正內現正,如毛孔現佛;()正內現依;()依內現正;()依內現依、正;()正內現正、依。其文非一。】

 

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前邊所講佛的果德,有依果、正果,是互相無礙的。現在用很通達的道理把它說明白了,有六句:

()依內現依如塵中剎海:第一句,是在依果裏邊又現出依果,也就是依報現依報。什麼是依報?就是所說的華藏世界海。這華藏世界海,是包括這個法界。我們這個世界,按照《華嚴經》來講,就稱為「蓮華幢世界」;這個蓮華幢世界有二十重那麼多,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在第十三重的蓮華幢世界。所以說,華藏世界就是蓮華幢世界;這叫依報,又叫依果。

再往淺顯來說,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叫依報。我們人叫正報,又叫正果;所謂「正果」,就是如來十身。

現在是在依報裏邊又現出依報。怎麼樣現呢?就在每一粒微塵裏,都可以現出微塵世界海。好像一粒微塵裏,又現出整個華藏世界海;可是一粒微塵沒有大,華藏世界海也沒有小。怎麼能在一粒微塵裏現出華藏世界海呢?因為你跑到微塵裏邊去了嘛!所以這叫「依內現依」。

說:「這個道理我不明白,怎麼一粒微塵會現得那麼大?一粒微塵還不大,那華藏世界海也沒有小,怎麼會裝到微塵裏邊去呢?」你想要知道怎麼會裝到那個微塵裏邊去,你要先研究研究怎麼裝不進去呢?你若明白怎麼裝不進去,你就明白怎麼樣可以裝得進去了。

()正內現正如毛孔現佛:第二句,是在正果裏邊又現出正果,也就是正報又現正報。什麼是正報呢?人身體上有八萬四千毛孔,就在每一根毛孔裏邊,又可以現出毗盧遮那佛。毛孔是正報、是正果;那麼現出了一個法身的佛,這也是「正」。

()正內現依:第三句,是在正果裏邊又現出依果;也就是在每一根毛孔裏邊,又可以現出微塵剎海那麼多的世界。華藏世界海在這一個毛孔裏現出來,所以這是「正內現依」。

()依內現正:第四句,是在依果裏邊又現出正果;也就是在一粒微塵裏邊,又可以現出佛的法身。佛在這一粒微塵裏邊坐道場、轉法輪、教化眾生。就在一粒微塵裏邊來大做佛事,這是「依內現正」。

()依內現依、正:第五句,是在依果裏邊又現出依正果;也就是在一粒微塵裏邊,又可以現出華藏世界海,又可以現出無量諸佛。這是「依內現依正」。

()正內現正、依:第六句,是在正果裏邊又現出依正果。也就是在一根毛孔裏邊,又現出佛,又現出華藏世界海。這是「正內現正依」。

其文非一:像這種情形,經文在很多的地方都會講到;所以不是單單一種經文來形容「依、正無礙」的境界。

 

【又有四句:()或唯依,佛即剎故;()或唯正,剎即佛故;()俱;()泯。思之可知。】

 

又有四句:在前邊所說的依、正無礙,是用六句來解釋。現在又可以用四句來把它解釋出來。

()或唯依佛即剎故:第一句,是或者這麼說「唯依」;唯依,就是只有依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的法身就是法性土;「廢己從他」,把自己佛身不要了,隨著法性土,所以佛和法性土沒有什麼分別。佛就是依報,這是一個解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的法身好像虛空似的,無在、無不在,無所不在。你說有嗎?你也看不見。你看見佛是什麼樣?不是現在供養的這三尊佛,不是這樣子。法性外邊也沒有佛,佛的外邊也沒有法性;所以法性土就是佛身,佛身就是法性土。所以說「唯依」,就是只有依果。

()或唯正剎即佛故:第二句,是或者這麼說「唯正」。唯正,就是只有正果,沒有依果。因為微塵剎海也就是佛的法性身。

():第三句,是具足依、正二果。也就是有依報,也有正報。依不礙正,正不礙依,依、正互相來顯現。

():第四句,是沒有依、正二果,也就是沒有依報,也沒有正報。泯,就是沒有了。

思之可知:你細細想一想、研究這個道理,就會知道了。

 

【隨舉一門,即攝一切。並如下說。】

 

隨舉一門即攝一切:在前邊所說的依正無礙,依果和正果可以用六句來解釋,又可以用四句來解釋。現在隨便舉出一門,這一門就能攝一切門;這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華嚴經》的道理,就是這樣圓融無礙。

並如下說:這樣的道理在下邊的文中,有詳細地說明。現在只是簡略地說,不必說得太詳細。

 

F6 彰地位故 分二    G1 總彰大意    G2 開章別釋

今G1

【六、彰地位者,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至果,有階差故。夫聖人之大寶
曰位;若無此位,行無成故。】

 

六、彰地位者:第六種因,是說彰明地位的因,是在什麼地位上。彰地位是為著什麼呢?

為顯菩薩修行佛因:就為著顯一切菩薩在行菩薩道時,所修行的佛因。什麼是佛因?就是菩薩所行所做都迴向給佛果,「佛因」也就是佛果;現在種佛的因,將來是成佛的果。種佛的因,就是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不過,一般人行菩薩道是不容易行的,菩薩道很難行的。為什麼?因為菩薩要利益眾生;眾生向你求什麼,你就應該布施什麼。這行菩薩道的人,人家要你的頭,你就要把頭布施給人;要你的手,就要把手布施給人;要你的足,就要把足布施給人。總而言之,你這個身體有人需要,你都應該布施給人。所謂頭、目、腦、髓,這是內財;有人需要你這些東西,你若行菩薩道,就應該布施給人。

所以舍利弗尊者當初聽佛所說,行菩薩道是大乘的修行法門,乃發心要行菩薩道。舍利弗在佛的面前,發願行菩薩道,修大乘法。

佛說:「這不是容易的,你先試修三個月;若可以了,然後再正式行菩薩道。這行菩薩道要發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最苦的事情應該自己做,最快樂的事情應該讓給人。所謂『捨己從人』,這樣才行!」

舍利弗尊者說:「大約可以吧!我想把我這個身體布施給人,誰想要,我都可以捨得。」

佛說:「很好,你就試試看去囉!」

舍利弗尊者就出去行菩薩道了。看見路上有一塊石頭,他就想這塊石頭應該把它搬走;如果不搬走了,眼睛不好的人,在路上一走,就會把腳踢破了,或者跌倒受傷。於是他就把這石頭搬走了,心裏想著:「我行菩薩道了!」又走到路上遇著一些水,就想:「我要把這水坑子用土把它填平!沒有水了,人容易走;免得有人像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修布髮掩泥這種的行門。」他就找一個鋤頭,找一個裝垃圾的東西;就左一筐土、右一筐土,把有水的地方都填平了,沒有水了。這也是行菩薩道,這都是利益人的地方。人在路上不好走,我把這路修理好了,這都是行菩薩道。他就很高興:「這一天行了兩次菩薩道,回來打坐也覺得很舒服了,難怪人家要行菩薩道。這行菩薩道是好的,今天打坐妄想都少了,沒有那麼多妄想了。我一定要繼續去行菩薩道!」

第二天走到山上,山上很多的樹木都有刺,他想:「我要把有刺的樹木搬到一邊去,不叫它刺人,這也是行菩薩道之一。」就把有刺的樹木移到一邊去。

在路上走,又遇著一個沒有眼睛的人,沒有人替他帶路,他想:「啊,我應該行菩薩道,送這個沒有眼睛的人回家!」就說:

「先生,你想到什麼地方去啊?我送你去!」

「我不需要你幫忙!」不要他幫忙,就罵他一頓。

舍利弗尊者就想:「喔,菩薩道是不容易行的,我要給他帶帶路,他都罵我。哎,修忍辱囉!」忍辱波羅蜜不管他,先回去休息,明天再說。

這天晚間打坐,總就覺得妄想很多:「這個人怎麼他沒有眼睛,我要給他帶帶路,他來罵我?世間的人真是很奇怪的!」但是他還沒生退悔心,沒有說菩薩道難行,心裏還想:「罵一點不要緊,他打我,我也忍著。」

第二天又出去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就遇著一個人,在路上一邊走路一邊哭,痛哭流涕的。他細看看,這個人不是發狂。他要是發狂的,他會哭哭又笑笑、笑笑又哭一哭;這個人不是發狂,只是哭,沒有笑。舍利弗尊者就問他:

「你有什麼困難,可以告訴我嗎?你不需要這麼悲哀,這麼痛苦啊!」

「我這個問題你不能問的,你也管不了我這個問題!」那人就說。

「或者我能管呢!你告訴我,試一試啦!」舍利弗尊者說。

「我告訴你也是沒有用的,你不要耽誤我的時間!我現在心裏煩悶得不得了,所以只有哭這一條路。」

「只要你能告訴我你的問題,我就可以幫你的忙。」

「你真想要聽啊?因為我母親有病看醫生,醫生開了一個藥方。這藥方上頭就寫著要活人的眼睛一隻。我找遍所有的藥舖去買活人的眼睛,也買不著這種藥材。本來想把我自己的眼睛拿出來給我母親治病,但是又捨不得,這東西多痛的!所以我現在一點辦法也沒有,只有哭。」這哭的人說。

舍利弗尊者一想:「唉!他這種的困難問題,我是應該幫助他,我應該行這個菩薩道。他也很孝順的,那麼我行菩薩道,也交一個朋友。這是很好的,這個菩薩道我應該做的。」這麼想了或者沒有太久,想了大約兩分鐘吧?決定了,就這麼做!說:

「你不要哭了,我布施給你我這個眼睛,我幫助你!」

「真的嗎?那當然好啦,你真捨得你的眼睛給我母親治病?」

「捨得!不成問題,我是想要行菩薩道的人。」舍利弗尊者說。

「好!那我先給你叩個頭了。」這個人說完話,就給這行菩薩道的菩薩叩了一個頭。

你說,人家頭都給叩了,若不捨這個眼睛是辦不到了。舍利弗這時候,拿刀就把左眼睛挖出來了,忍著痛說:「好了,拿回去給你母親治病!」這個人拿起看一看,說:「哎!這個眼睛這麼臭,並且也不是這個眼睛。我要的是右眼睛,你這是左眼睛,這沒有用!」拿起眼睛丟到地下,用腳把這個眼珠子踩破了。

這一下子,舍利弗心裏都痛起來了。之前他忍著這個眼睛痛,現在眼睛痛,心裏也痛,就說:「唉喲!難怪佛叫我不要行菩薩道,這麼試一試,菩薩道還真難行!啊,真不容易行!」

正在痛得後悔不想行菩薩道時,這個哭的人就笑起來說:「你行菩薩道原來是這樣有始無終啊?只發一個開始的心,沒有長遠心,這是行的什麼菩薩道?」說完這話就踴身虛空,原來是天人來試驗他。結果舍利弗尊者自己的眼睛沒有丟,但是這個菩薩道完了,成不了菩薩。

所以這就是修行佛因,行菩薩道,就想要成佛。佛道本來不容易成,但是佛也不告訴人說不容易成;為什麼呢?一說不容易成,人人都不敢成了。所以說成佛很容易,你只要種佛因就得了!這就是「修行佛因」。

一道至果有階差故:一直修這個道「從佛因」,到佛果上,它是有一種階級、有一種的分別,是有等差的。「一」就是一步一步的;行菩薩道也是要一步一步的,一點一點的。「階」就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麼一步一步地向上去行這菩薩道,修到妙覺的果位上。

夫聖人之大寶曰位:「位」是地位。所謂「彰地位故」,為什麼彰地位?這個地位啊,是個寶,難怪現在這麼多的英雄豪傑都要爭奪地位。民主國家就爭奪總統的位,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的位子都要爭;君主國家就要做皇帝,這也爭這個位子;行菩薩道、修佛法的人,也要爭這個位,想搶這個位。這個地位,一定要有一個地位;難怪人人都要爭第一,人人都要得到第一的這個地位,也就因為這是個寶。「聖人」就是菩薩,就是行菩薩道這一類的聖人;所以說是「大寶」,最大的寶貝,就是有地位。

為什麼人要受苦修行?修行也就是修這個果位,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為什麼你沒證果呢?就因為你沒有專一。為什麼你沒有到聖人的果位上?因為你其心不長,修行也不發永遠的心;所以就不能得到永遠的快樂,不能得到永遠的覺果。若能發永遠的心,才能得到這種的覺果。

若無此位行無成故:假設沒有一個果位,修行也是這樣,將來沒有什麼成就,這樣就沒有什麼大意思了。

證得初果阿羅漢是初果的地位,證得二果阿羅漢是二果的地位,證得三果阿羅漢是三果的地位,證得四果阿羅漢是四果的地位。

學佛法也是如此。學一年佛法的人,就比沒有學佛法的人多懂一點佛法。學兩年佛法的人,就比學一年佛法的人,懂佛法懂多一點。學三年、學四年,就比沒有學佛法那時候更懂得多一點。你若不學佛法,根本就不會懂佛法。不懂佛法,那能怎麼樣呢?不懂佛法的人,將來很容易就墮落到三惡道裏,或者轉餓鬼,或者做畜生,或者墮地獄,這是很危險的。那麼,你學佛法就不危險了嗎?

學佛法,你一步一步往前進,勇猛精進,這就不會危險。你要是半途而廢,說:「學佛法,學來學去也沒有什麼意思,和沒有學佛法時一個樣;還是那麼多煩惱,甚至於比以前煩惱更多了。以前,瘋瘋癲癲地,發狂的樣子,隨時就可以笑,隨時又可以哭,不知道什麼叫煩惱;我現在學佛法了,這煩惱也更多了。這沒有什麼意思!」就發退心了。

這一退,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往前進得快,往後退得也更快。好像坐火箭到月宮去,回來的時候,很快就掉到海裏,掉到太平洋去了。那就比方學佛法,往前學得很快;一退,就掉到海裏了。若有人在那兒有個救生艇,或者有直升機在那兒救你,就沒有生命危險;如果沒有人救你,那你在海裏就淹死了。最近蘇聯有三個太空人,回來也不知道怎麼就死了;就因為往前進的時候,不知道回來會死的,所以他回來的時候就死了。

又有一說,我們修道人如果一不小心,就會著魔的。魔從四面八方來找你,你看不見他,他看得見你;他令你妄想紛飛,總不願意修行。你一有不願意修行的心,你就應該知道:「喔,這是有魔在這兒來想叫我去做魔王的眷屬!」你若能有這樣的覺悟,就什麼魔也不怕的;無論天魔、地魔、神魔、鬼魔、妖魔,什麼魔都對你沒有法子,因為你有這種覺悟的智慧。你要是沒有這種覺悟的智慧,那就完了。

所以要有這個地位,要得到聖人的大寶。佛有佛位,菩薩有菩薩位,人有人位,鬼有鬼位。好像我們人,每一個人坐一個位置。人有人的位置,各正其位,各得其位,各坐其位;那麼修行就沒有白修,因為你將來會有個位置。以前有人告訴我:「法師,你無論如何在極樂世界那地方給我留個位子,不要讓給旁人。」我說我自己都沒有位子!像姜太公封神,把人家封完了,他自己跑到燈籠桿上去;因為他沒有位置,只可以坐到燈籠桿上。

 

G2 開章別釋 分三    

H1 正釋     H2 會融     H3 引證

今H1

【此亦二種:()行布門,立位差別故。()圓融門,一位即攝一切位故;一一位滿,即至佛故。初地云「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信該果海」,「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

 

此亦二種:講地位也有兩種。

()行布門立位差別故:第一種是「行布門」。「行」是行列,「布」是分布;「行布」也就是地位的一種分別。

因為前邊的位子和後邊的位子不同,後邊的位子和前邊的位子也不同;前後不同,各有各的果位,所以叫「行布」。好像本經所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的地位不同。立的地位不同,十住就不同十信,十行也不同十迴向,十迴向也不同十地;互相不同,這叫「立位差別」,立的地位有所分別。

()圓融門一位即攝一切位故:第二種是「圓融門」。「圓融」是互相無礙的意思。每一個地位,就攝一切地位;互相圓融,相融相即。雖然不同,有行布,但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又不礙行布,互相無礙。

一一位滿即至佛故:每一個位圓滿了,都可以成佛。在十信位中初信的位子,你修圓滿了,也就可以得到佛果。這也是說,你若是修十住,十住位裏邊,就包括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如果你修初住,也就是包括初行、初迴向、初地,都包括在裏邊。所以「一位」就「攝一切位」;在每一位裏頭,你若修行圓滿了,都是能達到佛的果位上。佛的果位,另外有一個名稱叫「灌頂位」。因為法王子修行將要成佛的時候,叫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要受佛給灌頂,受過灌頂位之後,這才可以成佛了。

前邊所講「一位即攝一切位」,每一位裏頭,你只要修圓滿了,都可以成佛,就到成佛的果位上。

「行布」和「圓融」這兩種法門,分而言之,是兩種門;合而言之,還是一門。好像從四面八方的都市來,目的地是三藩市。這個三藩市就是圓融,而四面八方的都市,這是行布;雖然每一個道路的方向不同,但是同一的目的地是三藩市。所以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互相無礙。

這個意思,我先給你們講一講;你們有人就聽得明白,也明白多一點佛法。有的人對於這個道理還不了解,什麼叫「行布」?什麼叫「圓融」?什麼又叫「依中現正」、「正中現依」?搞得亂七八糟的,這是什麼啊?你現在因為沒有會得這個理,所以你覺得不明白;你若會得這個理了,你就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覺得它很複雜了。講經,這是講一個大概;詳細的意思,還要你自己去往深了研究,才能真正明白這種道理。

初地云:在本經〈十地品〉裏,初地經文上說,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只要你有機會修道,修到初地的境界上,就具足其他的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這種的功德。雖然具足有這種的功德,但是還沒有圓滿;所以說修道,就看你用功用得情形如何。你在初地的果位上,就不知二地以上的境界;在二地的果位上,又不知三地以上的境界。雖然二地不知道三地,但具有這種的功德,所以有希望能達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

信該果海:在本經〈賢首品〉中,說你有這種信心,就可以包括將來成佛覺果的果海。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在本經〈梵行品〉中說:「在一發心的時候,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成佛了。」一發心的時候,這就譬如初地,他沒有修圓滿就成佛了。佛成佛,不是現在成的,是過去無量劫已經就成佛;不過,在這個世界中,他又來示現成佛。就是現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眾生看,叫眾生好學著,照這道路向佛果位上走;所以說「初發心,便成正覺」。:等等。這表示類似這種講法的經文還有很多。

佛在過去,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也沒有一念生退悔的心;每一念都是精進,每一念都是向佛道上走。佛為求佛道,曾經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好像有一生,他捨身餵虎。老虎是最兇惡的獸類,沒有人想來保護老虎的,牠也不會受人保護;可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就捨身餵過虎。他在山上修道,下了幾天雪,就沒有東西吃;老虎幾幾乎要餓死,母虎帶著小虎,餓得走路都很困難,也找不著東西吃。當時的釋迦牟尼佛看見這種情形,心想:「虎要餓死了,我要發菩薩心,來布施我這個身體給虎吃。」於是把衣服包到頭上,跳到虎的面前就餵虎去。你看這種精進心,把自己的身體來餵眾生;所以老虎吃了肉之後也發菩提心,受佛的教化。我們人修行,就要學釋迦牟尼佛這種精神,捨身飼虎、割肉餵鷹──把自己身上的肉,都割下來餵鷹。因為這樣,在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佛沒有一念生退悔的心。你看!這是佛偉大的地方,所以他成佛了。

學佛法就像吃飯、穿衣服一樣,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說是:「天天學佛法,沒有什麼意思!」你說做什麼有意思?你把有意思的事情找一找看,什麼事情是有意思的?學佛法,就要了生死;其他的事情,就是要不了生死。了生死的問題,必須要發一種勇猛精進的心,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