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之二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前文說初發心便成正覺,這就是一種頓悟的法門。頓悟,就是不假修得而成正覺。初發心的菩薩是很多,但是能發勇猛精進心的就少了。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也就是在過去生、過去劫都沒有發過菩提心,現在才初次發菩提心;也可以說是過去劫、過去生發的菩提心現在成熟了,所以就開悟了,這也叫初發心。菩提,是梵語,翻譯過來叫覺道;發菩提心,就是發覺道的心、修行的心。功德,初發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說不能盡的。因為你這一發心,就成佛了;既然成佛了,功德當然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無論我們過去不信佛的,現在若能發菩提心,將來一定會成佛的。初發心這個功德有多大呢?這個功德非常之大,所謂「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是算也算不出來,也沒有可以比喻的。品,這一品在《華嚴經》裡文當第十七,是第十七品。

凡是你想要修行,就叫發菩提心。你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打妄語、不飲酒、不抽香煙、不吃毒藥,這都是發菩提心;你想要信佛、皈依三寶心,這也是發菩提心。你想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也是發菩提心;你想要布施、持戒、修忍辱、精進修行、修禪定、學般若,這也是發菩提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都是發菩提心的一部分。所有一切一切的善念,都是發菩提心。你最初信佛那一念,最初想要學佛法那一念,最初想要出家那一念,最初想受持銀錢戒那一念,這也是發菩提心;你想要翻譯經典,想要令佛教發揚光大,這都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利益其他一切人,沒有自私、自利心。

我們現在有七個人打餓七,這也正是發菩提心。在「雪櫃」(指金山寺)裡住著也不怕凍,不吃飯也不怕餓,這都是發菩提心。看你發心發得大、還是發得小,就有種種不同的菩提心。發得大,就叫大菩提心;發得小,就叫小菩提心。你一開始發菩提心就能成佛,這就叫發大菩提心。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爾時」:就在這個時候。就是在說完了前邊的梵行品,接著說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的這個時候。「◎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帝釋天就對法慧菩薩說。天帝釋,就是天上的天主,管理所有諸天的,又叫因陀囉耶或釋提桓因;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同一個。帝釋天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又叫能天主。他怎麼做天主的呢?往昔這個帝釋天原是一個很窮的女人,但是很有善心。有一次,她看見一座破落的廟,屋頂都破了洞,佛像常長時間的被風吹雨淋,身上的金箔都脫落了;她就發心要重建這個寺廟,好令這尊佛像不再受風吹雨打。但是她沒有錢,於是她就去找人共同來發心;一找,就找了三十二個女人,重新為佛像裝金。這三十二個女人和最初發心的窮女人,合起來是三十三個。她們三十三個人,每一個人出一點錢;大家集中力量,把這個寺廟修好了,佛像也重新裝了金身。因為她有這種造佛像、重修廟宇的功德,以後就生到天上,作了三十三天的天主;其餘的三十二個人,就作了東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這三十二天的天主。

「◎佛子」:佛的弟子啊!「◎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菩薩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他所得的功德,數量有多少呢?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帝釋請問法慧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這個功德就像中國一句諺語所說的「功德無量」。既然無量,他卻問它的量有多少,那當然是不懂了!所以法慧菩薩就對他說:這其中的道理深而又深,太深了!「◎難說、難知、難分別」﹕這種功德的數量,是不容易說清楚的;不但不容易說清楚,也不容易知道;不但不容易知道,而且用識心去分別它,也不容易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就是說出來,你也不容易相信;也不容易證明它是怎麼回事;這個功德也是不容易做的。「◎難通達、難思惟」﹕也不容易通達無礙地了解,就是心裡思惟一下都不容易。「◎難度量、難趣入」﹕這個「度」字讀成「墮」。也不容易用尺來量一量它有多寬、有多大、有多長;也不容易趣入這個數目裡邊,知道它究竟有多少。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雖然」:法慧菩薩又說,雖然像前邊所說,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甚深、不容易明白,用算數譬喻也不容易知道;是這樣地難說,這樣地不容易信解。眾生就是信邪不信正,信非不信是,信惡不信善。你給他講真正的佛法,他不聽;你若給他講一些個綺語、妄言、惡口、兩舌的事情,那麼他就高興,就願意聽了。有善根的人,一到到我們金山寺就不願意走了;沒有飯吃他也不走,沒有水喝他也不走,在這兒就像到了自己家裡。沒有善根的人到這兒,他就覺得很冷的,就要跑了。這叫「根深聽善語,孽重聽蜚言。」有罪業的人呢,就願意聽一些個不正當的話;所以到金山寺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但是有的人到了金山寺,不知道金山寺的規矩;就還很隨便的,在家的習氣也不脫,毛病也不改。可是我們要知道,習氣、毛病如果不去的話,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現出來。「◎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可是我現在仰承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還是盡量地給你講一講初發菩提心的功德。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佛子」:他又叫一聲天帝釋:你,佛的弟子!天帝釋雖然是天主,也是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三寶弟子,所以法慧菩薩叫他佛子。「◎假使有人」:這是假設之詞。本來沒有這個人,假使就算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子呢?「◎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阿僧衹,是梵語,翻譯成無量數。用種種的音樂器具,來供養東方無量數世界裡所有無量數這麼多的眾生。「◎經於一劫」﹕經過一劫這麼長的時間。怎麼叫一劫呢?人由八萬四千歲向下減,每一百年,壽命減去一歲,身高減去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這時候的人,一生出來就有淫欲心,就會殺人。就因為人心太壞了,所以人就差不多都死光,沒有什麼人了。然後人壽由十歲再向上增,也是一百年增一歲,身高增加一寸;一直增加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就叫一個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然後這個人又教無量世界裡的無量眾生,守清淨的五戒,依戒來修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其他南方、西方、北方,和東北、東南、西南、西北這四維,再加上方、下方,這一切十方的世界。「◎亦復如是」﹕也都像這樣,以一切樂具,去供養十方無量阿僧衹世界裡無量的眾生;也都經過一劫,然後再教他們受持五戒。五戒,就是戒殺、盜、淫、妄、酒。

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

「◎佛子!於汝意云何」﹕你這一位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裡怎麼樣啊?「◎此人功德,寧為多不」﹕「不」字要讀成「否」。這個人的功德,你說多不多啊?這是一個詢問詞。「◎天帝釋言,佛子」:這個天主就說:佛的弟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這個人究竟有多少功德,我們一般的眾生是沒有法子知道的,唯有佛才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少。「◎其餘一切,無能量者」﹕其餘一切的眾生,沒有哪一個能度量出他的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薩言:佛子」!法慧菩薩對天帝釋說,你這個佛的弟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前邊那個人供養、利益十方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的功德,若是和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來比較。「◎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則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分也不及一分。「◎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甚至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也不及一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那由他,也是一個大數目,是印度十六個大數目之一。一個那由他億分、一百個那由他億分、一千個那由他億分、百千個那由他億分,也不及一分。「◎數分」:或者最少的這個數分。「◎歌羅分」:或者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麼多的數目。「◎算分」:或者用算數來算。「◎喻分」:或者用譬喻來比喻。「◎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者是把數目分析到最少的一分;無論多少,也都比不上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

「◎佛子」:法慧菩薩又說,佛的弟子!「◎且置此喻」﹕前邊的譬喻,暫時就把它停止在這兒,不再說它;我們再說另一個譬喻。「◎假使有人」﹕本來沒有這個人,假設有這樣的人。「◎以一切樂具」﹕用所有的吉他、風琴、琴瑟、笛簫等種種的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來供養十方十個無量數這麼多世界,所有一切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經過一個劫那麼長的時間。「◎然後教令修十善道」﹕然後又教這一切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修行十善道法。

什麼叫十善道法呢?就是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身不犯殺生、偷盜、邪淫這三惡;不殺生就是放生,不偷盜就會布施,不邪淫就能修正法。意念裡邊也沒有貪、瞋、癡三毒。沒有貪心,不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一切一切都不貪;遇著逆境界也不生瞋心;無論什麼時候都有智慧,不會愚癡,不會有無明。口也沒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惡。這些十惡道,反過來就是十善道。

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

「◎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又像前邊這樣子,供養十個無量數世界裡一切所有的眾生,經過一千劫那麼長的時間;又教所有這些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眾生,修習四禪定,也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禪定。「◎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再像前邊這樣子,供養十個無量數世界裡所有的眾生,經過百千劫那麼長的時間;又教這些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都住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上,教他們修習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這四無量的心法。「◎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也是用種種的樂具,來供養十阿僧衹世界所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經過一億劫。一億劫,就比百千劫的時間更長十倍。又教他們住於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無色定。四無色定,就是身體已經沒有了、空了,這個識也不一定會現出來;什麼也沒有了,也不是有想,也不是沒有想。

「◎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過百億劫,又教他們住於須陀洹果。須陀洹,是梵語,是初果阿羅漢的名字。翻譯過來叫預流,又叫逆流;就是預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證到初果阿羅漢的人,就不會再講究看好的顏色、聽好的聲音、聞好的香味、吃好的東西,身也不貪觸,意也不貪法,什麼都沒有了。所謂「不入」,就是不被這些六塵所搖動。六塵的境界牽不動他的心,天天只是修道;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不謀,就是不想它。不去計算吃什麼東西,不去用心想:「我明天吃什麼?」根本就想都不想了。所以你若想知道自己證沒證果,就問問自己是不是還貪吃好吃的東西?你若還有這個貪心,或者看到好吃的東西就吃多一點,不好吃的就吃少一點;有這麼多的分別心,就還是入色、聲、香、味、觸、法,還沒有證果。不被這些六塵的境界所轉,這叫證初果。可是若說:「我不想看好的顏色,不想聽好的聲音,不想聞好的味道,不想吃好東西,身也不覺觸,意也不緣法,我這是證初果了。」也不是的。你若證初果呀,就不是在地上走路了。那在什麼地方走呢?在虛空裡走!在虛空裡頭走路,就是腳不沾地。腳離地有多高呢?大約有一分那麼高。為什麼走路腳不沾地呢?這樣就不會把地面上的蟲子、螞蟻踩死了。你若能這樣走路不沾地,那才是證了初果了。不能隨便冒充說:「我聽法師講,初果阿羅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我已經不入了,我大約證了初果了!」哈,你講這話很危險的,很容易就下地獄。你沒有證果而說證果,這一定下地獄的!你要自己看看,是不是能在虛空裡走路?若能在虛空裡走路,什麼聲音也沒有,才能承認自己證初果;若不能這樣子,你還不可以冒這個險!

「◎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再經過千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教眾生修行證二果。斯陀含,是二果阿羅漢;二果名為一來,一來天上,一生人間,就成就了。初果還有七番的生死,證得二果又比初果高出百千萬倍了。「◎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又經過百千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教眾生修行證三果。阿那含,是三果阿羅漢,就是不來的意思;證了三果,就不來三界受生死了。「◎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那由他,是無量數。又經過那由他劫這麼長的時間,教眾生修行證四果阿羅漢。阿羅漢,有應供、殺賊、無生這三個意思。「◎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再經過百千那由他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教眾生修行辟支佛道。辟支佛,是梵語,又叫辟支迦羅;翻譯過來叫辟支佛。辟支佛出生在有佛的時候,叫緣覺;生在無佛的時候,他自己修行開悟了,就叫獨覺。

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了一聲,佛的弟子!「◎於意云何」﹕在你的意思裡怎麼樣啊?你覺得怎麼樣啊?有什麼感想啊?「◎是人功德,寧為多不」:這個人以一切的樂器,供養無量的眾生,又經過那麼長的時間,教他們修行四禪、四空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道、辟支佛道等種種的法門,你說他的功德多不多呢?「◎天帝言,佛子」﹕這個天主就說,佛的弟子啊!「◎此人功德,唯佛能知」﹕這個供養、教導十方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的人的功德,凡夫是沒有法子知道的,只有佛才能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薩言,佛子」﹕法慧菩薩又說﹕你,佛的弟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這一個人的功德,若比起菩薩初發菩提心的這種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一百分也不及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的一分,不但百分,就是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乃至於最少的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

「◎何以故」:前邊說種種的譬喻來形容發菩提心的功德,是沒有任何功德可以比的。什麼緣故呢?「◎佛子」﹕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佛的弟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他最初發心的時候。「◎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是僅僅為了以一切樂具來供養十方十個無量數的世界裡所有的一切眾生,經過百劫乃至於百千那由他億劫的緣故,來發菩提心的。「◎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不也是單單只為了教所有世界的眾生,令他們修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或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貪、不瞋、不癡、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十善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也不是單單為了教所有的眾生住於四禪定、住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或者住於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也不是單單為了教他們證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或者教他們得到辟支佛道的果位的緣故,來發菩提心的。

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那麼菩薩是為什麼發菩提心呢?是為了要續佛慧命,令佛的智慧燈普照一切世界,令佛的種子永遠住世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了令佛法充遍所有一切世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菩薩見娑婆世界和其他一切世界裡的眾生都是苦多樂少,沉迷不悟;所以為了想令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背塵合覺,來度脫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又因為想要知道虛空裡頭一切世界,所有的生命是怎麼樣成、怎麼樣住、怎麼樣壞、怎麼樣空;以及什麼道理它成、什麼道理它又住、什麼道理它又壞、什麼道理它又空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這裡說成、壞,也就包括了住和空。世界的生命有成、住、壞、空,我們人的生命有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異、滅,這都有它的理由的。

「◎為悉知一切世界眾生垢淨故」﹕又為了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所有的眾生,怎麼樣就有染污了,怎麼樣才能得到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眾生若性流為情,情流為欲,這就是染污;若是返本還原、返迷歸覺,這就是清淨。「◎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又為了要知道一切世界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又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心裡所願意、所喜歡的,以及所不願意的煩惱和一切習氣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眾生的煩惱都是由貪、瞋、癡生出來的;你若沒有貪心、瞋心、癡心,就沒有煩惱了。

「◎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又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為什麼原因他就在這個地方死了;什麼道理他又在那一個地方生出來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又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的根性,用什麼方法才能教化他們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又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心裡所想的、行為所表現的,都是什麼原因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佛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就因為覺得一切眾生迷昧太深,迷不知返;所以要發菩提心,來應病予藥。

「◎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又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三世智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我們現在不要講三世智,先把它縮短了,就講三小時的智慧。過去這一個小時,眾生心裡是想的什麼?他的智慧是怎麼樣?現在這一個小時,眾生心裡想的又是什麼?他的智慧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了?他的智慧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但他是覺悟得多一點,還是迷得多一點?這就有問題了。下一個鐘點,眾生會不會覺悟得又多一點,迷得又少一點呢?教化眾生的善知識,對於這一些問題都應該要知道。這是拿三個小時來比擬三世的智慧,也可以推廣到昨天、今天、明天,這也是三世;或者上個月、這個月、下個月,這也叫三世;或者過去的一年、現在這一年、未來的一年,這也叫三世。你怎麼樣分它都可以的,不一定是前生、今生、來生,才叫三世。所以我們講經,要把這個經講活了它,不要看得那麼死板;說三世一定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什麼叫過去世?什麼叫未來世?什麼叫現在世?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的分別!你這是「仁者自生分別」。「三世」只不過是個名詞而已,不要執著三世智就是三世智。要把它變化起來!要令這個經典就好像流水似的,掘決之東方則東流,決之西方則西流,無入而不自得。能這樣子,才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又為了要知道一切佛的境界、眾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不同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差」字不要讀「叉」,讀「叉」那才差呢!要讀個「疵」。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因為心能成佛,心想要成佛,他才成佛。又,本來佛也是眾生之一,所以說心、佛、眾生三者沒有差別,這就是平等。「◎發於無上菩提之心」:菩薩為了以上種種的原因,所以才發無上覺道這個心。這個心是誰發的?是你發的,是我發的,也是他發的;不是佛發的,也不是菩薩發的。因為菩薩、佛所發的菩提心已經過去了,我們若想知道前面所講的種種境界種種道理,現在就應該發大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衹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這一段文,是說無論數目多大,也不如有人發菩提心的功德的數目多。「◎佛子!復置此喻」:法慧菩薩又對天帝釋說:你,佛的弟子!前面所說的這個譬喻,先不要管它,我再跟你說一個譬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本來沒有這個人,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就在最短的這麼一念的時間。「◎能過東方阿僧衹世界」:能過東方無量數那麼多的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每一念都能過無量數那麼多的世界,像這樣子窮盡無量劫那麼長的時間。「◎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所有這一切世界,沒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又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衹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衹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衹劫所過世界」﹕再有第二個人也是這樣子,在一念那麼短的時間,就能過前面那個人所過的所有的世界。「◎如是亦經阿僧衹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像這樣子也經過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就這麼一個一個的展轉下去,乃至於第十個人。這裡所說的第十,是表示重重無盡的意思;不止是一個十,乃至於百千萬都包含在內。「◎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像這樣去推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中,有一百個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每一個人都像這樣,過無量數那麼多的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這麼多無量數的世界,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但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有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夠知道它的邊際到什麼地方的。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

「◎何以故?佛子」﹕為什麼呢?佛的弟子!你要明白。「◎菩薩不齊限」﹕菩薩是沒有一定的。不齊限,不是沒有邊,是不一定;也就是怎麼樣都可以,沒有定法,不是死板板的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也不怎麼樣,你一定要怎麼樣子,那就是個執著;你不要怎麼樣子,那也還是個執著。所以「不齊限」就是沒有定法。「◎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這個「爾所」的「爾」不是你、我的那個「爾」,就是這麼多世界,所以說「往」不說「住」。往,就是去;若是單單一個世界,就是住到那裡了。菩薩雖然是沒有定法,但他靜極思動,就到所有的世界去,想要明了一切世界是怎麼回事;為了這個緣故,所以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呢?發菩提心就是修道,就是依照佛法去修行;依法修行,才能得到覺道。我現在問各位,你們要用直心來答覆我!什麼叫佛法?我告訴你們,什麼都是佛法。我這個問就是一把鑰匙,現在講經就是在講這把鑰匙,說法也是在說這把鑰匙;用智慧的鑰匙,來打開你那無明的鎖。眾生被無明鎖住了,什麼也不知道;所以菩薩要發菩提心,就是想找著這把智慧的鑰匙,來打開眾生的無明鎖。其實這把鑰匙本來也沒丟,只是不會用。

「◎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了知,就是明白。菩薩想:「我不明白這一切世界的事情。呃!我要發菩提心?」菩薩要了解這些幹什麼呢?這就是在沒有事情中找事情來幹一幹。本來所謂「世界」也只是個假名,本來也無眾生可度,他還是要去度眾生;這就是吃飽了飯,沒有事情幹。就好像中國人沒事打打麻將、下下棋那樣,這是一般眾生的沒事情找事情幹。菩薩不一樣,他有求知欲,想要多知道一點事情;所有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他也要明白。其實,知道又怎麼樣呢?但菩薩沒有事情要找事情做,那怎麼辦呢?所以就要發菩提心,就要修行。修行就是菩薩的職業;他如果不修行,就是把職業丟了,沒有工作了,所以他要發菩提心。

方才我說菩薩也要找工作,有人就想:「菩薩也作工嗎?那誰給他工錢?」你這又是在打妄想了!菩薩是盡義務的,雖然作工而不求酬報;不像我們凡夫,作一點工,就要領工資、就要找待遇。菩薩是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求報酬。我們凡夫真明白的,也是不求報酬的。所以說﹕「為善不期回報,自然夢美身輕。」做善事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做,你自然就會夢美身輕。讀書也是這樣,雖不是為了成名、為了中狀元而讀,但自然而然的,你就會人格高尚、品節雅致。無論誰能做工不求報酬,這就是菩薩的境界。我們現在翻譯經典,誰也不拿錢;這就是行菩薩道,這也就是轉大法輪。我們沒有拿任何人的工錢,所以無論我們做得好不好,心裡都是快樂的。

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妙世界,就是清淨莊嚴的世界;粗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就是所說的,菩薩想要明白清淨莊嚴的世界就是五濁的粗世界,五濁的粗世界就是清淨莊嚴的妙世界。你想建立清淨莊嚴的世界,必須從這五濁惡世做起,你想轉變五濁惡世成妙世界,也要在這兒做功夫。所以清淨莊嚴的世界可以變成粗世界,五濁惡世的粗世界也可以變成清淨莊嚴的妙世界。怎麼樣能妙?怎麼樣又粗了?你心裡頭若沒有污染的思想,這就是妙世界,就是清淨莊嚴;你心裡頭若有很多的妄想、貪瞋癡等欲念,這就是粗世界。妙世界、粗世界都沒有離開你這個一念心。這一念心可以是清淨莊嚴的,也可以是五濁惡世。

這是我的講法,當然和你們的講法有多少不同。但是不同也是一樣的,也還是同的,因為我們都是在講經。講經沒有所謂講得好不好,你能有多大的智慧,就發揮多少的道理,這也叫「不齊限」。所以你若說這個經講得好,但還有比這個講得好的;你若說那個講得不好,比那個講得不好的也還有。所以你們所講的,我都給你們證明是對的,因為我是Everything OK!所以講得好不好沒有關係,只要不是啞巴,都應該說法。

「◎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仰,就是高;覆,就是低。菩薩想要知道高世界就是低世界,低世界就是高世界,高低世界也是一體。覆世界的基礎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也就是覆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小世界積小成大,也就可以成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開來,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這種妙粗、仰覆、小大相同的境界,就是一種無礙的境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廣闊的世界,再把它納於微塵,納於芥子,也就是一個狹窄的世界。狹窄的世界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就是一個廣大、廣闊的世界。

「◎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世界與世界互相有聯帶的關係,都是通的,甚至每一粒微塵和每一個世界也都是通的,都有電波、雷達通著的。所以一世界也就是不可說的世界,不可說的世界也就是一世界。我們眾生也是一樣,彼眾生即是此眾生,此眾生也就是彼眾生。眾生和眾生在心裡邊互相都有電波通著。為什麼能得到他心通?他心通就是電波的作用。為什麼每一個眾生都有毛孔?這毛孔也就是雷達。你若是修行成功了,每一個毛孔的毫毛端上都有一個雷達;雷達與雷達互相感應,電波與電波就互相通著了,所以就有了他心通。這根本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不過現在我們眾生都不會用這個電腦,也不會用這個電波、雷達,要學過之後才會用呢!我們現在修行,也就是在學習用這個電腦、電波和雷達。

「◎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可以入一個世界裡邊去,一個世界也可以入不可說的世界裡邊去。「◎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穢污的世界可以入清淨的世界,清淨的世界也可以入穢污的世界,因為它們也都互相通著的。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毫毛端體性」﹕菩薩又為了想要知道,每一毫毛端上所有一切世界的差別性,所有一切世界又都顯現在一毫毛端上,同是一個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菩薩又為了要知道一個世界裡邊的每一粒微塵,又可以生出無量世界。這一個世界,就是一切世界的種,每一粒微塵都可以成就其他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一個世界的種,能生出一切的世界。

「◎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菩薩又為了要知道一切世界都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都是成住壞空、成住壞空不停地輪轉,不是究竟不壞的。「◎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又為了想要用一念的心去盡知盡虛空、遍法界的廣大世界,而沒有障礙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衹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佛子,復置此喻」﹕佛的弟子!我們把這個譬喻就先放在這地方,不要再說它。「◎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衹世界成壞劫數」﹕再說另外一個譬喻,假使又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知道東方阿僧衹無量世界,所有無數成、住、壞、空那麼多的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每一念都能這樣,經過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這麼多無量的劫數,沒有一個人能知道這個數目的邊際在哪裡。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衹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衹劫所知劫數」﹕又有第二人,在一念之間,就能夠知道前邊這個人盡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所知道的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像這樣推廣地說下去,乃至到第十個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像這樣去推算。

佛子!此十方阿僧衹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子,此十方阿僧衹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佛的弟子!十方阿僧衹世界所有成、住、壞、空的這些劫數,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但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有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夠知道它的邊際到什麼地方的。

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什麼緣故呢?因為菩薩是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定的界限、一定的邊際、一定的法度的。「◎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為了想要知道,所有這許多世界是怎樣成、怎麼住、怎麼壞、怎麼空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為了想要完全明白一切世界成、住、壞、空的時間性,一點也不遺漏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知一切劫神通智。

「◎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就是所說的,菩薩發菩提心,就是為了想要知道一切長短的劫數都是平等的;長劫也不離一念,短劫也不離一念。這一念是平等無礙、長短皆非的,所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也平等。就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也像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煩惱與菩提平等,菩提與煩惱也平等,一樣的道理。

「◎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一劫是劫,無數劫也是劫;這其中本來沒有時間的關係,所以說平等。無數劫與一劫也是一樣平等的。「◎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沒有佛出世的劫,也都是一樣平等的。「◎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在一個佛的劫裡邊,有不可說佛出世;在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這也都是平等的。

「◎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量劫與無量劫是平等的,無量劫與有量劫也是平等的。「◎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是平等的,無盡劫與有盡劫也一樣是平等的。「◎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不可說劫那麼長的時間與一念的時間是平等的,一念與不可說劫也是平等的。「◎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一切劫能入沒有劫的裡邊,沒有劫也能入於一切劫裡,一切劫與非劫也是平等的。你若沒有分別心,這一切都是平等的。

「◎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想要在一念之中,完全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一切世界成住壞空劫數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知一切劫神通智」:這就叫菩薩初發心的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的神通智慧的妙用。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

「◎佛子!復置此喻」: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這個譬喻我們先不管它、不論它,把它放在一邊。「◎假使有人,於一念頃」﹕本來沒有,我們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在一念這麼短的時間內。「◎能知東方阿僧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就能知道東方無量數那麼多世界裡裡,所有眾生所明了的種種不同的道理。「◎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每一念都能這樣,經過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衹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衹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再假設有第二個人,於一念之間。「◎能知前人阿僧衹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就能知道第一個人在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中,所知道一切眾生所明了的種種不同的道理。「◎如是亦盡阿僧衹劫」﹕像這樣子,也經過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像這樣推廣地說下去,乃至到第十個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像這樣去計算。

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這些十方無數眾生所明了的種種不同的道理,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但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有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夠知道它的邊際到什麼地方的。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為什麼呢?佛的弟子!菩薩無有定法。「◎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為了要知道這許多世界,所有眾生種種不同見解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為了要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不同的見解,為了修行得大智慧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粗解盡無餘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就是所說的,菩薩為了想要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是沒有邊際的緣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一個眾生和所有一切眾生的解是平等的緣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又為了想要得到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緣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又為了要完全知道所有眾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別解,一點都沒有遺漏的緣故。

「◎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又為了要完全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善和不善的種種無量解的緣故。善,就是修五戒十善;不善,就是造五逆十惡。「◎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又為了要完全知道相似的世間解、不是相似的出世間解的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又為了要完全知道一切解就是根源於一解、一解也就能推算為一切解的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又為了要得到如來解脫的十種力量的緣故。

「◎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又為了要完全知道菩薩的有上智慧解、佛的無上智慧解、九法界眾生的有餘解、佛的無餘解、一切等等的平等解和不相等的解,這種種解的差別的緣故。「◎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又為了要完全知道有所依的解、無所依的解、眾生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邊的解、無邊的解、有差別的解、沒有差別的解、真明白的善解、不是真明白的不善解、凡夫的世間解、聖人的出世間解,這種種解的差別的緣故。

「◎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又為了要從一切的妙解、有大智慧的大解、無量的解和正位解中,得到佛的解脫無障礙智的緣故。「◎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粗解盡無餘故」﹕又為了以無量的方便,徹底明白十方一切眾生界,每一個眾生清淨的智慧解、一般世智辯聰的染解、廣大的解、約略的解、微細的解、粗淺的解,一點都沒有遺漏的緣故。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為了要徹底知道,能徹法底源的究竟真實、不容易明白的深密解;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方便權巧的方便解;詳細分析一切道理的分別解;很自然就成就、就明白的自然解;隨著種種的因所起的隨因所起解;隨著種種的緣所起的隨緣所起解等等。這一切解網他都要明白,一點都沒有遺漏的緣故,所以發廣大無餘的菩提心。一切的解就好像個網似的,把眾生網住。你若明白了,就解脫出去了;若不明白,就永遠在網裡頭網著出不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衹劫。

「◎佛子!復置此喻」﹕佛的弟子!把這個譬喻暫時放到一邊不講它,我再舉另一個譬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本來沒有,現在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知道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眼、耳、鼻、舌、身、意一切諸根的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衹劫」﹕每一念都是這樣子,經過無量數那麼長的時間。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衹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衹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又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間,就能知道第一個人在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所知道的一切眾生的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像這樣子往多了說,乃至於第十個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像這樣去推算。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子!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佛的弟子!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諸根的差別,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但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有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夠知道它的邊際到什麼地方的。

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菩薩不齊限」: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菩薩是沒有一定限量的。「◎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為了要知道所有這麼多的世界裡,一切眾生的根性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為了徹底知道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眾生諸根的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推而廣之地說,乃至於想要徹底知道所有眾生一切諸根網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佛子!復置此喻」﹕佛的弟子!把這個譬喻暫時放到一邊不講它,我再舉另一個譬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本來沒有,現在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知道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不同的欲樂、不同的欲望和喜好。「◎念念如是,經阿僧衹劫」﹕每一念都是這樣子,經過無量數那麼長的時間。「◎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像這樣子按照次序,往多的來說,乃至於第十個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像這樣去推算。

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這十方世界眾生所有的一切欲樂,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但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有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夠知道它的邊際到什麼地方的。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這是什麼緣故呢?佛的弟子!這是因為菩薩是沒有一定界限的。「◎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為了要知道所有這麼多的世界裡,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欲樂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為了徹底知道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不同的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推而廣之地說,乃至於想要徹底知道所有眾生一切欲樂網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佛子!復置此喻」﹕佛的弟子!把這個譬喻暫時放到一邊不講它,我再舉另一個譬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本來沒有,現在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能知道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不同的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像這樣子往多的來說,乃至於第十個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像這樣去推算。

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這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有的種種方便,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但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有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夠知道它的邊際到什麼地方的。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這是什麼緣故呢?佛的弟子!這是因為菩薩是沒有一定界限的。「◎但為知爾所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為了要知道所有這麼多的世界裡,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方便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為了徹底知道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不同的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推而廣之地說,乃至於想要徹底知道所有眾生一切方便網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子!復置此喻」﹕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佛的弟子!前面所說的這個譬喻暫時不講它,我們再舉出另外一個譬喻來說一說。「◎假使有人,於一念頃」﹕本來是沒有,現在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能知道東方沒有數量那麼多的世界裡,所有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像這樣往廣多地來說,乃至於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一切的差別心念,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在哪裡。「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種的功德善根,是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的。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什麼緣故呢?佛的弟子!菩薩是沒有定法的。「◎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為了要知道這許多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心念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悉知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為了願意知道盡一切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眾生所有種種心念。「◎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於想要知道一切互相交織的這個心網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

「◎佛子!復置此喻」﹕佛的弟子!把這個譬喻也放到一邊,我們再說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再假使有這麼一個人,在一念之中。「◎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能夠知道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的業報。「◎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像這樣往多的說,乃至於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的業報,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善根邊際,是沒有法子知道的。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為什麼不能知道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邊際呢?各位佛的弟子!因為菩薩是沒有一定的齊限的。「◎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為了要知道這許多世界裡,所有一切眾生業報的緣故,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了想要知道這三世一切眾生的業,乃至要知道一切業網的緣故,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衹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衹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佛子!復置此喻」﹕佛的弟子!現在把這個譬喻放在一邊不提它。「◎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假使又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夠知道東方無數世界裡,所有眾生種種貪、瞋、癡、無明的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衹劫」﹕每一念都是這樣,盡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這許多煩惱的種種差別,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衹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又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間,就能知道前面那個人,在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裏,所知道的眾生種種煩惱的差別。「◎如是復盡阿僧衹劫」﹕像這樣子,也盡阿僧衹劫那麼長的時間。「◎次第廣說,乃至第十」:照這樣按次序往多的來說,乃至於第十個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像這樣去推算。

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

「◎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這十方阿僧衹世界裡面,眾生是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同的煩惱也是無量無邊的,有種種的不同;雖然有這麼多煩惱,也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知道這些煩惱有多少。「◎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這種善根究竟有多少,它的邊際在什麼地方,是沒辦法知道的。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為什麼呢?你們各位佛的弟子要注意!我現在告訴你們,這是因為菩薩沒有一定的法。「◎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為了要知道這許多世界,許多眾生的煩惱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我們人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歸納總起來就是貪、瞋、癡。貪,你若貪得無厭,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想要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這都是煩惱。瞋,事情不順自己的心,就發脾氣,就不能忍了;這一發脾氣啊,把所有的功德都燒毀了。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砍了一千天的柴,放到一起,用一根火柴就可以把它都燒了。又所謂「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功德都沒有了。癡,就是愚癡;由於無明,就生出一種愛心來。為什麼有愛心呢?就因為要享受,享受以後就生出一種愛心;有愛心了,就想要取為自己所有,想要得到。這都是無明造成的!「◎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了願意知道一切世界裡,所有眾生種種不同的無明煩惱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

「◎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就是所說的,菩薩為了想要知道眾生不是很嚴重的輕煩惱、非常嚴重的重煩惱、好像睡眠似的隱伏在心裡邊的眠煩惱、生起一切的起煩惱。人的煩惱有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若要看詳細的說明,就要研究《百法明門論》,那上面說得很清楚。「◎一一眾生無量的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每一個眾生都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每一個眾生的煩惱又有種種不同的差別、種種不同的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來淨治一切眾生種種不清淨的雜染煩惱,如殺盜淫妄酒等,把煩惱都變成菩提的緣故。

「◎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菩薩又為了想要完全知道,因為有依無明這種煩惱,包括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等的煩惱,和愛相應的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來斬斷三界二十五有一切諸趣的煩惱結,令他們得到解脫的緣故。有煩惱結就不能得到解脫,所以要斷這一切的煩惱。

「◎欲盡知貪分煩惱」: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就為了想教化眾生。要教化眾生,就先要明白眾生的根性;要明白眾生的根性,就先要知道眾生的欲望、喜好。欲望就是一種貪分、貪欲,菩薩想知道每一個眾生的貪欲有多少。貪欲多的,煩惱就多;貪欲少的,煩惱就少。這個貪分,是個害人的東西;可是人人都不認識,所以就來貪。有的就貪財,有的就貪色,有的就貪名,有的就貪食,有的就貪睡;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的時候,他以為這是好事情;不知道貪來貪去,墮了地獄了。名是害人的東西,利也是害人的東西;貪名的就死到火上,貪利的就死到水上,這是世間名、利兩種人。

出家人也有貪著做大和尚、大法師的。等到貪到老了,他又要做一個老和尚或老法師,又貪著做世界最有名、最有勢力、最有錢的法師。可是他不知道,貪老法師,就離貪死法師不遠了;貪老和尚,也就等離貪死和尚不遠了。他不知道貪來貪去,就死在這個上面了。貪財的死到財上,貪色的死到色上,貪名的死到名上,貪吃的死到吃上,貪睡的就死到睡上;越睡越糊塗,越糊塗越睡,睡來睡去睡死了。

相反的,打餓七就是要治貪食的病;一早三點半就起來,到晚間十點半才睡覺,這正是要治貪睡的病;我們誰也不去求名去,這是對治貪名的病;誰也不縱欲,不放開自己的欲念,人人都以禮治欲,用禮來對治欲念。以禮治欲,這是聖人的工作。聖人也有欲,但是他不放縱欲念,以禮來約束欲,所以才成為聖人。

這個財,我們這裡差不離的人都發心要持銀錢戒。不管他是真持銀錢戒、假持銀錢戒,即使是假的,他慢慢能做到,這也都不錯的,真的就更好了!你若真能把財、色、名、食、睡這五條根都給斷了,哈!這就不會跑到地獄去了。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你錢再多,等死了一個penny(一分錢)也拿不去,你貪它來有什麼用?色,就是無明的一個表現,是愚癡的人所做的行為,那又有什麼好呢?名,名也是假的嘛!所以我常常對你們講,別人問我叫什麼名字,我就說:「我有好幾個名字。有一個名字叫安慈,有一個名字叫活死人,有一個名字叫度輪,有一個名字叫墓中僧,又有一個名字叫宣化。」這所有的名字都是假名,沒有一個是真的。那究竟真的名字是什麼呢?我的真名就叫眾生,還有一個真名叫佛。為什麼呢?因為眾生都可以成佛,將來等到一切眾生都成佛了,我就成佛。你說這個名字不對嗎?我又叫心,因為眾生和佛都沒有超出這一念心;所以這個心也是我的一個真名字。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三個都沒有什麼分別,所以這三個都是我的真名。以後若有人問你們,你們師父是誰?就說:我們師父是眾生,我們師父是佛,我們師父是心。除了這三個,其他都是假名。但這三個,你若執著它是真的,那又錯了,也不是真的!

修行人要把這個貪欲、貪分的煩惱,包括貪好名聲的煩惱都去了它。不要人家說我們一句不好聽的話,就放不下了。你們知道外邊有很多人罵我的嗎?你們在金山寺,不知道外邊罵我的人,比相信我的人多啊。罵我的人是誰呢?都是和尚,在家人罵我的很少;因為和尚若不罵我,他就沒有飯吃了。因為這個關係,所以他罵我,我也願意;因為他罵我,他就有飯吃了,那不很好的嘛!算我布施給他們。如果你們能想到這一層,又有什麼煩惱?煩惱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這個貪的煩惱,我沒有了;你們誰若是沒有貪的煩惱,那才是我真的徒弟,我才是你真的師父。

「◎瞋分煩惱」:瞋,就是有脾氣。為什麼瞋呢?就是誰不滿你的願、不滿你的貪心,就生出瞋恨來了,就要和人鬥爭,鬥個你死我活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都是因為這個瞋心而引起的。若沒有這個瞋心,兩個國家的人若不發脾氣,你說誰和誰打仗?打仗都是因為兩個國家的政府,我覺得你那個國家的人對不起我,你覺得我這個國家的人民對不起你,互相就起了衝突。或者因為你的國家的利益,我想貪,你不給我;我的國家的利益,你想爭,我不給你,於是就打起來了。一打起來,兩國的老百姓就死了無量無邊;就為了爭這麼一點兒利益就要死人,這就是瞋的煩惱。

「◎癡分煩惱」:癡,就愚癡。愚癡就沒有理智了,心裡頭亂七八糟的,就不顧一切;也不管對不對就去殺人、放火、偷盜,什麼都做了。這就是癡的煩惱。

「◎等分煩惱」﹕這貪、瞋、癡三種煩惱各各等分,貪煩惱有多少,瞋煩惱和癡煩惱也就有多少;再把它們等分分開,就變成千千萬萬無量無數那麼多的煩惱。

「◎斷一切煩惱根本故」﹕要斷絕眾生一切根本煩惱的緣故。什麼是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這貪、瞋、癡若詳細講起來,盡未來際也講不完。不過《華嚴經》太長了,只能簡簡單單地講一講;你們知道這一點點,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就知道其他很多、很多煩惱了。但是你不要留住這些煩惱,要把它們都斷了,這一點你們要注意。你若把煩惱當餃子,吃煩惱就像吃餃子那麼吃,以為吃得越多越好,那就錯了!

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

「◎欲悉知我煩惱」﹕為了想要知道我煩惱。我們人若有個我,就有煩惱;若沒有我,就沒有煩惱。可是人人都放不下這個我,所以就有種種的煩惱生出來。「◎我所煩惱」﹕有了我,就有了我所。這個是我所有的,那個也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房子、我所有的財產、我所有的兒女、我所有的珠寶、我所有的一切一切,這都是煩惱。「◎我慢煩惱」﹕慢,就是憍慢。自己覺得比任何人都有本事,就生出一種恃才的驕傲,進而生出種種的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來覺悟一切煩惱,一點都沒有遺漏的緣故。有煩惱、有所執著,就會造業;一切的業都是由煩惱造成的,煩惱空了,業也會空的。

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

「◎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又為了要知道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無明、從貪瞋癡、從我的種種分別心生出來的。有了根本煩惱了,就會生出種種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外,還有一個不正見。不正見裡邊又分出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見取見、邪見。單單一個身見,就會生出六十二見來。菩薩明白了眾生這些煩惱後,就發菩提心來調伏所有眾生這一切的煩惱。

什麼是六十二見呢?這六十二見本來是沒有的;但因妄計而有──也就是因為虛妄的計較、分別──才有這六十二見。這六十二見都是煩惱,在五蘊上各有四見。色蘊上,就計較「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這是四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各有四個,加起來就有二十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是如此,就成六十見。再加上斷見、常見,便成六十二見。這六十二見既然都是虛妄計較出來的,所以都不是真實的;但有其名,而無實義。所以佛菩薩就隨順眾生的計較,說出這六十二見,來破眾生的煩惱。說:「你們就是因為有這虛妄的六十二見,才有種種的煩惱。」

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欲悉知蓋煩惱」﹕菩薩又要知道眾生的五蓋煩惱。五蓋煩惱,就是貪、瞋、睡、掉舉、疑。這五種東西能遮蓋住我們的智慧光明,令我們生出煩惱來;就好像天空的烏雲,把太陽光遮住一樣,所以叫蓋。智慧光明就像太陽一樣,是屬陽的;煩惱是屬陰的,見不得太陽。

這個貪欲啊,也不知為什麼;男的就一定要找個女朋友,女的就一定要找個男朋友。這一找,怎麼樣?就蓋住了。把什麼蓋住了?把你自性的清淨光明蓋住了;就好像空中的太陽,被一塊烏雲給遮住了。這一個蓋,就生出煩惱來了。譬如男的想找個女朋友,找也找不著;就用盡種種的方法,跑到教堂、花園、巴士站、地下鐵、電影院、跳舞廳,到處去找,還是找不著,就生了煩惱。你說,是不是蓋啊?有了貪欲又得不到,就生出瞋來了,就有瞋的煩惱。生出瞋的煩惱,沒有辦法,也不吃飯了,就去睡覺去了,這叫昏睡。睡得糊里糊塗的,就掉悔了。掉悔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不知道哪個是對,哪個是不對,就產生了懷疑,什麼都不信了。就因為一個貪欲,不滿足,所以就生出這五種蓋。

還有,財色名食睡也叫五蓋。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都會把自己的智慧性蓋伏住,所以這也是五蓋。

「◎障煩惱」:菩薩又要知道眾生的障煩惱。障,就是障礙;障礙我們的煩惱,有所知障和煩惱障。所知障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這也是一種障,也就是法執;煩惱障就是我執。還有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那麼究竟有多少障呢?你講多少障都可以。

「◎發大悲救護心」:因為眾生的蓋煩惱和障煩惱都是非常重的,所以菩薩要發大悲心來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就是大慈悲心,也就是一種同情、憐憫眾生的心。所謂「悲能拔苦」,菩薩發心要把眾生的苦惱都給拔出來,所以叫大悲心。諸佛菩薩不見人過,不見眾生過,這都是大悲心的流露,大悲心的表現。

「◎斷一切煩惱網」﹕雖然我們看不見,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煩惱都是互相交織組織起來的,就像一個網似的。在這個網裡,你絆著我,我絆著你;你不讓我出三界,我也不讓你脫輪迴,就這麼互相網著。你的煩惱接到我的煩惱上,我的煩惱又接到你的煩惱上;互相生煩惱,互相織成一個網。就這樣在六道裡輪迴,出不了三界。斷,就是斷煩惱網。這個網是個譬喻,並不是旁人不許可你出這個網,而是因為你和旁人有一種互相聯帶的關係,所以出不去。你若能把和所有人互相聯帶的關係都斷了,就自然可以出去了嘛!沒有人不讓你出去,只看你有沒有決心要出去。

「◎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為了令我們的煩惱消除,使我們本有的一切根本的智慧性、妙明真心恢復清淨了,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幡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讚歎,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

「◎佛子!復置此喻」﹕法慧菩薩又稱了一聲,佛子!暫時把這個譬喻放在一邊,我再給你說另外一個譬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本來沒有,現在我們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在一念這麼短的時間裡頭。「◎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一服、幢幡傘蓋」﹕用種種最好吃的飲食、香華、衣服、幢幡、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和僧人所住的寂靜處、最好的宮殿、寶網、寶幔、用種種珍寶所莊嚴的師子之座,和所有一切的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來供養東方沒有數量那麼多的諸佛,和沒有數量那麼多世界裡所有的眾生。

「◎恭敬尊重,禮拜讚歎,曲躬瞻仰」:又恭敬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尊重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禮拜一切諸佛、一切眾生;讚歎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很有禮貌地向一切諸佛、眾生彎腰合掌問詢;瞻仰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相續不絕,經無數劫」﹕這樣繼續不斷地,經過無數劫那麼長的時間。「◎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然後又發心勸導所有無數世界的眾生,令他們也都像自己這樣來供養於佛。

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象;光明遍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至佛滅後,各為起塔」﹕乃至於等到佛滅度之後,又供佛的舍利,給每一位佛都造一個寶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再也沒有比這個塔更高、更廣大的了,因為它有無數世界那麼高、那麼大。「◎眾寶所成,種種莊嚴」:都是用眾寶造成的,有種種的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每一個塔中,都供養著沒有數目那麼多的佛的形像。「◎光明遍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這些佛像都是用眾寶所成就的,寶光遍照無數的世界,像這樣子又經過無數劫那麼長的時間。「◎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其餘九方一切世界,也都是這樣。

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測。

「◎佛子!於汝意云何」﹕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裡怎麼樣啊?「◎此人功德,寧為多不」﹕這個人的功德,你說多不多呢?「◎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測」﹕天帝釋就答覆法慧菩薩說:這個人的功德,只有佛才能知道有多少;其餘所有的菩薩,也都不能測度他這種功德究竟有多少。這功德是大了,是多了!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佛子,此人功德」﹕法慧菩薩又叫一聲,佛的弟子!前面所說這個人的功德雖然多。「◎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但若比起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來,這個人一百分的功德也不及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一分,甚至千分、百千分的功德也不及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乃至於最少的數目,也不及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一分。不論你怎麼樣來比喻,也沒有法子來比較啦!

發菩提心就是要修行。修行六度萬行就是菩提心,盡量知道一點就修行一點,知道兩點就修行兩點,知道多少就修行多少。也不是一定修哪一種法門。你若會修行,任何法門都是菩提心;你若不會修行,哪一種都不是菩提心。好像持銀錢戒,有錢的人不要錢,把錢都布施出去,自己一點不留,甚至於手都不摸錢,要持銀錢戒,這是修行。那麼沒有錢的人手不摸錢,就不是持銀錢戒了嗎?也是的,但是你手上一個錢也沒有,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原本就沒有持不持銀錢戒的問題,所以就不必說了。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

「◎佛子!復置此喻」:法慧菩薩又說:佛的弟子!前面這個譬喻也不要再說它,把它放在一邊,我們再說另外一個譬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本來沒有,現在假使有第二人,在一念之間。「◎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就能做到前面第一個人和無數世界中所有眾生,在無數劫中所做的一切供養的事情。「◎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每一念都是這樣子,用無量無邊這麼多種的供養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來供養沒有數量那麼多的佛,及沒有數量那麼多的世界中所有一切的眾生,經過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大劫。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住劫,亦復如是。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再有第三個人,乃至於第十人,也都是像這樣子。「◎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在一念之間,就能圓滿前邊那個人所做的一切功德。「◎念念如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每一念都是這樣,以沒有邊、沒有可以比擬的、沒有數目可以數的、不可以稱量的、不可以心思、不可意量的、說也說不出來的、甚至連說不出來也說不出來那麼多的供養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來供養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這麼多的諸佛,和無量這麼多世界中所有一切的眾生。「◎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經過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劫。「◎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等到諸佛入滅之後,又給造塔,這些塔都非常的高,也非常廣大。「◎乃至住劫,亦復如是」﹕乃至經過住劫,也都像前邊所說的那樣來廣修供養。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佛子!此前功德」﹕佛的弟子!前邊這個人供養諸佛的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一百分、一千分、百千分也比不上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乃至於把數目分到最少、最少,到無窮盡的少,也比不上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一分。

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什麼緣故啊?「◎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佛的弟子!你應該知道,大菩薩的境界是沒有一定邊際的。「◎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為了要供養這許多世界所有的佛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了供養盡法界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諸佛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之後,就能明白過去一切諸佛由初發心乃至於成正覺,及入涅槃的種種情形。「◎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也能知道未來一切諸佛的所有善根,和現在一切諸佛所有的智慧。他相信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種的善根,都是由發菩提心來的。

「◎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功德,這個初發心的菩薩都能相信,也能領受三世諸佛所講的法,能修三世諸佛所修的行門,能得到三世諸佛所得到的果位;知道一切眾生也都能修這種的法門,能證得諸佛的果位,能成就諸佛所成的功德。「◎能與諸佛平等一性」﹕能修這個法門,就和諸佛是平等的、一樣的。

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何以故」﹕什麼原因呢?「◎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這位菩薩是為了續佛的慧命,接續佛種,令如來的種性不斷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來修道的。「◎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他是為了要充遍一切世界,教化一切眾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他是為了要度脫一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他是為了要完全知道十方無量世界成、住、壞、空因緣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他是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的染污,怎麼才能得到清淨的這種道理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他是為了要知道一切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三有世界,怎麼樣才能清淨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

「◎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他是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心裡所歡喜、所好樂的,和所有的煩惱、習氣,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他是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從這個世界死了,又生到其他的世界去,從日本死了,生到中國;從中國死了,又生到美國;從美國死了,又生到中國、日本;這麼因緣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他是為了要知道所有眾生一切的諸根和方便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他是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心裡所想的種種道理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他是為了要知道一切眾生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智慧的緣故,所以發菩提心。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因為發菩提心的緣故,所以諸佛就常常想念這位菩薩。就好像你們這一些個護法居士,誰若有誠心,常常來金山寺,這就是常常憶念金山寺;那麼金山寺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也都會常常憶念你,這都是同樣的道理。「◎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應當就能得到三世一切諸佛的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刻受三世一切諸佛為他說種種的妙法,令他去修行。「◎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即刻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也就是成佛了。「◎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也就已經修行了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助道法門。「◎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也就成就了三世一切諸佛的十力、四無所畏的這些力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莊嚴了三世一切諸佛十八不共佛法,令一切諸佛的不共佛法都圓滿、莊嚴。「◎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這個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完全得到了法界一切諸佛說法的大智慧,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以是發心當得佛故」﹕以這種的發心,即刻就應當成佛,得到佛的果位的緣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應該知道這位菩薩雖然是初發心,但即刻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一樣的。「◎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刻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也都是平等的,他能有這種的成就。「◎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也即刻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是一樣的。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他能得到如來現世的這一身,和如來的無量身。無量身也是從一身成就,所以說:「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眾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一身可以作為無量身,無量身又能作為一身;他明了這一切的世間,現出種種的身,遍滿一切處。這個身是無所從來的,也不是由什麼積聚而成的;但因為眾生有所分別心的緣故,所以佛才現出種種身,令眾生隨緣見著。「◎究竟平等真實智慧」﹕也得到佛究竟平等的真實大智大慧。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在菩薩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菩提種子生出來的時候,即刻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同歡喜讚歎,說:善哉善哉!世界上又有一個人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了!這個人是非常有志氣,將來一定會成佛的。「◎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這一位初發心的菩薩,得到十方諸佛的讚歎和加被,即刻就能開大智慧,得大辯才,說法來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的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刻所有的世界都會有震、吼、擊、動、涌、起這六種震動的情形發生。「◎即能光照一切世界」﹕他的智慧光明,也即刻能遍照一切的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他即刻就能用種種的神通,息滅一切世界所有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的苦,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即能嚴淨一切國土」﹕他也即刻能嚴淨一切的諸佛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他也即刻能在一切的世界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因為他能說法,知道眾生的心所願意的,所以即刻就能令眾生得到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他也即刻能入一切法界性,遍滿十方。「◎即能持一切佛種性」﹕他也即刻能持續一切佛的種性,令諸佛的種性不斷。「◎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他也即刻能得到一切諸佛的智慧光明。所以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這個初發心的菩薩,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得的是一樣的。「◎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就是所說的,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的法。「◎若菩薩,若菩薩法」﹕一切菩薩,一切菩薩的法。「◎若獨覺,若獨覺法」﹕一切獨覺,一切獨覺的法。「◎若聲聞,若聲聞法」:一切聲聞,一切聲聞的法。諸佛所說的法是八萬四千法門,菩薩所修的法是六度萬行,獨覺所修的法是十二因緣,聲聞所修的是四聖諦。「◎若世間,若世間法」﹕一切世間,一切世間的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一切出世間,佛所說的一切出世間的法。「◎若眾生,若眾生法」﹕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初發心的菩薩只求一切的智慧,對所有的一切法界,心裏都沒有一點著住。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伎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

「◎爾時,佛神力故」﹕在這個時候,借著佛的神力。「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十方各有一萬佛剎微塵數的世界,都有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就是所說的,動,在一個地方動;遍動,一個世界普遍的動;等遍動,所有的法界都遍動了。「◎起、遍起、等遍起」:「起」也是這樣子。一個地方起,一個世界起,乃至於所有的法界都有這種起的感覺。「◎踊、遍踊、等遍踊」﹕一個地方踊,一個世界踊,乃至於所有的法界都有這種踊的感覺。「◎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震、吼、擊也都是這個樣子。六種震動都又各有三種不同程度的震動,就變成十八種的震動。「◎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天上又好像下雨似的飄下很多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伎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又演奏天上的音樂、放天上的光明、傳播天上的音聲。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在這個時候,十方各各經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又有萬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佛,這些佛的名字都叫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都現身在法慧菩薩的前面,而且都說一樣的話。「◎善哉,善哉!法慧」:說: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你現在能說這種初發菩提心功德的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我們十方萬佛剎微塵數這麼多的佛,也都是說這種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一切十方三世的諸佛,也都是這樣說的。

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在你說發菩提心這種法的時候,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也都同時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我們現在都為這些初發菩提心的菩薩授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在將來的時候,經過千不可說那麼多無邊的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在一個劫中,他們同時都成佛啦!「◎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出現在世界上來教化眾生,他們的名號都叫清淨心佛。「◎所住世界,各各差別」:這些佛所住的世界,各各都不相同。「◎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我們都會護持這種的法,使令將來一切發菩提心的菩薩,沒有聽過這個法的,都能聽到這種的法。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眾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眾生。其說法者,同名法慧。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就像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一四天下的須彌山頂,演說初發菩提心的這種妙法。「◎令諸眾生聞已受化」﹕使令一切眾生聽了之後,就受佛的教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眾生」﹕像這樣子,在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那麼多的世界裡邊,也都有菩薩在說這種初發菩提心的功德品,來教化所有一切的眾生。「◎其說法者,同名法慧」﹕說法的這個說法主,也都叫法慧菩薩。

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眾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悉以佛神力故」﹕都是仰承十方諸佛大威神力的緣故。「◎世尊本願力故」﹕也是一切十方諸佛,以前所發的願力的緣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了很顯明地告訴一切眾生佛法的緣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了用十方諸佛的智慧光明,來普照一切世界,也就為了將諸佛真正的智慧,告訴所有世界眾生的緣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了開闡、演說真實道理的緣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了使令一切眾生同得法性,同成佛道的緣故。「◎為令眾會悉歡喜故」﹕為了令法會大眾,都得到法喜充滿的緣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了令一切眾生明白佛法的因的緣故。什麼是佛法的因?善因,就是佛法的因。「◎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要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諸佛無上正等正覺平等果位的緣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也是為了想要明白十方法界都是一個,都是一體的,沒有兩個的緣故。「◎說如是法」﹕所以才說菩薩初發心功德這種的法。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無量眾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察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爾時」﹕就在這個時候,「◎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眾會」:這位法慧菩薩普遍觀察盡法界、虛空界,十方所有諸佛國土裡邊的一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為了想要令一切眾生都成就一切佛果的緣故。「◎淨治諸業果報故」:為了想要令一切眾生明白種因結果這種的道理,來對治一切雜染惡業,令眾生得到清淨善業的緣故。「◎開顯清淨法界故」:為了想要令法界現出本元清淨的緣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為了想要拔除一切眾生的無明、煩惱、貪、瞋、癡等種種雜染根本的緣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也為著願意令一切眾生的善根增長,廣大他的信解力量的緣故。「◎欲悉令知無量眾生根故」:也為了使令一切眾生知道無量眾生的根性的緣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也為了願意令一切眾生知道三世的法都是平等的緣故。「◎欲悉令觀察涅槃界故」:也為了願意令一切眾生,觀察涅槃清淨無染的常、樂、我、淨四種德行的緣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也為了願意令一切眾生增長自己的清淨善根的緣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因為以上這種種的原因,所以法慧菩薩就仰承佛的大威神力,再用偈頌來說一說長行中所說的道理。

為利世間發大心 其心普遍於十方
眾生國土三世法 佛及菩薩最勝海

「◎為利世間發大心」﹕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就是為了要利益一切世間所有的眾生,所以才要發大菩提心。「◎其心普遍於十方」﹕他一發這個大心,他的心量就普遍充滿十方所有的世界。「◎眾生國土三世法」﹕所有的眾生、國土、三世一切諸法。「◎佛及菩薩最勝海」﹕所有的佛、菩薩和海會大眾的聽法者。

究竟虛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諸世間
如諸佛法皆往詣 如是發心無退轉

「◎究竟虛空等法界」﹕究竟虛空也和法界一樣的。「◎所有一切諸世間」﹕所有的十方一切諸世界。「◎如諸佛法皆往詣」﹕無論哪一個世界、哪一個國土,只要有佛、有法的地方,菩薩都要到那兒去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如是發心無退轉」﹕像這樣子發大菩提心,永遠也不退轉。

慈念眾生無暫捨 離諸惱害普饒益
光明照世為所歸 十力護念難思議

「◎慈念眾生無暫捨」﹕菩薩發大菩提心,常常地慈念眾生,沒有一刻短暫的時間把眾生忘了。「◎離諸惱害普饒益」﹕離開一切惱害眾生的種種的行為,普遍地饒益一切眾生。「◎光明照世為所歸」﹕放光明普照一切世界,令一切世界的眾生來皈依三寶,作為眾生的皈依處。「◎十力護念難思議」﹕用佛的十種力量來護念一切的眾生,這種行門是不可思議的。

十方國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現
如佛福智廣無邊 隨順修因無所著

「◎十方國土悉趣入」﹕十方所有的國土都去供養。「◎一切色形皆示現」﹕一切眾生的所有形色、所有的相,菩薩都能隨緣示現出來。「◎如佛福智廣無邊」﹕他具有好像佛那樣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隨順修因無所著」﹕在因地裡,他隨順一切佛法去修行種種的行門,無所著住,能恒順眾生去行菩薩道。佛法的妙處,就是在破眾生的執著。眾生為什麼這麼自私?為什麼這麼看不破、放不下?就因為有所執著。大的就執著國,小的就執著身、執著家、執著他所有的一切財產;一執著,就產生種種的煩惱。

有剎仰住或傍覆 麤妙廣大無量種
菩薩一發最上心 悉能往詣皆無礙

「◎有剎仰住或傍覆」﹕有的世界的形狀是仰的,有的是傍覆的,好像一個蓋子似的。「◎麤妙廣大無量種」﹕有的是麤的世界,有的是妙的世界。麤的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妙的世界就是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又有的是廣大的世界,有的是細小的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種類。「◎菩薩一發最上心」﹕菩薩一發最上的菩提心。「◎悉能往詣皆無礙」:就能到所有這些麤世界、妙世界,大世界、小世界去廣修供養,教化眾生,一點都沒有障礙。

菩薩勝行不可說 皆勤修習無所住
見一切佛常欣樂 普入於其深法海

「◎菩薩勝行不可說」﹕菩薩這種殊勝的行門,本來是不可說不可說的。「◎皆勤修習無所住」:他常常修行種種的法門,沒有任何執著。「◎見一切佛常欣樂」﹕他見到一切的佛,都常常生出一種歡喜心。「◎普入於其深法海」﹕普遍入於諸佛的智慧海裡邊。

哀愍五趣諸群生 令除垢穢普清淨
紹隆佛種不斷絕 摧滅魔宮無有餘

「◎哀愍五趣諸群生」﹕菩薩哀愍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這五趣裡的苦惱眾生。「◎令除垢穢普清淨」﹕為什麼我們人類也算在染污的五趣裡頭呢?就因為我們的貪、瞋、癡太重了,垢穢很深;所以要菩薩發菩提心來教化我們,令我們掃除這些垢穢,恢復本有的清淨。「◎紹隆佛種不斷絕」﹕來接續佛的種性,令它不斷絕。「◎摧滅魔宮無有餘」﹕把魔王的宮殿都給摧滅,令它完全消失沒有一點剩餘。

已住如來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頂心無著

「◎已住如來平等性」﹕發大菩提心的這位菩薩,他已經住在佛的平等性海裡邊。「◎善修微妙方便道」﹕善於修種種微妙方便的法門。「◎於佛境界起信心」﹕對佛所說的一切道理、境界,都深信不疑。「◎得佛灌頂心無著」﹕雖然得到諸佛來為他灌頂,心也無所著住,因為菩提心和法界虛空是一樣的,所以無所著住。

兩足尊所念報恩 心如金剛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習菩提行

「◎兩足尊所念報恩」﹕兩足尊,就是福足、慧足,也就是佛。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在佛世尊的面前,念念都要報佛恩、報眾生恩。「◎心如金剛不可沮」﹕他修行菩薩道的心就像金剛那麼堅固,不會改變、退轉。金剛有堅、明、利三種特性。堅,就是堅固;明,就是光明;利,就是銳利。行菩薩道的人,從初發心到最後那一念,都要像金剛似的,要有堅、明、利的力量,勇往直前不退轉,不能忽熱忽冷。不能今天心裡頭歡喜了、熱了,就要修道;明天不歡喜了、冷了,就不修道了。不能今天發菩薩心,明天就變成餓鬼心了;今天想要修道,明天就不修行了。這就不是金剛!「◎於佛所行能照了」﹕對於佛所修行的種種法門,都能用智慧光明來照了。「◎自然修習菩提行」﹕自自然然地,常常就會修習覺道的法門,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有往前精進,不向後退。所以修道要一天比一天精進,一天比一天能忍;不能忍的要忍,不能受的要受,要這樣子才能成就菩提行。

諸趣差別想無量 業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種種殊 一發大心悉明見

「◎諸趣差別想無量」﹕趣者,入也。諸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這是五趣。每一趣裡,每一個眾生的思想都是無量無邊的「◎業果及心亦非一」:所起的惑、造的業、受的果報和心念,也都是不同的,有種種的差別,不是只有一種。「◎乃至根性種種殊」﹕乃至於眾生的根性,也有種種的不同、種種的分別。「◎一發大心悉明見」﹕菩薩一發菩提心,就能明了前邊所說的種種不同的業果和心性。

其心廣大等法界 無依無變如虛空
趣向佛智無所取 諦了實際離分別

「◎其心廣大等法界」﹕發菩提心的菩薩,他的心是廣大的,有法界那麼大。「◎無依無變如虛空」﹕無所依靠,也不會變,就像虛空一樣。「◎趣向佛智無所取」﹕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然是趣向佛智的,但是也無所得這個佛的智慧。為什麼呢?因為他就像虛空似的,無智亦無得,所以說無所取。「◎諦了實際離分別」﹕他審識、明了這個真實的理體,沒有一切的分別。

知眾生心無生想 了達諸法無法想
雖普分別無分別 億那由剎皆往詣

「◎知眾生心無生想」:這位發大菩提心的菩薩,知道眾生所有的心念,但是他可沒有眾生相的妄想,因為他是離相的。「◎了達諸法無法想」﹕他照了諸法實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沒有法執。沒有眾生想是沒有我執,沒有法想是沒有法執,我法二執都空了。「◎雖普分別無分別」﹕雖然他普入一切的世界,教化所有的眾生,但是他沒有分別心。「◎億那由剎皆往詣」﹕百千萬億那由他那麼多的的佛剎,他都去親近、供養、禮拜一切諸佛。

無量諸佛妙法藏 隨順觀察悉能入
眾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處如世尊

「◎無量諸佛妙法藏」﹕無量諸佛的妙法藏。「◎隨順觀察悉能入」﹕他都能隨順因緣觀察,深入如來所有一切的法性裡邊去。「◎眾生根行靡不知」﹕所有眾生的根性、行為是怎麼樣,這位初發心的菩薩沒有不知道的。「◎到如是處如世尊」﹕他能到這種的境界上,也就像生在法王家,得到尊貴的佛的地位一樣。

清淨大願恒相應 樂供如來不退轉
人天見者無厭足 常為諸佛所護念

「◎清淨大願恒相應」﹕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常常修行自己所發的這個願,願和行常常相應。「◎樂供如來不退轉」﹕他願意廣修供養,供養一切十方三世的佛,永不退轉這個供養的心。「◎人天見者無厭足」﹕人間的人和天上的天人,見著這一位菩薩就常常很歡喜的。「◎常為諸佛所護念」﹕他也常常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護念。

其心清淨無所依 雖觀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無量劫 於三世中無所著

「◎其心清淨無所依」:發大菩提心的這位菩薩,心裡常常是清淨的,沒有一點染污的思想。「◎雖觀深法而不取」﹕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他於法也無所執著,無所取。「◎如是思惟無量劫」﹕他明白一切法而不著一切法,像這樣地來思惟一切法的深義,經過無量劫那麼長的時間。「◎於三世中無所著」﹕對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都無所著住。

其心堅固難制沮 趣佛菩提無障礙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勞

「◎其心堅固難制沮」﹕發菩提心的菩薩,他的心是堅固的,無論你怎麼樣子破壞,也沒有法子能令他這個堅固的心退轉。「◎趣佛菩提無障礙」﹕他常常地趣向諸佛的菩提道,無所障礙。「◎志求妙道除蒙惑」﹕立志要求微妙的道果,除去種種的愚闇、蒙惑。「◎周行法界不告勞」﹕他到法界裡邊所有的世界去教化眾生,也不會對諸佛說:「我教化眾生很辛苦。」不會說這個。

知語言法皆寂滅 但入真如絕異解
諸佛境界悉順觀 達於三世心無礙

「◎知語言法皆寂滅」﹕他明白一切語言都是空的、寂滅的。「◎但入真如絕異解」﹕他只要覺悟真如的理體,其他一切不正當的種種知見都離開不要了。「◎諸佛境界悉順觀」﹕所有一切諸佛的境界,他都隨順著而觀察。「◎達於三世心無礙」﹕他通達諸佛三世無著的法,所以心裡也沒有一切的罣礙了。

菩薩始發廣大心 即能遍往十方剎
法門無量不可說 智光普照皆明了

「◎菩薩始發廣大心」﹕初發心的菩薩一開始發廣大的菩提心。「◎即能遍往十方剎」:即刻就能遍往十方去供養諸佛。因為你這兒一發廣大心,你那菩薩的種子就現在十方諸佛的面前,在那兒供養諸佛了。「◎法門無量不可說」﹕諸佛的法門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智光普照皆明了」﹕菩薩一發菩提心,開了大智慧,就能把一切諸法的實相都照了了、都懂了。

大悲廣度最無比 慈心普遍等虛空
而於眾生不分別 如是清淨遊於世

「◎大悲廣度最無比」: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存著一種大悲心,能拔除眾生的苦,廣度所有一切眾生;他這種大悲心,是沒有法子比的。「◎慈心普遍等虛空」﹕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他又以慈心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他這個慈心也和虛空是一樣的,無處不在。「◎而於眾生不分別」﹕他是普遍平等地去教化、度脫一切眾生,不用分別心去度眾生;不去分別眾生的好壞、善惡,或和他有沒有什麼關係。「◎如是清淨遊於世」﹕就像前邊所說的這樣,他是清淨無為地遊化於所有的世界的。

十方眾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實
恒以淨心不異語 常為諸佛共加護

「◎十方眾生悉慰安」﹕十方的眾生都得到安慰,都沒有一切的困難、障礙了。「◎一切所作皆真實」﹕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真實的,沒有虛妄。「◎恒以淨心不異語」﹕常常存著清淨心,說出來的話都是真實的,不說兩樣的話。「◎常為諸佛共加護」﹕這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常常得到十方諸佛共同來加護、保護著他。

《方等經》上有這麼一段經文,佛說了法華以前的因緣之後,又對雷音菩薩說:在往昔有一位佛,名字叫旃檀華佛。這一位佛已入涅槃很久、很久了。在那個時候,我和你是一樣的。在當時有一位菩薩,名號叫上首菩薩,化做一個乞士,到城裡邊去托鉢乞食。有一位比丘名叫恒迦,看見他,就問他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乞士說:「我從真實中來。」恒迦又問他:「什麼叫真實?」乞士說:「寂滅相就叫真實。」恒迦又問他:「寂滅相裡邊,是有所求,還是無所求?」乞士說:「無所求。」恒迦說:「無所求的裡邊,你為什麼又要求呢?」乞士說:「無所求裡邊,所以我要求啊!」恒迦又問:「既然無所求,為什麼還要求呢?」乞士說:「有所求者,一切皆空。求得的也是空的,執著的也是空的,真實也是空的,有所求的也是空的;說出來的話是空,問的也是空的,這就叫寂滅涅槃。一切虛空、一切世界也都是空的,我就因為這種次第的空法,而在這個空裡邊找出一個真實來。」恒迦又問:「菩薩!你在什麼地方求這個真實呢?」乞士說:「我在六波羅蜜裡邊求這個真實。」恒迦比丘聽見乞士這麼答覆,生大歡喜,就把自己的身體賣了,用這些錢來供養乞士。你看,古來的人為著聞法,發這麼廣大的菩提心來供養菩薩、三寶,甚至把自己的身體都賣了,就這麼虔誠!

過去所有皆憶念 未來一切悉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中 為度眾生令出離

「◎過去所有皆憶念」﹕過去諸佛都常常憶念這位初發心的菩薩。「◎未來一切悉分別」﹕未來的一切諸佛也常常分別來加護這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十方世界普入中」﹕初發菩提心即成正覺,能普入十方一切世界。「◎為度眾生令出離」﹕為了廣度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

菩薩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緣無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斷 如是而遊於法界

「◎菩薩具足妙智光」﹕菩薩具足妙智慧。「◎善了因緣無有疑」﹕他明白一切的因緣果報,對因果報應一點都沒有懷疑。「◎一切迷惑皆除斷」﹕菩薩見著什麼事就明白什麼事,見著一切眾生就明了一切眾生的行為;所以沒有疑惑,一切的迷惑都除斷了,因為有智慧的緣故。「◎如是而遊於法界」﹕像這樣子遊化在所有的法界裡邊。

魔王宮殿悉摧破 眾生翳膜咸除滅
離諸分別心不動 善了如來之境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他能令魔王的宮殿都毀壞、摧破。「◎眾生翳膜咸除滅」﹕翳膜,是眼睛上生的翳子,比喻眾生的無明。把眾生的無明都給去除了。「◎離諸分別心不動」﹕菩薩教化眾生是普遍地教化,沒有分別心,心也不動。「◎善了如來之境界」﹕他善於明了一切如來所有的境界。

三世疑網悉已除 於如來所起淨信
以信得成不動智 智清淨故解真實

「◎三世疑網悉已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種種習氣、迷惑和懷疑的網,都已經除盡、沒有了。「◎於如來所起淨信」﹕在佛的道場裡邊,生起一切的清淨信心。「◎以信得成不動智」﹕以這種清淨的信心,成就不動的智慧。「◎智清淨故解真實」﹕就因為智慧清淨不動的緣故,所以能明白真實的道理。

為令眾生得出離 盡於後際普饒益
長時勤苦心無厭 乃至地獄亦安受

「◎為令眾生得出離」﹕為著想要度脫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盡於後際普饒益」:所以盡未來無窮無盡的時間,普遍饒益一切眾生。「◎長時勤苦心無厭」﹕無論在多長的時間裡受多少的苦、多少橫逆不順的事,也不會生出厭煩的心。「◎乃至地獄亦安受」﹕甚至於到地獄去受地獄的苦,也安然忍受。菩薩為了教化眾生,能忍一切的辛勞、痛苦,所以到地獄去也不怕。

福智無量皆具足 眾生根欲悉了知
及諸業行無不見 如其所樂為說法

「◎福智無量皆具足」﹕他所修的福慧都圓滿了。「◎眾生根欲悉了知」﹕眾生的根性、眾生所願意的是什麼,他也都完全明白。「◎及諸業行無不見」﹕以及眾生所有的業、所有的行為,他也都沒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如其所樂為說法」﹕照著眾生所歡喜的來為他們說法,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來教化眾生。

了知一切空無我 慈念眾生恒不捨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間而演說

「◎了知一切空無我」﹕他明白一切一切都是空的、無我的,所以沒有一切的執著。「◎慈念眾生恒不捨」﹕他常常存著慈悲心,憶念一切的眾生,無論什麼時候也不會捨離任何一個眾生的。「◎以一大悲微妙音」﹕用一種大悲的微妙音。「◎普入世間而演說」:普入一切世間去給一切眾生說法。

放大光明種種色 普照眾生除黑闇
光中菩薩坐蓮華 為眾闡揚清淨法

「◎放大光明種種色」﹕放大光明,現出種種的顏色。「◎普照眾生除黑闇」﹕普遍照耀一切眾生,除去一切眾生的無明黑闇。「◎光中菩薩坐蓮華」﹕在這個光裡邊,有菩薩坐在大寶蓮華上。「◎為眾闡揚清淨法」﹕為所有的眾生宣說一切清淨的妙法。

於一毛端現眾剎 諸大菩薩皆充滿
眾會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了眾生心

「◎於一毛端現眾剎」:這位初發心的菩薩,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能在一個毫毛端上現出十方的諸佛剎土。「◎諸大菩薩皆充滿」:在這些諸佛剎土裡邊,又有諸大菩薩充滿整個國土。「◎眾會智慧各不同」:每一位佛的清淨海會中的每一個菩薩,他們的智慧也各不相同。「◎悉能明了眾生心」﹕所有這一些菩薩,都能明了眾生的心念、眾生所願意的是什麼。

十方世界不可說 一念周行無不盡
利益眾生供養佛 於諸佛所問深義

「◎十方世界不可說」﹕十方世界之多,說也說不完。「◎一念周行無不盡」﹕雖然有這麼多的世界,但菩薩在一念之間,就能周行遍至所有這些世界。「利益眾生供養佛」﹕菩薩到所有的世界,一方面是要下化眾生,一方面是要上求佛道,供養諸佛。「◎於諸佛所問深義」﹕在十方諸佛的地方,請問甚深的妙義。

於諸如來作父想 為利眾生修覺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處無所著

「◎於諸如來作父想」﹕對所有的諸佛如來,菩薩都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慈悲父。「◎為利眾生修覺行」﹕為著要利益眾生,而修一切覺行──一切開悟的行門。開悟的行門又叫覺觀,就是由覺悟來觀察。「◎智慧善巧通法藏」﹕智慧若是多了,便能善巧方便,通達一切諸法實相的法藏。「◎入深智處無所著」﹕入於菩薩最深的般若智慧門,但是無所著住。

覺有八種:第一叫欲覺;就是常常想要得到心裡所歡喜的境界。第二叫瞋覺;就是無明火很大,自己不能管制自己,常常對其他人發脾氣。第三叫害覺,也叫惱覺;常常要惱害他人。以上這三個也可以說就是貪、瞋、癡。第四叫親里覺;常常憶念親緣,常常想著親戚、朋友、鄉里,所以與道也就不相應了。第五叫國土覺;常常想著這個世界是平安或者不平安。第六叫不死覺;他不能覺悟有一天他會死,所以就積攢很多的資財,預備來養這個生命。第七叫族姓覺;常常在種族裡頭分別貴賤──分別這個種族是高貴的,那個種族是低賤的。第八叫輕侮覺,也叫我慢覺;就是貢高我慢,總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好。這八種覺,都是與道不相應的,應該把它變過來,就會與道相應。

隨順思惟說法界 經無量劫不可盡
智雖善入無處所 無有疲厭無所著

「◎隨順思惟說法界」﹕隨順眾生的思惟,而說有這個法界。「◎經無量劫不可盡」﹕經過無量劫那麼長的時間,說也說不窮盡。「◎智雖善入無處所」﹕菩薩的智慧雖然善入法藏,但是也沒有處所,沒有任何執著。「◎無有疲厭無所著」﹕雖然是無所得,但也不疲厭;有所得、無所得都無所著。我們學佛法也是這樣,學一天,覺得沒有什麼;學兩天,也沒有什麼;乃至於學幾年,覺得也沒有得到個什麼。雖然沒有得到,但是也不疲厭,不會學學就覺得夠了、疲厭了;若是這樣,就不能行菩薩道了。

三世諸佛家中生 證得如來妙法身
普為群生現眾色 譬如幻師無不作

「◎三世諸佛家中生」﹕生到三世諸佛家裡去做法王之子。「◎證得如來妙法身」﹕希望證得佛的妙法身、法性身。「◎普為群生現眾色」﹕普遍地為一切眾生現出種種的色身。「◎譬如幻師無不作」﹕就好像幻術師一樣千變萬化,沒有什麼不能變、不能造作的。

或現始修殊勝行 或現初生及出家
或現樹下成菩提 或為眾生示涅槃

「◎或現始修殊勝行」﹕菩薩或者示現剛開始修行的殊勝行。「◎或現初生及出家」﹕或者示現初生於世,或者示現出家修道。「◎或現樹下成菩提」﹕或者示現在菩提樹下成就佛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或為眾生示涅槃」﹕或者因為怕眾生依賴於佛,所以出世一段時期,便又示現入涅槃了。

菩薩所住稀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語意想皆已除 種種隨宜悉能現

「◎菩薩所住稀有法」﹕菩薩所行、所作、所住的,都是稀有的法。「◎唯佛境界非二乘」﹕這些都是佛的境界,不是二乘聲聞、緣覺的境界。「◎身語意想皆已除」﹕他的身、口、意三業都清淨,沒有三惡業了。「◎種種隨宜悉能現」﹕用種種的方便法門,隨緣說法,現一切身來教化眾生。

菩薩所得諸佛法 眾生思惟發狂亂
智入實際心無礙 普現如來自在力

「◎菩薩所得諸佛法」﹕這位初發心的菩薩所得的諸佛法。「◎眾生思惟發狂亂」﹕眾生是沒有辦法明白的,甚至於一想這菩薩的境界,心裡就會嚇得發狂的。「◎智入實際心無礙」﹕菩薩的般若智慧入於真實理體,心也沒有罣礙了。「◎普現如來自在力」﹕能普遍地示現佛的自在神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 何況復增殊勝行
雖未具足一切智 已獲如來自在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這種境界,在這個世間上是沒有什麼可以比得上的。「◎何況復增殊勝行」﹕何況他一天比一天增加殊勝的行門。「◎雖未具足一切智」﹕雖然他還沒有成就佛的一切智慧。「◎已獲如來自在力」﹕可是已經得到佛的自在神力了。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善知眾生時非時 為利益故現神通

「◎已住究竟一乘道」﹕他已經住於究竟一乘的佛道了。「◎深入微妙最上法」﹕深入不可思議的、最上的微妙法門了。「◎善知眾生時非時」﹕善於知道眾生的心,什麼時候應該度那個眾生?時候到了或沒有到?機緣成熟了或沒有成熟?這些他都知道。「◎為利益故現神通」﹕為著利益眾生的緣故,所以示現種種的神通。

分身遍滿一切剎 放淨光明除世闇
譬如龍王起大雲 普雨妙雨悉充洽

「◎分身遍滿一切剎」﹕菩薩分身遍滿一切的佛剎。「◎放淨光明除世闇」﹕放大智慧光明,令世間一切黑闇都除去了。「◎譬如龍王起大雲」﹕就譬如龍王在虛空裡,生起一塊大雲來。「◎普雨妙雨悉充洽」﹕普遍地落下妙法雨,令所有乾枯的眾生都得到滋潤。

觀察眾生如幻夢 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咸救拔 為說無為淨法性

「◎觀察眾生如幻夢」﹕菩薩觀察一切眾生,就如幻夢一樣。「◎以業力故常流轉」:所有的眾生都是起惑、造業、受報,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大悲哀愍咸救拔」﹕菩薩有大悲心,哀愍一切眾生,所以就把所有的眾生都救拔出來了。「◎為說無為淨法性」﹕為眾生說無為清淨的這種法性,令他們離苦得樂。

佛力無量此亦然 譬如虛空無有邊
為令眾生得解脫 億劫勤修而不倦

「◎佛力無量此亦然」﹕佛的力量是無量無邊的,菩薩教化眾生的力量也是如此。「◎譬如虛空無有邊」﹕就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為令眾生得解脫」﹕為使令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億劫勤修而不倦」:所以菩薩長時間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再怎麼樣辛苦也不怕,也不感到疲倦。

種種思惟妙功德 善修無上第一業
於諸勝行恆不捨 專念生成一切智

「◎種種思惟妙功德」﹕初發心的菩薩以種種思惟修、聞思修三昧的神妙功德,「◎善修無上第一業」﹕努力修成至高無上的第一業──也就是佛業、佛道。「◎於諸勝行恆不捨」﹕他對於各種殊勝的行門常常地不捨不棄,「◎專念生成一切智」﹕就是一心一意、念茲在茲地,願意修成二乘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和佛的一切種智。

一身示現無量身 一切世界悉周遍
其心清淨無分別 一念難思力如是

「◎一身示現無量身」﹕這位菩薩一身能示現無量個身,「◎一切世界悉周遍」﹕在一念之間,周行遍至一切的世界。「◎其心清淨無分別」﹕這是因為他的心清淨而無分別,「◎一念難思力如是」﹕他一念靜慮、禪定的不可思議神通力,就像這個樣子。

於諸世間不分別 於一切法無妄想
雖觀諸法而不取 恆救眾生無所度

「◎於諸世間不分別」﹕諸世間,就是一切世間,包括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眾生,器世間就是國土。發大菩提心的菩薩對這一切世間都不起分別心,不分別眾生的賢愚、美醜,也不分別國土的染淨、好壞。「◎於一切法無妄想」﹕對一切的是法、非法或正法、邪法,也不動一念,沒有任何的妄想。「◎雖觀諸法而不取」﹕雖然他觀察一切法而不取於一法。「◎恆救眾生無所度」﹕常常地救度眾生,卻不執著有眾生可度,或者度過多少眾生。

一切世間唯是想 於中種種各差別
知想境界險且深 為現神通而就脫

「◎一切世間唯是想」﹕這一切的世間只是由各種妄想因緣而成就的。「◎於中種種各差別」﹕在這各式各樣的妄想中,各以種種不同的面貌出現,其因緣果報也各各不同。「◎知想境界險且深」﹕發大菩提心的菩薩知道妄想的境界又深又危險,一旦陷入就萬劫不復。「◎為現神通而就脫」﹕所以為此而顯現神通,來救度眾生脫離苦海。

譬如幻師自在力 菩薩神變亦如是
身遍法界及虛空 隨眾生心靡不見

「◎譬如幻師自在力」﹕譬如魔術師有變幻自在的能力,「◎菩薩神變亦如是」﹕菩薩的神通變化也像這樣子。「◎身遍法界及虛空」﹕能變化出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個大身。「◎隨眾生心靡不見」﹕隨著眾生的心行,沒有誰是看不見他的。

能所分別二俱離 雜染清淨無所取
若縛若解智悉忘 但願普與眾生樂

「◎能所分別二俱離」﹕他把能生所生、能取所取、能度所度等種種分別心都沒有了。「◎雜染清淨無所取」﹕環境或者是雜染的,或者是清淨的,他都不執著。「◎若縛若解智悉忘」﹕或者被束縛,或者已得到解脫,這種世間的分別智他也都忘了。「◎但願普與眾生樂」﹕他只希望、只願意,能普遍地給與眾生安樂。

一切世間唯想力 以智而入心無畏
思惟諸法亦復然 三世推求不可得

「◎一切世間唯想力」﹕這一切的世間都是由妄想而成就的,也就是說妄想的力量成就了這個虛妄的世界。「以智而入心無畏」﹕若能用智慧來看破世間的一切虛妄,那麼就無所畏懼,就能放得下了。「◎思惟諸法亦復然」﹕修種種的禪定思惟修、聞思修三昧,也都能這樣令人無所畏懼。「◎三世推求不可得」﹕過去世不可得、現在世不可得、未來世不可得,也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呢?你說這是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你說它是現在,現在它不停留;說是未來,未來還沒有來。這樣一推想,一切都了不可得、都沒有實體;你怎麼樣找它也找不著,沒有一個真的。

能入過去畢前際 能入未來畢後際
能入現在一切處 常勤觀察無所有

「◎能入過去畢前際」﹕思惟一切諸法,三世了不可得;所以他能入過去一切的時間,把前際過去也沒有了。「◎能入未來畢後際」﹕未來雖然沒有來,他也能入到未來去,所以把後際未來也沒有了。「◎能入現在一切處」﹕能入現在一切的時間、空間,那麼一切處也都沒有了。「◎常勤觀察無所有」﹕常常地觀察這一切諸法都了不可得。

隨順涅槃寂滅法 住於無諍無所依
心如實際無與等 專向菩提永不退

「◎隨順涅槃寂滅法」:為什麼一切諸法都了不可得呢?因為隨順著涅槃寂滅法,所以了不可得。「◎住於無諍無所依」﹕住於無諍三昧,和所有的人都不爭,也不依賴任何的法。「◎心如實際無與等」﹕心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心,所以沒有可和它比的。「◎專向菩提永不退」﹕只是常常地向菩提大道上修行,只有向前進,永遠也不會向後退轉。

修諸勝行無退怯 安住菩提不動搖
佛及菩薩與世間 盡於法界皆明了

「◎修諸勝行無退怯」﹕菩薩修行一切殊勝的行門,不怕任何的困苦艱難。「◎安住菩提不動搖」﹕常常安住於菩提道上不搖動。菩薩出家修道,永遠都有堅固的道心,不會受一點魔考,或者什麼試驗就退心了。「◎佛及菩薩與世間」﹕佛和菩薩在這個世間。「◎盡於法界皆明了」:所有法界一切的道理,佛菩薩都明了。

欲得最勝第一道 為一切智解脫王
應當速發菩提心 永盡諸漏利群生

「◎欲得最勝第一道」﹕菩薩修行,為的是想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為一切智解脫王」﹕所以他能得到一切的智慧,能得到解脫中的解脫。「◎應當速發菩提心」﹕怎麼樣才能得到第一道和解脫王呢?應當要速發菩提心。「◎永盡諸漏利群生」﹕把自己一切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都永遠斷了,沒有漏了。沒有漏,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無明,也就是沒有欲心了。這個欲心是人最大的一個漏,尤其是淫欲的念頭;這淫欲的念頭一動就漏了,就漏到三界受生死來了。誰若是有欲心,誰就有漏;誰若沒有欲心,就永盡諸漏了。永盡諸漏的人,就能令眾生都得到好處。

趣向菩提心清淨 功德廣大不可說
為利眾生故稱述 汝等諸賢應善聽

「◎趣向菩提心清淨」﹕常常趣向菩提道,心裡就清淨了。「◎功德廣大不可說」﹕發菩提心的這種功德是最廣大,說也說不出來的。「◎為利眾生故稱述」﹕那為什麼還要說呢?就因為想令眾生也同發菩提心,同成無上道;所以才在不可說之中,又說出這種種的功德。「◎汝等諸賢應善聽」﹕你們各位善男子,和入聖流的聖賢,都應該好好地聽我來告訴你們這個道理!

無量世界盡為塵 一一塵中無量剎
其中諸佛皆無量 悉能明見無所取

「◎無量世界盡為塵」﹕譬如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世界,所有這麼多的世界都把它磨成一粒一粒的微塵。「◎一一塵中無量剎」﹕在每一粒微塵裡頭,又現出無量諸佛的剎土。「◎其中諸佛皆無量」﹕在每一個世界裡頭,又有無量的諸佛在那兒教化眾生。這些數目都是非常之多了!「◎悉能明見無所取」:這些數目雖然非常廣大,但初發心的菩薩都能分別得很清楚,而且無所取著。

善知眾生無生想 善知言語無語想
於諸世界心無礙 悉善了知無所著

「◎善知眾生無生想」﹕菩薩善於明白一切眾生的心及一切眾生所願意的;但他在教化眾生時,卻沒有一個教化眾生的執著。「◎善知言語無語想」﹕菩薩也明白一切的語言,能用種種的語言來教化眾生,可是也沒有一個語言的執著。「◎於諸世界心無礙」﹕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他都明白,所以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造成菩薩的麻煩的。「◎悉善了知無所著」﹕世間法和出世法他都明了了,所以就沒有任何執著。

其心廣大如虛空 於三世事悉明達
一切疑惑皆除滅 正觀佛法無所取

「◎其心廣大如虛空」﹕菩薩的思想、心念,廣大得好像虛空一樣。「◎於三世事悉明達」﹕他不但知道現在的事,也知道過去、未來的事;三世的事理,他都通達無礙。「◎一切疑惑皆除滅」﹕所有一切的無明、迷惑,他都斷了、沒有了。「◎正觀佛法無所取」﹕他雖然正觀修持一切的佛法,但不執著一切的法。

十方無量諸國土 一念往詣心無著
了達世間眾苦法 悉住無生真實際

「◎十方無量諸國土」﹕所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國土。「◎一念往詣心無著」﹕菩薩在一念之中,就能往詣這一切的國土;他到達任何一個地方去,心都不執著。「◎了達世間眾苦法」﹕他明白世間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所以世間法可以說是眾苦交煎,眾惡充滿的。「◎悉住無生真實際」﹕他常常住到實相理體、真實的寂滅法上。

無量難思諸佛所 悉往彼會而覲謁
常為上首問如來 菩薩所修諸願行

「◎無量難思諸佛所」﹕所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那麼多的諸佛的道場。「◎悉往彼會而覲謁」﹕他都能到那裡去親覲、禮拜一切諸佛。「◎常為上首問如來」﹕到每一位佛的前邊,都做菩薩之中的上首菩薩,來向佛請問一切的佛法。「◎菩薩所修諸願行」﹕這是菩薩所修行的一切願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 而無所依無所取
恒勸眾生種善根 莊嚴國土令清淨

「◎心常憶念十方佛」﹕菩薩行菩薩道,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心裡常憶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而無所依無所取」﹕雖然憶念三世諸佛,可是並不依賴三世諸佛;因為無所依賴,才能破一切的執著。菩薩對於諸佛也無所取捨,因為他知道佛是已成的佛,眾生是未成的佛,自己就是當成的佛。「◎恒勸眾生種善根」﹕常常用種種方便的法門、語言,來勸化一切眾生多種善根、善因,少種惡因。「◎莊嚴國土令清淨」﹕莊嚴十方諸佛的國土,令諸佛國土都得到清淨。

一切趣生三有處 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 無量無邊悉明見

「◎一切趣生三有處」﹕在一切眾生所到的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三界裡邊。「◎以無礙眼咸觀察」﹕菩薩都能用無礙的智慧眼來觀察一切眾生的因緣。「◎所有習性諸根解」﹕所有眾生種種的習氣、根性和不同的解。「◎無量無邊悉明見」: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菩薩完全都明白。

眾生心樂悉了知 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 令彼修治入於道

「◎眾生心樂悉了知」﹕眾生的種種欲想、種種所願意的,菩薩也都知道。「◎如是隨宜為說法」﹕因為他明白眾生的根性和一切的欲樂,所以能隨緣應機地為眾生說法。「◎於諸染淨皆通達」﹕對於所有的染污法和清淨法,他也都明白。「◎令彼修治入於道」﹕能令所有一切眾生,依照種種方便法門來修行;來對治一切習氣、毛病,使令他們入道合真。

無量無數諸三昧 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 悉善了知得自在

「◎無量無數諸三昧」﹕無量無數這麼多的三昧解脫。「◎菩薩一念皆能入」﹕菩薩在一念之中都能入。「◎於中想智及所緣」﹕在定裡邊妄想停止,智慧現前了;心裡所想的和所攀緣的,「◎悉善了知得自在」:他一切一切都明白、清楚了,得到真正的自在。

菩薩獲此廣大智 疾向菩提無所礙
為欲利益諸群生 處處宣揚大人法

「◎菩薩獲此廣大智」﹕初發心的菩薩得到這種廣大的智慧,明了這一切的境界。「◎疾向菩提無所礙」﹕便速向菩提覺道上走,一點障礙都沒有。「◎為欲利益諸群生」﹕為了要利益一切的眾生。「◎處處宣揚大人法」:在每一個地方,他都時時刻刻宣揚、稱讚大人所覺的法。

《涅槃經》上有八種覺法:
第一覺是少欲。少欲,就是沒有一切的欲念,沒有好名、好利、好做領袖的欲,也沒有其他一切、一切的欲。
第二覺是知足。知足就常樂,能忍就自安。知足的人時時都是快樂的,若不知足,時時都是苦惱;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常常都要知足。
第三覺是寂靜。大人所覺的法是好寂靜,常常修寂靜法。
第四覺是精進。就是時時刻刻地精進不懶惰。
第五覺是正念。心裡總要有正念,不要有邪念。
第六覺是正定。常常修習正定,不入邪定。
第七覺是正慧。要有真正的智慧,不要那些世智辯聰、邪智邪慧。
第八覺是不戲論。無論什麼時候,所說出來的都是真的,沒有戲論法。

修道的人常常都要修這八種覺悟的道理。

善知世間長短劫 一月半月及晝夜
國土各別性平等 常勤觀察不放逸

「◎善知世間長短劫,一月半月及晝夜」﹕羅漢只能觀察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菩薩不但能觀察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就是最長或最短的劫,他也都知道這些世界成、住、壞、空的因緣。一增一減就叫劫,一增,就是一百年人的壽命增一歲,身高增一寸。一減,就是每一百年壽命減一歲,身高也減低一寸。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再由十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這叫一個劫。一千個劫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才叫一個大劫。長劫,就包括不知有多少成、住、壞、空的劫那麼長的時間;短劫,或者是一個月、半個月、一天、一宿這麼短的時間。「◎國土個別性平等」﹕國土雖然不同,但是國土的性都是一樣的。「◎常勤觀察不放逸」﹕菩薩勤於觀察、照了一切成、住、壞、空的因緣,時時都不放逸;不會去玩一玩,或不守規矩的。

普詣十方諸世界 而於方處無所取
嚴淨國土悉無餘 亦不曾生淨分別

「◎普詣十方諸世界」﹕菩薩普遍到十方諸佛的世界去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而於方處無所取」:無論到任何地方,他都不會執著哪一個地方是最好的,或哪一個地方是最不好的;這些分別心、執著心都沒有了。「◎嚴淨國土悉無餘」﹕到十方去莊嚴所有的諸佛國土,「◎亦不曾生淨分別」﹕他也不會生出一種清淨的莊嚴想;也就是沒有莊嚴或不莊嚴、清淨或不清淨的分別想。

眾生是處若非處 及以諸業感報別
隨順思惟入佛力 於此一切悉了知

「◎眾生是處若非處」﹕不管眾生是在地獄裡也好,在天堂也好。「◎及以諸業感報別」﹕或者三世的業報再不同,他也不去分別。「◎隨順思惟入佛力」﹕只是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用諸佛種種的方便力量,來教化眾生。「◎於此一切悉了知」﹕什麼眾生應該用什麼方法去教化,這一切他都明了。

一切世間種種性 種種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與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觀察

「◎一切世間種種性」﹕一切世間所有眾生種種的根性。「◎種種所行住三有」:眾生因各自的種種所行、所作,在三有裡邊輪轉不息。「◎利根及與中下根」﹕不論是利根的聰明人、中根的普通人,或者下根的愚人。「◎如是一切咸觀察」﹕眾生這一切的根性,菩薩都清楚、明白。

淨與不淨種種解 勝劣及中悉明見
一切眾生至處行 三有相續皆能說

「◎淨與不淨種種解」﹕眾生清淨或不清淨的種種解。「◎勝劣及中悉明見」:勝,就是上根;劣,就是鈍根。不利不鈍就是中根。這一切的根性,菩薩也都明了。「◎一切眾生至處行」﹕所有的眾生,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修什麼道就成就什麼果位,這一切都是自己修成的。「◎三有相續皆能說」﹕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中,相續不斷的生死輪迴,菩薩也都能為眾生詳細地解說。

禪定解脫諸三昧 染淨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樂殊 淨修佛力咸能見

「◎禪定解脫諸三昧」:禪定,有四禪、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這叫九次第定。解脫,有八種的解脫。諸三昧,就是一切的定。「◎染淨因起各不同」﹕你若種染污的因,就不容易得定;若種清淨的因,就容易得定,也容易得解脫。眾生染、淨的因都不一樣。「◎及以先世苦樂殊」﹕在前生是受苦受得多,或者享樂享得多,也都不同。「◎淨修佛力咸能見」﹕菩薩清淨修行佛的十力,對這一切的因緣,他都清楚、明白。

眾生業惑續諸趣 斷此諸趣得寂滅
種種漏法永不生 並其習種悉了知

「◎眾生業惑續諸趣」﹕眾生為什麼輪迴六道呢?就因為起惑、造業、受報,起惑、造業、受報,相續不斷的緣故,所以就在六道裡不停地輪迴。「◎斷此諸趣得寂滅」﹕如果能斷除一切的業惑,得到寂滅,就能出三有。「◎種種漏法永不生」﹕種種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欲念都不生,永斷諸漏啦!「◎並其習種悉了知」﹕習,就是習性;種,就是種子。眾生的習氣、種子,菩薩也都完全明了。

如來煩惱皆除盡 大智光明照於世
菩薩於佛十力中 雖未證得亦無疑

「◎如來煩惱皆除盡」﹕佛是已經斷盡煩惱的。「◎大智光明照於世」﹕因為沒有煩惱,本來的智慧光明就顯現出來,照耀於一切世間。「◎菩薩於佛十力中」﹕菩薩對於佛的十種力量、十種智慧。「◎雖未證得亦無疑」:雖然還沒有親自證得,但也沒有懷疑,他將來也一定能得到的。

菩薩於一毛孔中 普現十方無量剎
或有雜染或清淨 種種業作皆能了

「◎菩薩於一毛孔中」﹕菩薩的神通妙用,能在一個毛孔裡邊。「◎普現十方無量剎」:普遍現出來十方無量的諸佛剎土。「◎或有雜染或清淨」﹕這些諸佛剎土,有的是有雜染的,有的是清淨的,有種種的不同。「◎種種業作皆能了」﹕眾生作種種的業而受種種的報,菩薩也都明白。

一微塵中無量剎 無量諸佛及佛子
諸剎各別無雜亂 如一一切悉明見

「◎一微塵中無量剎」﹕在一粒微塵裡頭,也能現出無量諸佛的剎土。「◎無量諸佛及佛子」:這些剎土裏邊,又有無量諸佛在那兒演說妙法,也有無量的大菩薩在那兒恭敬圍繞,聽佛說法。「◎諸剎各別無雜亂」﹕這些諸佛剎土,雖然無量無邊,但都還有條不紊的,互不雜亂。「◎如一一切悉明見」﹕能見著一個諸佛剎土,就能清清楚楚地見著所有的諸佛剎土,毫無雜亂。

於一毛孔見十方 盡虛空界諸世間
無有一處空無佛 如是佛剎悉清淨

「◎於一毛孔見十方」:這位菩薩能於一毛孔中見到十方的世界。「◎盡虛空界諸世間」:不但見十方世界,乃至於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一切諸佛剎土,他都見得到。「◎無有一處空無佛」﹕諸佛遍滿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佛的。「◎如是佛剎悉清淨」﹕每一粒微塵都現出十方世界,每一個十方世界都有無量諸佛在那兒教化眾生,這些佛剎也都清淨莊嚴。

於毛孔中見佛剎 復見一切諸眾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晝夜月時有縛解

「◎於毛孔中見佛剎」﹕在每一個毛孔中,都能見到十方諸佛的剎土。「◎復見一切諸眾生」﹕不但見著佛,所有的眾生也都顯現出來。「◎三世六趣各不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及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趣的境界也都不同。「◎晝夜月時有縛解」﹕或者是晝夜、月時不同,或者是有的還被業報所縛、有的已得到解脫,各不相同。

如是大智諸菩薩 專心趣向法王位
於佛所住順思惟 而獲無邊大歡喜

「◎如是大智諸菩薩」﹕有前邊所說的這些大智的所有菩薩。「◎專心趣向法王位」:都是專心地修行六度萬行,趣向法王的果位。「◎於佛所住順思惟」﹕對於佛的一切境界,都能順著思惟。「◎而獲無邊大歡喜」﹕他明白諸佛的境界,所以就生出無邊的大歡喜心。

菩薩分身無量億 供養一切諸如來
神通變現勝無比 佛所行處皆能住

「◎菩薩分身無量億」:發菩提心的菩薩,能用神通變化,分出沒有數量那麼多億的化身來。「◎供養一切諸如來」﹕遍往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去供養一切諸佛如來。「◎神通變現勝無比」﹕他的神通變現最殊勝,是無可比擬的。「◎佛所行處皆能住」﹕十方世界有佛教化眾生的地方,他都能到那兒去供養去。

無量佛所皆鑽仰 所有法藏悉耽味
見佛聞法勤修行 如飲甘露心歡喜

「◎無量佛所皆鑽仰」﹕無量諸佛的國裡,這位初發心的菩薩都去研究諸佛所說的法。鑽,就好像用鑽子往裡面鑽窟窿似的。仰,就往高處看。本來這佛法是很堅固的,不容易進去;雖然這樣,他也要去研究。仰,佛法是很高妙的,他也要用力去學習。「◎所有法藏悉耽味」﹕所有佛的法藏,他都能在裡邊尋出佛法的滋味。「◎見佛聞法勤修行」﹕他見著所有的佛,聞到一切的法,就勤加修行。「◎如飲甘露心歡喜」﹕菩薩明白佛法了,就好像飲著甘露水似的,把自己的飢渴消除了,貪、瞋、癡也除去了,心裏生大歡喜。

已獲如來勝三昧 善入諸法智增長
信心不動如須彌 普作群生功德藏

「◎已獲如來勝三昧」﹕這位初發心的菩薩已經得到諸佛殊勝的定了。「◎善入諸法智增長」﹕他通達一切諸法,善於演說一切諸法,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信心不動如須彌」﹕他的信心是不會搖動、退轉的,就好像須彌山那麼堅固。「◎普作群生功德藏」﹕普遍地作一切眾生的功德藏。

慈心廣大遍眾生 悉願疾成一切智
而恒無著無依處 離諸煩惱得自在

「◎慈心廣大遍眾生」﹕這位菩薩的慈悲心廣大,週周遍一切眾生。「◎悉願疾成一切智」﹕願一切眾生很快的都能得到一切智慧。「◎而恒無著無依處」﹕雖然得到一切智慧,而且還無所著住。菩薩的心無著、無依處,也願意令眾生的心也無所執著、無所依處。「◎離諸煩惱得自在」﹕眾生為什麼成為眾生呢?就因為沒有離開煩惱;如果能離一切煩惱,就得到自在了。

哀愍眾生廣大智 普攝一切同於己
知空無相無真實 而行其心不懈退

「◎哀愍眾生廣大智」﹕這位菩薩用廣大的智慧來哀愍一切眾生。「◎普攝一切同於己」﹕普遍地攝受一切眾生,就如攝受自己一樣;也就是愛護一切眾生,就好像愛護自己一樣。「◎知空無相無真實」﹕他知道一切諸法都是空的、無有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雖然一切都是空的,但是他可不會懶惰,不會向後退,還是一天比一天精進地行菩薩道。

菩薩發心功德量 億劫稱揚不可盡
以出一切諸如來 獨覺聲聞安樂故

「◎菩薩發心功德量」﹕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的數量。「◎億劫稱揚不可盡」:就是用無量億劫那麼長的時間來稱揚、讚歎也說不完。「◎以出一切諸如來」﹕為什麼菩薩初發心的功德是稱揚不可盡的呢?就因為它能出生一切諸如來。過去一切佛都是行菩薩道才成的佛。「◎獨覺聲聞安樂故」﹕也因為它能令一切聲聞、緣覺都得到安樂的緣故。

十方國土諸眾生 皆悉施安無量劫
勸持五戒及十善 四禪四等諸定處

「◎十方國土諸眾生」﹕十方國土裡頭所有的眾生。「◎皆悉施安無量劫」:菩薩都常常向他們做布施,令眾生都得到安樂,經過無量劫這麼長的時間。「◎勸持五戒及十善」﹕勸一切眾生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和行十種的善事。十善,就是身沒有殺、盜、淫,意沒有貪、瞋、癡,口沒有惡口、兩舌、綺語、妄言;這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四禪四等諸定處」﹕並教他們修習四禪、四等各種定。四禪,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等,就是四空處,也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復於多劫施安樂 令斷諸惑成羅漢
彼諸福聚雖無量 不與發心功德比

「◎復於多劫施安樂」﹕又多生多劫施給眾生安樂。「◎令斷諸惑成羅漢」﹕令一切眾生都斷惑證真,成就阿羅漢道。「◎彼諸福聚雖無量」﹕這種的福德雖然是無量無邊。「◎不與發心功德比」:可是也不能和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相比。

又教億眾成緣覺 獲無諍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數譬喻無能及

「◎又教億眾成緣覺」﹕又教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眾生成就緣覺道。「◎獲無諍行微妙道」﹕令他們都得到無諍三昧,得到微妙不可思議的道。「◎以彼而校菩提心」﹕以這種教化眾生成就緣覺乘的功德,來和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比較。「◎算數譬喻無能及」:就是用算數、譬喻,也沒有法子比。

一念能過塵數剎 如是經於無量劫
此諸剎數尚可量 發心功德不可知

「◎一念能過塵數劫」﹕一念能超過塵數劫那麼長的時間。「◎如是經於無量劫」﹕像這樣子經過無量劫。「◎此諸剎數尚可量」﹕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諸佛剎土都還可以數得出來有多少。「◎發心功德不可知」:可是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沒有人能知道它有多少的。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劫數無邊量
此諸劫數猶可知 發心功德無能測

「◎過去未來及現在」﹕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所有劫數無邊量」﹕這三世所有的劫數是無量無邊,不知道有多少的。「◎此諸劫數猶可知」﹕雖然說這些劫數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但如果真的用算數來算它,也還可以知道它的數目。「◎發心功德無能測」:可是發菩提心的這種功德,就沒有人能測知它到底有多少了。

以菩提心遍十方 所有分別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達 利益無量眾生故

「◎以菩提心遍十方」﹕為什麼發菩提心的功德這麼大呢?因為菩薩是以廣大的菩提心遍滿十方世界。「◎所有分別靡不知」﹕所有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性、欲解,他都知道。「◎一念三世悉明達」﹕在一念之中,就能通達三世的時間,一點障礙都沒有。「◎利益無量眾生故」﹕願意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的緣故。

十方世界諸眾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虛空際可測 發心功德難知量

「◎十方世界諸眾生」﹕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的眾生。「◎欲解方便意所行」﹕種種不同的欲、解、方便和所行、所作。「◎及以虛空際可測」﹕和所有一切的虛空,它們的邊際都還可以測量出來。「◎發心功德難知量」﹕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沒有法子來度量的。

菩薩志願等十方 慈心普洽諸群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無邊際

「◎菩薩志願等十方」﹕初發心的這位菩薩,他的志願是遍滿十方的。「◎慈心普洽諸群生」﹕用慈悲心來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悉使修成佛功德」﹕令一切眾生都成就佛所有的功德。「◎是故其力無邊際」﹕就因為這個,所以才說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沒有邊際的。

眾生欲解心所樂 諸根方便行各別
於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眾生欲解心所樂」﹕一切眾生心裡所願意的、所明白的。「◎諸根方便行各別」﹕以及種種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方便法門。「◎於一念中悉了知」﹕這些複雜的情形,菩薩在一念之中就就可以完全了解。「◎一切智智心同等」﹕因為一切的智慧和一切的智慧心是一樣的。

一切眾生諸惑業 三有相續無暫斷
此諸邊際尚可知 發心功德難思議

「◎一切眾生諸惑業」﹕一切眾生所有的迷惑和業報。「◎三有相續無暫斷」﹕以及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有中相續不斷地輪迴。「◎此諸邊際尚可知」﹕這些業惑和一切的輪迴,都還可以知道它們的邊際。「◎發心功德難思議」﹕而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發心能離業煩惱 供養一切諸如來
業惑既離相續斷 普於三世得解脫

「◎發心能離業煩惱」﹕發菩提心就能遠離一切的惑業、煩惱。「◎供養一切諸如來」﹕也能普遍地供養一切諸佛。「◎業惑既離相續斷」﹕業報和迷惑都遠離了,原來相續流轉的生死輪迴也就斷了。「◎普於三世得解脫」﹕普遍能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得到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 亦供無數諸眾生
悉以香華及妙鬘 寶幢幡蓋上衣服

「◎一念供養無邊佛」﹕假設有人能在一念之間,就普遍供養十方三世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亦供無數諸眾生」﹕也供養一切無數的眾生。「◎悉以香華及妙鬘」:都是用種種最好的香、華、妙寶鬘。「◎寶幢幡蓋上衣服」:和種種的寶幢、幡蓋、上妙的衣服來供養佛和眾生。

美食珍座經行處 種種宮殿悉嚴好
毗盧遮那妙寶珠 如意摩尼發光耀

「◎美食珍座經行處」﹕又用最好的飲食、最珍貴的師子之座來供養,一切經行處也都用七寶來莊嚴。「◎種種宮殿悉嚴好」﹕又用種種非常莊嚴的的宮殿,「◎毗盧遮那妙寶珠」﹕及毗盧遮那佛所有的妙寶珠。「◎如意摩尼發光耀」﹕和光明照耀的如意摩尼寶珠,來供養佛及眾生。

念念如是持供養 經無量劫不可說
其人福聚雖復多 不及發心功德大

「◎念念如是持供養」﹕每一念都是用種種最有價值的珍寶來供養佛及眾生。「◎經無量劫不可說」﹕經過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無量劫。「◎其人福聚雖復多」﹕這個人所得的福報,雖然很多很多。「◎不及發心功德大」:但他的功德再大,也不如發菩提心的功德大。

所說種種眾譬喻 無有能及菩提心
以諸三世人中尊 皆從發心而得生

「◎所說種種眾譬喻」﹕所能說出來的種種譬喻。「◎無有能及菩提心」﹕都比不上發菩提心的功德大。「◎以諸三世人中尊」﹕人中尊就是佛。這是因為三世諸佛,「◎皆從發心而得生」:都是從發菩提心而來的。誰發菩提心,誰就將來成佛;誰沒有發菩提心,那就慢慢地成佛。

發心無礙無齊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眾生皆永度

「◎發心無礙無齊限」﹕發菩提心的功德是圓融無礙,也是沒有一定齊限的。「◎欲求其量不可得」﹕你若想要知道發心的功德到底有多少,它的數量是說不出來的。「◎一切智智誓必成」﹕菩薩發心一定要成就一切智、一切種智的智慧。「◎所有眾生皆永度」﹕所有一切的眾生,菩薩也發心永遠都要度他們。

發心廣大等虛空 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遍如無異 永離眾著佛平等

「◎發心廣大等虛空」﹕菩薩發心廣大無邊,就和虛空一樣。「◎生諸功德同法界」﹕發這種菩提心所生的功德,和法界是相等的。「◎所行普遍如無異」﹕菩薩所行是普遍法界的,可是雖然普遍法界,心裡還沒有執著,有像沒有似的。「◎永離眾著佛平等」﹕永遠離開了一切眾生所有的執著,與諸佛的解脫是平等的。

一切法門無不入 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 一切功德皆成就

「◎一切法門無不入」﹕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發菩提心的菩薩沒有不瞭解、不深入的。「◎一切國土悉能往」﹕所有十方諸佛國土,他都能到那兒去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切智境咸通達」﹕所有佛的智慧境界,他都通達無礙。「◎一切功德皆成就」﹕所有佛的功德,他也都能成就。

一切能捨恒相續 淨諸戒品無所著
具足無上大功德 常勤精進不退轉

「◎一切能捨恒相續」﹕所有一切難捨的他都能捨,也能繼續不斷地修行布施的法門。「◎淨諸戒品無所著」﹕他不但能修行以布施破慳貪的這種法門,而且一切的戒品他也都能清淨受持。雖然持戒清淨,他還不執著自己所持的戒品清淨,沒有任何執著。「◎具足無上大功德」﹕因為他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功德更大,具足圓滿無上的大功德。「◎常勤精進不退轉」﹕他也常常修精進的法門,既修布施又修持戒、忍辱、精進,永不退轉。

入深禪定恒思惟 廣大智慧共相應
此是菩薩最勝地 出生一切普賢道

「◎入深禪定恒思惟」﹕六度法之中的禪定,他也常常思惟修行。「◎廣大智慧共相應」﹕和廣大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也能相應契合。「◎此是菩薩最勝地」﹕這是菩薩所發的心,也是最勝的行為、願力。「◎出生一切普賢道」﹕由於發菩提心,所以生出來一切普賢菩薩所修的大願王的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 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 神通變化共莊嚴

「◎三世一切諸如來」﹕十方三世一切佛。「◎靡不護念初發心」:沒有不護念這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的。「◎悉以三昧陀羅尼」﹕他們全都用三昧的總持法門來加持這位菩薩。「◎神通變化共莊嚴」﹕又用種種的神通變化,來莊嚴這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

十方眾生無有量 世界虛空亦如是
發心無量過於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十方眾生無有量」﹕十方的眾生太多了,多到無量無邊。「◎世界虛空亦如是」﹕十方的世界、虛空,也是無量無邊。「◎發心無量過於彼」﹕發菩提心的功德也是無量,但是這個無量超過前邊所說的眾生、世界、虛空的無量。「◎是故能生一切佛」﹕就因為發菩提心的功德是這麼大,所以能生出一切的佛。一切佛都是從菩提心而生的,菩提心是一切諸佛之母。

菩提心是十力本 亦為四辯無畏本
十八不共亦復然 莫不皆從發心得

「◎菩提心是十力本」﹕佛所得到的十力,都是從菩提心生出來的,菩提心就是諸佛十力的根本。「◎亦為四辯無畏本」﹕也是四無礙辯、四無所畏的根本。「◎十八不共亦復然」﹕也是十八不共法的根本。「◎莫不皆從發心得」﹕這些十力、四無礙辯、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的法,都是從發菩提心得來的。

諸佛色相莊嚴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無著所應供 悉以發心而得有

「◎諸佛色相莊嚴身」﹕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莊嚴身。「◎及以平等妙法身」:以及平等身和妙法身,也都是從菩提心生出來的。「◎智慧無著所應供」:智慧身、無著身、所應供身等種種的妙法身。「◎悉以發心而得有」:也都是從發菩提心得到的。

一切獨覺聲聞乘 色界諸禪三昧樂
及無色界諸三昧 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獨覺聲聞乘」﹕所有一切的緣覺、聲聞。獨覺和緣覺是一樣的,生在有佛世叫緣覺;生在無佛世叫獨覺。聲聞乘,是指所有的一切聲聞阿羅漢。這都是二乘人。「◎色界諸禪三昧樂」﹕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我們人是在六欲天的欲界裡邊。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諸禪天,所得到的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快樂。「◎及無色界諸三昧」﹕和無色界四空處三昧的快樂。「◎悉以發心作其本」﹕所有這些快樂,也都是因為發菩提心才得到的;所以發菩提心也是一切禪定、三昧的根本。

一切人天自在樂 及以諸趣種種樂
進定根力等眾樂 靡不皆由初發心

「◎一切人天自在樂」﹕所有一切人間的人和天上的天人所得到的自在快樂。「◎及以諸趣種種樂」﹕和其他諸趣如阿修羅等,每一個趣也都有他自己那一趣的種種快樂的覺受。「◎進定根力等眾樂」﹕由信、進、念、定、慧這五根增長成五力,也有種種的快樂。這裡說進、定,也就包括信、念、慧。由五根生出來的力量,就叫五力。「◎靡不皆由初發心」﹕這種種的快樂,無不都是由初發菩提心得到的。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以因發起廣大心」:這位菩薩在因地裡就發起廣大的心願:願度一切眾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佛法,願成無上佛道。「◎則能修行六種度」﹕因為發了廣大的誓願,所以就能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波羅蜜。「◎勸諸眾生行正行」﹕他能勸化一切的眾生都修行菩提正行。「◎於三界中受安樂」﹕令一切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都常常能得到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 所有妙業咸開闡
能令無量諸眾生 悉斷惑業向涅槃

「◎住佛無礙實義智」﹕他能住於佛圓融無礙的實相理體、真實智慧的境界上。「◎所有妙業咸開闡」﹕所有微妙的法門,他都能開演。「◎能令無量諸眾生」﹕能令所有無量的眾生,「◎悉斷惑業向涅槃」:把粗惑、細惑、塵沙惑或者見惑、思惑、無明惑等等惑業都斷了,而趣向於涅槃,修寂滅法。

智慧光明如淨日 眾行具足猶滿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無垢無礙同虛空

「◎智慧光明如淨日」﹕這位菩薩的智慧光明,就好像沒有烏雲遮住的太陽一樣的明亮。「◎眾行具足猶滿月」﹕他所修的六度萬行,也都猶如滿月一樣的圓滿。「◎功德常盈譬巨海」﹕他的大功德、小功德都圓滿了,也就好像所有的細流都歸於大海一樣盈滿。「◎無垢無礙同虛空」﹕沒有染污,也沒有障礙,就好像虛空一樣。

普發無邊功德願 悉與一切眾生樂
盡未來際依願行 常勤修習度眾生

「◎普發無邊功德願」﹕這位菩薩發了無邊無量那麼多的功德願。「◎悉與一切眾生樂」﹕願意完全給一切眾生所有的快樂。「◎盡未來際依願行」﹕他不但一生這樣修行,生生世世盡未來際,也都是這樣依照自己所發的願去修行。「◎常勤修習度眾生」﹕常常不懈怠地勇猛精進修行,廣度一切眾生。

無量大願難思議 願令眾生悉清淨
空無相願無依處 以願力故皆明顯

「◎無量大願難思議」﹕這位菩薩所發的無量無邊的大願,是不可思議的。「◎願令眾生悉清淨」﹕他願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清淨。「◎空無相願無依處」﹕菩薩所修的是不執著,一切都是空的,沒有任何相可以執著;所以雖然他發了這麼大的願,卻也不執著這個願,也不依賴一切。「◎以願力故皆明顯」﹕因為他所發的願力的緣故,所以一切一切都很明顯地現出來。

了法自性如虛空 一切寂滅悉平等
法門無數不可說 為眾生說無所著

「◎了法自性如虛空」﹕這位菩薩明了一切諸法的自性猶如虛空。「◎一切寂滅悉平等」﹕一切法的本體都是寂滅的,這寂滅法是平等的。「◎法門無數不可說」﹕至於各種方便的法門,就有無數、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為眾生說無所著」﹕為了要教化、度脫眾生,在不可說中還是要說法;可是雖然說法,還是無所執著。

十方世界諸如來 悉共讚歎初發心
此心無量德所嚴 能到彼岸同於佛

「◎十方世界諸如來」﹕十方一切世界的所有諸如來。「◎悉共讚歎初發心」:都一起讚歎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此心無量德所嚴」﹕這個菩提心是無量、無邊,說也說不完的一切功德所莊嚴的。「◎能到彼岸同於佛」﹕初發菩提心的功德,能達到涅槃的彼岸,與諸佛同體。

如眾生數爾許劫 說其功德不可盡
以住如來廣大家 三界諸法無能喻

「◎如眾生數爾許劫」﹕用好像眾生這麼多的無窮無盡的大劫。「◎說其功德不可盡」﹕來說初發心的功德,也是說不完的。「◎以住如來廣大家」﹕因為初發菩提心就已經住到佛的家裡了。「◎三界諸法無能喻」﹕所以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所有的一切法,沒有一個可以用來比喻這個初發心的功德。

欲知一切諸佛法 宜應速發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勝 必得如來無礙智

「◎欲知一切諸佛法」﹕你若想明白一切諸佛所說的法,「◎宜應速發菩提心」:就應該快點發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所有功德裡邊最殊勝的。「◎必得如來無礙智」﹕一定會得到佛無所障礙的智慧。

眾生心行可數知 國土微塵亦復然
虛空邊際乍可量 發心功德無能測

「◎眾生心行可數知」﹕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雖然多,但還可以算得出來。「◎國土微塵亦復然」﹕十方國土裡所有的微塵雖然多,也還可以算得出來它有多少。「◎虛空邊際乍可量」﹕虛空本來是沒有邊的,但就算虛空的邊際也可以度量出來。「◎發心功德無能測」﹕而發菩提心的這種功德,是沒有人可以揣測得出來它有多少的。

出生三世一切佛 成就世間一切樂
增長一切勝功德 永斷一切諸疑惑

「◎出生三世一切佛」:為什麼說初發菩提心的功德大到沒有人能知道呢?就因為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由菩提心生出來的。「◎成就世間一切樂」﹕所有一切世間的快樂,也都是因為發菩提心而得到的。「◎增長一切勝功德」﹕這個菩提心能增長一切殊勝的功德。「◎永斷一切諸疑惑」﹕永遠斷除所有的惑業。

開示一切妙境界 盡除一切諸障礙
成就一切清淨剎 出生一切如來智

「◎開示一切妙境界」﹕能開示一切的殊妙境界。「◎盡除一切諸障礙」﹕無論什麼障礙,一發菩提心,就都可以除去了。「◎成就一切清淨剎」﹕能成就、莊嚴十方一切清淨的佛剎。「◎出生一切如來智」﹕能出生一切佛的智慧。

欲見十方一切佛 欲施無盡功德藏
欲滅眾生諸苦惱 宜應速發菩提心

「◎欲見十方一切佛」﹕你若想見到十方諸佛。「◎欲施無盡功德藏」﹕若想成就無量無邊、沒有窮盡那麼多的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若想把眾生的苦惱都滅除了。「◎宜應速發菩提心」:那就應該要趕快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能見著十方諸佛,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藏,滅除眾生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