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四聖諦品第八

*釋此一品。五門分別。初來意。

疏 來意者。此品廣前種種語業。即答前佛說法問。亦遠答前會佛演說海之一問故。上知佛可歸。次知法可仰。又名隨物立。法逐機差。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 釋名中。言四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捨離故。真實故。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虛妄。不可差失。言審諦者。此就智明。聖智觀彼。審不虛故。凡夫雖有苦集而不審實。不得稱諦。無倒聖智。審知境故。故名聖諦。故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緣故名諦。一法性故。二勝解故。愚夫有初無後。聖二具故。偏說聖諦。四謂苦集滅通。總云四聖諦。帶數釋也。

鈔 喻伽下。引證二義。法性是諦實。勝解是審諦。

疏 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名滅。謂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此約相說。通大小乘。智論云。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相。大乘四諦。皆是無相。

鈔 性相云何下。辨體相。謂正出體性。即說行相。故名體相。於中亦二。先辨性相。二屬經結示。今初通有天台四四諦意。四四諦者。一生滅四諦。二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依常所釋。但有其二。或名有作無作。或名有量無量。有作有量。即是小乘。無作無量。即是大乘。今以義開。故成四四。初即生滅四諦。文分為二。初正明。然句皆二義。如逼迫名苦。即釋別名。二以當辨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故。二即有漏色心者。正出體也。色心即五蘊。心是四故。五盛陰苦故。不攝無為故。增長名集。是釋名相。積集增長故。即業煩惱者。出體。下二諦例知。而道云等者。等取八正道等。此約相說者。二結屬生滅四諦也。然四諦有相有性。上所辨性。是相性也。下說無相。是真性也。智論云下。引證。通大小乘。亦是結前生後。結前是生滅四諦。大乘四諦皆無相下。生後無生四諦也。

疏 涅槃云。解苦無苦。名苦聖諦。謂達四緣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又涅槃云。凡夫有苦而無諦。二乘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菩薩無苦有諦而有真實。謂若苦即諦。三塗之苦。豈即諦也。二乘雖審知之。而不達法空。不見真實。

鈔 涅槃云下。二無生四諦。然疏有三。初引經正明。即十三經。畧示一苦。若具。應云。解集無和合。名集聖諦。解滅無滅。解道無道等。影在次文。謂達四下。二以義釋經。云何言無生四諦。從緣無性空故。名之為無。非斷無也。滅雖無為。因滅惑顯。亦曰從緣。則超筌悟旨成大者。苦集滅道。以為空筌。其猶筌罤。以求魚兎。無相空理。即為魚兎。得魚忘筌。是悟空旨。便成大乘。非離四外別有大也。如非離筌而得魚矣。又涅槃云下。三引經證成大小別義。雙證生滅及無生也。經云。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諸凡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真諦。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真諦。故引此經。兼釋解苦無苦下之三句。言謂若苦即諦下。釋經凡夫無諦之言。涅槃四諦品云。佛復告迦葉。所言苦者。不名苦聖諦。何以故。若苦是苦聖諦者。一切畜生及地獄眾生。應有聖諦。亦即思益經文。此無諦言。約審諦說。不約諦實。若約諦實。三塗實苦。二乘雖審知之下。釋二乘有諦無實之言。有審諦故。如實知苦。不同凡夫。妄計為樂。無實可知。

疏 又二乘雖知苦相。不知無量相。故大經云。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說。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名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約一界一諦。即有十千。娑婆四諦。有四百億十千名義。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

鈔 又二乘下。第三無量四諦。疏文有三。初牒上立理。前不見法空苦性。故無真實。此不知無量。不見相故。亦非見實。前即理智。故但見生空。不及菩薩。此即量智。故但知粗相。不及菩薩。故大經下。二引文證成。迦葉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時在恒河岸尸首林中。爾時如來。取少樹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葉多。一切因地草木葉多。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所捉。少不足言。諸比丘。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葉。迦葉難言。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諦。則為已說。若不入者。應有五諦。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隠快樂無量眾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諦法中。迦葉復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諦。如來何故唱言不說。佛言。善男子。雖復入中。猶名不說。何以故。善男子。知聖諦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緣覺。上者諸佛菩薩。善男子。知陰為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是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說之。次歷入界。皆如陰說。又別歷色等五陰。一一皆言有無量相。此是無量四諦意也。瑜伽說苦有一百一十。即四十四論。增數明之。

疏 又究此四。非唯但空。便為真實。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捨。同一實諦。

鈔 又究下。無作四諦。亦三。初總明。言非唯但空者。揀上無生。但顯空義。便為真實。正是所宗。今了下。二別示四相。陰入皆如者。前云即空。今云即如。理已別矣。又言無苦可捨。非是空故。無有可捨。今體即如。如外無苦。何所捨耶。此句言如。如尚似空。集言無明塵勞。皆即菩提。豈同前空苦。菩提體外。無別可斷。不同無生。空無可斷。前則空中無蕐。云何可摘。今則波即是水。不得除波。下二諦例然。生死即涅槃。非是體空無生滅也。邊邪皆中正者。非離邊外別有中道。非離邪外別有正道。亦非無邊無邪。無可修也。細尋可見。勿濫無生。

疏 故斯一品。有作無作。有量無量。皆在其中。準下第五地中。復以十重觀察。至下當明。

*三宗趣。

疏 宗趣者。以無邊諦海。隨根隨義。立名不同。徧空世界。以此為宗。務在益物調生為趣。又上二皆宗。發生淨信為趣。

*四解妨難。

疏 問。既彰佛語業。答說法問。佛所說法多門。何以唯陳四諦。答。以名雖在小。義通大小。事理具足。謂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所知所斷。無改易故。滅道兩諦出世間因果。所證所修。事決定故。知斷證修。能運眾生到彼岸故。世界有異此獨無改。況無量無作。何義不收。是故約此以顯差別。又為破計引機故。謂演彼聲聞四諦局法。令亡所執。引入一乘無邊諦海。故約此辨。何以四諦。皆帶苦言。謂苦滅聖諦等。然謂生苦之集。故云苦集。盡苦之滅。名為苦滅。至苦滅之道。名苦滅道。不得單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又非滅苦。不同滅故。能證苦滅。故云苦滅道。

論 於此一品之中。義分為三。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諦者。實義也。明如來說四種實義。令諸眾生起信解故。問曰。何故不說多。但云四。答曰。此四種諦義。總攝多故。為明一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滅道。三乘四諦。厭苦集。欣滅道。名四諦法輪。此一乘經言四聖諦者。是其實義。何以故。達苦性真。無欣厭故。以是義故。一乘四聖諦。三乘四諦。各各差別。各有信解。如來依根。方便設教。皆非凡夫能立。如今修道者。但隨自信解力。便處即作。不可例然。如法蕐經。為聲聞人說四諦法。為緣覺人說十二因緣。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亦是如來隨時之說。如此經十地品。五地菩薩作十種諦觀。以四聖諦為體。六地菩薩作十種十二緣生觀。此是如來隨位進修之法。大要總言。此四聖諦。十二緣生法門。但一切諸聖。一切凡夫。起信樂佛法心。道未滿者。皆從初心。觀自他苦故。發菩提心。樂求道法。但依大小勝劣不同。四諦十二緣各別。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前名號品。是說如來身業。隨方名號不同。此品說如來隨方語業。說法不離四聖諦故。此品須來。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文。於中總有十二段經。如文具明。

*五正釋文。一品分二。先標告。二諸佛子下。正顯。於中分四。初娑婆諦名。二隣次十界。三類通一切。四主伴無窮。然此望前品。畧於單說四洲。就初二中。一一方內。文各有二。一別列諦名。二結數辨意。然其立名。或有因從果稱。果藉因名。約事約理。或總或別。如文當知。今初娑婆。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虗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捨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娑婆中列內。四諦即為四別。一苦云罪者。摧也。謂摧壞色心故。二逼迫者。不可意境。逼迫身心也。此二總顯。三變異者。壞苦也。攀緣者。追求苦也。聚者。五盛陰苦也。刺者。從喻立名。如刺未拔。依根者。由苦能生一切惡也。虛誑者。於下苦中能生樂想也。癕瘡處者。此喻二苦。有癕瘡處。性自是苦。此如五陰苦。若加手等觸。苦上加苦。是苦苦也。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覺。若置目內為苦不安。愚夫不覺行苦。如掌內之毛。而復以苦反欲捨苦。皆愚夫行也。

鈔 如一睫毛者。全是俱含頌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為苦反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而復以苦者。即法蕐經第一云。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疏 二集中。初二通顯謂有業惑者。繫縛三界。滅壞善根。次二別顯煩惱。餘多通業惑。三苦滅中。無諍者。煩惱為諍故。體真實者。非唯惑滅而已。實乃法身常住。為滅諦之義故。次云住自性者。謂本來滅故。

鈔 次云住自性者。證成上文體真實義。則體真實。揀非虛妄。及非空無。住自性言。即是法住法正位也。本來寂滅。即成上文住自性義。

疏 四苦滅道諦。云十藏者。謂信聞等。如十藏品說。二結云四百億十千者。望前名號。一四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諦亦有十千。四諦歷於百億。故有四百億箇十千。隨眾生心下。顯差別之意也。

*第二隣次十界。即為十段。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或名繫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普鬪諍。或名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順生死。或名染著。或名燒然。或名流轉。或名敗壞根。或名續諸有。或名惡行。或名愛著。或名病源。或名分數。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第一義。或名出離。或名可讚歎。或名安隱。或名善入趣。或名調伏。或名一分。或名無罪。或名離貪。或名決定。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猛將。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或名平等眼。或名離邊。或名了悟。或名攝取。或名最勝眼。或名觀方。諸佛子。密訓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一密訓世界。即東方界也。苦名分析悉無力者。推之於緣。無實物也。形狀物者。有形皆苦也。集中病源者。謂有攀緣故。

鈔 病源者。即淨名第二云。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下文。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釋曰。正引病本。無得因便。

疏 滅云一分者。惑由妄起故。分數塵沙。理不可分。故稱一分。道言上。行者。所之在滅。

鈔 所之在滅者。滅為最上。之者。適也。道能證滅故為上行。

疏 言觀方者。謂觀四諦也。更有四方。如十定品。

鈔 更有四方者。即第四十二。阿耨達池喻中。合池四方云。佛子。何者名為菩薩四方。所謂見一切佛而得開悟。一也。聞一切法受持不忘。二也。圓滿一切波羅密行。三也。大悲說法。滿足眾生。四也。釋曰。若觀此四。為菩薩道也。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叚。或名可厭惡。或名須承事。或名變異。或名招引冤。或名能欺奪。或名難共事。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癡根。或名大冤。或名利刃。或名滅味。或名仇對。或名非己物。或名惡導引。或名增黑暗。或名壞善利。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大義。或名饒益。或名義中義。或名無量。或名所應見。或名離分別。或名最上調伏。或名常平等。或名可同住。或名無為。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能燒然。或名最上品。或名決定。或名無能破。或名深方便。或名出離。或名不下劣。或名通達。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二最勝世界者。即是南方。前名豐溢。豐溢是正翻。最勝乃義譯耳。苦名有勢力者。生老病死。猶四山臨人。世雖賢豪。力無與競。

鈔 生老病死者。涅槃二十九中。釋八喻非喻云。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有親信人。從四方來。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王若聞者。當設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持戒布施。我即讚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害人。云何大王。不修施戒。即其事也。故賢與不肖。豪強贏弱。同為四遷。一無脫者。梵王帝釋。貧窮下賤。堯舜桀紂。三皇四凶。併歸灰壤。皆為苦依。

疏 集名非己物者。已本性淨。妄惑何預。滅名義中義者。事善有義。滅理尤勝。義中義也。道名燒然。以智慧火。燒煩惱故。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展轉。或名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妄著處。或名虗妄見。或名無有數。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實物。或名但有語。或名非潔白。或名生地。或名執取。或名鄙賤。或名增長。或名重擔。或名能生。或名麤獷。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等等。或名普除盡。或名離垢。或名最勝根。或名稱會。或名無資待。或名滅惑。或名最上。或名畢竟。或名破印。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堅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脫本。或名本性實。或名不可毀訾。或名最清淨。或名諸有邊。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淨分別。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三西方離垢世界。苦名無有數。三際無涯故。集名增長者。從惑生惑業故。

鈔 從惑生惑業者。即俱舍頌。具云。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此偈六地當釋。今但要此句。從惑生惑者。謂從愛生取也。從惑生業者。即從取生有。及無明生行。事即是苦。今但說集。唯舉惑業。

疏 滅名稱會者。以事之滅。稱會理滅故。破印者。世之陰苦。若臘印印泥。印壞文成。此陰纔滅。彼陰續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道名諸有邊者。照實。即生死可盡也。故中論云。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是故即生死。非有邊無邊。謂三事難得。故非有邊。難得者。容有得義。得則生死有邊。受寄全者。業寄於集。蹔受還亡。業寄於道。永不可失。

鈔 照實等者。立理。故中論下。引證。先舉偈文。即邪見品。先有偈云。若世間有邊。云何有後世。若世間無邊。云何有後世。上反釋。次云。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焰。以是於世間。不應邊無邊。釋曰。以緣生性空。故不屬邊無邊。復次如中百觀說。真法及說者等。此約相說。不遇因緣。則生死無邊。遇則有邊。此有三事。一真法。如良藥。二說者如良醫。三聽者。如可治之病。若具此三。煩惱病愈。生死可盡。盡即是邊。不具此三。煩惱浩然。生死無畔。斯則無邊。故結云。非有邊。非無邊也。謂三事下。疏釋上偈。即影公意。彼疏云。難得故非有邊。難得故非無邊。言猶難見。故取意釋。夫言難得。非全不得。若全不得。一向無邊。今有得者。得則有邊。以難得故。則無邊耳。此亦約一人而說。若總望一切。難有其邊。業寄於集者。設修善業。有漏心修。是寄於集。因盡報謝。故云還亡。無漏心修。是寄於道。道符於理。直趣菩提。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劔本。或名數所成。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可惡。或名名字。或名無盡。或名分數。或名不可愛。或名能攫噬。或名麤鄙物。或名愛著。或名器。或名動。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相續斷。或名開顯。或名無文字。或名無所修。或名無所見。或名無所作。或名寂滅。或名已燒盡。或名捨重擔。或名已除壞。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寂滅行。或名出離行。或名勤修證。或名安隱去。或名無量壽。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或名難修習。或名至彼岸。或名無能勝。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四北方豐溢世界者。豐溢。自南方界名。前品此方名為豐樂。梵云微部地(田夷切) 。豐樂得有。譯者不審。二名相參耳。苦名有海分者。二十五有。各一分也。數所成者。數體即集。集所成故。

鈔 二十五有者頌云。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五那含。四空并四禪。廣如涅槃十四。數體即集者。有為之法。總名為數。亦心數也。今總中取別。云即集也。

疏 集名。分數者。無一理以貫之。則惑業萬差矣。攫噬者。攫搏也。噬嚙也。集之損害。猶惡禽獸也。

鈔 無一理者。生公云。凡順理生心名善。乖背為惡。萬善理同而相兼。惡異而域絕。即斯義矣。

疏 滅名無所修者。修已極故。道名無量壽者。謂證滅永常。今因標果稱。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欲擔。或名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根本空。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貪著。或名惡成辦。或名過惡。或名速疾。或名能執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無可說。或名無可取。或名流轉。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轉。或名離言說。或名無相狀。或名可欣樂。或名堅固。或名上妙。或名離癡。或名滅盡。或名遠惡。或名出離。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無諍。或名教導。或名善迴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別方便。或名如虗空。或名寂靜行。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諸佛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五東北方攝取世界。苦名地獄性者。未入忍來。常有墮性。

鈔 未入忍者。俱舍云。煗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四善根中。第三方免地獄。故知苦依之身。地獄性矣。

疏 根本空者。約性以說。同淨名五受陰洞達空故。

鈔 同淨名者。即迦旃延章。謂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畢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今唯要一句。至第三住。當廣分別耳。

疏 集中由妄惑故。愛見羅剎。橫相執取。妄體本空。故無可取。故中論云。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說如是法。欲以示空義。

鈔 愛見等者。愛見羅剎。前已釋竟。二地經云。身見羅剎。於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林。妄體本空者。由二義。前名執取。後名無所取。義似相違。故中論下。釋無所取。即是行品。行即是陰。謂小乘人為菩薩立過云。若一切法空。何以佛說虛誑妄取。若有妄取。法則不空。故偈云。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虛誑。故論主舉偈以答。即如今疏所引偈。是此答意。云由不了空。無所取中而生取著。故云妄取。若有可取。不名妄取。明知說於妄取。正為說空。如責瞖人。妄取空蕐。正為顯蕐。是非有故。

疏 滅道俱名離言者。滅性離言。道令言離故。

鈔 滅性離言者。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故。道令言離者。亡心體極。離言契滅故。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不堅。或名如賊。或名老死。或名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惡相狀。或名生長。或名利刃。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丧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出獄。或名真實。或名離難。或名覆護。或名離惡。或名隨順。或名根本。或名捨因。或名無為。或名無相續。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達無所有。或名一切印。或名三昧藏。或名得光明。或名不退法。或名能盡有。或名廣大路。或名能調伏。或名有安隱。或名不流轉根。諸佛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六東南饒益世界。苦名如賊者。五盛陰苦。劫害我故。集名無力者。於出生死。無有力能。善法治之。不復相拒故。滅名捨因者。無為無因。而體是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獨寂滅涅槃。得稱果果。故曰捨因。

鈔 無為無因者。即涅槃師子吼品云。涅槃無因而體是果。若涅槃有因。不得名為般涅槃也。謂涅槃之體。畢竟無因。如無我我所故。亦如俱舍。無為無因果。謂六因無五。但有能作。故名捨因。而體是果。即離繫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者。要得菩提。證涅槃故。故此菩提。亦名為因。是果中因故。滅理涅槃。是因家之果。又是菩提果家之果故。

疏 道名一切印。無不審決故。印義後說。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險樂欲。或名繫縛處。或名邪行。或名隨受。或名無慙恥。或名貪欲根。或名恒河流。或名常破壞。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廣地。或名能趣。或名遠慧。或名留難。或名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攝取。或名著處。或名宅主。或名連縛。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充滿。或名不死。或名無我。或名無自性。或名分別盡。或名安樂住。或名無限量。或名斷流轉。或名絕行處。或名不二。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名簡擇義。或名和合法。或名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路。或名平等因。或名淨方便。或名最勝見。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七西南鮮少世界。苦名邪行者。體非正道。是行性故。集名廣地。生大苦樹故宅主。即無明也。滅名絕行處者。心路絕故。道名廣大路者。先聖後賢。游之而不厭故。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染著。或名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集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地。或名方便。或名非時。或名非實法。或名無底。或名攝取。或名離戒。或名煩惱法。或名狹劣見。或名垢聚。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破依止。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實。或名平等。或名善淨。或名無病。或名無曲。或名無相。或名自在。或名無生。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入勝界。或名斷集。或名超等類。或名廣大性。或名分別盡。或名神力道。或名眾方便。或名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攝解脫。諸佛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八西北歡喜界中。苦諦闕一者。晉譯少出生。唐譯少失利。集名無底者。煩惱深故。非習道學浮。沈而不已。

鈔 悲習道學浮者。亦涅槃三十二師子吼品。恒河七人之意。習道是法。學浮是喻。

疏 滅名破依止。身與煩惱。互為依止。展轉無窮。唯證滅理。方能永破。道名廣大性者。無不在故。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敗壞相。或名如坏器。或名我所成。或名諸趣身。或名數流轉。或名眾惡門。或名性苦。或名可棄捨。或名無味。或名來去。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行。或名憤毒。或名和合。或名受支。或名我心。或名雜毒。或名虗稱。或名乖違。或名熱惱。或名驚駭。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無積集。或名不可得。或名妙藥。或名不可壞。或名無著。或名無量。或名廣大。或名覺分。或名離染。或名無障礙。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安隱行。或名離欲。或名究竟實。或名入義。或名性究竟。或名淨現。或名攝念。或名趣解脫。或名救濟。或名勝行。諸佛子。關鑰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九下方關鑰世界。苦名我所成者。我見有故。集名我心。即我見愛。滅名覺分者。所覺處故。道名入義者。能入滅諦第一義故。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慠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駛流。或名不可樂。或名覆藏。或名速滅。或名難調。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隨念起。或名至後邊。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或名飄動。或名隱覆。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淨。或名無盡。或名廣博。或名無等價。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恒不動。或名殊勝義。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疏 十上方振音世界。苦名匿疵。身為惑病所藏處故。慠慢者。慢以生苦為業。果取因名。染著性者。性令染故。如樂受壞苦。誰謂苦耶。駛流者。剎那性故。即行苦也。不可樂者。苦苦也。覆藏者。藏苦因故。樂藏壞苦故。不苦不樂。藏行苦故。速滅者。流轉苦也。難調者。誰不欲捨。莫之能出。不憚疲苦。方能調之。集名至後邊者。不斷無窮故。門者。入苦趣故。滅名不可取。取則不滅也。小之則無內。不容一物也。大之則無外。法界性也。道名難敵對者。有惑必破。不為惑破故。猶明能滅暗。則無暗而不滅。暗不滅明。何能相敵。 第二隣次十界竟。

*第三類通一切。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疏 初舉娑婆以類東方。後舉東方以類餘九。

*第四顯主伴無盡。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疏 文中初舉此例彼。謂娑婆為主。有密訓等盡空世界為伴。後彼一切下。以彼類此。則知密訓等盡空世界為主。攝伴亦爾。則無盡無盡耳。此猶約娑婆同類世界而說。以結數中。同百億故。餘樹形等異類世界。彼一一類。皆徧虛空法界。是則重重無盡無盡。非此所說也。如是皆為調伏眾生。

鈔 則知密訓等者。此有兩重。一即釋迦在此為主。攝密訓等為伴。則在密訓為主。攝娑婆等為伴亦然。方是一佛之諦。二如此佛諦名。既主伴無盡。則密訓等他佛為主。諦名亦然。

論 末第一叚。是總都說十方世界無盡名目。皆是四聖諦為體。從此四諦上。分作種種法門。五蘊十二緣。總在其內。八萬四千塵勞解脫。總在其內。如文具說。不煩更釋。已上佛名號品。四聖諦品。是自己信進修行中所信之法。已下光明覺品。現佛境及所行。行門徧周。如文具明。如是已上十信門。以根本暜光明智為殿體。如是進修。究竟不離此智也。 四聖諦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