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光明覺品第九之二

*第三重光照百界。

爾時光明過十世界。徧照東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諸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佛了法如幻 通達無障礙 心淨離眾著 調伏諸羣生

疏 偈中顯佛八相菩提。十偈分二。初偈標德克滿。後九別廣調生。今初。謂了俗即真故如幻本虛。真不礙俗故。達諸法相。性相無礙。是真通達。無二礙著則轉依心淨。大悲同體故調伏眾生。則三德僃矣。故能攝化。

鈔 性相無礙者。疏釋通達無礙。有其二義。一所達之法性相無礙。二能了之智無有二礙。二礙即二障。了相故無智障。了性故無惑障。故次句云。無二礙著。則轉依心淨者。謂轉無常雜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故云心淨。通達是智。無礙是斷。調生是恩。云三德僃。

或有見初生 妙色如金山 住是最後身 永作人中月

疏 後九中。即悲願自在調伏暜周。雖數越塵沙。畧論其九。皆言或見者。然有多義。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二或同處各見。三或異時別見。四或同時異見。五或同時異處見。六或同處異時見。七或異時異處見。八或同時同處見。九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同異俱時處見一切人所見。以是暜眼機故。然佛不分身無思暜現也。

鈔 皆言或見者。此九別中。有九或見。在義易了。而人尚迷。今寄清涼五臺求見文殊。以况法界見佛差別。總有十義。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者。如有五人名為多機。各在一臺。名為異處。一人南臺見菩薩。一人西臺見師子。一人中臺見萬聖。一人東臺見化佛。一人北臺見聖僧。是各感見也。二或同處各見者。五人同在中臺。故云同處。一見菩薩。一見師子等。故云各見。三或異時別見者。一人朝見菩薩。暮見化佛等。四或同時異見者。上異時別見不局一人多人。今此要是多人。謂二人同於晨朝一見化佛。一見菩薩。五或同時異處見者。亦約多人。同於晨旦。一於東臺見一於北臺見。所見之境。或同或異。或見菩薩。亦是同時異處見。或則一見菩薩。一見化佛。亦同時異處。六或同處異時見。同於中臺。朝見暮亦見。而能見亦通一人多人。所見亦通一境異境。但取處同時異耳。七或異時異處見。時則朝暮不同。處則東西臺別。而能見亦通一人多人。謂或一人朝於中臺見菩薩。暮於北臺見菩薩異人可知。然多約一人。其所見境。亦通同異。同見菩薩。如上已明。或一人朝於中臺見菩薩。暮於北臺見師子。然多分且約一境。八或同時同處見。亦約多人同在中臺。同於中。時見菩薩。所見亦通同異。且約同說。九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者。言同異交互時處者。謂同時異處。異時同處。名交互時處。然同時異處即是第五。而要是多人。異時同處即是第六。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頓見前多人所見。此機亦是不思議人。能於同時異處見故。謂有一人於晨朝時。在於中臺。見中臺多人所見。亦在西臺。見多人所見。又於中臺。於朝於暮。皆見多人所見也。十或一人於同異俱時處見一切人所見者。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名同異俱時處。既是一人時該多時處徧諸處。見通諸境。故是暜眼機也。然佛不分身下。不分而徧。無思暜現。頓應前十也。

疏 一初生時。身如夜月曒鏡可觀。智猶滿月清涼照物。故云永作。

或見經行時 具無量功德 念慧皆善巧 丈夫師子步

疏 二行七步時。顯其具德。

或見紺青目 觀察於十方 有時現戲笑 為順眾生欲

疏 三顧盼時。觀方現笑。

或見師子吼 殊勝無比身 示現最後生 所說無非實

疏 四師子吼時。說我獨尊。

或有見出家 解脫一切縛 修治諸佛行 常樂觀寂滅

疏 五出家時。解縳修寂。

或見坐道場 覺知一切法 到功德彼岸 癡暗煩惱盡

疏 六坐道場時。障盡德圓。

或見勝丈夫 具足大悲心 轉於妙法輪 度無量眾生

疏 七轉法輪時。因悲度物。

或見師子吼 威光最殊特 超一切世間 神通力無等

疏 八現神通時。調彼難調。

或見心寂靜 如世燈永滅 種種現神通 十力能如是

疏 九示入涅槃。不妨神用。又下二句。亦總結前九。皆是神通。並有深意。如第八會。

鈔 如第八會者。即五十九經。各有十意。說者應引。

*第四重光照千界。

爾時光明過百世界。徧照東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佛於甚深法 通達無與等 眾生不能了 次第為開示

疏 頌中顯菩提體性。十頌分三。初偈雙具悲智為菩提體。次四三德內圓。後五即體悲用。今初。上半智深。下半悲濟。

我性未曾有 我所亦空寂 云何諸如來 而得有其身

疏 次四偈中。一歎菩提永絕二我德。謂二我之見。必因於身。今觀我身。若我即陰我即生滅若我異陰以何相知。故但妄情。曾未蹔有。既無有我誰是我所。我我所空。身從何有無身之身顯法身德。

鈔 今觀於身者。即中論法品中意。論云。若我即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為滅。受滅則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解脫明行者 無數無等倫 世間諸因量 求過不可得

疏 二顯解脫般若德。涅槃二十五云。貪瞋癡心永斷滅故。心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礙故慧善解脫。涅槃畧有一百八句以顯湥廣。言明行者。即般若德。若作明行足釋。即禪慧德。瑜伽三十八云。明謂三明。行謂止觀二品。涅槃十六又云。明者。三明。一菩薩明。二佛明。三無明明。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佛明者。即是佛眼。無明明者。即畢竟空。然皆般若因果理智異耳。足有二義。一腳足義。約因。二圓足義。約果。此文畧無。無數下。顯其離過。非有為故無數。超下位故無等。豈是因明能求其過。因明立量。依世俗分別定有定無。故曰世間。今體絕有無。故彼莫能過也。

佛非世間蘊 界處生死法 數法不能成 故號人師子

疏 三一偈。歎佛超絕三科德。蘊者。聚義。謂是有為生死果相。界者。種族義。謂是愛著生死因相。處者。生門義。謂諸識內外緣相。然不離色心。俱舍云。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蘊等有二。一者有漏。是世數法。佛非此成。二是無漏。則佛非無。因滅無常色等。獲常色等故。如來妙色常安隱故。

鈔 因滅無常色。即涅槃三十八。如下當引。如來妙色常安隱故。但要此句。具有一偈云。妙色湛然常安隱。不為時節劫數遷。大聖曠劫行慈悲。獲得金剛不壞體。

其性本空寂 內外俱解脫 離一切妄念 無等法如是

疏 四歎佛超離根境德。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根塵兩忘。內外解脫。亦常照內外脫於無知。空尚不存。妄從何起。

鈔 四歎佛者。即是初句。其性本空寂。何法不寂。獨歎如來。故疏答云。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故為佛德。所以無心於物境則未忘。攝境歸心。心又未寂。今佛寂照。方契性空。此以第二句成上第一句。次言根塵兩忘內外解脫即上句釋下句。由契性空。故忘根塵。心所知法一切皆空故忘塵也。能知之心亦不可得故忘根也。由內忘故根不能繫。由外忘故。境豈能牽。真解脫也。斯乃解脫惑障。次云亦常照者。此智障解脫。上寂此照。寂照無二。真佛心也。空尚不存者。舉况釋第三句。空為所契。尚不當心。妄念空華。豈當佛意。

疏 又上四偈。初一法身故常。二無過故樂。三數不能成故自在稱我。四解脫故淨。

體性常不動 無我無來去 而能悟世間 無邊悉調伏

疏 後五即體悲用中。初偈不動暜應德。上半不動。下半暜應。二我永亡稱性不動。智周法界。何有去來。

常樂觀寂滅 一相無有二 其心不增減 現無量神力

疏 次偈動寂無二德。三句入寂。一句起用。一相是表。所謂無相。無二是遮。體不可分。又無二者。非對有說無也。觀無始終。故心不增減。三輪之化。云無量力。

不作諸眾生 業報因緣行 而能了無礙 善逝法如是

疏 次偈無染了機。

種種諸眾生 流轉於十方 如來不分別 度脫無邊類

疏 次偈度心平等。

諸佛真金色 非有徧諸有 隨眾生心樂 為說寂滅法

疏 後偈無生現生。智契非有。悲心徧生。隨機引之。令歸常寂。

*第五光照十千世界。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徧照東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發起大悲心 救護諸眾生 永出人天眾 如是業應作

疏 頌中明等菩提因行。文有十行。皆三句辨相。一句勸修。雖皆作業。而展轉深細。畧分為五。初一大悲下救業。不求自利。云永出人天。

意常信樂佛 其心不退轉 親近諸如來 如是業應作

疏 次四修智上攀業。一信。二樂。三念。四學。又初一長時修。常信不轉故。

鈔 次四修智下。疏有二意。前意各別一行。後意通修諸行。文雖局一。義乃兼通。如長時修。謂長時信。長時樂。長時念。長時學。下三亦然。若約所信念等。皆佛功德。

志樂佛功德 其心永不退 住於清涼慧 如是業應作

疏 次一殷重修。志樂不退故。清涼慧者。無惑熱故。

一切威儀中 常念佛功德 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

疏 次偈無間修。不蹔斷故。

觀無邊三世 學彼佛功德 常無厭倦心 如是業應作

疏 後偈無餘修。常徧學故。

觀身如實相 一切皆寂滅 離我無我著 如是業應作

疏 三有一偈內照業。觀身實相者。如淨名。觀佛前際不來等。又如法華。不顛倒等。

鈔 如淨名者。即見阿閦佛品。佛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受想行識如。不觀受想行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而不永滅等。彼以觀身實相。用觀如來。今但自觀。為小異耳。真實觀同。又如法華者。即安樂行品。第二親近處經云。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釋曰。上經皆觀實相。即理實相也。云皆寂滅。

疏 中論法品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即上半也。又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即下半也。又離我者。超凡夫。離無我者。超二乘。故能悲濟。

鈔 又離我者下。上來直就體明。此下對人以顯。不著無我則不趣證。故能悲濟。

疏 然我無我。通有四句。一唯有我。二唯無我。三者雙辯。即生死無我。涅槃有我。四雙非。上二互形奪故。

鈔 然我無我下。復以四句會融。釋此四句。畧有三意。一對人以顯成前對人。謂唯我即凡夫。無我即二乘。雙辨對小說大。涅槃云。無我者。所謂生死。我者。謂大涅槃。二乘之人但見無我不見於我雙非。即泯絕大小。二者直就大乘性相說。亦有此四。初句。唯一真我。逈然獨立。次句對病顯實。我法皆空。雙辨句。真妄雙觀。不壞性相。雙非句。性相融即。故互奪兩亡。三者但約觀照。第一句知眾生妄執有我。二稱理而觀。離於二我。三亦雙照性相。四即真妄形奪。與第二釋異者。此初句有我。此是妄我。第二初我。乃無我法中有真我耳。

等觀眾生心 不起諸分別 入於真實境 如是業應作

疏 四一偈等觀業。大悲同體。所以等觀。見真息妄。不起分別。妄盡契如。名入真實。

悉舉無邊界 普飲一切海 神通大智力 如是業應作 思惟諸國土 色與非色相 一切悉能知 如是業應作 十方國土塵 一塵為一佛 悉能知其數 如是業應作

疏 五後三偈大用業。初偈神足通。後二法智通。於中初一知土。法性土為非色。餘皆為色。此二融即皆悉委知。後一知佛。又十展轉者。初悲欲救生。當云何救。信樂近佛。樂其何法。樂佛功德。佛以功德成其身故。空樂何益。當念念修學。學他不如自觀。自觀不及物我齊致。入真滯寂。當起大用。用何所為。當擬窮十方界。入諸佛海。

*第六重光照百千世界。

爾時光明過十千世界。徧照東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疏 即第二答佛威德問。威德約身故。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若以威德色種族 而見人中調御師 是為病眼顛倒見 彼不能知最勝法

疏 偈中前五法身。後五智身。前中分二。初一揀迷。謂以威德。則自在熾盛。色相則端嚴吉祥。種族則名稱尊貴。雖是薄伽。而見從外來。取相乖於最勝。故為倒見。猶眼有病。故見外空華。執內為外謂空為有。

鈔 初一揀迷。以初句下五字為三節。攝佛地論歎佛偈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薄伽梵。今文具用。翻此六義以顯真佛最勝之法。初以自在熾盛二德釋其威德。論云。自在者。永不繫屬諸煩惱故。熾盛者。猛焰智光所燒鍊故。此內威德。由內具此智斷二德。外攝羣魔。制諸外道。二以端嚴吉祥釋於色字。色即色相。論云。端嚴者。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吉祥者。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歎故。三以名稱尊貴釋種族字。論云。名稱者。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尊貴者。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間安樂一切無懈廢故。此上二德。前是功德。後是大悲悲智功德。為佛種族。謂佛以功德為種性故。佛以大悲為根本故。為出生故。即內種族故。能悲現剎帝利種。雖是薄伽下。釋後半。躡上而釋。謂上六義號為薄伽。依此而取。未免顛倒。見從外來。即不了唯心。故起信文云。見從外來。取色分齊。取相二字。向上成心外取相。若就當句。設取心佛。亦為取相。不了真佛。無相相故。言顛倒者。顛者。頂也。頂合在上。向下即倒。如是合無為有。合內為外。皆名顛倒。故舉空華。喻通二義。

如來色形諸相等 一切世間莫能測 億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轉無邊

疏 後四示悟。顯最勝法。初偈明如來色相無邊。故超情莫測。無邊有二。一深故。隨一一相稱真無邊。二廣故。謂具十蓮蕐藏塵數之相。

如來非以相為體 但是無相寂滅法 身相威儀悉具足 世間隨樂皆得見

疏 次偈釋上二義。前半釋深。相即無相故。後半釋廣。無相之相故。廣復有二。一無限因成。二應機暜現。謂色無定色。若金剛之合朱紫。形無定形猶光影之任修短。相無定相。似明鏡之對妍媸故隨樂皆見。

鈔 一無限因成者。此中無文。含在隨樂見中上暜興雲幢主水神偈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此一慈門已無量矣。兄於諸門。出現寶光主海神云。不可思義大劫海。供養一切諸如來。暜以功德施羣生。是故端嚴最無比。即施門無量也。暜發迅流主河神云。如來往昔為眾生。修治法海無邊行。即無限因也。如是等。或一切因共成一相。或一切因成一切相等。故云無限。二應機暜現者。下舉三喻。別喻色形諸相三法。

佛法微妙難可量 一切言說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體性寂滅無諸相

疏 三一偈。明所證超情。以成前義。前半正顯。謂欲言其有。體相寂滅。欲言其無。色相無邊。故止言微妙。唯智方契。故心慮叵量。理圓言偏。故言說莫及。後半重釋。謂應緣非不合。住體非和合。又緣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盡非和合。又緣即非緣。故非和合。非緣即緣。故非不合。合相離故無諸相。非合亦離體寂滅也。

鈔 後半重釋者。前半云難可量。則心行處滅。言說莫及則言語道斷。今重釋者。何以寂滅諸相。心言罔及耶。釋意云。寂滅是不和合義。隨樂皆見是和合義。今亦不可作合與不合。而知而說。故重釋之。於中寄三身說。初約法身住體徧應釋。則前無相寂滅。即是住體。隨樂皆見即是徧應。故今以二義相奪。故非合不合。其住體徧應。猶如虛空。隨其竅隙。方圓大小。又緣起修成下。約報身修成契實說。如鑄金成像。像全同金。亦互奪叵說。又緣即非緣下。約化身應緣說。猶如影像。有而即虛。亦二相奪。不可得說。已釋上句。從合相離故下。釋下句。

佛身無生超戲論 非是蘊聚差別法 得自在力決定見 所行無畏離言道

疏 四有一偈。明能證超絕。結歸佛身。上來體性寂滅遣有。身相具足遣無。非合不合。遣俱有無。而復謂佛是非有非無。還成戲論。中論云。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故次遣之。謂妄惑不生。故非蘊聚。起心則生。便成戲論。決定見者。不隨境相。名自在力。有無不能累其神。故無畏也。非言行處。為絕言道。

鈔 決定見下。釋下半。謂决定見者。則見法身。如來法身其相云何。論云。如來所有性。卽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真妄無性。卽佛法身。如是見者。不隨相轉。若隨相轉。卽不自在。不隨相轉。卽决定見。見同無性。能所雙寂。何有有無能累其神。則不畏有無等也。

身心悉平等 內外皆解脫 永劫住正念 無著無所繫

疏 後五智身中。初知解脫智。謂外身非業繫。內心無取著。為皆解脫。常契等理。故云正念。又內脫二障。外用無羈。此明自在。

鈔 初一知解脫智。此偈第四句結歎。疏總不別釋。四句交絡相合而釋。謂初句身字。合次句外字。初句心字。合次句內字。云外身內心。平等二字。是身心理。解脫二字。通上身心內外。而解脫不同。外身脫業繫苦相。卽以解脫上取外身。下取第四句中無所繫字。內心脫執取等相。卽以解脫字上取內心下取第四句中無著二字。心無取著。卽為能證。契上平等。名為正念。是第三句。四句圓矣。

意淨光明者 所行無染著 智眼靡不周 廣大利眾生 一身為無量 無量復為一 了知諸世間 現形徧一切 此身無所從 亦無所積聚 眾生分別故 見佛種種身 心分別世間 是心無所有 如來知此法 如是見佛身

疏 下四大用自在。展轉相釋。初一以寂照智利生。意淨。寂也。光明。照也。淨故無著。明故智周。故能大作佛事。次一云何利生。謂變化智自在。上半一多無礙。下半隨噐暜現。次偈明一多所從。以無生智。隨物而感。謂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並安千噐。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澄江。萬里而一月孤暎。情隔則法身成異。心通而玄旨必均。云云自他。於佛何預。後偈復拂前迹。謂卽前分別之噐。亦無所有。妄見之身。豈當可得。此法是佛所知。當依此理見佛。此後二句。兼通結上。

鈔 謂卽前等者。上云月之一多。由噐有異。佛之一多。由感不同。今云心分別世間。是心無所有。則分別之噐亦忘也。其猶夢中見噐中之月。豈唯月之不實。亦噐本自無。能現之噐旣無。所現之月安有。約法可思。此法是佛下。釋下半。依此見佛。則如佛見。

*第七重光照十方百萬世界。此下四叚。答法性問。佛以功德為法性故。卽分為四。初一總顯內外包攝德。二方便幹能德。三大悲救攝德。四因果圓徧德。今初段。

爾時光明過百千世界。徧照東方百萬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如來最自在 超世無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脫於諸有 無染無所著無想無依止 體性不可量 見者咸稱歎 光明徧清淨 塵累悉蠲滌不動離二邊 此是如來智

疏 偈中分二。前五歎佛法難思。後五示入方便。今初分三。初三直就佛明。次一對機以辨。後一約法以明。今初。初一句所緣。及一切種智清淨。於所緣所知中。無礙智自在轉故。次句所依清淨。煩惱習氣永無餘故。三一切種心清淨。一切善根皆積集故。四具大悲故。

鈔 初句所緣者。契經諸論。皆說如來一百四十不共功德。今依瑜伽四十九說。論云。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諸如來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今經畧具。初三句中。具四一切種清淨。言四淨者。一一切種所依清淨。謂煩惱麤重。并諸習氣。於自所依。無餘永滅故。又於自體。如自所欲取住捨中自在而轉。二一切種所緣清淨。謂於種種若化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故。三一切種心清淨。謂如前說一切心麤重永滅離故。又於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四一切種智清淨。謂如前所說。一切無明品麤重永滅離故。又徧一切所知境中。知無障碍智自在轉故。上四中。除第二。皆有二釋。今疏之中。皆具四淨。而文少畧。取順經耳。初如來最自在句。有二清淨。所緣是第二。一切種智是第四。於所緣中無碍轉。釋第二所緣清淨。於所知中無碍智自在轉。卽是第四一切智清淨。彼論二釋。今取後釋。此二皆是最自在義。次句所依清淨者。卽經超世無所依。是第一淨。可知。三一切種心清淨者。卽經具一切功德。是第三心清淨。亦二釋中後釋。對論易知。

疏 五無憂喜之雜染。安住捨故。故無所著。六惡想都絕。不依止名聞利養故。七八二句。體雖叵量。具相好故稱歎。鈔 五無憂喜者。卽無染無所著。是三念住。謂一者一心聽法不憂。二者一心聽法不喜。三者常住捨心。謂有憂喜卽染。不住捨卽著。今無染無著。故具三念住。六惡想下。卽經無想無依止。是三不護。一惡想都絕。二不依止名聞。三不依止利養。今無想成初一。無依止成後二。

疏 九智光徧覺。離倒名淨。身光可知。十永害習氣故。十一住正念故離邊。常明記故不動。亦是成上智光所觀。故結云佛智。又此一偈。卽四無所畏。光明卽正覺。清淨。卽出苦。滌累。漏盡。及與障道無畏。不動即無畏之義。外難不能傾故。不墮勝負二邊故。是無畏智。

鈔 九智光徧覺。卽一切種妙智。十可知。十一卽無忘失法。故常明記。又此一偈者。謂光明徧清淨。屬無畏。有四。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出障道無畏。四出苦道無畏。至十藏品當釋。唯十力智在第三約法以顯中。則百四十功德具矣。

若有見如來 身心離分別 則於一切法 永出諸疑滯

疏 二一偈對機以辨中。身心離分別者。含於二意。一約佛。以三業隨智慧行等故。二約機。卽知上功德。而能身心無分別者。得無疑益。

一切世間中 處處轉法輪 無性無所轉 導師方便說

疏 三有一偈。約法以顯。雖法界徧轉。無性寂滅。故無所轉。假以言宣。云方便說。其能轉智。即十力智。

於法無疑惑 永絕諸戲論 不生分別心 是念佛菩提

疏 後五示入方便者。上來說佛。不離功德菩提。上所說法。不離教義。次第令入。初偈令念菩提。初句善決性相。次二句契理絕想。以生分別想。卽戲論故。具斯二義為念菩提。故大般若云。覺法自性。離諸分別。同菩提故。又心絕動搖。言忘戲論。又瑜伽九十五。有六種戲論。故名為諸。

鈔 故大般若下。卽文殊分中。如前已引。又心絕動搖。亦是此經。次後那伽室利分。那伽云龍。卽龍吉祥菩薩。妙吉祥菩薩欲入城乞食。龍吉祥問云。我欲入城。為有情故。巡行乞食。妙吉祥云。隨汝意往。然於行時。勿得舉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起於心。勿興戲論。勿生路想。城邑想。大小男女想。所以者何。菩提遠離諸所有想。無高無下。無卷無舒。心絕動搖。言忘戲論。無有數量。今此唯用後一對耳。又瑜伽者。一顛倒戲論。二唐捐戲論。三諍競戲論。四於他分別勝劣戲論。五分別工巧長命戲論。六耽著世間財食戲論。動搖尚無。斯六豈有。

了知差別法 不著於言說 無有一與多 是名隨佛教

疏 次偈隨教。上二句了法亡言。次句得旨。方名隨順。多中無一性 一亦無有多 如是二俱捨 普入佛功德

疏 次偈入佛功德。上二句雙存。一多相別故。次句雙泯相形奪故。一因於多有。多中應有一。多因於一有一中應有多。今多中無一一無從矣。一中無多。多無從矣。故二俱捨也。而性相融通。入一卽是入多。名暜入也。

眾生及國土 一切皆寂滅 無依無分別 能入佛菩提

疏 次偈入佛菩提。依正皆寂。故無所依。智契於斯故無分別。

眾生及國土 一異不可得 如是善歡察 名知佛法義

疏 後偈知法義。上明生土皆寂不可言異。依正兩殊。不可云一。

*第八重光照一億界。前云百萬。今十倍於前。卽千萬為億也。

爾時光明過百萬世界。徧照東方一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各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疏 十偈歎佛權實雙行方便幹能。然方便之言畧有三意。一以因中十種加行方便之力。修成佛果自在之德。二但是差別之用皆名方便。其無礙慧無若干故。三卽實之權。起用自在。故名方便。今文具三。皆三句辨相。一句結名。

智慧無等法無邊 超諸有海到彼岸 壽量光明悉無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

疏 初偈卽體起用為方便。然有六義。一智超下位。二證法無邊。三解脫有海。四具上三義到涅槃岸。五壽兼真應。六身光無涯。皆佛功德。

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觀三世無厭倦 雖緣境界不分別 此難思者方便力

疏 二歎寂照方便。初句橫照。次句豎窮。次句卽寂照而無思。故難思也。

樂觀眾生無生想 普見諸趣無趣想 恒住禪寂不繫心 此無礙慧方便力

疏 三歎佛事理無礙方便。初二句有無無礙。次二句定散無礙。

鈔 初二句者。無卽是理。有卽是事。次句定散無碍者。恒住禪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禪不繫心。不礙散也。卽涉事也。

善巧通達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樂於解脫離不平 此寂滅人方便力

疏 四歎佛修無修方便。初句善窮性相。次句無念勤修。樂於解脫。釋修涅槃。離不平者。釋前正念。以不見生死為雜染。涅槃為清淨。此二無差。為真寂滅。

有能勸向佛菩提 趣入法界一切智 善化眾生入於諦 此住佛心方便力

疏 五歎廻向方便。初二句。趣入法界。是廻向實際。餘皆廻向菩提。次句廻向眾生。住如化物。故為方便。

鈔 初二句者。二句之中。唯取四字。是向實際。初句。及一切智。皆廻向菩提。

佛所說法皆隨入 廣大智慧無所礙 一切處行悉已臻 此自在修方便力

疏 六證知方便。初句隨順證入。次句知而無障。次句知徧趣行。卽利生法。卽知卽證。為自在修也。

恒住涅槃如虗空 隨心化現靡不周 此依無相而為相 到難到者方便力

疏 七寂用方便。初句寂。次句用。次句寂用無礙。為無住涅槃。凡小難到。

晝夜日月及年劫 世界始終成壞相 如是憶念悉了知 此時數智方便力

疏 八時數方便。可知。

一切眾生有生滅 色與非色想非想 所有名字悉了知 此住難思方便力

疏 九難思方便。初句了生滅。剎那一期。皆悉了知。次十一字了相。卽眾生體。不出三界九地。下二界是色。無色界非色。二界八地。皆名為想。無想天為非想。有頂。非想非非想。悉了知者。能了。兼了其性。卽是無生。此是無邊之境。故難思也。上二偈但了差別。卽是方便。

過去現在未來世 所有言說皆能了 而知三世悉平等 此無比解方便力

疏 十無比方便。初二句知相。上句豎窮。下句橫攝。次句知性。此二不二。故無比。卽為方便也。

*第九重照十億界。歎大悲救生德。

爾時光明過一億世界。徧照東方十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廣大苦行皆修習 日夜精勤無厭怠 已度難度師子吼 普化眾生是其行

疏 十偈多以第四句為結。於中分三。初偈總標行海已圓而能暜化。次八別顯化類不同。後一總結悲智周徧。初中初句無餘修。廣謂徧受。大謂極苦。次句長時無間。次句功行已圓。極惡難度。已能度故。云何能度。謂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說。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度一闡提。定說無我度諸外道定說欲苦不淨以度波旬。定說如來常樂我淨度諸聲聞。定說大悲以度緣覺。定說如來無礙大智以度菩薩。故云暜化眾生。

鈔 初句無餘修者。此有四修。一無餘修。以皆修故。次句有二修。一長時修。二無間修。日夜不息卽是長時。精勤無怠。故無有間。難度能度。勇猛修也。此偈是總示度相。

眾生流轉愛欲海 無明網覆大憂迫 至仁勇猛悉斷除 誓亦當然是其行

疏 次八別中。云何暜化。初化癡愛眾生。前半所救。如人墮海。五事難出。一水深。二波迅。三迷暗。四蟲執。五憂迫失力。眾生欲海流轉亦爾。此中愛有二義。一已得無厭深廣如海。二於未得處無足如流。癡亦二義。一迷不見過。二妄見有德。結網自纏。五由前癡愛。招大憂苦。次句舉古佛已行忘身為物。故曰至仁。後句立誓當作。

鈔 五事難出。一水深。卽愛欲海。二卽流轉。三卽無明。四卽網覆義兼蟲執。羅不得出。五卽大憂迫。次眾生下。約法釋五。而四釋蟲執。云妄見有德。結網自纏。

世間放逸著五欲 不實分別受眾苦 奉行佛教常攝心 誓度於斯是其行

疏 二度著欲眾生。上半所救。放逸者。著欲緣也。著五欲。欲事也。不實分別。欲因也。受眾苦。欲果也。未得已失。皆受大苦。正得亦苦。橫生樂想。况當受三塗。故云眾苦。次句受教自修。後句立誓轉化。

眾生著我入生死 求其邊際不可得 普事如來獲妙法 為彼宣說是其行

疏 三救著我眾生。前半所救。著我為因。受生死果。未證無我浩無邊際。次句救方。說二無我。唯佛有之。

眾生無怙病所纏 常淪惡趣起三毒 大火猛燄恒燒熱 淨心度彼是其行

疏 四救惡趣眾生。三句所救。謂無善可恃。顯唯惡業及惑病因。招三惡趣。展轉復起三毒之過。因果俱燒。末句救方。但淨其心。因亡果喪。

眾生迷惑失正道 常行邪徑入暗宅 為彼大然正法燈 永作照明是其行

疏 五救邪見眾生。前半所救。上句明因。迷四真諦。惑現境故。次句起見。邪見翳理。卽為暗宅。後半能救之方。

眾生漂溺諸有海 憂難無涯不可處 為彼興造大法船 皆令得度是其行

疏 六救著有眾生。前半所救。三有深廣。總喻於海。漂至人天。還溺惡趣。未遇如來。多成難處。希求不已。故名為憂。未有對治。故無涯畔。具上諸失。故不可處。後半能救。可知。

眾生無知不見本 迷惑癡狂險難中 佛哀愍彼建法橋 正念令升是其行

疏 七救無明眾生。前半所救。由本住無明。故不見無住之本。迷理惑事。狂走於生死之中。後半能救。佛既授法。正念卽升也。

見諸眾生在險道 老病死苦常逼迫 修諸方便無限量 誓當悉度是其行

疏 八救險道眾生。前半所救。人天報危。臨墮惡趣。名為險道。能救可知。

聞法信解無疑惑 了性空寂不驚怖 隨形六道徧十方 普救羣迷是其行

疏 後一偈總結者。前半結有教證之智。能導無緣之悲。次句結有同體之悲。能徧十方六道。後句結於所救。不越羣迷。

*第十重光照十方。總結無盡。

爾時光明過十億世界。徧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那由他億世界。百那由他億世界。千那由他億世界。百千那由他億世界。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

疏 長行分二。先明世界數量。畧有十七。漸窮法界。

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疏 後明彼諸世界。所有皆現。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疏 十頌明因果圓徧德。於中分二。前四示佛因果徧說。後六勸物順行。今初。初一偈因圓果滿。彰有說因。初三句。三達因圓。後句。十力果滿。

鈔 初三句者。三達。卽達三世。於中初句了相。無量劫言。通過及未。次句了性。過去心不可得。故云無去。未來心不可得。故云無來。現在心不可得。故云無住。淨名云。若過去。過去心已滅。若未來。未來心未至。若現在。現在心無住。現在是住。亦生卽滅。故云無住。第三句結知。佛如是知。云何如是。非唯知無去等。亦知其相。又性相無礙。又一念能知。為如是了。

十方無比善名稱 永離諸難常歡喜 普詣一切國土中 廣為宣揚如是法

疏 次一偈大用外彰。正明說法周徧。可知。

為利眾生供養佛 如其意獲相似果 於一切法悉順知 徧十方中現神力 從初供佛意柔忍 入深禪定觀法性 普勸眾生發道心 以此速成無上果

疏 後二對因辨果。初一偈徧因。初句為因。三句皆果。法供養佛。故於法順知。暜為眾生。故能徧用。斯卽等流。名相似果。晉經云。正心供養。明是法供養也。後一偈深因。故能速證。初二句六度自利。謂供佛是檀。意柔兼戒。從初至末。是進策也。次句利他。兼方便等。二行旣圓。則佛果朝夕。故云速成。

鈔 兼方便者。勸物涉有。故是方便。勸生發心。卽是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故卽修習方為智决斷。

十方求法情無異 為修功德令滿足 有無二相悉滅除 此人於佛為真見

疏 後六偈勸物順行。佛昔如是行。今得說法果。令物行之。亦得斯果。初一偈求法行。二說法行。三聽法行。四有三偈破相行。今初。初句離過。勝他名利名為異情。次二句顯德。一句滿福。一句圓智。又無異者。於一切法都無所求。若此之求。見真法身。

普徃十方諸國土 廣說妙法興義利 住於實際不動搖 此人功德同於佛

疏 二說法行。前半說法益物。義利者。令眾生得離惡攝善故。此世他世益故。世出世益故。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對皆先義後利。後半若無說無示同佛說也。

如來所轉妙法輪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聞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見佛

疏 三聽法行。兼顯法輪之體。初句教法。次句卽教成行。無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豈止三十七品。次句悟理。揀去隨文。後句理無廢興。故常見佛果也。

鈔 次句悟理者。不隨文故無聞。悟理故無得。

不見十力空如幻 雖見非見如盲覩 分別取相不見佛 畢竟離著乃能見 眾生隨業種種別 十方內外難盡見 佛身無礙徧十方 不可盡見亦如是 譬如空中無量剎 無來無去徧十方 生成滅壞無所依 佛徧虗空亦如是

疏 三破相行。初一正明。後二轉釋。今初。初三句反顯。金容煥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後句正顯。法性超乎視聽。唯可虛巳而求。後二轉釋。云何不見。前偈以妄喻真。眾生妄惑。尚不可窮。諸佛契真如何見盡。後偈復轉釋云。雖徧十方。不可定取。如剎徧空。有其四義。一多剎滿空。二體無來去。三不妨成壞。四無別所依。佛身徧空。亦具四義。一頓徧多剎。二怕不去來。三應有出沒。四體用無依。是故佛身。亦不可以徧空而取耳。 上來三品答初十句所依果問竟。

論 已上文殊師利說此十頌。歎佛十德。令起信心者。發信進修行故。此光明覺品。舉佛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動智。菩薩行徧周一體。自古及今。更無他法。凡聖一性。同無性味。同大願大慈大悲大智文殊妙慧暜賢萬行之味。總為動寂一體用故。如是信修。從初發心。一時並進。以此十信位內置一百四十大願。成大悲行。法身慧身智身一時俱進故。法身者。卽十色世界是。智身者。卽十智佛是。慧身者。卽文殊師利是。大悲者。卽一百四十大願成之是。如是已上諸法。皆是此光明覺品。悉皆信入。如問明品。卽是已入信中。問答法則。成其信力修行故。問曰。何故成十信門。皆文殊師利說法。答曰。為明文殊是十方諸佛妙慧。善簡擇正邪。正邪旣定。方以行修。行卽暜賢行也。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師利是童子菩薩。以因創發啟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問曰。五位法中菩薩。入定方說何故信位。不入定說。答。信是凡夫生滅心。信未入證。故無定也。以五位是入體應真無作之理智。非無思不顯。不可以有情求之。故須入定。 光明覺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