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三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之二

*第六施藏。文三同前。釋相中二。第一標列十章。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

*第二依章牒釋。釋中十叚。一一各三。謂標。釋。結。然此十施。前六事捨。謂身。命。財。次三心捨。謂不取著。後一俱捨。名為究竟。第一分减施。

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此菩薩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衆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衆生普得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衆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

疏 釋中三。初明分減之相。二若自食下。明施善巧。外無施境。而不捨施心。三復作下。對治施障。

*第二竭盡施。

云何為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己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衆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徃昔而捨其命。是故應為饒益衆生。隨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

疏 竭盡施者。不顧活命。傾竭所有也。然施心須成。施行須量。若彼為成大利。則身命無吝。若彼但為貪求無厭。或惡心欲行大害。應以方便。勿成人惡。如月光王施頭與怨。奪萬姓之安。施二人之死。怨王喜死。乞者恨死。雖有賢行。未全可凖。今言竭盡者。以彰菩薩施心已成。有應施境。終無吝也。內施內外。凖此可知。若不爾者。菩薩能雨七珍。充足一切。何不施耶。亦見衆生所不宜故。

鈔 如月光王等者。卽賢愚經第五卷說。月光王施頭。二十八經中。因說如來受波旬請。却後三月。當般涅槃。舍利弗聞。便白世尊。不忍見佛涅槃。當先涅槃。佛便許之。涅槃訖。佛告阿難。舍利弗非但今日不忍見我涅槃。先取滅度。昔亦如是。阿難請說其事。佛便廣引。經文浩博。今畧意引。佛告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名栴陀婆羅脾。晉言月光。統閻浮提八萬四千國。第一夫人。名須摩檀。晉言花施。一萬大臣。其第一者。名摩訶旃陀。晉言大月。有五百太子。大者曰。尸羅跋陀。晉言戒賢。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晉言賢壽。廣說莊嚴。王思善因。廣行大施。告令國內。悉令大捨。時邊遠有一小國王。名曰毘摩斯那。心生嫉妬。廣詔外人。乞取王頭。無肯從者。後復廣詔云。得月光王頭。分國半治。以女妻之。有婆羅門。名勞度叉。應詔乞頭。月光王國。先有變怪。大月大臣。復得惡夢。城神遮之。不令得入。時首陀天。託夢令知。月光睡覺。詔令見已。大月大臣。思以五百七寶。贖頭換之。不得。心裂七分。死於王前。王許却後七日。徧告國內。國內皆至。擗地請留。王不受之。言我計死。所經地獄。二日之中。捨身無數。竟無所益。今日施頭。持是功德。誓求佛道。當度汝等。言訖入園。以髪繫樹。樹神以手搏婆羅門。王語樹神。我於此樹下。已捨九百九十九頭。今當滿千。汝莫遮我無上大道。樹神依之。婆羅門斬下王頭。地六震動。施頭之聲。聲徧天下。時毘摩羨王。聞此語已。喜踴驚愕。心擗裂死。時婆羅門嫌頭腥臭。擲地脚蹋。人又呵之。廻來在道。無施給者。饑餓萎悴。聞毘摩羨王。已復命終。懊懊憤憤。心裂七分。吐血而死。王及婆羅門。墮阿鼻地獄。其餘人民。感激死者。皆得生天。月光王者。我身是也。毘摩羨王。波旬是也。勞度叉者。調達是也。其樹神者。目連是也。大月大臣者。舍利弗是。釋曰。此卽世尊本行。故云賢行。此明世尊。無不能捨。則合施心須成。恐無巧慧。不善籌量。故云未全可凖。奪萬姓之安。施二人之死。向引已具。若不爾下。成上須量之義。菩薩能施而不施者。明是不宜。卽善量也。

疏 二釋相中三。初明難施之物。二或時下。乞境現前。三菩薩自念下。正修施行。下之四施。皆有此三。

*第三內施。

云何為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煢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衆生。念已施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

疏 內施。謂內身也。煢者。單也。玉篇云。無兄曰煢。無子曰獨。頓者。損也。冀者。望也。三是名下。結名。

*第四外施。

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衆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我今貧窶衆苦逼迫。惟願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衆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已。卽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

疏 外施。卽王位也。窶者。無財僃禮也。

*第五內外施。

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處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已久。我未曾得。唯願大王捨之與我。并及王身為我臣僕。爾時菩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寳及以王位。悉是無常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冨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已。卽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

疏 內外施者。王位為外。兼身作役為內也。

*第六一切施。

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處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會當別離。而於衆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捨貪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衆生願。作是念已。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衆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

疏 一切施者。凡所有物也。此與竭盡及內外施異者。竭盡揀異分减。但約資生。內外合前二門。共言作役王位。今云一切。通前諸門。又是事捨之終。故總該收。舉難攝易。畧列數條。廣則無邊。如第六廻向所辨。

*第七過去施。

云何為菩薩過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聞已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別。不貪不味。亦不求取。無所依倚。見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亦無所倚。但為教化取著衆生成熟佛法。而為演說。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過去法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

疏 過去施者。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著。別則過去不生追戀。未來預止貪求。現在心無染著。今過去釋中分二。先明於佛法無著。後又復下。於一切法無著。前中初二句總明。次不起分別下。別顯。先顯不著之相。不分別者。稱法性故。次不貪染。不愛味。亦不方便求取以為己德。亦不依此而起修行。次見法下。廣上了達。釋不著所由。次但為下。釋疑。疑云。旣俱無著。云何而說。釋云。為化衆生令無著故。二於一切法無著者。以般若智。求不可得。觸目現境。尚了性空。過往法中。寧當計有。

*第八未來施。

云何為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徃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捨。但欲因彼境界攝取衆生。為說眞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名未來施。

疏 釋中分二。先正顯。後釋疑。前中不著修行之因。不願淨土之果。不味其好。不厭其事。不廻向者。釋上不味。不自安處求勝樂故。不退已下。釋上不厭修彼行故。二但欲下釋疑。疑云。旣於淨不味。修行何為。釋有二意。一者約悲。但為攝物故。二然此下。約智。智了非有故。生卽非生。故不著。不礙事故。非生之生。故修行。非有處所者。與理冥故。非無處所者。事像形故。非內者。相分境故。非外者。心所淨故。非近者。十萬等殊故。非遠者。我淨土不毀故。此約淨國以說。若通論未來法者。可以意知。復作已下。更約性空。結成捨義。又目擊尚捨。况於未形。 鈔 非有處所者與理冥故者。卽明淨土四句之義。謂有質不成。無質不成等。如世界成就品。十萬等殊者。十萬。卽阿彌陀經。從此西方十萬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故。等者。等於餘土遠近之數。若約通論未來法。可以意知者。未來未至。故非有處所。緣會當成。聖智所知。故非無處所。未來故非內。由心故非外。未至何有遠近。

*第九現在施。

云何為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衆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聞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為令衆生捨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為開演。是名現在施。

疏 釋中有三。初明所捨之境。二聞已下。正明捨心。三為令下。釋通外難。今初先列淨天。後列二乘功德。上二世中。舉佛菩薩。今舉諸天二乘者。文影畧耳。言乃至二乘功德者。中間越於四空等故。二聞已下。正明捨心中。聞上世出世境已。不迷為實。不沉没於貪。不聚集其善因。不散動以分別。但觀下。釋其所以。可知。三為令下。釋難者。疑云。旣言不聚善因。何以說五乘因果。釋云。拯三塗之劇苦。示人天以蘓息。止劣見之妄情。說二乘以引攝。為物然耳。非自不捨也。

*第十究竟施。

云何為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衆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以善方便。捨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卽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此身。無有眞實。無有慙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衆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

疏 文三同前。徵名者。畧有五義。得究竟名。一前六捨財命。次三捨著心。今則兼上二門故。二又發大願。令物無著故。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愛著。則微細無著故。五究竟能令物實益故。如無眼等而施之者。如世凡人。豈能將他之目。安之於己。今菩薩福力。令彼還得。以慈善根力故。如五百羣賊。平復如故。故云究竟益。釋相中三。初施境現前。二菩薩聞下。正明施行。三如我下。回向衆生。二中分二。初正施無吝。二但自下。釋成行之由。由入觀故。此觀卽是念處觀也。皆言身者。觀有通別。別觀五蘊。一一名身。故淨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等。通觀五陰皆無常等。故智論云。五陰卽無常。無常卽苦。苦卽無我等。今此不淨。偏語色身。餘之三觀。皆通五蘊。第一苦觀。謂始從入胎。皆生苦攝。老等可知。二又觀下。明無我觀。謂無眞實主宰故。無有慚愧者。雖假以澡浴衣食。一旦背恩。如小兒故。非賢聖物者。是世間故。故智論云。由無我故。令捨世間。三臭穢下。明不淨觀。四復作下。明無常觀。觀危脆故。

鈔 一旦背恩如小兒故者。即智論文。審諦觀此身。終畢歸死處。難御多反復。背恩如小兒。故智論云。由無我故下。亦同此卷。已前亦引。

疏 三回向者。揀小乘故。然菩薩修此觀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故。同法界故。已不共小。况回向耶。

*第七慧藏中。分四。一徵名。二釋相。三結名。四歎益。就釋相中二。初明慧藏。後釋無盡。前中三。初明如實知境。次云何下。釋如實知義。三菩薩成就下。總結多門。以彰善巧。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慧藏。此菩薩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識。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滅。如實知。受想行識滅道。如實知。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滅道。如實知。於愛。如實知。愛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知。於聲聞。如實知。聲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於獨覺。如實知。獨覺法。如實知。獨覺集。如實知。獨覺涅槃。如實知。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如實知。菩薩涅槃。如實知。

疏 以四諦慧。照十種法。攝十為五類。前二五蘊。次二有支。後三三乘故。

鈔 以四諦慧等者。卽無作四諦也。故下四諦差別門中云。若約菩薩能觀。皆無作也。

疏 收此五類。不出二門。初二凡境。後三聖境。又若後三就果。則初二有作四諦。後一無作四諦。界內界外。因果異故。此就所觀。若約菩薩能觀。皆無作也。又初二流轉。後三還滅。前有滅道。是流轉始修之還滅。後有苦集。是還滅未盡之流轉。又前是所知之法。後是能知之人。人中有法。卽是前法。歷於四諦。是聲聞法。所緣有支。是緣覺法。五蘊卽是三乘共法。皆如實知。是菩薩法。十中前七當相是苦。無明與愛。有漏性故。行苦隨故。行蘊攝故。緣成是集。無性是滅。顯滅為道。從詮顯故。此則總說。及就理滅。若別說者。不了無常不淨等過而生愛著。名為色集。若滅癡愛。名為色滅 唯止與觀。是色滅道。由止離愛。由觀離癡。若兼助道。卽有戒學。及道品等。受想行識。例此可知。無明集者。由他言說。不如理引。由自妄想。不正思惟。滅此名滅。言愛集者。謂無明觸為緣所生受故。亦滅此名滅。癡愛之道。皆同蘊說。十二支中唯舉二者。發業潤業唯此二故。能引能生。各舉初故。從癡有愛。病之源故。涅槃三十四云。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卽是無明。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卽無明愛等。亦似斯義。又約三際。無明為本。愛取為際。此二中間。有識等五。及生老死。令悟無明。由迷過去。有識等五。現在之愛。卽是無明。若不斷者。輪轉不息。今思斷之。將來無復生死矣。

鈔 無明與愛有漏性下。釋妨謂有問言。無明與愛。此是煩惱。云何而言七皆是苦。故為此通。明三義是苦。緣生是集。七皆緣生。無性是滅。七皆無性。結是理滅。顯滅為道者。顯無性理。言從詮顯者。釋上顯滅為道。謂緣生之法。是顯滅之詮。若不從緣。不知無性故。亦如修行止觀顯得滅理。故次結云。此則總說。及就理滅。若別說者下。歷色等一一別明。四諦之相。可以思凖。

疏 後三約淨。聲聞是人。四諦為法。所行道品為集。所成果為涅槃。十二因緣是緣覺法。無邊法界是菩薩法。又知聲聞。卽是知苦。以聲聞苦是已知故。但舉其位。法卽是彼所行之法。卽是道諦。集卽是彼惑。集未盡。是為集諦。已有斷故。法後說之。涅槃卽是滅諦。已證滅故。改名涅槃。緣覺菩薩。凖思可見。

*第二釋如實知義。

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緣之所造作。一切虗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少法。可得成立。欲令衆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為說何等。說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不可壞。何以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無言說。無處所。不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作用。

疏 釋如實知義。非唯能知行相。亦顯所知之相也。先徵後釋。徵意云。為隨相知。為無相知。若隨相知。寧異凡小。若無相知。無相無知。故言云何知。後釋意云。知相知性。無有障礙。是菩薩所知。無知之知。是菩薩知。文分二別。先約自利。明知苦集。後約利他彰知滅道。二文影畧。應各具四。又二叚中。含前五類。具顯三乘。今初叚中。知標業報。是五蘊相。業集報苦。是二諦相。言諸行因緣之所造作。十二支相。諸行因緣。卽是集相。之所造作。是苦諦相。上辨知相。一切已下。顯知無相。通於苦集。初有二句。其三乘相。非我已下。釋成上文。揀二別相。由非我故。空無有實。但假五陰。是聲聞相。以非堅固。空無有實。但緣成假。是緣覺相。若無少可得。空無有實。但虛假幻相。是菩薩相。非安立諦。無可成故。二欲令已下。次約利他。彰知滅道。能知實性。是道諦相。法不可壞。及所知性。卽滅諦相。廣為宣說。唯菩薩相。文中二。初標說意。二為說下。展轉徵釋。總有三重。初徵意云。說何令知實性。釋云。說不可壞。此畧示其宗。次徵云。此不可壞。為性為相。此尋說處。釋云。相卽性故。五類等法。皆不可壞。依般若中。自色已上。種智已還。悉皆徧歷。後徵云。現見諸法。猶如聚沫。泡焰。芭蕉。幻夢。不實。那言不壞。下釋所由。畧由三義。一色等性。空。無可壞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卽眞。同法性故。若壞方眞。事在理外故。三由卽空不待壞故。壞則斷滅。文中十句五對。初無我無造。故不可壞。二離能所詮故。三能生不生所生不起故。四因不取果。果不與因故。五體無動轉。用無作相故。

鈔 自色已上種智已還者。大品畧引八十餘科。大般若更廣。謂色為首。是五蘊初故。次歷四蘊。次歷十二入。十八界。次眼等。觸等。所生諸受。次四念住。四諦。四禪。八解脫。陀羅尼。十地。五眼。十力。大慈。大悲。四等。相好。無忘失法。一切種智。四果。菩薩行。無上菩提。釋曰。上即所歷也。現見諸法。猶如聚沫等者。舉五蘊不實破壞之義。以難不壞。釋意前已頻有。

*第三總結多門以彰善巧。

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

疏 更有多門。皆以無所得等為少方便。則色空見盡。壞與不壞兩亡。不隨境轉。名不由他悟。

鈔 皆以無得等為少方便者。疏以無得。釋少方便。下經云。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若凖大般若。亦以無生為方便。無住為方便。無依為方便。皆般若相也。然為方便。畧有二意。一以為入有方便。令有無所得等。二為入空方便。亦不住無得故。今正取為入有方便。

*第二釋無盡義。

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為無盡。何等為十。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故。善分別句義不可盡故。入深法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莊嚴不可盡故。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入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故。能分別一切衆生語言音聲不可盡故。能斷一切衆生疑惑不可盡故。為一切衆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斷不可盡故。是為十。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無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衆生。

疏 有標徵釋結。釋亦十事五對。一因緣。二教理。三福智。四持辯。五智通。福智中云一味者。百蕐異色共成一陰。萬法雖殊。貫之一智。亦如上蘇。無不入也。

鈔 亦如上蘇無不入也者。解深密經。歎眞實智無不入也。

疏 是為菩薩下。三結。四歎。文處可知。

*第八念藏。釋相中有四。一總標念體。二所念差別。三能念勝相。四明念益相。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念藏。此菩薩捨離癡惑。得具足念。

*二所念差別。

憶念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劫。念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念一佛出世說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授記。念一佛出世說脩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脩多羅。如脩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尼陀那。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喻。論議。亦如是。念一衆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念一根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種種性。念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念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念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

疏 唯依宿住。以辨明記。畧舉十事。以顯無盡。一生。二劫。三佛名。四授記。五演教。六衆會。七說義。八根性。九所治。十能治。文竝可知。

*三明能念勝相。

此念有十種。所謂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障礙念。

疏 於中十句。一靜慮相應故。二無漏俱轉故。三淨信俱故。四了了知故。五不取相故。六離分別故。七離所知故。八與慧俱故。九具上諸德故。十離上諸過故。

*四明念益相。

菩薩住是念時。一切世間無能嬈亂。一切異論無能變動。徃世善根悉得清淨。於諸世法無所染著。衆魔外道所不能壞。轉身受生無所忘失。過現未來說法無盡。於一切世界中與衆生同住。曾無過咎。入一切諸佛衆會道場。無所障礙。一切佛所悉得親近。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念藏。

疏 亦有十句。旣世與出世皆念。故能離過成德。竝顯可知。

*第九持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持藏。此菩薩持諸佛所說脩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生持。持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持一劫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持一佛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授記。持一脩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脩多羅。持一衆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持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持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持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佛子。此持藏無邊。難滿。難至其底。難得親近。無能制伏。無量。無盡。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持藏。

疏 釋相中三。初別舉文義。顯長時持。二持一佛下。徧舉諸法。顯能廣持。所持卽前所念之法。三佛子下。辨能持德量。文有十句。一大之無外。二廣能虛受。三深難至底。四四邊絕相。五外無能制。六體無分量。七用無窮盡。八內含衆德。九因徹果源。十餘無能破。

*第十辨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辯藏。此菩薩有深智慧了知實相。廣為衆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

疏 文有四別。謂徵。釋。結。歎。釋相中四。初總舉體用。雙照事理二種實相。名深智慧。

說一品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如是說一世界。說一佛授記。說一脩多羅。說一衆會。說演一法。說一根無量種種性。說一煩惱無量種種性。說一三昧無量種種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無量種種性。或一日說。或半月一月說。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說。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說。或百千億那由他劫說。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盡。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為眷屬。得此陀羅尼已。以法光明。廣為衆生演說於法。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隨其根性。悉令滿足心得歡喜。滅除一切煩惱纏垢。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才。令一切衆生佛種不斷淨心相續。亦以法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薩成就盡虗空徧法界無邊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此藏無窮盡。無分叚。無間。無斷。無變異。無隔礙。無退轉。甚深無底。難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門。

疏 二說一品下。顯能廣演。三或一日下。明長時演。先正明。後徵釋。以是十藏之終。故說具前十藏。近接總持。復舉陁羅尼門。四其說法下。彰辨之德。亦有正明。徵。釋。可知。三結。四歎。歎中十句。義該七辨。一無窮盡是豐義味辨。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二卽捷辨。欲言卽言。無分叚故。三無疎謬辨。不以邪錯間深理故。四無斷辨。相續連環故。五應辨。應時應機無變異故。六迅辨。迅若懸河。無隔礙故。已下四句。卽一切世間最上玅辨。此辨有五德。一甚深如雷。卽第八句。二清徹遠聞。故不退轉。卽第七句。三其聲哀雅。如迦陵頻伽。故能暜入一切佛法。卽第十句。四能令衆生入心敬愛。五其有聞者歡喜無厭。故難可得入。上二卽第九句。 上來第三依章別釋竟。

*第四總歎十藏勝能。

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法。令諸菩薩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為十。饒益一切衆生故。以本願善迴向故。一切劫無斷絕故。盡虗空界悉開悟心無限故。迴向有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大願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為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悉得究竟無盡大藏。

疏 分三。初標歎。二徵釋。釋有十句。攝為五對。一下化上求。二豎窮橫徧。三捨相契實。四無變善攝。五外護內明。三是為下。結歎。此後應有偈等。或是畧無。多是經來未盡。 第四夜摩天宮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