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五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施。何等為十。所謂平等施。不揀眾生故。隨意施。滿其所願故。不亂施。令得利益故。隨宜施。知上中下故。不住施。不求果報故。開捨施。心不戀著故。一切施。究竟清淨故。迴向菩提施。遠離有為無為故。教化眾生施。乃至道場不捨故。三輪清淨施。於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觀察如虗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清淨廣大施。

疏 第二十種施下十門。明其行體。於中先明六度。後顯四等。十度之義。已如前釋。皆言清淨者。離蔽障故。不同世間施戒等故。然皆寄十表圓。各為一義。與九三施等。開合不同。若具會釋。恐厭繁文。故隨顯直釋。

鈔 三施者。即財。法。無畏。九施。即一自性。二一切。三難行。四一切門。五善十。六一切種。七遂求。八二世樂。九清淨。乃至六度四攝。皆有此九。十行之初。已廣說竟。

疏 今初十施者。一無向背施。即清淨施中別義。二遂求施。三二世樂施。梵本名應時。及濟難故。餘七皆一切施。

鈔 三二世樂者。二世樂有九。今亦唯二。所以引梵本者。不亂之言。不順二世樂。以應時濟難。順二世樂故。餘七皆一切施者。一切即是三世。然亦九中之一。然一切有二。一內外之二。二有其三。即財法無畏。故下結中。十皆通三。今前三有其別相。後七無餘施別相。故云即一切耳。

疏 四即觀其可不。有損不宜等。極貧下者。應先施等。五不希異熟。亦清淨施。六亦難行施。所愛重物無戀著故。七內外財等。無不捨故。八九與十。皆巧惠施。此迴向巧治二過故。一觀諸行性不堅牢。治於當果有為。見勝功德。二由具大悲。治於二乘。趣證無為故。行不住道。而向菩提。九益生施。常以財法施之。故名不捨。十忘相成度。然其十度。皆有三輪。而義有小異。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戒何等為十。所謂身清淨戒。護身三惡故。語清淨戒。離語四過故。心清淨戒。永離貪瞋邪見故。不破一切學處清淨戒。於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護菩提心清淨戒。不樂小乘故。守護如來所制清淨戒。乃至微細罪生大怖畏故。隱密護持清淨戒。善拔犯戒眾生故。不作一切惡清淨戒。誓修一切善法故。遠離一切有見清淨戒。於戒無著故。守護一切眾生清淨戒。發起大悲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無過失清淨戒。

疏 二十戒者。前三律儀。七十攝生。餘皆攝善。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忍。何等為十。所謂安受呰辱清淨忍。護諸眾生故。安受刀杖清淨忍。善護自他故。不生恚害清淨忍。其心不動故。不責卑賤清淨忍。為上能寬故。有歸咸救清淨忍。捨自身命故。遠離我慢清淨忍。不輕未學故。殘毀不瞋清淨忍。觀察如幻故。有犯無報清淨忍。不見自他故。不隨煩惱清淨忍。離諸境界故。隨順菩薩真實智知一切法無生清淨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不由他悟無上法忍。

疏 三十忍者。初三耐寃害忍。忍他三業惱害故。次三安受苦忍。初後忍不稱情。中一忍身苦以濟物。後二諦察法忍。七八通三忍。又四難行忍。於下能忍。恕不逮故。五亡身濟難。六忍己順他。皆遂求忍。餘如前判。

鈔 又四難行忍下。約三忍。今約九忍。難行有三。今是其一。於下能忍。是一難行。對於上流。生忍則易。童僕子息。生忍則難。彼合敬順。我合責罰故。言恕不逮者。即晉書中意。晉衛洗馬。凡所發言。皆為實錄。時有一人。非理相忤。後有僕使。所為非理。於此二人。竝無慍色。人問其故。彼對之曰。非理相干。可以理遣。人之不逮。可以情恕。故云恕不逮故。以釋經中為上能寬。此亦外典謂居上能寬。為下能敬。君子之行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精進。何等為十。所謂身清淨精進。承事供養諸佛菩薩及諸師長尊重福田不退轉故。語清淨精進。隨所聞法廣為他說。讚佛功德無疲倦故。意清淨精進。善能入出慈悲喜捨禪定解脫及諸三昧無休息故。正直心淨淨精進。無誑無諂無曲無偽一切勤修無退轉故。增勝心清淨精進。志常趣求上上智慧。願具一切白淨法故。不唐捐清淨精進。攝取布施戒忍多聞及不放逸。乃至菩提。無中息故。摧伏一切魔清淨精進。悉能除滅貪欲瞋恚愚癡邪見一切煩惱諸纏蓋故。成滿智慧光清淨精進。有所施為悉善觀察。咸使究竟不令後悔。得一切佛不共法故。無來無去清淨精進。得如實智。入法界門。身語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無所著故。成就法光清淨精進。超過諸地。得佛灌頂。以無漏身而示歿生。出家成道。說法滅度。具足如是普賢事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清淨精進。

疏 四十精進中。二與第十。是饒益有情。五是被甲。餘皆攝善。又初三三業。即精進自體。四離染法。五引白法。上二一切門精進。六無所棄捨。及無所退減。七無下劣。八無顛倒。及勤勇加行。上三即善士精進。九平等相應。即一切種精進。上皆自分。十即勝進迴向菩提清淨精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禪。何等為十。所謂常樂出家清淨禪。捨一切所有故。得真善友清淨禪。示教正道故。住阿蘭若忍風雨等清淨禪。離我我所故。離憒鬧眾生清淨禪。常樂寂靜故。心業調柔清淨禪。守護諸根故。心智寂滅清淨禪。一切音聲諸禪定刺不能亂故。覺道方便清淨禪。觀察一切皆現證故。離於味著清淨禪。不捨欲界故。發起通明清淨禪。知一切眾生根性故。自在遊戲清淨禪。入佛三昧知無我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清淨禪。

疏 五十禪中。初五方便。次一正定堅成。次二發慧斷惑。上八現法樂住禪。九利益眾生禪。十引生功德禪。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慧。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因清淨慧。不壞果報故。知一切緣清淨慧。不違和合故。知不斷不常清淨慧。了達緣起皆如實故。拔一切見清淨慧。於眾生相無取捨故。觀一切眾生心行清淨慧。了知如幻故。廣大辯才清淨慧。分別諸法問答無礙故。一切諸魔外道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清淨慧。深入一切如來智故。見一切佛微妙法身。見一切眾生本性清淨。見一切法皆悉寂滅。見一切剎同於虗空清淨慧。知一切相皆無礙故。一切總持辯才方便波羅蜜清淨慧。令得一切最勝智故。一念相應金剛智了一切法平等清淨慧。得一切法最尊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障礙大智慧。

疏 六有十慧。初三解法。即加行慧。次四攝生。即後得慧。後三證理。即正體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慈。何等為十。所謂等心清淨慈。普攝眾生無所揀擇故。饒益清淨慈。隨有所作皆令歡喜故。攝物同己清淨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不捨世間清淨慈。心常緣念集善根故。能至解脫清淨慈。普使眾生除滅一切諸煩惱故。出生菩提清淨慈。普使眾生發求一切智心故。世間無礙清淨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充滿虗空清淨慈。救護眾生無處不至故。法緣清淨慈。證於如如真實法故。無緣清淨慈。入於菩薩離生性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慈。

疏 第二四門明四等者。六度多明自利。四等多約利他。然四等於境有別。已見十地今文從通但約與樂等。以為顯別。今初明慈。前八眾生緣。九十文顯。然瑜伽四十四。三緣之中。初共外道。次共二乘後方不共。此中三緣。皆不共凡小。如文思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悲。何等為十。所謂無儔伴清淨悲。獨發其心故。無疲猒清淨悲。代一切眾生受苦不以為勞故。難處受生清淨悲。為度眾生故。善趣受生清淨悲。示現無常故。為邪定眾生清淨悲。歷劫不捨弘誓故。不著己樂清淨悲。普與眾生快樂故。不求恩報清淨悲。修潔其心故。能除顛倒清淨悲。說如實法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本性清淨。無染著。無熱惱。以客塵煩惱故而受眾苦。如是知已。於諸眾生而起大悲。名本性清淨。為說無垢清淨光明法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如空中鳥跡。眾生癡翳不能照了。觀察於彼起大悲心。名真實智。其開示涅槃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悲。

疏 二有十悲。前七眾生緣。次一法緣。後二無緣。於中初傷其真隱。故為顯。後念彼不知。故令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喜。何等為十。所謂發菩提心清淨喜。悉捨所有清淨喜。不嫌棄破戒眾生而教化成就清淨喜。能忍受造惡眾生誓願救度清淨喜。捨身求法不生悔心清淨喜。自捨欲樂常樂法樂清淨喜。令一切眾生捨資生樂。常樂法樂清淨喜。見一切佛恭敬供養無有猒足。法界平等清淨喜。令一切眾生愛樂禪定解脫三昧遊戲入出清淨喜。心樂具行順菩薩道一切苦行證得牟尼寂靜不動無上定慧清淨喜。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喜。

疏 三有十喜。初四眾生緣。次三法緣。後三無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恭敬供養不生愛著清淨捨。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瞋恚清淨捨。常行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清淨捨。於法器眾生待時而化。於無法器亦不生嫌清淨捨。不求二乘學無學法清淨捨。心常遠離一切欲樂順煩惱法清淨捨。不歎二乘猒離生死清淨捨。遠離一切世間語。非涅槃語。非離欲語。不順理語。惱亂他語。聲聞獨覺語。略說乃至一切障菩薩道語。皆悉遠離清淨捨。或有眾生根已成熟發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時方化清淨捨。或有眾生菩薩往昔已曾教化。至於佛地方可調伏。彼亦待時清淨捨。菩薩摩訶薩於彼二人。無高無下。無取無捨。遠離一切種種分別。恒住正定入如實法。心得堪忍清淨捨。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捨。

疏 四有十捨。文列十一。晉本初二。但合為一。於中初四眾生緣。次六法緣。後一無緣。上明行體竟。

鈔 補註曰。法器眾生者。是有可化之器也。待時而化者。謂器雖可化。亦須待時。苟化不待時而欲其速成。是日中灌瓜。匪徒無益。反戕其生也。凡為人師者。授受之際。可不慎哉。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義。何等為十。所謂多聞義。堅固修行故。法義。善巧思擇故。空義。第一義空故。寂靜義。離諸眾生諠憒故。不可說義。不著一切語言故。如實義。了達三世平等故。法界義。一切諸法一味故。真如義。一切如來順入故。實際義。了知究竟如實故。大般涅槃義。滅一切苦而修菩薩諸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智無上義。

疏 第二十義下八門。明造修方便行。於中前五門。明自分行。後三門明勝進行。前中初二明法義。次二說福智。後一顯圓足。今初以彼法義成行故。若以能詮為法。則以所詮為義。今此不取能詮為法。然法約自體。義是所以。法總義別。餘如九地四無礙中辨。今初十義。一以修行為多聞之義。意在於修。不在聞故。淨名亦云。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二思為法家之義。餘倣此知。法即事法。餘八理法。理法所以。在於證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真實法。如說修行故。離取法。能取所取悉離故。無諍法。無有一切惑諍故。寂滅法。滅除一切熱惱故。離欲法。一切貪欲皆斷故。無分別法。攀緣分別永息故。無生法。猶如虗空不動故。無為法。離生住滅諸相故。本性法。自性無染清淨故。捨一切烏波提涅槃法。能生一切菩薩行修習不斷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法。

疏 二有十法。法有二義。一持自性。二軌生物解。今此前七通二。八九唯自性。後一唯軌生。烏波提者。此云有苦。即二乘涅槃。佛性論第二。說二乘無除。尚有三餘。一無明住地惑。二無漏業。三變易苦。故非真無餘。今以涅槃為安樂義。畧舉有苦。故應捨之。軌令眾生。不應修此。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福德助道具。何等為十。所謂勸眾生起菩提心是菩薩福德助道具。不斷三寶種故。隨順十種迴向是菩薩福德助道具。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故。智慧誘誨是菩薩福德助道具。超過三界福德故。心無疲倦是菩薩福德助道具。究竟度脫一切眾生故。悉捨內外一切所有是菩薩福德助道具。於一切物無所著故。為滿足相好精進不退是菩薩福德助道具。開門大施無所限故。上中下三品善根。悉以迴向無上菩提。心無所輕。是菩薩福德助道具。善巧方便相應故。於邪定下劣不善眾生皆生大悲不懷輕賤。是菩薩福德助道具。常起大人弘誓心故。恭敬供養一切如來。於一切菩薩起如來想。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是菩薩福德助道具。守本志願極堅牢故。菩薩摩訶薩於阿僧祇劫積集善根。自欲取證無上菩提如在掌中。然悉捨與一切眾生。心無憂惱。亦無悔恨。其心廣大等虗空界。此是菩薩福德助道具。起大智慧證大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具足如來無上廣大福德聚。

疏 第二二門明福智者。福智即道。成福智緣。名助道具。如云三寶不斷是福。勸眾生發為緣等。又具二莊嚴。方為正道。偏語皆助。斯則福智。即助道具。又以正道。福智相絕故。故文中說法布施。皆即是福。非福緣故。今初福德中。二順迴向因。七不雜小善。迴向於果。餘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慧助道具。何等為十。所謂親近多聞真善知識。恭敬供養尊重禮拜。種種隨順不違其教。是為一。一切正直無虗矯故。

疏 二智慧具中。一外近善緣。

永離憍慢。常行謙敬。身語意業無有麤獷。柔和善順。不偽不曲。是為二。其身堪作佛法器故。

疏 二內調法器。

念慧隨覺未曾散亂。慙愧柔和心安不動。常憶六念。常行六敬。常隨順住六堅固法。是為三。與十種智為方便故。

疏 三念慧安處。六念自持。六和眾法。竝見上文。六堅順位。本業上卷。以三賢十聖等玅二覺為六。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亦名六忍。謂信。法。修。正。無垢。一切智。復名六慧。謂聞。思。修。無相。照寂。寂照。復名六觀。謂住。行。向。地。無相。一切種智。即亦六性。謂習種性等。一切諸佛。無不入此。故常隨順。十種智者。謂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四諦智。盡智。無生智。

樂法。樂義。以法為樂。常樂聽聞無有猒足。捨離世論。及世言說。專心聽受出世間語。遠離小乘。入大乘慧。是為四。一心憶念無散動故。

疏 四法樂怡神。

六波羅蜜。心專荷負。四種梵住。行已成熟。隨順明法。悉善修行。聰敏智人皆勤請問。遠離惡趣歸向善道。心常愛樂正念觀察。調伏己情。守護他意。是為五。堅固修行真實行故。

疏 五真實修行。常樂出離。不著三有。恒覺自心曾無惡念。三覺已絕三業皆善。決定了知心之自性。是為六。能令自他心清淨故。

疏 六自他雙淨。言三覺者。欲。恚。害也。

觀察五蘊。皆如幻事。界如毒蛇。處如空聚。一切諸法如幻。如燄。如水中月。如夢。如影。如響。如像。如空中畫。如旋火輪。如虹蜺色。如日月光。無相無形。非常非斷。不來不去。亦無所住。如是觀察。知一切法無生無滅是為七。知一切法。性空寂故。

疏 七徧觀法性。界如毒蛇者。淨名涅槃。皆以四大為毒蛇。性違害故。今居蘊入之中。義當十八界。以四大即內界故。俱舍云。大種。謂四界。今取總中別義。亦可十八界。皆不可執取。處如空聚者。中無人故。並如涅槃二十三說。

菩薩摩訶薩。聞一切法。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無補伽羅。無心。無境。無貪瞋癡。無身。無物。無主。無待。無著。無行。如是一切。皆無所有悉歸寂滅。聞巳深信。不疑不謗。是為八。以能成就圓滿解故。

疏 八深解二空。無心已下。明其法空。

菩薩摩訶薩。善調諸根。如理修行。恒住止觀。心意寂靜。一切動念皆悉不生。無我無人。無作無行。無計我想。無計我業。無有瘡疣。無有瘢痕。亦無於此所得之忍。身語意業無來無云。無有精進。亦無勇猛。觀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心皆平等而無所住。非此岸。非彼岸。此彼性離。無所從來。無所至去。常以智慧如是思惟。是為九。到分別相彼岸處故。

疏 九止觀雙游。於中先總修止觀。後心意下。雙釋二門。先釋止。欲取我相為我想。正計為我業。正損法身為瘡疣。餘過未滅為瘢痕。能所忍寂。故無來去。後觀一切下。釋觀。說雖先後。運在一時。

菩薩摩訶薩。見緣起法故見法清淨。見法清淨故見國土清淨。見國土清淨故見虗空清淨。見虗空清淨故見法界清淨。見法界清淨故見智慧清淨。是為十。修行積集一切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慧助道具。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法無障礙清淨微妙智慧聚。

疏 十修集種智。謂見法從緣。則知國由心現。國由心現故。有而即空。空為法性。萬法由生。見法性源。是真智慧。皆離妄垢。竝云清淨。五重積集。一切智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足。何等為十。所謂善分別諸法明足。不取著諸法明足。離顛倒見明足。智慧光照諸根明足。巧發起正精進明足。能深入真諦智明足。滅煩惱業。成就盡智無生智明足。天眼智。普觀察明足。宿住念。知前際清淨明足。漏盡神通智。斷眾生諸漏明足。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於一切佛法無上大光明。

疏 第三明足者。總顯圓足。惑闇斯亡。智解斯顯。故稱為明。足有二義。一智圓僃故。二有進趣故。其猶脚足。斯即十號明行足義。果稱圓足。因為脚足。又準涅槃十八。以明為果。所謂菩提。以行為足。謂戒定等。廣如彼說。此居等覺。義通二足。望脚足義。此門亦得名為勝進。十中前七約行。後三別舉三明。自分行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求法。何等為十。所謂直心求法。無有諂誑故。精進求法。遠離懈慢故。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求法。不為名利恭敬故。為饒益自他一切眾生求法。不但自利故。為入智慧求法。不樂文字故。為出生死求法。不貪世樂故。為度眾生求法。發菩提心故。為斷一切眾生疑求法。令無猶豫故。為滿足佛法求法。不樂餘乘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不由他教一切佛法大智慧。

疏 第二有十種求法下三門。明勝進行。一更求法要。二得已明了。三如說修行。今初依此成行故。一始心唯直。二中後無懈。三內不顧身。四外亡名利。五雙圓二利。六得意亡言。七果不近求。八因酬所為。九暜決疑惑。十唯滿佛乘。離此十求。皆邪求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了法。何等為十。所謂隨順世俗生長善根。是童蒙凡夫明了法。得無礙不壞信覺法自性。是隨信行人明了法。勤修習法隨順法住。是隨法行人明了法。遠離八邪向八正道。是第八人明了法。除滅眾結。斷生死漏。見真實諦。是須陀洹人明了法。觀味是患。知無往來。是斯陀含人明了法。不樂三界。求盡有漏。於受生法。乃至一念不生愛著。是阿那含人明了法。獲六神通。得八解脫。九定四辯悉皆成就。是阿羅漢人明了法。性樂觀察一味緣起。心常寂靜。知足少事。解因自得。悟不由他。成就種種神通智慧。是辟支佛人明了法。智慧廣大。諸根明利。常樂度脫一切眾生。勤修福智助道之法。如來所有十力無畏一切功德。具足圓滿。是菩薩人明了法。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明了法。

疏 二明了法者。得不照達。求之何用。總以暜賢勝智。了知三乘凡聖差別。

鈔 總以暜賢下。顯能了智則是圓智了法。無法非圓。今但約相。則所了通小耳。

疏 一是凡夫。若童稚蒙昧。未能出世故隨世俗。長四善根。

鈔 長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法。初地已廣。

疏 二謂鈍根隨信他言而行道故。名隨信行。三是利根。由自披閱契經等法而行道故。名隨法行。然今既云。覺法自性等。則知十中。前九亦兼含大。是以智論。明有三乘其十地法。此上二人。約根分異。

鈔 是以智論下引證。成前通大之義。天台引此。立於通教。通大通小。通淺通深。十地者。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性地。廣如天台。

疏 四第八人者。即初果向。又俱舍賢聖品中疏云。第八人者。謂苦法忍。八忍之中。從後數之。為第八故。五初果法。斷眾結者。謂三正三隨。已如十地。亦可見所斷惑。八十八使。名為眾結。由見諦理。斷無明漏。無明是生死根本。名生死漏。

鈔 三正三隨者。三正即涅槃經。謂身見。戒取。疑。俱舍說斷其六。故加三隨。邊見隨身見。執斷常者。必依身故。見取隨戒取。非因計因。必計勝故。邪見隨疑。疑無之心。斷善根故。

疏 六一來果。觀欲味過患。已斷六品。雖三品惑。能潤一生。故一往來。而知無往來也。七不還果。斷九品盡故。不還欲界。乃至八地惑皆斷故。總云不樂。三界。八無學果。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初二如次依初二禪。三依四禪。次四無色。為四解脫。八即滅受想解脫。餘義已見上文。廣如諸論。九十可知。

鈔 言解脫有八種者。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有色想貪。為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故名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為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為解脫。第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觀淨色者。顯觀轉勝。此淨解脫。身中證得。名身作證。具足圓滿得住。此定名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四解脫各能棄背下地貪故。名為解脫。後第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棄背受等。名為解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修行法。何等為十。所謂恭敬尊重諸善知識修行法。常為諸天之所覺悟修行法。於諸佛所常懷慚愧修行法。哀愍眾生不捨生死修行法。事必究竟心無變動修行法。專念隨逐發大乘心諸菩薩眾精勤修學修行法。遠離邪見勤求正道修行法。摧破眾魔及煩惱業修行法。知諸眾生根性勝劣而為說法令住佛地修行法。安住無邊廣大法界。除滅煩惱令身清淨修行法。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修行法。

疏 三修行法者。如說修行。方得佛法故。常為諸天者。為字去聲。故晉經云。覺悟諸天。餘竝可知。 上來造修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