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此品分二。先明大意凡三叚。初來意。

疏 來意者。先辨分來。夫行因證立。證藉行深。前分託法行成。故此依人入證。亦為遠答解脫海故。會品來意。不異分來。無別會品故。

鈔 會品來下。此中亦合有三來意。然離世間。雖亦一會。一分。一品。而其所對分會品差。有三來意。此中前無分會別對。故但為一。

*二釋名。

疏 釋名有三。初分名者。謂依佛菩薩諸勝善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證法在己。謂之成德。二會名約處。名逝多林園重閣會。林名戰勝。以表依人。園名給孤。用表悲厚。重閣之義。以顯二智互嚴。悲智竝為能證。亦為重義。若兼取城名聞物。亦表依人約法。如品名釋。三品名者。入通能所。謂悟解證得之名。法界是所入之法謂理事等別。然法含持軌。界有多義。梁論十五云。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一性義。以無二我為性。一切眾生不過此性故。二因義。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法。緣此生故。三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故。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四真實義。過世間法。以世間法。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壞故。五甚深義。若與此相應。自性成淨善故。若外不相應。自性成殻故。上之五義。皆理法界。復有持義。族義。及分齊義。然持曲有三。一持自體相。二持諸法差別。三持自種類。不相雜亂。族者種族。即十八界。上二竝通事理。分齊者。緣起事法。不相雜故。於中性通依主持業。因唯依主。後六唯持業。心境合目。名入法界。始則相違。終則持業。入即法界故。

鈔 於中下釋名。然直語一法。則無六釋。故會六釋。唯釋界字。於前五中。除前二兼依主。後六義皆唯持業。心境合目下。即通品名。會六釋耳。

*三宗趣。

疏 宗趣者。分會品同。既入法界為目。即以為宗。於中三門分別。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初中二。先明所入。總唯一真無礙法界。語其性相。不出事理。隨義別顯。畧有五門。一有為法界。二無為法界。三俱是。四俱非。五無障礙。然五各二門。初有為二者。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界。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而其界體。不約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等。此即分齊之義。二無為法界二者。一性淨門。在凡位中。性恒淨故。真空一味。無差別故。二離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深。分十種故。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有二者。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界。二無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第四廻向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此明事理無礙。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二門者。一形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緣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三十九中。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又非二諦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解深密第一云。一切法者。畧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等。五無障礙法界二門者。一暜攝門。謂於上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是故善財。或覩山海。或見堂宇。皆名入法界。二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令事無分齊。微塵非小。能容十剎。剎海非大。濳入一塵也。以事顯理故。令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諸。諸非諸故即一。乃至重重無盡。是以善財蹔時執手。遂經多劫。纔入樓閣。暜見無邊。皆此類也。上來五門十義。總明所入法界。皆應以六相融之。二明能入。亦有五門。一淨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此五於前所入法界。有其二門。一隨一能入。通五所入。隨一所入。徧五能入。二此五能入。如其次第各入一門。此上心境二義十門。六相圓融。總為一聚無障礙法界。

鈔 無始時末界。已見問明。及五種色并入無為者。五種色即雜集第一云。法界處所攝色者。畧有五種。謂極畧色。極逈色。受所引色。徧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極畧色者。謂極微色。極逈色者。謂離餘礙觸色。受所引色者。謂無表色。徧計所起色者。謂影像色。定自在所生色者。謂解脫靜慮所行境色。前釋逈色云。謂離餘礙觸方所可得。又釋空一顯色云。謂上所見青等顯色。就此二色。析至極少。名極逈色。餘之色義。已見上文。言八無為者。已見十藏。謂六中開真如為三性故。其無碍門。亦見問明。不合不散。即不一不異義也。二無寄門者。然形奪者。要二相假。無寄。則當法自離。故不同也。相及俗諦。皆有為。性及真諦。皆無為。又非二名言所能至者。言語道斷故。表義名言不能至。心行處滅故。顯境名言所不能至。解深密下。引證俱非。一暜攝門者。謂不壞前四門之相而為一致故。故引善財。隨事差別。皆入法界。二圓融門。纔舉一門。即融諸門。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顯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無分。謂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爾。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隨舉一法。即一法界。若舉多法。即多法界。然由一非一故下。復融上一異。一若定一。不能即諸。以一即理。故即非一。以非一故。能即諸也。以非一故。與諸不異。下句翻此。準事顯理。即互相即。則涉入重重。方成無障碍義。引善財證。暫時執手。明時圓融。纔入樓閣。明處圓融。上來五門下。總結圓融。總即法界。別有五種。同即十門皆同法界。異則有為與無為等相望有差。成則五義共成法界。壞則有為自住有為。餘四亦爾。如其次第各入一門者。一有為法界。本有種子差別之法。但在明信。二無為之理。性淨玅絕。皆須明解。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事理有異。必須雙行。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雙遣玄寂。唯證方契。五無障碍。非滿不窮。顯義多門。為此別配。取義圓僃。互徧方周。若無信心。安能見理。況無障碍。無信安窮。

疏 第二法界類別。亦有五門。謂一所入。二能入。三無二。四俱泯。五存亡無礙。初所入中。亦有五重。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俱融。四俱泯。五無障礙。初中有十。一事法界。謂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謂一味湛然等。三境法界。謂所知分齊等。四行法界。謂悲智廣深等。五體法界。謂寂滅無生等。六用法界。謂勝通自在等。七順法界。謂六度正行等。八違法界。謂五熱無厭等。九教法界。謂所聞言說等。十義法界。謂所詮旨趣等。此十法界。同一緣起。無礙鎔融。一具一切。二人法界。亦有十門。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此竝緣起相分。參而不雜。善財見已。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謂前十人十法。同一緣起。隨義相分。融攝無二。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謂平等果海離於言數。緣起性相俱不可說。五無障礙法界者。謂合前四句。於彼人法。一異無障。存亡不礙。自在圓融。如理思之。

鈔 第二法界類別者。上來雖有五界。通該諸法。今於總法。開從別類。然類開五門。五門各五。初二文顯。後三文隱。五無碍法界。亦有五義。一前四融為一味。二四相歷然。故云一異無障礙。三一異雙存。四一異互奪雙泯絕。故云存亡不碍。五自在圓融。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則存。欲泯便泯。異不碍一。泯不碍存。方為自在。常一常異。常存常泯。名為圓融。

疏 二明能入。亦有五重。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謂入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同暜賢而暜徧。俱證也。身智相即而兩亡。俱泯也。一異存亡而無礙。自在圓融也。餘可準知。三能所渾融無二。際限不分。就義開殊。理仍不雜。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如理思之。

鈔 此五能等者。通則隨一能入。徧入五所。隨一所入。皆用五能。斯為正意。言如次者。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無二法界。四身智俱泯。入人法俱泯法界。五人法圓融。入無障碍法界。此為第三能所渾融無二中之五句也。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者。此亦有五。一以所奪能。唯法界。二以能奪所。唯能入。三能所俱存。四能所俱泯。五此四圓融。無有前後。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者。亦有五句。一能所一味。二能所歷然。三一異雙存。四一異雙泯。五上之四句。無碍具足故令如理思之。 已上第二法界類別五門竟。

疏 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有三。一明所入準下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即因與果。於前人法。無不皆是佛果所收。即如來師子頻申三昧所現法界自在是也。又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攝。即文殊暜賢所現法界法門是也。因中曲有信等五位法界不同。二明能入。準文亦二。對前果位。明諸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漸入法界。三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別耳。

鈔 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標也。於中有三。初約所入,有因有果。二明能入。唯漸與頓。三無礙圓融。

論 將釋此品。六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如來所居之處。四釋說法之主。五釋所集之眾意。六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為入法界品。明信樂者。從迷創達名之為入。身心境界。性自無依。名之為法。一多通徹。真假是非障亡。名之為界。又純與智俱。非情識境。名之為法界。又達無明識種。純為智用。不屬迷收。是無依智之境界。名為法界。又以智無依。無方不徧。暜見真俗。總不思議。毛孔身塵。參羅眾像。無邊境界。佛剎重重。智凡同體。境像相入。名為法界。又一塵之內。暜含眾剎。無空不徧。無剎不該。不壞報境重重。法無不真。通理徹事。名為法界。又以一玅音。徧聞剎海。以一纖毫。量等無方。以大小見亡。物我同體。識謝情滅。智通無疑。名為入法界。此約智境暜名。勿依肉眼情識所見。二釋品來意者。明前有自己如來出現。又明心無所染。名離世間。此乃純是法界。無虛妄界。以是此品來也。此品是一切諸佛成道之己智之常果。無始無終。亦是前之五位進修。以此為體至此慣習滿故。任智施為。還源本法也。三釋如來所居之處者。問何故前之餘會之首。皆云不離菩提之場。暜光明殿。又三會同居暜光明殿。此之法界一會。何故不同前會。直言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者。何意。答曰。為明前暜光明殿說十信心。以次說十住十行等五位六位升進之門。為菩提體上而有進修。故言不離菩提場。如來成正覺之體。恐失經之本意。故須重敘。三會同在暜光明殿者。明信進五位修行已終。不移暜光明根本不動智體。為智境非妄情故。時亦不遷剎那之際。此法界會。直言在室羅筏國逝多林園。明前約位升進已終。此會明自己成佛果滿。度眾生之行。故在人間國邑園林。又化二乘聲聞緣覺。及淨土菩薩。即純以自在法界為體。不立五位菩提。及行可修。亦無差別智暜賢願行可學。總是佛果已滿。暜賢行已周。恒徧十方利眾生法。不須和會。以此直言逝多園。如眾流入海。諸河名亡。但以法界為名。不同已前五位升進和會行相故。四釋說法之主者。此說法之主。亦是前菩提場毘盧遮那如來。亦是於五位法中諸菩薩自成之佛。亦是當來彌勒如來所成之佛。亦是三世古今一切佛故。以法界中智體。無三世古今延促之情見故。以法界中無新舊成壞佛故。以法界見。見一切眾生初發菩提心。乃至成佛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不移法界一毫一微塵體用時分異故。在凡情妄見異。在法界智。一切三世諸佛成佛。一切眾生成佛。同住一剎那。一微塵。一法身。一智慧。一言音。一解脫。一神通。一不思議。一報境界。一蓮蕐座。重重重重。無礙無礙。此約 智眼實見。不可隨順肉眼妄情所知。若有能如是真實信解者。當知此人。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坐佛道場。得如來智。為能信自他身心。總一法界大智之體用故。五釋所集之眾意者。此會初所集之眾。有一百四十二箇菩薩。暜賢文殊為二之首。自餘一百四十箇菩薩。十十同名。都云五百。經云。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又下文云。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暜賢行。如是五百菩薩。皆以文殊為法身根本智之體。暜賢為差別智之大用。次下有五百聲聞眾。是得聞此法眾。次下有無量世主眾。已下他方所來十方感集之眾。皆是法界本行因果。五百聲聞眾。是示現不聞不見此法界不思議神力眾。如是五眾。隨文釋義分明。且畧言爾。六隨文釋義者。於此品中。長分為兩叚。第一從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已下。至第六十一卷中。一切法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有一卷半餘經。明如來入師子嚬伸三昧。及放睂間光。現法界門。令諸菩薩以五位升進佛果。入法界無進求自在佛果分。

*次正釋文。一品大分為二。初明本會。二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末會。亦前明果法界。後明因法界。又前頓入法界。後明漸入法界。又前總後別。總別圓融。本末無礙。又前即亡修頓證。是正宗之極。後是寄人修入。以辨流通。通正圓融。中後無礙。就本會中。長科十分。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現相分。四遠集新眾分。五舉失顯得分。六偈頌讚德分。七暜賢開發分。八毫光示益分。九文殊述德分。十無涯大用分。今初。雖義貫末會。以從處別。獨判在初。文分為三。初智正覺世間圓滿。二器世間圓滿。三眾生世間圓滿。今初。

爾時世尊。

疏 言世尊者。梵云薄伽梵。包含六義。如佛地論。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猛熖智光所燒鍊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六尊貴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間。安樂一切。無懈廢故。今舉後該初。亦是標人取法。具無盡德。故曰世尊。

*二器世間圓滿。

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

疏 有三。一國城。此云聞者。西域記云。昔有古老仙人。住於此處。後有少仙。名為聞者。於彼禀學。老仙沒後。少仙於此建立城郭。故取其名。亦云聞物。以此城多出聰故。博達名聞人物故。即中印度境。二逝多下。明林園。逝多者梵音。蕐言戰勝。即太子之名。給孤獨者。梵云須達多。正言賑濟無依。義云給孤獨也。即長者之稱。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卹老。時美其德。故立斯稱。長者側金買地。太子施樹。同成功業。二人式崇。共立伽藍之號。三明重閣。即說法之所。表所證法界。體無不周曰大。德無不僃曰嚴。依體起用為重閣。

*第三眾生世間。即輔翼圓滿。於中三。一菩薩。二聲聞。三世主。今初。

與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疏 文三。一舉數。二列名。三歎德。今初。此會菩薩。標名乃少。列名乃多者。有所表故。數中欲顯五位同證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第六玅覺是所入故。又表解行者多。證者稀故。二列名。分三。初標上首。二列別名。三總結數。今初。以二大聖是助主故。又有所表故。至下當明。

其名曰光燄幢菩薩。須彌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

疏 二別列中。有十四位。位各有十。其間亦有增減。成百四十一人。名各一義。皆有深旨。今且寄表。大分為二。前四十一人。通表住等四位。後天冠下十位百人。別表十地十度。今初十幢。表向。行德高出故。

地威力菩薩。寶威力菩薩。大威力菩薩。金剛智威力菩薩。離塵垢威力菩薩。正法日威力菩薩。功德山威力菩薩。智光影威力菩薩。普吉祥威力菩薩。

疏 二有九威力者。表行能進修故。

地藏菩薩。虗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光明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

疏 三。十藏表地 。義如前釋。

善眼菩薩。淨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虗空眼菩薩。喜眼菩薩。普眼菩薩。

疏 四有十二眼者。表解。能照法故。所以不次者。欲表圓融之位。無前後故。

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薩。道場冠菩薩。普照十方冠菩薩。一切佛藏冠菩薩。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不可壞冠菩薩。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虗空冠菩薩。

疏 後十位中。如次別表行布十地十度。一十冠者。初地。冠於諸地之首。檀冠眾行之先故。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具足十度為莊嚴故。

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道場髻菩薩。一切願海音寶王髻菩薩。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薩。示現一切虗空平等相摩尼王莊嚴髻菩薩。示現一切如來神變摩尼王幢網垂覆髻菩薩。出一切佛轉法輪音髻菩薩。說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薩。 疏 二。十髻者。持戒無垢。檢束尊高故。

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燄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

疏 三。十光者。發聞持光。照法忍故。

福德幢菩薩。智慧幢菩薩。法幢菩薩。神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

疏 四。十又名幢者。熖慧精進。超世高出故。又道品伏惑。精進伏慢故。

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徧一切法界音菩薩。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魔音菩薩。大悲方便雲雷音菩薩。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

疏 五。十音者。禪定發生。難勝悅機故。

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福德須彌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名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佛種上菩薩。

疏 六。十上者。般若現前。最尊上故。

光勝菩薩。德勝菩薩。上勝菩薩。普明勝菩薩。法勝菩薩。月勝菩薩。虗空勝菩薩。寶勝菩薩。幢勝菩薩。智勝菩薩。

疏 七。十勝者。遠行方便。有中殊勝行故。

娑羅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象自在王菩薩。梵自在王菩薩。山自在王菩薩。眾自在王菩薩。速疾自在王菩薩。寂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

疏 八。有十一自在王者。相用不動。大願無礙故。

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虗空音菩薩。說一切眾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願音菩薩。道場音菩薩。

疏 九。十又名音者。善慧演法。自力生故。

須彌光覺菩薩。虗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三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

疏 十。有九人同名覺者。法雲受職。墮佛數故。智覺諸法。無所遺故。然其幢等。亦有通義。類釋可知。三如是下。結數。

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願。境界無礙。普徧一切諸佛剎故。現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淨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恒普詣故。光明無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實法海故。說法無盡。清淨辯才無邊際劫無窮盡故。等虗空界。智慧所行悉清淨故。無所依止隨眾生心現色身故。除滅癡翳。了眾生界無眾生故。等虗空智。以大光網照法界故。

疏 第三歎德。有十一句。初句為總。上名以隨宜別顯。各以一德立名。今德以據實內通。故言皆悉成就暜賢行願。餘十句別。於中前六明智用暜周。後四明智用離障。通為五對。一境徧身多對。窮依近正故。二見用詣實對。十眼離障。不往而見。一念契實。身心暜周。三內照外演對。四智淨色隨對。五悲深智廣對。以即智之悲。故於生除翳。無外之智。故照同虛空。前對虛空。自取淨義。今取廣義。

*第二辨聲聞眾。

及與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虗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

疏 文二。初標數類。後悉覺下。歎德。文有十句。然此聲聞。皆是菩薩。欲顯深法。託為聲聞。故所歎德。言含本迹。今釋為二門。一就迹約小。十句皆聲聞德。一得現觀。於四真諦善覺了故。二入正性離生。無方便慧。已作證故。三所學已窮。故云深入。法蕐云。我等同入法性。即三獸渡河。理無二故。古人亦將上三。如次配見。修。無學。四生分已盡。由闕大悲。故自永出。五有為無為之德。依佛成故。即逮得己利。六已盡有結。謂九結十使。現行離故。七無煩惱礙。種子亡故。八心善解脫。故寂如虛空。九慧善解脫。故於佛無惑。十明非定性。皆可廻心。故信入佛智。

鈔 一得現觀者。大乘唯識。有六現觀。一思。二信。三戒。四智諦。五為智邊諦。六究竟現觀。十地已辨。小乘俱舍有三現觀。一見現觀。二緣現觀。三事現觀。今此正當見現觀也。義兼後二。二入正性離生者。已見四地。無方便慧。已見七地。若有方便。不證實際。三所學已窮者。謂於自乘所學之法。名為深入。非謂深入甚深法性。故引法蕐。即三乘同入之法性耳。三獸渡河。已見八地。

疏 二約本門。就菩薩歎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座。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廣如彼說。明皆是權。故下身子。令海覺等觀文殊德。十中一覺第一義。二方便已具。善能入於無際際故。三二空真理窮其源故。四具足大悲。能入不染。方永出故。五依十力等。離小見故。六不斷不俱。方能離故。七已淨所知。無二礙故。八處亂恒寂。了本空故。九佛不共德。雖未證得。亦無疑故。十一切種智。證信入故。

鈔 然皆反上聲聞之德。類例可知。

*第三諸世主眾。

及與無量諸世主俱。悉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為不請友。恒勤守護。誓願不捨。入於世間殊勝智門。從佛教生護佛正法。起於大願。不斷佛種。生如來家。求一切智。

疏 亦先標數類。後悉曾下。歎德。十中。初一歎福。次四歎悲。於中初句總。餘三句別。一無緣暜應。二護念初心。三誓不捨惡。次二句歎智德。一智入權門。二行護理教。正法兼理。護兼行故。上七皆行。八即是願。願行具故。第九入位。上九自分。十即勝進。 上序分竟。

*大文第二請分。眾集本為聞經故。文分為二。初標眾念請。二顯所請法。令初。

時諸菩薩。大德聲聞。世間諸王。幷其眷屬。咸作是念。

疏 聲聞。下如聾等。此能念者。釋有二義。一約本迹。就本能念。就迹不知。二唯就迹說。意法師云。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不厠其次。此亦有理。猶葉公好龍。真龍難視。同居法會。同仰法門。所現超倫。故如聾瞽。

鈔 其猶葉公好龍者。事出莊子。葉公姓沈。名諸梁。故春秋注云。葉公子高沈諸梁。食菜於葉。僣以稱公。亦有云。與楚同姓。楚姓芊。即子張見衛君。君不全待。子張云。公之好士。猶葉公之好龍。葉公好龍。并厠之間。皆畫其象。真龍知其好。乃現其庭。葉公絕倒不敢視。葉公之好。好於似龍。非好真龍。今君好士。但好似士。非好真士也。今聲聞之請法。若彼好龍。不覩希奇。若不識真物也。

*二顯所請法。有六十句。初後三十句。是所請法。中三十句。但是請儀其請法多同初會四十句法。以初會為總。此說將終。會同本故。就文分二。前三十句。念德難思。後唯願下三十句。請隨機演。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寄顯果海絕言。最後十句。明化用暜周。令寄言顯果。由斯文有影畧。理實兼皆請示。如初會辨。今初。

如來境界。如來智行。如來加持。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所住。如來自在。如來身。如來智。

疏 初念德中。初十句。正明所念果法。次十明玄玅難思。後十明緣會可了。今初十中。前八攝初會最初十句。即內行成滿德。以如來自在。攝彼神通。及無能攝取故。一境界者。即所緣分齊故。如出現等品辨。二智行者。悲智無礙。無功用行。亦如出現品辨。三加持者。謂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如不思議法品辨。四謂十力等。五即四種十種無畏等。六即師子奮迅等。七所住者。即初會佛地。佛所住地故。若別釋者。即常住大悲等。如不思議品。八謂十自在等及攝二句。如向所辨。廣引諸文釋義。竝如初會。後二句。即攝初會次十句體相顯著德。前有六根三業。今身合六根。及於二業。智即意業。心意俱不可知。但以智知故。所以合者。欲顯身兼十身。故合六根。三業智導。故但云智。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無能通達。無能趣入。無能信解。無能了知。無能忍受。無能觀察。無能揀擇。無能開示。無能宣明。無有能令眾生解了。

疏 二十句。明玄玅難思。人天莫測。

唯除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攝受之力。深淨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願力。

疏 三十句。緣會可了中。前四佛力上加為緣。後六自根堪受為因。具此可知。前中初三現緣。後一宿願。後六中。初一宿善。餘五現德。於上十句。分有分知。全有全知。又此十句。通有二意。一成上顯深。二起後請說。

鈔 又此十句。通有二意等者。謂既唯諸佛加等。方知明是顯深。佛加既知。故請佛加而演說也。非器難解。有器可聞也。

*第二請隨機演。 唯顯世尊。隨順我等。及諸眾生。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智。種種語。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淨。種種意方便。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如來功德。種種聽受諸所說法。

疏 隨機演中二。初十一句。請隨機宜。後顯示下二十句。請所說法。今初。前云緣會可知。今請以緣隨器。於中初三約內心器殊。次一約外類音異。上四通於凡聖。後七多約菩薩。一財等有殊。二地位優劣。三依根除障。四作業差異。五緣境不同。六曾依何德而修。七曾聽何法為種。又六宜依何德以化。七宜何廣畧而說。種種不同。皆請隨順。

鈔 一財等有殊者。即十自在。一財。二命。三心。四業。五生。六解。七願。八通。九智。十法。廣如八地。離世間品。

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願。往昔所淨諸波羅蜜。往昔所入菩薩諸地。往昔圓滿諸菩薩行。往昔成就方便。往昔修行諸道。往昔所得出離法。往昔所作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緣。

疏 第二請所說法中二。先列所請。後如是等下結請。今初分二。前十句請說往因。後十句。請今果用。今初。此十句中。七與初會。名義全同。諸道即彼助道海。此中方便。即前智海。即名異義同。彼有乘海。無此本事。則名義俱異。以彼通請一切菩薩。故顯乘不同。今約本師為問。故加本事。則乘通諸句。為成十。故畧之。或本事即是乘海。昔所乘故。餘如初會。

及成等正覺。轉妙法輪。淨佛國土。調伏眾生。開一切智法城。示一切眾生道。入一切眾生所住。受一切眾生所施。為一切眾生說布施功德。為一切眾生現諸佛影像。如是等法。願皆為說。

疏 後及成下十句。請果用中。此十望初會第三十句。義即多同。而文多異。欲顯果用無邊。故影畧其文。一因圓果成。即佛海。二成必演法。即演說海。三法詮淨國。即世界海。四皆為調生。即名號海。五雙開菩提涅槃之果。城即涅槃。防非止惡故。即解脫海。六示生行業為至果之因。即眾生海。七徧入機處。隨機立壽。即壽量海。八為眾生田。令得常命。即波羅密海。檀為最初故。九說諸度。為安立世界海之法式故。十三輪變化。猶水月鏡像。即變化海。二結請。可知。 第二請分竟。

*大文第三三昧現相分。酬前念請。示相答故。於中二。先明三昧為能現。二入此三昧下。明所現淨土。今初。無方大用。依體起故。故先入定。即以此義。先明入定。後集眾海。前來諸會。為明從相入實。前集後定。與此不同。佛自入者。表證法界。唯佛窮故。不言答者。表證離言故。又令目擊而自證故。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徧虗空。入師子嚬申三昧。

疏 文分為三。初入定緣。領前念故。二大悲下。明入定因。三入師子下。正明入定。就入因中。有四種悲。以為入定益物之本。各有二義。一身二義者。一是入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體義。依義。欲入深定。全依大悲而為體故。二門二義者。一佛有大智大定大悲等門。今欲益生。唯依悲門。令物入故。二者定為所入。悲為能入故。三首二義者。一者初義。凡所益物。皆以大悲為先導故。二者勝上義。謂非不用智定之門。此增勝故。四方便二義者。一悲智相導。互為方便。今以悲為入定益物之方便故。二者以是即智定之悲。不滯愛見。故名方便。方能令物暜入法界。又此四悲。亦是從佛向機之漸次矣。此上四悲。皆徧虛空。亦有二義。一廣周故。二無緣故。第三正明入定者。以定業用。從喻為名。言嚬申者。有人云。梵音訛畧。具正應云。毘實廪多。此翻為自在無畏。如師子王。羣獸之中。自在無畏故。然舊經翻為師子奮迅。故依古德。用此方言釋之。嚬申奮迅。俱是展舒四體。通暢之狀。總相釋者。即用之體。寂而造極。則差別萬殊。無非法界。即體之用。不為而周。故小大相參。緣起無盡。名曰頻申。自在之義。若別解者。涅槃師子吼品。明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乃至晨朝。出穴而吼。為十一事故。廣有喻合。又離世間品。顯菩薩師子王。白淨法為身等。合首足等。與涅槃復異。此文以大悲為身。故知但取義似。未必揩定。

鈔 涅槃師子吼品。即南經二十五經。若準北經。當二十七。言廣有喻合者。今當具出。此是師子吼菩薩請問如來。如來對眾稱讚。令敬菩薩。即說其得名之由。故云。今於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巖穴。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此下即說為十一事。經一時合。今先別合師子。經云。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密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往四禪清淨窟宅。釋曰。此即具有喻合。合師子也。又離世下。二引當經。言為身等者。等取下經。下經云。四諦為其足。正念以為頸。慈眼智慧首。頂髻解脫繒。勝義空谷中。吼法怖羣魔。言未必揩定者。生下喻合。不全依於上二經文。

疏 今會取諸文。先以十義合彼師子。後依涅槃為十一事。今初。謂以同體大悲為身。以增上大悲為首。以即智大慈為眼。純以智慧為牙爪。大悲方便為振尾。悲為方便。居其末故。方便振動義故。總取四悲為足。依此立故。以法界三昧為窟。所入證故。以無緣大悲為窟門。入出由此故。以體用無礙為頻申。舒展自在故。以演法界法門為哮吼。決定宣說。一切眾生本與如來同法界故。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

鈔 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者。即金師子章意。如金師子。毛毛盡金。法界師子。何非法界。

疏 次言為十一事而頻申者。一摧破魔軍詐師子故。二示眾神力。十力等力為十力故。三淨法界土。佛住處故。四為邪見凡夫知歸處故。五安撫生死怖羣黨故。六覺悟無明眠眾生故。七為行惡法獸。捨放逸故。八令諸菩薩及邪見諸獸來歸附故。九調諸外道。及二乘香象。令如聾盲。捨憍慢故。十教諸菩薩子息。令頓證故。十一莊嚴正見四部眷屬。俱增威勢。不怖一切邪黨。一切邪黨皆怖畏故。又野干隨逐師子百年。不能作師子吼。二乘安處法會。如聾如盲。五十七中十奮迅義。亦應此說。

鈔 言為十一事下。釋第二章。仍取涅槃之意。以就今經。今先具引涅槃之文。未見彼文。難曉會故。彼經喻云。真師子王。晨朝出穴。頻申欠呿。四向顧望。發聲振吼。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為欲壞實非師子詐師子故。二為欲試自身力故。三為欲令住處淨故。四為諸師子知處所故。五為羣輩無怖心故。六為眠者得覺寤故。七為一切放逸諸獸不放逸故。八為諸獸來依附故。九為欲調大香象故。十為教告諸子息故。十一為欲莊嚴自眷屬故。一切禽獸。聞師子吼。水性之屬。潜沒深泉。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諸善男子。如彼野干。雖逐師子。至於百年。終不能作師子吼。若師子子。始滿三年。則能哮吼。如師子王。釋曰。此下經合喻。先合師子。已如上引。次合十一事云。一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二示眾十力。三開佛行處。四為諸邪見作歸依處。五安撫生死怖畏之眾。六覺悟無明睡眠眾生。七行惡法者為作悔心。八開示邪見一切眾生。令知六師非師子故。九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十為令二乘生悔心故。為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故。十一為令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故。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頻申而出。為欲令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四足據地。為令眾生具足安住尸波羅密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聲聞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上兩節引經。喻合一叚義盡。既知彼意。今當正合。以彼經文。對觀今疏。則主客自分。如初摧破詐師子吼故。即是喻文。若云摧破魔軍。即是合文。此全同彼。故無別義。

*第二所現淨土。分三。初結前標後。二嚴此園林。三結通法界。今初。

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疏 所現淨土者。總相即前十一事中淨所住處。別相而論。具前多義。然此現相云何。酬前諸問。令其目擊。可現證故。云何目擊。此淨土分。具答三十句問。且從相顯。此中答初果體十問。所現境界。答境界問。四種大悲為眾生現。即答智行問。令眾證見。即答加持問。知是如來威力。答佛力問。三昧之用。答無畏問。正入三昧。答三昧問。淨法界土。答住處問。令大小融攝。答自在問。見如來身徧於法界。答佛身問。則見如來大悲方便。答智慧問。餘二十句。集眾中答。眾集亦是三昧力故。是知能現所現種種境事。無非教體。又二聖開顯中。廣明無盡之用。亦顯答相。至文當知。

*二嚴此園林有二。先正顯嚴。即器世間嚴。後何以故下。出嚴所因。顯智正覺世間嚴。今初有三。一嚴重閣。二嚴園林。三嚴虛空。從畧之廣。說有此三。表三緣起。謂嚴閣顯自體緣起。嚴林表有為緣起。嚴空表無為緣起。

鈔 謂嚴閣顯自體緣起者。法界體上。緣起萬德。依此自體有為無為中故。三緣起。即光統意。

*今初。

于時此大莊嚴樓閣。忽然廣博無有邊際。金剛為地。寶王覆上。無量寶華。及諸摩尼。普散其中。處處盈滿。璢璃為柱眾寶合成。大光摩尼之所莊嚴。閻浮檀金如意寶王。周置其上以為嚴飾。危樓迴帶。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牕闥交暎。階墀軒檻種種備足。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其寶悉作人天形像。堅固妙好世中第一。摩尼寶網彌覆其上。於諸門側悉建幢旛。咸放光明。普周法界。道場之外。階隥欄楯。其數無量不可稱說。靡不咸以摩尼所成。

疏 分二。先明廣處。謂破情顯法。即事會真故。自內而觀。廣博無際。然不壞事故。自外而觀。閣外有園。園外有空。莊嚴各異。斯即事理交徹。十方三際。無不圓融。林空例然。二正顯莊嚴。表緣起萬德無不僃故。其間表法。以意消息。

*第二明園林嚴。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其逝多林忽然廣博。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不可說寶徧布其地。阿僧祇寶以為垣墻。寶多羅樹莊嚴道側。其間復有無量香河。香水盈滿湍激洄澓。一切寶華隨流右轉。自然演出佛法音聲。不思議寶芬陀利華。菡萏芬敷彌布水上。眾寶華樹列植其岸。種種臺榭不可思議。皆於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寶網之所彌覆。阿僧祇寶放大光明。阿僧祇寶莊嚴其地。燒眾妙香香氣氛氳。復建無量種種寶幢。所謂寶香幢。寶衣幢。寶旛幢。寶繒幢。寶華幢。寶瓔珞幢。寶鬘幢。寶鈴幢。摩尼寶蓋幢。大摩尼寶幢。光明徧照摩尼寶幢。出一切如來名號音聲摩尼王幢。師子摩尼王幢。說一切如來本事海摩尼王幢。現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周徧十方行列莊嚴。

*第三明虛空嚴。竝顯可知。

時逝多林上。虗空之中。有不思議天宮殿雲。無數香樹雲。不可說須彌山雲。不可說妓樂雲。出美妙音歌讚如來。不可說寶蓮華雲。不可說寶座雲。敷以天衣。菩薩坐上歎佛功德。不可說諸天王形像摩尼寶雲。不可說白真珠雲。不可說赤珠樓閣莊嚴具雲。不可說雨金剛堅固珠雲。皆住虗空。周帀徧滿以為嚴飾。

*第二出因。

何以故。如來善根不思議故。如來白法不思議故。如來威力不思議故。如來能以一身自在變化。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以神力令一切佛及佛國莊嚴。皆入其身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微塵內。普現一切法界影像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示現過去一切諸佛不思議故。如來隨放一一光明。悉能徧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變化雲充滿一切諸佛國土不思議故。如來能於一毛孔中。普現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壞劫不思議故。

疏 出因中。先徵。後釋。釋即智正覺嚴。是前為眾示其身力。佛力上加。文有十句。一慈善根力。二無漏智力。以上二力而加眾故。三福威德力。餘皆自在神通力。

鈔 於中一展。二卷。三橫包。四豎攝。五一切即一。六一即一切。七成壞相即。餘義準思。

*第三結通法界。

如於此逝多林給孤獨園。見佛國土清淨莊嚴。十方一切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所謂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菩薩眾會皆悉徧滿。見普雨一切莊嚴雲。見普雨一切寶光明照曜雲。見普雨一切摩尼寶雲。見普雨一切莊嚴蓋彌覆佛剎雲。見普雨一切天身雲。見普雨一切華樹雲。見普雨一切衣樹雲。見普雨一切寶鬘瓔珞相續不絕周徧一切大地雲。見普雨一切莊嚴具雲。見普雨一切如眾生形種種香雲。見普雨一切微妙寶華網相續不斷雲。見普雨一切諸天女持寶幢旛。於虗空中周旋來去雲。見普雨一切眾寶蓮華。於華葉間自然而出種種樂音雲。見普雨一切師子座。寶網瓔珞而為莊嚴雲。

疏 於中二。先結前標後。二所謂下。正顯嚴相。言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者。住彼彼十方界中之林。此明一會徧一切處。如光明覺品。非是彼界。遙見此佛住於園林。下諸嚴事皆爾。 第三三昧現相分竟。

*大文第四明集新眾分。即遠集同證。亦三昧中。令諸菩薩皆來歸附。文中三。初別集十方。二通讚德行。三總結集因。今初十方。即為十叚。叚各有十。今初東方。

爾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燈雲幢。佛號毗廬遮那勝德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毗盧遮那願光明。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種種雲。所謂天華雲。天香雲。天末香雲。天鬘雲。天寶雲。天莊嚴具雲。天寶蓋雲。天微妙衣雲。天寶幢旛雲。天一切妙寶諸莊嚴雲。充滿虗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方化作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如意寶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一來處遠近。然皆遠集者。表證入甚深故。唯初會及此。皆遠集者。初為所信。此為證入。證入於初。一合相故。中間隨位。深淺不同。義似金剛矣。二有世界下。明世界名別。可以義思。三本事佛。號勝德王者。福德有於光明徧照。所以為勝。二嚴無礙。自在稱王。四主菩薩。名願光明者。於徧照光中。主此願光故。上皆帶此佛號者。顯是此佛勝德願力故。五眷屬俱來者。對上成主伴故。六廣興雲供。表因嚴果故。皆云天者。自然成故。七詣佛作禮。表因趣果故。八化座本方。本方者。表參而不雜故。座表法空。閣表空有重顯。九冠網嚴身。以顯勝德。嚴法身故。有髻珠者。表一乘圓旨。居心頂故。十眷屬同坐。表主伴同證故。餘方十叚。倣此可知。其間剎佛菩薩之名。本意難定。但可說者隨宜。初二及六。無珠冠者。葢文畧耳。又此等供具。非唯表法。竝是以人同法。依正因果。無礙法界自在之德耳。

*二南方。

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剛藏。佛號普光明無勝藏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不可壞精進王。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持一切寶香網。持一切寶瓔珞。持一切寶華帶。持一切寶鬘帶。持一切金剛瓔珞。持一切摩尼寶網。持一切寶衣帶。持一切寶瓔珞帶。持一切最勝光明摩尼帶。持一切師子摩尼寶瓔珞。悉以神力。充徧一切諸世界海。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南方。化作徧照世間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華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南方中。供具皆云持者。表修持故。

*三西方。

西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摩尼寶燈須彌山幢。佛號法界智燈。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普勝無上威德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塗香燒香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香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大地微塵等光明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光燄輪莊嚴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金剛藏摩尼王莊嚴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普照一切世界閻浮檀摩尼寶幢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法界摩尼寶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諸佛相好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如來本事因緣說諸菩薩所行之行摩尼寶王須彌山雲。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一切佛坐菩提場摩尼寶王須彌山雲。充滿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方。化作一切香王樓閣。真珠寶網彌覆其上。及化作帝釋影幢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妙色摩尼網羅覆其身。心王寶冠以嚴其首。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西方皆言須彌山雲者。四德玅高。清涼利物故。

*四北方。

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寶衣光明幢。佛號照虗空法界大光明。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無礙勝藏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一切寶衣雲。所謂黃色寶光明衣雲。種種香所熏衣雲。日幢摩尼王衣雲。金色熾然摩尼衣雲。一切寶光燄衣雲。一切星辰像上妙摩尼衣雲。白玉光摩尼衣雲。光明徧照殊勝赫弈摩尼衣雲。光明徧照威勢熾盛摩尼衣雲。莊嚴海摩尼衣雲。充徧虗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北方化作摩尼寶海莊嚴樓閣。及毗璢璃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師子威德摩尼王網羅覆其身。清淨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北方皆言衣者。寂忍慚愧。嚴法身故。

*五東北方。

東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歡喜清淨光明網。佛號無礙眼。彼佛眾中有菩薩。名化現法界願月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寶樓閣雲。香樓閣雲。燒香樓閣雲。華樓閣雲。栴檀樓閣雲。金剛樓閣雲。摩尼樓閣雲。金樓閣雲。衣樓閣雲。蓮華樓閣雲。彌覆十方一切世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北方。化作一切法界門大摩尼樓閣。及無等香王蓮華藏師子之座。摩尼華網羅覆其身。著妙寶藏摩尼王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東北方云樓閣者。悲智二利。相因顯故。

*六東南方。

東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香雲莊嚴幢。佛號龍自在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慧光燄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金色圓滿光明雲。無量寶色圓滿光明雲。如來毫相圓滿光明雲。種種寶色圓滿光明雲。蓮華藏圓滿光明雲。眾寶樹枝圓滿光明雲。如來頂髻圓滿光明雲。閻浮檀金色圓滿光明雲。日色圓滿光明雲。星月色圓滿光明雲。悉徧虗空。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東南方。化作毗盧遮那最上寶光明樓閣。金剛摩尼蓮華藏師子之座。眾寶光燄摩尼王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東南方。云圓滿光者。權實二智。無闕行故。

*七西南方。

西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日光摩尼藏。佛號普照諸法智月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等虗空界華燄雲。香燄雲。寶燄雲。金剛燄雲。燒香燄雲。電光燄雲。毗盧遮那摩尼寶燄雲。一切金光燄雲。勝藏摩尼王光燄雲。等三世如來海光燄雲。一一皆從毛孔中出。徧虗空界。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南方化作普現十方法界光明網大摩尼寶樓閣。及香燈燄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離垢藏摩尼網羅覆其身。著出一切眾生發趣音摩尼王嚴飾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西南方云燄者。以淨智慧。燒惑薪故。亦表皆想所持。不可取故。上之七方。興供表法。通答菩薩神通。下之三叚。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

鈔 下之三叚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者。上來七方。唯通答二十句中。前十中一句。此下三方。通答二十句中三句。而上下二方。兼別答耳。

*八西北方。

西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毗盧遮那願摩尼王藏。佛號普光明最勝須彌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願智光明幢。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念念中。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皆出三世一切如來形像雲。一切菩薩形像雲。一切如來眾會形像雲。一切如來變化身形像雲。一切如來本生身形像雲。一切聲聞辟支佛形像雲。一切如來菩提場形像雲。一切如來神變形像雲。一切世間主形像雲。一切清淨國土形像雲。充滿虗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西北方。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世間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無能勝光明真珠網羅覆其身。著普光明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十句皆答前最後為一切眾生現諸佛影像。若約表者。為顯緣有。似非真故。

*九下方。 下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佛號虗空無礙相智幢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說一切眾生語言海音聲雲。出說一切三世菩薩修行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所起願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成滿清淨波羅蜜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圓滿行徧一切剎音聲雲。出說一切菩薩成就自在用音聲雲。出說一切如來往詣道場破魔軍眾成等正覺自在用音聲雲。出說一切如來轉法輪契經門名號海音聲雲。出說一切隨應教化調伏眾生法方便海音聲雲。出說一切隨時隨善根隨願力普令眾生證得智慧方便海音聲雲。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下方化作現一切如來宮殿形像眾寶莊嚴樓閣。及一切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著普現道場影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十句皆言方便海。則通答往昔成就方便。

鈔 九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者。以前十中神通一問。前七方答竟。據下釋中。既五句答因五問。四句答果五問。何名答九。以神通問。重別顯故。然則前以廣答。故但云九。

疏 初一句。通顯所隨眾生言音。次五句。答因中五問。謂二答諸行。此句應顯趣求一切智心。以第五明行圓滿。此為行初故。三答所起菩薩大願。四答所淨諸波羅密。五正答圓滿諸菩薩行。六別答所作神通。然問就如來因中。此通一切菩薩。通別之異耳。其助道及出離問。亦是通答。以諸句中。皆是助道。竝即出離故。餘四句答果用中五問。謂七答第一正覺問。八答轉法輪。九答調伏眾生。其國土一種。現淨土分通答。十答開示一切智法城。及示一切眾生道。以能證是道。所證是智故。而皆言音聲者。表無言之法。假言顯故。*十上方。

上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外。有世界名說佛種性無有盡。佛號普智輪光明音。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界差別願。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發彼道場。來向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於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一切支節。一切莊嚴具。一切衣服中。現毗盧遮那等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已得授記。未授記者。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一切諸佛。幷其眾會。亦現過去行檀那波羅蜜。及其一切受布施者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尸羅波羅蜜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羼提波羅蜜。割截支體心無動亂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行精進波羅蜜。勇猛不退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求一切如來禪波羅蜜海。而得成就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求一切佛所轉法輪所成就法。發勇猛心一切皆捨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樂見一切佛。樂行一切菩薩道。樂化一切眾生界諸本事海。亦現過去所發一切菩薩大願清淨莊嚴諸本事海。亦現過去菩薩所成力波羅蜜勇猛清淨諸本事海。亦現過去一切菩薩所修圓滿智波羅蜜諸本事海。如是一切本事海。悉皆徧滿廣大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於上方。化作一切金剛藏莊嚴樓閣。及帝青金剛王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光明摩尼王網羅覆其身。以演說三世如來名摩尼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疏 相好等中十句。通答因問中第十本事因緣。兼答波羅密。及所入諸地。以十度即是別地所行故。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及受一切眾生所施。幷為一切眾生說布施功德。如文思之。

鈔 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等者。上辨通答因中二句。此下別答果中三句。前下方有五句問答。此有三句。幷第八問答。第十影像。及現相。答國土故。十問具矣。

疏 其答問中或不次者。以十方齊來。諸供齊現。文不累書。隨方異說。以問次往收。無不次矣。又皆言本事者。表三世之法。體常住故。由得體用非一異智。以用隨體。無不存故。德相業用。皆自在故。密嚴第二云。金剛藏菩薩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乃至云。淨所依止。入於佛地如來蘊界常無變異故。若理事別修。則不得爾故。不同餘處。現法體用俱有。過未體用皆無。況於小乘三世有耶。以彼過未。有體無用故。

鈔 三若理事別修下。揀異他宗。現法體用俱有等。即大乘義。況於小乘。即有宗義。以彼過未有體無用者。出異所以。有宗過去冥伏有。未來性有。故有體也。不同現法事有。故無用也。今以體性融故。體用俱有。斯即有即非有。非有之有耳。 初別集十方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