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之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

鈔 寄灌頂住。從前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首。諸佛法水灌其頂故。

*文六同前。初依教趣求中二。先修入前教。

爾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所。起最極尊重心。生廣大清淨解。常念大乘。專求佛智。願見諸佛。觀法境界。無障礙智常現在前。決定了知諸法實際。常住際。一切三世諸剎那際。如虗空際。無二際。一切法無分別際。一切義無障礙際。一切劫無失壞際。一切如來無際之際。於一切佛心無分別。破眾想網。離諸執著。不取諸佛眾會道場。亦不取佛清淨國土。知諸眾生皆無有我。知一切聲悉皆如響。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疏 於中初二句。重友解生。次二句念乘思佛。次觀法下。智證實際。初句能觀智現。決定下。所證窮極。後於一切佛下。離障自在。

*二趣求後友。

漸次南行。至師子奮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住毗盧遮那藏殿。於龍勝栴檀足金線網天衣座上而說妙法。

疏 於中初至處。次聞名。五百為侍者。以一期位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互相涉入之法。而相應故。

*第二見敬諮問。

善財聞已。詣王宮門。求見彼女。見無量眾來入宮中。善財問言。諸人今者。何所往詣。咸報之言。我等欲詣慈行童女聽受妙法。善財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宮門既無限礙。我亦應入。善財入已。見毗盧遮那藏殿。玻瓈為地。瑠璃為柱。金剛為壁。閻浮檀金以為垣牆。百千光明而為窻牖。阿僧祇摩尼寶而莊校之。寶藏摩尼鏡周帀莊嚴。以世間最上摩尼寶而為莊飾。無數寶網羅覆其上。百千金鈴出妙音聲。有如是等不可思議眾寶嚴飾。其慈行童女。皮膚金色。眼紺紫色。髮紺青色。以梵音聲而演說法。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數帀。合掌前住。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疏 諮問中亦三。初見中。先朙遠見。表得門未證故。後善財入已下。親覩依正等。二敬。三問。竝可知。

*第三正示法界中二。一令觀親證。

時慈行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汝應觀我宮殿莊嚴。善財頂禮。周徧觀察。見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寶中。一一莊嚴具中。一一金鈴中。一一寶樹中。一一寶形像中。一一寶瓔珞中。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現。如淨水中。普見虗空日月星宿所有眾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

疏 令觀親證。竝依中見正。小大念劫皆無礙等。十住位終。故約報顯。

*二以言顯發。於中二。先顯法名因。後彰法勝用。今初。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所見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爾時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一佛所演。餘不重說。

疏 初善財默請。後童女言答。答中初示名。名般若暜莊嚴者。有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不現。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義矣。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次下顯因云。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即其義也。總攝三十六恆之別。歸於暜門。則一嚴一切嚴。故名暜嚴。言三十六恆沙者。住位既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皆恆沙性德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

鈔 般若等者。即大品經意。具歷諸法。且初歷五蘊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是具歷諸法皆然。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常相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是假觀。色尚不可得是空觀。云何當有趣非趣即中道觀。今疏用意。但要初句。以取色性為諸法依。以性暜收。故皆趣色。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無礙之意。故隨一法。皆收法界。故得依果一一境中。具諸莊嚴。則莊嚴屬果。以果名因。名暜莊嚴。第二意即因自莊嚴。言三十六下。但約表義。若約事釋如休捨處。

*二顯法勝用。先問後答。答中先總。後所謂下別。今初。

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云何。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趣向。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得普門陀羅尼。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

疏 總中初朙修習契證相應。後得暜門下。總朙所得業用。陀羅尼以智為體。由得般若暜嚴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暜門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又彼總此別。但舉一持。餘三昧等。畧而不說。

鈔 又彼總此別者。謂地經之中。但云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解脫三昧門亦然。設有列者。但列其十。今有一百一十八門總持。故云別也。

*二別顯。

所謂佛剎陀羅尼門。佛陀羅尼門。法陀羅尼門。眾生陀羅尼門。過去陀羅尼門。未來陀羅尼門。現在陀羅尼門。常住際陀羅尼門。福德陀羅尼門。福德助道具陀羅尼門。智慧陀羅尼門。智慧助道具陀羅尼門。諸願陀羅尼門。分別諸願陀羅尼門。集諸行陀羅尼門。清淨行陀羅尼門。圓滿行陀羅尼門。

業陀羅尼門。業不失壞陀羅尼門。業流注陀羅尼門。業所作陀羅尼門。捨離惡業陀羅尼門。修習正業陀羅尼門。業自在陀羅尼門。善行陀羅尼門。持善行陀羅尼門。

三昧陀羅尼門。隨順三昧陀羅尼門。觀察三昧陀羅尼門。三昧境界陀羅尼門。從三昧起陀羅尼門。神通陀羅尼門。心海陀羅尼門。種種心陀羅尼門。直心陀羅尼門。照心稠林陀羅尼門。調心清淨陀羅尼門。

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知眾生煩惱行陀羅尼門。知煩惱習氣陀羅尼門。知煩惱方便陀羅尼門。知眾生解陀羅尼門。知眾生行陀羅尼門。知眾生行不同陀羅尼門。知眾生性陀羅尼門。知眾生欲陀羅尼門。知眾生想陀羅尼門。

普見十方陀羅尼門。說法陀羅尼門。大悲陀羅尼門。大慈陀羅尼門。寂靜陀羅尼門。言語道陀羅尼門。方便非方便陀羅尼門。隨順陀羅尼門。差別陀羅尼門。普入陀羅尼門。無礙際陀羅尼門。普徧陀羅尼門。佛法陀羅尼門。菩薩法陀羅尼門。聲聞法陀羅尼門。獨覺法陀羅尼門。世間法陀羅尼門。

世界成陀羅尼門。世界壞陀羅尼門。世界住陀羅尼門。淨世界陀羅尼門。垢世界陀羅尼門。於垢世界現淨陀羅尼門。於淨世界現垢陀羅尼門。純垢世界陀羅尼門。純淨世界陀羅尼門。平坦世界陀羅尼門。不平坦世界陀羅尼門。覆世界陀羅尼門。因陀羅網世界陀羅尼門。世界轉陀羅尼門。知依想住陀羅尼門。細入麤陀羅尼門。麤入細陀羅尼門。

見諸佛陀羅尼門。分別佛身陀羅尼門。佛光明莊嚴網陀羅尼門。佛圓滿音陀羅尼門。佛法輪陀羅尼門。成就佛法輪陀羅尼門。差別佛法輪陀羅尼門。無差別佛法輪陀羅尼門。解釋佛法輪陀羅尼門。轉佛法輪陀羅尼門。能作佛事陀羅尼門。分別佛眾會陀羅尼門。入佛眾會海陀羅尼門。普照佛力陀羅尼門。諸佛三昧陀羅尼門。諸佛三昧自在用陀羅尼門。諸佛所住陀羅尼門。諸佛所持陀羅尼門。諸佛變化陀羅尼門。佛知眾生心行陀羅尼門。諸佛神通變現陀羅尼門。住兜率天宮乃至示現入于涅槃陀羅尼門。利益無量眾生陀羅尼門。入甚深法陀羅尼門。入微妙法陀羅尼門。

菩提心陀羅尼門。起菩提心陀羅尼門。助菩提心陀羅尼門。諸願陀羅尼門。諸行陀羅尼門。神通陀羅尼門。出離陀羅尼門。總持清淨陀羅尼門。智輪清淨陀羅尼門。智慧清淨陀羅尼門。菩提無量陀羅尼門。自心清淨陀羅尼門。

疏 別顯中有百一十八門。畧分十位。初八總知依正理事持。二福德下九門。朙願行持。三業下九門。朙業持。四三昧下六門。朙正受體用持。五心海下五門。染淨諸心持。六知眾生下十門。知所化持。七暜見十方下十七門。知能化持。八世界成下十七門。朙知剎海自在持。於中言世界轉者。晉經云。迴轉世界。九見諸佛下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下十二門。朙菩提因果持。自心清淨。即性淨菩提。總攝諸門。不出於此。

*第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其心廣大。等虗空界。入於法界。福德成滿。住出世法。遠世間行。智眼無瞖普觀法界。慧心廣大猶如虗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見。獲無礙地大光明藏。善能分別一切法義。行於世行不染世法。能益於世。非世所壞。普作一切世間依止。普知一切眾生心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於一切時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疏 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三眼。彼有比丘名曰善見。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帀。戀慕瞻仰。辤退而行。

疏 國名三眼者。施為行首。復開導自他。如目導餘根。故名為眼。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開於法眼。故復云三。用上三眼。見無不善。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行本令物得出離故。

論 師子奮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者。會智悲無二體也。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者。朙信此十住位中灌頂住。暜該五位智悲二門。總如此十住中修。更無異路故。名為師子幢王女。五百侍從已聞法者。是此當位中修行也。信此一位。都攝五位智悲。總如此門。方名此十住門名住佛所住。當如是知。以此住中善知識依報之境。總與佛果報所得境界名體俱同。皆具因陀羅網互參之佛境。身土重重。含容時劫歲月。都無延促。一一門。各各具足無量一切法門。如經文自具。令善觀察者是。如慈行童女所居之殿名毘盧遮那藏殿者。即是佛果包含眾德五位。行藏佛因果門。總在此位之中故。龍勝栴檀足金線網天衣座上而說玅法者。朙以大慈悲身。坐一切智智座上。為龍勝也。說一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白淨教網。覆護引接一切生生。以之為座。善財聞已。詣王宮門求見彼女。見無量眾。來入宮中者。朙此智殿悲宮。是一切眾生共所入處。五位菩薩共所居都。善財問言。諸人今者何所往詣。咸報之言。我等欲詣慈行童女聽受玅法者。此朙信而無疑。善財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宮門既無限礙。我亦應入者。自念信已當入。入已見毘盧遮那藏殿者。自心智悲萬行。與五位因果智悲。一時會入故。頗梨為地者。朙此寶似水精。然紅白赤碧不同。但以朙淨類法身報得。璢璃為柱。以淨行住持萬德。金剛為壁者。智淨防護也。閻浮檀金以為垣墻者。表淨戒外嚴也。百千光朙而為牕牖者。以教光朙照俗報得也。阿僧祇摩尼而為莊校者。離垢行嚴報生。寶藏摩尼鏡周帀莊嚴者。根本智起差別智照眾生根報生也。以世間最上摩尼寶而為莊飾者。淨行無染世間行報生。無數寶網羅覆其上。即能設教網約報生也。其上百千金鈴出玅音者。朙聲徧十方說法之音所報生也。已下朙正報莊嚴。慈行童女皮膚金色。朙法身白淨。心無垢濁。報生金色。應真菩薩皆金色也。目髮皆悉紺青。以淨智照矚覆護眾生故。梵音聲者。清朗遠聞十方也。令善財觀其依報者。朙知果。即識其法門也。於一一鏡中所現一切佛境界互相含者。具如經說。云此般若波羅蜜暜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恆河沙佛所求得此法者。朙十住十行十迴向為三十故。六恆河沙佛所求得此法者。通攝六位。十信。十地。十一地。及佛果行。總在十住十行十迴向法中。成彼前後六位法故。以前信位且信。未是實入住位故。十地十一地因果行門。但依十住十行十迴向法。會融理事智悲願。行門已僃。十地十一地。依而倣之。令使慣熟。更無新法故。以前十地十一地中。不立隨位進修十佛果名號。亦無遙見佛來。亦無迎佛法事。上下隨文看之。意自現爾。以是此第十灌頂住中智悲二行。總收十住十行十迴向智悲願行。總在其內。故云三十。教雖文字有前後安立之迹。約智悲願行。歲月日劫。是一法。總是一時。乃至十信心亦爾。十地十一地亦爾。此一位中。一切總別同異成壞法。無不在中故。如此位經文中。令善財童子觀莊嚴境界中。見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乃至一一寶瓔珞中。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玅法輪。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見。如水中暜見虛空星宿日月所有眾像。廣如經說。以此境界。用朙一位總含諸位。諸劫日月時分皆不遷移。故云。我於三十六恆河沙佛所求此法門。一說不再。悉皆領受。即須知十住十行十迴向。此三種十法。總十住中一住中行故。亦以智中有此三十箇法門。悲中亦有三十箇法門。亦為三十六恆河沙佛也。以一一位有皆徧法界行門故。以恆河沙。畧舉其徧義故。亦取一位通該六位故。亦表一切智慧解脫。不離三空六波羅蜜故。一一位中有六位故。一一六位皆有無盡行願故。已下舉一百一十八箇陀羅尼門。朙此一位。總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因果不出此位。一百一十八箇總持收故。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不出十波羅蜜中行。互參有百波羅蜜。如是百波羅蜜。不出三十七覺支。以為互參助伴。成三賢十聖等玅六位。共名三十六恆河沙佛所求此般若波羅蜜暜莊嚴門。以此恆河沙。是此經中最初小數故。故舉之。朙初發心中十住門。即徧該六位中六十法故。除十信不入位。湥細思之。可解。大意朙此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一一皆含十地十一地及玅覺地法界門。總通收一法界故。一智慧。一慈悲。一解脫。一劫。一歲。一月。一日。一時。無前後無別異門。然安立種種隨世差別法門故。終不可作延促長短見故。如初善財童子。於善知識所。起最極尊重心。生廣大清淨解。常念佛乘。專求佛智。願見諸佛。觀法界無障礙智。常現在前。不合云專念大乘。此經是法界佛果門。與二乘無比對分。亦與權教大乘十地之後安立佛果者。亦非比對。何得云專念大乘。以大者。比小者說大。此法門所有發心。皆依佛果發心。所有心量願行智悲之境。皆非比對。不可以將比對大小之乘。惑亂佛乘之門。令使失其經意。妄傳教門。此是譯經者不達。誤言也。如後應云。專求佛乘。一切智乘。不思議乘。佛果乘。以佛果文殊暜賢法界。纔初發心總入故。又終始不分時劫差別。絕情所量。直是智故。餘如經文。此灌頂住位。以智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此位以智治修行前後差別及智悲不均平障。入智悲圓滿前後自在無二門。問曰。此灌頂住位。智悲已滿。何故不以佛表之。何故將王女表之。答曰。朙此十住中。一住即十住。朙前德雲比丘。海雲比丘。善住比丘。海幢比丘。總是成佛出世間解脫位。彌伽。解脫長者。休捨優婆夷。毘目仙人。勝熱婆羅門。王女慈行。總是佛果中圓會菩薩道。以一位互體通收。總在其內具足。凡見比丘。是表求佛果。以莊嚴菩薩行。凡見俗士。即朙求菩薩行不離佛果。或男。或女。長者。外道。神天。表法。一一隨位。行門配之。 上明十住竟。

*大文第三善見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見比丘。寄歡喜行。

鈔 寄歡喜行者。施隨自他。故名歡喜。

*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菩薩所住行甚深。思惟菩薩所證法甚深。思惟菩薩所入處甚深。思惟眾生微細智甚深。思惟世間依想住甚深。思惟眾生所作行甚深。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思惟眾生如光影甚深。思惟眾生名號甚深。思惟眾生言說甚深。思惟莊嚴法界甚深。思惟種植業行甚深。思惟業莊飾世間甚深。漸次遊行至三眼國。於城邑聚落。村鄰巿肆。川原山谷。一切諸處。周徧求覓善見比丘。

疏 趣求中亦二。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初總。餘別。別分為三。初二約菩薩論湥。一所證法界。即事而真故。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次有七句。約眾生辨湥。一報類難知故。二妄想為因。即無性故。

鈔 二妄想為因即無性者。妄想為因。釋依想住。即無性言。釋於甚湥。故楞伽云。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斯為自覺。聖智之境。故甚湥也。

疏 三染分行業。唯佛知故。

鈔 三染分行業等者。以約眾生故。如一孔雀毛。一切種因相等。

疏 四感異熟識。若種若現。恆轉如流。不可知故。

鈔 四感異熟識者。行相湥細故。經云。阿陀那識甚湥細等。亦如楞伽。上中下修。照見自心。生滅流注。又經云。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相滅。古同釋云。流注是八識相續。然相有三種已如前引。今此即剎那流注。與上照見自心生滅流注義相符也。若常照之見其無性。即自覺聖智故。

疏 五所變影像。若內若外。緣無性故。

鈔 五所變影像等者。相分即是影像。第八緣三種境。境即相分。謂種子根身。即內境也。器世間。即外境也。變現心所等。皆是內也。色為二所現。影亦通內外。外即五塵。內即五根。

疏 六名無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七文字言說。皆解脫故。後三句。合辨前文。一染淨二分。皆嚴法界而無嚴故。二上二分業不相知故。三各自莊飾染淨世間果報無失。即同真故。總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羅蜜暜莊嚴故。所以思之。

鈔 皆嚴法界而無嚴者。故金剛云。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謂雖復莊嚴無能嚴心則稱實理。事理無礙。方真嚴也。總上二分下。結法所屬。

疏 二趣求後友中。巿肆等處處求者。顯隨緣造修。無不在故。

*第二見敬諮問。

見在林中。經行往返。壯年美貌。端正可喜。其髮紺青。右旋不亂。頂有肉髻。皮膚金色。頸文三道。額廣平正。眼目脩廣如青蓮華。脣口丹潔如頻婆果。胷標卍字。七處平滿。其臂纖長。其指網縵。手足掌中有金剛輪。其身殊妙如淨居天。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諸相隨好悉皆圓滿。如雪山王。種種嚴飾。目視不瞬。圓光一尋。智慧廣博。猶如大海。於諸境界。心無所動。若沈若舉。若智非智。動轉戲論。一切皆息。得佛所行平等境界。大悲教化一切眾生心無暫捨。為欲利樂一切眾生。為欲開示如來法眼。為踐如來所行之道。不遲不速。審諦經行。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人與非人。前後圍繞。主方之神。隨方迴轉引導其前。足行諸神。持寶蓮華以承其足。無盡光神。舒光破闇。閻浮幢林神。雨眾雜華。不動藏地神。現諸寶藏。普光明虗空神。莊嚴虗空。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寶。無垢藏須彌山神。頭頂禮敬。曲躬合掌。無礙力風神。雨妙香華。春和主夜神。莊嚴其身舉體投地。常覺主晝神。執普照諸方摩尼幢。住在虗空放大光明。時善財童子詣比丘所。頂禮其足。曲躬合掌。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我聞聖者。善能開示諸菩薩道。願為我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

疏 於中先見。次敬。後問。見中三。先見身勝相。見在林者。行之初故。同佛相者。如說修行。順佛果故。於中七處平滿者。兩手。兩足。兩肩及項。言其身殊玅如淨居天者。準晉經。即師子上身相矣。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者。準晉經云。其身圓滿。如尼俱陀樹。此則但是一相。言諸相隨好者。上但列十四。故總結之。目視不瞬。圓光一尋。復是二相。都列十六耳。餘至瞿波處釋。二智慧下。朙其心相。即止觀雙運。止過則沉。智過則舉。不沉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為踐如來所行之道。隨所履道。即是法門。三無量下。朙諸侍從。不無表法。恐煩不說。敬問可知。

*第三正示法界中二。初示依緣得法。後顯法業用。今初。

善見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出家又近。我此生中。於三十八恆河沙佛所淨修梵行。或有佛所。一日一夜淨修梵行。或有佛所。七日七夜淨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歲百歲。萬歲億歲。那由他歲。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歲。或一小劫。或半大劫。或一大劫。或百大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大劫。聽聞妙法受行其教。莊嚴諸願。入所證處。淨修諸行。滿足六種波羅蜜海。亦見彼佛成道說法。各各差別無有雜亂。住持遺教。乃至滅盡。亦知彼佛本所興願。以三昧願力。嚴淨一切諸佛國土。以入一切。行三昧力。淨修一切諸菩薩行。以普賢乘出離力。清淨一切佛波羅蜜。

疏 分三。初總序。初入行位。故云年少。創離十住之家。名為出家又近。言我此生者。畧有二義。一念劫圓融故。如毘目處說。二顯入解行生。非見聞生故。供三十八恆者。過前位故。次或有下。朙所修時分。後聽聞下。所作成益。於中初自修願智行。次見果用。後知佛修因。

*二顯法業用。

又善男子。我經行時。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現前。智慧清淨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現前。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皆悉嚴淨。成就大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差別行皆悉現前。滿足十力智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清淨身皆悉現前。成就普賢行願力故。一念中。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成就柔輭心供養如來願力故。一念中。領受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法。得證阿僧祇差別法。住持法輪陀羅尼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行海皆悉現前。得能淨一切行。如因陀羅網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三昧海皆悉現前。得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皆令清淨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根海皆悉現前。得了知諸根際。於一根中見一切根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時皆悉現前。得於一切時轉法輪。眾生界盡。法輪無盡願力故。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三世海皆悉現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願力故。

疏 業用中。有十二句。各先辨業用。後出所由。然不出願。智。行。如文思之。總云一念者。以得無依無念智故。無法不現。

*第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隨順燈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如金剛燈。於如來家真正受生。具足成就不死命根。常然智燈無有盡滅。其身堅固不可沮壞。現於如幻色相之身。如緣起法無量差別。隨眾生心各各示現。形貌色相。世無倫匹。毒刃火灾。所不能害。如金剛山無能壞者。降伏一切諸魔外道。其身妙好如真金山。於天人中最為殊特。名稱廣大靡不聞知。觀諸世間咸對目前。演深法藏如海無盡。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若有見者。必破一切障礙大山。必拔一切不善根本。必令種植廣大善根。如是之人難可得見。難可出世。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名聞。於河渚中。有一童子名自在主。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疏 推勝中。謙己結前。名隨順燈者。用無念之真智。順法順機。無不照故。後如諸下。推勝中。初句為總。亦別顯家族勝。上但云燈。照未必常。故今推之。朙金剛智燈。親證真如。為真正生。則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二報命勝。由所證常故。即金剛義。三內智勝。如於所證。無盡滅故。即是燈義。四報體勝。法性成身。相不遷故。亦金剛義。五現於下。朙業用勝。即對上隨順義。以是即體之用故。皆不可壞。餘竝可知。指示後友。次文當說。

時善財童子。為欲究竟菩薩勇猛清淨之行。欲得菩薩大力光明。欲修菩薩無勝無盡諸功德行。欲滿菩薩堅固大願。欲成菩薩廣大深心。欲持菩薩無量勝行。於菩薩法心無厭足。願入一切菩薩功德。欲常攝御一切眾生。欲超生死稠林曠野。於善知識常樂見聞。承事供養無有厭倦。頂禮其足。繞無量帀。殷勤瞻仰。辤退而去。

論 善見比丘。授與善財。經行恆徧十方。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比丘號善見者。朙此法眼。智眼。慧眼。善見諸法。善見一切眾生根性。應時教化而令解脫。故號善見也。比丘者。此名滅諍。能化眾生煩惱見諍。故云比丘。問。何故十行之初。先見比丘。答。為朙菩薩所行之行。皆令一切眾生無諍離染。出世間故。為行之首。皆須無染出世間。以此先見比丘。朙心離世間。方堪處俗。同光利物。是故已下。方朙俗倫。在林中經行者。表行廣多。如林覆陰。根莖枝葉。蕐果僃濟朙。行如是故。林中經行往返者。朙入生死。度眾生。令諸眾生得出世涅槃之樂。又令不住涅槃。起大悲願。入於生死。又度眾生令至涅槃。是往返義。如是轉轉無有休息。猶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朙。朙終不盡。故以隨順燈法門。授與善財。故以林中經行往返所表也。又壯年美貌端正可喜者。朙能行諸行。為壯年也。美貌端正。是行報生故。又心端行正。名為端正。其髮紺青右旋不亂者。順正法也。頂有肉髻者。智高德滿報生也。皮膚金色者。智淨心安。素白無垢。慈悲利物業報所招。黃相是福德色也。頸文三道者。是不妄出言報所生故。額廣平正者。智寬博達之報也。眼目修廣如青蓮蕐者。以智慈悲所報得也。脣口丹潔如頻婆果者。朙赤色也。是南方色。以南為離。離為日。為虛無。為心。為法門。以智為日。口為說法之門。以智慧日口。能詮表正法所生報也。胸標萬字者。智業清涼所生。七處平滿者。兩手。兩足。兩肩。馬王陰藏。為七處平滿。其臂纖長者。引接成善所生報業。其指網縵。以教漉眾生所生報業。手足中有金剛輪。朙轉法輪利眾生所生業果。如是廣歎。其福皆具。如經所朙。皆是智行內修。外嚴眾福。因不虛棄。朙知因識果。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人及非人前後圍繞者。朙比丘所攝生。依根徧故。以招其眾。侍從隨之。亦是表法眾也。時善財童子詣比丘所已下。申請所求。皆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朙於初友文殊師利所。已發菩提。即達菩提體。無行。無修。無求。無得。無證。以此求菩薩道。即不離菩提心。但求菩薩道。成菩提心。菩提本自無成壞故。不可已求當求現求。已發當發現發。出此三世心。故名為已發無上正覺之心。比丘答善財言。我年既少。出家又近。朙始從十住。初生諸佛智慧而行此行。名為年少。出家又近。此十行門。列名前後。行是一時。十迴向亦然。此三法一時行。以智境界。不出一剎那際。都該信及十地。十一地。六位一時故。又初始發心。不見生老前後際故。名為年少。出家又近。我此生中者。即朙不見始終之生中也。於三十八恆河沙佛所淨修梵行者。朙十住。十行。十迴向。以三十箇法。均調智悲。以此三十箇隨位佛因果法。互叅智悲無盡。故云三十。不離八正道行門。故云三十八恆河沙佛所淨修梵行。前慈行童女。即云三十六恆河沙。即表三賢七覺之行。此云三十八恆河沙佛所者。即勝進至八正道故。三十八恆河沙佛者。總三賢之位。八正道中佛因果也。總朙發心之際。正智現前。破無朙時。無量惡業滅。無量智慧現前。號為恆沙佛數故。從一日一夜淨修梵行。或七日七夜淨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歲百歲。乃至不可說歲。乃至不可說劫。滿足六波羅蜜者。此朙出世道。滿足六波羅蜜。餘四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是入生死成大悲行故。此是比丘。但云六度行。不云十波羅蜜也。亦見彼佛成道說法住持入滅遺教各各差別悉能見者。朙智境界。順俗差殊。智無纖毫時分遷也。已上日月歲劫。朙時不遷也。又云。善男子。我經行時。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現前。乃至不可說佛剎皆悉嚴淨。乃至不可說眾生差別行。皆悉現前。乃至成就暜賢行願力故。一念領受不可說不可說諸如來法。廣如經說。此一段朙遠近含容不遷。不可具陳。總不出一念者。意朙經行所表法身智體無依。以智無依故。即無表裏中邊。以智無表裏故。即十方不遠。此方無近。以智無遠近。體若虛空。朙照十方。隨願起行。應根利物。不去不來。對現色身。如日現於眾水之內。以此智境界故。時日歲劫性自無遷。一念迷亡。古今多劫。即纖毫不轉。遠近境界。不出塵中。智為願使。願是智王。悲行神通。暜賢行海。皆由願使智。如聲聞緣覺。雖有神通。以無大願利眾生故。對暜賢行願神通。猶如百千日光。比一箇螢火也。餘意如經自朙。法門名菩薩隨順燈解脫門者。朙菩薩以自如來暜光明智。順諸眾行。起差別智。教化眾生。恆令發朙。無有休息。名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此是歡喜行。檀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以智門中。一行之中。通修眾行。約位門中。修六波羅蜜出世之行。此十行初門。以將十住中智波羅蜜門。暜印三世一切佛境眾生境。無盡劫總一時故。不出毫內故。已下例然。初終總爾。

*第二自在主。寄饒益行。

鈔 寄饒益行者。三聚淨戒。能益自他。故云饒益。

*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受善見比丘教已。憶念誦持。思惟修習。明了決定。於彼法門而得悟入。天龍夜叉乾闥婆眾前後圍繞。向名聞國。周徧求覓自在主童子。時有天龍乾闥婆等。於虗空中告善財言。善男子。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疏 國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現世果故。河渚上者。若持淨戒。生死愛河。不漂溺故。又無量福河常流注故。童子自在主者。三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為主矣。戒淨無染。故云童子。

鈔 能持淨戒現世果故者。戒經云。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殊得生天上。福河常流注者。不持戒者。可犯之境。皆有犯分。由持戒故。於無盡境。皆發勝福故。

*第二見敬咨問。

爾時善財即詣其所。見此童子。十千童子所共圍繞。聚沙為戲。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量帀。合掌恭敬。却住一面。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願為解說。

疏 見聚沙者。恆沙功德。由戒積集故。

*第三正示法界。於中二初舉法門名體。二朙業用。今初。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筭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

疏 文殊所學者。有智能護戒故。書者。能詮。止作分朙故。數者。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算者。一一之因。感幾何果故。印者。持犯善惡。感果決定故。等者。等餘醫方。成五朙故。上朙所學。下辨所悟。工巧神通。皆智所為故。亦表修戒。發定慧故。

*二朙業用。

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得知世間書數筭印界處等法。亦能療治風癇消瘦。鬼魅所著。如是所有一切諸病。亦能造立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宮殿屋宅。種種諸處。亦善調鍊種種僊藥。亦善營理田農商賈一切諸業。取捨進退咸得其所。又善別知眾生身相。作善作惡。當生善趣。當生惡趣。此人應得聲聞乘道。此人應得緣覺乘道。此人應入一切智地。如是等事。皆悉能知。亦令眾生學習此法。增長決定究竟清淨。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薩筭法。所謂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廣說乃至優鉢羅優鉢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喻。喻喻為一無數。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善男子。我以此菩薩筭法。筭無量由旬廣大沙聚。悉知其內顆粒多少。亦能筭知東方所有一切世界種種差別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亦能筭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廣狹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眾生名。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諦名。皆悉了知。

疏 於中三。初總朙。次亦能療下。雜辨諸朙。三善男子下。廣顯知算。於中初辨能算之數。後善男子我以此下。算彼所算。餘三段可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知一切諸眾生數。能知一切諸法品類數。能知一切諸法差別數。能知一切三世數。能知一切眾生名數。能知一切諸法名數。能知一切諸如來數。能知一切諸佛名數。能知一切諸菩薩數。能知一切菩薩名數。而我何能說其功德。示其所行。顯其境界。讚其勝力。辯其樂欲。宣其助道。彰其大願。歎其妙行。闡其諸度。演其清淨。發其殊勝智慧光明。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有優婆夷名為具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疏 城名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故。友名具足者。一器之中。無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

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舉身毛豎。歡喜踊躍。獲得希有信樂寶心。成就廣大利眾生心。悉能明見一切諸佛出興次第。悉能通達甚深智慧清淨法輪。於一切趣皆隨現身。了知三世平等境界。出生無盡功德大海。放大智慧自在光明。開三有城所有關鑰。頂禮其足。繞無量帀。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論 此是饒益行中。戒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若約智境法門。一位通修十行。若約位門中。此饒益行中。以書數算印。農商相法。竝出世間。方名戒體。前十住中。但以法身法性理智為戒體。即海雲比丘觀十二有支生死海為佛智海是十迴向中。以海師善入生死海為戒體。如十信中。即以畏罪修福離世間。行為戒體。十地中。即修大悲為戒體。即喜目觀察眾生夜神是在佛右面。左為智。右為悲。又喜目觀察眾生者。是慈悲之名。以之為戒體。各隨五位戒體升進不同。以智通該。一位中。五位總具。此中上下十善知識約其行體論之。世技醫方。供養等事。如經具言。

*第三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

鈔 寄無違逆行。忍順物理。名無違逆。

*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觀察思惟善知識教。猶如巨海。受大雲雨無有厭足。作是念言。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福智華果。善知識教如大龍王。於虗空中遊戲自在。善知識教如須彌山。無量善法三十三天於中止住。善知識教猶如帝釋。眾會圍繞無能映蔽。能伏異道脩羅軍眾。如是思惟。漸次遊行至海住城。處處尋覓此優婆夷。時彼眾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優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內。

*第二見敬諮問。

善財聞已。即詣其門。合掌而立。其宅廣博。種種莊嚴。眾寶垣牆。周帀圍繞。四面皆有寶莊嚴門。善財入已。見優婆夷處於寶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素服垂髮。身無瓔珞。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薩。餘無能及。於其宅內敷十億座。超出人天一切所有。皆是菩薩業力成就。宅中無有衣服飲食及餘一切資生之物。但於其前置一小器。復有一萬童女圍繞。威儀色相。如天采女。妙寶嚴具莊飾其身。言音美妙聞者喜悅。常在左右親近瞻仰。思惟觀察。曲躬低首應其教命。彼諸童女身出妙香普熏一切。若有眾生遇斯香者。皆不退轉。無怒害心。無怨結心。無慳嫉心。無諂誑心。無險曲心。無憎愛心。無瞋恚心。無下劣心。無高慢心。生平等心。起大慈心。發利益心。住律儀心。離貪求心。聞其音者歡喜踊躍。見其身者。悉離貪染。爾時善財既見具足優婆夷已。頂禮其足。恭敬圍繞。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疏 初見中四。一見外依報。二見友正報。端正可喜者。忍之報故。素服等者。忍蕐飾故。三於其宅下。見內依報。四復有下。朙其眷屬。萬行皆順忍故。二敬。三問。竝可知。

*第三正示法界。於中二。初舉法門名體。器中出物。興福無盡故。稱法界福之所招故。後能於如是下。辨業用中三。初正顯業用。次令見同益。三使其目驗。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飲食悉令充滿。假使百眾生。千眾生。百千眾生。億眾生。百億眾生。千億眾生。百千億那由他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假使閻浮提微塵數眾生。一四天下微塵數眾生。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假使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隨其欲樂悉令充滿。而其飲食無有窮盡。亦不減少。如是飲食。如是種種上味。種種牀座。種種衣服。種種臥具。種種車乘。種種華。種種鬘。種種香。種種塗香。種種燒香。種種末香。種種珍寶。種種瓔珞。種種幢。種種旛。種種蓋。種種上妙資生之具。隨意所樂。悉令充足。

疏 前中三。初益眾生。次益二乘。後益菩薩。今初亦三。初總朙。以是稱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無盡緣起故。用無不應。應無不益。而其法界。體無增減。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為一。內空外假為器。忍能包含無外。故隨出無盡。次出生下。別朙出味。後如是飲食下。舉一例餘。

鈔 又表忍必自卑下。上直約善友依報釋。此下約表位釋。忍必謙卑。卑而不可逾。故小而大容。上通二忍。法忍同如。即諦察法忍。內空外假者。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即假能用。即空能大。無有不成於空故。故因外假而內有所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空不成於假故。空能多容。此二無二。中道器也。

又善男子。假使東方一世界中聲聞獨覺。食我食已。皆證聲聞辟支佛果。住最後身。如一世界中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百千億那由他世界。閻浮提微塵數世界。一四天下微塵數世界。小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中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微塵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一切聲聞獨覺食我食已。皆證聲聞辟支佛果。住最後身。如於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又善男子。東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一生所繫菩薩。食我食已。皆菩提樹下坐於道場。降伏魔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疏 二朙益二乘。二乘雖不立忍名。亦忍盡無生理。方成果故。三又善男子東方下。益菩薩。約事。如受於乳糜。約法。謂餐上品寂滅之忍。得菩提故。淨名香積。與此大同。

鈔 約事如受乳糜者。即世尊初成道。受二牧牛女乳糜。亦如前引。約法食上品寂滅忍者。上品屬佛故。如十忍品。淨名香積與此大同。謂受食已。得聖果等故。然淨名有二處文。一香積品中。取飯來竟。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生公釋云。以其向念。故教食也。亦欲因以食之為理。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者。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熏者。使人得悟。為外熏義。豈曰食能大悲力焉。然則飯之為氣。大悲熏也。無以限意者。飯出大悲。即無限矣。而限言少者。則不消也。釋曰。此乃以悲熏食。得涅槃果。以果名因為甘露味。未言食即表於涅槃。若即食為涅槃理。義則善成矣。二菩薩行品。因淨名文殊。禮覲世尊。阿難怪問。今所聞香。昔所未有。是為何香。佛言。是彼菩薩毛孔之香。身子亦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問其從來。云食是香飯。阿難問云。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曰。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已入正位。得心解脫。若未發大乘之意。至發意。已發意得無生忍。已得無生忍。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疏廣釋相意。問云。香飯是色法。云何斷惑。遠公釋云。由大悲香飯。不思議力。所以能斷。如輪王有一寶牀。聖王居上。即能離欲。逮得四禪。玉女雖見。如覩佛像。不生欲心。況佛菩薩所受境界。如蕐手經說。菩薩有一照法性冠。著此冠時。一切諸法。悉現在心。諸事亦爾。揩師釋云。雖有此釋。道理不然。豈有色法。性能斷惑。但以香飯資發觀智。能斷煩惱。非是食體即能斷惑。釋曰。此諸古德意。竝未愜當。且約勝緣以解香飯。不知香飯以表法門。生公稍近於理。故云七日消者。不過七日。一生補處。即七日之內。必有所得矣。然一食之悟。亦不得有二階進也。止一生補處者。顯佛無因得也。無生菩薩。及正位之人。豈得假外。方得進哉。而今云爾者。以明此飯為宣理之極僃。有其義焉。釋曰。此以有表理意也。然淨名中食意。通理智大悲。甘露味飯。即三德涅槃。涅槃經中。亦以涅槃將喻甘露。其飯香氣。即表大悲。從體起用。熏眾生故。今此寄位。故表於忍。忍通五忍。無法不攝。能忍是智。所忍是理。廣說利他。大悲熏也。然淨名云。得忍則消。亦該五忍之意。不為此釋。殊為淺近。

*二令見同益。三且待下。令其目驗。

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童女眷屬已不。答言。已見。優婆夷言。善男子。此十千童女而為上首。如是眷屬。百萬阿僧祇。皆悉與我同行。同願。同善根。同出離道。同清淨解。同清淨念。同清淨趣。同無量覺。同得諸根。同廣大心。同所行境。同理同義。同明了法。同淨色相。同無量力。同最精進。同正法音。同隨類音。同清淨第一音。同讚無量清淨功德。同清淨業。同清淨報。同大慈周普。救護一切。同大悲周普。成熟眾生。同清淨身業。隨緣集起。令見者欣悅。同清淨口業。隨世語言宣布法化。同往詣一切諸佛眾會道場。同往詣一切佛剎供養諸佛。同能現見一切法門。同住菩薩清淨行地。善男子。是十千童女。能於此器。取上飲食。一剎那頃。徧至十方。供養一切後身菩薩聲聞獨覺。乃至徧及諸餓鬼趣皆令充足。善男子。此十千女以我此器。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善財則見無量眾生從四門入。皆優婆夷本願所請。既來集已。敷座令坐。隨其所須。給施飲食。悉使充足。

疏 可知。

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猶如大海。甚深無盡。猶如虗空。廣大無際。如如意珠。滿眾生願。如大聚落。所求皆得。如須彌山。普集眾寶。猶如奧藏。常貯法財。猶如明燈。破諸黑闇。猶如高蓋。普蔭羣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興。彼有居士名曰明智。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帀。瞻仰無厭辤退而去。

疏 後三段。文竝可知。

論 以一小器。所施飲食。徧周無限眾生。皆充飽者。朙器雖量小。約以法界智施。入因陀羅網門。小含無盡。又加法界智願力廣大之心。以一微塵許大食。令十方一切所生眾生。食之充足。元來不減毫釐。以一微塵之食。即法界量。無裏外中邊限所礙故。法門名菩薩福德藏。朙施願廣大也。此是第三無違逆行。以忍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約智門中。十行五位通修。約位門中。以忍為體。以忍為小器。無行不具足故。以謙無不利故。

*第四朙智居士。寄無屈撓行。

鈔 寄無屈撓行者。勤無怠退故。

*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得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光明已。思惟彼福德大海。觀察彼福德虗空。趣彼福德聚。登彼福德山。攝彼福德藏。入彼福德淵。遊彼福德池。淨彼福德輪。見彼福德藏。入彼福德門。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種。漸次而行。至大興城。周徧推求明智長者。於善知識心生渴仰。以善知識熏習其心。於善知識志欲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心不退轉。願得承事諸善知識心無懈倦。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眾善。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眾福。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眾行。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如是思惟時。長其善根。淨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本。加其大願。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諸佛正法。增長如來十力光明。

疏 趣求中。初依前修治。後漸次下。趣求後友。城名大興者。起大精進故。友名朙智者。進足必假智目導故。

*第二見敬諮問。

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巿四衢道七寶臺上。處無數寶莊嚴之座。其座妙好。清淨摩尼以為其身。金剛帝青以為其足。寶繩交絡。五百妙寶而為校飾。敷天寶衣。建天幢旛。張大寶網。施大寶帳。閻浮檀金以為其蓋。毗瑠璃寶以為其竿。令人執持以覆其上。鵞王羽翮。清淨嚴潔。以為其扇。熏眾妙香。雨眾天華。左右常奏。五百樂音。其音美妙。過於天樂。眾生聞者。無不悅豫。十千眷屬前後圍繞。色相端嚴人所喜見。天莊嚴具。以為嚴飾。於天人中最勝無比。悉已成就菩薩志欲。皆與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對。承其教命。爾時善財頂禮其足。繞無量帀。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為令一切眾生出諸苦難故。為令一切眾生究竟安樂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死海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法寶洲故。為令一切眾生枯竭愛河故。為令一切眾生起大慈悲故。為令一切眾生捨離欲愛故。為令一切眾生渴仰佛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死曠野故。為令一切眾生樂諸佛功德故。為令一切眾生出三界城故。為令一切眾生入一切智城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能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

疏 諮問中。先見於巿四衢者。表處喧不撓。無不通故。敬問可知。

*第三稱讚授法。

長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難得。若能發心。是人則能求菩薩行。值遇善知識恒無厭足。親近善知識恒無勞倦。供養善知識恒不疲懈。給侍善知識不生憂慼。求覓善知識終不退轉。愛念善知識終不放捨。承事善知識無暫休息。瞻仰善知識無時憩止。行善知識教未曾怠惰。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善男子。汝見我此眾會人不。善財答言。唯然。已見。居土言。善男子。我已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如來家。增長白法。安住無量諸波羅蜜。學佛十力。離世間種。住如來種。棄生死輪。轉正法輪。滅三惡趣。住正法趣。如諸菩薩。悉能救護一切眾生。

疏 授法中三。初歎發心勝能。二善男子汝見下。示已所化發心眷屬。生如來家者。同四住中生也。

鈔 同四住中生者。四住生聖教家。以三賢十聖大類相似故。前同四住。後同四地。

善男子。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凡有所須悉滿其願。所謂衣服瓔珞。象馬車乘。華香幢蓋。飲食湯藥。房舍屋宅。牀座燈炬。奴婢牛羊。及諸侍使。如是一切資生之物。諸有所須悉令充滿。乃至為說真實妙法。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無量眾生從種種方所。種種世界。種種國土。種種城邑。形類各別。愛欲不同。皆以菩薩往昔願力。其數無邊。俱來集會。各隨所欲而有求請。爾時居士知眾普集。須臾繫念。仰視虗空。如其所須悉從空下。一切眾會普皆滿足。然後復為說種種法。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與說種種集福德行。離貧窮行。知諸法行。成就法喜禪悅食行。修習具足諸相好行。增長成就難屈伏行。善能了達無上食行。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魔冤行。為得好飲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於生死捨離愛著。入佛法味。為得種種諸上味者。與其說法。皆令獲得諸佛如來上味之相。為得車乘而充足者。與其宣說種種法門。皆令得載摩訶衍乘。為得衣服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得清淨慚愧之衣。乃至如來清淨妙色。如是一切靡不周瞻。然後悉為如應說法。既聞法已。還歸本處。

疏 三正示法界。於中二。先舉名。財法無盡。蘊在虛空。隨意給施。故名隨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見空。無不僃故。後凡有下。顯業用。於中二。一畧舉。二善男子且待下。舉事現驗。於中先見眾集。後爾時居士下。廣施財法。先施財。後然後下。施法。於施一食。令成八行。初二約施。餘六約食。食有五果。一得知諸法。即是慧命。二得喜悅。即常安樂。三具相好。即是常色。四六即常力。五即常辨。言上味相者。牙有甘露泉故。餘可準思。

鈔 食有五果者。即涅槃第二。如來告純陀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辨。由施於食。益命。益色。益力。益安。益辯才故。近得此五。猶是無常。終得常五。竝如迴向品中已釋。今此具配。

*第四謙己推勝。可知。第五善男子下。指示後友。

爾時居士。為善財童子示現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已。告言善男子。我唯知此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寶手。徧覆一切十方國土。以自在力。普雨一切資生之具。所謂雨種種色寶。種種色瓔珞。種種色寶冠。種種色衣服。種種色音樂。種種色華。種種色香。種種色末香。種種色燒香。種種色寶蓋。種種色幢旛。徧滿一切眾生住處。及諸如來眾會道場。或以成熟一切眾生。或以供養一切諸佛。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諸功德自在神力。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彼有長者名法寶髻。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疏 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湥宮。處之則所說決定。作用無畏。故以為名。友名法寶髻者。綰攝諸亂。居心頂故。定含朙智。加以寶名。以喻顯法。名法寶髻。

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恭敬尊重。如弟子禮。作如是念。由此居士護念於我。令我得見一切智道。不斷愛念善知識見。不壞尊重善知識心。常能隨順善知識教。決定深信善知識語。恒發深心事善知識。頂禮其足。繞無量帀。殷勤瞻仰。辤退而去。

論 前位優婆夷。以其小器。以朙忍門。離慢怠高心。施其飲食充滿。此位之中。表精進之心無屈撓行。常行空觀。以除煩惱。得無上智心。一切依正法報。人天善根。總在其中。居士云。生如來家長白淨法者。朙此位是第四生貴住行。亦是十地中第四地。三界業盡。生如來家。唯有世間智悲未滿。五住中。及第五地中。修學六住。及六地。真俗二智俱終。得寂滅定。三空現前。任運神通。十方教化。然後七住。及七地已去。入俗起同凡行。行大慈悲門。八地分得無功。十地佛力方滿。十一地任運利生。是故於此仰視虛空。是所修行精進之行。一切業苦皆悉除斷。一切佛法及人天福德咸在其中。但修法空。達緣起寂一門。一切煩惱自然不現。一切朙智自然現前。且約舉大要。廣義如經自朙。此第四無屈撓行。以精進為主。餘九為伴。約智門中。五位十行同行。約位門中。觀法空門。了緣生解脫為勝。治三界餘習。法身智現。生如來家。十住初心。創開佛慧。生如來家。第四住。治三界惑淨。佛智慧現前。生如來家。第八住中。無功智現。生如來無功智慧家。第十住中。智悲暜濟。受佛職位。亦是生如來家。十地位中。一依此樣而成地位。十住是十地勝進之樣。不同權教。佛果在十地之後。三乘四十心。地前為加行。十地為見道。此蕐嚴經十住為見道。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加行修行。令慣熟故。佛果於初先現。以暜賢悲願。令智悲大用慣熟自在故。以自如來根本暜光朙智光現故。始終本末。總無延促時日分劑故。以法身根本智如實而言。不同三乘權教情所解故。皆須約本而觀之。畢竟佛果慣習已成。暜賢行已滿。一往但以教化一切眾生為常恆行。從初至末。無始無終。無成無壞。但以暜徧十方一切六道。以智對現利生為永業也。從初發心。起信修行時。發如是信樂。發如是志願。起如是志求。見如是道。從初發心住。以定觀力。契會法身。顯根本暜光朙智。照知一切自他生死海。性自解脫。但為教化眾生。令其迷解。離妄想苦故。亦不見自身成佛不成佛故。若也起心。圖成佛念。當知此人去佛道遠。若也但以法身無性之力。自他性離。無成壞心。起方便力。興大願力。起大悲門。無作而作。發無限志願。教化一切法界中無性眾生。使令迷解。還令省得自心無性之理。妄想繫著自無。不言成佛。不言不成佛。不可作如是圖念之情。如此蕐嚴經安立五位教門。但為引接未得謂得。未至謂至。未滿云滿。滯染淨障。於菩提道及菩薩行。有止足心。有休息想。安立五十重因果。一百一十重法門。使不滯住止息休廢之心。滿暜賢願行。至無盡極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