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之一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須彌山在四大部洲的中間,以金剛做它的基礎;在海裡的面積有八萬四千由旬,露出海上的也有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的外邊,又有鐵圍山來做它的眷屬;鐵圍山的外邊又有七重香水海,圍繞著這個須彌山。在佛經上常常提到須彌山,可是到現在,科學家也沒有研究出來,它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四王天是在須彌山半山腰,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山頂;所以須彌山上是天人或者聖人居住的地方。須彌山有四層,上一層的面積都比它下一層的少一半。最下邊這一層的面積是一萬六千由旬,第二層就是八千由旬,第三層就是四千由旬,第四層就只有兩千由旬。它有四種寶色,有金色、銀色、金剛色、琉璃色。須彌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妙高。由妙高這兩個字來看,可知這個山是可有可無的;有的時候你可以看見它,有的時候又看不見。就是看見了,你也不能見其頂,不知道它有多高;你看不見它的時候,這個山也並不是沒有,它還是有的。

它是一切聖人住的地方,誰也不能到這個山的頂上去;除非是仙人或者聖人,才有神通到那兒。所以叫妙高,表示這個高不是普通的高;「妙高」的「妙」,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為什麼它可有可無呢?這就譬喻我們人的貢高。人的這個貢高,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又沒有了。一貢高的時候啊,這貢高可以頂到忉利天上去;不貢高的時候,這須彌山又沒有了,所以才說我們的貢高就是個須彌山。佛升到須彌山頂上去說法,這就是叫我們要把貢高我慢的心改變了它,不要有那麼多的貢高我慢。佛升到須彌山頂,是不是就這麼去了呢?不是的,他不動本座,還是在菩提樹下那個地方儼然入定;可是他又已經到忉利天上去了,在忉利天講《華嚴》這個大法。那他是怎麼樣去的呢?他是化身去的,報身還是在那兒入定;所以叫「不動本座,上升須彌」。這一品文當第十三品,所以叫〈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閰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

「◎爾時 」:在說完了前邊〈賢首品〉這一會之後,就在這個時候。「◎如來威神力故 」:因為佛初成正覺,現出來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一切世界」:我們這一個世界的須彌山,科學家都找不著了,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須彌山,那更沒有辦法明白了。每一個四天下都有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我們現在的科學家只知道這個世界的日月,在這個範圍以外的,他就找不著了,因為人的智慧力是達不到那個境界的。我們人只能見著我們這個世界的高山、峻嶺,但是有雲霧的時候,你明明知道那個地方有個山,就是看不見;那個山並不是沒有,只是你看不見它。這個世界的山,我們尚且有的時候還看不見;十方世界隔得距離太遠了,科學家的智力更達不到了!所以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其他的世界、日月和須彌山。但是這都是有的,因為虛空的邊際你是找不著的;既然找不著虛空的邊際,那麼虛空有多大,你就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世界又有多少?你還是不知道。

就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的時候明明那個地方有座大山,你就看不見了;就算你走到山的前邊,也看不見它;到了山的裡邊,更看不見它的全體,不知道它有多大。由這個就可以證明,十方世界雖然是有,但是因為我們的智慧力量不夠,所以不能明白十方世界的境界。須彌山也是這個樣子!我們所以看不見須彌山,就因為我們就在須彌山裡邊呢!好像一隻螞蟻在一艘大船上,牠也不知道這船有多大;或者爬到一個人的身上,牠也不知道人的身體有多大。我們在這個世界,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須彌山有多大;也就好像螞蟻在船上、飛機上,或者在人的身上是一樣的。

「◎一一四天下閻浮提 」:在每一個須彌山、每一個日月的這一四天下的閻浮提中的南贍部洲裡邊。「◎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都看見佛在菩提樹下那兒坐道場。「◎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 」:每一位佛都有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菩薩,藉著佛的大威神力,在那兒演說一切的妙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 」:每一位說法的菩薩和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不說他自己常常面對著佛,佛就面對著他來教化他。十方世界所有的閻浮提都是這樣子。這就好像月光普照的道理是一樣的,所有東、西、南、北方的每一個眾生,都說月亮對著自己來照。譬如人坐在船上航走,向東行,也覺得月亮常常跟著他,來照耀著他;向西行,也覺得月亮常常跟著他,來照著他;在那停著不動的船,也覺得月亮停在那個地方來照著他。佛也是這樣子,讓每一個眾生都覺得佛是在他的面前來為他說法。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

「◎爾時 」:在這個時候。「◎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 」:釋迦牟尼佛還在菩提樹下那兒儼然入定,沒有離開本座,就上升到須彌山頂。不離,就是沒有離開,沒有去也沒有來。佛的法身是以法界為體,以法界為相;所以他要到那一個地方去,不必像我們人一樣,必須要移動身體才能到那兒去。佛不動本座,就能遍遊一切處。忉利天也是在法界之中,所以佛願意到忉利天上去說法,不需要離開原來的地方;就在菩提樹下,就可以上升須彌頂,到忉利天上去說法。「◎向帝釋殿 」:到了忉利天,就向帝釋的宮殿走來。

「◎時天帝釋」:在這個時候,這個帝釋天──也就釋提桓因。「◎在妙勝殿前 」:他的宮殿叫妙勝殿。無論有多少天人和天神到這個殿裡頭,它都能容納得下;能容納無量無數那麼多的諸天,所以叫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 」:帝釋天遠遠地看見佛來了,就用他的神通力量,來莊嚴這個妙勝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 」:在殿上安置了一個以一切普放光明的珍寶所造的師子之座,這個師子座完全都是用所有一切最稀有的妙寶造成的。

十千層級,迥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迴間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十千珠瓔,周遍交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十千光明,而為照曜。

「◎十千層級 」:為什麼要說「十千」呢?因為「十」是數目無盡的開始;這就表示華嚴的境界是重重無盡,妙不可言的。這個師子之座有無盡無盡這麼多的層級,不知道有多少層。「◎迥極莊嚴 」:我們人間一切的莊嚴都是很簡陋的,但因為這是在天上,所以就特別的莊嚴,和我們人間的不同。迥極,就是很特別的意思。「◎十千金網,彌覆其上 」:也有重重無盡這麼多的金網,在師子座的上邊來莊嚴它。「◎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迴間列 」:又有種種妙寶所莊嚴的重重無盡的寶帳和寶蓋,在四面八方相間地排列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 」:又有重重無盡最輕暖、最薄的綢緞、絲綺,來做為垂掛的寶帶。

「◎十千珠瓔,周遍交絡 」:珠寶瓔珞,重重無盡地在四面八方互相這麼接連著。「◎十千衣服,敷布座上 」:又有十千種的衣服,在這個寶座的上邊陳列著,來供養於佛。「◎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 」:又有重重無盡那麼多的諸天天子和梵王,在佛的前後來圍繞於佛。「◎十千光明,而為照曜 」:又有種種珍寶放出種種的寶光,來照曜這個師子之座。你們各位想一想這種境界,比我們現在金山寺的境界可就不同了!我們現在講《華嚴經》,你聽見這種的境界,也可以把它搬到金山寺來;那麼金山寺也就有這種種的莊嚴,有十千光明而為照曜了。

* * * *
我們修行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我們拜佛也不像拜佛的樣子,念佛也不像念佛的,總是加上一點不乾淨的東西在裡頭。好像我們念經,無論哪裡有什麼動靜,都不可以隨這個動靜去轉。譬如那個門響了,就回頭看一看是誰來了;或者樓上有什麼人下來了,也要回頭看一看,這就是隨著聲音轉了。就因為這種習氣不除,所以念經就不相應。門鈴響了,有看門的在那兒管著;你這個誦經的人不需要管那種閒事。念佛要專心念佛,旁邊有什麼聲音都應該聽不見的;要只聽見一個念佛的音聲,這才對!這並不是叫你學木頭、泥巴,什麼都不知道;知道雖然知道,但你要專注於這個念佛的聲音,不要管旁的閒事。

拜佛的時候也要專一其心,恭恭敬敬地來拜佛。佛就在我們面前呢!你不要以為拜佛只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就馬馬虎虎,這不可以的。拜下去的時候,也不可以頭拜到拜墊上,眼睛歪到一邊去看旁人;更不可以東張西望,這是最沒有恭敬心了!拜佛的時候你還放不下,還各處看;尤其念經、念佛的時候,不是真的想上廁所,也跑到廁所去看一看,這是拜什麼佛呢!不要故意跑到廁所或者廚房去講話,這都是修行不成功的一種毛病。若真要上廁所,那是可以的。

我們修行心不可以這麼散,要有一點定力。有定力了,才能生慧力;沒有定力,智慧就不會現出來。這是很要緊的,絲毫都不可以錯的;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只差一點點,在修行上就不相應了。所以我們無論修什麼法,一定要有一種忍耐力。我們金山寺現在忍耐第一的是誰呢?就是果航。他能忍人所不能忍的,可以一天一天地站著、一天一天地跪著、一天一天地坐著、一天一天地跑,所以他的忍耐心是第一,堅固心也是第一。所以他現在到山上去修行了,不知道他吃什麼?等他回來,你們大家問問他!本來他發願不預備糧食,準備到山上去只吃樹葉子;現在已經去了這麼久了,不知道會不會餓死?
* * * *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 」:就在這個時候,帝釋天為釋迦牟尼佛敷設師子之座之後。「◎曲躬合掌,恭敬向佛」:就把身體向前彎曲,又合起掌來──這是表示一種身的恭敬。但若是單單曲躬合掌卻面現怒容,這也談不到恭敬;所以還要面現微笑,來向佛表示至誠懇切的恭敬──這是意念的恭敬。「◎而作是言 」:這是口業的恭敬。身口意三業清淨來對著佛說話。「◎善來世尊 」:佛!你現在來得正好,這個機緣已經成熟了,是佛應該來度這一切眾生的時候了。「◎善來善逝 」:這回來得正好,到一個最好的地方。善逝,是佛的十號之一。「◎善來如來 」:恰在這個時候,如來就來了。「◎應正等覺 」:世尊是應供,是正等正覺的佛。「◎唯願哀愍 」:我現在請求佛哀愍我們這一切的天眾,請佛發一種大慈悲心。「◎處此宮殿 」:住在這個妙勝殿的宮殿裡來教化我們這一切諸天。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爾時 」:就在這個時候。「◎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 」:世尊看帝釋天非常誠懇,所以即刻就接受了他的請求,進入妙勝殿裡,升到師子座上。帝釋天,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玉皇大帝。「◎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的南閻浮提中,也都有釋迦牟尼佛同時升到須彌山頂,接受帝釋天的請求,進入到妙勝寶殿裡,升這個師子座之上。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 」:在這個時候,這個帝釋天──也就釋提桓因這位能天主──仰仗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德、大神通力量。「◎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 」:他所有宮殿裡邊一切奏樂的音聲就都停了。因為帝釋天的習氣還沒有斷,還喜歡耳目的這種娛樂,所以每天都奏種種的音樂來自娛;可是現在佛來了,所有的音樂自自然然地就都停止了。帝釋天的音樂比我們人間的音樂更好聽,歡喜聽音樂的人一聽見這種迷人的音樂,就如醉如癡,好像喝酒喝醉了似的,什麼也不知道了,就愚癡了,就入了音樂定了,甚至於就發了狂了。好像聽搖擺的音樂聽得入迷了,如果在那個時候死了,他都不知道是怎麼樣死的,就因為入了音樂定了。「◎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帝釋天就想起自己往昔的因果了,想起過去自己在一切諸佛的道場裡邊所種的一切善根,就用偈頌來說一說自己往昔所有的宿世因緣。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葉如來具大悲 」:迦葉,是梵語,翻譯過來叫隱光。這位迦葉如來是具足大悲光明的一位佛,他的身光能隱蔽一切的餘光,其他的光明都沒有他的身光那麼大、那麼強。他的悲光也能隱蔽一切的邪光,所以叫隱光。「◎諸吉祥中最無上 」:在一切吉祥的事裡邊,這是最吉祥的。「◎彼佛曾來入此殿 」:迦葉佛過去也曾經到妙勝殿這兒來說《華嚴經》。「◎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過去佛也在這兒說過法的這個緣故,所以妙勝殿這個地方是最吉祥的一個寶殿。因為過去佛也在這兒說過法。

拘那牟尼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拘那牟尼見無礙 」:拘那牟尼,是梵語,翻譯過來叫金仙,也叫金寂。因為金,所以有光明;因為寂,所以無礙。這一位佛是光明無礙的,他的所見也是無障礙的。「◎諸吉祥中最無上 」:在一切吉祥事裡邊,這是最吉祥的,再沒有比這個更吉祥了。「◎彼佛曾來入此座 」:這位拘那牟尼如來也曾經到過妙勝殿這兒來說《華嚴經》。「◎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這個,所以妙勝殿這個地方是最吉祥的一個道場。

迦羅鳩馱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馱如金山 」:迦羅鳩馱,是梵語,具足叫迦羅鳩純馱;翻譯成中文,叫所應斷已斷,應該斷的都已經斷了。所應該斷的是什麼呢?就是煩惱。不單這一位佛沒有煩惱,所有的佛都沒有煩惱。這一位佛的身體好像金山似的。「◎諸吉祥中最無上 」:在一切吉祥事裡邊,這是最吉祥的。「◎彼佛曾來入此座 」:迦羅鳩馱這一位所應斷已斷的佛,在過去也曾經到妙勝殿這兒來說《華嚴經》。「◎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這個,所以妙勝殿這個地方是最吉祥的一個道場。

毗舍浮佛無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佛無三垢 」:毗舍浮,是梵語,具足叫毗尸婆佈。毗尸婆,是遍一切;佈,就是自在。垢,就是染污的習氣。三垢,就是習氣、種子、現業;也就是現在的業、過去的種子、往昔的習氣這三垢。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也叫無三垢。這位自在遍一切處的佛不但三垢,一切的染污垢也都沒有了。「◎諸吉祥中最無上」:一切吉祥事裡邊,再沒有比這個更吉祥的了。「◎彼佛曾來入此座 」:這位遍一切自在無三垢佛,在過去劫中也曾經到妙勝殿這兒來說《華嚴經》。「◎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這個,所以妙勝殿這個地方是最吉祥的一個道場。

* * * *
咱們這裡,在參禪期中就不念佛,念佛期中就不參禪;我們現在只是坐禪。這個坐禪哪,行著也是禪,坐著也是禪,站著也是禪,躺下來的時候還是在參禪。以前參禪的人沒有什麼念,也就是無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就參這個一念不生。但明朝以後就叫參話頭。現在所有的參禪都是參話頭。這話頭很多,有的參「念佛是誰」,有的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有的又參「如何是沒有了的」,因為世間一切一切都會了,什麼是沒有了的,就參這個。

參禪,就是不打其他的妄想。譬如你參「念佛是誰」,總想著「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就好像一個金剛王寶劍一樣,你就這樣「誰……,誰……,念佛是誰?」就研究這個問題。這一個念頭本來也是個妄想,但是用這一個妄想來把其他的妄想都停止了,就是以妄止妄;至於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以妄止妄。其實念佛這一念也是不對的,參「念佛是誰」這一念也是沒有用的;但是你有了這一個妄想,就能把其他的妄想都制止住了。這叫以毒攻毒,以妄除妄;除到極處了,妄想就沒有了,這是參禪的一個道理。

我們參禪的人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著住一切的境界。你參禪參得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外不知有物,內不知有心;在這個時候,與法界合為一體,才能豁然開悟。切記不要管閑事,不要東望望、西望望,也不要哪裡有個聲音,就隨著這個聲塵轉了。你能參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只是專一其心;到了一個時候,你就會豁然開悟、豁然貫通了,你把無量劫以來生死的根本都斷了!面見釋迦牟尼佛的那個時候,你才知道這個禪堂的好處,這個苦也就沒有白受;如果不這樣子,打坐時還是隨便打妄想,用你那個鬼精靈、鬼聰明去處事,那就永遠都不能返本還原。

我們從無量劫以來到現在,也沒有遇見過打禪七這樣的法門;現在遇著了,一定要特別專一,懇切至誠地在這個禪七裡邊好好用功,不要把光陰都空過了。不要又想吃、又想穿、又想住好房子、又想有好的東西來玩!我們的時間是特別寶貴的,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你的命光和時光都是一樣的寶貴。所以古人才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寸金失落容易得,光陰過去難再尋。」一般人的光陰就這麼寶貴了,這打禪七的光陰那就更寶貴了,可以說是「一寸光陰萬寸金」,比萬寸金都值錢。萬寸金丟了,還可以再找回來;但你把光陰空過了,就沒有法子再找回來了。所以每一個有機會來參加禪七的人,都不要貪玩、不要放逸!要時時刻刻精進。不論哪一個都不可以懶惰,不可以躲懶偷安;除非是到廚房作工或者護持大家用功的人,才可以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其餘的人,都不可再打其他的妄想,都要好好地在禪堂裡用功,不要把這寶貴的光陰隨便地放過去!

禪堂裡拿香板有一定的規矩,不同身分的人有不同的拿法,這是有一定的;在禪堂裡,你看一個人怎麼樣拿香板,就知道他是什麼身分。巡香的拿著這個香板,看誰坐著要若睡著了,他就用香板打。所以在禪堂裡,第一要能挨得打。你若被打一下就發了火了,那就不是一個用功的人。你若被打了,還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要能忍痛、忍打、忍罵。在禪堂裡,什麼都沒有關係;就是被打、被罵,甚至於被殺了,都不動心。若有這樣的忍耐心,那一定會開悟的!打禪七、打禪七,就是要挨得打。所以在禪堂裡要好像金剛似的,腿痛的時候你要忍著,不要怕痛;就像挨打似地那麼痛苦,也要忍著,這叫打禪七。

今天這個拜凳為什麼這麼擺呢?因為以前打禪七,有的人就跑小圈子,從這個地方走,有的人從那兒就轉回去了,這麼樣子一來,大家都不一致了。我們走要一齊走,繞圈子也要繞一樣的路線,不可以走近路,打旁人的閑岔。後邊的人要跟著前邊的人跑,不可以自己單走另外一條路。所以我們現在用拜凳把其他的路堵上,不可以從那個地方走;你若跳過去,那就更犯規矩了。等一會,大家就走一走;八點半繼續講經,就作為講開示。在禪七裡頭,本來沒有人講經的,這是我們美國金山寺特別的加行,和其他的地方不同。這部《華嚴經》太長了,我已經講了有三、四年,才只講了一部多一點,還有六部半沒有講;所以現在雖然是打禪七,我們還是要繼續講經。現在禪七開始,我先說一個偈頌:

「龍象同聚會,大家學無為;此即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大家現在開始,要參自己的禪。啟起—— (大眾:起啟——)
* * * *

尸棄如來離分別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尸棄如來離分別 」:尸棄,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持髻。佛多數是以德而立名,好像釋迦牟尼佛的名字就是「能仁寂默」的意思。能仁,就是個動;寂默,就是個靜。能仁,就是能普遍教化一切眾生,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寂默,就是有常、樂、我、淨四德。這一位佛猶如頂上之髻,離一切分別,具足大智慧,照了諸法實相。「◎諸吉祥中最無上」:在所有的吉祥之中,沒有比這個再吉祥的了。「◎彼佛曾來入此殿」:這一位佛也曾經到過妙勝殿這兒來演說大《華嚴》。「◎是故此處最吉祥」:所以說這個妙勝殿是最吉祥的一個大道場。

毗婆尸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 * * *
我們現在在金山寺頂上講〈升須彌山頂〉這一品,又遇著打禪七,希望在這個禪七裡邊有人開悟。可惜果航沒有參加禪七,他在山上那兒打月七。果航是金山寺裡最能忍的一個人,我今天向你們說,也不怕你們誰妒嫉他。有一次,果護拿著一根大棍子,照著他的頭上就打,把他的頭打出茶杯那麼大的一個包來;他只是笑一笑,也沒有發脾氣,也沒有還手打果護。我們現在打禪七,誰若能挨打,那就有點辦法。不能挨打的,那就只是坐禪、參禪,不是打禪七;能挨打的,才是打禪七。但是你們也不要聽說要挨打就怕了,說:「哦!我參加這個禪七,真是上當了!如果被人打一頓,這可太冤枉了。」先不要打這個妄想!等被打了,你再來打這個妄想也不遲;沒有被打之前,不要打這個妄想,試一試看!
* * * *

「◎毗婆尸佛如滿月 」:毗婆尸,是梵語,有靜觀、勝觀、勝見、遍見這四個意思。因為他好像滿月那麼圓滿,所以把這四種意思都保留著不翻譯出來。「◎諸吉祥中最無上」:所有一切吉祥裡邊,這是最無上的了。「◎彼佛曾來入此座 」:這一位佛以前也到妙勝殿來說過《華嚴經》,也說過〈升須彌頂品〉。「◎是故此處最吉祥 」: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到這兒來說這一品《華嚴經》,所以這個地方是最吉祥的一個大道場。

* * * *
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發願說:「我成佛的時候一定先度你。」所以你們誰若要果航保護你們,你們就先打他一頓,他一定會保護你的。不信,你可以試試看!果航如果回來,你們誰願意打他,誰就打他;願意用拳頭打也可以,用木頭棍子打也可以,用香板打也可以,用腳踢也可以!
* * * *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 」:弗沙,是梵語,翻譯過來叫增勝;增勝,就是殊勝的義理。明達,就是明白通達。這一位佛明白、通達第一義的道理。什麼叫第一義?一念沒有生之前,這就是第一義;你若有了一念,那就不是第一義了。文殊菩薩和維摩居士互相問答的時候,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什麼是第一義?維摩居士就把口閉上,什麼也沒說。所謂:「不二法門休開口,第一義諦莫妄言。」一句話也沒有,就是第一義諦,說出來就是二了。「◎諸吉祥中最無上」:這是一切吉祥裡邊最吉祥的。「◎彼佛曾來入此殿 」:這一位如來過去也曾經到過妙勝殿裡來說法。「◎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這個,所以妙勝殿這個地方是最吉祥的一個道場。

提舍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如來辯無礙 」:提舍,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叫度說。度,就是度脫一切眾生;說,就是說法演教。度脫一切眾生,必須要說法演教,所以這一位佛就叫度說如來;因為他善於說法,所以是辯才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 」:在一切吉詳裡邊,這是最吉祥的一件事情。「◎彼佛曾來入此殿 」:這位度說如來也到過妙勝殿這兒來為眾生說法。「◎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妙勝殿這個地方是最吉祥的一個大道場。

波頭摩佛淨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佛淨無垢 」:波頭摩,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赤蓮花。這位佛有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是清淨無染垢的。「◎諸吉祥中最無上 」:在一切吉祥裡邊,這是最吉祥的。「◎彼佛曾來入此殿 」:這位赤蓮花佛往昔也到過妙勝殿這裡來說法。「◎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這個,所以妙勝殿這個地方是一個最吉祥的道場。

然燈如來大光明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大光明 」:然燈佛就是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一位佛。這一位佛由初發心的時候,身上就有種種的光明。以後他生生世世都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修福又修慧;因此每一生中他的身上都有光明,也具備大智慧。因為他悲智雙圓,具足大智慧和大悲的光明,猶如點著燈一樣,所以叫然燈如來。「◎諸吉祥中最無上」:若有人見著然燈佛,這是最吉祥的一件事,沒有比這個再吉祥的了。「◎彼佛曾來入此殿」:這一位大光明最吉祥的佛,也曾經到妙勝殿善法堂這兒來說法。「◎是故此處最吉祥 」:因為這個,所以這個妙勝殿善法堂是最吉祥的一個說法的道場。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 」:就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中,三十三天的這位天主。「◎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 」:仰承著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用偈頌來讚歎前邊所說的這十位佛所有的功德一樣。「◎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其他十方世界所有的帝釋天,也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也都和娑婆世界的這位釋提桓因一樣,用偈頌來讚歎這十位佛所有的功德。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 」:帝釋讚歎完十佛之後,世尊釋迦牟尼佛就進到妙勝殿裡邊,在普光明藏眾寶所成就的這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而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 」:這個妙勝殿忽然間就大了起來,變得又寬廣又博大;所有一切的天眾都來到這個妙勝殿裡邊,它也都能容納得下。「◎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十方世界所有的帝釋天的妙勝殿,也都像娑婆世界這個妙勝殿一樣,變得寬廣博大;一切天眾到這妙勝殿裡邊,也都能容納得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六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這一品,也是釋迦牟尼佛在妙勝殿普光明藏師子座上說的;文當第十四,所以叫〈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

「◎爾時,佛神力故」:在說完了前邊〈升須彌山頂品〉之後的這個時候,因為佛顯現大神力的緣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十方世界的每一個世界都有一位大菩薩。這是一個表法,表示十住法。「◎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每一位大菩薩都是菩薩中的上首、菩薩中的一個領袖,都各和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在一起。「◎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從百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國土之外的所有一切世界中,到妙勝殿這個道場,來親近釋迦牟尼佛。

其名曰: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真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

你們各位想一想,佛說〈須彌頂上偈讚品〉的時候,所有十方世界的大菩薩都帶著他們所有的菩薩眷屬來到這兒集會,隨喜讚歎佛的功德,來幫助佛弘揚佛法。菩薩都要來聽《華嚴經》了,何況我們這一些個普通的人呢?更應該聽了!

「◎其名曰:法慧菩薩」:那麼這些為首的菩薩都叫什麼名字呢?有一位菩薩的名字就叫法慧菩薩;他明白佛法就開大智慧了。「◎一切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一切慧菩薩;他明白一切的佛法,所以得到一切的智慧。「◎勝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勝慧菩薩;他的智慧很殊勝、很特別的。「◎功德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功德慧菩薩;他因為做種種的功德,所

所從來土,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波頭摩華世界、寶華世界、優鉢羅華世界、金剛華世界、妙香華世界、悅意華世界、阿盧那華世界、那羅陀華世界、虛空華世界。

「◎所從來土」:他們都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現在就告訴各位。「◎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有的是從所說的因陀羅華,也就是帝釋華的那個世界來的。「◎波頭摩華世界」:波頭摩華就是紅蓮華。有的是從赤色蓮花的世界那兒來的。「◎寶華世界」:有的是從有種種珍寶華的那個世界來的。「◎優鉢羅華世界」:優鉢羅華就是青蓮華。有的是從青蓮花的世界來的。「◎金剛華世界」:有的是從金剛華的世界來的。

「◎妙香華世界」:有的是從妙香華的世界那兒來的。「◎悅意華世界」:有的是從誰看見它的華,誰就高興的這種世界來的。「◎阿盧那華世界」:阿盧那,就是日出華;它的顏色,就像太陽剛出來的那種顏色。有的是從日出華的這種世界來的。「◎那羅陀華世界」:那羅陀,就是人持華;人人都歡喜、都願意拿著這種華。有的是從人人都願意拿的這種華的世界來的。「◎虛空華世界」:有的是從虛空華的世界來以得到真實的智慧了。「◎精進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精進慧菩薩;他因為修精進的行門,所以得到大智慧了。

「◎善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善慧菩薩;他因為盡做善事,做善事做得多了,也開智慧了。「◎智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智慧菩薩;他因為修習般若的法門,所以得到智慧了。「◎真實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真實慧菩薩。他修行不打妄語的這個行門,持不打妄語戒;無論對任何人他都不打妄語,所以得到真實的智慧。「◎無上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無上慧菩薩;他的智慧是沒有人可以比的。「◎堅固慧菩薩」:有一位菩薩叫堅固慧菩薩;他的智慧又堅固、又光明、又銳利。這十位菩薩也是表法,表示十住的法門。
的。

* * * *
沒有打過禪七的人聽說打禪七,以為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跑跑、坐坐,這有什麼呢?可是一參加,就有點兒受不了了。跑的時候,跑得天昏地暗;坐那兒的時候,坐得腰酸腿疼,真是不容易忍受。各位要知道,就是在這不容易忍受的時候你若能受,那就是忍波羅蜜。你有忍耐心,就能到彼岸;你沒有忍耐心,就在此岸。不能忍的要忍,不能坐做的要坐做!所以叫打禪七,就像挨打似的;可是這個挨打是自己願意的,不是被強迫打的。好像犯法的人被人抓去拳打腳踢,那就是不能忍的也要忍;現在我們是自己要修行,所以也要不能忍的要忍。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華花撲鼻香。」連梅花華都要經過一番的寒冷,開的華花才香哪!你受過一番的苦,將來的成就才會是甜的;你若能忍受暫時的痛苦,就能得到永遠的快樂。

你看一看世界上,哪一個地方是安樂土、是平安的地方?在這個五濁惡世裡,可以說處處都是麻煩!我們修道了生死,把輪迴脫了,那就沒有麻煩了。怎麼叫了生死呢?了生死,就是我願意活著就活著,我願意死就死,隨時隨地就可以往生。好像三祖僧璨粲祖師,他說:「你們看見有的坐著往生的,有的站著往生的;我來一個特別的,叫你們看一看!」怎麼樣啊?他往上一跳,一手抓著樹枝子就往生了。你看這妙不妙?這就叫來去自由。

還有,你們應該學趙州和尚。趙州和尚修到八十多歲了,可以說是一個開悟的和尚了,有問必答;無論誰問他什麼,他都能答得出來。有一天,人家問他:「請問和尚,裡二外八是什麼?」他不知道了,但是他知道這是個吃的東西,就說:「拿來給老僧吃了它!」問他的這個人就以為他知道了,其實他並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是個吃的東西。他回到寮房後就生大慚愧,想:「怎麼連裡二外八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得去問一問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所以他就要出去行腳參方,到各處去學習去。

行腳參方是要走很遠的路,到各處去參訪的;但是他已經老了,身體這個機器已經都要壞了,腿也不幫忙了。那麼怎麼辦呢?他就去和侍者商量,這個侍者大約十八、九歲的樣子。他對侍者說:「我向你借一點東西,你可不可以借給我啊?」侍者說:「和尚,你借什麼東西啊?」他說:「你就說借不借就好了,不要問我借什麼!當然是借你有的東西,我才會向你借。」侍者聽和尚要借他的東西,不能說不借啊,只好說:「如果是我有的,和尚你願意借什麼我都借給你。」他說「:好,那你現在回去睡覺去!」

侍者回到寮房睡覺後,這位老和尚就做作起怪來了。怎麼樣作做怪呢?他把侍者的靈魂給遷了單了,他自己的靈魂就跑到侍者的年輕的身上,侍者的靈魂就跑到趙州這個老的身上來。第二天,侍者睡醒了,發現自己變成趙州的老樣子,就大哭不止,說:「你真害死我了!怎麼你把你這麼個老的房子給我,而把我年輕的房子給佔住了,這怎麼可以?」趙州說:「你不要吵,不要這麼大驚小怪的。你現在就代理我作做方丈,我要出去外邊玩一玩。我回來以後,一定把你的身體還你,你不要著急!」侍者聽和尚這麼說,那沒有法子啦,已經變成這樣子了,不借也得借了。趙州和尚換了一個年輕的身體,又有力量又能跑,就到北方去訪這個「裡二外八」。

他走到天津,看見一個人正在做窩窩頭,兩個手指頭放在窩窩頭的裡邊,八個手指頭放在外邊,就這麼做窩窩頭。他就問:「你做這個是什麼?」那人告訴他,是窩窩頭。他明白以後就回來了,又把這個年輕的身體交回給侍者,他自己還是用這個老的。這就叫來去自由,甚至願意借其他人的身體都可以的。

你們誰若有這樣的本事,那就不要參禪,也不要打坐;若沒有這個本事,那就不要怕苦,不要怕艱難,要用功來修行,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要半途而廢,坐了幾天,覺得腰也酸、腿也疼,就受不了了!見了硬的就投降,那是沒有出息的人,終究不是一個法器;要成為法器,就要堅忍耐勞,不要怕苦。等一等各位要打起精神來用功,不是坐那兒像要睡著似的。這個禪是要參的,你一定要常常用這個功!你的功夫好了,就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渴、不怕疲倦,什麼都不怕了;有了這種的能力,那你的功夫就會成就了。

我們金山寺應該用鐵香板,這個木頭的都打壞了!無論哪一個,不管是男的、女的,誰想往外跑,就先打誰,最低限度打一百下。不怕打的就往外跑!有人想跑沒有?等打完七,那就不打了。要用鐵香板打,那個木頭香板都打壞了;你們怎麼搞的,把香板都打壞了?你們是在二樓,還是在什麼地方打?(弟子:在女界門口那個地方打。)你這個男的不可以到女界門口那兒乒乒乓乓,是誰叫你們這樣做的?你到二樓打,就是在樓梯這兒打一打就得了,你跑到女界的廁所門口那個地方,算個幹什麼的?你們自己知不知道慚愧?你在上邊一打,下邊已經聽著了。你到下邊這兒,可以打樓梯,但不必用幾百磅的力把香板都打壞了。

一個香板都用不好,你能幹什麼?這還要人教嗎?我沒有教你們吃飯,你們怎麼就都會吃了?這麼重的木頭,你說不結實?除非用力打,不然它不會壞的。你若不用力,它怎麼會壞呢?你打牆打得那麼重,把牆都給打哭、打死了;你打樓梯也用那麼大的力量,把樓梯也打哭、打死了。牆被打死就會倒了,樓梯被打死就會壞了,我看你怎麼辦!你們參了兩天禪了,一點也沒有開悟;連這個樓梯哭了也不知道,牆哭了也不知道。這證明你們盡睡覺來著!無論誰什麼時候要跑,都要預備先能挨得起一百個鐵香板;有這個本事的才跑,沒有這個本事的就不能跑。

我先說一說這果童,果童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說得太多!鳩摩羅什法師也是小時候就很聰明,但是他沒有講這麼多話,並且他還常常習定,所以就很聰明的。鳩摩羅什翻譯過來叫童壽,我們現在給果童起的皈依法名叫果童,意思就是要他學鳩摩羅什法師,將來要翻譯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常常看有很多人就隨著果童的境界轉,和果童講話講個沒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有!我現在告訴你們,誰若有毛病,我們大家都應該幫助他,不應該再隨著他這個毛病轉。果童現在不釣魚也不吃肉了,貪心也沒有了;所有人給他錢,他都拿來供養師父。有這樣一個好徒弟啊,做師父的就有錢用了;這是很好的一個弟子,他沒有貪心,師父的貪心大一點不要緊。今天有一位中國的女居士給他五塊錢,是用一個紅紙袋套著的,他即刻就拿來交給我了,他這是持銀錢戒,是很好的。你們大家應該保護著他,怎麼樣保護呢?不要和他講那麼多話,尤其是比丘們。比丘和小孩子講話,這是犯戒的。

依照比丘戒來說,在沒有證果以前,你去接近小孩子,這都有不清淨的一種染污法在裡頭。尤其這個果逾,這種習氣是很重的;他在打餓七的時候,都還叫果童來,給他看相片。你說這種習氣多重?你的餓七所以打不成,就是因為習氣太重了!你打餓七,哪有時間給人看相片呢?又特意要一個小孩子來看相片。你說你這樣子怎麼能修道呢?這是最大的一個壞習慣。尤其你三步一拜,這件事情有什麼好講的?一做過去就沒有了,還老提它做什麼!

尤其這個果道,我們到新加坡的時候,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住,第二天也不知有什麼節目,什麼都還沒有安排好呢,他就和果某戒(傑?解?那時候律法師還沒出家吧?)講三步一拜的事。你這三步一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若照修行來講,講老實話,這等於是垃圾一樣,有什麼了不起的呢?還見著人就講,真不知慚愧!不錯,這件事情沒有人做你來做,但旁人講可以,你自己講這事那多邋遢!這叫自讚,自己讚歎自己。從戒律上講,這根本就犯戒了,你還不知道呢!三步一拜,你拜了什麼?拜成這麼愚癡,連這麼一點事情都不懂,你拜了有什麼成就?三步一拜還沒有開悟,就應該痛哭流涕,生大慚愧才對的,還對人講呢!真是無慚無愧!現在我講這個真的給你聽,你就知道這完全是不合法的。

你們看不見的,這個道場裡邊哪,不論哪一個不守規矩,護法菩薩都會很不高興的,隨時就會有麻煩。你若再不守規矩、不檢點,那真要用鐵香板打了!
* * * *

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了月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各於佛所,淨修梵行」:這十位為首的菩薩也各有親近的佛,共有十位佛,每一位都以「月」字來做為他的名字,代表智德圓融,福慧無礙;因為智慧和福德都圓滿,所以猶如滿月一樣。「◎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了月佛」:這些菩薩所從來的佛所,就是所說的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了月佛,有這十位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這些菩薩來到釋迦牟尼佛這兒之後,就向釋迦牟尼佛叩頭頂禮,右繞三匝,禮佛三拜。「◎隨所來方,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各隨他們所來的那個方向,各自變化出毗盧遮那藏遍滿一切處的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就在這個師子座的上邊,各自結起跏趺坐而坐。

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如此世界,須彌頂上,菩薩來集」:就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中,在須彌山的山頂上所有的菩薩都來集會一樣。「◎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他十方世界一切的須彌山頂,也有一切的菩薩集會在一起。「◎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所有十方世界菩薩的名字這十位菩薩的名字、種種華的世界的名字、以月為名的這些佛的名號都是一樣的,名號的多少也是一樣的,沒有分別。

「◎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這個時候,在每一個世界、每一個須彌山頂、每一個帝釋天的妙勝殿裡的釋迦牟尼佛,都從兩個腳指頭放出百千億那麼多種的妙色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國土,每一個世界須彌山頂帝釋天的宮殿裡邊。「◎佛及大眾,靡不皆現」:都現出釋迦牟尼佛、一切的大菩薩和法會的大眾,這一切的境界也都在其他世界同時現出來,都是一樣的。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

「◎爾時」:當爾之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這位法慧菩薩仰承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因緣,而用偈頌來說一說《華嚴經》的這個道理。

佛放淨光明 普見世導師
須彌山王頂 妙勝殿中住

「◎佛放淨光明」:釋迦牟尼佛在妙勝殿普光明藏的師子座上邊,從腳的兩指放出一種清淨的光明,這光明有百千萬種的顏色。「◎普見世導師」:所有十方世界佛剎微塵數那麼多國土中的所有的大菩薩、所有的一切眾生,都看見這位世間的大導師──就是看見佛了。「◎須彌山王頂」:在這個眾山之王,妙高山的山頂上。「◎妙勝殿中住」:坐在妙勝殿裡邊的普光明藏師子座的上邊。

一切釋天王 請佛入宮殿
悉以十妙頌 稱讚諸如來

「◎一切釋天王」:十方世界一切須彌山頂的帝釋天天王。「◎請佛入宮殿」:也都請釋迦牟尼佛進入他的妙勝宮殿裡邊。「◎悉以十妙頌」:也都以十首讚佛功德的妙頌。「◎稱讚諸如來」:來稱讚所有妙勝殿裡的一切諸佛。

* * * *
頭先我說誰要走就得打一百鐵香板,這是和你們各位講笑話呢!不要害怕!誰願意走,金山寺的門是開著的,隨便你走;誰願意來,金山寺的門也是開著的,也隨你來。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所以要走的人不要害怕,不要以為真要打一百鐵香板。現在就想實行這個法律也不行的,因為鐵香板還沒有造好呢!所以你們還有機會不挨打。尤其我講的話,你們不要聽也不要相信;我是和小孩子就講小孩子的話,和大人就講大人的話。所以要走的人不需要害怕的。

還有,我要說一個道理,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說什麼呢?還是說果童。果童在我們這裡邊是年紀最輕的,他能參加打禪七,我們這些老年人都應該保護他,不要給他麻煩。怎麼樣是給他麻煩呢?你和他講話,令他沒有定力,這就是給他麻煩。他若是能好好用功,迴光返照,很快就會開大智慧、得神通的,能超過你們所有的人。你們若願意他超過你們,就好好保護著他,不要給他那麼多的麻煩。如果你們生出一種妒嫉心,不願意他超過你們;那你們就天天和他談話,令他沒有法子開智慧,沒有法子得神通,那也是個辦法。這兩個辦法,你們願意用哪一個都可以的。不過,有一點你們要知道,他如果不修行,他這個生命會很短的;若修行呢?他的生命就會很長的。你們若願意他快死,那就常常去和他講話;若願意他長命,就不要和他講那麼多話。無論誰都要注意這一點,如果不注意,將來我這個話會應驗的。「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善和惡是兩條道路,誰願意修誰就去修,誰願意造業就去造業。
* * * *

彼諸大會中 所有菩薩眾
皆從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彼諸大會中」:十方世界諸佛的大法會裡邊。「◎所有菩薩眾」:所有的這一些個大菩薩。「◎皆從十方至」:都從十方世界諸佛的道場到這兒來。「◎化座而安坐」:都化現毗盧遮那師子之座,而安坐在這個師子座的上邊。

彼會諸菩薩 皆同我等名
所從諸世界 名字亦如是

「◎彼會諸菩薩」:十方世界諸佛法會裏邊的一切菩薩。「◎皆同我等名」:他們的名字也都和我們這些菩薩的名字一樣。果童有一次問怎麼兩個佛同一個名字?不單兩個佛同一個名字,兩個菩薩同一個名字的也多得很,兩個羅漢、聲聞、緣覺同一個名字的也很多,這一點也不出奇。你聽了《華嚴經》,就知道有很多的佛、菩薩、世界都是一樣的名字。「◎所從諸世界」:他們所從來的那個世界。「◎名字亦如是」:這些世界的名字和娑婆世界南閰浮提的名字也都是一樣的。

本國諸世尊 名號悉亦同
各於其佛所 淨修無上行

「◎本國諸世尊」:這些菩薩本所從來的那些國土的所有的佛。「◎名號悉亦同」:這些佛的名號也是一樣的。「◎各於其佛所」:都各自在他的菩提樹下。「◎淨修無上行」:清淨修行慈悲,沒有染污、妒嫉、自私的這一切大道心的行門。

佛子汝應觀 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 皆言佛在中

「◎佛子汝應觀」: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應該知道,應該明白。「◎如來自在力」:這都是如來自在神力所成就的。「◎一切閻浮提」:一切世界中的所有南閻浮提的眾生。「◎皆言佛在中」:都說佛在那兒轉法輪,教化眾生哪!

我等今見佛 住於須彌頂
十方悉亦然 如來自在力
「◎我等今見佛」:我們現在所有的人都看見佛。「◎住於須彌頂」:住在須彌山的頂上。「◎十方悉亦然」: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也都看見佛,住在他們的須彌山頂上。「◎如來自在力」:這都是佛的自在神力所成就的。

一一世界中 發心求佛道
依於如是願 修習菩提行

「◎一一世界中」:所有十方一切世界中。「◎發心求佛道」:這些菩薩在過去生中都發過菩提心,要求佛道。「◎依於如是願」:依著想求無上佛道的這種願力。「◎修習菩提行」:他們在生生世世中,都修習菩提,行這種覺道。

佛以種種身 遊行遍世間
法界無所礙 無能測量者

「◎佛以種種身」:佛用種種的變化身。「◎遊行遍世間」:普遍遊行到一切的世間去。「◎法界無所礙」:佛的法身是周遍法界的,所以到一切處都無所障礙。「◎無能測量者」:也沒有人能知道佛的神通妙用是怎麼樣子。

慧光恒普照 世暗悉除滅
一切無等倫 云何可測知

「◎慧光恒普照」:佛的智慧光明常常普照法界。「◎世暗悉除滅」:將世間所有一切的黑暗、一切的貪瞋癡,漸漸地都除滅了。「◎一切無等倫」:這一切是沒有任何眾生可以比的。「◎云何可測知」:又怎麼能測量知道佛的境界呢?佛的境界你是不容易知道的。

* * * *
所謂「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富貴的人是不容易修行的。為什麼呢?就因為他什麼都有了,貪享受,受不了苦。貧窮的人要做一點布施也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他根本就窮,沒有什麼錢;你還叫他布施,這也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四十二章經》裡說的二十難中,就有「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這兩難。

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對夫婦窮得不得了,窮到什麼程度上呢?窮得每一天要到街上去討飯來吃。要飯這還算不了很苦,最苦的是這對夫婦只有一間破木頭房子,也沒有什麼衣服穿,就只有一條褲子,兩夫婦就合穿一條褲子。當然,一條褲子不能兩個人同時穿,是一個人穿一天。穿褲子的人這一天幹什麼呢?就出去要飯去;沒有褲子穿的這個人,就在家裡等著吃現成的。天天就這麼過生活,要飯回來兩個人吃,但是就沒有錢買衣服。所以今天這個男人穿褲子出去討飯,明天就輪到那個女人穿褲子出去討飯,天天都是這樣子。你說這是不是苦?苦到極點了!窮得兩夫婦就穿一條褲子來討飯吃。

有一天,有一位辟支佛看他們苦到這個樣子,就想令他們種一點福,所以就去向他們化緣;於是他敲著木魚,站到破木頭房子門口化緣,就不走。這兩夫婦趴著窗戶一看,來了一個和尚敲著木魚在那兒化緣。兩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女人說:「我們什麼都沒有,怎麼布施呢?我們就只有這一條褲子,就把它布施了吧!」男人說:「你是不是發瘋、發顛了?我們就這麼一條褲子,還要兩個人輪流穿著出去要飯;你再把它布施出去,那我們怎麼活呢?」女人說:「唉!我們為什麼這麼窮呢?就因為前生沒有布施,所以今生這麼窮。我們現在把這一條褲子布施給出家人,或者我們來生就會好一點。」男人說:「嗨!你這麼胡說八道,盡亂講亂講的,豈有此理!我們的生命就靠這一條褲子來支持呢!沒有這一條褲子,誰也出不去這個門,那還怎麼活呢?」女人說:「你看,外邊這個出家人也沒有什麼衣服穿,你看他那條褲子破得把腿肉都露出來了,穿這麼一條破褲子還到我們這兒來化緣。唉!我們還是把褲子布施給他好了。」這個男的從窗口望一望這位出家人,果然像是沒有穿褲子的樣子,大腿肉都露到外邊來了。他把心一橫,說:「好啦!我們不要管自己了。」就把褲子從窗戶撇出去,布施給這位出家人了。

出家人穿了他們布施的褲子,就來到舍衛國,向國王說:「在某某地方,有兩夫婦窮得只剩一條褲子,我去向他們化緣,他們還能把這條褲子布施出來。」國王一想:「啊!在我的國家理邊還有這麼窮的人我都不知道,我應該趕快去幫助這兩個人。」於是乎就派人去給他送衣服和飲食,一送就送了很多。這兩個人把褲子布施出去以後,豁然間都證果、成道了。

所以人有真心,佛就有感應。他們兩個用一種真心來做布施,所以即刻就成就道果了。我們修行參禪,也要像那只剩一條褲子的人一樣,把這條褲子也布施出去。有人說:「我在這兒參禪不穿衣、不穿褲子,那可不可以呀?」你若真能放得下就可以,若放不下就不可以。你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根本就沒有問題!你若還有我相,說:「這很難看的,這不好意思。」那就不要布施。參禪的人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難吃能吃,難受能受,這樣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 * * *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這一段文是結集經藏的人加上的。「◎爾時」:在法慧菩薩說完了偈頌的這個時候。「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一切慧菩薩仰承著佛的打威神力,不是他自己的力量,是藉著佛的力量來加被他,令他能普遍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看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他們?然後用偈頌來說一說佛的道理。

假使百千劫 常見於如來
不依真實義 而觀救世者

「◎假使百千劫」:假使,是假設之辭;本來沒有這麼一回事,現在假設它有這回事。假使有人在百千劫那麼長的時間裡邊。「◎常見於如來」:常常見到佛。「◎不依真實義」:但是不能依照真實義的道理。真實義也就是真實相,真實相是無相的。「◎而觀救世者」:不能用無相法來見佛。

是人取諸相 增長癡惑網
繫縳生死獄 盲冥不見佛

「◎是人取諸相」:雖然他見著佛,可是著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上,以為這就是佛的真實面目,這是著相了。取諸相,就是執著一切相,沒能把這個相空了,沒能離相。真實義就是要離相,你不離相,也就是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癡,就是愚癡;惑,就是迷惑。我們聽經不要越聽越迷,要把這個執著心破了,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執著有、執著空,都是落於二邊。執著有,就是取諸相;執著空,就是落到頑空上了。空、有不著,這才是中道。著於空、著於有,這都會增加人的迷惑。你迷得越深,就愚癡得越厲害,就被迷惑和愚癡的網給網住了。

「◎繫縳生死獄」:就常常流轉在生死裡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好像有根繩子把你綁上似的,總脫不出去這個六道輪迴。這個繫縳是什麼呢?就是情愛。你有情,就是有所繫縳;你有愛,也有所繫縳。這個情愛就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生死的牢獄。「◎盲冥不見佛」:你若是這樣子,就好像沒有眼睛、冥頑不靈的動物一樣。冥頑不靈,就是什麼道理也不懂,只知道妒嫉、自私,心量小得比微塵還小,沒能像法界那麼大。若是這樣子,你就是見著佛,也等於沒有見著一樣。因為你不明白佛法,盡取於相;不懂得觀真實義,著到相上,儘說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怎麼樣、怎麼樣好。這完全是錯的!

真正學佛法的人要離相,離相即菩提。你若不能離相,總執著於相,那就會一天比一天愚癡。你若是一天比一天愚癡,不但不會開智慧,還會一天比一天墮落;墮落了,那就離地獄不會太遠了。你若一天比一天聰明,那就會開智慧。開了智慧就能見佛,你不開智慧那就是見鬼;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越學越有智慧,不要越學越愚癡。

* * * *
我們現在打禪七,應該一天比一天有忍耐心,要煉成金剛不壞身。你看那個鐵,想做成一個器皿,必須把鐵先放到爐裡燒;燒紅了,然後再用錘子打,經過一番鍛煉以後,才能製成一個器皿。我們人也必須經過一番鍛煉,才能成聖賢;鍛煉,就是要把渣滓都清除出去,也就是要把我們的習氣、毛病都改了它。改習氣、毛病要經過一番的功夫。我們現在在這個禪堂裡走一走、坐一坐。走的時候,這叫跑香;坐的時候,這叫坐香。這就是在鍛鍊身心,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你要訓練得痛不知道痛,疲倦不知道疲倦,把一切都忘了;內不知有心,外不知有身,遠不知有物,一切一切都放下了,放下身心佛自成。我們為什麼還沒有開悟?就因為放不下這個身心,以為這個臭皮囊真是我的好朋友,一定不能叫它受苦;渴一點也不可以,餓一點也不可以,凍一點也不可以,處處保護這個臭皮囊,拿它當寶貝了。你要知道,你這個臭皮囊裡邊沒有旁的東西,除了屎就是尿,還有就是血、肉,以及很多蟲子、細菌。你幫助它,它可不會幫助你。這個身體好像一部機器似的,用到一個時候它就會壞了;壞了,你就要搬家。因為這個,所以我們要打七、要修行、要用功、要打坐、要練習坐單。

坐單要真坐得住,不要有一種依賴性。一樣的坐單,你看人家坐那個地方,不東倒也不西歪,不前仰也不後合;就是睡著了,也只是這麼低著頭,並不需要靠牆。我們裡邊,我看就果瞻是這個樣子,他不需要靠牆,坐那兒就睡得著。其他的都要靠著牆,伸著腿,隨著就倒那個地方睡著了;或者辛苦一點,就躺著睡了,也不坐單了。你看四祖,七歲出家,十三歲受戒,六十年脅不著席;就是睡著了,還是端然正坐的,這才可以說是坐單。我們這兒有的人坐單,就坐到一個箱子裡頭。果童在Oregon那兒,我看他坐坐就趴那兒睡著了,被也不蓋,我就給他蓋上被子。我想考驗、考驗他,就對他說:「你在外邊不要坐單了,等回去再練習吧!在外邊很辛苦的,你可以不坐了。」他真是很聽話的,依教奉行,就躺著睡了。他雖然年齡還小,但是睡覺會打鼾,和懶融禪師差不多;如果有人把虱子摔死,我不知道他會不會知道?那麼回來以後,大約他現在又坐單了。

坐單的人靠著牆,這都還是有一種依賴性;若躺下來了,那更談不到坐單了。我看比丘尼坐單都是往後邊仰。果隨打坐的時候坐得還很正當的,沒有向前低頭,也沒有向後仰,這是很好的。其他有坐的樣子很不好的,好像沒有骨頭似的;這就是鐵裡頭沒有鋼了,沒有煉好。

還有,關於中藥的問題。在你們沒有完全瞭解中藥的藥性之前,不要隨隨便便用中藥;你若亂用,很容易就會把性命都丟了,這有一個生死的問題。好像你若不知道十八反,把它們放在一齊用,一定會吃死人的,這是一點客氣都沒有的。譬如半夏、瓜蔞、川貝、白薟,若和何首烏或者烏頭一起吃,一定會吃死的。海藻、巴戟天、甘遂、芫花,若和甘草一起吃也不可以的。又如人參,人人以為人參是好東西;但如果你將一錢人參和一錢細辛一起吃了,也一定死的。

昨天晚間我沒有講起七的偈頌,今天晚間就講一講這個。

龍象同聚會,大家學無為;此即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法筵龍象大家聚會在一起,來學這個無為法──參禪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法。這個禪堂是幹什麼呢?就是來選佛的;看看誰能開悟,就選誰做佛。成佛也就好像中狀元似的,所以說「心空及第歸」;誰能心裡空盡了,能「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誰就中了頭名狀元。我們現在這兒是在整個世界來選佛呢!在這個大冶洪爐,在這個燒鐵的爐這兒鍛鍊,看看誰能選得上?

弟子:沒有我相那個時候,有什麼東西被動了?我不明白「沒有我相,還能做事」這種境界。

上人:你現在當然是有我相了!因為你那麼小,自己還覺得很大,無論做什麼都有個我。你能和太虛空、和法界合為一體,我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是我?你現在證不到這種境界,當然是時時都有個我了,我執都還沒有破呢!不能破我執,又怎麼會沒有我呢?現在不要說這個破,根本就是個我,連想「破這個我」都沒有想呢!這就叫我執。我執破了,就沒有我;沒有我了,又有一個法執。你若有法執,那也還不行;要連法也沒有了,人也空,法也空,那才能露出佛性來。你現在我執都還沒有破,法執就更談不到了。所以才會覺得除了我之外,旁的什麼也都沒有;這就是個執著──我的執著。你若把我執破了,那時候就「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有人拿刀殺你,這也沒有問題的;有人給你毒藥吃,這也沒有問題的。因為你沒有恐懼、憂患,也沒有煩惱,什麼都沒有了。吃毒藥就吃了,把我殺了就殺了;死就死,活就活,一點問題也沒有。若能這樣子,你說你那個「我」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達摩祖師被人家用毒藥毒了六次,他都一點沒有問題的,也沒被毒死,這就是無我的一種境界。

你現在做一切的事情,都還知道是你做的,這就是還有一個我;你若沒有我,又是誰在做事呢?要把它看成根本沒有這回事情,行所無事,做就做了嘛,你看這多妙!你們各位要注意這一點,要行所無事。你還知道你做事呢?那當然是我執沒有空嘛!你若沒有我執了,就「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著衣未著一縷紗」。天天吃飯,一粒米也沒有吃;天天穿衣服,連一條線也沒有著!到這種境界,那就沒有我了;若沒有到這種境界,那還要忍著痛來打坐,要不怕痛。

我告訴你們,這打禪七,即使像挨打那麼痛,你也要忍著;不要說旁的,就這兩條腿坐那個地方,就痛得不得了。雖然痛得不得了,你還要忍著;而且越痛越好,越痛你要越高興。想:「好,你痛嘛?我就歡喜你痛!來,我們兩個來鬥一鬥,看看是你成功還是我成功?你痛由你痛,我要打起我金剛不動的志願;就是痛死,我也都要在這兒坐著,我的腿也一定要這樣結雙跏趺坐著,一定不換它!痛一點算一回什麼事呢?我是個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痛一點就受不了?」女人也要想:「我要超過他們男子漢大丈夫,要比他們更有志氣!他們自己覺得不得了了,那麼貢高我慢地往那兒一坐,就覺得本事很大嗎?我這個女界一定要超過他們,因為他們也都是女人生的。他們都沒有出息,都怕痛;我們生他們的,我們應該不怕痛!就死了我也要在這兒忍著,要修行、要參禪。我們女人一定要比他們更有志氣!」你說,哪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是女人生的?這有什麼好笑的?這是很正常的嘛!

再者,你又可以參「誰痛啊?」你若沒有我了,又是誰在痛啊?這麼一參,痛也跑了,也沒有了。你要這樣子參!
* * * *

觀察於諸法 自性無所有
如其生滅相 但是假名說

「◎觀察於諸法」:你觀察這個諸法。這是講空、假、中三觀。空觀、假觀、中觀是天台立的三觀。有四句偈頌說得很明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所以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和合所生的法都沒有自性,都是空的,這就是空觀。諸法的名字也只是個假名,都無實義,這就是假觀。你若能深深明白空有不二的道理,這就是中道了義。空、假、中這三觀本來是一個,本來都是中觀,但是你要先明白它是空,然後又明白它是假,才能了解中道了義。「◎自性無所有」:法無自性,都是因緣所生的。「◎如其生滅相」:諸法生了又滅,滅了又生,這種相就是空的。「◎但是假名說」:只是一個假名字而已,並沒有實體。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你再能觀察,一切法本來也沒有生,也沒有滅,連生滅相都沒有了,這叫無生法忍;悟得無生法忍,堪可忍受於心。這個時候,是「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你口裡想說,也說不出來一個什麼;你心裡想要去想一想,也想不出來一個什麼。你看這妙不妙?所以你若想一出家就將我執破了,那除非你能像佛在世時的那個沙彌才行呢。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沙彌,人家請他去應供,他沒有法可說,偷著就跑了。那位設供的居士看他這樣就證果了,就去找他,要謝他的法,把他嚇得也開了悟了。你若不能那樣,天天做一點事情就說:「喔,是誰做的?做什麼?」這還是在凡夫的知見上轉轉,還是凡夫的境界嘛,怎麼會無我呢?

「◎若能如是解」:你若能見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有這樣的知解。「◎諸佛常現前」:諸佛就時時刻刻都在你的面前,不會離開你的。因為你還沒有證得這種智慧,所以諸佛在你面前你也見不著。所謂「對面不見觀世音」,連觀世音都不認得,況且佛呢!那更不認識了。

* * * *
弟子:果童問,如果他能夠念佛,就會成佛,不必先經過羅漢的境界。是不是這樣的?
上人:你問他是想成佛、成菩薩,還是想成阿羅漢?。
弟子:師父,他說無所謂。
上人:無所謂?那為什麼要問?
果童:我不知道。
上人:這麼糊里糊塗的,怎麼可以問問題呀?你要先知道自己是想要成佛、成鬼、成畜牲、成菩薩、成阿羅漢,還是想要當人?然後才來問這個問題。你自己也不想成,就算你知道了,又有什麼用?我問你!自己想要成什麼也不知道,又是什麼I don’t care,單單只在口頭上問一問,這是做什麼的?

問這個問題之前,要先知道自己有什麼希望,然後再來問。我知道他天天吃完飯,就希望到三樓去跑一跑、玩一玩,找機會去和人談一談,這是他的目的。他的志願還不在成佛呢!就知道也沒有用。我如果現在告訴他,他知道那麼多事情,就該妄想更多了。現在沒有人和他講話,他難受得不得了,是不是啊?你若想講,就找果逾去。這果逾和你是一樣的,不用怕他!可是他一定說你是一個小果童;連果道他都叫他「小由」,他叫自己「大具」。這個大具究竟有多大?小由是多小?

弟子:須彌山根本就和西藏的那座須彌山無關,對不對呢?

上人:西藏那叫雪山,不叫須彌山。那座山人還能上去,這個須彌山只有聖人才能上去,凡夫是到不了的。須彌山如果是喜瑪拉雅山的話,那誰都知道,誰都看得見了。現在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哪一個是須彌山,還找不著!

我們還講一講這個打禪七。參加打禪七的人,不是不怕苦、不怕痛、不怕渴、不怕餓就算圓滿了。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沒有時間談話,也沒有時間吃飯、睡覺、打妄想;就是一心參禪,把其他一切都要忘了。怎麼說吃飯也不知道吃飯,睡覺也不知道睡覺呢?這個就是無心,沒有心了,也沒有時間做其他的閑事;就是一心參禪,這個人就好像在虛空裡似的。所以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臥不知臥;把你那個精細鬼、伶俐蟲都打死了。精細鬼,就是叫你知道這一切虛妄的事;伶俐蟲,就是叫你打一切虛妄的妄想。打七要把這些都打死!

你能一念不生,就全體現;你六根忽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一動──就好像晴天被雲給遮住了似的。怎麼是「六根忽動」呢?就是眼隨著色塵跑,耳隨著聲塵跑,鼻隨著香塵跑,舌跟著味塵跑,身跟著觸塵跑,意跟著法塵跑,都向外跑了!有的時候跑到廚房去,有的時候跑到廁所去,有的時候跑到二樓、三樓去,這都是被六塵的境界轉了。尤其跑到廁所那個地方去開會,講那一些個玄玄妙妙的。什麼玄、什麼妙呢?就是廁所裡的那些玄妙的事情。你看!跑到廁所去談玄論妙,這真是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了!這都是隨著六塵境界轉。你不隨六塵轉,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我們也可以把它說成:「君子謀道不謀色,君子謀道不謀聲,君子謀道不謀香,君子謀道不謀味,君子謀道不謀觸,君子謀道不謀法。」要都把它轉過來。你能迴光返照,這六根門頭都會放光,妙不可言!

今天是禪七的第六天了,還有最後這一個機會,我跟你們說一說這種很平常的方法。有人說:「法師,一開始打禪七的時候,你如果就告訴我們這個方法,我們大約都開悟了。」那時候我若告訴你這個方法,你一定說:「唉呀!這不變成一個愚癡人了嗎?我還是趕快逃之夭夭。」就跑了。所以要等到最後這一天才說,這樣你大約就不會跑。為什麼呢?六天都過去了,就剩一天,一定咬著牙把它挺下來,或者會有一點好消息。那你就試試看!你若真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睡不知睡、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那就差不多了。你若還是知道腿痛、腰痛,那還是離得遠呢!所以打禪七要發真心,要把你的真心拿出來;不要見了硬的就軟了,就投降了。一定要和這個苦啊、痛啊鬥爭到底,不怕它!若能這樣子,最後還有希望開悟。打七的時間不太多了,最後的這一點時間是很寶貴的,各位都應該特別注意!

有的人又說:「這樣參禪,不就越學越愚癡了嗎?什麼都不知道了,這又有什麼好呢?」你要知道,「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我們人所以不成道業,就是因為知道得太多,話也說得太多,一切一切都太多了!你若能念慮專一,就這麼一個參禪的念頭,旁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時候,或者磕著,或者碰著,或者聽見什麼聲音,或者見著一些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你都能開悟。所以古來的人,有聽見人家破竹子的聲音而開悟的,又有聽見蚊子的叫聲而開悟的,所以這開悟是有種種因緣的。

怎麼會開悟?就是你那個心念專一了;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蔽。」我們人就因為太聰明了,所以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聰明,只是假聰明;方才說的那個精細鬼、伶俐蟲就是假聰明!鬼靈精是像鬼、像老鼠那麼聰明,不是像佛那麼聰明;老鼠的聰明是什麼呢?就是掏窟窿偷東西吃。我們人具足所有眾生的聰明,但就是沒能把它專一,所以真正的智慧就現不出來。你若能好像愚拙的人那樣,這才是真正的巧;所謂「大巧若拙,大智如愚。」你不要那麼精靈,好像什麼都懂、什麼都明白,結果你是什麼也不明白。你能像愚癡的人那樣不那麼精明,才能有和一般人不同的境界,這才是真正有大智慧。
* * * *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法性本空寂」:法性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無取亦無見」:你不能把它拿出來,你也看不見;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的。「◎性空即是佛」:你若能證得這種法性寂滅的境界,一切都空了,連性也空了,這就是真佛現前了。「◎不可得思量」:你若用你那個精細鬼、伶俐蟲來想一想,那就變成第二義,不是第一義諦了。第一義諦是沒有可想的、沒有可思的、沒有可量的。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 煩惱所染著

「◎若知一切法」:若有人能知道這一切的法。「◎體性皆如是」:本來的體性都是這樣子的,都是不生不滅的。「◎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他就不會被一切的煩惱、無明所染污。無明、煩惱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欲念;他知道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就沒有欲念了,煩惱就變成菩提了。煩惱變成菩提就沒有染污,只有清淨了;這就是清淨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體。

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凡夫見諸法」:凡夫,就是毛道薄地凡夫。凡夫見有,二乘見空,菩薩就見中道為體。所以凡夫所見的諸法,就是一切有為法。「◎但隨於相轉」:凡夫只知道有為法,著住到一切相上。二乘只見到空,還沒有見中道;菩薩是修中道了義的法門,不偏於空,也不落於有。「◎不了法無相」:凡夫不明白法的本體是離一切相的,而著到有為法上,著到相上了。「◎以是不見佛」:所以不能見到本源自性的天真佛。

牟尼離三世 諸相悉具足
住於無所住 普遍而不動

「◎牟尼離三世」:牟尼,翻譯成能仁;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離開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相悉具足」:諸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的一切諸相都是具足圓滿的。「◎住於無所住」:他住於無所住處,無在而無不在,不執著於任何一個地方;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的法身,他不動一處而能至一切處,雖在一切處而不離一處。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普遍而不動」:他雖然普應群機,遍於法界,可是他的本體還是不動的。

我觀一切法 皆悉得明了
今見於如來 決定無有疑

「◎我觀一切法」:一切慧菩薩說他自己:我觀察一切諸法的因緣,無論是空觀、假觀,還是中觀。「◎皆悉得明了」:這一切法的本體,我都明了了。「◎今見於如來」:我現在見著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決定無有疑」:一切一切都沒有一點疑惑了。一切慧菩薩見過釋迦牟尼佛之後,更得到大的智慧,所以對一切法都無所懷疑了。我們信佛的人對佛、法、僧不應該有懷疑,所以說「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你若有一種疑惑心,就會走錯路,前途就迷惑了。所以切莫疑!對佛若有疑,就會愚癡;對法、對僧若有疑也,會愚癡;因為懷疑佛、法、僧,就是一種愚癡的因。一切慧菩薩已經得到一切的智慧,所以把一切的疑惑都斷了。

法慧先已說 如來真實性
我從彼了知 菩提難思議

「◎法慧先已說」:前邊法慧菩薩已經說過一切諸佛實相無相的妙理。「◎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的這個妙處。「◎我從彼了知」:我從法慧菩薩所說的偈頌裡邊,已經都明白了。「◎菩提難思議」:菩提,就是覺道。覺道這種的妙理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妙不可言的。

* * * *
我現在答覆果童這個糊塗問題。他問:成佛是不是需要經過阿羅漢、菩薩這些階段?這要看各人的發心。所謂:「放下屠夫刀,立地成佛。」殺豬的人知道自己錯了,把刀放下,即刻就可以成佛。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就看你自己的發心是怎麼樣。你發心若只是為自己,成佛也是願自己先成佛;這就要先成阿羅漢。你若是為了度眾生而成佛;那就要先行菩薩道,而後再成佛。你若是不為自己也不為眾生,就是我本來是佛,本來就應該成佛,願成佛後再用自己的力量去普遍救度一切眾生;那就可以成佛。所以成不成佛,不是需不需要經過阿羅漢、菩薩這些階段的問題,是看你發什麼心。你若沒有自私心就成菩薩。你若是成菩薩,再把菩薩也忘了,眾生也忘了,就是不著相度眾生,不著相成菩薩,這就成佛。所以佛雖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雖然佛天天度眾生,但是他不著相,沒有度生之相,這就是佛。這個問題在這個地方!

弟子問:打禪七這麼用功,會不會有揠苗助長的毛病?
師父:這不會的。我們現在修定,先要持戒;在這個禪堂裡,根本就沒有戒可犯。因為人人都不講話,人人也不打什麼妄想,這是不戒之戒;因為有這種不戒之戒,所以就會生出一種定力來。我們只要不怕辛苦,往前去做去,用功用到極點,走到水窮山盡的地方,妄想就會斷了;我們這個是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發慧,不會有宋人揠苗助長那種毛病。所以你一住在禪堂,這已經就是修行了;你再能專心去用功參禪打坐,那就更好了!所以這個禪堂是妙不可言的。以前有一位法師有個瀉肚的毛病,吃油也瀉肚,喝牛奶也瀉肚,吃鹹的也瀉肚,無論吃點什麼都會瀉肚;但住了一個月的禪堂,他這些個毛病都沒有了,一切的病也都好了。

還有,有的講經的法師在講經之前預備了很多的稿子;到時候一上臺,總覺得這稿子預備得不夠,寫的註解也不太流利。等打過幾個禪七之後,他就是不預備稿子也可以講了;而且講得滔滔不斷,自己也覺得講得很有意思。你看這個多妙!我們人都因為受不得辛苦,所以不能念力專一。我們現在打七還不能算太用功,這根本就沒有怎麼樣用功,只不過在這兒跑跑、坐坐而已啊!真正用功的人,根本沒有一個打七不打七。打七的時候是這樣跑香、坐香,不打七的時候,他一個人也還是這樣跑香、坐香,不打其他妄想。所以打禪七這不叫助長,因為大家都在一起用功;並不是用一種特別的的方法,或者叫人吃一點藥就開了悟。你想吃點什麼藥來幫助開悟,結果吃了迷藥之後,連天在什麼地方、地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了,看著五花八門的,什麼都不一樣了,那才真是助長了。現在大家一起打禪七,你有什麼成就,那是你自己用功得來的,不是用吃藥幫助你的,所以不是助長。

弟子:我有一個問題,若是人很容易打瞌睡,又流口水,那要怎麼辦撐下去,才能避免這些事情?
上人:不睡覺嘛!你怕流口水,就不要睡覺嘛!這沒有旁的辦法。或者你就把嘴縫上,它就不流了。就這兩種方法!
* * * *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在一切慧菩薩說完了前邊這些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法慧是在東方,一切慧是在南方,勝慧是在西方。在西方的這位勝慧菩薩,仰承著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就用偈頌來稱讚佛的功德。

如來大智慧 希有無等倫
一切諸世間 思惟莫能及

「◎如來大智慧」:佛的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這叫福慧兩足。所以說:「皈依佛,兩足尊。」「◎希有無等倫」:佛的智慧是沒有可以比的,一切的眾生都比不上佛的智慧。「◎一切諸世間」:一切世間所有的眾生和天上所有諸天的眾生。「◎思惟莫能及」:用盡心量來思惟,也不能知道佛的境界;因為眾生的心量沒有這樣大,達不到佛的境界。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凡夫妄觀察」:凡夫用他的妄想來觀察佛的境界。「◎取相不如理」:他取著於相,所以就不合佛的妙理。「◎佛離一切相」:佛是無相無不相的,離一切有為的相。「◎非彼所能見」:這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測量、所能知道的。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迷惑無知者」:迷惑無知者,就是顛倒的眾生。眾生為什麼顛倒?就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就被無明蓋覆,不能轉過身來;不能轉過身,所以就以妄為真。「◎妄取五蘊相」: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的智慧被這五蘊給遮蓋住,就現不出來了;無知、迷惑的人就認為這五蘊是真的,所以就迷惑到這五蘊上,五蘊又叫五陰。五蘊自己又會生生不已,前五蘊生中五蘊,中五蘊又生後五蘊,就好像種子能生出芽一樣。芽雖然是由種子生出來的,可是芽並不是種子;所以前五蘊雖然可以生出中五蘊、後五蘊,但是它可不是一個的,都有不同。

「◎不了彼真性」:他不明了這種因緣的真性。彼,就是說的佛,那個真性佛。真性佛也是無相的。佛有三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這是說的了因佛性。了因佛性,了就是明了這個佛性。緣因佛性,緣就是有一種因緣叫作佛性。正因佛性,就是本有的那個佛的佛性,也就是中道。「◎是人不見佛」:這種迷惑無知的人,常常著住到相上,是不會明白了因佛性,不會明白佛是怎麼樣一回事,也不會親身見到佛的。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了知一切法」:一切法,就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和無為法。這一切法你都明了了。「◎自性無所有」:又知道法性本來是空的。「◎如是解法性」:你能像這樣子不執著於法,明了這個法性。「◎則見盧舍那」:當下就能見著盧舍那的法身,明白佛的境界了。前面講的五蘊,那是向外馳求取於相;取相,就不能見佛。現在叫你把相空了,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離言說相、心緣相、文字相,這就是本地的風光。佛的境界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 * * *
今年這個禪七是很特別的,天天都是講《華嚴經》,這華嚴境界在禪裡邊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禪七不是單單只有美國人,還有幾個中國人來參加,我很高興。尤其這位大千居士,他還是一個學生,居然就能受得了這個苦;在這一個禪七的期間,他只少參加了不到三個鐘頭的時間,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他一來的時候,我就問他:「你來參加這個禪七,受得了嗎?」他說:「或者可以。」果然受得了,這都算很圓滿的。

那麼參加這個禪七又有什麼用呢?這麼苦,又要跑香、坐香!我告訴你們,這是種下一個金剛不壞的種子。這個金剛不壞的種子在你八識田裡種下去之後,它早晚會結金剛不壞的果。所以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須臾,就是很短的一剎那之間;一剎那有九十個生滅,你的心念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有九十個。你能把心空了,無心、無念,靜坐一剎那;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比造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七寶佛塔的功德還大。今天你們打完了坐,我才告訴你們這個好處。若是以前就告訴你們的話,你們的貪心就該生出來了,說:「這個這麼好,我一定要好好幹!」這就不是打禪七,而是打貪七了。所以我預先不用這個誘惑法引誘你來打七,乾脆就叫你自己願意受苦,願意參加這個七,不說什麼好處。我如果說:「你參加打禪七就會成佛喲!會開智慧,又會如何、如何了不起啦!怎麼樣種金剛種將來結金剛果。」這樣你就是被我的言語誘惑而來參加打禪七的;所以我最先不講這個,就說打禪七。

今天這最後一天的時間是最要緊的,這是了生脫死的一個時間,大家更應該努力用功。所謂「編筐鉤簍,全仗收口。」最後的勝利就決定在最後這一秒鐘。大家經過這一番鍛鍊,將來一定會結金剛果的。金剛果也就是個覺果,也就是佛果。這世界上的生老病死是很苦的,所以我們要打起精神來,把這個生死了了它,這是很要緊的。大家現在已經坐了七天了,你若真能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得到那個定了,那就比造恆河沙數七寶佛塔的功德還大!你看這個利害不利害?

法海和尚剛出家時,在南岳溈山老人那兒挑了三天水,看見那些出家人都在禪堂那兒睡覺呢,他就想:「我是一個翰林,就天天挑水供養你們這些睡覺的人。你們有什麼功德,可以受我這個供養呢?」溈山老人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打妄想,就把他叫到方丈室,說:「你說這些人都在那兒睡覺,沒有功德受你的供養。你要知道,老僧一柱香,能消萬年糧,何況是你的幾擔水呢!」就要遷他的單,說:「你這個沒有出息的人,不可以同住了!趕快給我走,到旁的地方去!」你看看!他打坐一柱香的功德就能消萬年糧的供養,這功德有多大?
* * * *

因前五蘊故 後蘊相續起
於此性了知 見佛難思議

「◎因前五蘊故」:因為有前邊這個五蘊的緣故。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種蘊雖能遮覆自性,可是五蘊也不是實在的;就如浮雲雖然能遮蔽太陽,但它也沒有實體是一樣的。所以《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因為五蘊都是空的,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蘊是空的,受、想、行、識也都和色蘊一樣是空的。「◎後蘊相續起」:後邊那五蘊也就相續生出來了。這個五蘊哪,前五蘊生中五蘊,中五蘊又生後五蘊,相續不斷。雖然相續不斷,但是前五蘊不至中五蘊,中五蘊也不至後五蘊;就如波浪一樣,雖然互相生起,可是前面那個不會到後邊那個地方去,後邊那個也不會到前邊那個地方去。這前五蘊、中五蘊、後五蘊,也是這樣相續而不相見的;又好像種子發出芽來,但是種子不會到芽的那個地方去。「◎於此性了知」:你若能明白這五蘊的法是空的。「◎見佛難思議」:你就能常常見到佛,明白佛不可思議的這種境界。

* * * *
這個禪七是很圓滿的結七了,可是雖然結七了,所有參加打禪七的人還是應該照常用功;還是應該和在禪七裡是一樣的,身心不要又散了!我說過很多次了!拜佛、繞佛的時候,不可以東張西望的,但還是有人不守這個規矩。我看見好幾個人一邊念佛,一邊各處望;有的時候望望天花板,有的時候又望望牆,有的時候又看看人。這種習氣要趕快要把它收起來,如果不收起來,不論你用什麼功也不會有成功的一天的。無論大人、小孩都應該遵守這個規矩;尤其小孩子,這樣不守規矩,用什麼功也不會成道果的。這個習要氣趕快改了它!
* * * *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譬如暗中寶」:就譬如在暗室裏有種種的珍寶。「◎無燈不可見」:因為房子很暗,沒有燈,所以看不見珍寶。這個暗中寶,就是我們無明裡邊含藏的佛性。無明把我們佛性的法寶給遮住了,燈就是個智慧;你有了智慧,才能明了這個自性的法寶,自性的真寶。你若沒有智慧,就不明白光明的自性;這個法寶就成了衣裡之珠──衣服裡頭藏了一粒寶珠,沒有人告訴你,你也不知道。「◎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的法必須要由善知識來講說,若沒有善知識來教你,你智慧再大也不能明白;也就是說,你雖然自己有這個智慧、有這個燈,可是也要有人來點這個燈。這個燈若不點著啊,就是有燈也沒有用;要若有善知識來教你,點起你的智慧燈,你才能明了佛法。這個暗中寶的道理,可以用四句來說明。

(一)有眼無燈不見。單單有眼睛,暗室裡若沒有燈光,你也看不見。這就表示業障太重,太愚癡了,智慧燈點不起來。(二)無眼有燈不見。暗室裡有了燈,但是沒有眼睛的人也見不著這個寶。這是說二乘人如聾若啞,「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愚癡的鈍阿羅漢就像盲人一樣,見不著本有的智慧。(三)無燈無眼不見。沒有燈也沒有眼睛,就更見不著這個自性的法寶。(四)有燈有眼則見。有了燈又有眼睛,這才能見著自性的法寶。這就是自己有了智慧,又有善知識來給你做一個指路的人,你就能見到這個法寶。眾生都不知道我們本有的佛性和佛是一樣的,好像把這個法寶丟了;但可不是丟,它還是在這兒,只是你不會用而已。

亦如目有翳 不見淨妙色
如是不淨心 不見諸佛法

「◎亦如目有翳」:又譬如眼睛上生了翳子,眼睛有了毛病。「◎不見淨妙色」:所以就看不到佛的清淨妙色身。「◎如是不淨心」:你心裡若有了翳子,有了貪心、瞋心、癡心、嫉妒心、障礙心、自私心──這都叫不淨心。「◎不見諸佛法」:你就不能明白諸佛的妙法。因為你心裡不清淨,有染污,所以見不著佛的清淨妙色身。

又如明淨日 瞽者莫能見
無有智慧心 終不見諸佛

「◎又如明淨日」:又譬如太陽雖然那麼明亮。「◎瞽者莫能見」:可是生來就是瞎子的人就見不著。「◎無有智慧心」:你那個本有的智慧心若不現出來。「◎終不見諸佛」:你也沒有辦法見著諸佛的法身。必須要有大智慧,才能見著佛的清淨法身。

若能除眼翳 捨離於色想
不見於諸法 則得見如來

「◎若能除眼翳」:你若能把眼睛上的翳子除去,就是把你心裡貪、瞋、癡、慢、疑這一切的無明、煩惱都除去。「◎捨離於色想」:把五蘊的色法和想陰的心法都看空了它,不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所遮蓋。「◎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這樣你就能見著如來的法身本體了。

一切慧先說 諸佛菩提法
我從於彼聞 得見盧舍那

「◎一切慧先說」:你們看看,菩薩對菩薩都很謙讓的。一切慧菩薩就說,他聽法慧菩薩所講的道理,使他明白很多的佛法,所以他也說偈頌來讚歎佛,這是他尊重法慧菩薩。這位勝慧菩薩又說,他從一切慧菩薩那兒學了很多佛法;所以他說:一切慧菩薩已經先說了佛法,我跟著一切慧菩薩學了很多。「◎諸佛菩提法」:一切慧菩薩他所說的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菩提法。「◎我從於彼聞」:我聽見他所說的這個菩提妙法,我也就明白了。「◎得見盧舍那」:所以我才能得見盧舍那佛的清淨法身。他沒有說:「你看,我比一切慧菩薩都好得多,我說的偈頌比他們說的都好,他們沒有我說的這麼好。」沒有這麼貢高我慢的菩薩。所以我們學佛法,要真真實實去領受菩薩和佛的心;佛菩薩所行、所作、所說的,我們都要照著去學去。行菩薩道一定要學菩薩的謙讓,要去利益眾生,這才是學佛的人真正的本色──本來的樣子。

* * * * * *
上人:他沒有原因為什麼要出家?以前他說要受沙彌戒,我叫他先要能雙跏趺坐坐兩個鐘頭才說。到現在已經有幾個月了,他只能坐半個鐘頭,這還早呢!等到可以一坐兩個鐘頭,還能背〈大悲咒〉、〈楞嚴咒〉那時候,才來說可不可以出家。出家不是這麼容易的。
* * * *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在西方勝慧菩薩說完了偈頌的這個時候。「◎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這一位功德慧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修了種種的功德行門,就是再小的功德他也要做去;因為功德是由少成多,積微成山的。微塵雖然小,積聚多了,也就變成一座山;功德雖然小,積聚多了,也就變成大的了。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個善也就是作功德。一般講現實的人,就不會考慮到這個功德;只有現前能得到受用的,他才認為是好的,所以講現實的人不容易作功德。功德就是要利益其他的人,凡是對其他人有利益的事情都要去做去;你每次利益的人雖然少,但你能常常這樣去做去,就會積少成多,慢慢功德就會圓滿了。這個功德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由持戒這兒來的。你持戒就有功德,不持戒就沒有功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沒有罪過,眾善奉行就只有功德;所以我們要幫助人,就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位功德慧菩薩生生世世都行菩薩道,來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叫功德慧。由於功德圓滿的關係,所以他的智慧也具足了;如果功德不圓滿,智慧也不會具足的。這位菩薩是北方的菩薩,他也仰承著本師釋迦牟尼佛這種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普遍觀察十方一切眾生根性的深淺,而為一切眾生用偈頌來讚歎諸佛的功德。

諸法無真實 妄取真實相
是故諸凡夫 輪迴生死獄

「◎諸法無真實」:《心經》上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一切諸法都是空的,所以要破法執,就要有空觀;空觀又是假觀,又要用中道來觀察這一切諸法。這諸法,就是所說的十一種色法,八種心法,五十一種心所法,二十四種不相應法,六種無為法;合起來稱為百法,百法又叫諸法。一切諸法都是空寂的,所以你要在這諸法中找一個真實的東西,是找不出來的。「◎妄取真實相」:你若盡用你那個虛妄、不實在的心,來找這個真實相,就好像要在烏龜的身上找毛,在免子的身上找角一樣,是永遠也找不著的;但是凡夫就是盡做這些顛倒的事,在不真實的法上來找真實。「◎是故諸凡夫」:所以一切的凡夫,包括你我都在內呢。「◎輪迴生死獄」:就因為執著這個虛妄不實的法是真實的,所以就在六道輪迴裡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停地這麼輪來輪去,輪去又輪來;好像微塵一樣,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地飄來飄去,在六道輪迴裡頭浮沉不已,沒有了的時候。這是很苦的一件事!

* * * *
果童,你知不知道什麼叫六道輪迴?不要想!不需要想,要不想就知道,那才行;若是想了以後才知道,那還是沒有開悟呢!你看那個鏡子,人走到它的前面,它就現出人的樣子來。它是不是想過「我要在我這個鏡子裡邊現出這個形象」呢?

這個自性也就像鏡子似的,物來則應,物去則淨;什麼事情來了就現出什麼樣子,事情去了就沒有了。你不要不明白的,就盡去各處問人:「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你本來都知道的。現在你為什麼不知道了?就因為被無明遮住了。就因為你那面鏡子上頭有了一些塵土了,你的智慧被那些塵土給遮住了;所以你現在就這個也不知道,那個也照不出來,什麼都不知道了,還要各處去問人。很麻煩的!你若把你自己的鏡子擦乾淨了,那時不要問別人,你自己就都知道了,都現出來了。

因為你不守規矩,所以我才要有規矩;如果你守規矩,根本就沒有規矩。
* * * *

言辭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於自心

「◎言辭所說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凡是用言辭說出來的法。「◎小智妄分別」:小智,就是二乘的智慧。二乘的小智慧還沒有破法執,只證得人空,還沒有到法空的地步;所以還著住於言辭所說的法相上,用小智、小慧來妄加分別一切諸法。「◎是故生障礙」:因為這個,所以就生出種種的障礙。「◎不了於自心」:他不明白言辭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不離自心的。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這個法不離自心。你若心外求法,這就是外道。什麼叫外道?就是向心外面去求法去。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諸法都不離自心,你若明白了自心,就沒有這些個分別的法執了。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顛倒慧 增長一切惡

「◎不能了自心」:你既然不能明了萬法唯心,不明白「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能明白自心,「◎云何知正道」:怎麼會知道這個正道呢?正道,就是正知正見的道,不向心外求法。「◎彼由顛倒慧」:小智慧的二乘人盡生一些個分別心,因為這個分別心又生出障礙來;有障礙就有顛倒,顛倒就是非認不清楚。因為是非認不清楚,所以就成了顛倒慧;也可以說是世智辯聰,有世間的智慧又好辯論,沒有道理的他也要講出個道理來。所謂「強詞奪理」,不講道理,我見很深的,我相也打不破。「◎增長一切惡」:因為他有分別心,所以就增長業障、障礙;有障礙,就會增長一切的邪知邪見、無明顛倒,生出一切惡來。

不見諸法空 恆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淨法眼故

「◎不見諸法空」:人空就沒有我執,法空就沒有法執,這我、法二執是不容易破的。我們一般的凡夫都有我執,「我怎麼樣子」、「我是第一的」、「我比誰都好」;天天都為這個我辛辛苦苦的,但卻不覺得苦。其實我們人這個身體的各部分,都各有各的名字,什麼地方也找不出一個我來;但因為他看不空,所以就說有個我。一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有;我相不空,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不能空。因為有我、人、眾生、壽者的相,也就有了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就常常打妄想,常常來分別。一切物質自己還沒有得到的,就想要得到;已經得到的,又怕丟了。沒有這種的妄想,那種的妄想又來了;就好像用繩子把自己綑上似的,種得不到解脫。你若破了我執,沒有我見、我相了;但是又有一個法執,對一切法又生出種種的執著、分別,不能悟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這種道理,所以就執著有為法。

「◎恆受生死苦」:你若執著有為法,就得不到解脫,不能超出三界;因為你的法執不空,所以就在六道輪迴裡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今生姓張,來生姓李;就這樣張、王、李、趙,常常地改頭換面,改姓更名,在生死裡邊輪迴不止,常常受生死的這種的苦,擺脫不開。「◎斯人未能有,清淨法眼故」:這種不能看一切法空,而常受生死的人,就是因為他沒能得到法眼淨的緣故。若得到法眼淨,洞了一切諸法,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眼淨,就能見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若得到這個清淨的法眼,就能明了一切法本來都是空的。

我昔受眾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淨法眼 觀其所應見

「◎我昔受眾苦」:這是功德慧菩薩代表眾生說。我在無量劫以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謂「脫馬腹入驢胎,閻王殿前幾度回;始從帝釋殿前過,又到閻君鍋裡來。」以前不知道修道,在六道輪迴裡頭輪來輪去,受種種苦而不能出離。「◎由我不見佛」:我為什麼受苦呢?就因為我沒有見佛;我若見著佛,苦就會了了。這是一個講法。又可以說,為什麼我不見佛呢?就因為有個我,執著我見、我相,執著得太厲害了;所以就遇著佛,也不認識佛。「對面不識觀世音」,佛菩薩在我面前,我都不認識。「◎故當淨法眼」:因為這個,所以就要修行,清淨這個法眼。「◎觀其所應見」:法眼清淨了,就能看見所應該看見的。我們所應該看見的是誰呢?就是佛。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個法眼淨呢?就因為妄想太多了;妄想一多,我們本來有的這個淨法眼就被遮住了,不能見一切諸法空相了。

若得見於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我們人都有一種好奇的心,有什麼奇怪的事情就覺得很歡喜,也願意把它記住。其實這並不是奇怪,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因為我們沒有見過,所以就覺得奇怪了。其實佛菩薩來到這個世界上來教化眾生,這並不奇特;比這個更奇怪的事情還很多,簡直令你沒有法子相信。眾生就是喜歡「見異思遷」,見著一個新鮮的東西就要改變了;但若是有定力的人,見著好的境界也是如如不動,見著不好的境界還是如如不動。你能如如不動,就能了了常明;你能了了常明,就和一切諸佛住在一個房子裡頭,就能升如來座,入如來室,穿如來的衣,和佛是同體的。所以這幾句偈頌才說,

「◎若得見於佛」:假設有人能見著佛了。「◎其心無所取」:雖見佛而不著住,就是如如不動;因為如如不動,所以就不取於相了。《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取於相,就不能見如來;取著於相,就是見異思遷。「喔,我見著佛了!」心裡高興得不得了,就搖動了;那還是取於相,這就是好奇的心。若不好奇,見如不見,聞如未聞,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一種定力。

「◎此人則能見」:你若能這樣如如不動,不見異思遷、不好奇。「◎如佛所知法」:那你也能看見佛所知道的一切法。佛所知道的法你也都知道了,這豈不是了了常明嗎?了了常明,就是本有的定、本有的智慧現前了。你能這樣子,那就時時和佛都在一起,時時在如來室,升如來座,著如來衣;你若不能這樣子,那就時時和鬼在一起了。你們若願意和佛在一起,就要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若願意和鬼在一起,那你就如如常動,了了不明。你想要明白也不明白,那就和鬼在一起了。

* * * *
在中國,法師講經就像皇帝下詔書一樣,你不可以批評的。我雖然是中國人,但是我這個心是世界,所以我講經若講錯了,你們哪一個願意批評,我都接受的。我們這個金山寺不行獨裁、集權的主義,一切一切都是民主制度,everything is ok!你願意上天堂就上天堂,願意到佛國就到佛國,願意做餓鬼就作餓鬼,願意下地獄就下地獄,願意怎麼樣子都可以的。

觀音菩薩就是佛嘛!不過他願意變化成觀音菩薩來再度眾生。他早就已經成佛了嘛!
* * * *

若見佛真法 則名大智者
斯人有淨眼 能觀察世間

「◎若見佛真法」:假設有人見著佛的真法。「◎則名大智者」:他就是一個大智慧者。大智慧者,也就是深入經藏,智慧猶如大海那樣無量無邊的人。「◎斯人有淨眼」:這種人也就得到清淨法眼了。「◎能觀察世間」:能觀察十方世界的一切因因果果,一切的因緣他都能明白了。

一切人都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什麼叫三身?就是報身、化身、法身。法身是清淨遍滿一切處的,我們凡夫的法身雖然沒有丟,但是也現不出來,因為被無明遮障住了。化身有千百億萬化身,我們眾生也不能利用它。我們只有個報身,來受果報的身,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有的這個身體。佛的報身也是圓滿的,我們若是有大智慧,就能見著佛的法身、報身、化身。

四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具足這四智。大圓鏡智,那種智慧就像一面大圓鏡似的,能照一切物。平等性智,這種智慧是一切眾生和一切諸佛都有的,也是平等的;在諸佛分上也不會增加一點點,在眾生分上也不會減少一點點。可是我們眾生就因為被無明遮蓋著,所以不能證得這種平等性的智慧。妙觀察智,得了五眼才能有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你所作的事情都會成就的這種智慧。

五眼,外道講第三眼,以為這就很奇特了,他不知道有五眼。這五眼,本來這是要有功夫,修行證得的才能有,不證得就沒有。我現在可以公開告訴你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五眼,不過就因為不會用它,也不修行,所以這五眼就不開。五眼就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佛眼是在囟腦門的中間。在這個兩邊,一邊是慧眼,一邊是法眼。你不要問哪邊是法眼,哪邊是慧眼;等你睜開,自己就知道了。法眼是觀一切法的,慧眼具足一切智慧,又可以看遠。再在兩邊遠一點的地方,一邊是肉眼,一邊是天眼。這個肉眼不是我們這一對眼睛,是另外還有一個肉眼。這個肉眼能看見人,也能看見鬼神,一切有形質、有色相的,它都能看得見。天眼,天上天人的一舉一動,它都能看得見。慧眼,就是有大智慧。法眼,譬如你要念《華嚴經》,把這法眼一打開,就照了一切的經卷,一秒鐘就能把八十一卷的《華嚴經》都念完了,就這麼快,比電腦更快、更妙。無量無邊的佛法都在虛空裡頭,一樣的念經,但開了法眼的人和我們用肉眼來念經的,那就完全不同了。

這五眼,佛都具足圓滿;鬼也都有五眼,所以鬼也能看得很遠。就是我們人這個五眼不容易開!有人說:「那我們人還不如鬼囉!」當然啦!有一些個無拘無束的鬼本事很大的,我們人就沒那麼大的本事。我們人要到什地方去,還要買飛機票、火車票、船票、巴士票才可以去;這個鬼根本不需要這麼個麻煩,在一念之中,百千萬里外的地方都可以去的。

無見即是見 能見一切法
於法若有見 此則無所見

「◎無見即是見」:無見,是沒有凡夫的見;「即是見」的「見」,是聖人的見。凡夫是分別的見,聖人是本有智慧、沒有分別的見。分別的是識,沒有分別的是智。所以說沒有了凡夫分別識心的這種見,就是聖人本有智慧沒有分別的見。有分別的這個識是有為法,無分別的智是無為法。「◎能見一切法」:聖人的那種本有智慧的見,能見一切世出世間的法,有為法、無為法他都明白。能見,就是明白了,也就是沒有法的執著了。沒有法的執著,才能見一切法;你若有法的執著,那只能見一小部分,不能全見。見一切法,是了達諸法實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於法若有見」:你在這個法上,若還有凡夫那種分別的知見。「◎此則無所見」:那你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切法的,也不會深入經藏。你法執沒有破,就不會明白一切法的本體。你的法執破了,才能見著本地風光、本有的家鄉、本來的面目;也就是那個現成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法的本體。

一切諸法性 無生亦無滅
奇哉大導師 自覺能覺他

「◎一切諸法性」:一切諸法的這個理體。「◎無生亦無滅」:沒有生也沒有個滅,它是寂然不動的。「◎奇哉大導師」:奇哉,就是很特別的;大導師就是佛。佛和一般的眾生不同,他很特別的。他怎麼樣特別呢?他能自覺又能覺他,自度又能度他,自己明白了也能令其他人明白。所以佛是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覺行也圓滿,這叫三覺圓,萬德備。

勝慧先已說 如來所悟法
我等從彼聞 能知佛真性

「◎勝慧先已說」:我們聽見前面勝慧菩薩所說的偈頌,得到很多的利益,所以開了智慧。「◎如來所悟法」:也明白佛所覺悟的這個法。佛所覺悟的法,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一切的執著。「◎我等從彼聞」:我等,就是指其餘的菩薩。我們從勝慧菩薩那兒聽見這種的妙法。「◎能知佛真性」:所以才能明了佛本來的真如自性,才明白佛的這種境界。世間的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對一切法都不應該有所執著;不執著法,不執著我。

* * * *
果普和果寧,你們兩個所做的事情雖然是不應該的;但是你們既然知道懺悔了,一切的事情就過去了,我也不會怪你們。你們只要好好地改過自新,好好地修行;若能有一些成就,那我更會原諒你們了。你們要好好用功,就是不開大悟,也要開一點小悟;那時候啊,我再許可你們來叫我的門,現在是把你們放到門外邊去!彌天大罪,一懺便消;你能真正地懺悔,就是有什麼罪業、過錯,我都能原諒你們的,只怕你不改。你若不改啊,那是永遠得不到原諒的。「過能改,歸於無」,你有過能改,過就沒有了。你若掩飾、遮蓋,那就罪上加罪。修行,自性上一定要光明磊落,要好像鏡子似的一塵不染,才會有感應的。
* * * *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功德慧菩薩說完了前邊這些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精進慧菩薩從座而起,偏坦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他仰承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得到十方諸佛的加被,智慧開朗。這位菩薩為什麼叫精進慧呢?因為他在往昔因地修行的時候,時時刻刻都不懶惰,時時刻刻都在精進求智慧。因為不懶惰,所以就精進。你若一懶惰就是不精進了、懈怠了,所以精進就是度懈怠的。

精進,又有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就是晝夜六時,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誦經、或者持咒;總是要在佛法上求進步,不貪安逸。安逸,就是不願意、疲倦。譬如坐一坐禪,就覺得腿也痛,腰也酸了,就生出一種懈怠心,不坐了。念咒,念一念就要睡覺了,這也是不精進。拜佛,拜一拜,覺得很疲倦,就不拜了,這也不是精進。聽經,不好好聽經,就在那兒打妄想;甚至於聽聽,就不願意來聽了,這也是不精進。修一切的法,修一修就不修了,這都是不精進。懶惰、不精進的人永遠都會落在後邊。精進的人時時都會在前邊,一切都在前邊;就是成佛,也是在其他人的前邊成佛。人生幾十年,就是一個大考驗;看你在這一生之中,對佛法是不是精進,是不是真正的想要求佛法?真求佛法的人,能忍一切的苦、一切的難,時時刻刻都精進,這是身精進。

心精進,是念茲在茲,常常為著佛法,把自己的生命都忘了;只有一個修行求法的心,沒有其他的心,總是把法放在心裡頭,不打其他的妄想,這就叫心精進。再說清楚一點,你不妒嫉、不障礙其他人修行,這也是精進;你隨喜其他人的修行,這也是精進;你讚歎其他人修行,這也是精進。你讚歎其他人,自己也要修行,也要向前去進步,天天都要有進無退;要聽善知識的開示,不要任自己的性,不要隨自己那個愚癡的思想去做去,這都是精進。你不自私、不自利,這也都是精進。隨時隨地都可以精進,不精進就是懶惰。有的歡喜睡覺、吃東西、穿好衣服;所以吃東西、睡覺、穿衣服時他就精進了,欲念一天比一天大,這是向地獄裡精進。

這位精進慧菩薩是向智慧這條路上去精進,所以他的名字就叫精進慧菩薩。「◎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所以他用妙觀察智來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根性,然後用偈頌來讚佛。

若住於分別 則壞清淨眼
愚癡邪見增 永不見諸佛

「◎若住於分別」:有分別是識,沒有分別是智慧。你若常常執著在這個分別識上,有所分別。「◎則壞清淨眼」:就不能得到清淨的法眼。要沒有分別,才能得到清淨法眼。清淨法眼也不是從外邊得來的,就是因為你沒有分別,它就現出來了。你由分別而知道一切,這是個假知道;你沒有分別而能知道一切法,那才是真知道,真明了了。你那個分別,是在分別是非、分別人我、分別善惡。有人說:「不分別這些,那不成了一個傻子、一個愚癡的人了嘛?」你若真能不分別,那就不會愚癡了。你為什麼沒有真正的智慧呢?就因為你有分別心。你若能沒有分別心,那不但不是愚癡,而且還是大智大慧,那是本有的、真正的智慧。這個智慧能照了一切世、出世法,這一切法你都會明白了。你能沒有分別心,就常常能見佛;你若有分別心,佛就是在你面前,你也見不著的。乃至於善知識也是如此。「則壞清淨眼」◎:你若沒有分別心,就會遇著善知識;你若分別心重,又是這個人對我好啦,那個人對我不好啦,儘打這些個妄想;那你就是面對著善知識,你也不認識他;面對著佛,你也不認識佛;面對著菩薩,你也不認識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你把清淨法眼壞了。

「◎愚癡邪見增」:你一天比一天愚癡,一天比一天打的妄想多,一天比一天邪見深,就是佛也救不了你,菩薩也救不了你,善知識也救不了你。你一天一天就想下地獄去,一天一天就想和餓鬼做朋友,一天一天又想試著去做畜牲。愚癡就是畜牲,邪見就是餓鬼。你當面錯過,你不認識佛,佛也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法,法也不認識你;你不認識僧,僧也不認識你。雖然對面,也好像隔著十萬八千里似的;你所講的話都是邪知邪見,所以善知識沒有法子救得了你。

「◎永不見諸佛」:你這樣子愚癡、邪見,不單不護持道場,而且還想辦法來破壞道場,一天到晚講是講非;不是看這個不對,就是看那個不好,這都叫愚癡、邪見。你若是聰明有智慧,就不會看人家不對,也不會儘想人家的不好。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鬼看一切眾生都是鬼,畜牲見一切眾生都像牠似的,都是畜牲那個樣子;所以一切唯心造啊!這是很要緊的。你們各位,無論哪一個有過錯,就趕快改過自新,不要不承認自己的罪過;你不承認自己的罪過,那佛也不能救你,菩薩也不能救你,善知識也不能救你。所以六祖大師說:「你若相信我,你就是在十萬八千里外也好像對面一樣;你若不相信我,不聽教化,那你就是在我對面也隔著十萬八千里。」你的愚癡邪見增加了,就永遠都不能見著諸佛、菩薩、善知識的;你就是遇著善知識也會錯過,遇著菩薩也會錯過去,遇著佛那更會錯過去,不認識了!

若能了邪法 如實不顛倒
知妄本自真 見佛則清淨

「◎若能了邪法」:你若能明了邪法,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正法了。人為什麼不明白邪法,不求正法呢?就因為有無明、貪心、欲念;所以就不明白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邪正不分了。你若能把無明破了,沒有貪心和一切的私欲,你就會明白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我們人本來和佛是一樣的,自性光明照耀三千大千世界;但有的時候動了一念無明,就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或者到其他的世界去托身做人。因為我們的本性和佛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成佛;只要返本還原,回到本有的那個智慧上,沒有分別了,就能知道一切、明了一切。

我們人也有千百億萬化身,能化出無量無邊的身;可是我們化的不是人了,是一切眾生。不用說有神通會化身,就是沒有神通的凡夫,在他有呼吸氣的時候也都有化身。人的呼吸氣裡就含藏著很多微生物,它出來後都會化身;或者化作蚊蟲,或化作螞蟻、蜜蜂,這種種不同的化身都是人的分靈。佛的分靈化成人,人的分靈又化成一切的眾生。我們人為什麼有佛性?一切眾生為什麼也有佛性?就因為人是佛的分靈化出來的。這化身就像照相似的,一照就照出來一個相,照出的相就是化身;化得多了,就有無量無邊了。這個說起來或者有的人不相信,就舉出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就好像我們做饅頭,做饅頭先要發麵,發麵的時候要有個麵種;把麵種放到麵裡,麵就發了,它就有了變化了。我們的佛性也就好像麵種似的,這個佛性化到人間來,它就變成人了。人若修行就會成佛,雖然是佛佛道同,成還是成那個本有的佛,但是這個佛又是另外的一個佛了。你若不修行就會做鬼,或者做畜牲,或者墮到地獄裡。所以說:「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修福、修慧的,你就修福、修慧去;造孽、造罪業的,你就造孽、造罪業去。所以說成佛是自己成的,不是別人能幫你成的。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的一切性,都是從心裡造出來的。

「◎如實不顛倒」:懂得正法,就明白真如實相的理體,不會再做一些個顛倒的事情了。顛倒,就是不應做而做,應做而不做;你若不應做就不做,應做就做,這就不顛倒了,這是一反一正。「◎知妄本自真」:你若知道那個妄也是從真如實相那兒來的,知道妄的根本也是真的,妄盡真就現出來了;那你的分別識心就沒有了,本有的智慧就現前了。「◎見佛則清淨」:本有的智慧現出來,就見佛了,就有清淨法眼了。

* * * *
弟子:人的習氣毛病是怎麼來的?怎樣對治習氣毛病?

上人:這個習氣是從習染而來的,你本來沒有,是一點一點地學來的。習,就是學習。好像你本來不會那麼壞,到台灣一學,回來什麼都會了。又好像那個白聞天,本來他不會騙人的;但從台灣回來,他這個本事就有了,這就叫習氣。你懂了沒有?(弟子:懂了。)你想要斷了它,就是不要再用它了,把它放下。為什麼說到台灣都會學一些壞習氣呢?因為台灣那個社會是很複雜的;尤其那一些個做生意的人,又喝酒又吃肉,吃喝玩樂的花樣太多了!所以他就學會了這些個東西。回來以後,他就打妄語、喝酒,又借人的錢不還。但是有的人到台灣也沒有染上這些習氣,所以這就在乎個人哪!

方才我說影像是化身,佛性是麵的種子。這都只是一個小小的比喻,不是真的就是那樣子;你若認為真是那樣,那又講不通了。這只是有那麼一點點意思,說出來教人多明白一點佛法的道理而已。為什麼說不一定是那樣子呢?因為那個發麵的麵種,只是一個無情的、吃的東西,佛性是有情的。這不過舉出來那一小部分來作一個參考,借著它來比一比。你不要說:「我師父說佛性就是那個酵母。」那又弄壞了,不一定是那個樣子。
* * * *

有見則為垢 此則未為見
遠離於諸見 如是乃見佛

「◎有見則為垢」:你若是有見,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塵垢。你有了凡夫的見,就沒有聖人的見了。凡夫的見,就是有所分別;聖人的見,就是沒有分別,也沒有想,也沒有念。無心就是道,所以說:「無心無念福無邊,私欲雜念是罪愆。」「◎此則未為見」:這就不是真正無分別的見。「◎遠離於諸見」:你把一切的分別心都遠離了,沒有一切的妄想了。「◎如是乃見佛」:這樣才能見佛。你想見佛,這也是個妄想。你若沒有這個妄想,沒有想見或不想見;這個時候你就常常能見佛,常常和佛在一起。所以你不要有所分別,你若一有分別,就不能和佛菩薩在一起了。要遠離一起的諸見,沒有一切的妄想、分別,返本還原,回到本有自在的佛性上;到這個境界,你就常常和佛住在一個房子裡了。

世間言語法 眾生妄分別
知世皆無生 乃是見世間

「◎世間言語法」:世間上的眾生有種種的語言,每一類的眾生有每一類的語言。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國家,就有很多種不同的語言,這是從人類的語言上來講。其他獸類有獸類的語言,飛禽有飛禽的語言,每一類的眾生都有他自己的語言。「◎眾生妄分別」:眾生用妄想、分別來分別這些語言。「◎知世皆無生」:其實這世間一切的語言、一切的分別相都沒有一個實體;既然沒有實體,所以一切就都沒有生,也沒有滅。「◎乃是見世間」:若能這樣子領悟,明白這種道理,這就是真明白世間法了。

若見見世間 見則世間相
如實等無異 此名真見者

「◎若見見世間」:你若能真明白這世間的一切語言法、世間法。「◎見則世間相」:這種見,就是明白世間相是常住,是無生、無滅的。「◎如實等無異」:它也是和實相理體是一樣的。「◎此名真見者」:你若能見著這種的理,這就是了達本源,真正了解世間法和出世法的道理了,即世間就是出世間。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是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若見等無異 於物不分別
是見離諸惑 無漏得自在

「◎若見等無異」:你若是明白這種實相無相的道理。「◎於物不分別」:對這一切物都不生分別心。不需要分別,就能明白一切物的本體,都是無相而無不相的這種根本道理;這就了達一切諸法實相,即世間法就是出世法,煩惱即菩提了。煩惱一轉過來就是菩提;在能生煩惱的時候,你不生煩惱了,這就是菩提。「◎是見離諸惑」:這種沒有分別的見,沒有一切的懷疑,這是得到根本的智慧了。「◎無漏得自在」:沒有分別就是無漏。為什麼你有分別?就因為你有漏。漏,就是所有的一切毛病、分別。有分別就有漏,無分別就無漏了。無漏的境界,就是不用這個識心去分別,得到根本智了。你能得到根本的智慧,就能了達一切諸法實相,一切都明了,沒有疑惑了,這才是真正自在的一個境界。

諸佛所開示 一切分別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淨故

「◎諸佛所開示,一切分別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諸佛所開示的一切法,都是對眾生的機而說的;因為要對眾生的機,所以佛說的法就有了分別。佛說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又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萬行這種種的法;這都是為了對治眾生不同的病,所以給他不同的藥吃。若沒有病,就不需要吃藥了。「◎是悉不可得」:眾生病好了,這一切法也都沒有了;就好像病好了就不需要再吃藥,過了河也不需要再背著船走路一樣。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真明白了,得到根本的智慧了,這一切法也都要放下它,不要有法執。「◎彼性清淨故」:因為法的本體、理體是不生不滅,本來清淨的。既然清淨,又有一個什麼可得呢?所以《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就是要把一切法都看空了它,要明白一切法本來是清淨的,是無相的。佛所說的一切法,它的本性也都是清淨的,是為了度眾生而說這一切法;眾生若都得度了,這些法也就沒有用了。

法性本清淨 如空無有相
一切無能說 智者如是觀

「◎法性本清淨」:「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真正的法是說不出來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都是不可說、不可說,也是不能說的,能說的都是方便法。法的本性是清淨的,說不出來的;就像虛空一樣,沒有一個形象。既然沒有形象,又有什麼可說的?說是用比喻,用比量或者現量來說;所以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佛為了方便教化眾生,不能說也要說,不可說也要說。好像虛空雖然沒有相,可是一切有相的東西,小而微塵,大而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在虛空裡頭包括著,都出不去這個虛空,出不去這個法界。真空裡頭現出妙有,妙有又現出真空來。所謂「真空不空,不礙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所以妙有也就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如空無有相」:諸法清淨的本體就好像真空一樣,沒有相。

「◎一切無能說」:法的本體是清淨的,沒有什麼可說的,所說的法都是一些方便法。但是在眾生沒有開悟之前,不能不給他說一些方便法;他若開悟了,那就一切法都不立了,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所謂「迷時千卷少,悟後一字多。」我們眾生迷的時候,看了一千卷經、念了一千卷經、拜了一千卷經,還是覺得少;覺悟了之後啊,連一個字也沒有。念經嘛,念的是無字真經;看經嘛,看的是無字真經;拜經嘛,也是拜的無字真經。有智慧的人就像這樣子來觀察一切法。

* * * *
弟子:什麼叫「比量」和「現量」?
上人:比,就是比較,比較比較它的意思。現量,就是它現在的這個數量。

你餓到很厲害的時候,怎麼吃也不覺得飽;等你真吃飽了,給你什麼珍饈美味,你也吃不下去,也就是這個道理。你吃飽了又再吃,就會吃出毛病,這就是有貪心。開悟也是這個道理,你所希望的已經得到了,已經滿足了、夠了,其他的就都不要了。在還沒有滿足的時候,你總想去找。就好像沒有衣服穿的人,總想要去找多一點衣服;衣服已經夠了的人,就不會再想要衣服了。你睡覺睡夠了就不需要再睡了,你若睡得不夠就總想睡,開悟也是這樣子。所以說:「有道無道,吃飯睡覺。」就是這個。

* * * *
果童:普賢菩薩的「普賢」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上人:他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叫普;賢,是說他生生世世都和聖賢在一起。聖賢就是佛、菩薩。他時時都和佛菩薩在一起。

果童:佛法真是太好了。
上人:如果這麼好的話,在沒有明白之前,為什麼沒有為這個來哭一場?你為糖常常就哭,為什麼不明白法就不哭呢?
* * * *

遠離於法想 不樂一切法
此亦無所修 能見大牟尼

「◎遠離於法想」:沒有一切的思想,也就是沒有一切的分別心,你不想了;不想就是如,就是個真如,就是法的本體。無論你想什麼都叫諸想,分別法相也叫諸想,這個「法想」也就是「諸想」。「◎不樂一切法」:不好樂一切法。你如果沒有破法執,就會好樂一切法。好像我們現在研究一切法、講說一切法,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明白才要講說;若明白了,根本就不需要了,還講什麼經、說什麼法?這都是多餘的。但如果還沒有明白,就想不聽法、不要這一切法,這是不對了。好像你想要過海,還沒有過去,你就說:「我已經過海了。」這是過去沒過去呢?沒有過去。你必須要真過了海之後,然後才可以說:「我已經過了海了。」你還沒有證得自性真如的理體,沒有到這種程度上,你就說:「我不要一切法了。」這是自欺欺人。好像「掩耳盜鈴」一樣,你掩著耳朵偷鈴,自己聽不到鈴聲,就說:「這個鈴沒有響,別人不知道我在偷鈴。」這是自己騙自己。所以你沒有證果之前,必須要學一切法。

你若真能離一切諸分別想了,一念不生全體現;那一切法就都在你自性裡頭了,你就可以不要修,也不要學法了,因為「過河不需舟」。你證得四果阿羅漢,那就叫無學位;但在你還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之前,你還是要學的。你不能說:「《華嚴經》說不要一切法,我也不需要聽經、學法了。」你光不要一切法了,可是你有沒有遠離於法想,是不是不打妄想了呢?不要說醒著的時候打妄想,睡覺你都打妄想,這是妄中妄。你看,睡覺的時候還不老實,還是妄想紛飛!那就是沒有遠離於法想。你沒有遠離於法想,就還不到不要一切法的程度,那就還是需要一切法;你若能遠離一切法相、遠離一切諸想,那才可以不要一切法。沒有到這個程度,那就還是需要一切法。

「◎此亦無所修」:到這個遠離於法想的程度上,你也不必修了;這時是修而無修,無修而修,無所修也無所證了,因為你已經修成了、證得了。「◎能見大牟尼」:大牟尼,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就能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常常和你在一起,常常和你談話。

如德慧所說 此名見佛者
所有一切行 體性皆寂滅

「◎如德慧所說」:好像前邊功德慧菩薩所說的道理。「此◎名見佛者」:你若明白他所說的那些道理,你就是見佛的一個明白人。「◎所有一切行」:所有一切一切的行為,「◎體性皆寂滅」:本有的體性都是寂滅的。你若了悟了這種境界,就明白法的體性了。

* * * *
師父:你怎麼樣子?你有沒有這個貪心呢?
女弟子:當然,我有很大的貪心。

師父:你有,那你怎麼盡說他呢?你怎麼不說你自己呢?主要是在這個地方!昨天晚間,他說這個法比糖好;但是他會為這個糖哭起來,就沒有為法哭過。你們各位想一想你們自己,也是常常為這個情情愛愛哭,常常憂愁得不得了;就沒有為法哭過,也沒有那麼執著過。足見你們各位都沒有法執了,只有一個我執,我相不空。尤其對這個情欲,總也看不空,為這個情欲顛顛倒倒,甚至於發狂、發瘋;你為法如果也能這個樣子,那很快就會成佛了!可惜沒有一個為法這樣子的,這是你們各位本身的問題。我對美國人的思想不太懂,不過是這麼說說而已;或者有為法哭的,但是他不想叫人知道他那麼沒有出息。為糖哭,這是沒有法子,就是沒有出息也要幹一幹;為這個法呢?就沒有人那麼勇敢了,所以這個法還不如糖的力量大!既然這樣子,那你就預備多一點糖給人吃。

好像我教果鐘在家裡可以教果芳打坐、念佛,念一百零八聲佛或念一串念珠,就給她一塊糖吃,這也是很好的辦法。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你想要叫人信佛,就要先看他歡喜什麼。譬如美國人都懂得Meditation (打坐),因為天主教、耶穌教也都提倡這個。那你就說Meditation很好,他們相信Meditation了,一點一點地就會想:「Meditation這是法,法是佛說的,我想要學這個法,就要信佛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用來教化人。好像果真,你知道我找你找了多久才找著?還有果回,你知道我跑了多久才找你回來?果歸以前也不歸,現在也回來了。你懂這個道理了嗎?

這還得你本身有一點基礎,最低限度要不顛倒了。你不顛倒,不被外邊的境界轉了,「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能不分別而有真正的智慧;這樣,你才能教化人。如果你自己本身都立不住,那是教化不了人的。財你也不貪了,色你也不貪了,名也不貪了,什麼都不貪了;無論用什麼東西來引誘你,你都不為所動了,這就可以了。沒有自私自利的心,不求名、不求利;就是偶爾有這些個事情,也不是為自己,把自己本身完全忘了。譬如建立道場也需要錢,但這是為了建立道場,不是為自己。
* * * *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前邊這位東北方的精進慧菩薩說完了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善慧菩薩又說偈頌了。這位菩薩道果已經成就,智慧也圓滿了,能照了一切諸法實相的真如理體,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不為一切物所迷惑了,所以叫善慧;就是善用他的智慧,來普照萬物而不分別。這位菩薩是從東南方,到佛的道場來參加華嚴法會。他也是仰承著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用偈頌來對機說法,來讚歎佛。

稀有大勇健 無量諸如來
離垢心解脫 自度能度彼

「◎稀有大勇健」:稀有,就是很少有的,不是那麼多的。大勇健,就是勇猛精進,勤求佛道,不懶惰、不向後退。怎麼叫勇猛精進呢?就是用這個假軀殼來修真正的佛法。我們分段生死的這個身體,每一個人有一分,每一個人有一段;因為各有一分,各有一段,所以就有所執著了,執著這是我的,那個是我所有的,就這樣為這個臭皮囊顛顛倒倒。自私,是為了這個臭皮囊;自利,也是為了這個臭皮囊;好名、貪利,也都是為了這個臭皮囊。這樣就把我們真的慧命給遮住了,就貪圖睡眠、飲食、男女、名利,種種的執著都生出來了;就好逸惡勞,懈怠不精進了。

你看看,《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的藥王菩薩,他為了求佛道,把自己的身體用香油棉花纏起來當燈點,來供養於佛。為了求法,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給佛;這才是真精進、真供養,這樣才能速成佛道。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救度眾生,捨無量無邊那麼多的生命;所以說三千大千世界中,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小的地方,不是十方諸佛過去捨生命處。所以才說是「稀有大勇健」,這個「勇健」,也就是自強不息。《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個「健」,也就是剛健;君子常常應該自強不息,這就是勇健。

「◎無量諸如來」:無量諸如來都是稀有大勇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自強不息、勤求精進,不惜生命來求佛道。「◎離垢心解脫」:離垢,是離一切的塵垢。心解脫,是離開煩惱障、所知障這兩種障。煩惱障也就是我執,所知障就是法執。你沒有法執了,就把所知障破了;你沒有我執了,就把煩惱障破了。但是說是很容易,行起來就不容易了。離開所知障和煩惱障,心就得到解脫了。所知障也就是那個分別,分別所知的,這就有了所知障。你若到那個本有的智慧上,就沒有所知障了;因為本有的智慧能照了一切諸法實相的本體。你能離開我執、法執,把所知障、煩惱障都破了;這也是大勇健,自強不息的人才能這樣。

「◎自度能度彼」:你能把煩惱障、所知障都破了,這是自度;你又能以自度的這個法來度其他人,這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這也是行菩薩道的人,應該趕快修行得到的力量。

我見世間燈 如實不顛倒
如於無量劫 積智者所見

「◎我見世間燈」:我見到佛。世間燈就是佛;佛是世出世間的明燈,能破除三界的黑暗,令三界眾生都得到光明。「◎如實不顛倒」:如,是真如;實,是實相。見到佛真如實相的理體,不會顛倒了;因為沒有顛倒,所以就不顛倒了。「◎如於無量劫」:佛如如不動的這種境界,不是一個時候如;而是時時自在,時時如。佛於無量劫中,都是常常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如,也就是自在。「◎積智者所見」:這是廣修智慧方便的人所明白的道理。

我們人修道不容易遇著佛菩薩、阿羅漢和一切的善知識。有的時候就是遇著了也不認識,等過去了才知道,就晚了;這就叫當面錯過,交臂失之。我在東北的時候,在蛟河縣北發山那個地方,聽見山上的老修行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遊山的人到山上去玩,走到山上看見兩個白鬍子的老年人,在一個石洞裡下棋。看了一會,他也想進這個山洞。這兩個老年人就說:「你一個凡夫,不能到我們這個地方來!」然後用手一指,洞口的兩塊石頭就合起來,把洞口關上了。這個人一看,知道這兩個人一定是聖人,於是乎就在洞門口跪著,很誠心地等在那兒;可是一直到他跪死在那兒,那個石頭門也沒有再開過。有人就把他的屍首埋在洞門口那個地方,這個洞門就像一面石壁一樣,下邊還有一個墳。這個人求道的誠心的確是不容易的,甚至於跪死在洞門口,你說這是不是太愚癡了呢?或者這個人的精神已經到那個洞裡頭,兩個聖人已經收他作徒弟了,這也不一定的。

所謂「不求大道出迷途,辜負賢才奇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燒,一生身世水泡浮。妻財撇下非君有,罪孽將心難自欺;試問堆金等山岳,無常買得不來無?」生而為人,不求大道出迷途,把生來這個有智慧、很好的一個材料浪費了,這不是大丈夫的作為。就算能活到一百年,也好像電光石火那麼快就過去了;這一生的身世就好像水泡似的,在水上浮著。到死的時候,什麼妻兒、財產都得撇下,都不是自己的了;只有罪業跟著自己走,你自己不能欺騙自己。試問你堆積得好像山那麼多的金玉財物,能不能買動無常鬼,讓他不來抓你呢?辦不到的。所以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歸盡
其性如虛空 故說無有盡

「◎一切凡夫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沒有證果的人都叫凡夫。這一切凡夫俗子的行為。「◎莫不速歸盡」:沒有哪一個不是很快就走到生命的盡頭。這就是一個無常,所有沒有證果的凡夫都是無常的、有生滅的。「◎其性如虛空」:雖然如此,但是凡夫也都是有佛性的,像虛空一樣。這是用虛空來譬喻佛性。凡夫也好、聖人也好,都是具足佛性的;眾生的佛性都是一樣的,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自性;就因為眾生都具足佛性,所以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佛性是什麼樣子?所謂「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佛性就和虛空一樣,真空裡頭有妙有,妙有裏裡也有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也不礙真空,所以說佛性裡頭有真也有妄。你若明白本來自性就和虛空一樣,這一明白,樣樣也都明白了。所謂「得一萬事畢」,我們人都沒有得到這個一;你若得到一了,什麼事情都沒有了,大事已畢。

「◎故說無有盡」:因為佛性就像虛空似的,虛空什麼時候會有窮盡呢?虛空是沒有窮盡的,佛性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你要修行才能成佛,你若不修行,當然就不會成佛啦!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要勇猛精進地修行去。

智者說無盡 此亦無所說
自性無盡故 得有難思盡

「◎智者說無盡」:虛空沒有一個盡,也沒有一個不盡;沒有一個了,也沒有一個不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說虛空是無盡的,這個無盡,就是說的妙有。真空裡頭有妙有。「◎此亦無所說」:在這個沒有盡、沒有不盡的境界上,你說不出個什麼來。你說有,它又不是有;你說空,它又不是空。你說有的時候,你又看不見,因為它是真空;你說空的時候,它又不空,因為它有個妙有。「◎自性無盡故」:自性在虛空裡頭就是個妙有。為什麼真空裡頭有妙有?就是因為有佛性的緣故,佛性是無盡的。「◎得有難思盡」:可以說它是不可思議的無盡。你說它常,它也不是常;你說它斷,它也不是斷。外道以為涅槃是常,涅槃也不是常。自性不是常、不是斷,不落於二邊的偏見,所以才說這種無盡是不可思議的。

所說無盡中 無眾生可得
知眾生性爾 則見大名稱

「◎所說無盡中」:所說的這個虛空,你不能說它有盡,也不能說它無盡。 你若說它有盡,虛空怎麼會有盡?你若說它無盡,虛空怎麼又會有個無盡?所以這個中道的理體是不斷不常的。「◎無眾生可得」:按著這個道理來講,也沒有眾生可得。因為是虛空嘛,所以連眾生也不可得了。「◎知眾生性爾」:你要知道,眾生的性也是空的,所以沒有一個眾生可得。你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證到本來的那個佛性的理體上。「◎則見大名稱」:你若能悟得這種道理,就能常常和佛見面,常常和佛住在一個房子裡頭,穿佛所穿的衣服,坐佛坐的座位,時時刻刻都不離佛了。

* * * *
弟子:佛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用身體去餵老虎。這隻老虎吃了菩薩是不是有罪?
師父:你要不要吃這個菩薩?
弟子:我是吃素的,不吃人。
師父:你是吃素的人啦?但植物也有生命、有感覺,你吃蔬菜也等於吃了很多生命。還再說你吃米,若以生命來講,一粒米裡頭就不知有多少生命!你把那個米磨成粉,放到有水的地方,它就會化出很多生命來。胎、卵、濕、化,有很多種的生命。你要知道,吃菩薩的這隻老虎也是個菩薩,菩薩才能吃菩薩。並且佛是捨身餵虎,是他自己願意把身體布施給老虎吃,不是老虎硬把他抓去吃的;既然他自己願意犧牲生命給老虎吃,那老虎吃他就沒有罪。無論什麼,你自己願意的,就都合法的;你自己若不願意,就不合法了。

恆賢師:菩薩是不是也可以替人受果報呢?
師父:如果他說:「我願意替你受果報。」那是可以的。如果你懺悔得真了,果報是可以消滅的。「彌天大罪,一懺便消。」再大的罪,你能真心懺悔都可以消的。有的對大眾來懺悔,有的在佛前懺悔,有的對師長懺悔,有這種種的懺悔。懺悔就是改過遷善、改過自新;以前所作的就像昨天一樣,已經死了,以後的事情就像今天一樣,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 * * *

無見說為見 無生說眾生
若見若眾生 了知無體性

「◎無見說為見」:在真如實相不可說、不可說的這種境界上,而按著一般凡夫的知見來說這個見。「◎無生說眾生」:本來沒有眾生可得,就像虛空似的;在這種境界上,而說有眾生。「◎若見若眾生」:或者說見,或者說眾生。「◎了知無體性」:你若真明了,這一切一切都猶如虛空,沒有一個實體。

能見及所見 見者悉除遣
不壞於真法 此人了知佛

「◎能見及所見」:能見的見性和所見的物。「◎見者悉除遣」:把這些見解都除去了、沒有了。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那就是如如不動的法的本體。「◎不壞於真法」:把能見、所見都空了,有為法、無為法也空了,有漏和無漏也都空了;這一切的執著都沒有了,這才是法界真正的理體。「◎此人了知佛」:我們人為什麼不能達到法的本體,證到實相無相的道理呢?就因為有能見和所見的執著,所以不能契合真實的理體,也不能見著佛。若能契合本來真實的法性,這種人就能明白佛的境界和佛的道理。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說法
則能照世間 如佛盧舍那

「◎若人了知佛」:假設有人能明白佛的境界。「◎及佛所說法」:和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權巧方便的法門。「◎則能照世間」:他的智慧光明,就能把世間的一切黑暗都照破了。「◎如佛盧舍那」:就好像佛的清淨法身能遍滿一切處,圓滿無礙一樣的。

正覺善開示 一法清淨道
精進慧大士 演說無量法

「◎正覺善開示」:正覺,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善於演說八萬四千權巧方便的法門,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毛病。「◎一法清淨道」:最後演說一乘的佛道,也就是唯一佛乘的清淨道。本來一法也不立,唯有一個清淨本源妙真如性。「◎精進慧大士」:前邊那位東南方來的精進慧大菩薩。大士也就是大菩薩。「◎演說無量法」:已經演說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方便法門。

若有若無有 彼想皆除滅
如是能見佛 安住於實際

「◎若有若無有」:或者是有盡的,或者是無有盡的;或者是有漏的,或者是無漏的;或者是有為法,或者是無為法。「◎彼想皆除滅」:這一切的想念都除滅了,返本還原,現出清淨本源妙真如性的本體。「◎如是能見佛」:像這樣一個妄想也沒有,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就能見到佛了。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全體現,也就是見佛了。「◎安住於實際」:而常常安住在常寂光淨土這種真實的境界上,證得實相的理體。明白沒有少法生,也沒有少法滅,藉這個生滅法了悟不生滅法。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在前邊東南方的善慧菩薩說完了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西南方的智慧菩薩就從座而起,仰承著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而用偈頌來表達出他所要說的道理。

我聞最勝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見一切佛

「◎我聞最勝教」:我聽見這位最勝的佛所說的教法。這個教法,是以文字為教體的,以文字來表示。「◎即生智慧光」:智慧,梵語叫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契悟實相般若。現在這一位菩薩所說的這些偈頌,就是在講這種道理。由文字般若就起了觀照般若,起了觀照般若,照見實相理體,這就契合實相般若,現出智慧的光明了。「◎普照十方界」:這種智慧的光明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照天照地,普照十方法界一切萬物。「◎悉見一切佛」:因為有這種智慧光明,所以和一切佛都合而為一了,也就是契合諸佛所證的如如的理體了。

此中無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計有我人 則為入險道

「◎此中無少物」: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空的,什麼也沒有;但因為眾生的執著,才有了一切的有為法。六祖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但有假名字」:只有一個假名而已。「◎若計有我人」:你若是說一定有我、有人,這也就有了眾生、壽者了。「◎則為入險道」:你若這麼想的話,就會一天比一天的迷;在六道輪迴裡頭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修羅,忽然而人道。這樣就很危險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在沒有一點真實的地方,你執為真實,認為它是實有的,這就是眾生的顛倒;因為顛倒,所以就入了險道了。這是很危險的,很不容易出離這個三界。

* * * *
弟子:這個盧舍那和毗盧遮那佛是不一樣的,他是不是佛的化身?
師父:這不是一定的。這裡的盧舍那說的就是佛,如果順著文理來講,說是清淨法身也可以,圓滿報身也可以。盧舍那佛雖然是圓滿報身,但《華嚴經》的意思是很廣的,你怎麼講都可以,不一定要執著那個文字。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個境界你怎麼講怎麼有道理。

有人問:「人吃畜生就會變畜生,那麼畜生若吃人,會不會變人呢?」假如這個人願意給牠吃,想供養這個畜生,就像釋迦牟尼佛捨身餵虎;那樣那隻老虎不但沒有罪,而且或者就會去做人了。因為菩薩布施身心性命給牠,所以牠可以去做人;牠這個做人,不是受果報而做的,是善根深了。其他的動物如果吃人,不是人要給牠吃,是牠強把人咬死了,譬如一條毒蛇咬死了人;這只會增加牠的瞋心和毒心,來生就更墮落了,不可以去做人的。蚊子、蜜蜂有的時候也喝人的血,牠也不能因此而做人;有的時候老鼠也會把人給咬死,牠也不會因為咬死人而做人。但是這世界上的人還是一天比一天多,這是因為有的時候也有其他的動物來做人;但是牠不是吃了人而做人,是牠在動物裡頭做了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好事,所以才來做人的。
* * * *

諸取著凡夫 計身為實有
如來非所取 彼終不得見

「◎諸取著凡夫」:一般沒有證果的人都叫凡夫。為什麼他不證果呢?就因為執著得太厲害了,貪得無厭。「◎計身為實有」:凡夫執著有一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等四大分張的時候,就又化為烏有了。可是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為這個身體生出種種的執著,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其實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若是我,為什麼它又會死?

人人都不願意死,但是他還一定死,自己做不得主,不能說了算。這個身體,年紀輕的時候你不覺得;等年紀老了,到了快死的那個時候,四大就都要退休了。火大要退休到火的位置上去,地大要退休到地的位置上去,水大要退休到水的位置上去,風大要退休到風的位置上去。這個時候,你的眼睛也花了,你想叫它不花也不可以;耳朵聾了,牙齒掉了,皮膚皺得像雞皮一樣,頭髮白得像白鶴。那麼個樣子,你說哪個是我呢?找不出來。所以這個四大合和而成的人身,只可以說是我的身體,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我。為什麼呢?因為身體裡邊有一個真如自性,那才是主人翁呢!就像你住在一間屋子裡,你不能說這間屋子就是你;只可以說這間屋子是你的,你住的屋子。這個身體也是這樣,是我住的身體,那個真如自性才是我;這個真如自性住在身體裡邊,等你死的時候,它就走了、搬家了,又換一個新的身體。所以你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實有的。

「◎如來非所取」:佛是無所執著的,所以你也要無所執著才能見佛;你若有所執著,就不能見佛。「◎彼終不得見」:一切有所執著、取著的凡夫,始終都不能見到如來的真面目。

此人無慧眼 不能得見佛
於無量劫中 流轉生死海

「◎此人無慧眼」:像這樣子取著的諸凡夫,沒有智慧眼;若有智慧眼,就不會執著,不會取相。「◎不能得見佛」:因為沒有智慧眼,執著取相,迷於生死,所以不能見著佛的真身。「◎於無量劫中」:這種取著的人,無始以來在無量劫中──這個時間長得計算不出來,所以說無量劫中。「◎流轉生死海」:在生死的苦海裡邊流轉不息,輪迴不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注意這個「○」字。你若能返本還原到「○」字上,就能見著十方一切諸佛。這個「○」字是什麼呢?就是什麼也沒有;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無大無小、無是無非、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你把這個「○」字一破開,它就變成一個「一」字,是一切數目的開始。有了一個「一」,以後又加上○字,○、○、○……,你願意加多少都可以,這個數目就變成無窮無盡了。我們說:「等於○。」就是什麼也沒有了。這個「○」字它雖然什麼也沒有,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它裡邊包括著,所有一切的數目也都在它裡邊包含著;這個「○」也就是法界的本體,佛性的本原,你不要把它看輕了。

等「○」字一破開,就變成「一」字,這個「一」也是很要緊。天為什麼清?就因為有這個一;地為什麼寧?也因為有這個一;人為什麼能做聖人?也是因為得到這個一了。所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這個「一」是萬物之母,所以說「得一萬事畢」。你在沒有得到「一」以前,就會到處找這個、找那個,顛顛倒倒的;等得到「一」了,就什麼事情都了啦!怎麼得到這個「一」呢?一切都放下,一切都不執著;沒有執著,這就得到「一」了。再把這個「一」字回復成「○」,那就返本還原,了生脫死,不會再流轉於生死苦海裡頭了。

有諍說生死 無諍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有諍說生死」:有諍,就是有煩惱;有煩惱就有諍,沒有煩惱就無諍了。這個諍,就是勝負心;爭強論勝,自己總要好過別人。因為這個,所以要「好」的這個心正是一個「壞」,就是一個貪;有貪就會有煩惱。修道是以退為進的,不和人爭強論勝。「你好?OK,就讓你好!」「你第一?就讓你第一!」無論什麼都是好事給人,壞事給自己;有利益的事情都給人,有損害的事情都給自己,沒有一點勝負心。

有人說:「那修道也不要修了囉?因為修道是想要好,這也是一個貪心囉?」這是不同的。修道是向佛道上走,那不是貪,只是要回到本來所住的地方而已;因為我們跑出來太久了,所以想要回家。你若把修道誤會成好事應該給別人,只叫別人修道,自己不修,那又錯了!所以你不可以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又去做。譬如忌妒、自私、自利,這都是不應該的,就不要去做;要沒有我相、沒有我,不為自己做打算。因為有所諍,就會有四相心;有了四相心,就不能得到無諍三昧。無諍三昧,就是沒有煩惱、沒有鬥爭了;有鬥爭、煩惱,就有生死。

「◎無諍即涅槃」:你沒有諍了,這就是清淨涅槃,就是如如的理了。「◎生死及涅槃」:為什麼有生死?就因為有涅槃。怎麼會有涅槃呢?也就因為有生死才說涅槃;若沒有生死了,也就不用說涅槃了。若沒有涅槃,也不用說生死了;所以在這個生死上就沒有生死了,沒有生死,就是涅槃。「◎二俱不可得」:你證到真如自性的理體上邊,生死和涅槃就都沒有了,就到本有的自性大光明藏裡邊去了。

若逐假名字 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實 不知聖妙道

「◎若逐假名字」:假名字,就是只有其名而無實體,你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它就是什麼,所以一切的名字都是假名。假設你盡追逐假名,不在真的上面用功夫。「◎取著此二法」:捨不得、放不下生死、涅槃這兩種法,執著在假名字上,而不在真的上面用功夫。「◎此人不如實」:盡在假的上面用功夫,始終都是假的;這種人就不會明白真如實相、真空妙有的道理,不明白這個「○」字。「◎不知聖妙道」:這個「○」字就是聖妙道;是妙不可言的,有說不出來那麼妙。你們各位去研究研究!這個「○」字就是真空,就是妙有,就是我們的大圓鏡智;其他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做智,也都在裡邊包括著。你若盡在假的上面用功夫,那麼佛菩薩、聖人所證得的這個妙道,你是不會了解的。我們研究經典就要明白這個聖妙道,聖人所證得的這個不可思議的聖妙道,就是返本還原,回到本有的境界上;並不是另有所得,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凡夫是不是把這個聖妙道丟了呢?也沒有丟;一切凡夫都具足這個聖妙道,不過他就是不知道怎麼樣修。譬如電腦,要讀過電腦的才知道怎麼樣用電腦;若沒有讀過的,電腦對他來說也是個死物,沒有用的。聖妙道也就像這個電腦一樣。所以我們人修道,就是要明白我們自己本有的這個大圓鏡智;這個大圓鏡智就是人人的電腦,你若把它修出來了,就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單生死、涅槃是假名,你們各位想一想,世界上什麼不是假名?世上的萬物,無論什麼都有個名字,這個名字就代表它的那個樣子。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就叫這個名字呢?不一定的。就拿人來講,小孩子一生出來的時候,你說他叫什麼名字?什麼名字也沒有,就叫小孩子。以後他父母給他起一個名字,他就有了名字了。那麼你說這個名字是真的、假的?本來是沒有的,硬給他起個名字叫Steve、Bill 等等,這一大堆都是假名字。可是人一有了個名字,就著到名字上了。有人罵一個斯帝夫,他就放不下了,氣得不得了。你給他起個名叫Robert蘿蔔,人家一罵Robert蘿蔔,他也不高興了,說:「你怎麼罵我?」他就抱著這個名字不放手了。

所以我常常對人說,我沒出家以前有個假名,叫白中一。那時候我以為自己是中國第一人啦,這個名字很好的。又一想:「這個名字又有什麼呢?在什麼地方呢?」沒有;所以以後就叫活死人,活的這個人已經死了,但這還是個假名。以後守孝時,一般人又稱我「白孝子」,這還是個假名字;出家後又叫安慈,以後叫度輪,現在叫宣化,這通通都是假的。所以你們願意罵哪一個都可以,你們若願意罵度輪,就隨便你罵;願意罵宣化,也隨便你罵。甚至於你們做我徒弟的,願意罵我也都可以的,只要你不怕造罪、不怕下地獄;誰願意罵都可以,我絕對不會對你發脾氣的。

有的人說:「師父,你不要生我們的氣。」我不會生你們的氣,誰對我怎麼樣,我都不生氣的。為什麼呢?你喘你的氣,我喘我的氣,為什麼我要生你的氣呢?一切都是假的、虛妄的。但是我有的時候要用方便的方法來教化人,我不對你發一發脾氣,你總不精進,總是偷懶,總是脫脫拉拉地等明天再修行、等明天再修行;一等等老了,甚至於等死了,也沒修行。這種人我就要對他大發脾氣,甚至於打他一頓!我在香港常常打人的,到美國這兒,還沒有打過誰。那天果寧把我氣得很厲害,我打他一個香板,不知道他有沒有開悟?大約是越打越愚癡,這個香板也沒有什麼功效。這一切一切,你們想一想哪個是真的?什麼叫真的?你追逐這些假名字有什麼用?你若是看清楚了,人家罵你、打你都隨他,甚至於殺了就殺了吧!我現在告訴你們,不要說罵我;你就是打我,甚至把我殺了,我都歡喜的。若不信,你們可以試試看;我絕對不會反抗,不會殺你的。你若敢試,我就拿把刀來給你試一試!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勝
顛倒非實義 不能見正覺

「◎若生如是想」:你若是這樣想。這個「如是想」,是說的下邊這個「此佛此最勝」。「◎此佛此最勝」:這一位佛是最殊勝的。你這麼樣一想,這就是顛倒,是一種執著。因為你沒能了解「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佛佛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沒有哪一位佛是最勝、沒有哪一位佛是最劣的,只是有的佛發願不同。譬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其他的佛沒有發這四十八願;那是不是阿彌陀佛就最勝的呢?不是,都是一樣的。佛是一樣的佛,但因為所發的願不一樣,所以和眾生的緣也就不一樣;並不是佛有優、有劣。佛是平等的、法是平等的、十方賢聖僧也是平等的。

「◎顛倒非實義」:你若在這平等中分勝、分劣,這就不是實相的道理。非實義,就是虛妄的。「◎不能見正覺」:你盡在虛妄的假相上用功夫,始終也不會證得正覺的這種智慧。所以我們不要在假的上面用功夫,要在真如實相上用功夫;不要在死物上用功夫,應該在活物上用功夫。你能在活物上用功夫,就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也能見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

能知此實體 寂滅真如相
則見正覺尊 超出語言道

「◎能知此實體」:你若能知道這個實相無相、無所不相的理體,也就是真空妙有這種真實的理體。「◎寂滅真如相」:真如實相的理體是寂然不動的;雖然寂然不動,可是又感而遂通。「◎則見正覺尊」:你若悟得真如實相這個道理,就知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沒有煩惱,又到什麼地方去找菩提呢?這就是佛的境界。你能了悟這種境界,你也就能見到十方諸佛。「◎超出語言道」:這種真實理體的妙處,不是語言可以說出來的;它是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言語說諸法 不能顯實相
平等乃能見 如法佛亦然

「◎言語說諸法」:世界上一切萬事萬物都在演說妙法,每一類眾生演每一類的法。人就演人的法,天就演天的法,阿修羅就演阿修羅的法,聲聞就演聲聞的法,緣覺就演緣覺的法,菩薩就演菩薩的法,佛就演佛的法;畜生、餓鬼、地獄也各自在那兒演說他們的法。十法界都在說法,每一個法界都各自用它所明白的語言來說一切諸法;這個法門總起來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習氣毛病的。眾生有那些習氣毛病,佛就方便說那些法;等眾生的毛病習氣都沒有了,這一切法也都應該放下。法尚且應該放下,不符合法的就更應該放下;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能顯實相」:言語只能演說方便法,權巧方便地來教化眾生;實相的理體、真如自性是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平等乃能見」:你必須證得本來平等的這種智慧,才能明白實相真如的道理。「◎如法佛亦然」:實相的法是這樣,佛也是這樣,都是平等的。

正覺過去世 未來及現在
永斷分別根 是故說明佛

「◎正覺過去世」:佛的名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聲聞緣覺二乘人所證得的是正覺,還沒有能正等;菩薩證得正覺又證得正等,可是還沒有得到無上;佛既證得正等正覺,而且沒有比他再高的了,所以叫佛。「◎未來及現在」:佛在過去、未來和現在世。「◎永斷分別根」:把分別的根永遠都斷了。什麼是分別根呢?就是這個識。佛轉識成智了,轉八識成四智;把分別的識心變成智慧了,智慧能照見一切諸法實相。「◎是故說明佛」:因為佛把一切的分別心都斷了,所以才稱為佛;佛就是一個大覺者,也就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這位大智慧的人福足、慧足──福也圓滿,慧也圓滿了;所以又叫如來、應供、正遍知、名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 * *
一切萬事萬物在說法,也就是佛在說法;佛在說法,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在說法。佛和一切萬事萬物沒有分開。萬物在那兒說法,是表法,表現出這個法;但眾生還不明白,所以佛慈悲再來說一說。佛說法是不說之說,說而未說;假如眾生明白一切萬物都在說法,佛就不需要再說法了。因為你沒有明白萬事萬物都在那兒說法,你就好像看電影似的,看過去了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所以佛再來說這個法。

美國人不懂中國話,學了中文以後才懂;中國人不懂英文,也要學過英文以後才懂。為什麼這樣子呢?就因為眾生有分別心,所以就只知道一小部分,不能全知道;你若能全知道了,也就了悟佛沒有說法。
* * * *

爾時,真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智慧菩薩把他要對眾生說的法說完了之後,就在這個時候。「◎真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什麼叫真實慧呢?就是真正修行所得到的這種智慧,也就是沒有妄念、沒有分別了。我們所有一切眾生,如果能沒有妄念、沒有分別,當下就能證得這個真實的智慧。證得真實慧,是一念不生的;所以沒有分別,也沒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來遮蓋。這一位菩薩不惜生命勤修六度萬行,所以證得了真實的智慧。他從西北方帶著很多菩薩到這個道場來,也是仰承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也用偈頌來說一說他所證得的這種境界,令法會眾生和當來一切的眾生聞法開悟,早成佛道。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寧受地獄苦」:我們人生在這個世界上有八難,其中之一就叫「佛前佛後難」。我們雖然生在佛後,可是我們還能聞法、聽見佛的名字;有的人一生也不聞佛名字。好像北俱盧洲那個地方,那兒的人有的可以活到一千歲,生活也很快樂的;可是他就聞不到佛的名字,也不聞法、不睹僧。所以說寧可受地獄種種的苦。「◎得聞諸佛名」:我也願意能聽到諸佛的名字;就是再苦我也願意,再苦我也不怕。「◎不受無量樂」:我不願意受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快樂。「◎而不聞佛名」:而不能聽見諸佛的名字。不願意享福受快樂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 無數劫受苦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所以於往昔」:眾生所以在往昔。「◎無數劫受苦」:經過無量無數那麼多的劫都受苦。「◎流轉生死中」:在生死輪迴中流轉不停。「◎不聞佛名故」: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佛名字的緣故。聽到佛的名字,就有機會不受苦;所以說寧可受地獄的種種苦,也要聽到佛名字。況且你不一定要受地獄的苦,才能聽到佛的名字,這只是一個譬喻。

於法不顛倒 如實而現證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於法不顛倒」:《地藏經》上說:「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有人說:「作善事這也是罪,也有業嗎?」不錯,也有罪也有業。「那這個法我不相信了。做惡事有罪業是對的,但做善事怎麼還是罪業呢?」你無心行善那才是真善,你若有心行善那就是惡,你做惡事那更是惡了。古人說得好:「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你若故意說:「我現在要做一點善事,希望來生得到好的果報。」這就是罪業。因為你得到好的果報以後,你就又會去造罪業了。譬如一個一文不名的窮人,他就不會去賭錢,也不會去吸鴉片菸、去吸毒;賭錢和吸鴉片菸的,都是有錢的人。雖然也有一些沒有錢的人又賭錢、又吸鴉片菸;但他那個錢,不問可知一定是搶來或偷來的。

有人說:「我去賭錢,贏來錢好造廟。」這也是惡;你造的這個廟,因果也不清淨,恐怕人也不能修行。或者說:「我想要造個廟,將來我就得到好的果報。」你有這一個「得」,想要得到什麼好的果報,這已經就是罪,就是業了。那要怎麼樣呢?要行所無事;你做善事只是盡到自己的責任,並沒有希望得到什麼好的果報,心裡也不動這個念。你動念,就是顛倒;你若不動念,不用分別心、妄想心去做事,這才是不顛倒法。你若是有心、有念去做善事,希望得到好的果報;這都是貪心,貪心就是顛倒。

於法不顛倒,就是一念不生,什麼念頭也沒有。不是我給佛叩個頭,佛就要保佑我生一個很孝順的好兒子;這完全是錯誤的思想,你不要因為有好處才來叩頭。給佛叩頭,就是恭敬佛;佛是萬德圓融的,我們應該恭敬他。不是像做生意似的要一本萬利,給佛叩一個頭,就要什麼都如你意了;如果佛是那樣子的話,那佛就變成一個貪污受賄的人了。就好像那個做官的,人家給他一點錢,有罪的也變成沒有罪了;不給他錢,沒有罪的也變成有罪了,簡直一點公道都沒有。如果你給佛叩個頭就什麼都好了,那就把佛看成和那些貪官汙吏是一樣的。那要怎麼樣呢?你給佛叩頭,就是恭敬、不求果報,這才是不顛倒。就在這一念!你生一念,那就是顛倒,就是沒能「遠離顛倒夢想」。修行的人也不要想:「我要開悟啊,我要開悟啊!」你越想開悟,它越不開悟,很奇怪的;因為你想開悟這個想,就是個妄想!你要「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只管好好地勤儉去做去,不要管收成怎麼樣,這就對了。不要動念,你有念那就是有心,有心就是妄想;「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你不用分別心去做事,那就不顛倒了。

「◎如實而現證」:你若能一念不生,這就是如實,就能如實證得真如實相了。你問問自己,一天中有多長時間一念不生?你那個心,就好像猴子搬磚似的;把這塊磚搬起來放到西邊去,又從西邊那兒搬一塊磚放到東邊來,一天到晚總沒有閒著的時候。你就是不搬東西,那個眼睛也是東望望西望望,上看看、下看看;這都是念,都是在打妄想。你若不打妄想,不那麼東看看、西看看,上望望、下望望,什麼也沒有了,就能如實證得真如實相。「◎離諸和合相」:二物合而為一,這叫和合。《楞嚴經》上說的假和合等等的相,都要離開了它。「◎是名無上覺」:這才是得到無上菩提的覺道了。

* * * *
師父:這是一個最壞的習慣,不可以說I don’t know,不可以說這種話!這是發狂的人做錯了事自己不承認,才說「I don’t know」。好像一個美國人殺了人,法官問他:「你為什麼殺人?」「I don’t know.」就沒有罪了,因為他是個狂人。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學這個I don’t know,這個不可以學的。
* * * *

現在非和合 去來亦復然
一切法無相 是則佛真體

「◎現在非和合」:佛的實際理體現在不是和合而成的。眾緣和而成的,叫和合相。譬如「攬一微而成眾微」,一粒粒微塵積聚到一起成很多的微塵,很多的微塵又積聚而成大地、山丘,這都是一種和合相。「◎去來亦復然」:過去和未來也都不是和合而成的。「◎一切法無相」:因為一切諸法都沒有一個體相。「◎是則佛真體」:而且連一個「沒有體相」也沒有了;這才是佛的本來面目、本來的實際理體。

若能如是觀 諸法甚深義
則見一切佛 法身真實相

我們人所以不能返本還原,就是因為有所執著。我們看見三惡道的眾生和阿修羅都是顛顛倒倒的,所行所作都不合法。天人看我們所有一切的人,無論你做善事、惡事,是學佛法、或修一切的法,也都是在顛倒,都不合法。我們人覺得自己所行所作已經很好了,我做了善事了、修行了、吃齋了、念佛了、誦經了、拜懺了、拜佛了等等,以為這就是修行用功;但是從天人眼裡看來,我們這兒都是在行顛倒夢想的法呢!怎麼說呢?譬如你吃齋、念佛、拜懺、誦經,希望來生或者發財,或者當官,或者得到其他種種好的果報,這都是顛倒。阿羅漢看天人所行所作,也是顛倒、不合法;緣覺看聲聞的所行所作,也是顛倒、不合法;菩薩看緣覺的所行所作,也是不合法,非常顛倒的;佛見菩薩的所行所作,也是不合法、很顛倒的。

所以十法界裡邊,只有佛不顛倒,沒有分別、妄想了;其餘九法界的眾生,雖然一個法界比一法界高一點,但是也都有顛倒,只是顛倒不同。在他那個本位上,他以為是好了、對了;實際上,還是顛倒。就好像我們廟裡頭這位果童的所行所作,他自己認為是很聰明、很對的;但是我們看他,就非常顛倒。他又東看西看、又要出去各處跑街坊去。還沒有做沙彌呢!天天就要跑街坊,到各處去看;若是做了沙彌、比丘了,那你說怎麼辦呢?那就更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們這個金山寺裡,也就可以分出十法界來;隨時隨地也都是十法界,就看你自己認識不認識。

有念就是苦,無求才是福。你有所念就有所求,無念就無所求;所以說「無心無念福無邊,私欲雜念是罪愆。」有念、所求都是顛倒,就是求做善事也是顛倒。為什麼呢?你做善事是會得到好的果報,但得好的果報後,你又迷了。所以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富貴的人你叫他真正修行,是很不容易的;不容易修行,就會造種種的罪業。所以富貴就容易造罪業,一造罪業,就又墮落了;一墮落,就又受苦了。貧窮的時候他想要發財,所以就去做善事。等到發了財了,不單不做善事,而且還盡無謂的消耗,做種種不合法的事情;這就會墮落了,墮落,就會受苦了。你說這是不是顛倒呢?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求來生有怎麼樣好的果報,也不求升天;因為天福盡了,以後也要受苦。要學無念,無所求、無所貪;所以說「無心無念福無邊」,你若沒有所貪,這就是富貴。你為什麼貪呢?就是你還貧窮,所以你才貪呢!所謂「無貪真富貴,知足小神仙。」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你沒有貪念了,這才是真富貴;常常知足,那就和小神仙一樣快樂。所以我們對一切虛妄和合相都不要執著,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一念不生,萬物皆備於我。

「◎若能如是觀」:你若能這樣地觀察。「◎諸法甚深義」: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究竟義。究竟義,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相就是一念不生,沒有善念,也沒有惡念。所以六祖大師才說「不思善、不思惡」;在你沒有一個善念,也沒有一個惡念的這個時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你說有個什麼?這種境界說是容易,做起來就不容易了;你能五分鐘不生一念,這個功德就勝造恆沙七寶塔了。所以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為什麼呢?因為你把你自己這個法身慧命上了很多肥料了,所以這個功德很大。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的境界。「◎則見一切佛」:你若能這樣,就能親自面見十方三世一切佛。「◎法身真實相」:因為你已經明白佛的法身真如實相的道理,所以佛就常常和你在一起了。

於實見真實 非實見不實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為佛

「◎於實見真實」:佛是究竟覺,離開一切的顛倒、執著、分別、妄想;在真如實相的理體上,證得了自在真如實相的境界。「◎非實見不實」:見著一切的分別、執著、妄想、顛倒,都是虛妄的、沒有真實的體性。「◎如是究竟解」:究竟解,就是「於實見真實」;在實相真如的理體上,證得這種境界、明白這個道理,不再顛倒了。「◎是故名為佛」:因為他得到究竟解,證得真如實相的理體,以如如的智契合如如的理,所以才成為佛、成為究竟覺。

佛法不可覺 了此名覺法
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佛法不可覺」:佛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破眾生的執著,眾生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眾生若沒有一切執著,能一念不生了,就能返本還原,回到本有的家鄉;你若還有一分的執著,那還要有一分的法。佛是如如的,沒有一個知道或不知道。我們眾生都達不到這種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所以才要修、要學;到這個究竟上,是一法不立、萬法皆空的。能說出來的都不是,能覺察到的也不是;所以說「佛法不可覺」,不可用人的思想去覺察它、發現它。「◎了此名覺法」:你若明白這種如如的真如實相的理,沒有一個覺,也沒有一個不覺,這就是明白佛法了。「◎諸佛如是修」:諸佛修道,都是無修無證,修而無修、證而無證。「◎一法不可得」:你若是真正明白佛法了,真正證到佛的果位上;就一法也不立,萬法皆空,只有如如的理體,其他什麼也沒有了。

《四十二章經》上說,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五戒的人;供養一萬個持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個比丘;供養十萬個比丘,不如供養一個阿羅漢;供養一百萬個阿羅漢,不如供養一個證二果的阿羅漢;供養一千萬個證二果的阿羅漢,不如供養一個證三果的阿羅漢。乃至於你供養無量無邊這麼多的菩薩、阿羅漢,也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者。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去找一個阿羅漢來供養呢?你找不著的;那是不是要找一個持五戒的人來供養呢?這你能找得著,但是那又與道理不相應了。為什麼呢?因為「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你要沒有念、沒有心,也沒有想你是在供養一個持五戒的人,這種供養才算呢!你不要特意去找一個持五戒的人來供養,不然又變成顛倒了。也不要聽說供養出家人比供養在家人好,就各處去找;這又是為著求福報,還是貪心。以貪心來供養,我相信佛也不會受這種供養的。那麼要怎麼樣呢?就是行所無事。雖然說供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有那麼大的功德,我也不去找去;就憑我自己的感應,不管有沒有阿羅漢、有沒有持五戒的,我供養就是供養,這才是真實的功德。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以及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西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這三世十方一切諸佛,都是這樣修的;都是把自己的貪心去了,瞋心也沒有了,癡心那更不要說,更是沒有了。所以我們聽經聞法,無論哪一個,隨時隨地都要學得沒有無明、沒有瞋心;再說明白一點,就是沒有脾氣。做什麼事情都要歡歡喜喜的,不要發脾氣;一發脾氣就變鬼了,現出一個鬼的樣子。你若常常歡歡喜喜的,那就是菩薩的樣子;修道的人最主要就是要沒有脾氣,對任何人都要和和氣氣的。不論你學多少年佛法,你的脾氣若還不去,那就是沒有明白佛法;所以各位要特別注意,在金山寺裡邊都不要發脾氣。無論哪一個人發了脾氣,就自己打自己一頓:「誰叫你發脾氣?你真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或者自己罰自己的跪,在佛前跪它一百天,也不吃飯也不睡覺,也不到廁所去。看你還敢不敢再發脾氣!有人說:「那不跪死在那兒了?」跪死,反正就沒有脾氣了。

知以一故眾 知以眾故一
諸法無所依 但從和合起

「◎知以一故眾」:知道眾多是由一而成的。這叫「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為什麼有無量?就因為有一。「◎知以眾故一」:為什麼有一?也就因為有無量。有了這個「一」,麻煩就多了;一切麻煩的事情,都是從這個「一」生出來的。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無窮無盡這麼多的數就都跟著來了;「一」若沒有了,那麼「多」當然也就空了。所以說「一微空處眾微空,眾微空處一微無。」一個微塵若沒有了,一切微塵也都沒有了;眾多的微塵若空了,一個微塵也沒有了。「◎諸法無所依」:所以諸法沒有一個自性,沒有一個自己的體性。「◎但從和合起」:都是互相假和合而成的一種方便法。

前幾天講這個「○」字,它是超出數外的;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超出三界,就是出世了。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我們所有的人都在五行數裡頭,每一個人的相貌都具足五行;瘦瘦高高的屬於木行,臉型上邊尖下邊寬的屬於火行,臉型四方、黃黃的屬於土行,臉色白白的屬於金行,黑黑胖胖的屬於水行。每個人的樣子都不同,就看他合不合局;有的是木火土,有的是木火金。水形和火形,或木行和土行,在一起就會相剋,常常會鬥爭;有的自己本身就金木相剋,有一點金又有一點木,自己和自己就常常鬥爭。這個「○」字,就超出這一些個數的外邊去,所謂「出數」了。

那麼一般人認為人的命運是有一定的。不錯,命運安排是有一定的,但這是對平常人來說的。若是修道的人,就不在這個數裡頭了,這個數就管不著他了;不必問《易經》,也不必問《難經》,不要容易、也不要難了。《易經》準是很準確的,但是修道的人不需要問那個,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修行人什麼都不需要的,生死尚且能了,何況其他的數呢?更應該超出去了。所以不需要信這個。但是我們現在講經,為什麼又講五行呢?這只是講一講,讓你明白這個道理;其實你若一心專門修行,什麼道理慢慢你都會知道的。

這個「○」字是最要緊的,你們各位如果對這個「○」字用功研究去,將來一定是有辦法的,因為它不在這個數裏頭了。這個數一開始就有一個「一」字,「○」字是連「一」也沒有。

* * * *
弟子:苦、集、滅、道四聖諦,說集是招感性。這個招感是自性招來的?還是外面的東西招到自性裏裡呢?
師父:是外邊的東西到你這兒來了。好像那兒來一個人,你這兒看見他,你就和他打招呼,那個人就罵你一頓。這是不是你自己招來的?你若不和他打招呼,不和他說Hello,他也不會罵你啊!這是自己招來的,你這兒招他,他那兒就感了。

弟子:怎麼樣才能斷煩惱?
師父:要斷煩惱就要一念不生,什麼都沒有了。「一切唯心造」,你心裡不動念,什麼麻煩也沒有。Everything is OK,就是不動念,什麼念也不動,什麼心也沒有;一天到晚就是無心,不思不知,無思無慮。我不想好也不想壞,不想成也不想敗,就是去做去;我看著成功和失敗、好和壞、善與惡是一樣的。這是不是變成善惡混淆了呢?也不是的。根本沒有善也沒有惡嘛!善是從惡那兒來的,惡從是善那兒來的;好是從壞那兒來的,壞是從好那兒來的。這不是一樣是什麼?沒有好也就沒有壞,沒有善也就沒有惡;所以大惡者回頭就是大善,大善者若墮落便是大惡。

弟子:聽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如果明白了《華嚴經》,是不是就明白所有的經了?
師父:不止能明白所有的經,而且超過所有經的境界。《華嚴經》的道理包括一切經的道理,不是單單《般若波羅蜜》的道理。

弟子:我爸爸來信說他的師父快死了,我收到信後不知道怎麼辦。要不要打個電話給他?
師父:如果你打一個電話,就能叫你爸爸的師父活過來,那可以的;若是沒有這個神通,那你打這個電話有什麼價值?根本就沒有用啊!你現在Worry這個,等你自己要死的時候,誰來 Worry你呢?誰給你打電話?還是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不要管那麼多閒事,浪費時間!你現在的時間比黃金都貴重,你應該天天打坐修行,這才是你父母親真正的好兒子,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你一天到晚就是管閒事,這兒寫封信,那兒打個電話,又到街上看看有什麼東西,真是太浪費時間了!
* * * *

無能作所作 惟從業想生
云何知如是 異此無有故

「◎無能作所作」:其他的宗教都說天地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默默中有一個主宰,這是「能作」,一切萬事萬物是他的「所作」。可是往真實來講,並沒有一個人能主宰一切的萬事萬物,所以說沒有一個能作者,也沒有一個所作的事。「◎惟從業想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起惑、造業、受報的現象;業又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就是你的妄想造出來的。在最初是個不覺,不覺就是個無明;因為這個無明就生了迷惑,你若沒有無明就沒有迷惑。有了迷惑就生出妄想,有了妄想就造出種種的業;做善業就有善業的果報,做惡業就有惡業的果報,做不善不惡的業就有不善不惡的果報。所以一切眾生所遭遇的,無非是自己所造的業報;根本沒有人支配我們,都是自己造成的。眾生都是隨業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輪迴裡頭出不去。「◎云何知如是」:怎麼知道是這樣子呢?「◎異此無有故」:因為若離開這種道理,就沒有其他的道理可講了。

一般的宗教說我們是受一個神的支配。那麼我們造善、造惡也都與自己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的一切都受別人的支配嘛!但是到受果報的時候,還是要自己去受。這是不合理的。就好像有一個人主使另外一個人去殺人,殺人的這個人雖然是犯了罪,但這個主使的人也應該有一半的責任。如果說是神支配我們,我們的一切都由神來作主;那我們所造的罪業,神也應該分一半才對。如果不是這樣子,他叫我們作一切事情;結果有罪的是我們的,有功的是他的,這就太不合乎道理了。若是自己造的,就與他人無關。做善事,自己就得到好的果報;做惡事,自己就得到惡的果報,這是很合理的。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並不受任何神的支配。如果我們真是受神支配的話,他就應該只叫我們做種種的善,不作種種的惡,因為神是不願意人作惡的。要這樣才符合邏輯!

我們人若有一個神來支配,那麼一切眾生也都應該有一個神來支配他。神支配他,就應該叫他去做善事,不應該讓他去做惡事。那麼神為什麼造出一隻老鼠,又要造出一隻貓來?貓為什麼要去吃老鼠?老鼠又為什麼盡各處偷東西吃?足見這都是牠們自己的業所得到的果報,是自己造的。你看那魚在水裡頭,牠願意向哪一個地方去游,就游到什麼地方去,很自由的;可是魚在水裡頭不知道有水,以為世界就是這樣子的。人在風裡頭生活也不知道有風,你說風是什麼顏色啊?看不見,也就和魚在水裡頭是一樣。都是自己造的業所得的果報,並沒有一個神來支配你,也沒有一個佛來管著你;佛也不管這個閒事,菩薩也不管,神就更管不了。所以各位對這一點應該要注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自己的心造出來的。

一切法無住 定處不可得
諸佛住於此 究竟不動搖

「◎一切法無住」: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對治眾生的貪、瞋、癡,都是方便法門,所以法的本體是無所住的,既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空。空就是無。「◎定處不可得」:法也沒有一個處所,因為它沒有一個實體,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就是空的;既然是空的,又有一個什麼地方可以住呢?「◎諸佛住於此」:諸佛就住在這個非空非有的中道理體。佛不住有、也不住無,有無不立,就是中道。「◎究竟不動搖」:因為佛的法身是無相、無在無不在、如如了了的,所以究竟不會動搖。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西北方的真實慧菩薩說完了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又有一位從下方來的菩薩,名號叫無上慧菩薩;因為他就要繼承佛的果位,將要成佛,再沒有比他更上的了,所以叫無上慧菩薩。他也是仰承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因緣根性,用偈頌來說一說他想要說的法。

無上摩訶薩 遠離眾生想
無有能過者 故號為無上

「◎無上摩訶薩」:這位無上慧菩薩摩訶薩的智慧、修行、願力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無上的,他所說的法也是無上的。摩訶薩,就是菩薩中的一個大菩薩。菩薩,是半梵語,具足叫菩提薩埵;翻譯成中文,就叫覺有情,又叫有情覺。他以自己所覺悟的道理、所明白的這種法,來覺悟十方一切眾生;令十方一切眾生,也同等地得到這種的覺悟,所以叫覺有情。菩薩本來也是一個眾生來著,所有的眾生都叫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覺、有氣血,是眾生的一個別名。菩薩在過去,和你、我現在一切的眾生都是一樣的;不單是菩薩,就是十方諸佛,也都和你、我現在這一切的眾生是一樣的。不過他就是勤修六度萬行,因此成了佛菩薩,所以菩薩又叫有情覺。菩薩又有一個翻譯法,叫大道心的眾生;因為他的道心特別大,不怕一切苦、一切困難,勇猛精進地來修佛法、行菩薩道。菩薩又叫大士,就是大丈夫的意思;所以南海觀世音菩薩又叫南海大士。菩薩又有一個名字叫開士,就是開明之士;菩薩不自私,沒有我見、我相、不妒忌其他的人,所以叫開士。

我們為什麼沒有成菩薩呢?就因為我們懶惰、因循、拖拖拉拉的。好像我們一方面要修行,一方面又想:「哎,等明天再修行吧!」明天又等後天,後天又等大後天;一等等到老了,也不修行,也沒有成就我們所要修行的這個行門。或者有的人就想:「我現在年紀還輕,先不要修行;等我長大了,或者年紀老了再來修行。」可是等長大了,就被世間的這個網給網住了,不能修行了。等到年老了那更不用說,更沒有精神修行了;一等,等到死了也沒有修行,就這樣子拖拖拉拉的。我們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子,不肯發菩提心,不肯行菩薩道,不願意修六度萬行;所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六道輪迴裡頭轉來轉去,沒有出去的一個時候。如果我們不懶惰,也像諸佛菩薩、阿羅漢那樣精進地去修行;我們也早就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也會追到這位無上慧菩薩了。

「◎遠離眾生想」:為什麼他叫無上慧菩薩摩訶薩呢?就因為他遠離一切眾生所有的妄想。眾生所想的,都是為自己作打算,總想怎麼樣才能對自己有利。菩薩就不打這種妄!菩薩打的妄想和眾生不同,菩薩想的是怎麼樣去解除眾生的痛苦,怎麼樣去教化一切眾生;就是再怎麼苦,菩薩也不怕。沒有自己,捨己為人去成就其他的人的功德,這就是菩薩發心;所以菩薩的思想,和我們眾生的思想恰恰相反。我們眾生是自利的,菩薩就想利他;我們眾生是想要自覺,菩薩就想要覺他。有人說:「那我現在就是在行菩薩道,我也是個菩薩了。」不錯,但你還是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不是老菩薩。老菩薩是久遠劫以來都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我們現在才剛剛要往菩薩的道路上走,所以是初發心的菩薩。「◎無有能過者」:這一位菩薩的智慧、修行、道德,沒有人能和他比,再沒有能超過他的了。「◎故號為無上」:因為這樣,所以他的名號才叫無上慧菩薩。

「魚子菴摩羅,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期結果少。」這是說初發心的菩薩,多得不知有多少;可是發心容易滿願難,真正要圓滿菩薩道,是不容易的。魚子,就是魚卵;魚一生卵,就生很多,但是能孵化成魚的很少。菴摩羅,是印度的一種果子;這種果樹一開花就開很多,但是能結出果子的也很少;初發心的菩薩很多,但真正能成就菩薩道的也很少。所以說魚子、菴摩羅、菩薩初發心這三種,在因地的時候都是很多的;但等到結果的時候,能有成就的卻很少。我們既然是初發心的菩薩,就應該發永遠的、長久的菩薩心;不要發五分鐘熱度的這種菩薩心,這是很要緊的。

* * * *
師父對果童說:本來你又餓不死,你還找什麼Job?這麼沒有出息,找不到Job還哭!沒有工作不正好嗎?你不要好管閒事;大人講話的時候,不要在那兒這麼樣子望著聽。尤其我和人講話,你不可以在旁邊聽的;我講中國話你也聽不懂,你在那兒這麼望著,很難看的,這太不懂規矩了!你願意聽可以的,但要趕快長到六尺高;那時候我講什麼,你都可以來聽。我在香港也有一個弟子和你一樣高,我叫他趕快長,他一個禮拜就長三寸。你也不要各處去,Office也不要去的,不要各處去叫人找什麼工作給你做。你不需要作工作,你做小孩子的,現在就應該好好修行才對的。
* * * *

諸佛所得處 無作無分別
麤者無所有 微細亦復然

「◎諸佛所得處」:這個「諸佛」,可以說是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可以說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位佛。若是單單就一位佛來講,這個「諸」字就當語助詞,是來幫助說話的;若是當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這個「諸」字就當「多」字講,就是無量無數無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所得處」的「處」,就是涅槃。諸佛所得到的涅槃,也是無所得。「◎無作無分別」:因為這是本覺自然的,本覺本來就是覺悟的;並沒有任何的造作,也沒有加上什麼功夫,而來得到這個涅槃。沒有造作,也不是用識來分別;沒有分別,就叫智。本有的智慧是沒有造作、沒有分別的。「◎麤者無所有」:麤者,是六粗相。六粗相沒有了。「◎微細亦復然」:微細,是指三細相。三細相也是這樣子,也沒有了。三細相,就是業相、見相、境界相;或者業相、現相、轉相。三細相是很微細、很微細,不容易覺察、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知道的。三細相又是怎麼樣來的呢?是因這個不覺、無明而生的。所以說「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或者「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三細相就是:

一,業相。我們為什麼做了人?就因為我們盡造做人的業,所以就做人來了。好像貓,它就是造了做貓的業,所以就做貓了;狗就造了做狗的業,所以就做狗去了;豬就造了做豬的業,所以就做豬去了。我們現在所以做了人,就因為一念的無明。我們以前和佛是一樣的,因為這一念無明,心就動了;心這一動,就造業了──動就是業。那麼有業就有業報,造惡業就受惡報,造善業就受善報;所以這業相就是因為一念無明而生的。我再給你們講清楚一點,因為不講清楚,你們始終都不明白。這個無明,就是十二因緣裡頭的「無明緣行」,有了無明,就有了行為了;有什麼行為啊?就是男女相愛的那個行為。為什麼男女一見面就互相愛悅,就生出一種情情愛愛的心呢?沒有人說得上來,這就是無明。我們生死根本,就是從這個無明來的。

二,見相。有了業相就有所見,就生出一個見相。因為無明而心動,心動了,就有一個見相生出來了。見相也就是現相。你的心若沒有動,就沒有見相;心若一動,就什麼都有了。所謂「念動百事有,念止一事無。」你念止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三,境界相。有這個見相,就有了境界了;若沒有見相,就沒有境界。怎麼知道有境界的?就是你見到了,由見而現出境界。

「境界為緣長六麤」,由境界這一個助緣,又生出六種麤相來。六麤相是:

一,智相。有了境界,你就對它生出一種愛或者不愛的兩種分別心,也就是有了辨別的智慧了。

二、相續相。你一生出分別心,它就生生不已,相續不斷;或苦或樂、或愛或不愛地分別,接接連連不斷。

三、執取相。因為它不斷的緣故,所以就執取苦樂的種種境界,就有了執取相了。

四、計名字相。執取境界,然後就計較這是什麼名字、那是什麼名字,就執在這個虛妄不實的名字上了。

五、起業相。執著不實的境界,就生出來業相──生出苦業、樂業、善業、惡業的相。

六、業繫苦相。起業相生出來以後,就被這個業纏縛著,擺脫不開。好像你叫人修行,他就說:「我環境不許可喔!家裡有父親、母親、哥哥、妹妹,又有太太、小孩。」這一大堆纏縛,就叫業繫苦相。

這六種麤相佛是完全沒有了,所以說「無所有」。麤相沒有了,那麼細相呢?細相也沒有了,本來無一物嘛!這四句偈說的是佛的內證德,就是佛自己所證的德行,這樣的偈頌有六首;後邊有兩首偈頌,是說佛的外化德,教化一切眾生的德行。

諸佛所行境 於中無有數
正覺遠離數 此是佛真法

「◎諸佛所行境」:諸佛說法教化眾生的這種境界。「◎於中無有數」:是超出一切數之外的,在數目裡頭找不出來這種境界。「◎正覺遠離數」:因為佛已經遠離這一切的數了。眾生才在這個數裡邊,佛已經超出數外去了。「◎此是佛真法」:因為已不墮諸數,所以一切的數都不能包括佛的境界。有數,就是有言語可說、有思想可以想得到;言語的道、思想的路,佛都已經超過去了,這就是佛的真正的方便法門,也就是佛的境界。

* * * *
我們學佛法的人,要沒有我相、我見,沒有執著。你有我相,就是有所執著;你有我見,還是有所執著。有所執著,就不能明白空理。你若想明白空理,就要破一切的執著,不要為自己做打算;要常常利益他人,不要為自己憂愁那麼多,要把一切一切都放下。「放下身心佛自成」,要把身也放下,心也放下。我們為什麼不自在?就因為身心都放不下;身心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因為這個,所以我們不要有一種貪欲心。我們吃東西不一定要吃好的,但是也不一定要吃不好的;穿衣服也不要穿最漂亮的,能遮寒就可以了;住房子也是這樣子,不要住很美麗的房子。不要盡為這個身體來憂愁!把頭髮都愁白了,這個身體到時候還是一樣不幫忙,還是要退休了;既然它到時候一定要退休,你又何必為這一個假的東西這麼憂愁呢?
* * * *

如來光普照 滅除眾暗冥
是光非有照 亦復非無照

「◎如來光普照」:「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也就是佛的一個別名;每一位佛都有十個名號,所以又叫通名。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心和佛的智慧光明相接觸,就能把心裡的貪、瞋、癡給照沒有了,生出戒、定、慧來。一切法也就是佛的光明,因為這個法是佛所說的;我們眾生學習佛法,就會開智慧,這也叫佛光普照。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是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習氣毛病;每一類眾生有他自己的習氣毛病,就好像每一個人所歡喜的味道不同一樣。有的願意吃酸的,有的人願意吃甜的,有的人歡喜吃苦的,有的人歡喜吃辣的,有的人歡喜吃鹹的;酸、甜、苦、辣、鹹五味,各有各的所好。

佛說法也是這樣的,有的人歡喜小乘、佛就給他說三藏教;有的人歡喜大乘,佛就給他說般若、法華、涅槃或者華嚴。所以佛教又分出藏、通、別、圓,也就是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每一個教法不同,這是按著天台宗的說法來分的。若按照賢首宗來講,就有小、始、終、頓、圓,也就是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五教。這是因為每個人歡喜的教理不同,所以佛才說出這麼多的教理;說完了這一部經,又說那一部經。每一部經都是為了對治眾生不同的習氣毛病而說的,若是眾生需要這部經典,這部經就是真的;眾生若不需要這部經典,那這部經就是假的。有用就是真的,沒有用就是假的,因為他沒有用嘛!真的又怎麼樣呢?所以能對治眾生的機,能去眾生毛病的,就是真的;不能去眾生習氣毛病的,就是假的。

所以佛最後入涅槃的時候,有人問:「佛您說這麼多的經典,這要怎麼樣流通呢?」佛說:「我一個字也沒有說,又有什麼經典呢?」明明說了那麼多的經典,卻說一個字也沒說,佛是不是在打妄語呢?這就是說:有用的就是真的,沒有用的就是假的。眾生若都不依著經典來修行,那當然就一字也沒有了。所以佛預先就說過,佛法滅的時候,最先滅的就是《楞嚴經》;現在真正就發生這種情形,有很多人都說《楞嚴經》是假的。究竟真的、假的?也沒有什麼憑據。一般學者批評《楞嚴經》是假的,這還不算;有的出家人居然也公開說《楞嚴經》是假的,這是出家人隨著學者的境界轉了。慢慢地,人就造出一個學說來,說《楞嚴經》是假的;大家若都說它是假的,就沒有人學了,〈楞嚴咒〉也就沒有人念了。久而久之,一個傳十個,十個傳百個,百個傳千個,千個傳萬個;佛教徒本身也都動搖起來了,沒有一定的智慧來認識這個法了。漸漸地不單《楞嚴經》是假的,所有的佛經都是假的,沒有哪一部佛經是真的,佛法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消滅了;所謂末法、末法,就是這樣子末的。究竟哪一個法是真的,哪一個法是假的?其實無論哪一部經,只要是對你有利益,你覺得它好,這就是真的。你覺得它對你沒有利益,這就是假的,就是佛說的也是假的;因為它不對你的根機,就算是佛說的又有什麼用啊?

「◎滅除眾暗冥」:滅,就是熄滅。眾暗冥,就是你那八萬四千習氣毛病,不盡就是貪、瞋、癡;貪、瞋、癡三毒,是總起來說的。由貪、瞋、癡而生出來無數無數、無量無量、無邊無邊那麼多的習氣毛病,這都叫黑暗。學佛法就是要把你這些個習氣毛病都去盡。「◎是光非有照」:你不要執著佛光,說:「我怎麼沒有看見佛光呢?」你研究佛經,開了智慧,這豈不就是佛光普照嗎?你若越研究越糊塗,越不懂得真正佛法的道理;這是你沒破除自己的習氣毛病,不能說佛光不照你。你自己不開智慧,還是那麼貪、那麼瞋、那麼癡,一切都還是以前那個老樣子,一點也沒有改;你自己的智慧光明現不出來,那就是佛光不普照。「◎亦復非無照」:你自己的智慧光明現出來了,這就是佛光普照;這也不是有照,也不是無照,是照而無照,無照而照。

再舉出一個很淺顯的例子,說明一下這個佛光普照的意思。這個佛光就像電力公司一樣,電力公司那兒有很多電。好像我們佛堂,電的線路都安裝好了,本來電是通的;但你不開那個開關電還是不來,燈也不會亮。你若一開那個開關,燈就亮了。同樣的,你只要把你那個心的開關打開來,佛的光就會照著你;你心裡頭的開關若不打開,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你。所以各位啊,要把你的心量打開,接受佛的智慧光明。

於法無所著 無念亦無染
無住無處所 不壞於法性

「◎於法無所著」:佛說一切法是為著度眾生,若眾生都沒有了,一切法也就空了。所謂「法不自法」,法本身對它自己一點用都沒有,佛是對眾生而說法。佛經就是眾生經,就是心裡頭的經;所以一切一切都要問問你自己的心,心真則事實。你的心若真了,那個法就是真的;即使它是假的,也變成真的,因為你沒有那麼多的分別心。你的心裡若有很多的分別,那麼真的經也會變成假的,真的法也會變成假的法,就不靈了。持咒也是一樣,你念咒若沒有分別心,沒有妄想,即使那個音念得稍微錯一點,也會有感應的;你若盡用分別心、妄想心來念咒,那個咒就是再靈也不靈了。所以說:「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是邪。」也可以這麼說:「真人念假經,假經也是真;假人念真經,真經也是假。」不是經有真假,是你「仁者自生分別」;自己心裡想想這個、想想那個,這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這就是一點佛法也都沒有懂!懂得佛法的,絕對不會在這個地方用功夫的。有人說:「不分別,那不就變成傻子、愚癡的人了嗎?」但是你辦不到啊!你想不分別都做不到的,你心裡頭不是分別這個,就是分別那個,這就是有所著住;「於法無所著」,就是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了。

「◎無念亦無染」:沒有一個淨念,也沒有一個染念。所謂「染、淨具不立,常御白牛車。」染、淨都不執著,就可以常常趕著那個大白牛車。「◎無住無處所」:法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住而無所不住的;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小小的地方來住呢?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在我們這個自性裏頭包括著呢!「◎不壞於法性」:法性就是這樣子盡虛空、遍法界的,不是單單這一個小地方是我的,那個大地方不是我的;或者那個大地方是我的,這個小地方不是我的。沒有一個是我的或不是我的,沒有任何東西是超出法界之外的;森羅萬象,都在這個法性裡頭包括著。

此中無有二 亦復無有一
大智善見者 如理巧安住

「◎此中無有二」:無有二,就是一。在性上就是不二,這就是不二法門。「◎亦復無有一」:一也不立,一法不立,萬法皆空。所以一也沒有,二也沒有,也沒有這個「沒有一、沒有二」的念,連這個念都沒有了;你若有一個「沒有二」的念,那還是有掛礙,還是有念,還是虛妄。連「沒有二」那個「沒有」的念都沒有了,這才是「真空無人我,大道無形像」的境界。「◎大智善見者」:有大智慧善見一切的人。「◎如理巧安住」:就能不可思議地安住在真如的這種妙理上。他住而無住,所以叫安住。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復無
三界一切空 是則諸佛見

「◎無中無有二」:所謂無一無二,也就沒有二。「◎無二亦復無」:連那個「沒有二」的心念也要沒有了它,就是一念也不生;你若還有一個「無二」的念,那就是沒有空。「◎三界一切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所有的三界都空了,這個空,就是第一義空。連第一義也空了,這個時候,就與法界合而為一;法界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也就是法界。「◎是則諸佛見」:這是諸佛共同的一種見解、境界。

凡夫無覺解 佛令住正法
諸法無所住 悟此見自身

「◎凡夫無覺解」:凡夫的知見總有一種罣礙、執著,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對一切一切都不明白。「◎佛令住正法」:凡夫的執著這麼大,佛就教一切眾生住於正法,不要有邪知邪見。「◎諸法無所住」:眾生住於正法,那麼法又住於什麼地方呢?諸法本空,那有一個住不住呢?「◎悟此見自身」:你若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把一切的執著都破了,而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 * * *
弟子:《道德經》我們可不可以研究?
師父:《道德經》也是講修道的問題,這可以研究;但是它的理論還是沒有超出三界。你若是明白佛法了,什麼經都可以看的;若還沒有明白,就會越看越迷。

我們現在改建金山寺,已經做了八、九個月,將要完工了;在這個時候更應該努力,不要以為就快做完了,就馬馬虎虎了。越是接近完成的時候,越要認真去做去;趕快把它做完,了一個心願,我們各位也都圓滿功德。本來我們建道場,不一定要說有沒有什麼功德,就是盡上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力量;這也就是一種布施,布施我們的力量、精神。我們改建道場的這一部「經」,就快要念完了;不要後邊還剩幾句就不念了,要把它念圓滿了,圓滿才是功德。各位要拿出一種真心、一種真正的力量來把它完成,不要在最後這個階段拖泥帶水的。所以各位在改建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應該特別努力。我看有人沒有工作了,就很不高興的樣子。你不要怕沒有工作,這裡做完了,那邊的廟又出來了;只要你拿出真正的力量,一定會有事情給你做的,不要怕沒有事情做!我們做這個事情就是修道,就是護持道場、興建道場;所以各位在這最後關頭不要懈怠,剛剛要勝利了,你若一懈怠,那就前功盡棄,又要從頭練過了。

還有,過幾天市長候選人和市參事要來我們這裡;到時候我們廟裡邊的人,都要特別注意外邊來的都是什麼人,還有他們手上拿的都是些什麼,不可以馬馬虎虎的。有可能我們本來想要好,結果出了很大的一個麻煩也不一定的;所以我們裡邊的人都要特別小心謹慎,不要發生什麼意外。
* * * *

非身而說身 非起而現起
無身亦無見 是佛無上身

「◎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金剛經》上說:「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本來沒有一個真實的身體,而說這個身體,這是說的法身。佛是常常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無在無不在、無知無不知、無照無不照、無現無不現;不像眾生所分別的,有起有不起、有動有不動。佛是靜不礙動,動不礙靜,動靜一如的。「◎無身亦無見」:既然沒有身了,又怎麼會有個見呢?所以身也無身,見也無見。無身、無見,就是佛的無上法身、佛的無上見。「◎是佛無上身」:佛的無上法身是沒有形相的,是本來具足、本來圓滿的,猶如虛空一樣。所以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你若想認識佛的境界,你的意念裡邊要什麼染污法都沒有;不單染污法沒有,淨法也不生,那才可以的。

如是實慧說 諸佛妙法性
若聞此法者 當得清淨眼

「◎如是實慧說」:像前邊所說的這種種道理,是我從實慧菩薩那兒聽來的,他是這樣說的。「◎諸佛妙法性」:這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妙法性。「◎若聞此法者」:若有人聽見這種的妙法性。「◎當得清淨眼」:他就會有大智慧,就會證得佛的清淨法眼了。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就在第九無上慧菩薩說完了偈誦之後,就在這個時候,又出來一位堅固慧菩薩,他也是仰承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普遍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與根性:怎麼樣才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然後用偈頌來說一說,令你、我現在的眾生有機會聞到佛的正法。

這位菩薩為什麼叫堅固慧菩薩呢?因為他是用智慧的力量,修成了菩薩道,所以能「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但可不是像蘇東坡那個樣子。蘇東坡懂得一點口頭禪,就多少有點光芒外露的這種態度,也多少有點自滿的心理;也就是得少為足,中道自劃。他常常習學坐禪,所謂「久坐有禪」,坐的時間久了,他就有點境界。他往那兒一坐,就覺得自己這個身量很大,現到每一位佛的前面,在那兒頂禮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和他自己互相都現出光明,照遍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他就說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稽首,就是頂禮。天中天,就是佛;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他向佛來頂禮,毫光照遍三千大千世界;八風都再也不能吹動他,穩穩地端坐在紫色的蓮華上。

寫完以後,他覺得這個境界非常之妙,簡直妙不可言、妙到極點了;他恐怕沒有人知道他這個境界,所以就要炫耀一下。當時江浙一帶有一位很有名的禪師,就是佛印禪師,在鎮江江天寺那兒做住持。江天寺也就是一般人說的金山寺。他就想去請教佛印禪師,意思就是要露一手;也就是說:「你這個和尚有修行、有境界,我蘇東坡學士也不遜於你,也一樣功夫很了不起的。」於是他就叫侍者把寫好的偈頌送到金山寺去給佛印禪師看。

佛印禪師一看,就給下了四個字的批子。這四個字是什麼呢?這話說得很粗的,一般人都不願意說這個話;但是他不是用說的,是用筆寫的。這四個字就說「放屁!放屁!」就給這個侍者拿回去了。侍者大約不認字,所以佛印禪師批的是什麼他也不知道,就拿回去給蘇東坡。蘇東坡一看,就大發無明,說:「我寫得這麼好的偈子,你這麼樣罵我。我一定要去和你這個和尚來算一算帳!」就氣呼呼地來到江天寺,見著佛印禪師說:「哎!你怎麼說我寫的那首偈頌是放屁呢?」佛印禪師說:「你說八風吹不動你,怎麼我用兩個屁就把你從江的南邊蹦到江的北邊來了?你這還叫八風吹不動啊?」蘇東坡一想:「是啊!我自己說八風吹不動,怎麼被他寫這麼四個字就受不了呢?」一想,自己功夫還是不行,還是沒有和尚的功夫高;趕快叩頭求懺悔,又回去再修行去了。

什麼叫八風呢?八風,就是稱、譏、苦、樂,利、衰、得、失,或者利、衰、毀、譽。

一、稱。稱,就是有人稱讚你,說你如何好如何好,怎麼樣第一,怎麼樣了不起。若是沒有功夫的人,被人家這麼一稱讚,就抱著這個稱讚飛上天去了,升天了!為什麼呢?就因為歡喜了,歡喜就好像在天上一樣。

二、譏。譏,就是譏諷;用種種的語言來諷刺你,令你受不了。你受不了,就抱著這個譏諷跑到地獄去了。為什麼跑到地獄呢?就因為很憂愁、很不高興,說:「這個人怎麼這樣譏諷我、誹謗我?真是可惡!」一發脾氣,這就等於在地獄裡一樣。不是死了才下地獄或上天堂,就是活著的時候,你歡喜了就是天堂,你憂愁了就是地獄。你憂愁或者發脾氣,就好像自己給自己上刑一樣,很痛苦的。

三、苦。苦,就是受苦。苦來了,你受不了,這也是被八風吹動了。

四、樂。樂,就是所享的福。樂來了,你被樂所搖動,這也是被八風吹動了。

五、利。利,就是有利益。對你有好處你就高興,這也是被八風吹動了。

六、衰。衰,就是沒有利益、衰敗、有損失了。對你有利益就歡喜,對你有害處就不高興,這都是被八風吹動了。

七、得。得,就是有所得了,這也是個風。

八、失。失,就是丟了,這也是個風,會讓你動搖。

毀,是有人誹謗你;譽,是有人讚揚你。這八種風人人都不容易認識,所以容易被搖動。你說不搖動了:「我可以了,我可以了!」等境界來了,又不認識、又不可以了,這就要從頭再修過!

堅固慧菩薩有堅固的智慧,能認識境界,不被境界所轉,對這種種的境界都不動搖了。所以有堅固心的人就能轉變一切的環境,而一切的環境不能轉他。有的人對我說:「我不能修行啊,因為環境的關係,這沒有辦法。」什麼叫沒有辦法?你盡講耍賴的話!你可以把環境打破,不隨境界轉嘛!把這個境界轉過來,不為境界所轉,這樣子就叫堅固慧菩薩。
「◎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他也是仰承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與根性,怎麼樣才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然後用偈頌來說一說,令你我現在的眾生有機會聞到佛的正法。
* * * *

有的時候有因緣,我們就到外邊去給一般人講演。每一次講演,你們都要選出四個人來先講;因為我們現在人太多了,如果每一個人都輪著講演,時間就占得太長。四個人出來,每一個人講五分鐘到十分鐘。我們裡邊的人到外邊,坐也不需要坐在一起,也不要坐到前邊。最好分開坐,有的坐到中間,願意坐到後邊的就坐到後邊;這樣可以知道外邊人對我們有什麼樣批評、反映。對我們有好的批評,我們也不應該自滿;有不好的批評,我們應該要改善,要把不對的地方改了它。你不改,永遠地錯下去,這是不對的。「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一定要接受外邊的批評,我們也要勇於改過。但是離開的時候,要趕快集中到一起;不要有落後的,以免丟了!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師父:你殺過魚嗎?
弟子:殺過。
師父:殺過老鼠沒有?
弟子:沒有。有一次一隻老鼠跌到水盆裡淹死了。
師父:不是你把牠淹死的嗎?
弟子:不是。
師父:殺過人沒有?
弟子:沒有。
師父:你沒有把你爸爸殺了?
弟子:沒有。
師父:沒有殺你媽媽?
弟子:沒有。
師父:你不聽他們的話,就是「殺」他們。他們心裡很痛的,就等於被殺一樣。你對他們打妄語,他們知道你打妄語心裡也很痛的,就像你拿刀扎他們的心一樣的。你有沒有這個情形?
弟子:有!.
師父:有就要懺悔。你能真正地懺悔,以前所做的罪業就都清淨了,以後不要再造。為什麼還要想一想?是不是還捨不得放下,還要做這個事情?
弟子:不會再做了!
* * * *

偉哉大光明 勇健無上士
為利群迷故 而興於世間

「◎偉哉大光明」:偉哉,就是偉大得很!非常偉大。大光明,就是說的佛。佛是非常偉大的,佛的光明智慧已經無以復加,到了最高的程度上了。「◎勇健無上士」:勇,就是勇猛;健,就是強健、強壯的意思。譬如「健步如飛」,就是說這個人非常地強壯,走路就像飛似的。又,勇健,就是能忍。不是說和人去作戰,把對方戰敗了,非常地勇猛;而是勇猛於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學習智慧,對這六度萬行都很勇健,都走在一般眾生的前面,這叫勇健。無上士,是佛的十號之一,也是佛的一個通名。

「◎為利群迷故」:佛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呢?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迷惑的眾生返迷歸覺,捨邪歸正,返本還原,見到本來的面目。群迷,就是這一群都迷了;所有的一切眾生都在迷著呢!所以眾生又叫群迷,又叫有情。那麼「利群迷」的「利」,是不是叫人迷得多一點、深一點,就是利益他們嗎?不是的。這個「利」,就是叫他們迷得少一點、淺一點;一天比一天不迷,返迷歸覺,這才是利益眾生。不是說有的眾生在那個地方正吸毒呢,「我利益他,再給他多一點毒藥吃。」這不叫利益他!所以這個道理你要認清楚了。「◎而興於世間」:而出興在這個世間上。興,就是出興。世間,世間有三種: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

一、器世間。器世間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
二、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就是一切眾生的世間。
三、正覺世間。正覺世間是佛、菩薩、證果阿羅漢等這一切聖人的世間。

這裡所說的世間,包括了這三種世間。佛出現於世,就是為著教化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也都明心見性,究竟成佛。

佛以大悲心 普觀諸眾生
見在三有中 輪迴受眾苦

「◎佛以大悲心」:佛有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叫四無量心。佛所常用的就是大悲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和誰越無緣,就越要用慈心來待他,慢慢就有緣了;如果你和一個人沒有緣,你就不注意他,那麼你們始終都是沒有緣,所以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常常說,要總看自己的不對,不要看其他人的不對。那麼佛有什麼不對嗎?佛沒有什麼不對,不過他以眾生的不對作為自己的不對。所以說:「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我常常給你們講這個,但是你們聽了多少遍了,也能背得出了,就是不會用,常常還是議論其他人的不對。不叫你們「莫論他人非」還好一點,叫你們「莫論他人非」,你們就更論得多一點,說得多一點:這個又不對啦,那個又有什麼毛病啦!這樣一來,就在麻煩裡邊又弄出麻煩來了。你若能這麼想:「他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他人的罪業就是我的罪業,他人的過錯就是我的過錯,我和其他人沒有彼此的分別。」這就是同體了。你能把別人看成一體同觀,這就是個大悲心。佛也就是用這個大悲心。「◎普觀諸眾生」:普遍來觀察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眾生。「◎見在三有中」:佛見一切眾生在三有裡邊受生死。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一、欲界。欲界裡的眾生,欲念都非常的重。若沒有欲念,就會證果了;就因為有這個欲念,才不能證果。你為什麼有生死呢?就因為你有欲念,這個欲念就是生死的根本;你若斷慾去愛,你的生死就會了啦!有欲就有漏,有漏就有生死。你若沒有欲就無漏了,無漏就了生死了。沒有欲,這就是地獄門關上了,所以修道主要是要沒有欲念。

二、色界。色界天還有形色,有形質可見。

三、無色界。無色界天就沒有形色可見了,只有一個識,還有一個分別的識。因為有這個識,還有所分別,分別的根還沒有斷,所以也就超不出去三界。色界天就更不用說了,色界天只比欲界天高一等,無色界又比色界高一等,但是他們也都沒有了生死。

佛看見一切眾生在三有裡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今生給姓李的做兒子,來生又給姓張的做孫子,再來生又給姓王的做爸爸。有的時候前生是父子,今生變成了兄弟了;有的前生是做父親的,等到來生又做了孫子了。有的時候做好事就升到天上去了,有的時候又做阿修羅了,有的時候又做餓鬼,有的時候又做畜生,有的時候又墮地獄去了。就這樣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他還不承認,說:「哪有這麼多的講法?人死了就像燈滅了似的,什麼也沒有了。」這是一種斷滅的邪見。有的外道又說:「人常常是做人的,不會做畜生。」這是執常的邪見。執著斷見、常見的人,都是沒明白因果循環的道理。

「◎輪迴受眾苦」:在六道輪迴裡受種種的苦。苦有三苦、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種種的苦有說不完那麼多。眾生在輪迴中,就要受這麼多的苦,不是受這個苦,就是受那一個苦,甚至於有一人受多苦的,也有多人受一苦的。一人受多苦,就是一個人經歷很多的苦。多人受一苦,就好像有戰爭的地方,很多的人被打死了,或因為戰爭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這都是多人而受一種的苦。這種種的苦,真是一言難盡。

唯除正等覺 具德尊導師
一切諸天人 無能救護者

「◎唯除正等覺」:所有的眾生在三有裡邊輪迴輾轉,受一切的苦惱;除了正等正覺,「◎具德尊導師」:具足福慧雙圓這種德行的大導師之外。大導師就是佛。「◎一切諸天人」:所有一切諸天的天人。「◎無能救護者」:沒有哪一個是能救護眾生離苦得樂的。只有佛能把眾生這一切的苦惱給解除了,所以佛是三界的一個救護者,能以大悲心來拔除眾生的諸苦。我們每一個眾生,只要願意改惡向善、改邪歸正、改過自新,願意迴光返照、返迷歸覺,都能得到佛的救護。

若佛菩薩等 不出於世間
無有一眾生 而能得安樂

「◎若佛菩薩等」:假設佛菩薩和一切的聖眾。「◎不出於世間」:不出現於三世間。「◎無有一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而能得安樂」:是能得到安樂的。

如來等正覺 及諸賢聖眾
出現於世間 能與眾生樂

「◎如來等正覺」:佛成了正等正覺,出現於世。「◎及諸賢聖眾」:十方一切賢聖僧等,也都出現於世。這就是說佛寶、法寶、僧寶三寶具足。「◎出現於世間」:出現在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能與眾生樂」:他們能給一切眾生真正的快樂。什麼叫真正的快樂呢?沒有苦,就是真正的快樂,離苦得樂了。

若見如來者 為得大善利
聞佛名生信 則是世間塔

「◎若見如來者」:若有人見佛。「◎為得大善利」:是為了想要得到大善利。大善利,就是想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想依法修行,將來成佛,這是最好的一件事。「◎聞佛名生信」:因為想要成佛,所以聞到每一位佛的名字,都生出一種信仰心。「◎則是世間塔」:這個人就是世間的一個明燈,因為他是世間一個想要覺悟的人;想要覺悟必須要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光明,所以就猶如燈塔一樣。

我等見世尊 為得大利益
聞如是妙法 悉當成佛道

「◎我等見世尊」:堅固慧菩薩和其他九位菩薩,以及你、我現在這一切眾生,都是「我等」。我們想要見世尊、佛。「◎為得大利益」:就是為了要得到大利益,也就是要成佛。「◎聞如是妙法」:聞佛所說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妙法。「◎悉當成佛道」:將來都應當成佛的。《法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或者單合掌,乃至小低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我們現在修行很容易的,不像釋迦牟尼佛修成佛那麼樣困難。我們到這個廟上,或者單合掌,或者就這麼低一低頭,再能念一聲「南無佛」,就都會成佛道。南無佛,就是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南無法,就是南無十方三世佛所說的一切尊法;南無僧,就是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不要說具足念三寶的名字,就單單念一句「南無佛」,都會成佛。

諸菩薩過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淨慧眼 了諸佛境界

「◎諸菩薩過去」:所有來到菩提樹下金剛道場的這一切諸菩薩,在過去的時候,「◎以佛威神力」:都常常仰承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得清淨慧眼」:而證得清淨的智慧眼,照了諸法實相。「◎了諸佛境界」:所以他們明白一切諸佛的境界。諸佛的境界又是什麼呢?諸佛的境界就猶如虛空一樣;虛空雖然是空的,但是一切有形象的物質都在這個虛空裡頭包括著。所以諸佛雖然如虛空,但是還能生出來妙有;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有不二,這就是諸佛的境界。

今見盧舍那 重增清淨信
佛智無邊際 演說不可盡

「◎今見盧舍那」:我們現在見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的這位釋迦牟尼佛,所現出來的這個千丈盧舍那佛。「◎重增清淨信」:重,就是重重無盡、增增不已,增了一份又一份。清淨信,就是沒有染污法在裡頭。有的人信佛,是因為佛相好莊嚴他才信,著到佛的相上;這裡邊就有貪心,貪佛的相好莊嚴,這種信就不是清淨信。有的人學佛法,不是想要弘揚佛法;是想學了佛法以後做大法師,有一個法師的架子,或者是想要去和人辯論,去辯贏所有的人。這也不是一種清淨信,這裏邊都有染污法。有的信佛的人雖然也信法、信僧,但一看見法師,就生出一種不清淨的思想,這都不叫清淨信。清淨信就是懇切至誠地信,沒有絲毫染污的法,沒有絲毫情啊、愛啊在裡頭。「◎佛智無邊際」:佛的智慧是沒有邊際的,超過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的智慧。「◎演說不可盡」:你就怎麼樣來形容,也沒有法子可以把它說完了。因為佛的智慧已經超出一切眾生的思想和語言,所以你不能用語言來把佛的智慧給說明白了。

* * * *
師父:她是有神通又遊戲,但是得要成佛之後才可以;沒有成佛之前,不要打這個妄想。等成佛之後,再打這個妄想;因為現在打了也沒有用,你還沒有成佛呢!你想學這個,要等你成佛之後才可以學的。她是不是有這個意思在裡頭?
女眾:No!不是
師父:她在狡辯!若沒有,她絕對不會問的。她所犯的毛病就是狡辯。明明她不對,還要找出一個理由來說她對了;明明她錯了,她也不承認錯。這是她在家裡跟她爸爸學的一種壞習慣!你現在還是個小孩子就這麼壞,將來長大了,那不就更壞了?
* * * *

勝慧等菩薩 及我堅固慧
無數億劫中 說亦不能盡

「◎勝慧等菩薩」:從西方來的這位勝慧菩薩和其他八方來的各位菩薩。「◎及我堅固慧」:以及我這個上方的堅固慧菩薩。「◎無數億劫中」:在不知道有多少的億萬大劫裡邊。「◎說亦不能盡」:想要把佛的智慧和境界說出來,也不能完全都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