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如來名號品第七 & 四聖諦品第八

「如來名號品第七」: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本來每一位佛都有一萬個名字,但是因為眾生的記憶力太壞了,一萬個名字就是一輩子也不容易記起來;後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共同開了一個會議,決議把佛的名號減少一點,由一萬個減成一千個。經過一段時間,這一千個名字還是太多;諸佛就又來研究這個問題,又把它減成一百個。這一百個名號過了一段時間還是太多,就又把它減成十個;所以現在每一位佛都有十個名號。這十個名號是:

(一)如來。如,是乘如實之道;來,是來成正覺;也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這是一個解法。《金剛經》上又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從一個什麼地方來,也沒有到什麼地方去;不來不去,所以叫「如來」。又者,如,就是理的本體;來,就是事的名相;如來,就是理事不二,也就是本經的宗旨,理事和合,理事無礙。
(二)應供。佛應該受人天三界的供養,受世出世間的尊敬,所以叫應供。
(三)正遍知。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四)明行足。佛的智慧光明很圓滿。
(五)善逝。就是到一個美好的地方去。
(六)世間解。佛能了解一切有情、無情世間的事。
(七)無上士。沒有再比佛更高尚的了。
(八)調御丈夫。佛是能調御三界眾生的一個大丈夫。
(九)天人師。佛是天、人的一個導師。
(十)佛、世尊。「世尊」是中文,就是世出世之尊。出世,就是超出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世界叫欲界,是在欲界六天裡邊;和色界天、無色界天合稱三界。世尊就是三界以內和三界以外之尊。

「佛」是梵語,具足叫做「佛陀耶」,英文叫「不大耶」(Buddha之音)。這個「不大」,可以說不大也不小,所謂「不大不小,非去非來;微塵世界,交映蓮臺。」「不大不小」,你說佛大嘛?他也不大;他可以「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佛就在一根毫毛的頂端那麼小的地方可以現出一個大的世界來,也可以坐在一粒微塵裡轉大法輪,這都是小中現大。他又可以把十方世界再縮到一粒微塵裡邊,這又是大中現小。你說他小嘛?,他也不小;你說他大嘛,他又不大,所以說不大不小,小大無礙。「非去非來」,你說佛有到什麼地方去嗎?他也沒有到什麼地方;你說他來了嗎?他也沒有來。因為他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在而無不在的;所以沒有來,也沒有去。「微塵世界,交映蓮臺」,在盡虛空、遍法界,無量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裡邊,互相交映;你那個佛光明照耀我這個世界,我這個佛光明也照耀你那個世界,互相放光普照法界。那麼也可以說是多,也可以說是一;大小無礙,一多無礙。佛的法界就有這種種無礙的境界。

這「佛陀耶」其中有三個意思: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是覺滿。自覺,就是無論做任何的事情,他都有迴光返照,反求諸己這種的精神。換一句話說,也就是自己不會糊塗;不糊塗,就是真明白。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利益眾生,對自己有好處,對其他人也有好處,這叫自利利他。佛在過去生中,什麼事情都做過。有一生他做鹿王,雖然是隻鹿,也能教化國王改惡向善,發菩提心。他也做過木匠、瓦匠。他做木匠的時候,給任何人做工都是盡心竭力地去做去;除了他自己所應做的那一份之外,他又拿出他的力量來幫助其他的人。不像一般人做工,都不願意把整個的力量拿出來做。不論做什麼工作,他都是拿出一半的時間來利益其他人、利益眾生;所以他的所行所作,都可以做一般人的榜樣。他也常常去造廟、造橋。造道場的時候,他更是特別的熱心,不是只為了賺一點工錢;他是盡心竭力,拿出他的整個精神來建道場。他也做過瓦匠,也是專門利益其他的人。就因為他生生世世都是利益他人,那麼「自覺」就圓滿了。而且他不單自己這樣做,還領導其他人也都這樣熱心去工作,所以「覺他」也圓滿了。自覺圓滿,覺他也圓滿,這就叫「覺行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所以佛就是利益眾生的。我們想學佛的人就要利益眾生,不要常常為自己做打算,要向大體上看。好像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人人都很迷、很顛倒;我們想法子領導、教化所有的人都不迷、不顛倒了,這就是自覺覺他的一種工作。

這一品文當第七品,所以叫「如來名號品第七」。在《華嚴經》的「七處九會」中,它是在第二會裡邊。第一會是在菩提道場說的,第二會是在普光明殿說的。這個普光明殿是一切的珠寶造成的,所以能普放光明。前面所講的六品都是「生信分」,勸人生信,明白因果。這一品說的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裡修行,就契合果覺的理體;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菩提因就結佛果,必定能得到圓滿的果位。所以叫「修因契果生解分」。

* * * * *
弟子問:第六品應該是講毘盧遮那佛的,為什麼都沒有提到毘盧遮那佛呢?

師父:這個大威光就是毘盧遮那佛。你慢慢聽,到後邊還有,還有個下回分解呢!這前後都有連貫關係的。果方!我也有好幾個名字,有一個在家的名字,一個出家的名字,又有一個出家的號,又有一個接法的名字,又有一個「活死人」,又有一個「墓中僧」,又有一個「Candy (糖果)」。
* * * * *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爾時」:就是在說完前邊「毘盧遮那品」之後,還沒有講「如來名號品」之前這個時候。「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摩竭提國」是印度的一個國名。阿蘭若,是寂靜處;就是一個很好的清靜修道的地方。法菩提場中,就是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上邊。這個時候,世尊在摩竭提國中一個寂靜處的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方才悟道成佛。

佛以前在雪山住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麥修苦行。這種的苦行是真的太苦了,跟著他的五個人當中有三個受不苦,先離開了。經過六年,他餓得骨瘦如柴。後來,有一個天女煲牛奶粥來供養他。他接受了天女的獻乳,把粥吃了。還留下來跟著他修苦行的憍陳如、馬勝這兩個侍者,就不高興了。說:「他以前能修苦行,現在不能了,吃了牛奶粥。這不是一個修道人應有的態度!他不會有成就了。我們快走啦!不要再跟著他了。」這樣五比丘都跑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那兒修行。他也覺得在那兒已經六年了,應該到旁的地方去用一用功。於是乎就走到菩提樹下,發願說:「我在這個菩提樹下,如果不成道業、不成佛的話,就永遠都坐在這個地方,不起來了。」那麼坐了七七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豁然開悟成佛了!

* * * *
講到這兒我想起來,我們去年到亞洲去旅行,到印度去朝拜佛的聖地;可是到了那裡各處參觀以後,覺得很痛心!為什麼呢?因為佛的聖地都沒有什麼人管理,環境也不清潔。佛過去成佛的道場,現在這樣的冷落。那時我帶了這兩個三步一拜的聖人;他們到那兒,就常常喜歡照相。要照相,就應該把佛成道、打坐等有一種紀念性的地方都照一照;這兩位呢,常常在定中,應該照的時候不照,不應該照的地方他醒了,要照相。照什麼呢?街上有隻狗,他們也照個相片;或者有一班要飯的,他們也照個相片。狗到處都有,就是狼狗或什麼其他的狗到處都有,這個相片照來是沒有什麼意思的。那個要飯的,誰也都認識的,沒有什麼紀念性。還有一些小孩子在街上或者躺著、或者坐著、或者走路,他們也都照個相片。這些個相片,讓我來看只是浪費底片;只是有錢沒有地方用,隨便把它用一用。所以我覺得照這種的相片帶回來,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這一類的相片很多、很多的。

佛的聖地,哪一個地方有什麼,譬如佛在那兒坐過七天等等,這就應該照個相片。我相信你們很少照這些,都要我來告訴你們,你們才會照。而那些要飯的、狗呀、小孩子和廟上那些妖魔鬼怪的形象,這種相片就很多。所以這一趟從亞洲回來,你們或者有人看見,或者沒有看見,我的頭髮白了大約有方圓四寸那麼大的一個地方。可是回到三蕃市,這些白頭髮幾乎都沒有了;現在只有一寸那麼大一個地方還有白頭髮。我不知道為什麼,大約是沒有和這兩位聖人吵架的關係。那時候在外邊,果道和果逾一天到晚都令我不高興,我本來不想發脾氣;但是沒有辦法,就要不高興。我不高興完了,他們兩個人也吵,每天每天都吵。尤其果逾,本來他平時也沒有脾氣;那時候脾氣不知怎麼也那麼大了,天天都發脾氣。沒有糖吃就發脾氣,沒有可樂喝也發脾氣,沒有牛奶喝也發脾氣;把我的頭髮都給氣白了!那麼回來沒有人和我發脾氣了,頭髮又都黑了,這也是很不可思議的。
* * * *

佛剛剛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就三嘆奇哉,說:「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好像發脾氣啊,這都是妄想執著;若沒有妄想執著了,就Everything is OK (怎樣都可以),什麼問題也沒有了。因為有所執著,所以就不能證得如來的智慧德相。各位要注意這一點,有妄想執著,就不能證得佛的智慧和威德。

「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佛感嘆完之後,就在眾寶所成,常常放光的普光明殿中,坐在無窮無盡那麼多的蓮華藏師子座的上邊。

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妙悟皆滿」:妙悟,也就是覺悟;這個「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這種覺悟是超出一般人所覺悟的道理,是最高無上,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叫無上正等正覺。皆滿,就是覺悟到極點了,再沒有可覺悟的了;所以佛又叫「無上士」,沒有再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了。妙悟皆滿,也就是自覺也圓滿了,覺他也圓滿了,覺行圓滿了;這種的覺悟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從「妙悟皆滿」開始這十句,是在讚歎佛的德。「妙悟」也可以說是妙覺、正覺。因為這個「妙」字在梵文叫「蘇」(音),有三個意思;可以翻譯成「妙」,也可以翻譯成「正」,又可以翻譯成「善」。所以可以說是妙覺,又可以叫善覺,又可以叫正覺。總而言之,這一個名詞就是說佛「德無不備,智無不滿,福無不俱」,智慧德相和福報都圓滿了。

下邊這九句,都是由這個「妙悟皆滿」衍生出來的。「妙悟皆滿」是一個總,包括下邊這九句的道理;下邊這九句的經文就叫別。有總有別,總為別之總,別為總之別。

* * * *
你們各位,說一說什麼叫「二行」?你若說不出來這個「二行」,那我也說不出來了。經文上這兒是講的什麼,這有一定的。你要把那一定的先講出來,然後才可以講那個「講得通的」。「一定的」你不知道,你那「講得通的」就用不上了!
* * * *

「二行永絕」:二行,就是煩惱行和所知行。這煩惱,是最好的煩惱也不要它,最壞的煩惱是更不要囉!最好的煩惱你若捨不了,還是出不了三界;因為這煩惱障能障你的菩提心。有煩惱行,這是凡夫。凡夫現前只有煩惱,無論什麼事情一來,他就發了脾氣了,就有了煩惱了。煩惱主要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自私自利那兒來的。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或者妨礙到自己的利益的,就發脾氣了;或者對自己的名譽、地位,一切一切有影響,會令自己受損害的,就生煩惱了。所以煩惱的根本,就是自私自利;你若不自私自利,就沒有煩惱了。如果我所有的一切一切,都不怕人家妨礙我,對我怎麼樣子也都不要緊,你說這還有什麼煩惱?是不是這樣呀!

所知行也是一個障礙,有所知障這是二乘;二乘人有所知障。「所知障,障所知」,因為你有所知障,所以就被「所知」給障住了。怎麼說二乘人有所知障呢?他說:「我知道佛法了!我能修四諦十二因緣,我可以了生脫死。一切的佛法我都知道了!」又說:「我所知道的法都是佛說的,大乘法都不是佛說的。」小乘的人他就是小知小見、小心小量、中道自劃,在半路上他就自己劃出一個邊際、一條界線:「哎!那邊不是我的了,這邊才是我的。」所以他們就有所知有所不知,就只知道一些,其他就不知道了。

所謂:「知近不知遠,知凡不知聖。」二乘人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不知道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這叫「知近不知遠」。他知道凡夫怎麼樣,聖人怎麼樣他就不知道了。一切凡夫的思想,他這麼一觀察,你打什麼妄想他都知道;可是聖人打什麼妄想,他不知道。好像菩薩想要幹什麼,他就不知道了,因為他沒能鑽得進去菩薩的肚皮裡邊。所以他只可以給凡夫來做一個Supervisor (管理員),對菩薩他就不行了。又所謂「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覺,等覺不知妙覺。」差只那麼一點,就不知道了。就好像讀書一樣,小學生不知道中學讀的什麼;等你讀中學,你又不知大學讀的什麼;你知道大學讀什麼了,研究所讀什麼你又不知道了;還有博士班,也是這樣的。這都是一步一步來的,你沒有到那個程度上,就不知道那個境界。

說到這個地方,我不妨再說一個公案給大家聽一聽;你們很多人已經聽過這個公案,但是還有一兩個沒有聽過的。已經聽過的可以把耳朵堵上,入無心道人的定,或者打你們自己應該打的妄想;我這是很自由、很民主、很方便的,所以Everything is OK!你看這才是妙,也是妙悟,可是沒有皆滿。

以前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想要出家。當這位八十多歲、白髮蒼蒼的老人到祇桓精舍要求出家的時候,偏偏佛不在祇桓精舍;或者到外面去應供,或有點特別的事情出去了。那些個大阿羅漢們要顯顯他們的本事,就都用起神通來觀察他的因緣,看看他有什麼因緣出家。這些佛的弟子都是二乘人,都是證果的大阿羅漢;他們看遍了八萬大劫,也找不出他有一頭髮那麼多的善根來。這些大阿羅漢就都把眉頭皺起來;雖然沒有生煩惱,但是都不太歡喜的樣子。說:「哎喲!這個沒有善根的人怎麼可以出家?我們不能留他!」「好,叫他走了!」就對這為老年人說:「你沒有善根,不能出家。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以前你沒有種菩提,現在想出家,這是辦不到的。你走吧!」這個老年人一聽,說:「我真是想要修行!不是因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好吃懶做,才跑到這個地方來出家的。我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大意思,我一定要出家,你們一定要收我!」大阿羅漢說:「不收你就不收你,囉唆什麼?趕快走!若再不走我們就要打你了!」

這個老年人一聽,不讓在這兒出家,那就只好走囉!一邊走就一邊哭:「這些佛的弟子一點也不慈悲。我想要出家,他們說我沒有善根,那我到什麼時候才能有善根,才能出家呢?」就這樣哭啊哭、想想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就要到恆河跳河自殺去了。到那個地方,用衣服把頭一蒙,正想要往恆河裡跳的時候,剛好佛走過,就一把把他抓住了。問他說:「老年人,你要做什麼?不要這麼愚癡嘛!」這老年人一看,有一個人把他抓住了,也是個和尚;但是他不認識佛,因為沒有見過,所以不認識。老年人就哭說:「我也想要出家,但我到祇桓精舍時,那兒所有的出家人都不留我在那兒出家。我覺得我這個人生真沒有意義,沒有價值,莫如死了算了!」佛說:「你不要自殺,不要跳恆河,我許可你出家!」他說:「你是誰啊?」佛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啊。」就帶他回去了。這些大阿羅漢還是皺著眉,看著佛想:「怎麼這個人沒有善根,怎麼佛還要收他出家呢?這個是不合法,錯了因果了!」但是也不敢問。

這個老年人出家一修行就證果了,也證了阿羅漢果了。這些個羅漢就生了懷疑了:「咦!佛法裡頭沒有這個道理,一點善根都沒有,怎麼會證果呢?這真奇怪了!太不合乎佛所說的因果道理,太違背常情了!」有的等不了、不能忍的,就去問佛說:「佛啊,我對這個人的因緣,的確不明白了。現在我想請佛開示,他八萬大劫都沒有種過善根,怎麼一修行就證果了呢?」佛就對他說:「你知近不知遠,你只能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超過八萬大劫的因果你就不知道了。這個老年人在八萬大劫以前,是一個在山上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砍的時候柴,來了一隻老虎;他看見老虎,就爬到樹上去。老虎就去咬樹,想把樹咬斷了抓他來吃;看看這樹就快被老虎咬斷了,樵夫一著急,就念了一聲『南無佛』。閒時他不燒香,著急他就抱佛腳了。老虎一聽見『南無佛』也就跑了。好了瘡疤就忘了痛,危難過去了,他又把佛忘了,以後他又不念佛了。可是這一聲『南無佛』,今天它應該結果了;所以現在他來出家,一修行就證果了。你們這些個阿羅漢都是知凡不知聖,知近不知遠,有所知、有所不知。」佛就無所不知,沒有不知道的;佛的煩惱行沒有了,所知行也沒有了,所以叫「二行永絕」。

「達無相法」:達,就是通達,也就是明了。明了什麼?明了無相法。無相法又是什麼?就是清淨本然妙真如性、清淨本體。妙真如性本來就清淨,不需要增一點,也不需要減一點;就是不增不減,不著一切相。怎麼樣才能不著一切相,才能二行永絕呢?就要妙悟皆滿。你妙悟皆滿了,就能二行永絕,也能通達無相法了。

「住於佛住」:佛所住的是大慈悲心、大喜捨心。佛常常為救眾生住於大悲,隨時隨地利益一切眾生。佛又能常住於聖住、天住、梵住。聖住,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聖人所住的;是住於一切的三昧,住於一切的正定裡頭。天住,是住於布施、持戒、善心;是一切諸天所住的。梵住,就是住於四無量心;是色界和無色界所住的。佛住於平等大悲,常常利益眾生,這叫住於佛住。

「得佛平等」:他所證得的清淨本然妙真如性,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妙化無方,不可思議,和諸佛是一樣的了。

「到無障處」:就是證得無障礙的這種境界。怎麼樣才能證得沒有障礙的境界?必須要修行六度萬行,用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癡。沒有貪、瞋、癡,就沒有障了;我們從無量劫以來到現在為什麼不成佛?就是因為貪、瞋、癡這三毒沒能消滅。

若是把這個「勤」字改成一個「懶」字,便成懶修,那就不好了。懶修就是不修,不修戒、定、慧,不持戒、不習定、不修慧。今天說:「等我懈怠一天,明天我一定修行,一定勤修戒、定、慧!」等到明天,就像是睡不醒覺似的,再多睡它一陣,還是說:「等明天我再勤修戒、定、慧。今天先不修了。」明天、明天又明天,把這個一生的明天都過去了;結果也沒有勤修戒、定、慧,這樣子就不能息滅貪、瞋、癡,把那個「息」字改成一個「不」字,不滅貪、瞋、癡了。這個貪、瞋、癡是越多越好!無論什麼都要貪,貪而無厭。一切一切的物質、一切一切的享受貪不來了,就生了瞋心了。生了瞋心就有怨恨,就怨天尤人,說:「天啊,你真不會做天!為什麼只幫助旁人不幫助我?旁人就那麼多錢,我就這麼窮,你太不公道了!」覺得所有的人都對不起自己,誰都不對。這個怨天尤人的心一生出來,就生出癡心來了;於是乎殺生、偷盜、邪淫都來了。為什麼造這些個事情?就因為愚癡的心現出來了,貪物質、貪美色、貪一切的享受,這樣就得不到解脫。

到無障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修六度萬行,也不犯殺、盜、淫了。一切都不執著,這時候就得到解脫了;得到解脫,就沒有障礙;障礙沒有了,這才是真的得到自由了。

「不可轉法」:就是所說的教法。轉法,就是轉大法輪。我們現在講經,這是轉法輪;你那兒錄音的,也是轉法輪;他那兒翻譯的,也是轉法輪。我們現在大家在這兒都是在轉大法輪。不可轉法,就是所說的經典、教義;因為外道破壞不了,不會被外道的理論所搖動。外道是什麼理論呢?祀火的、修苦行的種種外道,都有他的理論;你若沒有定力,被他一說就給他轉了。不要說旁的,就說那個 Halecrecent,他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在那兒又唱歌又跳舞,蹦蹦跳跳、打打鬧鬧的。你這一想:「喔!這個比看跳脫衣舞還好的多呢!男女在一起,真是很熱鬧的,我也去參加這個團體去!比看那個 apartment窗戶還來得實在一點。」這就是被外道所轉了。

不可轉法,就是外道轉不動了。無論是女人不穿衣服,或者男人不穿衣服,或者在房子裡頭不穿衣服,都沒有辦法來轉動你的思想和行為;一切一切都不被外道所轉了,不是皈依了三寶,等一等又去信耶穌、信天主,或者信種種的外道,這都叫被外道所轉。

「所行無礙」:行,就是行為。你所行所做、所遭所遇,都能不被環境所轉,還能轉這個環境。就好像註解上說的:「行諸世間,違順魔怨;不能礙故,無能礙故。」是不是這樣說?那我也和你差不多,也會背註解囉!我給你做師父,還可以的,是嗎?

違,是違背自己所好的;順,是自己所好的,正可以得到。這「違」又可以說是逆,就是不如你自己的意思。譬如你想好,它來個壞的;你不喜歡人罵你,偏偏這天就遇著人來罵你;你不喜歡人說你的短處,偏偏師父就要把你的短處給說出來;本來你不願意叫人知道的事情,偏偏就是這麼一點小毛病就給說出來了,這都叫不順自己的意思,逆自己的意思。「順」就是你喜歡什麼就得到什麼。譬如小孩子歡喜吃糖,他就 got piece of candy,這就順了他的意思了。你所好的或者不是Candy,是其他的東西,那麼你得到了,這也是一樣的。「魔怨」就是你想修道嘛,你那小孩子就哭;你想打打坐,他在那「啊、啊、啊」,搞得你也不能入定,「哎!這真是魔障!」這就是魔怨。這些都不能障礙你修行,這就是「所行無礙」。

「立不思議」:我再給你背那個註解。第八:「安立教法,超言念故。」對不對啊?就是所說的法「超言念故」,「超」就是超越,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想說,說不出來,言語那個道路已經斷了,說不出來了;你想用心去想一想它,想要思索它一下,也沒有法子思索,沒有法子來想,心裏想行的那個地方也沒有了。你看這是個什麼?這就叫「立不可思議」。所謂「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口想要說話,但是說不出什麼來,那個言語已經死了;心裏想要想一想它,想在心裏攀緣一下,那個念慮也已經沒有了。

「普見三世」:我再給你背一背這個註解,第九:「於三世境,若事若理,若理若事,了達記別,無錯謬故。」是不是啊?(弟子:是)我這個背註解的法師比他們背得更清楚,若是背註解的話。普見三世,就是所有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的境界,他都如在目前。無論是在事相上,或者在理論上來講,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絕對沒有一點錯謬,不會記錯了、糊塗了、記顛倒了。而且不但三世,可以說是「上知無始,下知無終」,普見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無大無小、不去不來。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悉從他方,而共來集。

前面說佛有十種的德行。現在又說有很多的大菩薩,都和二乘、凡夫不同。「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處」:俱,是在一起。有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諸大菩薩。這些菩薩都是等覺的菩薩,地位都非常的高,都住聖位了。為什樣能住聖位呢?就因為他們的德行夠了,所以都是再來的一生就可以補佛位了;就像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一樣,就等著當來這一生就可以成佛了。「一生」有三個意思:

(1)將來降生的這一生。譬如彌勒尊佛從兜率降這一生,就補處了、就成佛了。(2)生在天上的這一生。一生到天上,以後就成佛了。(3)來到人間的這一生。來到人間,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候補佛位。又有四種的說法:

(1)方便的變易生死。(2)因緣的變易生死。(3)有「有」的變易生死。有「有」,就是還有生有死,有今生還有來生,有前生又有今生;(4)無「有」的變易生死。無「有」,就是已經沒有這個變易生死,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現在這些菩薩都是沒有生死了,都是一生補,以後就成佛啦!

「悉從他方,而共來集」:為什麼說是從他方來呢?如果是釋迦牟尼佛他自己教化出來的菩薩,一定是在這個世界上跟著他,不需要從他方來。從他方來的這些個菩薩,就表示他們以前不是跟著釋迦牟尼佛的;現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們從他方遠路而來親近釋迦牟尼佛,大家同時就一起來集會了。

普善觀察諸眾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諸業果報,心行次第,一切文義,世、出世間,有為、無為,過、現、未來。

「普善觀察諸眾生界」:這些證聖果、入聖位的有德大菩薩,他們都得到妙觀察智,普遍善於觀察一切眾生的因緣。所有一切的眾生,種什麼因緣就做什麼眾生,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你若有貪心,就會做餓鬼的眾生;你若有瞋心就會墮地獄;有癡心就會做畜生,眾生的界也是無量無邊的。

如果你想研究這狗為什麼就做了狗呢?你要知道,就因為牠有個慳貪不捨的心。狗是最慳貪、最不肯布施的,所以做了狗還給人看著門口。在亞洲狗是專門看門口的,在西方狗也是看門口的,一有生人來,牠就叫起來了。這是報告主人,說:「你們注意一點,不要讓來的這個人把你的寶貝給偷去。」叫你注意!注意!你若不注意,牠就要咬這個人,就怕這個人把主人的東西給拿走。為什麼怕東西給拿走?就因為貪心太厲害了,什麼也不肯布施,所以狗的因緣就是貪心大。

為什麼做雞呢?做雞是因為盡好打妄語。你看那母雞下蛋了,牠就要告訴人牠已經下蛋了。牠說:「我下這個蛋過大!過大!比誰的都大。」牠為什麼說過大、過大?就是牠以前造的罪過太大了,那麼牠自己無形中就來騙人,說牠這個雞蛋過大,想不到牠是自己很坦白地在說:「為什麼我做小雞子啦?就因為我的過錯太大了,儘打妄語。」本來牠也不知道什麼叫大小,牠就說:「我這蛋特別大。」做小雞子還這樣騙人。總而言之,眾生各有各的性,馬、牛、羊、雞、犬、豕各有各的因果。

「法界」:這些有德行的大菩薩,一看這些眾生,就都明白他們怎麼樣做的眾生,他怎麼樣子就迷失法界了。這個法界就是清淨本原的自性。迷了並不是丟,就是不明白了,所以就到這個世界上來了。「世界」:眾生在世界上就好像虛空裏頭的微塵一樣,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忽然而天,忽然而地獄,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飄飄盪盪,隨著自己的業力,去受果報去。「涅槃界」:在這個世界上,你有一天若是發菩提心想要修行,就會證得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

「諸業果報,心行次第」:所有一切的善業、惡業,所受的善的果報,惡的果報,有種種的不同。這個心所要做的業障的次第,哪一個是先、哪一個是後,先的就先受果報,後的就後受果報。「一切文義,世、出世間」:就這樣子迷來迷去,迷在業果報應裡邊。你若有一天遇著一切的經典,一切的無上妙法,在這個世界上,你就能超出這個世界,不是離開這個世界才能出世,就是在這個世間上,就能出這個世間。

《六祖壇經》上面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你想要出世,想要成佛,要在世間法裡頭覺悟,你在世間法上覺悟了就會出世了;不是離開世間法,再去另外找一個覺悟的方法。你若離開世間法,再另外去找一個出世法;那就好像在兔子頭上找犄角一樣。所以出世法就是在世間法裡包括著,就好像菩提就在你這個煩惱裡頭包著;你不能離開煩惱再去另外找一個菩提。你若離開煩惱,也沒有菩提了;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你會用了,它就是菩提;你不會用,它就是煩惱。就好像水和冰一樣,菩提就是水,煩惱就是冰。冰不是水,水也不是冰;可是水也就是冰,冰也就是水。冰是因水而成冰,水是冰化而成水。我們眾生就是佛;你覺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眾生。所以說「迷者眾生覺者佛」,你覺悟了就是佛。所以佛和眾生名詞雖然不同,但本來都是一個的。

「有為、無為」:有為,是有形有相,有所作為;無為,是無形無相,無所作為。可是有為有盡,無為無窮。「過、現、未來」:過去一切佛的法、現在一切佛的法、未來一切佛的法都知道。這些有德行的大菩薩,都得到這種的智慧。

有個人聽見「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就很高興,就叫所有的人叫他「佛」,說:「你們不要叫我的名字了,就叫我佛,因為眾生就是佛。」也就有人叫他「佛」,有人就不叫。這個人就發脾氣了,說:「我叫你叫我『佛』,你為什麼不叫?我要對你不客氣了。」這個人就告訴他說:「我為什麼不叫你『佛』?就因為你會對人不客氣。佛對一切眾生都有慈悲心,不會發脾氣,沒有煩惱,也不會對人不客氣。你若是佛,你也應該沒有脾氣,沒有煩惱;你現在還有脾氣、有煩惱,就證明你還是眾生。」他聽這個人這麼一說,他的佛夢就醒了;然後就認真修道,不發脾氣,以後果然就成佛了。所以佛不是個名字,是要真有道德,真沒有自私自利、求名求利的心,也沒有執著心的,才是佛。不錯,眾生就是佛,但你要斷了執著心才是。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我們切記不要聽見「眾生是佛」,就以為自己要作佛了。你要修行才可以!你若不修行,到什麼時候都是眾生。你若能修行,返本還原,真能證果開悟,了生脫死了;三覺圓、萬德備,這才是佛呢!不是說「佛和眾生是一樣,我現在就是佛了。」佛不是說的,說的只是一個名詞,你要真有德行才算。眾生就是那塊冰,水凍成冰了;佛就是那塊冰化成水了。本來水、冰是一個,但是相貌有多少不同了。你若拿著一塊碗這麼大的冰照著人的頭上打下去,一下子就把人打死了;你若用一杯水,使出你全身內功的力量向人的頭上打下去,你內功再厲害,也不會把人打壞了。由這個比較就應該知道,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說自己就是佛的。

* * * *
弟子問:畜生是因為愚癡才投生為畜生,那牠以前是不是也曾經當過人?

師父:是的。牠當人的時候不修行,就變成豬了,就不聰明了。好像蚊蟲也都有佛性,不過牠那個佛性是最微、最少了。佛性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種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的種子,種到這個世界上來了;這一粒種子就生出一個人來,或者其他的眾生。最先是生人,因為人為萬物之靈;做人再不修行,就一生比一生小,一生比一生小。就像稻的種子,一直乾、乾、乾,就沒有了。我們人為什麼一修行就可以成佛呢?就因為我們自性裡邊有佛性,那就是種子。好像你種稻,種子種下去就會結出很多穀;穀也就是表示成佛圓滿──不是一定這樣子,但可以做這麼一個比喻。所以做人之後若不修行,就會往下墮落;若修行,就會往上超出。就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無論哪一個,都應該修行;若沒有這個墮落和上超的問題,那誰也不用修行。就因為修行能成佛,能返本還原開大智慧,能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所以我們才要修行;如果不能到這個果位的話,我們誰也不需要修行。

或者有人說:「我怎麼都沒有看見人修得這個果位的?」他不一定會叫你看見、叫你知道。他就是得了,也只有他自己和其他證果的聖人知道。他不會到處告訴人說:「你知道我嗎?我現在證佛果了,我是佛。」不錯,釋迦牟尼佛說:「我證佛果了。」也只有釋迦牟尼佛可以那樣說;我們現在都還在修行的過程,還沒有正式圓成佛果。就是證果了,也是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還沒有證到佛果,還沒有正式成佛,連生死都還沒有了呢!好像臺灣的水果和尚,我說他證初果了;這是我知道他,我一看就認識。果道和果逾他們兩個人也見過他,但他們只知道他是一個老和尚;很好玩,就不認識他。
* * * *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所說法、佛剎體性、佛威德、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在這個時候,這一切有德有地位的菩薩也生了念,起了思惟了。本來菩薩是常在定裏邊,沒有念,沒有思惟的。但是來赴佛的法會,他沒有念也生出念來,沒有思惟也生出思惟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明白的,和佛比較起來還相差甚遠,他們求法心切,想要明白多一點佛法,所以就生了念,起了思惟了。「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開示佛剎」:若,是假設之詞;世尊,就是佛;愍,就是哀愍,有一種慈悲愛護的意思。世尊若是慈悲、愛護、憐憫我們這一切的菩薩,希望能隨著我們這一切菩薩所願意明白、所願意知道、所願意信受奉行的,來開示我們佛的剎土是怎麼成就的?「佛住」:佛怎麼樣常住在大悲的境界上?「佛剎莊嚴」:佛在過去生中怎麼樣莊嚴自己的佛剎?「佛法性」:佛這個清淨本然的法性,是怎麼修成的?「佛剎清淨」:修什麼行門才能令佛剎清淨?「佛所說法」:以及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一切無上甚深的法,也請都開示、開示我們。

* * * *
我們研究佛法這麼多年了,普通的常識應該知道,不一定要人來教才懂。譬如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無論哪一部經典,我們都應該把它看得比我們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比任何的珍寶更珍貴!不要把經典隨隨便便放到不乾淨的地方,或者放到人坐的座位上。《金剛經》上說:「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不單是《金剛經》所在的地方即為有佛,就是所有經典所在的地方也都是有佛。所以你不能把經典放在座位上。為什麼不可以呢?這是不恭敬。你為什麼要把經典放到人坐的屁股底下,那麼不乾淨的地方?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常識,我看很多人學這麼多年佛法還不懂;還把經典隨隨便便亂放,甚至用腳來踩著它。這是最不恭敬佛了!

關於佛所說的經典,無論是中文、英文;在這些經典的上邊,不能放世間的書籍,譬如小說、雜誌,或者科學、哲學等一般普通的書。佛經可以放到這些書的上邊,但這些書不可以放到佛經的上邊,這也是一種普通的常識。還有只有經文,沒有註解的佛經,應該放在有註解的經典的上邊;因為註解是一般人寫的,若把它放到單單經文的上面,這又是不恭敬了。

修行佛法處處都要注意。或說:「那不變成一個法執了嗎?」不錯,是個法執。在你沒開悟之前,你不能說:「我沒有法執,也沒有我執了。」我執、法執沒有的時候,不是你想像它沒有;你不需要想,他自然就沒有那個執著了。你若真到我、法二空的時候,那你不執著可以;你若還沒有到到我、法二空的境地,就說自己沒有法執了,那是不行的。你若沒有法執,那你還有沒有我執呢?「我也沒有我執了。」那我拿一根棍子照你頭上打,打得你頭破血流,看看你有沒有「我執」?看看你受得了受不了?你若受得了,連心裡都沒有痛苦、沒有瞋恨心,那才算呢!你若說:「我不願挨打,你打我打得這麼痛,我受不了啦!」那你的我執還在呢!我執既然還在,法執怎麼會空呢?所以不可以隨便就說自己沒有法執了!沒有法執要先沒有我執,方才說打那還不算;有人拿把刀來把你的頭給砍下來,你都無所謂的:「砍就砍去了,我沒有我執了,沒有問題!」你若能這樣,那可以;若不能這樣子,那你還不能對佛的經典不恭敬。

你若對佛的經典不恭敬,那你永遠都不會開悟,都不會有所得的。為什麼?因為你對佛的經典不恭敬,那你對佛也會不恭敬的。所以人為什麼要恭敬供養三寶,見到僧人就要叩頭呢?這都是佛當初留下的制度。任何人也不可以隨便就說:「我要改佛的制度。」那你是不是佛?你不是佛,你有什麼資格來改佛的制度?說:「我是出家人,我不願意人跟我叩頭。」那你可以還俗啊!你不願意人向你叩頭,那就是你自己覺得不夠資格做一個僧人;你既然是個僧人,就有資格受一般人天的供養。

我們對每一部經都要恭敬、保護,不要把它放到不恭敬的地方。有人到廁所也帶著一本經去念去,大、小便完了,就把經放到地下,這是最不恭敬、最不可以的!你就是再用功,也不可以把經拿到廁所去,到那個地方去看經、讀經、背經。你那真是「背經」──違背經典了!還有,無論哪一部經,我們都必須常常把它保護得很完整;不要把整套經隨便拿出一本放到別的地方,把它放散了,令它不成套。因為經也有經的眷屬,要保持它的完整;從「如是我聞」,到最後邊的「皆大歡喜,作禮而去」,這都是一部的,一卷也不可以缺。我前幾天在圖書館,看見有人把單單一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原文,放到其他亂七八糟的一堆書裏,這是不可以的。

我們學佛的人,不論誰有過錯,就一定要承認;不可以自己有過錯不叫人知道,或者往旁人身上推。這都不可以的!要很坦白,不論是怎麼樣大的過錯,都應該自己承認。你若不承認,無形中就是打妄語,就是犯了妄語戒;這又是一個罪過,因為你護持自己的過錯。這個樣子,菩薩絕對不會幫助你的;你就是修一百萬個大劫,也不會有所成就的。直心是道場,我們修道的人有過錯就要承認。不承認過錯,心就不直;心不直,與佛法就不能相應。與佛法不能相應,怎麼樣修也不會有感應的。所以這是很要緊的!

佛所說的法,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特別來保護這個佛法。好像我們所翻譯出來的經典,不論對不對,都應該保存它;不可以把它用火燒了,或者丟到海裡去,這都是一種滅法的行為。佛教徒本身就來滅法,把這個法看得那麼沒有價值,隨便用火就把它燒了,無論是有註解或沒註解的,這都叫破壞佛法,是在斷滅佛種。好像我們這兒,就有人把所翻譯的經典都燒了,這樣的人永遠都不會有智慧的。你看看那個豬,為什麼牠那麼愚癡?就是因為牠不尊重佛法,滅過法;所以在無量劫以前已經墮地獄了,然後再出來做眾生;做眾生,也只是做那種愚癡的、沒有智慧的眾生。由這個看來,就知道滅法的這種行為是最要不得的。不懂佛法的人,還以為「他這樣很好的,很好的!」這你是在跟他往地獄裡鑽呢!
* * * *

「佛剎體性」:佛剎的體性是什麼?「佛威德」:佛是修什麼法門,而有佛的威德?「佛剎成就」:修什麼法門成就這個佛剎?「佛大菩提」:佛這個大的覺道是怎麼樣證得的?這些個菩薩心裡都這樣的思惟,請佛開示。

* * * *
我們修道的人,真正想要修道就不應該有自私的心。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來對其他人生煩惱、起瞋恨心,這都是自私心在作怪。若沒有自私心,不論什麼事情都不會對任何人發脾氣。你若想發脾氣,就先問問自己:「哦,我若發脾氣,就因為自己還有自私心;修道的人,要把自私心先熄滅了!」自私心就是一種貪心、瞋心、癡心。你有自私心就犯了貪、瞋、癡了。所以無論哪一個人,若想要修道,就先要把自私心鍛鍊沒有了。要從什麼地方鍛鍊呢?先要不為自己打算,不想自己將來怎麼樣;甚至於你想將來要開悟,這都是一個自私。我們修道就是往前去修行去,不管它成不成功;成不成功,這沒有問題的。或有人說:「那我們就沒有所得了!」你想得個什麼?你要有所得,那就是我相打不破。你說:「這個我相根本就打不破。」現在打不破,但我們要往打破那條路上走。這個我相就是一個大的執著,你若沒有我了,那又有什麼不自由的?不自由的又是誰?哪一個不自由呢?連我都沒有了,怎麼會有一個不自由呢?

現在我告訴你們,你們不要以為我要教你們做中國人;我若要教你們做中國人,我就不會到美國來了。我會在中國,等你們來中國的時候,我就把你們綁上:「你要做中國人,你不做中國人就不准走!」那才行。在這個國家,我有什麼權利、有什麼力量來教你們做中國人?我自己都不敢做中國人,所以變成一個沒有國籍的人,也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日本、暹邏、緬甸人。我自己都不能說我是中國人──現在中國人就不要我了,我想回去,人家都不准我回去;我怎麼可以再教你們來做中國人?說這話的人簡直比豬狗都愚癡!他這是變著方法,用這種的藉口來挑撥離間,叫人對這個師父離心離德、不相信。想不到你真會跟著這些人打這種的妄想,這是真不可思議!

我和你們兩人到亞洲,到處有人寫信來罵我;這件事,我沒有和你們說過一句話。罵什麼呢?說:「你啊,完全不會教化人!你的徒弟貢高我慢,欺師滅祖。」又說:「不論走到什麼地方,你都把你的徒弟當祖師爺;他們先坐下你才坐下,而且他們一坐就坐到主席的位置,你坐到下邊。你這樣教徒弟,他們怎麼會懂得佛法?」好像果渝到人家那兒,一坐就坐到方丈位上;讓人說:「這是我的位置,你起來!」你怎麼連一個上座、下座都不知道?到那個地方,看見人家給方丈和尚預備的麵包;他一爪就想去拿來吃,我不讓他吃,他也發脾氣。是不是?你記得這個嗎?(答:記得。)我告訴他是一種好心,想不到他 Angry (生氣)。這麵包旁的地方沒有,就只有方丈面前有;你就應該知道,那是給方丈他老人家吃的。在美國是民主自由的,沒有這麼多麻煩的事情;到亞洲就要分上座、下座,分得很清楚,師父、徒弟也分得很清楚的,有這種封建的思想。我在這兒已經盡量向民主作風來做,還有人說我要把你們變成中國人。怎麼變呢?耍戲法變魔術,也變不來那麼快啊!
* * * *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令如來種性不斷故,救護一切眾生故,令諸眾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了知一切諸行故,演說一切諸法故,淨除一切雜染故,永斷一切疑網故,拔除一切希望故,滅壞一切愛著處故。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就好像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的佛、世出世之尊,為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成就一切菩薩果位的緣故。菩薩,是半梵語,具足叫「菩提薩埵」,翻譯成中文就叫「覺有情」。菩薩是覺悟的一個有情眾生,也是有情眾生裡邊的一個覺悟者。覺就是一把智慧劍,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無論你有什麼欲念,不怕起,起得越多是越有辦法。欲念起來的時候,你要能舉起你的這個智慧劍、金剛王寶劍、斬魔劍,欲念隨起就隨斬了它!所謂「斬 」就是覺,你覺悟了。欲念起來的時候,你應該研究一下它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這都是因為對著境界,所以才生出來欲念;若沒有見著這個境界,就沒有這種的欲念。這時候你就應該「見如不見」,見到這個境界就好像沒有見著一樣;也就是「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所謂「對境無心」,你對著境界若能不生心,這就是個覺!你能有這種覺悟的心,那就有辦法。就怕欲念起了,你就跟著欲念跑,隨境界轉;沒能「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樣子越迷越深,就會墮落!你看看那愚癡的眾生,為什麼他愚癡?就因為他迷得太深了,不知道覺悟。

菩薩就是個覺悟的眾生,他以前和我們是一樣的;不單菩薩和我們一樣,就是佛和我們也是一樣的,也原本是糊糊塗塗的一個眾生來著。然後他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生一生、一世一世、一個大劫一個大劫的修行;修行的時間久了,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然後就成佛了。所以佛就是一點一點修行成的,菩薩也是修行成的;十方諸佛成佛以後,都先要教化一切眾生行菩薩道,令眾生先成就菩薩道。

「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什麼要行菩薩道呢?就因為想要令佛的種性,也就是佛的種子繼續不斷的緣故。有過去所成的佛,現在所成的佛,未來所成的佛,繼續繼續、接接連連,永遠不斷;佛的種性不斷,就可以救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也就有機會離苦得樂了。「救護一切眾生故」:為什麼要成就菩薩的果位?就因為想要令佛的種性不斷;為什麼要令佛的種性不斷?就因為想要救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火宅裡邊,非常的危險,沒有安樂的時候;所以佛要救護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發菩提心,早成佛道。

「令諸眾生永離一切煩惱故」:還要使令一切的眾生,永遠離開貪、瞋、癡三毒。煩惱總括起來,就是貪、瞋、癡三毒;這三毒把我們眾生都毒得顛顛倒倒,醉生夢死,不知道要出離三界,找一個究竟常樂我淨的地方。「了知一切諸行故」:想要令眾生永離一切煩惱,就要令眾生先明白一切修行的行門,然後才能遠離煩惱。「演說一切諸法故」:因為想要令一切眾生永離煩惱,明白一切修行的法門,所以佛就要為眾生說一切的法。

「淨除一切雜染故」:佛為什麼要為眾生說法?就是想淨除眾生一切的雜染;眾生心裡的癡心妄想、狂心野性,這一切染污的法,就好像塵土一樣多。人的心裡有種種不同的染污法,不是只有一種。譬如,你好貪吃,這是染污法;你好貪睡,這也是染污法;你好貪財,做一個財迷,這也是染污法;你好貪色,做一個色迷,這也是染污法;你好貪名,做一個名迷,也是染污法。財、色、名、食、睡這五種都是染污法,都要把它淨除了。淨除,就好像我們現在在修理房子,房子裡頭有很多塵土,到處都是沙呀、泥呀,很不乾淨;你若用點水把它洗一洗、用掃把把它掃一掃,或者用吸塵機吸一吸那個塵土,它就乾淨了!或者說:「這個我們聽過了。」你聽過,但你沒淨除啊!你光聽過,沒有把它收拾乾淨,這沒有用的。

「永斷一切疑網故」:你要把一切對佛、對法、對僧的懷疑都斷了它。這些懷疑就好像漁網一樣,把你網到裡邊,令你出不來,得不到自由。什麼叫「自由」?自由不是說我想喝水,就喝它一百加侖;我想吃飯,就吃它一百磅;我想吃牛油麵包,買吃它幾十磅;或者我想去做賊,就去搶人家東西去;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這不是真正的自由!昨天果渝說:「每一人自己都有他自己的監獄,不是人家給你預備的監獄。」我們自性沒有得到自由,這就是在監獄裡頭。你來不知道怎麼樣來的,去也不知道怎麼樣去;來去不自由,這都是在監獄裡頭呢!

你看那個毛毛蟲,住在繭裡頭;到了春天,牠把繭咬破,就變成一隻蝴蝶飛了。毛毛蟲都還有那麼大的本事,能從繭裡頭鑽出來就飛了;我們人也是在這個繭裡頭,但就是沒有法子把這個繭咬破飛出去,你看可憐不可憐!沒有能明白自性、沒有見著本來面目,這都是不自由的。我們修道,就是想要得到自由。什麼自由呢?等到你真正有了把握了,那時候你願意活一百歲就活一百歲;願意活一千歲就活一千歲;願意活一萬歲,閻羅王也拿你沒辦法。或者你願意現在就入涅槃、滅度,那也可以;你能有這樣的本領,那是真正自由了。想吃就吃,想喝酒就喝個醉;這不是自由,這叫任性!完全是顛倒,越搞越不自由;搞來搞去,搞到地獄裡去了,比在人間更苦惱萬倍。

「拔除一切希望故」:你有所希望,這也是一種貪心。譬如希望將來有一個好的名,或者得一個好的眷屬;甚至於出家人希望收一個聰明有智慧的徒弟,青出於藍,將來令佛教發揚光大等等。這都是妄想!你凡有所求、有所希望,都是妄想;甚至於希望成佛,只希望不修行,這也是妄想。你要「但問耕耘,不問收穫。」你就把穀子種到地下,盡心盡力地去耕耘它,好好地給它一點水,把草給拔乾淨,好好幫助它長大;至於將來收穫不收穫,就不管它了。因為你凡是有所希望,都是妄想。或者說:「我希望出家。」願意出家就出家,也不要希望。或者:「我希望還俗。」那也可以的,Ever thing is OK嘛!一切一切都不要有個希望,就只要「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合乎道的就往前去進去,不合乎道就向後退,不需要有多餘的妄想!

「滅壞一切愛著處故」:這一句,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願意的。從無量劫以來,所以沒有成佛,就因為不能滅壞一切的愛著處。愛著處,就是你所捨不了、看不破、放不下的;你捨不得,所以就不能得自在。你若能滅壞一切愛著,男的能把自己的太太捨了,送給人、不要了,誰願意要誰拿去;能把自己的小孩子送給人,他願意出家就叫他出家去,願意不出家也隨他。這一些你所愛著的、捨不得的,都要把它滅壞、熄滅了。要緊的地方就在這兒,你們大家研究研究!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把這國城、妻子都不要了,出家去了;你們誰有釋迦牟尼佛這種勇猛的毅力,能把一切都捨了,誰就可以成佛。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所行、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神通、如來自在、如來無礙。如來眼、如來耳、如來鼻、如來舌、如來身、如來意、如來辯才、如來智慧、如來最勝。願佛世尊,亦為我說。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希望佛為我們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說一說菩薩的十住、菩薩的十行、菩薩的十迴向、菩薩的十藏、菩薩的十地、菩薩的十願、菩薩所修的十定、菩薩所得的十種神通、菩薩修到的十種最上的果位,這種種的道理。

「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所行、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神通、如來自在、如來無礙」:再說一說佛地、佛所得的境界、佛的威神力、佛所修行的行門、佛所有的十種力量、佛無所畏的境界、佛的三昧力、佛的神通、佛的自在、佛的無礙境界。

「來眼、如來耳、如來鼻、如來舌、如來身、如來意、如來辯才、如來智慧、如來最勝」:再為我們大眾說一說怎麼叫佛的眼、佛的耳、佛的鼻、佛的舌、佛的身、佛的意、佛的辯才、佛的智慧、佛最殊勝的境界。「願佛世尊,亦為我說」:願世尊為我們大眾,來說一說這以上這種種的境界,這種種的道理。

* * * *
我們聚會到一起研究經典,每一個人都可以上來講。無論講得對不對,大家都應該很注意的聽。不要沒有忍耐心,說:「他不會講,怎麼叫他講?亂講、亂講,講得也不對。」心裡就生了煩惱了。大家是來研究佛法的,各位要知道,法無定法;沒有一定的講法,也沒有一個對,也沒有一個不對。這個法就在你執著那兒,破你的執著的就是對;你的執著沒有破,這還是不對機。譬如,你對地獄眾生所說的法,就和對餓鬼眾生所說的不同;你對餓鬼眾生所說的法,又和對地獄眾生說的不同;你對畜生所說的法,和對人說的又不同;對人所說的法,和對天上的人說的又不同;你對天上的人所說的法,和對二乘人說的又不同;你對二乘的人所說的法,和對菩薩說的又不同。這種種的分別,就看是講給哪一類眾生聽的。

你聽法,若能對所有的是法、非法、善法、惡法都能明白,都能忍耐;那麼這就是明白一點佛法了。不是說講得好的才聽。好像有些人自己也沒有明白,就說:「師父講法我就聽,旁人講的我不聽。」好像果寧,目空一切,以後連師父所說的法他都不聽了,他要在那兒睡覺。還有一個果護,一到語文課的時候,就弄一個本子寫來寫去;看起來好像是在寫筆記,實際上是在寫他自己的東西。他寫自己的東西還不要緊,還影響果孟也像他那樣。只有中文課他聽一聽,其他的語文課他就拿另外一個本子在那兒寫,自己搞自己的。這都是不合法的,這樣的人將來都會有些個問題的。
* * * *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現神通。現神通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這個時候,世尊的心和這一切大菩薩的心都互相通了;因為佛具足五眼、六通。五眼,就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六通,就是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佛具足他心通的智慧,所謂「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所有眾生心裡所想的,佛都知道,何況這一些大菩薩的心?他們心裡所有的思惟,佛都完全知道了。「各隨其類,為現神通」:佛能隨機應現,以他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來教化眾生;每一個眾生都覺得佛就在他的面前,正對著他來說法。這是佛各隨其類來現種種的神通。為什麼佛要現神通?就是想要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返迷歸覺,返本還原,成就菩提果。

「現神通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佛現種種的神通之後,在東方過十佛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有一個世界名字叫金色世界;在這個金色世界裡有一位佛,名號叫不動智佛。不動智佛也就是我們常念的那一位阿閦佛。這個金色世界,在密宗裡來講,是屬於金剛部的;東方阿閦佛就是管理金剛部的佛。不動智,也就是金剛。這位佛也是我們常常念的消災延壽藥師佛。他為什麼能消災延壽呢?就因為他是金剛,所以能消災延壽。消災延壽就是金剛,你若有金剛,就有不動的智慧。

「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在這個東方金色世界,又叫琉璃世界的地方,有一位菩薩中的大菩薩、菩薩中的上首菩薩,名字叫文殊師利。文殊師利,翻譯過來叫妙吉祥。「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和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一起,都來到佛的菩提道場這個地方來。「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了這個地方,大家就都一起向佛頂禮;然後就在東方化成一個蓮華藏師子之座,在師子座上各結雙跏趺坐而坐。

為什麼要結雙跏趺坐?因為雙跏趺坐能降魔,又能護持你這個定;所以修道的人,尤其想要學佛的人,必須要把它學習圓滿了。你坐的時候要一念不生,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你一念不生,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了;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稍微一動,就像天上生出雲彩似的,把太陽光就給遮住了。太陽光就譬如我們的佛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生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來,就好像空中的雲把太陽光遮上了一樣。所以你要結起雙跏趺坐,入堅固定;六根不動,常在定中,這樣智慧很快就會現前了。

* * * *
我們這講經的法會是最民主的。在我們這個法會裡頭,我講經如果有講錯的地方,你們無論哪一位聽見了,我都歡迎你們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如果你自己有什麼意見、感想要發揮的,我也是很歡迎的。我講經是不會講,但是我可不怕人批評;無論哪一位若是有高深的道理,可以面對面提出來,讓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們金山寺一貫的作風,絕對是接受所有人的批評,不是單單一個人的批評;這一點,希望各位時時刻刻都不要忘了它!我每過一個時期就要提倡一下這件事,我們天天和大家研究問題,也就是這個道理。
* * * *

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佛號無礙智。彼有菩薩,名曰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佛號無礙智」:東方是金剛部,南方是寶生部。東方屬木,南方屬火。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有一個世界叫妙色。這個妙色世界有一位佛,是南方的說法主,名號叫無礙智,他的智慧是無所障礙的。「彼有菩薩,名曰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這個妙色世界中有一位菩薩名叫覺首菩薩,在南方的菩薩之中,他是首先覺悟的。他和十個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眷屬,一起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來。「到已作禮,即於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了之後,就向佛右繞三匝,頂禮於佛。然後就向後退,退到南方的方位上,在那兒自然就變化出蓮華藏的師子座;這一些大菩薩就都結跏趺坐而坐,坐到師子座的上邊。

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色,佛號滅暗智。彼有菩薩,名曰財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色,佛號滅暗智」:在《華嚴經》上什麼都講「十」,「十」就表示重重無盡的道理。在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那裡有一個世界,名字叫蓮華色世界;蓮華色世界,也就是西方的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有一位佛叫滅暗智佛,滅暗智佛也就是無量壽、無量光佛,也就是阿彌陀佛。怎麼說阿彌陀佛就是滅暗智佛呢?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壽同金剛;又是無量光,這就沒有黑暗了嘛!雖然名稱不同,但是都是同一位佛。不要變一個名詞,你就不認識了。

「彼有菩薩,名曰財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在滅暗智佛這兒有一位菩薩,名叫財首菩薩,他最有錢了。最有什麼錢呢?最有法寶;他的法寶最多,什麼法寶都有。他也和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眷屬菩薩一起,都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到已作禮,即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這地方就右繞三匝,向佛頂禮;然後退到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也是結跏趺坐而坐。

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薝蔔華色,佛號威儀智。彼有菩薩,名曰寶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薝蔔華色,佛號威儀智」:前邊說過東方、南方、西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現在是北方屬水,中央是屬土,這是以方位而論。從這兒向北方走,經過十佛剎。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世界,十佛剎就是十個世界了。十個世界就有十個須彌山、十個日月、十個四大部州。每一個佛剎裡邊的微塵又有數不盡那麼多。經過十個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在那個地方有一個世界,名字叫薝蔔華色,就好像葡萄開花的那種色。北方是羯摩部,羯摩也就是威儀,管一切的威儀;所以那個世界的佛就叫威儀智佛。

「彼有菩薩,名曰寶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在這個薝蔔華色世界裏有一位菩薩,名字叫寶首,是菩薩中的一位大菩薩;他也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那麼多的諸大菩薩一起,來到釋迦牟尼佛的菩提場這兒來。「到已作禮,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這兒來了之後,就向佛頂禮;也在北方這個地方,變化成蓮華藏師子的寶座,各自在師子座上邊結跏趺坐而坐。

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優鉢羅華色,佛號明相智。彼有菩薩,名功德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前邊所說的是四方諸佛,還沒有完全說盡,所以現在又說四隅。「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優鉢羅華色,佛號明相智」: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在這兒有一個世界,名叫優鉢羅華色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一位佛在那教化眾生,名號叫明相智佛。「彼有菩薩,名功德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在明相智佛這兒,又有很多的大菩薩;上首的菩薩叫功德首菩薩,他和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在一起。這一些菩薩都是有德行、有智慧的菩薩;大家聚會到一起,到佛的菩提場這兒來拜佛。「到已作禮,即於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這個地方向佛頂禮之後,就在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的寶座,各自在師子寶座上結雙跏趺坐而坐。

東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究竟智。彼有菩薩,名目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東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究竟智」:東南方經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這兒有一個世界,名字叫金色世界,佛的名號叫究竟智佛。「彼有菩薩,名目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在這個金色世界裡有很多菩薩,為首的菩薩名字叫目首;他和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一起來到佛的菩提道場。「到已作禮,即於東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這兒向佛頂禮叩頭之後,就在東南方這個地方,變化成一朵蓮華形的師子座,各自在上面結跏趺坐而坐。

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色,佛號最勝智。彼有菩薩,名精進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色,佛號最勝智」:在西南隅,也是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在這兒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寶色世界;在寶色世界教化眾生的這一位佛,名號叫最勝智佛。「彼有菩薩,名精進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這個世界裡有一位大菩薩,名字叫精進首,精進第一;他也和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一起來到佛的菩提場。「到已作禮,即於西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這兒之後就向佛頂禮,然後就在西南方也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各自在上邊結跏趺坐而坐。

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色,佛號自在智。彼有菩薩,名法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色,佛號自在智」:西北方也是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那裡有一個世界,名叫金剛色世界,佛的名號叫自在智佛。「彼有菩薩,名法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在這個金剛色世界裡有一位大菩薩,名字叫法首;和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諸菩薩一起,都來到佛的菩提道場這兒。「到已作禮,即於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了之後就向佛頂禮,然後就在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各自在這師子座上邊結跏趺坐而坐。

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玻璃色,佛號梵智。彼有菩薩,名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下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玻璃色,佛號梵智」:前邊的四方、四隅合成八方,現在又加下方、上方,就合成十方。在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的那個地方,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玻璃色,好像那個玻璃似的;佛的名號叫梵智佛,也就是清淨智佛。「彼有菩薩,名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在這個梵智佛的世界裡有一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名字叫智首,他是智慧第一;他也和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眷屬,一起來到佛的菩提場。「到已作禮,即於下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這兒就右繞三匝向佛頂禮,然後在下方也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在師子座上邊結跏趺坐而坐。

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號觀察智。彼有菩薩,名賢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上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號觀察智」: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那裏也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平等色世界;有一位佛在那兒教化眾生,名號叫觀察智佛。「彼有菩薩,名賢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觀察智佛的道場裡邊有一位大菩薩,名字叫賢首菩薩;他也和十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眷屬在一起,到佛的這個菩提道場來。「到已作禮,即於上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到這兒就向佛頂禮,然後就在上方這個地方,也化作蓮華藏師子的寶座,各自在這師子寶座上結跏趺坐,等著佛來為他們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此諸菩薩甚為希有。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

從「爾時」到「作是言」這一段文,是結集經藏的人說的。「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就在這個時候,在十方菩薩都來詣佛所的這個時候,這位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妙吉祥菩薩,是東方來的菩薩中的上首;他的智慧第一,是菩薩中的一位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他仰承著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所有來集會的這一些個菩薩;在看一看各位菩薩的思想、思惟、心念之後,他就說了。

「此諸菩薩甚為希有」:在這一個法會裡的菩薩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有德有地位的菩薩、有修行的大菩薩;他們都是世界上最希有的的僧寶,很不容易遇著,也很不容易聽見他們的聲音。「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啊!要知道佛國度的這種因緣,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佛住、佛剎莊嚴」:佛常住在大悲的境界上也是不可思議的,佛剎莊嚴的這種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佛法性、佛剎清淨」:佛法身的這種妙性也是不可思議的。佛剎是怎麼樣清淨的呢?就因為佛在過去生中持戒清淨,所以他得到的國土也都是清淨的,這也不可思議。

「佛說法、佛出現」:佛在過去生中常常聽法、求法,為法忘軀,所以佛所說的法也都是妙法。有什麼因緣佛出現這個世間呢?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佛說法也是不可思議,佛出現也是不可思議的。「佛剎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佛的剎土怎麼樣成就的?以修行什麼行門而成就佛的剎土?佛所得到的這種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這些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在你們各位都有機會可以明白了。

何以故?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知諸眾生樂欲不同;隨其所應,說法調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虛空界。

「何以故」:為什麼說佛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呢?「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啊!「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你們要知道,在前邊所說的十方世界裡,每一個世界都有佛在那兒教化眾生。「知諸眾生樂欲不同」:樂,是好樂;欲,就是願意。他們都知道所有一切眾生所喜歡的、所希望都不同。有的眾生希望發財,有的眾生希望當官,有的眾生歡喜住山,有的眾生歡喜去游水,有的眾生歡喜去滑雪。每一個人都不同,每一類眾生又有每一類眾生不同的喜愛和希望。

「隨其所應,說法調伏」:諸佛就隨眾生的根性所應該聽到的佛法,而為眾生說法。就是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的,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或聲聞身得度的,就現辟支佛或聲聞身去度他;應該以梵王身得度,就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該以國王身得度的,就現國王身而為說法。總而言之,應以何身得度,佛就現何身來對他的機緣而說法,來調伏所有的眾生。「如是乃至等法界、虛空界」:像這樣子,乃至於對遍法界、盡虛空界的眾生,佛也都是這樣「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來教化眾生。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修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觀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各位佛的弟子!你們應該要知道。「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娑婆,是梵語,翻譯過來叫堪忍;就言其眾生堪可忍受五濁惡世的這種苦。這個世界的苦是很苦的,不容易忍受;可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卻安然受之。本來受不了,他居然能受得了,這就是有很大的忍耐心;所以在這個世界也不覺得苦了。佛在娑婆世界四王天的天下。四王天有四大部洲,東方是東勝神洲、南方是南瞻部洲,西方是西牛賀洲,北方是北俱盧洲;又有四大天王,就是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多聞天王、廣目天王,所以叫「諸四天下」。

「種種身、種種名」:佛在這諸四天下現種種身;佛不是單單現人身,所有一切眾生的身他都現。佛又有種種的名號;不單佛有種種名,每一個眾生也都有種種的名。你今生叫張三,來生就叫李四,再來生又是什麼什麼先生、小姐、太太,種種不同。「種種色相、種種修短」:佛也現出來無量無邊的種種色相。修,就是高;短,就是矮。有的時候佛現一個很高的人,有的時候又現一個很矮的人,有這種種的不同。「種種壽量、種種處所」:有的時候佛現的身活了很大的年紀,有的時候又年紀很輕。在每一個地方佛都示現。「種種諸根、種種生處」:佛又現出種種的諸根。佛又有種種的生處,又生到每一個地方去。「種種語業、種種的觀察」:佛又能現出種種的語言、文字。佛又有種種不同的觀察。

「令諸眾生,各別知見」:佛這樣來教化眾生,令所有不同知見的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教化,都能發菩提心。

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四天下,或者有的時候他的名字叫一切義成。梵文「悉達多」,翻譯過來就是「一切義成」,一切的義理都成就了。「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者有的時候,佛的名字又叫圓滿月佛;或者有的時候,佛的名字又叫師子吼佛。「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者有的時候,有一生中又叫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能仁慈教化眾生。牟尼,是寂默;寂然不動轉大法輪。或者有一生中,佛的名字就叫第七仙佛,也就是過去七佛的最後一位佛。「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又叫毗盧遮那佛;或者有的時候,佛的名字又叫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又叫大沙門;沙門,就是息惡,也可以說滅惡;把一切的惡都息滅了。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最勝佛;或者有的生中,又叫導師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像前邊所說這種種的名號,若是具足說來有一萬個。每一個名字又分出十,十又分出百,百又變成千,千變成萬,有一萬這麼多。「令諸眾生,各別知見」:使令一切眾生,每一個都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所應得的智慧。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如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名難勝,或名雲王,或名無諍,或名能為主,或名心歡喜,或名無與等,或名斷言論。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在這個四天下的東邊,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就叫善護世界,善於護念一切眾生。「如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自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那一個善護世界,或者有的生中叫金剛佛,或者有的生中又叫自在佛。「或名有智慧,或名難勝」:或者有一生,佛的名字就叫有智慧佛;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又叫難勝佛。「或名雲王,或名無諍」:或者有的生中就叫雲王佛;或者有的生中叫無諍佛,不諍論。「或名能為主,或名心歡喜」:或者有的時候,佛的名字就叫能為主,能做人間、天上的主;或者有的生中又叫心歡喜佛。「或名無與等,或名斷言論」:或者有的生中又叫無與等佛;或者有的生中又叫斷言論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的這些名稱,有一萬個那麼多,令所有一切的眾生,都各稱其分,得到他所應該得的智慧。

諸佛子!此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說完前邊這一段經文,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這個四天下的南邊,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難忍,這個世界的苦很難忍。「如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佛在那一個難忍的世界,或者有的生中就叫帝釋;帝釋也就是「能天主」,言其能做人間、天上的主。或者有的生中就叫寶名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語」:或者有的生中又叫離垢;或者有的生中又叫實語佛。

過去有一個人叫尼乾,是個修道、持五戒的人,不打妄語。有一次國王問他說:「有所作為、有大智慧的人,這種人也會有過錯嗎?」尼乾說:「有。」國王就問他:「是誰呢?」他說:「某某人雖然有智慧,但是他妒嫉人,有妒嫉的過;某某人也很有智慧,但是他很懶惰,有懶惰的過錯;某某人也很有智慧,但是他有好睡覺的過錯;某某人也很有智慧,但是他有好吃飯的過錯;又某某人也很有智慧,但是他有貪財的過錯;又某某人也很有智慧,但是他有好色的過錯;又某某人也很有智慧,但是他有貢高的過錯;又某某人也很有智慧,但是他有輕看他人的過錯。」

舉出來這麼多的過錯以後,他就不說了。國王又問他:「還有有過錯的人嗎?」尼乾又說:「有。」國王說:「是誰?」尼乾就說:「就是大王你啊!你很暴燥又很兇惡,你有兇惡的過錯。」王一聽,就叫人趕快把他殺了:「這個人敢說我的過錯,哈!這還得了!」尼乾就說:「大王啊!不但你有過,我也有過。」國王說:「你有什麼過?」他說:「我有實語的過,我太老實了,我不應該在粗燥惡暴的人面前說他粗燥惡暴,我不應該這麼樣講的。」國王一聽就不殺他了。按照佛法來講,實語是好;但不對機的時候,你對他說實語真話,他反而不高興聽。

「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能調伏佛,能調伏一切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或者有的生中,佛又叫具足喜佛。「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又叫大名稱佛;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又叫能利益佛,能利益一切眾生。「或名無邊,或名最勝」: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又叫無邊佛;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又叫最勝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說的這樣,共有一萬個不同的名字;都是使令一切眾生,各自得到他所應得的智慧。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慧。如來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見,或名最勝王,或名調伏天,或名真實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歡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已辦,或名善住。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了前邊這一段經文,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慧」:在這四天下的西邊,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親慧世界;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歡喜親近有智慧的善知識。「如來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見」:釋迦牟尼佛往昔在親慧世界,或者有一生就叫水天佛;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就叫喜見佛,一切眾生都歡喜見著這一位佛。「或名最勝王,或名調伏天」: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叫叫最勝佛,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就叫調伏天佛。「或名真實慧,或名到究竟」: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就叫真實慧佛,或者有一生又叫到究竟佛。「或名歡喜,或名法慧」: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就叫歡喜佛,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又叫法慧佛。「或名所作已辦,或名善住」: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又叫所作已辦佛,無論作什麼都成就了;或者有的生中又叫善住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說的這十個名號,若是往多了說,有一萬個那麼多;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的智慧而來親近佛,見著佛。

* * * *
弟子問:為什麼有人說瞿曇佛和釋迦牟尼佛不同?

師父:佛有很多名字,他們只認識那個瞿曇。我們不但認識釋迦牟尼佛,也知道釋迦牟尼佛就是瞿曇佛;他們不承認釋迦牟尼佛就是瞿曇佛,這個因為他們的執著很大。

弟子問:為什麼說「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師父:這兩句話是禪宗所說的話,也就是所謂的「打機鋒」,機鋒轉語。怎麼叫「打機鋒」呢?就是說相反的道理。本來好,他說壞;本來是,他說非。這是叫你反過來找,叫你回光返照的意思。「斷除煩惱重生病」,你若是有一個「斷」的念頭存在,這就是煩惱。這是紫柏禪師已經有所悟了,已經沒有什麼煩惱了,但他自己還不知道。所以這個人就對他說:「斷除煩惱重生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意思是說:你到那個沒有煩惱的程度上,它自然就沒有了,你還斷什麼?你不需要在頭上再安一個頭去斷它。你現在已經證得道果了,你還一天到晚想求真如,你這是向外馳求呢!真如自性是你裡邊的東西,不是從外邊找來的。這兩句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子,若是詳細說,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今天的時間到了,不能講太多;我所講的,或者能幫助你明白一點。
* * * *

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如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勝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淨,或名瑿羅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在這四天下的北邊,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有師子世界。「如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佛在這個有師子世界上出現於世,或者有一生的名字就叫大牟尼佛;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苦行,他專行種種的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勝田」: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世所尊;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最勝田,是最殊勝的福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一切智,具足一切智;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的名字就叫善意。

「或名清淨,或名瑿羅跋那」: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清淨;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瑿羅跋那。瑿羅拔那,是簡略的梵語,具足叫「瑿斯乎羅跋那」。瑿斯乎,翻譯過來是自在;羅拔那,是聲;瑿羅跋那,就是自在聲。聲怎麼會自在呢?就是聲音非常圓滿自在的意思。「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或者有一生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最上施,他能施一切最上的;或者有一生他的名字就叫苦行得,他由修苦行而得到一切的福報、智慧。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說的,大略有十個名稱;若是詳細說,有一萬個那麼多的名字。使令一切眾生,各得所應該得的智慧,能知道也能見著佛。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滅,或名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名心平等,或名無能勝,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菩薩說完了前邊的北方世界,接著又叫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在這個四天下的東北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妙觀察世界。「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佛生生世世出現在這個妙觀察的世界,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這個世界上的魔王很多,所以有一生他的名字就叫調伏魔,就是魔鬼他也來教化他。也不會說:「你是魔,我不教化你!」又這個世界的眾生做什麼都不成就,所以佛出現於世的名字就叫成就佛;令眾生信佛之後,一切事業就都成就了。

「或名息滅,或名賢天」: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的名字就叫息滅;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貪瞋癡很重,所以佛就起個名字叫大家要息滅貪、瞋、癡。這個世界的眾生又一定很愚癡的,所以有一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離貪。因為一切眾生都離不開這個貪,佛要以身作則;所以就用這麼個名字來令眾生覺悟,令眾生都離開貪念。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勝慧;有殊勝的大智慧,記憶力也強。

「或名心平等,或名無能勝」: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心平等;因為一切眾生的心都不平等,佛也是想以身來作則,作其他的人的榜樣,所以就說要存一個平等的心。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無能勝,沒有再能勝過他的了。「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智慧音;他所發出的這個音聲,誰要一聽都會得到智慧。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難出現;就是叫大家覺悟佛是不容易出現於世、難遭難遇的,大家現在遇到佛了,要趕快發菩提心。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說的這十個名號,如果詳細說起來有一萬個那麼多;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智慧,也不多也不少,應該得到多少就得多少,令眾生都能知道佛法,見著佛的相好光明。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焰聚,或名遍知,或名秘密,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淨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進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在這個四天下的東南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喜樂世界。「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焰聚」:佛在這個喜樂世界出現於世,或者有的生中就叫極威嚴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光焰聚佛。「或名遍知,或名秘密」: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遍知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秘密佛。「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解脫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性安住佛。「或名如法行,或名淨眼王」: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如法行佛,如法修行;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淨眼王佛。「或名大勇健,或名精進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大永健;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精進力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說的有這十個名號,若是往詳細來說,有一萬個那麼多;令一切眾生都各得各所應得的智慧,明白佛法,見著佛的相好光明。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如來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圓滿,或名不動,或名妙眼,或名頂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眾仙,或名勝須彌。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菩薩恐怕這些大菩薩入了三昧,不聽這《華嚴經》;所以又說,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應該注意,先不要入定!為什麼呢?「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你們要知道,這四天下不是只有一個,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四天下。在這個四天下的西南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甚堅牢;很堅固的不會壞,比我們用水泥造的房子都還堅固,它那裡頭大約有鋼鐵,或者鑽石之類的東西,所以很堅固。

「如來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佛在這個甚堅固的世界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安住佛;因為這個世界很堅固,所以佛也願意在這兒住。或者有的時候佛出現於世,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智王佛,他是智慧之王;一切眾生聽說智王佛出現於世了,也都願意開大智慧,就都去禮拜這位智王佛。「或名圓滿,或名不動」: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在這個甚堅固的世界又換了一個名字,叫圓滿佛;福也圓滿、慧也圓滿,福慧兩足,一切一切都圓滿了。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另外換一個新的名字,叫不動佛。

「或名妙眼,或名頂王」:或者有的時候佛出現於世,在這一生中又改了一個名字叫妙眼佛,他眼睛非常微妙不可思議。怎麼微妙呢?他的一個眼睛能變成無量眼,無量眼又不離這一個眼睛,所以說不可思議。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有個名字叫頂王佛。「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自在音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換了一個名字叫一切施佛;無論你向他要什麼,他都捨得。頭目腦髓、國城妻子,什麼他都能布施。「或名持眾仙,或名勝須彌」:或者有的時候佛出現於世,又叫持眾仙佛;或者有的時候佛出現於世,又叫勝須彌佛,一個殊勝妙高的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佛的名號有一萬那麼多;令一切眾生都各得所應得的智慧來見佛。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地。如來於彼,或名普遍,或名光焰,或名摩尼髻,或名可憶念,或名無上義,或名常喜樂,或名性清淨,或名圓滿光,或名修臂,或名住本。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又叫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地」:在這個四天下的西北,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妙地。「如來於彼,或名普遍,或名光焰」:佛在這個妙地的世界,或者有的生中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普遍佛,遍一切處的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的名字就叫光焰佛。「名摩尼髻,或名可憶念」: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摩尼髻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可憶念佛。「或名無上義,或名常喜樂」: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無上義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常喜樂佛。「或名性清淨,或名圓滿光」: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性清淨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圓滿光佛。「或名修臂,或名住本」: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修臂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住本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他的名號有一萬個那麼多;令所有的眾生都各稱其分,各自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來見佛。也可以這說是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親自知道佛、見到佛;就是每個眾生都各別單獨的見到佛。譬如三千年以前的眾生見著了釋迦牟尼佛,如果現在又有一位佛出世,現在的眾生見著了,那時候的眾生就沒見著,這叫「各別知見」,各別的知道、各別的見到。又者,現在若有一個佛出世,我們知道了,這就和那個時候的眾生不是同時間知道佛、見著佛,這也是「各別知見」。

這有很多的道理,不過我不能講那麼多,只能簡簡單單揀那個要緊的來講;或者還不一定是要緊的,就是揀容易明白的來講。就好像你們編字典一樣,不能弄得太深了;若編得太深,就只有有學問的人看得懂,普通的人就看不懂了。我現在講經也是這個宗旨,和編字典是一樣的。

* * * *
弟子問:佛的名號在每方都有十個,這是一位佛或者十位佛呢?

師父:這是一位佛,十個名字都是同一位佛出現於世;雖然他每一次出現於世的名字不同,但還是同一個。這不是化身,是不同的一生。化身是在同一個時期的生命,就可以變化出去;這不是變化的,是真實有這麼不同的一生、一生的。
* * * *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焰慧。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獅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焰,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實天,或名普遍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這位大智妙吉詳菩薩又稱了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焰慧」:在這個四天下的次下方,有一個世界,名字叫焰慧世界。「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獅子相」:在這個焰慧世界,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集善根,一切的善根都積集圓滿了;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獅子相佛。「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焰」: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猛利慧,有很猛利的這種智慧;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金色焰佛。

「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音」: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一切知識佛,是一切眾生的善知識;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他的名字就叫究竟音佛。「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作利益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就叫到究竟佛,到究竟的彼岸了。「或名真實天,或名普遍勝」: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來教化應該得度的眾生,名字就叫真實天佛;或者有的時候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普遍勝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說的佛的十個名號,這是簡單的來說;若是詳細的說,有一萬個那麼多的名字。使令一切眾生都各稱其分,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智慧,來親近、供養於佛。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如來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淨面,或名覺慧,或名上首,或名行莊嚴,或名發歡喜,或名意成滿,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這位大智慧妙吉祥大菩薩,普遍觀察各位菩薩的根機,又稱一聲說,你們各位佛的弟子!你們知道嗎?「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在這個四天下的次上方,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持地世界。「如來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淨面」:佛出現在這個世界教化眾生,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有智慧佛,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智慧光明;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清淨面佛。「或名覺慧,或名上首」:或者有的生中佛教化眾生,為了對眾生的機緣,用的名字就叫覺慧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的名字就叫上首佛。「或名行莊嚴,或名發歡喜」: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行莊嚴佛;一切所行都非常莊嚴,福也莊嚴、慧也莊嚴。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的名字就叫發歡喜佛。「或名意成滿,或名如盛火」: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又改變一個名字,叫意成滿佛;一切眾生所求的,他都能滿令他們隨心滿願。或者有的時候佛出現於世,又換了一個名字叫如盛火佛,好像茂盛的火一樣。「或名持戒,或名一道」: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取一個名字叫持戒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換另一個名字叫一道佛。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一萬個名字;令所有的眾生,都各別得到他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啊!「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這個娑婆世界有百億個四天下,不是就只有這麼一個地球,有百億那麼多的地球。「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佛在這百億個地球上邊,就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名號;使令一切眾生都各稱其分,分別得到他所應該得的智慧來明白佛法,來親近供養佛。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密訓。如來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勝,或名安慰,或名開曉意,或名聞慧,或名真實語,或名得自在,或名最勝身,或名大勇猛,或名無等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密訓」:在這個堪忍世界的東邊,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密訓世界。「如來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勝」:佛在這個密訓世界出現於世,或者有的生中就叫平等佛,或者有的生中叫殊勝佛。「或名安慰,或名開曉意」:或者有的生中叫安慰佛,或者有的生中叫開曉意佛。「或名聞慧,或名真實語」:或者有的生中叫聞慧佛,或者有的生中叫真實語佛。「或名得自在,或名最勝身」:或者有的生中叫得自在佛,或者有的生中叫最勝身佛。「或名大勇猛,或名無等智」:或者有的生中叫大勇猛佛;或者有的生中叫無等智慧佛,他的這種智慧是沒有可以比的。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提出來的這些名稱,共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名號;令所有的眾生都各別得到他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豐溢。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豐溢」:在這個堪忍世界的南方,其次又有這世界,名字叫豐溢;這裡一切的人都有很好的學問,財寶也都很充裕。「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佛在這個豐溢世界,或者有的生中就叫本性佛,或者有的生中叫勤義佛。「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者有的生中叫無上尊佛,或者有的生中叫大智炬佛。「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者有的生中叫無所依佛,或者有的生中叫光明藏佛。「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者有的生中叫智慧藏佛,或者有的生中又叫福德藏佛。「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或者有的生中的名字叫天中天佛,或者有的生中的名字叫大自在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名號;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如來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縛,或名通達義,或名樂分別,或名最勝見,或名調伏行,或名眾苦行,或名具足力。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法王子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在這個娑婆世界的西邊,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離垢世界,也就是清淨世界。「如來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佛在那個世界,或者有的生中的名字就叫意成佛。或者有的生中出現於世生,對眾生機來說法,所起的名字就叫知道佛,知道怎麼樣修道;不單他自己知道,也教化一切眾生都能修行道品。「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也對眾生的機起個名字叫安住本佛,安住於本來的佛性。又因為一切眾生都執著太深,不能得到解脫;所以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能解縛,能把眾生的束縛都給解開。

「或名通達義,或名樂分別」: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通達意佛;通達一切的義理,明白一切的義理。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號就叫樂分別佛。「或名最勝見,或名調伏行」: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來教化眾生,名字就叫最勝見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叫調伏行佛,調伏一切眾生所行。「或名眾苦行,或名具足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眾苦行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具足力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名號;使令一切眾生,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為豐樂。如來於彼,或名薝葡花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現神通,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名無礙,或名如月現,或名迅疾風,或名清淨身。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為豐樂」:在這娑婆世界的北邊,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豐樂世界。「如來於彼,或名薝葡花色,或名日藏」:佛在這個豐樂世界出現於世,或者名字就叫薝葡花色佛,或者有的生中又叫日藏佛。「或名善住,或名現神通」:或者有的生中就叫善住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又改變一個名字,令眾生的頭腦裡有一個新的佛的印像,叫現神通佛。因為一切眾生都歡喜神通,都希望有神通,所以佛就叫現神通;一切眾生一聽說有神通,就都要來親近佛了。

「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者有的生中,佛教化眾生所用的名字叫性超邁佛,他的性情超越;邁,就是超過一切。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慧日佛。「或名無礙,或名如月現」:或者有的生中佛教化眾生就用無礙佛的名字;因為一切眾生都有掛礙,佛要令一切眾生覺悟,所以說無礙。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又叫如月現佛,就好像月光在空中似的。「或名迅疾風,或名清淨身」: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用的名字叫迅疾風佛,比風還快;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清淨身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前邊所說的這樣,佛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名號;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

* * * *
我們這兒天天做工,我看有的人做工,妄想還是很多。有的打妄想要跑到街上去喝一點汽水,有的打妄想要到海邊去吸吸新鮮的空氣,有的打妄想要到街上去看看都有什麼人在街上走,有的人打妄想想街上那麼多車一定很好玩。種種的妄想,有百千萬億那麼多。我希望各位做工的時候,不要打那麼多的妄想,要多念一點佛;一邊做工,一邊心裡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比打其他妄想好得多!並且我們信佛的人,一定要有一個修行的念頭,不要盡想其他的東西。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好,持咒也好,或者念「唵嘛呢叭咪吽」、「悉怛多鉢怛囉」都可以的;總而言之,你那個心若給它一個東西,把它鎖上,它就不打其他的妄想了。前面我所說的妄想,還是揀好的來說的,不好的妄想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迴光反照,這樣子你做的功德就是很大的。
* * * *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攝取。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或名普解脫,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脫智,或名過去藏,或名寶光明,或名離世間,或名無礙地,或名淨信藏,或名心不動。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看一看各位菩薩,說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攝取」:你們知道不知道?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東北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就叫攝取世界,攝取一切眾生皈依三寶。「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或名普解脫」:佛在這個攝取世界上出現於世,或者有的生中的名字就叫永離苦佛,令一切眾生永遠離開一切苦;或者有的生中出現於世,又用另外一個名字叫普解脫佛,普遍來解脫一切眾生的煩惱結、無明結。「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脫智」: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大伏藏佛,有很多的寶貝都在地裡伏藏著;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用的名字就叫解脫智佛。

「或名過去藏,或名寶光明」: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過去藏佛,過去功德都圓滿了;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寶光明佛。「或名離世間,或名無礙地」: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用的名字就叫離世間佛;離開世間,也就是出世了。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用一個名字叫無礙地佛。「或名淨信藏,或名心不動」: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用的名字叫淨信藏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令眾生都得到定力,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心不動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名號;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或名美音,或名勝根,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名到分別彼岸,或名勝定,或名簡言辭,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你們要知道,在娑婆世界的東南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饒益世界,能以饒益一切眾生。「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佛在這個饒益世界上,有的生中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就叫現光明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盡智佛,就是智慧到極點了。「或名美音,或名勝根」: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美音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名字就叫勝根佛。

「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的名字就叫莊嚴蓋佛;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精進根佛。「或名到分別彼岸,或名勝定」: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的名字就叫到分別彼岸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勝定佛。「或名簡言辭,或名智慧海」: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簡言辭佛,就很少說話;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智慧海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鮮少。如來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眾寶,或名世解脫,或名遍知根,或名勝言辭,或名明了見,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師,或名開導業,或名金剛師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鮮少」:在娑婆世界的西南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鮮少世界。「如來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眾寶」:佛在這個鮮少世界上出現於世,或者有的生中的名字就叫牟尼主,也就是寂滅主;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具眾寶佛。「或名世解脫,或名遍知根」: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世解脫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叫遍知根佛。「或名勝言辭,或名明了見」: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勝言辭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又叫明了見佛。「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師」: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叫根自在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叫大仙師佛。「或名開導業,或名金剛師子」: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開導業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金剛獅子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的名號。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智慧。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歡喜。如來於彼,或名妙華聚,或名栴檀蓋,或名蓮華藏,或名超越諸法,或名法寶,或名復出生,或名淨妙蓋,或名廣大眼,或名有善法,或名專念法,或名網藏。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歡喜」:在娑婆世界的西北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歡喜世界。「如來於彼,或名妙華聚,或名栴檀蓋」:佛在歡喜世界這個地方常常出現於世,或者有的生中,名字就叫妙花聚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栴檀蓋佛。「或名蓮華藏,或名超越諸法」: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蓮花藏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超越諸法佛,超越一切諸法。「或名法寶,或名復出生」: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法寶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復出生佛。「或名淨妙蓋,或名廣大眼」: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叫淨妙蓋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廣大眼佛。「或名有善法,或名專念法,或名網藏」: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有善法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叫專念法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世於世,應眾生的機來教化調伏眾生,名字就叫網藏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那麼多的種種名號;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鑰。如來於彼,或名發起燄,或名調伏毒,或名帝釋弓,或名無常所,或名覺悟本,或名斷增長,或名大速疾,或名常樂施,或名分別道,或名摧伏幢。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鑰」:在娑婆世界的次下方,其次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關鑰世界。「如來於彼,或名發起燄,或名調伏毒」:佛在這關鑰世界也常常出現。或者有的生中,佛的名字就叫發起燄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調伏毒佛,調伏一切眾生的三毒。「或名帝釋弓,或名無常所」: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帝釋弓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無常所佛。「或名覺悟本,或名斷增長」: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覺悟本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斷增長佛。「或名大速疾,或名常樂施」: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就叫大速疾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常樂施佛。「或名分別道,或名摧伏幢」: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叫分別道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叫摧伏幢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那麼多種種名號;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為振音。如來於彼,或名勇猛幢,或名無量寶,或名樂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興,或名超境界,或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輪,或名離眾惡,或名一切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悲心切切,恐怕這一切的菩薩不注意,所以他又稱了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你們來親近佛,那麼佛生生世世種種的因緣果報的境界,你們都應該知道。「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為振音」:在娑婆世界的上方,又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振音世界。「如來於彼,或名勇猛幢,或名無量寶」:佛在這個振音世界上常常出現,來教化眾生。為什麼佛要常常出現教化眾生呢?因為佛就是為度眾生而成佛的;所以他成佛了,也希望一切眾生都早成佛道。因為這樣子,所以他不怕辛苦,不怕麻煩地常常到世界上來教化眾生;令眾生發大菩提心,早成佛道。在這個振音世界,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名字就叫勇猛幢佛,或者勇猛幢菩薩、勇猛幢仙人、勇猛幢的修行頭陀。佛出現於世不一定現佛身,並且這有的時候說的是佛過去生中的事情;過去生中或者他做比丘,就叫勇猛幢比丘,或者叫勇猛幢的長者,這都不一定的。所以佛以種種的名、種種的變化來教化眾生。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名字就叫無量寶佛。

「或名樂大施,或名天光」: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樂大施佛。樂,就是好樂;歡喜大布施。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天光佛。「或名吉興,或名超境界」: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吉興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又叫超境界佛。「或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輪」: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一切主佛;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不退輪佛。「或名離眾惡,或名一切智」: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叫離眾惡佛,離開一切種種的惡業;或者有的生中佛出現於世,就叫一切智佛。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像這樣子,有百億萬那麼多的種種名號;使令一切眾生都各別得到他所應得的智慧、知見。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像這樣,從這個堪忍世界向東方去,有百千億那麼多。「無數、無量」:不知道有多少數目,也沒有個數量。「無邊,無等」:沒有邊際,也沒有法子來知道它有多少。「不可數、不可稱」:不可用數目來數它,也沒有法子說得出來。「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單不能說出來,你想一想都不可以,都辦不到,這個數目太大了;也不可以來恆量它;根本就說不出來是有多少數目。「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總起來說就是整個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的世界裡邊,佛的名號有種種不同,有很多名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在南方、西方、北方,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維,以及上方、下方,也都像東方這樣子,有不可量、不可說那麼多的種種不同的名號。

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報、種種處、種種方便、種種根、種種信解、種種地位,而得成熟。亦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

「如世尊昔為菩薩時」: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以往行菩薩道的時候。「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用種種的談論,種種的語言、種種的音聲來演說佛法。你們各位要知道,現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在演說佛法。你若明白世間的一切都是佛法的表演,都是在那兒說法;你明白、覺悟了,這就是開悟。你說什麼不是在說法?連那殺人放火的都是在那兒說法呢,都是在叫人明白覺悟。幫助人的是在說法,害人的人也是在說法。人生出來是在說法,說一個「生法」給你看看;人死了也是在那兒說法,說一個「死法」給你看看。給人做父親的是在那兒說法,給人做母親的也是在那兒說法,做兒子的、女兒的也都是在那兒說法。這種種的不同,都是在演說妙法呢!你若是覺悟了,這就是對機;你若沒有覺悟,那就要再聽多一點。

「種種業」:種種的善業、惡業也都是在說法。「種種報」:種種的報,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報,這也都是在說法。「種種處」:不單佛生到這兒、生到那兒,我們眾生也是今生做美國人,來生又做英國人,再來生又做德國人,再來生羨慕蘇聯又做了蘇聯人,再來生說日本不錯又做了日本人,再來生又做了中國人。所以果寧說我要叫你們做中國人,這不是那麼容易的;要你們自己造那個業,才能受那個果報呢!不是我叫你們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叫你們去上天,你上得去才算呢!我叫你們成佛,你成得了才算呢!成不了,那有什麼用啊?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你自己不修行,師父也沒有法子幫著你來修行;也就好像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要自己了一樣的。

「種種方便」:佛說法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種種根」:眾生有種種的根性;佛有的時候就在六道裡邊,依著眾生的根性各處去教化眾生。「種種信解」:佛又依眾生種種不同的信解,來為眾生說法。「種種地位」:佛又示現種種的地位來教化眾生。有的時候就現國王身,有的時候就現丈夫身,有的時候現長者身,有的時候就現居士身;現種種的身、種種的地位來為眾生說法。「而得成熟」:就因為他做了這麼多利益眾生的事情,又為眾生常常捨生命;所以現在才成熟了,也就是成佛了。「亦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他自己成佛了,也願意令一切眾生都得到這種的知見、智慧、見解、行門,所以來為眾生說法。

佛為眾生說法,無非是希望眾生都認真老老實實去修行,不要盡打妄想。修行的人不要放逸,不要不守規矩,要時時刻刻自己管著自己,不要叫師父來管;你若等著師父來管,那就來不及,就晚了,也完了!師父不能到你吃飯的時候,說:「徒弟啊,你來吃飯囉!」到你喝茶的時候,說:「徒弟啊,你來喝茶囉!」到你穿衣服的時候,說:「哦!你這個好徒弟,快穿上衣服啦!」不是這樣的。要你自己去用功修行,那才算呢!不要跑到外邊去,或者看看女人、看看男人、看看老人、看看青年人,又或者去看看戲、看看電影、看看脫衣舞、看看顛倒眾生相;好像照相機的鏡子的,盡往外照。這真是可憐得很!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二
四聖諦品第八

「聖諦品第八」:四聖諦是佛最初成道,為五比丘所說的法。這四聖諦就包括了一切的法。那麼最可笑的是有的不懂佛法的人,就問:「倒是有沒有四聖諦?」這是太可笑了!不但「四聖諦」,連「五蘊」他也不知道有沒有,但是他還各處去講佛法。你說這可憐吧?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最初佛在鹿野苑那個地方,以這四諦法度五比丘。他先為五比丘說:「此是苦,逼迫性(這是「苦」,逼迫得人身心都受不了);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最後說:「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這就是三轉四諦法輪。憍陳如聽佛這麼一說,即刻就開悟證聖果了。

有一回,釋迦牟尼佛從地上撿起了幾片樹葉和幾根草,問所有的弟子說:「你們各位看看,是我手掌上的樹葉和草多,還是大地上的樹葉和草多?」弟子就說:「大地上的樹葉和草,多得沒有法子算得過來;如來你掌上的樹葉和草與大地上的比起來,那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根本就不能比的。」佛就說:「我所說的法,就如我手裡拿著的樹葉和草;我所沒有說的法,就如大地上所生的樹葉、草葉一樣。有這麼多的法我沒有說呢!」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佛所沒有說的法,是不是都在四聖諦裡邊包括著呢?如果是在四聖諦裡包括著的話,那麼佛已經說了;若沒有包括,那就應該有五諦了。」佛說:「雖然四聖諦包括一切法,但是四聖諦的義理就如大地的草和樹葉那個多,我有很多很多都沒有說!」佛法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四聖諦,佛雖然說了,但也只說了很少的一部分。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萬苦交煎,苦有無量無邊那麼多,不知有多少。我們人因為一念無明就迷了,迷了就輪轉在六道輪迴裡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輪迴裡轉來轉去,總也不能出去;在這個世界上染苦為樂,流連忘返,就像那個水流不會向回流一樣。娑婆世界的苦有多少種呢?本來是無量無邊的;《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四卷說,總起來有一百一十種苦。

一有一苦,就是隨業流轉苦;就是依靠沒有分別的那一種業來流轉的苦。沒有分別,就是自己作不了主,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就像隨著大海水漂蕩那樣,究竟漂蕩到什麼地方去也不知道。這種沒有目的地的流轉,就是一種苦。不是只有一個眾生有這種的流轉苦,而是所有一切有情的眾生,都跑到這種業海裡邊漂流,忽上忽下、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就這樣在四維、上、下這十方各處跑,沒有一個止境。這種漂蕩不是自己願意跑到什麼地方,就跑到什麼地方;是受了自己不能作主的這種業報所驅使,而東漂西蕩。這種苦是不容易了的!

二有二苦。第一種苦是「欲苦」。欲為眾苦之本,本也就是個根,這個欲就是個苦根。貪財的就有財欲,貪色的就有色欲,貪做官的就有官欲,貪名譽的就有名譽欲,貪做領袖的就有領袖欲;凡是貪著一切的事情,這都是欲。你好吃就有吃的欲,好穿就有穿的欲,好睡覺就有睡覺的欲;種種的欲念支配得你顛顛倒倒、糊糊塗塗。好像為什麼這個人會去做土匪?就因為他有個欲;達不到他的欲,他就要去做犯法的事情。為什麼那個人要吸毒?也就因為有這個欲;為什麼人不守規矩?也是因為有這個欲;為什麼人誤解自由?不自由的事情他認為是自由,這也都是因為有個欲;所以這個欲是眾苦的根本。又為什麼有欲?就因為那個無明。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一生出來之後,就變成欲了;一有了欲,就盡做一些個糊塗事。所以這個欲是最苦的。

你有了欲,就有一種愛;好像男女相愛,這都是一種欲。僧人就把這欲斷了,斷欲就沒有貪心。為什麼有貪心?也就因為有這個欲;你有欲,貪心就不止。無論你貪什麼,都是欲;,貪吃、貪喝都是欲。你想要喝酒,這是個欲;想要吃肉,這是個欲。想要喝一點好的東西,或者吃一點有營養的東西,這都是欲;你自己還以為這是自由,其實那個欲已經把你支配得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一陣間想弄點什麼吃一吃,一陣間又想弄點什麼喝一喝;一陣間又想買一輛好汽車;一陣間又想造一艘船;一陣間又想買一架私人飛機,願意到什麼地方去就飛了,這多妙不可言!這都是欲,都是被欲來支配了;你若沒有欲的話,這些問題就都沒有了。你們要記得,有了欲,就有了愛;有了愛,等你所愛的,或者變了或者壞了,這就生出苦來了。譬如你新買一輛最好的汽車,一出門,喝!撞碎了,連人也受了傷了,你說這是不是個苦?就因為你愛汽車才買汽車,一出門就撞碎了,人受傷,車也壞了,就生出苦來。這是汽車的問題,其他飛機、輪船、女人、男人的問題,也都包括在裡面了。

二的第二種苦,就是癡苦。癡,就是愚癡;愚癡是最苦的。壞的事,他認為是好的;好的事,他不認識,常常做顛倒的事情。為什麼他顛倒?就因為他沒有智慧,對凡是和自己這個身體有關係的,就生出一種執來了;執著這是我的,什麼都是我所有的。生出這種執著就是愚癡,愚癡也就是糊塗、迷悶、不明白;不明白了,遇到不順的事情,就會有一種怨天尤人的行為。這個怨天尤人很厲害的!遇到不好的事情,不是說天不對了,就是說所有的人都有過錯,都對不起自己,就這樣常常憂愁;由於憂愁的緣故,又要受兩種的箭受。箭」就是「射箭」的「箭」,就像旁人用弓箭來射自己一樣痛苦。第一,是身受的箭;身上受痛苦,就像被箭到一樣。第二是心受的箭;心裡受刺激,覺得很痛苦。這個癡不是在當時受果報,而是等到以後受苦的果報;因為自己所行所做都錯了,就有一種「異熟生」苦。異熟,就是不是當時就有苦的感受,而是等一等才有苦的感受。譬如今天做了,或者等幾年受果報,或者等到來生受果報,或者等到再來生才受果報。

三有三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就是苦中之苦,苦上更苦。譬如本來就貧窮,只有一個小房子;但是一打颶風,又把這個這房子給打沒有了。以前雖然連飯也沒得吃、衣服也沒得穿,但至少還有個地方住;現在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了,這真是苦中之苦。不要說旁的,就說現在的南越、高棉這些地方,人民朝不保夕,再要逃難,那就更苦了;槍炮一響又受傷了,你說這不是苦中之苦嗎?現在這世界上各處的災難都很多,又是旋風,又是地震。聽說猶他州那兒地震了,是前三天的事情,有6.6級地震,震得很厲害。現在我們在三藩市平安無事,這是楞嚴法會天龍八部擁護的關係。我們這兒就這麼說,外邊的人當然就以為是他們自己有大福報,所以就沒有這個麻煩。這個也只可以我們自己知道,不要對外邊人講;免得他們來謝謝我們,我們也不願意要人謝謝。壞苦,是本來很好的,但是這個「好」壞了,就有苦了,有了壞苦。行苦,就是從少而壯,從壯而老,從老而死;這生、老、病、死,就是一種行苦;念念遷流,念念不停,這也都是一種行苦。所以你即使沒有貧窮的苦苦,也沒有富貴的壞苦,但是這行苦是誰也免不了的。

四有四苦。四苦怎麼樣講都可以,說生、老、病、死是四苦也可以。五有五苦,六有六苦,七有七苦,八有八苦,九有九苦,十有十苦;你們若願意詳細知道,可以查查字典。由一有一苦,到十有十苦,合起來是五十五苦。

另外又有九種苦:
(一)一切苦。所有我們這個世間,一切一切都是苦。
(二)廣大苦。這廣大苦就不是一個人所受的苦,是一個國家所有的人民,或廣大的眾生都共同受到的痛苦。
(三)一切門苦。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哪一個家庭都有他的苦惱。
(四)邪行苦。有的外道所修的不是正知正見,而是邪知邪見,這也是苦。
(五)流轉苦。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頭循環無端地流轉,就好像一個圓形的環,你找不著它的頭。
(六)不隨欲苦。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也就是求不得苦。
(七)違害苦。你想什麼偏偏想不到,不但沒有益處而且還有了害處了。
(八)隨逐苦。你跟著一切的欲念去跑,以為這是自由了,想不到這正是你的愚癡,這叫隨逐苦。
(九)一切種苦。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一切,種種都是苦。我們在西雅圖給他們講這個世界是苦的,他們說不覺得苦。你不覺得苦,你就在這兒享樂囉!這種人可以說是再愚癡沒有了,明明是苦他不承認,還說是很好的。

這九種苦,第二苦分開來有四苦,第三苦分開來也有四苦,第四苦分開為五苦,第五苦分開為六苦,第六苦分開為七苦,第七苦分開為八苦,第八苦分開為九苦,第九苦分開又為十苦,合起來也是五十五種的苦。這五十五種苦,加上前邊的五十五種苦,共是一百一十苦;這也只是大概的說說,若是往細的分析,有說不出來那麼多的苦。

我們再簡單地來說說八苦:
(一)生苦。我們人出生的時候,就好像生龜脫殼似的。那個龜活活地被剝殼,你說這有多苦!嬰兒一生出,皮膚接觸到空氣的時候,就好像刀割那麼痛苦,所以他就哭起來。

(二)老苦。老有什麼苦呢?老苦有很多,眼睛也花了,這是眼睛苦;耳朵也聾了,這是耳朵苦;牙也掉了,這是口苦;手腳也不幫忙了,這是手腳苦。眼睛花了,看東西看不清楚。耳朵聾了,只看見人家嘴動彈,聽不見聲音;有人罵你,你也不知道。牙都掉了,吃東西嚼不動了,也不香了。你說這苦不苦!所以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你不要說要等老了再修行,那些單單一個墳的,埋的都是年輕人。人老了,吃東西也不香了;走路腿也不幫忙,邁不動步了;想拿東西,這手也不聽招呼,也不會拿東西了;這都是老態龍鐘的樣子。所以古人說:「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無常終是到來。」漸漸的皮膚就好像雞皮似的,起了一個一個的疙瘩;頭髮也都變白了,就好像白鶴的頭一樣;行步的時候就好像在虛空裡走一樣,那麼漂漂浮浮的。即使你有滿倉庫的金子和寶玉,還是免不了一天天地衰老。就算你有千白般的快樂,那無常鬼也總有一天會來找你;你有金子他也不要,有銀子他也不要,就是要請你到閻羅王那兒去喝酒去。這都是老的苦!

(三)病苦。人都會生病,無論生哪一種病都是不好受的;就算是小小的傷風,也會令你鼻子不通氣,身上發燒又發冷,很不好受。不但人會生病,天地也會有病;好像某一個地方地震,這就是地球有病了。某一個地方刮颶風,這是天地間的怨氣太深了,所以它就刮風。科學家說這颶風是蒸氣、氣流形成的,但你若是開眼的人,一看那颶風裡邊都有一個或者鬼、或者神、或者魔在那兒刮風。刮死人了,他就哈哈大笑;刮壞了樹木、房舍,他也很高興的說:「這真好玩,這玩笑開得還真好!」他弄死了一個人,就好像我們人打死一隻蒼蠅或蚊子一樣無所謂。那些妖魔鬼怪,都會用這些災害來害人。但是這種的道理,到現在人都還不相信,還說那是龍捲風、颶風,是天地的蒸氣造成的。怎麼忽然間它就有了蒸氣、就有了雲了?忽然間它又沒有了?這些雖然科學都有它的解釋,但都是不究竟的。又好像下大雨、打雷,那是天地發了脾氣了;天地也會發脾氣,有的時候就把人類毀壞了。

(四)死苦。病苦還不算最苦,最苦的是死苦;人死的時候,就好像活牛被扒皮那樣苦。你看牛還活著,你就把它的皮給扒下來,那有多痛苦!所以死的那個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你若是不相信,可以去試驗試驗,去死一回看看它是什麼滋味。你若說:「我相信了。」相信就不要試了。這不像讀科學,每一件東西都要在試驗室試驗過。這個死,誰不能令自已不死?到現在任何人也還沒有方法能叫人永遠活著不會死,也沒有病痛;就是佛也沒有給我們留下這個方法!他只留下八萬四千法門叫我們修行,可以了生脫死;若不修行呢,佛也沒辦法!

(五)愛別離苦。人有所愛,就有所惡;愛就是歡喜,惡就是不歡喜。愛就願意常常在一起不分離,但是因為環境的關係,或者其他的情形一定要分離,這時候就有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好像你討厭一個人,想要避開他;但是到另外一個地方,又遇著這樣的一個人,這就是怨憎會苦。

(七)有求不得苦。你希望求一件什麼事,怎麼樣求也沒有法子滿自己的願,這是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把你捆得不自由;這五陰就好像火那麼茂盛,幾幾乎要把你燒死,所以這也是一種苦。

人人都應該知道這八種苦。你知道八苦後,就應該發菩提心修道,了生脫死。你們算一算,我頭前說的那個九種苦,共是五十五個,怎麼樣變成五十五個的?

(弟子回答:算起來好像只有五十四個。)

不錯啦!因為我少講了一個,所以要問一問。這第一苦有兩種苦,一分開做兩種苦,這回就是五十五個了吧?什麼兩種苦呢?一種是前生的苦,一種是今生的苦。前的苦生是宿世的因所生的苦,今生的苦是現世的緣所生出來的苦。我把它留在最後講,來叫你們算一算,看看你們的算術怎麼樣?果真果然算出來了。那麼現在夠了吧?我也是個沒有智慧的人,講經有個笨法子,可以知道你們注不注意,是不是啊?好像我說我已經說五十五個了,看看你們有沒有確實算一算。有時候有聽經的人就說:「哦,這個法師講經一點都不老實!」

四聖諦為什麼叫「聖諦」?就是你依照這種的諦理去觀察,能以離苦得樂;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可以證得聖果入聖流,所以叫「聖諦」。那麼苦諦已經講完了。現在講集諦。集,以集聚為義,就是集聚所有的煩惱。煩惱雖然是集聚而成的,但也都是由自性招來的。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也就好像你身體不健全,就會生病。你這兒有不乾淨的東西,就會招很多的蒼蠅來;若很清潔,那麼蒼蠅也不願意往這兒落。所以一切一切都是自性所招感的。

滅,就是一種寂靜無為的境界。道,就是所修行的道;人人都應該修行這個道。所以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你知道苦以後,就應該把煩惱斷了;你羨慕寂滅的境界,就要修行所應該修行的這個道路。這是「四聖諦」大概的意思。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虛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對所有的菩薩說。這位大智慧妙吉祥菩薩是菩薩之中的一個大菩薩,他的德行超過一切菩薩,智慧也超過一切菩薩,所以他做一切菩薩的上首;他做菩薩中的上首,並不是他自己爭著來做的,是諸佛許可他做菩薩中的上首。不是他自己貢高我慢地說:「你們所有菩薩都應該擁護我,我是你們的上首!」他不是自己奪來這個地位的。好像現在一切的國家,做元首的都講奪權;不是以德服人,是以力量來服人,才叫「奪」。若以德行服人,就不需要奪,是讓而不爭的。

現在世界為什麼壞了呢?就因為爭而不讓;大家都互相爭奪,互相不能忍耐,互相奪權。你也想做第一,我也想做天下的領袖,所以互相奪權。越奪,這世界就越亂;越亂,他就越奪。眾生的顛倒相就是這樣子!這一位大智慧妙吉祥菩薩,他的智慧和德行超過一切菩薩;所以一切菩薩心悅誠服,歡喜他來做上首。並不是他在菩薩之中奪權,奪上首菩薩的地位。我們修道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讓而不爭;不要和一般的世俗人一樣,去爭名譽、地位、權利。這是錯誤的!修道的人要忍辱、精進、禪定、持戒。誰能持戒,誰就是第一;誰能修行,誰就是第一。不要做一個不守規矩的第一!你若做不守規矩的第一,就沒有法子做菩薩的領袖、菩薩的上首;只可以做一個鬼的領袖、鬼的上首,或者在地獄裡邊做領袖,但是可不是做閻羅王。

「諸佛子」: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學佛已經有幾個大劫了,對於這個苦聖諦,你們瞭解嗎?「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我現在告訴你們,這個苦聖諦在娑婆世界裡有很多的名字,我現在就簡單地舉出來十個。你們認識以後就容易知道這苦,就會修道了。娑婆,是梵語,翻譯過來叫堪忍。堪忍什麼呢?堪可忍受種種的苦惱。我們這個世界是苦惱的世界,眾生卻都處之泰然,覺得這也不錯的;在這個世界,又有飛機、又有輪船、又有火車、又有公車、又有私家車,又有洋房子,也很快樂的。其實這個世界所有的快樂都是苦的因,沒有一樣不是苦的因的。那麼我現在就對給你們說一說!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邊,這個苦有的時候又叫「罪」,所以有的時候說「罪苦、罪苦」。有罪就有苦,你若沒有罪也就沒有苦;又,你有苦才有罪,若沒有苦也就沒有罪了。所以這個罪就是「苦」的別名。

「或名逼迫」:或者有的時候又叫「逼迫」。逼迫你的身、逼迫你的心,令你身心都發生很多的煩惱;所以才說「此是苦,逼迫性」。「或名變異」:變異,也就是變壞了;也就是由好又變壞了,這就是苦。「或名攀緣」:所以我們說「凍死不攀緣」,就是凍死也不要造罪業。凍死也比造罪業那個苦還好得多,所以這個攀緣也叫苦。你們現在明白了嗎?你不要攀緣,你攀緣就是苦。「或名聚」:聚,就是把你的罪業聚集到一起了,而不是把德行聚集到一起,所以這也是苦。「或名刺」:或者有的時候,這個苦又叫刺。譬如你扎到一根刺,身上就痛了,這就叫痛苦;所以苦又有一個名字叫刺。你若不信就試試看,用把刀刺到你的肉上,肉上就會流血,就痛了。這個不像前邊講的那個死,死不能試驗,一試驗就死了。這個刺可以試驗,你刺一下不會死,但是痛是真的。

「或名依根」:苦又有個名字叫依根,依這個罪根;你有苦就有罪根,依根而有的苦。「或名虛誑」:因為苦,你就造出種種虛誑的事情來。「或名癰瘡處」:苦又叫癰瘡處。癰瘡,就是在身上長的癰疽,生瘡了;這瘡它總也不好,總流著膿啊、血的。這個膿血都是身上的精華,精華都從膿血那兒跑了,所以這個人就一天比一天不健康;你若有苦,也就好像癰瘡似的,把你身上的精華都銷耗了。你有苦,你自性裡就一天比一天沒有那麼多智慧,沒有那麼多光明了;所以就非常之苦,就好像身上長癰瘡一樣。「或名愚夫行」:或者苦又有個名字叫愚夫行。沒有智慧的人叫愚夫,有智慧叫智者。這個苦是愚夫的行為所造的一種罪業,然後就會有苦。

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說到這個地方,大約菩薩之中有一兩個有一種貢高心,說:「這個我們都知道,講這個做什麼呢!」又或者他看見有的菩薩不願意聽就要入定了,就像我們聽經的人有的不太願意聽,就願意睡一睡覺一樣。不過菩薩是入定,我們凡夫就睡覺;名詞雖然不同,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你們各位佛的弟子,不要入定!」「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這個集聖諦在娑婆世界裡邊,有的時候它不叫集,叫繫縛。「繫」是把它吊到空中,下邊懸起來。縛,就是綁住了。你不論被什麼綁住都是繫,被財產綁住是繫,被情愛綁住是繫,被物質綁住也是繫。「或名滅壞」:或者這個集又叫滅壞。滅什麼呢?把快樂滅了。壞什麼呢?把快樂壞了。快樂滅壞了,當然苦就成就啦。「或名愛著義」:或者集另外又有個名字就叫愛著義。你愛而不捨,又執著它,認為這是好的,這也是個集。

「或名妄覺念」:或者它又有個名字叫妄覺念,也就是錯覺念。錯覺就是覺悟得不對了,錯了。現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錯覺的,也就是這個妄覺念,也就是這個集。不過心理學家只知道是錯覺,不知道是這個集諦。「或名趣入」:或者它又有個名字叫趣入,向那個地方走。向什麼地方走呢?向煩惱那個地方走,自己不能自拔,好像陷溺到泥裏頭不能拔出腿來。「或名決定」:或者它又叫決定,決定就是一定。一定什麼呢?一定有煩惱,一定是煩惱。「或名網」:或者有的地方的人不叫它集,叫網。好像一條魚在江湖河海裏頭本來很自由的,忽然間遇到這個網,被網住了。被網住了,就有生命的危險。我們人有這個集,也就不自由了。「或名戲論」:或者有的地方就叫這個集為戲論。戲論也就是講笑話,不是真的,「或名隨行」:或者有的地方的人就叫它隨行。隨行也就是跟著它跑。跟著什麼跑呢?跟著煩惱跑。「或名顛倒根」:或者有的地方,這個集又叫顛倒根,是顛倒的根本。這個道理講起來是很多的,但是時間很少,所以就簡單一點講。

* * * *
弟子:師父昨天講第一苦中有兩種苦,一種是前生的因所產生的苦。為什麼我們都記不起前生?是不是太苦了,所以記不起來了?

師父:不但是苦就忘了前生,就是不苦也忘了前生。不要說前生,就現在睡覺的時候你做夢,等你醒來的時候還會不會記得夢中的事情呢?(弟子:不會)一樣的!譬如在夢中,有人告訴你:「Miss,你現在是在做夢呢!」你絕對不相信,說:「我現在清清楚楚的,怎麼是做夢呢!」等你夢醒了,就是沒有人告訴你,你自己也知道:「哦,我昨天晚間做的夢真好!又結婚、又生兒子、又發財、又當官、又做狀元、又當皇帝,原來還是個夢呢!」現在有人說你是在做夢,你也不相信。等開悟了:「哦,原來我以前那一段時候,是做夢來著!」就是沒有人告訴你,你也知道是夢了!這是一樣的道理。你現在沒開悟,我告訴你,你是在做夢,你不相信;等你開悟了,那就等於夢醒了一樣。但是夢醒了以後,有的時候還會再做夢去;那個夢就不容易醒了!好像我們這兒有一個人說:「Mac,I wake up, how about you (馬可,我清醒了,你呢)?」但是時間不久又入了夢鄉了,這個Wake up也是假的。
* * * *

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你們這些大菩薩摩訶薩。「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你要知道這個苦滅聖諦,在娑婆世界裡邊,或者有的國家就叫它無諍;因為它滅了,滅了就不會再有爭論了。「或名離塵」:或者有的時候,有的國家就叫它離塵,遠離一切塵勞;因為滅是寂靜,寂靜就沒有一切的塵勞了。「或名寂靜」: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寂靜,寂靜法也就是滅法。「或名無相」:或者有的地方就叫它無相,沒有一切相。「或名無沒」:沒,就是墮落。或者有的地方的人就叫它無落,不會墮落。「或名無自性」: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無自性,沒有自性。「或名無障礙」: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無障礙,沒有一切障礙。它都滅了嘛!所以就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或名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滅。「或名體真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體真實,是真實的本體。「或名住自性」: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住自性,住於自性。

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捨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在這個娑婆世界,有的國家就把道叫做一乘、一乘法。所謂「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也就是唯一佛道,沒有其他的道可修行。「或名趣寂」:或者有的地方的人就叫它趣寂,向寂靜的境界上去走。「或名導引」: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導引;領導而引率,就是領著眾生到佛國上去。「或名究竟無分別」:你若達到究竟的時候,這個道就沒有分別了,所以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平等,平等也就是道的一個別名。

「或名捨擔」: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捨擔,把一切的負擔、累贅都捨了。「或名無所趣」: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另外一個名字,叫無所趣;就是你不能向旁的路上去走,一定要走這條路。「或名隨聖意」: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這個道取個別名叫隨聖意,隨著聖意去修行;因為聖人都是從這條道路走過去的,我們也應該隨著聖人所修行的道路去走去。「或名仙人行」: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仙人所行,仙人所行的道路。「或名十藏」: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十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在這個娑婆世界所說的四聖諦,像前邊所說的這些等等,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種種的名字。「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隨順眾生的心,令一切眾生完全都調伏了。調伏,就是令一切眾生懺悔他所做的罪過,改惡向善;剛強的也不剛強了,罪惡的也不罪惡了,甚至於剛強的眾生變成柔和,罪惡的變成善良的了。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或名繫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普鬥爭,或名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在個娑婆世界所所講的苦聖諦,在其他的世界,名稱又不同了。世界太多了,不能一一地說,就拿前面提過的密訓世界來說。在密訓世界裡,這個苦聖諦就不叫苦了,叫什麼呢?叫營求根。營求,就是用種種的方法去攀緣、去找去。這營求就是個苦的根;苦的根又是什麼呢?就是無明。為什麼要去營求呢?就因為無明太重了。無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還要去找、去求,所以就成為苦的根本。

「或名不出離」: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不出離;不出離什麼呢?不願意出去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不出離三界,這豈不就是苦嘛!「或名繫縛本」: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繫縛本,繫縛的根本。繫縛,就是綁著,不得解脫。得不到解脫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苦,所以叫它繫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這個苦又有一個名子,叫作所不應作;不應該作的你要去作,作了就有了罪業,有了罪業就有苦。

「或名普鬥爭」: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普鬥爭;不但鬥爭,而且還是普遍地鬥爭。現在共產黨到處講鬥爭、鬥爭,人與人鬥,家與家鬥,國與國鬥,這就是苦。若時時鬥爭,這就是普遍鬥爭;若日日鬥爭,這更是一個普遍鬥爭;若月月鬥爭,這也是個普遍鬥爭;年年鬥爭,這也是個普遍鬥爭。生生世世都要鬥爭,這豈不是普遍鬥爭?盡未來際都要鬥爭,就是盡未來際都要苦。普遍鬥爭就是苦,就像前邊講的那個「刺」似的,就給你刺上,刺上就是苦。

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就是鬥爭堅固;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一天到晚都要鬥爭。這些歡喜鬥爭的人,都是阿修羅生到世界上來;所以一天到晚沒有旁的工作,就是鬥爭。好的他要把它鬥壞了,壞的鬥得更壞;有錢的人他要把他鬥窮了,窮人他要把他鬥死了。死人他又要把他鬥得連屍體都沒有了,把死人的骨頭給燒了,把皮、血、肉、筋、骨都變成肥料去種田去;這就叫人吃土,土吃人。人吃土裡生出來的東西,土就吃人的皮、血、肉、筋、骨;這樣互相吞食,這也叫普遍鬥爭。

「或名分析悉無力」: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者有的人給它取的名字叫作所依,你所作的都依著在這個苦上了,你所做的罪都不能沒有。「或名極苦」:苦已經就很難受了,有的地方的人又叫它極苦,最苦了。

「或名躁動」:或者有的地方的人就叫它躁動。躁動,就是脾氣很大,很快就暴發出來。你們若不懂得什麼叫躁動,就看一看果修的行、住、坐、臥,他就有躁動的毛病。再看看果渝,拜佛的時候慌張張地搶著拜,人家還沒有拜,他就先拜下去了,不知道是急著要到廁所去,或者要幹什麼去?一定是很著急了。所以他也不聽引磬,不管它響不響,他就站起來;也不管它響不響,他自己就拜下去了。這些都屬於躁動。躁動就是苦的一個別名,你們不要以為很好玩的,這都有苦在裡頭!「或名形狀物」: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形狀物。苦是沒有形狀的,因為它看不見的;但是它可把人害苦了,令人人都受不了。有的時候你心裡很不高興的,好像有一快石頭壓到心上似的,怎麼樣也覺得不快樂;這都是苦在作怪,所以叫它形狀物。

* * * *
弟子問:有很多修行人不必受死的苦,他們在要死的時候,就離開他們的身體。好像六祖跟憨山大師都是這樣的。明朝的蕅益大師,在死了三年以後,他的身體不但沒有壞,頭髮還長長了。請問師父,他跟其他的人有什麼不同?

師父:蕅益大師是個祖師,不是平常的修行人。他長頭髮,大約是他的精神還沒有離開;好像入定的樣子,一般人就以為他是往生了。他是入定,還沒有真正離開這個身體,所以頭髮還會長。修道的人,誰若修行有功夫了,都可以這樣子!

我前幾年造了一個這麼高的阿彌陀佛的銅像,送給廖鎮方供養。那尊佛像上就生出頭髮了,佛像也變成金色的;他天天看著那個佛像,有的時候佛像就放光。你們可以問問他!你看,不但蕅益智旭大師的肉身長頭髮,我造的這一個銅佛像也長頭髮,長的是金色的頭髮。不過不是很多,大約有幾根。他每來一趟,就告訴我佛像的情形。最初很短的,現在長得有一寸多長了。這次果道、果渝跟著我到亞洲去,他們兩個人天天就Fighting (爭吵) ;我看見他們這樣子很不高興,把我的頭髮都給氣白了,回來的時候白髮蒼蒼。但是回到這兒兩個多月吧?現在你們看看,頭髮又都變成黑的,不白了,因為你們各位沒有氣我那麼多!
* * * *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順生死,或名染著,或名燒然,或名流轉,或名敗壞根,或名續諸有,或名惡行,或名愛著,或名病源,或名分數。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順生死」:你們應該知道,我們所說的這個集諦,在密訓世界裡邊,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它順生死;順著生死流,流流不已。「或名染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染著。染,就是染污;著,是執著。集諦就是染污和執著的一種東西,所以它的別名就叫染著。「或名燒然」: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因為語言不同,所以就叫它另外一個名字叫燒然,就好像用火燒似的。「或名流轉」: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取一個名字叫流轉。「或名敗壞根」: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敗壞根;這個集諦是敗壞的根本,能令一切都破敗而壞。

「或名續諸有」: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它另外一個名字叫續諸有,繼續一切的諸有;三界二十五有,都由這個集諦來繼續。「或名惡行」: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取的名字就叫惡行,就是所行所做都是惡的。「或名愛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取的名字就叫愛著。「或名病源」: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病源;因為病都是從煩惱而生,你若沒有煩惱,病的來源就乾了,沒有了。「或名分數」: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分數;它是一分一分的,人人都有一分,都有這個煩惱。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第一義,或名出離,或名可讚歎,或名安隱,或名善入趣,或名調伏,或名一分,或名無罪,或名離貪,或名決定。

「諸佛子」:文殊師利法王子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第一義」:我們所說的苦滅聖諦,在密訓世界裡也有種種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給它取個名字叫第一義,滅諦也就是第一義。「或名出離」: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出離,出離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出離三界之外就沒有苦,不出離這三界就有苦。「或名可讚歎」:因為這個寂靜法太妙了,所以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可讚歎。「或名安隱」: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安穩;很平安的,沒有鬥爭。「或名善入趣」: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善入趣。

「或名調伏」: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就叫調伏;因為它已經滅了,什麼都調伏了,身心都沒有煩惱了。「或名一分」: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一分;因為這個滅諦也是誰都有分的。「或名無罪」: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無罪;罪都滅了,所以無罪了。「或明離貪」: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取的名字就叫離貪;因為滅了、寂靜了,自然就沒有貪了。「或名決定」: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決定,決定能以出離三界。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猛將,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或名平等眼,或名離邊,或名了悟,或名攝取,或名最聖眼,或名觀方。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猛將」:我門所說的苦滅道聖諦,在密訓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名字叫猛將;猛將也就是這個道諦。「或名上行」: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名字叫上行;上行也就是聖行,聖人所行的道路。「或名超出」: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給它起的名字叫超出;超出三界,超出輪迴,超出苦海。「或名有方便」: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它叫有方便;修行這個道,也就是修行方便法。「或名平等眼」: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叫平等眼。

「或名離邊」: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叫離邊;離邊就是離開二邊,不落空邊,不落有邊,也就是中道。「或名了悟」: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名字叫了悟;你若修道就會了悟,不修道就不會了悟。「或名攝取」: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攝取,攝取眾生;眾生一修道就跑不了,就被道攝取了。「或名最勝眼」: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名字叫最勝眼。「或名觀方」: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它起名字叫觀方,觀察四方。方,就是四方。

諸佛子!密訓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妙吉祥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密訓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在密訓世界裡邊,若說起四聖諦的名稱,就像前邊所說的;每一個十又變成百,百個變成千,千變成萬,所以就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名字雖然不同,但是義理都是一樣的。「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都是隨眾生的機緣,來調伏一切眾生的根性。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段,或名可厭惡,或名須承事,或名變異,或名招引怨,或名能欺奪,或名難共事,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娑婆世界所說的苦聖諦,在最勝世界,也就是豐溢世界裡,又另外有一個名字叫恐怖;因為你恐怖,所以就有苦了。你若是什麼都不怕,那就沒有苦;你一怕,就有苦了。所謂「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你怕了,就是有所憂患了;有所憂患就是苦,所以苦諦又叫恐怖。

「或名分段」: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一個別名叫分段。分,就是你也有一分,我也有一分;段,就是你也有一段,我也有一段。每個人各有各的一分,或者你有六尺高,他有七尺高,我有五尺高,各有各一分。每個人也各有各的段落,從生至死,每一個人都不同,都各有一段。這個是很苦的,所以叫分段苦。「或名可厭惡」: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叫可厭惡,就是最不歡喜、最討厭的。「或名須承事」: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個名字叫須承事;你應該承受這個苦,不要想躲避,躲避現實是不行的。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應該承受這個苦事。

「或名變異」: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一個別名叫變異。「或名招引怨」」: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個名字叫招引怨。所有的怨仇,人家所以對你不好;這都是自己招引來的,你就應該遭受這種苦。「或名能欺奪」: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個別名叫能欺奪;能欺騙、奪取眾生的快樂,把它變成苦。「或名難共事」: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個名字就叫難共事,不容易在一起共事。「或名妄分別」: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個名字叫妄分別;是虛妄的、假的分別,不是真的分別。「或名有勢力」: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有勢力,這個苦是很有勢力的。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癡根,或名大怨,或名利刃,或名滅味,或名仇對,或名非己物,或名惡導引,或名增黑闇,或名壞善利。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敗壞」:你們知道嗎?我們所說的集聖諦,在最勝世界裡邊,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敗壞。因為有煩惱就會敗壞。「或名癡根」: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癡根,愚癡的根本。這個集是煩惱,煩惱就是愚癡的根本;人就是因為煩惱太多,才愚癡了。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佛的智慧德相,都有般若本具的妙用,都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就因為你用得太多了,好像點燈的燈油似的,你天天點這個燈,油愈點愈少、愈點愈少,燈也就越來越黑闇,就快沒有光。愚癡就是黑闇,就因為你亂用它,所以就愚癡了。怎麼叫亂用呢?就是亂打妄想。不是想南就是想北,不是想東就是想西;南、北、東、西,四維、上、下,都去打這個妄想,這就是愚癡的根本!

「或名大怨」: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大怨。怨,就是怨恨、怨仇;大怨,就有大的仇恨。「或名利刃」: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利刃,鋒利的刀刃。《四十二章經》上說,這個欲念,人覺得它好;其實它就像刀刃上的蜜糖似的。刀刃上很少很少的一點蜜糖,你想吃它要很小心,不然就會割到舌頭;你若不小心,就會把舌頭給割壞了。這個集諦也好像利刃那樣,對人害處很大的。「或名滅味」: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滅味。因為你有煩惱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不會香的;什麼味道也沒有了,就掛著吃煩惱,吃煩惱比吃麵包、牛油還覺得好吃。「或名仇對」: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仇對。譬如有人把你父親給殺了,這叫殺父之仇;有人把你的太太給搶去了,這叫奪妻之恨。這就是仇對。

「或名非己物」: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非己物;本來它就不是自己的,是從外邊來的。「或名惡導引」: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惡導引;導引你到惡的地方去,就是惡知識,不是善知識──善知識可以叫「善導引」。「或名增黑闇」: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增黑闇;增加黑闇,見不著光。增加黑闇就是你愚癡了,見不著光明就是沒有智慧了;這個集諦就是煩惱,煩惱就令你黑闇多一點,愚癡多一點。「或名壞善利」: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壞善利;對你好的、有利益的事情,它都能令它壞了。所以這個集諦也不是一個好東西!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大義,或名饒益,或名義中義,或名無量,或名所應見,或名離分別,或名最上調伏,或名常平等,或名可同住,或名無為。

「諸佛子」:這一位大智慧妙吉祥菩薩又一聲,各位佛的弟子!為什麼叫諸佛子?佛為法王,菩薩是法王之子,也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叫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大義」:我們所講苦、集、滅、道四諦法裡寂滅的聖諦;在最勝世界裡邊,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大義,就是說它的義理是最大的了。「或名饒益」: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因為語言不同,給它起的名字又叫饒益;能饒益眾生,不會損害眾生。「或名義中義」: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義中義,就是義理裡邊的義理;也就是說這種的法是非常的殊勝,妙不可言的。「或名無量」: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無量,無量的義理都在滅諦裡頭包含著。「或名所應見」: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叫所應見,這個滅諦是你應該見到的。

「或名離分別」: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離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諸佛的佛性。我們的本性返回到本有的地位上,它就離分別了;它寂滅了嘛!寂滅怎麼會再有分別呢?「或名最上調伏」: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叫最上,最上調伏眾生的方法。「或名常平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常平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或名可同住」: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換一個名叫可同住。「或名無為」: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無為。無為什麼呢?就是無為一切的惡事,也就是諸惡不作;斷一切惡,生一切善,無為而無不為,沒有不作的。什麼事情沒有不作的呢?善事沒有不作的,惡事沒有去作的,這就叫「無為」。若按照教理來講,無為有六種;不過時間短促,不能詳細講它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能燒然,或名最上品,或名決定,或名無能破,或名深方便,或名出離,或名不下劣,或名通達,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你們常隨佛學,應該明白四聖諦的道理,也應該知道四聖諦的名號有多少。你如果連四聖諦的名字都不清楚,你說你明白四聖諦法,這是不對的。「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能燒然」:我們所說的苦滅道聖諦,在那一個最殊勝的世界裡邊,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能燒然。能燒然什麼呢?能燒然煩惱、無明,能把無明火燒了。「或名最上品」: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言語不同,就給它起個名字叫最上品;這個道是最上的、最好的,你應該好好地修道。

「或名決定」: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叫決定;你決定應該修這個道,不應該懷疑,要老老實實修行,不要盡在虛名上用功夫。你若沒有真實的功夫,你的名字就是再大也沒有用的。譬如有人說:「我是佛。」或「我是釋迦牟尼佛。」那你首先就應該會說梵語。你若不會說梵語,怎麼會是釋迦牟尼佛呢?佛所說的話是梵語,你應該會。你若連佛的話都不會說,你怎麼算個佛啊?或者說:「你若是佛,那我就是大佛,比你更大!」或者:「你是大佛,那我就是天佛──天上的佛。比你的大佛更大!」那又有什麼用呢!各位要知道,這都是假名啊!不是名大就大了,要你修行、有道德,那才算大。好像我們這兒有一個人,就以為他是耶穌,常對人說:「你看,我就是小耶穌。」你若是小耶穌,你應該會說以色列或阿拉伯的話;我相信他不會的,那就是假的。由這個,你們就要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一張桌子有四隅,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角;對你舉出一個隅來,其他的三個隅你就都應該知道了。如果一隅你明白了,其他三個隅是怎麼回事還不知道,這樣的人就沒有法子教了。我們決定要修道,那就老老實實修行。不要弄個假名,說:「我是怎麼回事…」你是怎麼回事,我不知道!

「或名無能破」: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能破,誰也破壞不了它。這個道比金剛還堅固,只要你修行,就可以由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但是你一定要修行,一定要走這條路才行。你若不走這條路,就說:「我已經成了佛了。」怎麼成的?I don’t know (我不知道)!你說可不可憐?「或名深方便」:或者有的國的人家又叫它深方便;深方便就是大方便、最方便,也就是究竟的方便。「或名出離」: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出離;出離什麼呢?出離你那個籠子、監獄,好像雀鳥飛出籠子外出離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本身的監獄,不能自由,不能隨心滿願,總是很不如意的,這就是因為沒有出去自己那個監獄;出離自己本身的監獄這是第一步,還要進一步出離三界,出去欲界、色界、無色界,這都叫出離。

「或名不下劣」: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它起個名字叫不下劣,也就好像中國話說的「還不錯呢」!英文叫「not bad」。就是很好,很高尚的,不是那麼卑鄙下流,盡叫人可憐的樣子。我們修道的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他自己清高的思想,要很高尚的。但是你也不要驕傲,以為「我是不下劣,你這個下劣的東西,可恨!我不和你講話,因為你太下劣了!」這也不對。你若這樣子,那和眾生又脫節了,和眾生脫離關係、離開了,和眾生不能合作了,不能合成一個了;所以我不論什麼時候也不願意「出離」。人家問我:「你是怎麼樣子啊?」我說:「我和你是一樣的。」我不會說:「我比你高,你滾蛋!」為什麼呢?我常說我的宗旨是法界的。凡是法界所有的,也都是我所有的。法界有好、有壞、有成、有敗,這也都在我這裡。但是我的所行所做沒有我自己,我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所以沒有一個好,也沒有一個壞,因為好壞都在法界裡邊包著呢!

「或名通達」: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通達。通達,就是四通八達;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你從四面八方都可以到羅馬去。條條道路豈但通羅馬?這是一個世界網,還能通到其他的世界上去呢!何況一個小小的羅馬、紐約、三藩市、巴黎,眼光太淺近了!你修這個道,就可以通達到其他無量無邊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去,所以道又叫通達。「或名解脫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解脫性。沒有人把你綁著,這叫解脫。這個道你修成了,就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沒有罣礙了,沒有一切的束縛了。「或名能度脫」: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能度脫;就是能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

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菩薩說完道諦的這十個名稱之後,又稱了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在這個最勝世界裡邊所說的四聖諦的名稱,有像前邊所提出來的這十個,但是每一個十又可變成百個、百變千、千變萬,萬變萬萬,所以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隨著一切眾生不同的思想、心念,使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調伏,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展轉,或名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忘著處,或名虛妄見,或名無有數。

「諸佛子」: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娑婆世界所說的四聖諦裡邊的這個苦聖諦,在離垢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悔恨。悔恨也就是苦的另外一個名字。「或名資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資待。資,就是材料的意思,就是等待受苦的一種材料。「或名展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展轉;展轉也就是輪迴的意思,在六道裡輪迴不息。「或名住城」: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給它起個名字叫住城;眾生所住的一種苦城,就是受苦的人住的地方。

「或名一味」: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一味,就是這個苦的一味。「或名非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非法,也就是不合法;你做不合法的事情就會受苦。「或名居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居宅;你所住的一個火宅,也就是苦的一個地方。「或名妄著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妄著處;你有虛妄執著就要受苦,就要在苦裡頭打轉轉。「或名虛妄見」: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虛妄見;你所見到的不真實,所以就要受苦。「或名無有數」: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有數;這苦不知道有多少,沒有數那麼多。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實物,或名但有語,或名非潔白,或名生地,或名執取,或名鄙賤,或名增長,或名重擔,或名能生,或名粗獷。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實物」:你們應該知道,我們在娑婆世界所說的集諦,在離垢世界裡,它的名字又不同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實物;因為煩惱、無明都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的,沒有實在的一個東西。「或名但有語」: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起個名字叫但有語;就是但有這個名詞而已,沒有什麼真實的。「或名非潔白」: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非潔白;苦不是潔白的,而是有染污的、不乾淨的一種東西。「或名生地」: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生地;生什麼的地呢?生煩惱的地方。

「或名執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執取。執,就是執持著;取,就是想取來做為自己的;執取就像要搶東西似的,到人家那兒把人家的東西拿起來就走了。「或名鄙賤」: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鄙賤,沒有價值的一種東西。「或名增長」: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增長;增長什麼呢?增長惡根。「或名重擔」: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重擔,它令眾生增加了很多很重的負擔。「或名能生」: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能生;能生什麼呢?能生煩惱。「或名麤獷」: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麤獷。麤,就是很粗糙的;獷,就是很不守規矩的。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等等,或名普除盡,或名離垢,或名最勝根,或名稱會,或名無資待,或名滅惑,或名最上,或名畢竟,或名破印。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等等」:我們娑婆世界所講的苦滅聖諦,在離垢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無等等,沒有再可以和它比的了。「或名普除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普除盡,普除盡一切的煩惱。「或名離垢」: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另外的名字叫離垢;離開一切塵垢,這也就是滅諦。「或名最勝根」: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叫最勝根,是最勝的善根;你能到這個滅的程度,不增不減了,這是最勝的根本。「或名稱會」: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稱會;就是你得到這個滅諦,能稱揚讚歎諸佛,參加佛的一切法會。

「或名無資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一個名字叫無資待,不需要用什麼幫著來等待這個苦。「或名滅惑」: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滅惑;把一切的迷惑都滅去了,一切的疑惑都沒有了。「或名最上」: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最上,這個滅諦是最上的了。「或名畢竟」: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叫畢竟,畢竟是得到滅度了。「或名破印」: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破印。照《華嚴疏鈔》上講,這應該是個「印」字,有的本子或者抄寫錯誤,把它寫成一個「卵」字。印,是蠟印;用蠟做成的印,往印泥上一印,就現出一個印的樣子。現在這個蠟的印壞了,是言其前五陰滅了,後五陰不生;好像那個蠟印破壞了,不能再印東西出來。色、受、想、行、識五陰不生了,所以叫「破印」。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堅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脫本,或名本性實,或名不可毀訾,或名最清淨,或名諸有邊,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淨分別。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堅固物」:我們在娑婆世界所說的苦滅道聖諦,你們各位已經聽過了;可是在離垢世界裡,它的名稱又不同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堅固物;說道諦是最堅固的,如金剛一樣,沒有什麼可以破壞得了它。「或名方便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別名就叫方便分;這修道的法是最方便的,誰都可以修,人人都有分,人人修人人成。「或名解脫本」: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另起一個名字叫解脫本,解脫的根本;你能修道,就可以得到解脫的根本了。「或名本性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本性實;道的本性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虛妄的。

「或名不可毀訾」: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不可毀訾。毀,就毀謗;訾,也就訾議,議論它的不對處。這個道是不可毀謗的,對它不可以有什麼疑問,也不可以說一些對道不好的話。「或名最清淨」: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最清淨。你若修道,就要去欲斷愛;去欲斷愛就得到清淨,得到清淨智慧就現前了。「或名諸有邊」: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叫諸有邊。諸有,就是三界二十五有;邊,就是離開這三界二十五有,到諸有的邊上去了,就要出離三界了。

「或名受寄全」: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受寄全。就是你所寄託給它的,它一定能保護著,不會有所損失;你若是修道,一定會明心見性,返本還原。「或名作究竟」: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作究竟;作到究竟處,作到最後了。「或名淨分別」: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淨分別。淨,就是清淨。淨分別,也就是沒有分別了;就是有分別,也是清淨的分別。

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你們要知道,在離垢世界所說的四聖諦,像前邊所說的這四十個,又變成四百、四千、四萬、四萬萬等等,共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隨順一切眾生的心念,令一切眾生的身心全都調伏,全都發菩提心了。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劍本,或名數所成。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娑婆世界所說的苦聖諦,在豐溢世界中它的名字又不同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愛染處。西方人沒有一個不講愛的,人人都有愛,愛得要死;愛到死的時候還要愛,他也不知道因為這個愛就會死了。他就是知道了,但寧肯死他也要愛;所以你看,這個染污心多厲害!想要跑出三界,又放不下這個愛;死愛、活愛、不要命的愛,把自己都忘了,只知道去愛。愛有的時候又求不得;即使得到了,有的時候又愛別離。這都是苦!得到了虛妄的愛,覺得不苦;但是別離的時候,就變成苦了。或者夫婦倆死了一個,這也是苦。有的時候又求不得,得不到,這又是苦。所以愛染處就是苦,你若不怕苦就愛囉!若怕苦,就要趕快的覺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若不回頭,這個苦不盡。對誰言,也沒有人可以教你了苦;只可以自己不要那麼愛染,不要墮落到愛染裡邊。

「或名險害根」: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險害根。這苦就是險害的一個根本。「或名有海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有海分,就是有苦海的分。這個有苦海的是誰呢?就是你啊!這苦海之中就是有你的一分。「或名積集成」: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積集成;積什麼呢?積一切惡、一切煩惱而成的這個苦。「或名差別根」: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差別根。你所以受這苦根,就因為你的分別太多了!只想自己得到好處、得到便宜,一切一切都是為自己;把自己和別人分別得很清楚,這就是受苦的根本。

「或名增長」: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增長;增長什麼呢?增長苦根,增長惡業。「或名生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生滅;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繼續不斷的這種苦是很難受的。「或名障礙」: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障礙;有苦就有障礙,沒有苦就沒有障礙了!「或名刀劍本」: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刀劍本,這苦就好像刀劍的根本一樣。「或名數所成」: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數所成;這個苦是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無明所成就的。

* * * *
師父:吃虧懂嗎?懂不懂得什麼叫吃虧?(弟子:吃虧就是Take loss)Take loss?那差不多。
* * * *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可惡,或名名字,或名無盡,或名分數,或名不可愛,或名能攫噬,或名粗鄙物,或名愛著,或名器,或名動。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悲心切切地稱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可惡」:我們娑婆世界所說的集聖諦有種種的名字,在豐溢世界裡它也有種種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可惡;惡,就是厭惡、不高興、不願意的。說「你討厭」,這就是個惡,可惡的惡。「或名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名字,說這個集是「但有假名,更無實義」;沒有真實的善的道理,只是虛妄的一個惡名,一個煩惱的名字。「或名無盡」: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無盡;什麼無盡呢?這種集聚的業和煩惱是沒有窮盡的。「或名分數」: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起的名字就叫分數。

「或名不可愛」: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不可愛。「或名能攫噬」: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能攫噬。攫,就是搏鬥;噬,就是用口來咬。「或名粗鄙物」: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粗鄙物,說它是很粗、很下賤、很卑鄙的一種東西。「或名愛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愛著,一切眾生都愛著這個集諦。「或名器」: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器;什麼器呢?裝煩惱的一個器具,裝無明的一個器皿。「或名動」: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動。這個集是常常搖動,常常一起行動的;集聚就有動的一個樣子在那兒。

* * * *
無論哪一部經,在排字或書寫的時候,都會有錯字。所以在我講經的時候,你們那個經本上的字,如果和我所講的不一樣,你們隨時就應該告訴我,不要等著我自己發覺再糾正。因為這個經本有一個時候、一個時候印的不同,人容易馬馬虎虎的就把經印出來,所以有的地方就會有錯誤。好像講到苦諦時,有個名字叫「險害根」,〈華嚴疏鈔〉上寫的是「陰害根」;但是你們的本子上多數都是「險害」,「險害」的義理也容易懂一點。所以你們聽經的一定要和講經的合作,如果我講的和你們的本子不一樣,你不要只是想:「看來這是念錯字了!」而不說出來,這是不對的。我這個本子和你們那個本子字如果不同,其中一定會有錯的;你們不講話,那就永遠都錯下去了。所以你們每一個人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不要盡在那兒一邊聽經,一邊睡覺,什麼都不知道。等我講完了問你們,我都講什麼來著?不知道,I don’t know.那你在這兒幹什麼?

其次,翻譯經典的時候也有翻譯錯的。中國唐朝所翻譯的經典和晉朝所翻譯的經典就不會相同;意思是差不多,但是文法上就不太相同。這一點,你們各位都應該知道。就以我們中美佛教總會所翻譯出來的經典來說,每一個人翻譯的就不同。或者這個翻譯個「是」,那個就要翻譯個「非」;這個翻譯個「白」,那個就翻譯個「黑」;這個翻譯個「大」,那個就翻譯個「小」;這個翻譯個「好」,那個就翻譯個「壞」;這個翻譯個「成」,那個就翻譯個「敗」;有很多地方有這個毛病的。還有紐約、台灣他們翻譯的,和我們這兒又不一樣了;所以臨時所翻譯出來的經典,也有種種不同的。我們應該各方面多研究研究,看哪一個是正確的,我們就用那一個。

不要聽那一些無知的人說:「講經?不能講啊!如果講錯了,錯經如錯骨啊!」說講經若講錯了,就像把骨頭都錯開來似的。又有人說:「你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說你照經文解釋其中的意思,這就和三世諸佛都有冤仇了。你說這怎麼辦?你們大家想一想!類似的這些話,都不是有智慧的人講的;都是那些個無知無識的,也不懂佛經是怎麼回事就亂講。佛說出經來,就是叫人造罪的嗎?「你不可以講,你一講就有罪的,『依經解義,三世佛冤』嘛!佛都和你有仇了。」你看!這個厲害不厲害?那佛說經幹什麼?佛說經就為了增加眾生的罪業?眾生一講就有罪了?不是這樣的。這是禪宗不立文字的話,是在破那些個執著佛經的人的法執的。譬如一個法師,他趾高氣揚,很驕傲地來到禪堂裡,說:「你們這些個睡覺鬼,天天在這兒坐著什麼也不幹!這什麼意思啊?」老禪師就大聲說了:「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這一喊,他戰戰兢兢說:「我再也不能講經了。」就是這麼回事!

並不是他當時說的這個話就成立了,就是法律,就一定是這樣的。你若真明白了,不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什麼都沒有;但是要到你真明白的時候才算!你沒有明白,還是要照著經典來學。照經典來學,你不解它的文義,那麼你解什麼?你不依經解,看見經上講「無所修」,就說:「你不要修了,不要修了,這無所修嘛!」這又錯了。這個還有一句話說:「離經一字,便是魔說。」離開經典一個字,那就是魔王所說的。你到什麼時候才能不「冤」也不「魔」了呢?就到你斷欲的時候。欲念斷了,那你就怎麼說怎麼對;欲念若不斷的話,你怎麼說怎麼不對。所以他說他是聖人,你問問他淫欲心斷了沒斷?有沒有淫欲心?有淫欲心,那就不是聖人,還是凡夫呢!

我在越南的時候,有天晚間講法。我講完一段,他們越南人也不知聽得懂、聽不懂?就鼓掌。完了他們又翻譯。翻譯完了,他們也不知聽得懂聽不懂?又鼓掌。我以為他們懂中國話,後來問他們;他們說不知道我說的是什麼,但是他們鼓掌。你說這事奇怪不奇怪?
* * * *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相續斷,或名開顯,或名無文字,或名無所修,或名無所見,或名無所作,或名寂滅,或名已燒盡,或名捨重擔,或名已除壞。

「諸佛子」: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相續斷」:我們在娑婆世界所說的苦滅聖諦,在豐溢世界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相續斷;本來相續是不斷的,現在斷了,斷了就不相續了。這個相續也可以說是輪迴的一個別名,也可以說是生死的別名;相續斷了就是輪迴斷了,也就是生死流斷了。「或名開顯」: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個名字叫開顯,真實的義理開顯出來了。「或名無文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無文字;這是一個實相無相的法門,所以不立文字,沒有任何的文字可以代表這個滅諦的。

「或名無所修」: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無所修;因為已經修到極點,已經成功了。所謂「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沒有來生了。你能證得這個「滅諦」,生死就沒有了,所以就無所修了;不是說無所修就不要修了,而是他已經修到無修之修的那種境界上了,再沒有可修的了。「或名無所見」: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無所見;因為它滅了嘛!一切煩惱都不生了,所以就無所見了。「或名無所作」: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無所作;也就是「所做已辦」了,所應該做的都已經做完了,所以就無所作了。

「或名寂滅」: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寂滅。「或名已燒盡」: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已燒盡;煩惱都已經燒盡了,沒有一切煩惱了。「或名捨重擔」: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語言不同,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捨重擔;把重的擔負捨去了,也就是業障、報障、煩惱障都停止了,負擔減輕了,沒有那麼重的負擔了。「或名已除壞」: 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已除壞;已經把壞的都除去了,就只剩下好的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寂滅行,或名出離行,或名勤修證,或名安穩去,或名無量壽,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或名難修習,或名至彼岸,或名無能勝。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寂滅行」:苦滅道聖諦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名字,在豐溢世界裡也有種種的名字,簡單說來有十個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寂滅行;你修行成了道業,就得到寂滅了。「或名出離行」: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出離行,修行出離三界的一個道路。「或名勤修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取的名字就叫勤修證,你若勤修行就能證得這個道。「或名安隱去」: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安隱去,很安隱地到聖人的果位上去。「或名無量壽」: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無量壽;你若修這個道,就會得到無量壽,這就是得無量壽的一條道路。

「或名善了知」: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叫善了知,善於了知一切諸法。「或名究竟道」: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究竟道;你想到究竟處去,必需要從這條道路去。「或名難修習」: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難修習。道是不容易修習的,但如果不容易修習你就不修習了,那也不能得這個道;你要由難中去修習,不怕難地去修習這個道。「或名至彼岸」: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至彼岸;至彼岸也就是波羅蜜,修道成功了就叫波羅蜜。「或名無能勝」: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無能勝,沒有能再勝過這個道的了。

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能調伏。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豐溢世界裡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像前邊說的這樣子,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隨眾生心,悉能調伏」:也是隨順眾生的心念,使令眾生都調伏了。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欲擔,或名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根本空。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堪忍的娑婆苦世界裡所說的苦諦,在攝取世界的名字又不同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能劫奪;這苦就好像賊匪劫人的財寶似的,它能劫奪人的般若智慧,令人的般若智慧都不現前了。「或名非善友」: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非善友;非善友就是惡知識,不是一個好的朋友。「或名多恐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恐怖,這個苦令一切眾生都恐怖了。「或名種種戲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種種戲論,你造種種的戲論就會受苦的。

「或名地獄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地獄性,這個苦是屬於地獄所有的。「或名非實義」: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非實義;這個苦諦沒有真實快樂的義理,它是苦的。「或名貪欲擔」: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貪欲擔;這個苦就是從貪欲生出來的,你若有貪欲,就會生出一個重擔,令你沒有法子來修行。「或名深重根」: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深重根,深重的苦根。「或名隨心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隨心轉;這個苦是隨眾生心轉變的,也就是由心造出來的。「或名根本空」: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根本空;根本,就是智慧,智慧沒有了,所以就剩苦了。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貪著,或名惡成辦,或名過惡,或名速疾,或名能執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無可說,或名無可取,或名流轉。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貪著」:娑婆世界所講的這個集聖諦,在攝取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貪著。「或名惡成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惡成辦,因為這個集諦是由惡成辦的。「或名過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過惡,它有過錯又有惡。「或名速疾」: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速疾,很快的就會受果報。「或名能執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的名字就叫能執取;能以執持而取,也就是一種貪著。

「或名想」: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想,這個集是由妄想、煩惱所造成的。「或名有果」: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有果,就是將來會受苦果。「或名無可說」: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無可說;因為這個集太煩惱了,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或名無可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無可取;因為它是煩惱、妄想所成的,所以沒有什麼可取的。「或名流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流轉;因為它是流動的,所以叫流轉。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轉,或名離言說,或名無相狀,或名可欣樂,或名堅固,或名上妙,或名離癡,或名滅盡,或名遠惡,或名出離。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轉」:娑婆世界所講的滅聖諦,在攝取世界裡又有種種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不退轉;已經證得寂滅之樂,所以就不退轉了。「或名離言說」: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離言說;它已經滅了,離言說相,沒有一切的語言文字了。「或名無相狀」: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無相狀;因為它滅了,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形象和狀貌。「或名可欣樂」: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可欣樂;這個寂滅之樂是最好的,所以可欣樂。

「或名堅固」: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堅固;這個滅是沒有什麼可以破壞得了的,所以叫堅固。「或名上妙」: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上妙。「或名離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離癡,離開一切的愚癡。「或名滅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滅盡,煩惱滅盡了。「或名遠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遠惡,遠離一切諸惡。「或名出離」: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出離,能出離這個三界的煩惱火宅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無諍,或名教導,或名善迴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別方便,或名如虛空,或名寂靜行,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娑婆世界所說的這個苦滅道聖諦,有種種不同的名字;在攝取世界裡邊,它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離言;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開一切的相。「或名無諍」: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無諍,沒有爭論。「或名教導」: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教導。這個道諦能教導一切眾生。「或名善迴向」: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善迴向;迴自向他、迴小向大、迴因向果、迴事向理,這都是善於迴向。「或名大善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大善巧,大的善巧方便法。

「或名差別方便」: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差別方便──差別方便於法,差別方便於道。「或名如虛空」: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如虛空。這個道就猶如虛空一樣,你看不見它、聽不見它,也聞不出它的味道來;但它雖然如虛空,你若依著它來修行,就可以成佛。「或名寂靜行」: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另外一個名字叫寂靜行,向寂靜那個道路去走去。「或名勝智」: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勝智,殊勝的智慧。「或名能了義」: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能了義,一切的義理都明瞭了。

諸佛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攝取世界裡所說的四聖諦的名號,簡單地說有前邊所說的這十個;若是詳細說,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稱。「隨眾生心,悉令調伏」:也都是隨順一切眾生的心念,使令他們都完全得到調伏的利益。

* * * *
弟子:在哪個世界有多少四聖諦?

師父:無論哪一個世界都有四百億萬那麼多。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國家有多少是不一定的,但每個世界上都有四百億萬那麼多;因為每一諦都由十變成百、百變成千、千變成萬、萬又有萬萬,所以有四百億萬那麼多。

現在沈家禎他們翻譯的《大寶集經》,第一個部份已經由「慧炬」登出來了。大約十幾個博士翻譯的,說是我們中美佛教總會協助他們的;我們這兒誰改的什麼,名字都沒有,就只是說中美佛教總會協助。

念佛的時間要多一點,最少念十分鐘。這個念佛是最好的一個法門,是很要緊的,每一個人念多一聲佛,就種多一點善根。法器可以快,人走路不需要走那麼快;因為我們人不太多,歸位也不會怎麼亂,所以歸位的時候不要太快。
* * * *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不堅,或名如賊,或名老死,或名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惡相狀,或名生長,或名利刃。

「諸佛子」:這一位大智文殊師利大菩薩不怕重複,不怕繁瑣,又稱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這個堪忍的娑婆世界所說的苦聖諦,在饒益世界裡,它也有種種的名稱。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重擔。擔,就是一擔一擔的用肩膀來擔著,兩邊都有東西。譬如擔米,你的力量可以擔兩百斤,你擔了兩百一十斤,你的肩膀沒有那麼大的力量,這就成為重擔了。重擔你擔不起,這就是苦了!所以苦就叫重擔。「或名不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不堅,不堅固;不堅固就常常會壞,壞就是苦。「或名如賊」: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另外起一個名字叫如賊,就像賊似的。這個苦不是修行所受的苦,是不修行所受的苦;你若苦起來受不就打妄想了,就不知道要修行了,就像賊來把你的財寶都給偷去了,你就窮了。

「或名老死」: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一個別名叫老死,老和死。「或名愛所成」: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愛所成。怎麼會苦呢?就是由這個愛所成就的,有一個愛別離苦。「或名流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別名就叫流轉,流轉苦。「或名疲勞」: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疲勞。疲,就是疲倦;勞,就是勞苦。「或名惡相狀」: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惡相狀,這苦就是個惡的樣子。「或名生長」: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生長,生長一切苦根。「或名利刃」: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利刃;人生就是苦,這苦就好像用刀來割自己的身體一樣。每一個家庭都有它的苦惱,每一個人也都有他自己的苦惱;沒有苦的,他也想找一點苦來吃。

* * * *
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很奇怪的新聞。台灣有一對夫婦,結婚很多年了。這個太太常常要管著丈夫,一天到晚囉囉嗦嗦的;無論他做什麼,她都說不對。這個太太總要做Boss,丈夫也要做Boss,兩個爭著來做。有一天,這個丈夫買一點東西回來。他太太就說:「你買這個幹什麼?有什麼用?你這是浪費錢!」把這個丈夫氣得一把將太太推倒在地上,他就騎到太太的脖子上,用手抓著太太的嘴,拿針和線就把她的嘴給縫上了。最初這位太太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不會真縫,想不到丈夫真的把她的嘴給縫上了;她就使出全身的力量,從他的兩腿中間跑出去,跑到警察局去報案。警察一看,這個案子也真是從古以來未之有也的一個奇怪的案子;於是乎就把這個太太送到醫院去,讓醫生把針線拿下來。你看這是苦不是苦?若遇著這樣一個丈夫,連話都不准說,你說苦不苦?
* * * *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喪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很鄭重其事地稱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你們知道嗎?娑婆世界所說的苦集聖諦,在饒益世界裡,它的名字又有很多。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敗壞。「或名渾濁」: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渾濁。渾濁就是不乾淨,好像水渾濁了一樣;因為這個集是煩惱,所以也就好像水渾濁似的不乾淨。「或名退失」: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退失。退失什麼呢?退失善利,退失菩提心。「或名無力」: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無力,沒有力量。

「或名喪失」: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喪失。喪失善利,喪失菩提心。「或名乖違」: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另外給它起一個名字叫乖違;乖違就是不順乎情理,違乎常理。「或名不和合」: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不和合。「或名所作」: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叫它所作,所作的這個業障。「或名取」: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取,就是願意取這種煩惱。「或名意欲」: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意欲,是意所願意的。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出獄,或名真實,或名離難,或名覆護,或名離惡,或名隨順,或名根本,或名捨因,或名無為,或名無相續。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鄭重其事地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出獄」:娑婆世界所說的苦滅聖諦,在饒益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出獄,出離三界的牢獄。「或名真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真實,這是得到真實了。「或名離難」: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離難,遠離一切難。「或名覆護」: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它叫覆護,覆護就是保護著它。「或名離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另外一個名字叫離惡;離一切惡,生一切善。「或名隨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隨順,隨順一切的方便法。「或名根本」: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根本,這苦滅諦才是根本。「或名捨因」: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捨因;把因捨了,得到常樂我淨的這種寂靜樂。「或名無為」: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無為。「或名無相續」: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無相續;沒有相續,就是把相續斷了,超出輪迴去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達無所有,或名一切印,或名三昧藏,或名得光明,或名不退法,或名能盡有,或名廣大路,或名能調伏,或名有安隱,或名不流轉根。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達無所有」:娑婆世界所說的道聖諦,在饒益世界裡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達無所有;通達無所有了,一切都沒有執著了。「或名一切印」: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一切印;印,也就是總持的意思。「或名三昧藏」: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三昧藏,也就是定藏。「或名得光明」: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得光明;你若修道就會得到光明,不修道就黑暗。「或名不退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不退法;你若是修道,於法就不會退了。

「或名能盡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一個名字叫能盡有;能把三界二十五有都沒有了,你就能超出三界了。「或名廣大路」: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廣大路;這個道路是廣大的,你照這條道路去修行就可以成佛。「或名能調伏」: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一個名字叫能調伏;你若修道,就能調伏一切的業障。「或名有安隱」: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有安隱。「或名不流轉根」: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的給它起的名字就叫不流轉根。

諸佛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這個饒益世界所說的四聖諦,像前邊所說的這樣,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稱。「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都是隨順一切眾生的心念,使令一切眾生都改惡向善,反迷歸覺。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險樂欲,或名繫縛處,或名邪行,或名隨受,或名無慚恥,或名貪欲根,或名恆河流,或名常破壞,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你們各位佛的弟子!既然做佛的弟子,就應該明白四聖諦的義理,以及四聖諦種種不同的名稱。「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險樂欲」:娑婆世界所說的苦聖諦,在鮮少世界裡,又有種種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它起個名字叫險樂欲。你所歡喜、所想要得到的這種欲是很危險的,很危險就會受苦;這個苦就是由你好樂的欲念所造成的。「或名繫縛處」: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繫縛處。「或名邪行」: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邪行;邪知邪見所做出來的邪行,這也是苦。「或名隨受」: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隨受;你隨著你的欲念去做,就會受這個苦果。

「或名無慚恥」: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無慚恥;你不知道慚愧、羞恥,就會受苦。「或名貪欲根」: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貪欲根,貪欲的根本就是苦。「或名恆河流」: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恆河流;好像恆河的流水,常流不斷的。「或名常破壞」: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就叫它常破壞,常常破壞也就會苦的。「或名炬火性」: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炬火性;好像火炬一樣會燒人,人被燒到就會苦。「或名多憂惱」: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多憂惱,你多憂惱就會受苦。這種種不同的名字,說的都是這個苦諦。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廣地,或名能趣,或名遠慧,或名留難,或名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攝取,或名著處,或名宅住 或名連縛。

「諸佛子」: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廣地」:娑婆世界所說的這個苦集聖諦有很多的名字,在鮮少世界裡它也有很多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廣地,廣大的煩惱地集聚到一起了。「或名能趣」: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能趣;由集諦這個煩惱,就能趣入三惡道。「或名遠慧」:或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遠慧。遠慧不是有遠大的智慧,而是和智慧遠離了;和智慧遠離了,就是愚癡。「或名留難」: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留難;在集諦的這種境地上,你就會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很多的災難。

「或名恐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恐怖,很可怕的。「或名放逸」: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規矩,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管著自己,任由這個集諦流轉。「或名攝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攝取,把一切煩惱都集聚、攝取到一起。「或名著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著處,執著之處。「或名宅主」: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宅主;這個集諦就是火宅,也就是苦宅子裡頭的主人。「或名連縛」: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連縛,就是綁在一起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充滿,或名不死,或名無我,或名無自性,或名分別盡,或名安樂住,或名無限量,或名斷流轉,或名絕行處,或名不二。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充滿」:娑婆世界所說的這個苦滅聖諦,在鮮少的世界裡,又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充滿,充滿一切處。「或名不死」: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不死;不生不滅也就是不死。「或名無我」: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我。因為它已經滅了,滅了就沒有我了;連一個我都沒有,所以也就沒有苦了。「或名無自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無自性,這個滅諦是沒有自性了。「或名分別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分別盡,這個分別性已經沒有了。

「或名安樂住」: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安樂住,住到這個滅諦是最安樂的了。「或名無限量」: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另外有給它起個名字叫無限量,沒有數也沒有邊際。「或名斷流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斷流轉;輪迴已經斷了,不再流轉生死了。「或名絕行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絕行處;就連心行處也滅了,你心裡所想的已經想不到了。「或名不二」: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不二,沒有兩個。因為它已經滅了,怎麼還會有兩個?若有兩個,就不是滅了,所以滅又叫不二。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名簡擇義,或名和合法,或名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路,或名平等因,或名淨方便,或名最勝見。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娑婆世界所說的這個苦滅道聖諦,在鮮少世界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大光明;你照這個道修行,就能得到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演說海。你若是依道來修行,來演說這個道;這個道理就猶如大海那麼多,說也說不完。「或名簡擇義」: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一個名字叫簡擇義。簡,就是簡單;擇,就是選擇。這個道諦的義理是很簡要的,你應該選擇這個道諦去修行。「或名和合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和合法;你若修這個道諦,就一切法都和合了。「或名離取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離取著,就是沒有取捨,沒有執著了。

「或名斷相續」: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斷相續。相續已經斷了,生死已經了了,了生脫死了。「或名廣大路」: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廣大路,這個道諦是人人所應該走的一條廣大的道路;這是一條從生死的此岸走到涅盤彼岸、由凡夫走到聖人果位的一條路,所以叫廣大路。「或名平等因」: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平等因;這個道諦是最平等的一個因,誰依照這條路去修行,誰就可以得到所應該的果位。「或名淨方便」: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淨方便,這個道是一個清淨方便的法門。「或名最勝見」: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最勝見,一種最殊勝的見地、最殊勝的修行道路。

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鮮少世界上的四聖諦的名字,簡單地說有像前邊所說的這麼多;若是詳細,說就有四百億萬那麼多。「隨眾生心,悉令調伏」:也是隨順眾生心裏所歡喜的,使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染著,或名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集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娑婆世界所說的四聖諦中的苦諦,在歡喜世界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流轉。因為流轉就是苦,苦也就是流轉。「或名出生」: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出生。出生什麼呢?出生一切苦。一切的煩惱苦都是從這裏邊出生的。「或名失利」: 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失利。失利就是什麼好處也沒有,什麼利益也沒有,把利益都失去了。「或名染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染著。為什麼你受苦呢?就因為你的思想不乾淨,有染污。你又執著這個染污的妄想,也就是那個欲念,也就是人們所放不下的那個愛欲。愛欲就是染污。你執著這個染污,看不破放不下,這就是苦。

「或名重擔」: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重擔。它是沉重的一個擔子,在你身上挑著;累得你氣也喘了,人也疲倦了,這是很重的一個擔子。「或名差別」: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差別。差別,也就是分別;你有所分別就是苦。「或名內險」: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內險;你內裡不平安,心裡頭有危險感,這都是苦。「或名集會」: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集會;種種的業報、種種的苦果都集會到一起了,這就是苦。「或名惡舍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給它起個名字叫惡舍宅,一個惡的房子;住在房子裡的人也惡,這個房子也不吉祥,所以這是苦。「或名苦惱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苦惱性,這苦就是一種煩惱的因、煩惱的性。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地,或名方便,或名非時,或名非實法,或名無底,或名攝取,或名離戒,或名煩惱法,或名狹劣見,或名垢聚。

「諸佛子」: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又很鄭重其事地稱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地」:你們應該要知道,娑婆世界所說的苦集聖諦,在歡喜世界裡又有很多的名字;名字雖然是多,可是它的本體還是一樣的,就是這個集諦。在歡喜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稱這個集為地;因為地有生長的意思,生長什麼呢?生長煩惱無明。「或名方便」: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方便;就是很容易就把煩惱、無明集聚到一起。「或明非時」: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非時,沒有一定的時候性。「或名非實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非實法;它不是實在的法,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的。「或名無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底;因為無論你有多少苦集聚到一起也填不滿,所以叫無底。

「或名攝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攝取,把一切的煩惱無明都攝取到一起了。「或名離戒」: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離戒。因為它不能止惡防非,不能改惡向善,不能諸惡不作,不能眾善奉行;只是造諸惡而增長惡業,所以叫離戒。「或名煩惱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直接叫它煩惱法,生煩惱的一個方法。「或名狹劣見」: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狹劣見。狹,就是狹窄;劣,就是卑劣。這個所見的不是很遠大,是很小的。所謂「見近不見遠,見己不見人」,這樣就叫狹劣見。「或名垢聚」: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垢聚;說它就好像垃圾籮似的,把骯髒的東西都聚會到一起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破依止,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實,或名平等,或名善淨,或名無病,或名無曲,或名無相,或名自在,或名無生。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破依止」:你們要知道,娑婆世界所說的苦滅聖諦,在歡喜世界中又有種種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給它起個名字叫破依止。依,就是依靠;止,就是停止。破什麼依止呢?就是把依賴和停止破了。人的煩惱是依著身而住,這個身也就借著煩惱來生活;一般的俗人都是這麼醉生夢死,煩惱離不開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也離不開煩惱。這個煩惱無明,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它就跑出來了;不知不覺就發了脾氣了,就有了煩惱了,怎麼想法子也破不了。你若是證得這個滅諦,就可以破這個身和煩惱的依止處。破,也就是滅;把這煩惱滅了,無明也沒有了。

「或名不放逸」:或者又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不放逸。已經寂滅了怎麼還會放逸呢?放逸,就是不守規矩;不放逸,就是守規矩。他已經把煩惱斷了,把無明破了,沒有一切的欲念,所以就守規矩了。凡不守規矩的人,都是因為欲念太重了;所以時時刻刻他也不想守規矩,就想放放逸逸的,以為放逸就是自由。好像〈普賢菩薩警眾偈〉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一天已經過去了,這一期的生命又少了一點,就好比魚在水裡,這個水正一天天地減少。魚要水多牠才能生存,水少了牠就有生命的危險。所以你們說這個人生究竟有什麼快樂呢?所以他接著又說:「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各位不要懶惰,要向前去勇猛精進,就好像救自己的頭那麼樣著急。又有一種講法,就像自己頭上著火了,你應該趕快想法子把這個火熄滅了。無常,就是死。你常常要記得這個無常隨時會到,你不要不守規矩,你若不守規矩就會墮落。等到死的時候到地獄裡,你再想守規矩,閻羅王也不相信你;閻羅王不相信你,那就要受永遠的苦囉!所以這個滅諦另外有一個名字就叫不放逸;因為它寂淨了,所以就不會放逸了。

「或名真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真實,一個真實的道理。「或名平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平等;你證得這個滅,就平等了,就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了。「或名善淨」: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善淨,這個就是最好的清淨法。「或名無病」: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病,沒有一切煩惱、無明的毛病了。「或名無曲」: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無曲。曲,就是彎曲、不直。直心是道場,彎曲就不是直心了;無曲,就是很坦白的,直言直行,不會欺騙人。「或名無相」: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無相,沒有形象;滅了,哪有形象?「或名自在」: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自在。「或名無生」:或者有的國家又叫它無生;無生,也就不生不滅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入勝界,或名斷集,或名超等類,或名廣大性,或名分別盡,或名神力道,或名眾方便,或名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攝解脫。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入勝界」:娑婆世界所說的苦滅道聖諦,在歡喜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入勝界,就是到殊勝的這種地位、境界。「或名斷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斷集,把這個集聚而成的煩惱斷了。「或名超等類」: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超等類。超出一切的等類,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和一般的不同了,英文就是Outstanding。

「或名廣大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廣大性。前邊有兩個地方都叫「廣大路」,好像Highway 似的,能走十幾台車;這個「廣大性」是包羅萬有,包羅一切。所以我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寫了一首偈頌說:「萬物因道生,得者自通靈;悟徹個中理,菩提不減增。」萬物都是由道而生,你若得到這個道,就會靈了。這個「靈」,包括聰明智慧、神通等在內。你明白這個道的真理,菩提也就不增不減;就到那個恰好的地位,到本來希望想到的地方。「不減增」又包含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不減只有增,所以是廣大性。

「或名分別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分別盡。因為我們人有很多分別性,分別這個長那個短、這個白那個黑、這個是那個非,分別得很清楚;但是到這個「滅諦」上了,你就沒有可分別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這條路也沒有了,心裡所想像的也沒有了。「或名神力道」: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神力道,因為它有很大的神力。「或名眾方便」: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眾方便,所有一切的方便。「或明正念行」: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正念行;你修行,就是修行這個正念的道。「或名常寂路」: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常寂路,常寂靜的一條道路。「或名攝解脫」: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攝解脫。你若修道,就能得到解脫;不修道,就不能得到解脫。

諸佛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歡喜世界裡四聖諦的名字,簡單地說有像前邊所說的這麼多;若是詳細地說,就有四百億萬名那麼多。「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隨順著一切眾生心裡所歡喜的,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使令眾生都完全調伏了。

* * * *
弟子:我相和我想有什麼不同?

師父:想,是思想;相,是形相。思想是沒有形象的,相是有形相的,這不一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意思是很圓滿的;如果用「想」字,我想、人想、眾生想、壽者想,講出來就有點不圓融。

翻譯也要有智慧、有經驗、懂佛法的人才可以。好像現在有很多學者,根本佛法都不太懂;翻譯出來的經典,一定是有很多地方不對的。好像「相」、「想」不分,這都是沒有認清楚這個道理。那樣子翻譯,也就好像讓神父或牧師翻譯佛經一樣,不會融通的。那麼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為什麼就可信也流通得很廣呢?因為他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他曾翻譯過去七佛的經典。他臨死的時候說:「我翻譯的經典如果是對的,那我死了,全身都燒成灰了,但舌頭就不會燒化;如果我翻譯的不對,那舌頭也會燒化。」等到荼毗的時候,果然他的皮血肉筋骨都燒化了,只有舌頭一點也沒有燒壞。這就證明他所翻譯的經典完全是正確的。

鳩摩羅什法師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年紀還很輕的時候,就和當時一切的論師辯論,誰也辯不過他。你們可以研究研究他的傳,他的辯才無礙,智慧最大。至於菩提流支,我對這一位法師或者是有成見,不敢領教,他翻譯的經典我都不看的;其他法師翻譯的經典,我也多數都不看的,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並且這個菩提流支,當時因為他想要爭名、爭權利的關係,叫人去給菩提達摩下毒下了六次,想把菩提達摩毒死,這都是他幹的好事!所以我對他翻譯的東西,看也不願意看的!這也是一種成見,但是你們想一想,即使是一個普通人,都不應該有這麼一種毒害人的心;你做一個法師的,怎麼可以拿毒藥叫旁人去毒死菩提達摩?你們各位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 * * *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敗壞相,或名如坯器,或名我所成,或名諸趣身,或名數流轉,或名眾惡門,或名性苦,或名可棄捨,或名無味,或名來去。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敗壞相」:娑婆世界上所說的苦聖諦,在關鑰世界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字;名字雖然不同,可全都是這個苦聖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敗壞相,這個相已經壞了。相怎麼樣會敗壞相呢?就因為受苦,所以這個好的相就壞了。「或名如坯器」: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如坯器;好像造土坯的一個器皿似的,是沒有底的。土坯就像磚一樣,可是它是土做的,沒有經過火燒,很容易就壞了。「或名我所成」: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我所成,這個苦就是自己的大我慢心所成就的。「或名諸趣身」: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諸趣身。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四惡趣,就是由苦造成的;這苦,就是一切諸趣的一個根本。

「或名數流轉」: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數流轉。有苦就會輪迴生死,沒有了期;頭出頭沒,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知道要在六道輪迴裡流轉到什麼時候才停止。「或名眾惡門」: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眾惡門;你做了一切眾惡就會受苦,所以這苦就是眾惡之門。「或名性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性苦,它是一個性的苦。「或名可棄捨」: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可棄捨;因為它太苦了,所以應該捨棄了它。「或名無味」: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無味;沒有什麼好味、甜味,就只剩一個苦味。「或名來去」: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來去。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真是一個苦根、苦本。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行,或名憤毒,或名和合,或名受支,或名我心,或名雜毒,或名虛稱,或名乖違,或名熱惱,或名驚駭。

「諸佛子」:文殊菩薩恐怕這些個大菩薩不注意他所說的話,所以又稱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行」:娑婆世界所說的苦集聖諦,在關鑰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行,它有一種行苦。「或名憤毒」: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憤毒。憤,就是氣憤、憤怒。憤怒之毒也,就是這個集諦。「或名和合」: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和合,和合而成這個集諦。「或名受支」: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受支,在十二因緣裏頭它是個受支。

「或名我心」: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個名字就叫我心,是我心裡所生出來的煩惱。「或名雜毒」: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雜毒,種種的雜染毒聚會到一起了。「或名虛稱」: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虛稱;它沒有實體,只是一個虛妄的名稱。「或名乖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給它起名叫乖違,乖違自性的真理。「或名熱惱」: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熱惱。「或名驚駭」: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驚駭,也就是恐懼。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無積集,或名不可得,或名妙藥,或名不可壞,或名無著,或名無量,或名廣大,或名覺分,或名離染,或名無障礙。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無積集」:娑婆世界所說的苦滅聖諦,在關鑰世界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無積集。不再積集煩惱了,煩惱已經滅了。「或名不可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不可得。因為它已經滅了,你就無所得了,也就是無智亦無得了。「或名妙藥」: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妙藥。說滅諦是真正的妙藥,可以把一切的病都治好。

「或名不可壞」: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不可壞,不會壞了。「或名無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著,無所著了。「或名無量」: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量,沒有數量;因為它本體已經滅了,還有什麼數量,還有什麼可著的呢?「或名廣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廣大。「或名覺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覺分,它是屬於七覺分裡頭的這個覺分。「或名離染」: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離染。把染污離開了。「或名無障礙」: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障礙,沒有所障礙了。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安隱行,或名離欲,或名究竟實,或名入義,或名性究竟,或名淨現,或名攝念,或名趣解脫,或名救濟,或名勝行。

「諸佛子」:文殊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彼關鑰世界中,或名安隱行」:娑婆世界所說的這個道聖諦,在關鑰世界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安隱行,很安隱的這種行為。

「或名離欲」: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離欲。《金剛經》 上說:「離欲阿羅漢。」阿羅漢把一切的欲念都變過來了。這個欲本來是染污的,他把它變成一種清淨心,把欲變成智慧火了;離欲,就沒有一切的煩惱。為什麼我們人有煩惱,常常有無明,常常發大脾氣?這都是因為有欲;有欲就會自私,有自私就會煩惱,有煩惱就有苦。所以你若能離欲,就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就沒有苦了。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不動心;所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就是離欲了。你沒有無明,能離欲了;這就是得到道諦的好處了,所以這個道諦就是離欲。我們修道的人、信佛的人、研究佛法的人,不論哪一個,都要先迴光返照,問一問自己有沒有欲。尤其這個淫欲心,有沒有這種的思想?若有這種思想,就要趕快用功來修行,把這種思想斷了它!你若不單不斷,而且還要行這個淫欲、不守規矩,這就不會離欲、斷欲的。

「或名究竟實」: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究竟實;這才是究竟真實的,應該修行的道路。「或名入義」: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入義,你修行這個道就能得到了義。入義,也就是了義;了義,就是明白一切的道理。「或名性究竟」: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性究竟,這是自性的究竟。你道修圓滿了,就能證得覺悟的果位;所以這個道是一個自性究竟的歸宿。「或名淨現」: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淨現;你能清淨,這個道就會現前了。

「或名攝念」: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攝念。你怎麼樣能離欲呢?就要攝念;攝念,也就是自己管著自己的這個念,自己常常攝心離欲。你能攝心就能離欲,你能離欲也就會攝心。攝念也就是攝心,攝你那個心念;也就是令心不跑,常常攝著它。譬如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要出聲,自己這麼心裡頭念著,這就叫攝念。或者你參蟬,這也叫攝念;或者你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彌吽」,這也叫攝念;或者你念「悉怛多缽怛囉」,這也是攝念;或者你誦經,這也是攝念。這都是管心的方法。

你能攝住念,也就不會見異思遷了。遷,就是改變;不會見異思遷,就是不會見著奇怪的境界就改變了。所謂「見事省事出世界,見事迷事墮沉淪。」你能見著什麼事就覺悟什麼事,這就出三界了;你若見著什麼就執著什麼,就迷了,這就會墮落到輪迴裡頭去了。所以你能攝念,就能超出三界;你不能攝念,就入三界裡邊來了。所以一切一切的道理,都在這個攝念和離欲裡邊,這是很要緊的!修道的人能自己管住自己的心,這是攝念;再能心不動了,這是離欲了。離欲就是真淨,離欲就是真智,離欲就是真道,離欲就是真德,所以這個離欲是最要緊的。離欲要從攝念做起,你不要盡打妄想;把這個雜念收拾乾淨了它,這都叫攝念。

「或名趣解脫」: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趣解脫,趣向解脫的果位上去;趣向解脫,就是沒有執著。「或名救濟」: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救濟;這個道能救濟一切眾生,把一切眾生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度到涅槃的彼岸。「或名勝行」: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勝行,修行一種殊勝的行門。

諸佛子!關鑰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關鑰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關鑰世界裡邊所說的四聖諦法,簡單地說有像前邊所說的這麼多;但是若詳細說起來,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隨眾生心,悉令調伏」;也是隨順眾生所歡喜的心,而用種種方便法門,使令眾生完全得到調伏。調伏身心,好來修行。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傲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駛流,或名不可樂,或名覆藏,或名速滅,或名難調。

「諸佛子」: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因為存大悲心,要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他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你們知道不知道呢?娑婆世界所說的這個苦聖諦,在振音世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有的國家的人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匿疵。匿,就是藏匿起來,不願意叫人看見,和覆藏是差不多的意思。疵,就是自己所犯的毛病;自己心裡所有的黑暗、如妒忌障礙、貢高我慢等等,所有這一切不正當的習氣毛病都叫疵。有一句話說「吹毛求疵」,有的不認字的人就把它唸成「吹毛求庇」。「疵」原來的意思,是馬的毛裡邊的小小的瘡、小小的疙瘩。這個毛病不是很大的,是小小的,也就是小毛病、小過錯。你若隱瞞著自己的毛病,不坦白,不真正發露懺悔;即使是小毛病、小過錯,這都叫匿疵。你若匿疵,就會有苦;你若不隱匿自己的毛病,能生大慚愧心,發露懺悔,令大家都知道你的過錯,這就會沒有苦了。你匿疵才會有苦;好像墮地獄的眾生,就是因為匿疵匿得太多了,所以就墮地獄去受苦了。

「或名世間」: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世間;世間就是苦,苦就是世間。「或名所依」: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一個名字叫所依。什麼的所依呢?煩惱、無明的所依。你有多大的煩惱,就有多大的苦;有多重的無明,就有多重的苦。你們各位想一想,當你生煩惱的時候,啊!頭也痛了、眼睛也冒火了,耳朵也聽不清楚了,這些痛苦都是由煩惱來的;所以誰若是能沒有煩惱,那就一定是個貴人。有煩惱就有苦,所以這苦就是煩惱的所依。「或名傲慢」: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傲慢。傲,是驕傲;慢,是我慢。人若生大我慢,覺得自己比誰都好,一切人都不如自己,這也是苦。「或名染著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染著性。染著,就是由清淨變成不清淨了。我們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但是你有染著,就不清淨了,這就叫染著性。染著性,就是生貪心、瞋心、癡心;這貪瞋癡三毒,都叫染著。「或名駛流」: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馳流,駛流也就是流轉。好像駕車就叫駕駛,有一種流動性;駛流也就是這個煩惱流轉不停,這就是苦。

「或名不可樂」: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不可樂。不可樂當然就是苦了嘛!什麼不可樂啊?就是說的我們所有一切的脾氣毛病、一切顛倒、不守規矩等等,這都是不可樂的事情。但是你認為這些都可樂,覺得不錯,這才真是顛倒;顛倒,就染苦為樂,就以苦為樂,反而把樂認為是苦了。好像出家修行,將來能得到究竟真正的快樂;但是人人都不願意找這個真正的快樂,都願意找暫時的那個苦中之樂。這個苦中之樂他認為是好的了,不知道還有個樂中之樂;要得到這個樂中之樂,就要修行。

好像有的人說:「出家了,對於父母兄弟都沒有什麼幫助。」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你出家能修行,那是真正的幫助父母、孝順父母;因為你父母正等著你修成道,他也好離苦得樂呢!所以古人說:「一子得道,九族升天。」如果有一個兒子得道了,那麼九族都會超升到天界去,不會再到地獄受苦了。一子若成佛?那麼過去無量劫,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出三界,離苦得樂了。你能真正修道,這才是真正孝順父母;而且不單孝順一世的父母,可以說是孝順了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你能修道,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個人;你能修道,這才真正孝順父母、幫助父母。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認清楚自己的所行所做是為父母、為眾生,是一種偉大的事情

「或名覆藏」: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叫它覆藏。凡是你做了錯的事情,若在心裡隱瞞著不告訴人,心裡就總會覺得很痛苦;總覺得這個事太沒有意思了,自己生大慚愧,覺得這是一種罪過。但有的人就提倡「撥無因果」的法,說人不應該覺得自己有罪過;人若不應該覺得自己有罪過,那人人都可以殺父親、殺母親,甚至殺所有的一切人都可以。因為無論你自己的所行所做是什麼,都不需要認為自己有過錯;那根本就沒有問題,一切不合法、不合道理的事情都可以做了。若自己做了對不起天地鬼神、對不起人的事情,自己就覺得很不好意思、很慚愧的;那就還有修行的希望,還有改邪歸正、改過自新的機會。所以自己應該生大慚愧才對的!「或名速滅」:或者有的國家就叫它速滅;速滅什麼呢?速滅一切的樂。一切的樂都滅了,就只剩苦了。「或名難調」: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難調,不容易調伏;因為剛強眾生難調難伏,所以就要受苦。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隨念起,或名至後邊,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或名飄動,或名隱覆。

「諸佛子」:文殊菩薩說完了振音世界的苦諦之後,又要說這個集諦,所以他又叫了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娑婆世界所說的集諦,在振音世界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給它起的名字就叫須制伏;制伏什麼呢?制伏這個苦,你應該早一點知道離苦得樂。每一天晚間講經,請法的人都要求離苦得樂;但是我們人都不願意離苦,不願意得樂。人就是一個奇怪的怪物,你越叫他離苦,他越想要接近苦多一點。所以有的國家的眾生就給這個集諦起了一個名字,叫應該制伏它,應該把煩惱的苦都制伏了,好能得到快樂啊!

「或名心趣」: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心趣。趣,就是向。我們凡夫的心總想往煩惱那個地方跑;不會修心,不想到那個清淨快樂的境界上,總想回到惡趣、煩惱趣裡邊去。「或名能縛」: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能縛;這個集能把眾生的智慧都給遮蓋住,把眾生的神通都給綁上,令他沒有神通了。「或名隨念起」: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隨念起。這個煩惱是隨念而起的,妄念一生出來就有煩惱了;你若沒有妄念了,那個煩惱從什麼地方來?所以我常常講:「事事都好去,煩惱難化了;無明永不生,罪業就沒了。」什麼都好去,就是這個煩惱最不容易把它化了;你若能無明永不生,罪業就沒有了。就因為有無明,所以就有罪業;這罪業、煩惱,都是隨妄念而起來的。

「或名至後邊」: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至後邊。到後邊去了,不會到前邊。到後邊,也就是到三惡趣裡去了;三惡趣也叫後邊,四聖就是前邊。「或名共和合」: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共和合,就是善惡混雜到一起而和合;有善、有惡,就有煩惱、業障。「或名分別」: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分別。「或名門」: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門;這個集是眾苦之門、煩惱之門。「或名飄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飄動;飄動也就是這個集,積集煩惱,沒有定性。「或名隱覆」: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隱覆。隱,就是把它藏起來;覆,就是蓋上它。把自己的過錯蓋起來,不要讓人知道。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淨,或名無盡,或名廣博,或名無等價。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你們諸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娑婆世界所說的苦滅聖諦,在振音世界裡又有種種不同的名字。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依處;煩惱滅了就叫煩惱無所依,煩惱不能到這個地方了。「或名不可取」: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不可取;因為已經滅了,所以不可取也不可捨,不可得也無所得。「或名轉還」: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轉還;轉回來了,反本還原了,這也就是滅諦。「或名離諍」: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離諍,離開諍論了;到這個滅諦的程度上就一切都不生了,不生不滅了,那又有什麼諍論呢?

「或名小」: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小;說這個滅是最小的了,小到連一粒微塵都沒有,小而無內。「或名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大;因為它已經反本還原,得到那個本體,大而無外,再沒有比它再大的了。你說小也沒有比它再小的,說大也沒有比它再大的;小而無內,大而無外,這都是滅諦。「或名善淨」: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善淨,這是真善也真淨了。「或名無盡」: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無盡;說這個滅諦雖然是滅了,但是它可沒有窮盡,它是常常存在的,是真實的。「或名廣博」: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廣博;說它又廣又博大,極廣大,盡精微。「或名無等價」: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無等價;沒有比它再有價值的了,它的價值是沒有東西可比的。

* * * *
我再向你們說一些金山寺的消息,有好的消息,也有壞的消息。這個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壞消息也是好消息。就好像人似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的時候是個好消息,死的時候是個壞消息;但是你也不能免了這個生和死,這是一定的。那麼有什麼好消息呢?在金山寺又有一些個人要「生出來了」,就是要出家了;又有一些人出家出得夠了,又要還俗了。出家等於一個生,還俗等於一個滅,這是滅諦所必須要有的。所以你們誰願意出家就出家,願意還俗就還俗,隨便!因為我說過everything is OK (怎樣都可以)!所以誰願意怎麼樣子,我都不管的。以後再有人要出家,也是要你們大家說他可以出家,然後這個人才能出家。以前也都是這樣子的!誰願意還俗,對大家說:「我要還俗了!」大家說可以,那麼你就還俗了。在這個世界就有這些個事情,我們不要被這個好的所轉,也不要被這壞的所轉,這就是滅諦。
* * * *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恆不動,或名殊勝義。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願意一切眾生都明白這四諦法的道理;他也不怕麻煩,左一次又一次地來請各位佛的弟子注意,聽他說四聖諦的種種名稱。所以他又叫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娑婆世界所說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這四聖諦法,你們各位佛的弟子都已經知道一個大概了;可是在振音世界裡,這個道聖諦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觀察,觀察也就是這個道。

「或名能摧敵」:或者有的國家的眾生又給它起另外一個名字叫能摧敵;能摧伏一切苦的敵,而得到快樂。你們各位聽經聞法,必須要依法修行,必須要深入經藏,必須要生大信心;不要好像聽故事似的,一點都不向心裡去研究。大家要知道,我們生生世世每死一次,就有一個身體不要了;從無量劫以來到現在,我們不要了的這個皮血肉筋骨,堆起來都比須彌山還高了。我說過,這個世界就是「人吃土,土吃人」。我們的身體不知道已經被這個世界的土吃了多少了,還不知道覺悟,還迷迷蒙蒙,常常發神經、發狂。為什麼呢?就因為沒能修道,沒能摧伏我們這個敵人。我們的敵人是什麼呢?就是貪、瞋、癡三毒。這三毒把我們這個人支配得顛顛倒倒的,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黑為白,以白為黑,以苦為樂,以樂為苦;就這麼樣顛倒,這都是因為沒能摧伏這個敵人。我們修道的敵人就是貪、瞋、癡,也就是這個欲;你不能去欲,就不能修道。

「或名了知印」: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了知印;是令你明白的一個寶印,這個寶印能給你印證一切真正的道理。「或名能入性」: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能入性;能入佛性,能返回本有的這個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真正的家,什麼是你真正的家呢?你能成佛,和佛在一起,那才是你真正的家呢!你現在這個家只是一個暫時的、不究竟的家,是一個凡夫眾生的家;那個究竟常寂光淨土,才是我們所有的人真正的家。所以你能返本還原、能入性,這才是真正回家了。「或名難敵對」: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就叫它難敵對,沒有可以和它來比較的了。

「或名無限義」: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無限義;這個道諦的義理太多了,無量無邊的道理都在這個道裡邊包著。人盡打妄想,想一些個沒有用的東西,以為那是好的;那完全是一種錯誤,要墮地獄的才盡打這些個顛倒的妄想!你若想出三界,就不要打妄想。「或名能入智」: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能入智;能入到智慧裡邊去,能得真正的般若智慧。「或名和合道」: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和合道,一切都和合了。「或名恆不動」: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叫它恆不動,常常不動諦。「或名殊勝義」:或者有的國家的人又給它起個名字叫殊勝義;道諦這個義理是最殊勝的了,再沒有其他的義理可以比的。

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你們應該知道,在振音世界所說的四聖諦,像前邊所說的這樣,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隨眾生心,悉令調伏」:也都是各隨眾生心裡所歡喜的,使令一切眾生都改惡向善,返迷歸覺,得到真正的調伏。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好像娑婆世界所說的苦集滅道這四聖諦,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一樣。「如是東方百千億,無量、無數」:像這樣的,在東方世界也有百千億,沒有數量、不可以稱量的。「無邊、無等」:沒有邊際,沒有可以比的。「不可數、不可稱」:不可以數一數它有多少,也不可以稱一稱它有多少。「不可思、不可量」:也不可以用你的心來思議,也不可以用你的心量來量一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簡直就是不可說那麼多的數,盡十方法界、盡十方虛空界,所有這一切的世界。

「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那些東方所有的這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裡所說的四聖諦的名字,也都有四百億萬那麼多。「悉令調伏,悉令調伏」:也是隨眾生心裡所歡喜的,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調伏。「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像東方這樣子,所有其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無量的世界,每一個世界所說的四聖諦,也都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也都是隨眾生心裡所歡喜的,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調伏。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諸佛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像娑婆世界有前邊所說這麼多的十方世界一樣。「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這十方世界的每一個世界,也都有它自己的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在這一個、一個的世界裡邊所說的苦聖諦,有百億萬那麼多的名稱。「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其餘的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都各有百億萬那麼多的名稱。「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這都是隨眾生心裡所歡喜的、所樂意的,而說種種的名稱;使令眾生聞名悟道,有所覺悟,來調伏其心、降伏其心;令眾生心裡的顛倒、無明都停止了,反迷歸覺。
* * * *

弟子問:如果每個世界全部有四百億十千名,這個怎麼算出來的?是不是有幾個名字用了兩次?

師父:這就是說雖然四聖諦在每一個國家的名字都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我們現在讀的是下本《華嚴經》,所說的名字都是很簡單的;只說每一個世界都有四百億萬那麼多的名字,也沒有完全說出來。若是上本、中本的《華嚴經》,每一個名字都會說出來。以前講過,上本就有十「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世界;這是太多了,說不盡那麼多。中本也是說不盡那麼多。現在這是一個下本,所以只是提一提有多少名字,沒有完全都說出來。我們也就知道它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一定要去算有多少名字、都叫什麼名字、這個名字又相同不相同?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要顧名思義,聽到種種名字,就要去想它們的義理;由這些義理,就能深入佛法,這才是主要的意思。不要在「怎麼樣算的」那個上面用功夫!義理你不懂,光知道那個名字有多少、怎麼樣算,這是沒有什麼用的。

佛初轉法輪的時候,就是三轉苦、集、滅、道這四諦法輪。我們人應該要知道這個苦,應該要知道去斷這個集,應該仰慕這個滅,應該要去修道。《華嚴經》是對法身大士、諸大菩薩說的,他們都歡喜聽詳細的四諦法;我們凡夫若是詳細研究,光記這個名也記不清楚的,因為它太多了。每一個名都說十個,這其中也有說九個的,或者翻譯的時候落了一個,或者那個義理有分別不清楚的,那麼一個也就不管它了。總而言之,說十個名稱,就表示重重無盡。《華嚴經》的義理就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個大法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若是想照了諸法實相,照了華嚴的境界,就要深深地去修行,去研究佛法。

弟子問:哪一個名字少了一個?

師父:這或者是翻譯的人當時頭腦不清楚,丟了一個;或者他義理分別不清楚,也丟了一個。晉譯和唐譯都有一段少了一個,不過我沒講;因為那個講不講,不是太重要的。就只少了一個,其餘十個、十個的多得很,你可以找那個全的嘛!丟那一個,你何必那麼執著呢?我對研究佛法是不執著的。因為現在講完了,所以我才稍微提一提。我本來不想提的,就是誰說我不懂就不懂,我也不怕人說我不懂。我講經不管誰說我不懂或不會講。不會講就不會講嘛!你會講你可以講,我沒有不叫你講,是不是啊?

明天我們要舉行一個西方人不太明白的一個法門,叫放生。為什麼西方人不太明白這個法門呢?因為西方人對過去佛教的儀式都沒有見過,也沒有人懂;近幾年佛法傳到西方,也舉行了很多次放生的方法。但是每一次都被人罵了很多,被人反對;但是罵是罵、反對是反對,我們還要照著佛法去做去!

為什麼要放生呢?因為放生得長命報;你不殺他,人家也不殺你。為什麼世界有戰爭?就因為人殺生;你殺他,他就殺你,互相殺。做畜生的被人殺,畜生做人的時候又互相殺;殺業造得太重,殺不過來了,所以就引起了戰爭。戰爭就是要互相殺、互相報復。你殺我,我就殺你;我殺你,你又殺我,總也不完。這個帳目越搞就越多,就好像有利息似的。你殺我一個,我要殺你十個;你殺我十個,我要殺你一百。這樣子互相用槍炮、飛機去轟炸,這都是人造的殺業所引起來的。我們放生,就是要減少這個殺業;放生放得多了,殺業減少了,戰爭也就沒有了。我們不是反對戰爭,是根本就不戰爭!不殺生,是真正能令壽命延長的一個法門,所以我們就是被人罵一點也沒有關係。我們也不一定希望自己壽命長;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平息殺業,把殺的這種業力都沒有了它、停止了它!這是我們放生的原因。

又者,放生又少疾病;你能放生,這個疾病也都會減少。所以修行是要各方面來用功的,什麼事情都要做一點;因為這個,所以我們要放生。這個放生是我提議的,因為我覺得自己也有很重的業障,所以我放一點生。你們不要以為做師父的就沒有業障了,若沒有業障,就不會罵你們了。罵你們就是我的業障發現,你們誰若被我罵了,「哎呀!師父業障來了,我們應該忍耐一點!」要這麼樣子。

有人願意隨喜的,我們也歡迎。不是說師父放生,就是單單師父出錢或者怎麼樣,誰願意隨喜都可以的。本來在前幾個禮拜就應該放生的,或者二月初一、二月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九,但是那時候龜買不著,打了電話,說他們漲價了;本來是三塊三,以後漲到三塊七毛五一個,後來漲到八塊錢一個。我說那算了,我們暫時先不要放了。現在是用四塊錢一個買的,大大小小都算上。所以誰若願意參加、願意隨喜功德,隨個人的發心。我們明天什麼時候去?六點半。明天一早就從這兒出發。我們大隊人馬都開出去,到那兒來給迴向,令世界少戰爭。

我到了越南那兒一看,那個越南的人──我講的這個不是神話──有很多老鼠在那兒作戰。我前幾年不也講泰國的人有很多都是蛤蟆,frog?尤其是越南人,他那個災劫啊、他那相貌,都苦得不得了;你一看,自己心裡也就很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