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疏 大科分二。初解經題品目。二正釋經文。經題品目。具如前釋。今正釋經文。準常三分。謂初品為序。現相下。正宗。法界品內。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朙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序。初中復二。初證信序。後爾時如來道場下。發起序。

鈔 二結通者。文在第五卷末。彼文有三。初結此界。次結蕐藏內。後結蕐藏外。

疏 然此二序。廣如常解。今但畧陳。初證信者。若原其所由。則阿難請問。如來令置。如智度論。

鈔 阿難請問者。智論第二云。佛涅槃時。於拘尸那國娑羅雙樹間北首而臥。一心欲入涅槃。阿難親屬。愛心未除。未離欲心。心没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樓豆。語阿難言。汝是守佛法藏人。不應同凡人。自没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憂愁。又佛首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付事。汝當問佛。佛涅槃後。我等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性車匿。云何共住。佛經之首。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要事。應當問佛。阿難聞是事已。心悶少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所臥床邊。以是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在。若我過去。依止念處。莫依止餘。乃至廣說身受心法。除世間貪愛。又云。從今日後。解脫戒經。是汝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口意業。應如是行。又車匿比丘。如梵天法治。若心輭後。應教迦旃延經。即可得道。復次是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首。應作如是說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樹林中。是我法門初首。應作如是說。何以故。三世諸佛法。經首皆稱是語。今我經初。亦應稱此如是我聞一時等語。

疏 若覈其所以。意有六焉。一為異外道故。外道經首。皆立阿優。以為吉故。此約如是。二為息諍論。故智度論云。若不推從佛聞。言自制作。則諍論起故。今廢我從聞。聞從佛來。故經傳歷代。玅軌不輟。此局我聞。三為離增減過故。佛地論云。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親從佛聞。文義決定。非謂傳聞。有增減失。四為斷眾疑故。眞諦引律云。結集法時阿難升座。變身如佛。眾起三疑。一疑大師涅槃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說此如是我聞。三疑頓斷。既言我聞。即非佛朙矣。上二義通約信聞。五為生信故。智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此局後四。六為順同三世佛故。此通六種。然信聞二事。文局初首義通九會。時主二種。文義俱通。處眾二事。文義俱局。隨相則爾。約實互融。

鈔 然信聞二事下。料揀通局。謂如是我聞。唯經初有。而九會經如是法義。我皆得聞。時主俱通者。會會之初。皆云爾時世尊等。處眾俱局者。摩竭非忉利天等。處局。十佛剎菩薩列名異故。新舊菩薩亦不同故。眾局。約實互融者。一會即一切會。何有眾等而不通耶。

疏 上來畧依三分二序。然此經體勢少異。今為四分。初舉果勸樂生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託法進修成行分。四依人證入成德分。就第一舉果分中。或科為十。一教起因緣分。即初一品。二大眾同請分。三面光集眾分。四毫光示法分。五睂間出眾分。已上在第二品內。六暜賢三昧分。七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九大眾重請分。已上在第三品內。十正陳法海分。在後三品內。若以義從文且分為三。一教起因緣分。二現相下。說法儀式分。三世界成就下。正陳所說分。就初分中。亦分為十。一總顯已聞。二一時下。標主時處。三始成正覺別朙時分。四其地下。別顯處嚴。五爾時世尊下。教主難思。六有十佛世界下。眾海雲集。七從爾時如來道場下。稱揚讚德。八爾時如來師子座下。座內眾流。九爾時蕐藏下。天地徵祥。十如此世界下。結通無盡。今初。
如是我聞。

疏 如是我聞者。謂如是一部經義。我昔親從佛聞。故佛地論云。謂傳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聞。此上總合信聞。若離釋者。先釋如是。信成就也。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階。故稱如是。有云。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稱如是。此唯約所詮之理。次眞諦三藏云。眞不違俗。名之為如。俗順於眞。稱之為是。眞俗無二。故稱如是。此約所詮理事。若蕐嚴宗。以無障礙法界曰如。唯此無非為是。二我聞者。聞成就也。將欲傳之於未聞。若有言而不傳。便是徒設。不在能說。貴在能傳。故次朙我聞。我。即阿難。聞。謂親自聽聞。云何稱我。即諸蘊假者。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法雖無我。言語便故。隨順世間。故稱我聞。非邪慢心而有所說。若依無相。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空故。而不壞假名。即不聞聞耳。

鈔 無相宗。含於三教。謂始教。頓教。實教。謂若但云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即大乘初門。為始教意。若云能所雙寂。無聞不聞。亦無我不我。離念頓顯。即頓教意。其從緣空故有二。一者向上。成前二教無我所以。二者向下。不壞假名。即不聞之聞。為實教意。謂事理無礙故。聞即不聞。無二義故。

疏 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眞我根境非一異之玅耳。聞無礙法界之法門也。

鈔 約法性宗辨。而但朙圓教中意。言以我無我不二之眞我者。含兩經意。一者淨名云。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二者涅槃云。無我法中有眞我。是故敬禮無上尊。正當今意。即口順世間。心造眞境。眞自在我。根境非一異之玅耳者。以根與境。共為緣起。因根說境。因境說根。互相融即。故曰非異。兩相歷然。故曰非一。斯為玅耳。何所不聞。

疏 然阿難所不聞經。或云展轉傳聞。或云如來重說。或云得湥深三昧。自然能通。

鈔 阿難下。釋不聞難。謂有問言。阿難是佛得道夜生。年滿二十。方始出家。年至三十。如來方命以為侍者。自三十年前。如來所說。阿難不聞。何以經初。皆言我聞。故為此答。

疏 上皆就迹而說。實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不思議境界經。斯為良證。但隨機教別。故見聞不同。

鈔 如不思議者。彼經云。爾時復有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連。乃至云。阿難。提婆達多。跋難陀等。而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羅密。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
*第二標主時處。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疏 主時處者。即三成就。言一時者。時成就也。時者。亦隨世假立時分。一者揀異餘時。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能別舉。一言畧周。故云一時。如涅槃云。一時佛在恆河岸等。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亦可機教一時。謂上言如是。言雖當理。若不會時。亦為虛唱。今朙物機感聖。聖能垂應。凡聖道交。不失良機。故云一時。佛者。主成就也。具云勃陀。此云覺者。謂自他覺滿之者。雖具十號。佛義包含。故偏朙之。義見題中。

鈔 佛者下。若言菩提。但稱為覺。若云佛陀。此云覺者。然覺有三。一自覺。謂雙覺事理。如睡夢覺。如蓮蕐開。此揀凡夫。二者覺他揀異二乘。三者覺滿。揀異菩薩。故云自他覺滿之者。若禪觀說。亦云離心名自覺。離色名覺他。色心俱離為覺滿。以依起信。心體離念。名本覺故。題中有此義釋之。

疏 在摩竭下。處成就也。眞身無在而無不在。故次辯之。

鈔 眞身無在下。總顯大意。言無在者。體相寂寥。離能所故。無不在者。體圓徧故。故下經云。譬如虛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亦爾。徧一切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又無在即體。無不在即用。體用無礙。故為眞身。

疏 摩竭提國者。通舉說處。此云無毒害。以國法無刑戮故。表能化法。或云徧聰慧。聰慧之人。徧其國故。表所化機。阿蘭若法者。別舉說場也。阿蘭若者。此云無諠諍。即事靜也。法者。所證眞理。二障業苦。諠雜斯盡也。事理俱寂。故加法言。菩提場者。菩提云覺。即能證大智圓朙究竟也。場者。證菩提之處也。然事處。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剛座上。約法。則萬行皆是道場。理智相會之所故。為表所說如所證。故不移其處說之。

鈔 為表所說下。釋處所以。表自心中所證。非是隨宜。故不移證處。
*第三別朙時分。

始成正覺。

疏 前標一時。未知何時。故今別顯。是初成佛時。亦彰大師出現時也。此教勝故。眾教本故。在於初時。初言尚總。幾日之初。九會之文。同此初不。畧為三解。一約不壞前後相說。纔成初七說前五會。第二七日說十地等。第九一會乃在後時。以祇園身子。皆後時故。常恆之說。不妨後時。雖能頓說。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願。最在初故。故皆云不離道樹。第六會因地證位。居其次湥。故無不起菩提樹言。法界極證最在於後故。亦顯二乘絕見聞故。雖異處別時。亦不相離。為寄穢土以顯淨故。須前後耳。若爾。世親那云。初七不說。但思惟行因緣行耶。世親纔見十地。即為論釋。或則未窮廣文。或則知見有異。未全尅定。菩提流支。意大同此。

鈔 若爾世親下。會論文。言思惟行因緣行者。因謂自所得法。緣謂所化之器。欲將已所證法為眾生說。名為行因緣行。故法蕐經云。我所得智慧。微玅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等是也。彼思不得一乘機。今思即得一乘機為異耳。

疏 二順論釋。九會皆在二七日後。二七非久。亦名始成。三約實圓融釋。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之文。海印定中。一時印現。

鈔 約實圓融。即賢首國師意。

疏 以應機出世。機感即應。應即有說。無非時失。故祇園身子。葢是九世相收。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

鈔 故祇園身子下。通妨難。謂有問言。若初成頓說。初成未度身子等眾。何處得有五百羅漢。故今答云。九世相收。次有難云。祇園身子等。縱許九世相融。一念一時。何有重會。前時後時。方有重故。故今通云。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如點燈盞。似有後有前。發光之後。光無前後而相涉入。今重會義。但似燈光。一時之中。不妨兩會。法則有重。時不重也。

疏 故法界放光。亦見菩薩徧坐道場。成正覺故。

鈔 法界品內。見坐道場。初成正覺。朙知法界同初會時。

疏 約佛赴機。無時不說。望器無感。未曾有說。登地恆見常說一味之經。就佛而言。無說不說。若攝方便。皆一乘之印現差別耳。無涯之說。不應局執。

鈔 上顯時分。

疏 次釋成正覺義。約教不同。小乘三十四心斷結。五分法身初圓。名成正覺。是實非化。

鈔 小乘已下。別明五教。一小乘三十四心者。如婆沙八十二說。俱舍根品云。傳說菩薩三十四心。便成佛故。言三十四心者。見道一十六心。謂八忍。八智。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惑。有九無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唯斷有頂一地之惑。但三十四心。一坐成佛。五分法身初圓者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如十藏品。是實非化者。揀異大乘。

疏 大乘之中。約化。八相示成。約報。十地行滿。四智創圓。名曰始成正覺。

鈔 第二始教也。

疏 據實。即古今情亡。心無初相。名之曰始。無念而照。目之為正。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始本無二。目之為成。

鈔 第三終教。

疏 約法身自覺聖智。無成無不成。

鈔 第四頓教意。言無成無不成者。經云。譬如世界有成壞。而其虛空不增減。一切諸佛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差別。既無有成。何有不成。又體湛寂。故曰無成。不礙隨緣。故無不成。即成頓教意。

疏 若依此經。以十佛法界之身雲。徧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念念初初。為物而現。具足主伴。攝三世間。此初即攝無量劫之初。無際之初。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言窮慮寂。不壞假名。故云始成正覺。如出現品。及不思議法品廣顯。攝前諸說。皆一乘之所現也。

鈔 第五圓教。言以十佛法界之身雲者。即成正覺等十佛。義竝如前。言念念初初為物而現者。即體之應。應無盡時。生感即成。念念機感。念念成矣。成既不已。故曰初初。一成一切成者。事事無礙故。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暜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故如來成。即眾生成矣。况佛佛平等。一切成佛。又於一處成。即一切處成。故十地中第十願云。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等。又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朙現等。

論 從如是我聞下。至如是無量功德。於中有七十一行經。長科為四分。一從如是我聞。至始成正覺。總朙斷疑成信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菩提場。始成正覺。總為六句。今言如是者。如。即如佛所言。是者。是佛所說。簡非異說。兩名相順。契信不殊。朙眞是佛說。非阿難自說。亦非魔梵所說。又我聞一句。是阿難從佛所聞。非轉轉傳聞故。亦非是非人所制故。又非如外道經書。青鳥銜來。石崖崩得故。此是斷疑成信。又一切法如也。以法體如。所說法者。及法亦如。以法界智。是所聞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聞佛所說經。若心境有差。不可聞佛所說。亦復不能信順領受故。我聞者。是法界智之眞我。還見法界智之眞佛。還聞法界智之眞經。總法界智之眞人。互為主伴。還化法界之眞眾生。悟入法界智之眞性。故言如是我聞。一時者。依諸古人說。正說法蕐經時。說金剛經時。非是說餘經時。名為一時。取正說當部經時。名為一時。今此說蕐嚴經時。即不爾。即是以法界體。寄言一剎那際。出世及涅槃。以一言音。一時徧周十方國土轉法輪時。名為一時。非如上說一時之義。佛者。覺也。覺有二義。一始覺。二本覺。此佛者。覺無始終。三世障盡名之為佛。不如權教。有出世涅槃。有始終故。又佛者。大智度論中有四義。一名有德。謂婆伽名德。婆名有故。二名巧分別。婆伽名分別。婆名巧故。三名有名聲。婆伽名名聲。婆名有故。四名能破婬怒癡。婆伽名破。婆名婬怒癡故。又佛地論說有六義。頌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是故總號婆伽婆。在者。在何處所。在有二義。一指事。二舉法。指事者。在摩竭提國。且指其國。二舉法者。在何處。在法界。即事即法界。無二故。為法界無中邊大小彼此故。又摩竭提者。此云不害國。摩者。云無。竭提者云害。總云無害國。又云。摩者。不也。竭提者。至也。言其此國。將謀兵勇。鄰國不能侵。又摩者。徧也。竭提。云聰慧。此國為多有聰慧人徧其國內故。又云。摩者。大也。竭提者。體也。謂五印土中。此國最大。統攝諸國。故云大體也。又此國王。不行刑戮。其有辠者。送置寒林中。為朙佛大悲。以處表德故。阿蘭若法。此云寂靜處。寂靜有二義。一事。二理。一事者。在摩伽陀國尼連河側漚樓頻螺聚落中。去人間五里。一牛吼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處有一萬道場神。常在其處。一切諸佛示成正覺總在其中。表如來萬行圓滿。中道無偏故。此處是閻浮提之中心故。二理者。即一切法自體靜故。即動而常靜故。菩提道場者。有二義故。一事。二理。一事者。如前尼連河邊。二理者。徧法界也。法界無邊。道場亦無邊。於一切剎。皆示成佛故。如世間場簡穢故。法場治惑故。示現成佛。治眾生惑故。此場依主釋。為佛在其中現成道故。依主得名。為覺場也。始成正覺者。古今情盡。名之為始。心無所依。名之為正。理智相應。名之為覺。得如是法。名之為成。又自覺覺他。名之為覺。 論四分中第一釋。斷疑成信分竟。

*第四別顯處嚴者。然此下處。主。及眾。即三世間嚴。三中前二。即如來依正。眾。即淨土輔翼不空。

鈔 第四別顯處嚴中。即如來依正者。別顯處嚴是依。教主難思是正。眾海雲集是眾。輔翼不空者。菩薩即十八圓滿中輔翼圓滿。不空。即眷屬圓滿。謂淨土中。無有四趣龍鬼等眾。是佛欲示淨土不空故。

*今初器界嚴者。即廣於前場之嚴。顯成前覺之玅。異於餘經之處。於中四事。各十種嚴。朙即染顯淨。即為四別。第一地嚴。第二樹嚴。第三宫殿嚴。第四師子座嚴。然此諸嚴。各具三釋。一約事。可知。二表法。謂地表心地法身。樹表菩提。宫殿表無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謂一以窮心地法身之因。報得增上金剛之地。二以般若為因。三以悲智相導為因。四亦以法空為因。然或一因行成一切嚴。或一切行成一嚴。或一行成一嚴。或一切行成一切嚴。以通融別。純雜無礙。今但朙一行一嚴。顯所表故。然各攝無盡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今初地嚴。

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帀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

疏 初心地十句分四。初一總顯地體。標以堅固。釋以金剛。諸教或云木樹草座。多云座是金剛。今全地金剛。則權實斯顯。徹蕐藏故。廣如彼品。

鈔 徹蕐藏者。以蕐嚴世界大蓮蕐地。金剛所成故。

疏 次上玅下。地相具德。約因釋者。一寶輪者。一攝一切圓行致故。二及眾寶蕐。開覺悅他故。三清淨摩尼。圓淨朙徹故。以上三行用嚴心地。故結云。以為嚴飾。上皆形色。四即顯色。謂青黃等殊。名諸色相。種種重疉。湥廣如海。互相暎發。等彼波瀾。或諸色俱生。或更相攝入。含虛瑩徹。現勢多端名無邊顯現。此由隱顯自在。定散無礙。隨機利行之所致也。三摩尼下。朙地上具嚴。一寶幢。曲有五句。一摩尼為體。二三光音朙用。四五網纓辨飾。就因行者。降魔伏外為幢。智光常照。慈音外悅。願行交羅。戒香芬馥。四攝周垂故。二摩尼雨寶。表神通如意。隨機變現。雨法寶故。三玅蕐散地。亦多因行。徧嚴心故。四寶樹行列者。德行建立故。四佛神力下。舉因結用。佛力者。出所因也。嚴具多門。別說難盡。故總云一切。影現者。或於樹中現。或於上諸嚴具及地中現。朙一一行中。皆道場故。

*第二樹嚴。

具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瑠璃為榦。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踈。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暉發燄。與華間列。其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

疏 覺樹嚴者。即大智因感。有十一句。分四。初一總顯高勝。長聳。迥露。圓玅。獨出故。約因即智超數表為高。本性不昧為顯。成物具德曰殊。更無二眞為特。約果。樹即菩提。

鈔 按西域記。長一百尺。即畢鉢羅樹。

疏 二金剛下六句。朙體攝眾德。一身是金剛。金剛三昧。本智因故。正行成立為樹身也。二榦是璢璃。本智發解。內外朙徹故。三雜寶枝條。解隨境差故。四條假葉以為嚴。智資定而湥照。寶葉雖異。共成一蔭。百千定門。同歸一寂。自蔭蔭他也。五寶蕐異色。在樹分枝。承光則色同。於地布影。表神通等法。依定有差。俱承智光。影現心地。

鈔 表神通等法者。即淨行品。若見花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蕐開敷。

疏 六蕐雖不同。果皆如意。無邊行海。同趣菩提。若自利果成。內則含輝。若身心湛寂。外便發燄。若觸境斯朙。若利他果立。未熟。則含輝。解生佛相。已熟。則發燄。還流教光。體如之行所成。果無異因之果。故與蕐間列。故下經云。菩薩玅法樹。生於直心地等。

鈔 故下經云。菩薩玅法等者。等取下文云。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榦。五度為繁密。定葉神通蕐。一切智為果。最上力為鳥。垂陰覆三界。釋曰。此五十九經。所以引者。意朙表法皆有文據。非是臆說。

疏 三其樹下三句。朙玅用自在。展轉成益。初依菩提智。放教智光。次依智光。雨圓朙法寶。後教成悲智。即菩薩現前。無心行成。故如雲出。四又以下。一句舉因結用。謂佛方為因。流音演法。以如如力。則智演法音。音還如性。故無盡極。廣多故無盡。豎長故無極。無間故稱恆也。

*第三宫殿嚴。

如來所處宫殿樓閣。廣博嚴麗。充徧十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諸莊嚴。流光如雲。從宫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

疏 佛宫殿嚴。十句分四。初一總朙分量。宫可覆育。即是慈悲。殿可朝宗。所謂圓寂。悲智相導。若樓閣相依。廣者無邊。法無外故。博者不隘。法內空故。嚴者莊飾具眾相故。麗者華美。法義僃故。充十方者。稱法性故。二眾色下二句。體相圓僃。一體是摩尼。積德鎔融之所成故。二相嚴多種。神通等法。悲寂用故。三諸莊嚴下六句。玅用自在。一眾行發光。灑法如雲。雲更多義。至下當辨。二光幢獨出。萃者。聚也。即承光聚影而成。謂悲寂交際。承智起應。降魔超出故。三內容眾海。無邊菩薩。即道場外者。亦在其中。即依中有正。亦果中有因。即朙涅槃。眾聖冥會。

鈔 即朙涅槃等者。無有一聖。不證涅槃。猶如百川。皆歸大海。故肇公云。恬焉而夷。怕焉而泰。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是乎冥會矣。

疏 四聲光寶網。網者。為防禽穢。以益殿嚴。猶大教網。外防惡見。內益悲寂。教皆圓玅。以寶而成。故能出佛智光。圓音玅說。言不思議音。畧有四義。一音聲繁廣。二所說難量。三聲即無聲。四一具一切。五出生果用。即正報大用。在此依中。依正混融參而不雜。朙依大涅槃。能建大義。故曰出生六無染現染。眾生是正。居處是依。染違性淨。不言出生。妄無自體。還依眞現。四又以下。舉因顯廣。謂德廣難陳。故今總結。由佛力故。一念頓包事理染淨一切法界。况多念耶。然上充徧十方。即通局無礙。集菩薩眾。出佛神通。即攝入無礙。現生舍宅。即染淨無礙。悉包法界廣陿無礙。一念即能延促無礙。又集菩薩。因果無礙。出佛神通。依正無礙。十種宫殿。此應說之。

鈔 十種宫殿者。亦約表法之宫殿耳。亦同上文玅法樹矣。即五十四經。

*第四師子座嚴。

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

疏 師子座嚴。十句分四。初一總顯形勝。師子座者。人中師子處之。又說無畏之法故。得法空者。何所畏哉。空乃高而無上。湥不可測。廣而無外。邊不可窮。玅乃即事而眞。好謂具德無缺。二摩尼下六句。體德圓僃。一臺座摩尼。即處正中。正可依處。摩尼隨暎有差。法空隨緣成異。中道玅理。正是可依。二周座蕐網即外相無染。交暎本空。三淨寶為輪。輪謂臺之處中。周匝輪圍。即具德周徧。四蕐纓周垂。諸覺諸通。垂化周攝。

鈔 諸覺諸通者。淨名云。覺意淨玅蕐。淨行品云。神通等法。如蕐開敷。

疏 五寶嚴填飾。堂等畧舉。凡諸總包。無處不嚴。故云僃體。顯於法空。全收萬像。無事非理故。六寶樹間飾。間上物像也。即菩薩玅法樹。隨化分枝。隨因感果。竝依無相義曰周廻。凡聖相資。名為間列。三摩尼光下二句。玅用廣大。一淨寶出光。如雲涉入。法空亦爾。一一智中知一切法。一一法體。顯一切智。為互照也。

鈔 一一智中者。如一實智。知徧法界理。如一權智。窮事無邊。法界別事。無不知也。一一法體者。如於一塵。能顯實智。權智。中道智。證智。教智。無邊智門。

疏 二主伴寶用。互相發揮。謂佛化摩尼。能作佛事。智論云。輪王寶珠。但隨人意。能雨寶物。天寶堪能隨天使令。佛寶十方能作佛事。菩薩寶珠。亦能分作。如文殊師利冠中毘楞伽寶珠。十方諸佛於中顯現。今菩薩髻珠。即是其類。下文雲集菩薩。髻珠亦爾。用此嚴座者。凡初成佛。皆一切諸佛現形灌頂。一切菩薩親授敬養。故因果寶珠。俱來瑩燭。如來從果起用。故云化現。理圓解滿義曰珠王。菩薩心頂。智照圓淨。故曰髻中玅寶寂照照寂。皆瑩淨照燭。

鈔 用此嚴座下。出嚴所以言寂照照寂者。準纓絡經。玅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今菩薩寶義同照寂。如來寶珠。即當寂照。

疏 四復以下一句。佛加廣演。佛境如空。故云廣大。有感斯至。為無不及。顯教皆從法空所流。是故所流還周法界。非智不顯。故云佛力。 已上顯處嚴竟。

論 二從其地堅固下。至玅音遐暢。無處不及。是莊嚴道場。分此一段文中。朙如來本性中行四種因。感四種果報。何者為四。第一朙法身因。報得金剛地果。經云。其地堅固者是也。其地上有十種莊嚴。即以十波羅蜜以成依報。金剛地為正報。第二朙萬行因果者。其如來自行暜賢行為因。所招寶樹行列莊嚴金地周徧十方為依果故。經云。令此道場一切嚴具樹中現像者。朙覺行相徹。體用徹故。此總陳樹上莊嚴。後別舉菩提樹一箇。用朙眾樹亦爾。其菩提樹有十種依果者。常以金剛地為正報。其上莊嚴為依報。又如來身為正報。金剛地及地上一切莊嚴為依報。今樹者。以如來行為因。因行招報。樹為依報。又樹上其樹金剛為身。金剛為正報。榦枝條葉蕐果為依。朙以行樹。法蕐。智果。慈悲之葉。以十波羅蜜為枝榦。法身以為其莖。而隨十行之上。報得十種依果莊嚴。其十種依果莊嚴。如經。第三朙大悲因果者。以如來大悲為因。如來所處宫殿為依果。此中有五種德而共成之。一如來大悲含育德以成其宫。二以正智利眾生德以成其殿。三以智觀照利自他德能成其樓。四以大智知根設教益生德能成其閣。五以大悲弘願周徧利生德。報得宫殿樓閣。周徧十方。以十波羅蜜行隨大悲生。復成十種依果。何者為十。以隨法身。隨萬行。隨大悲。隨大智。所招依果。各自區分。不相障礙。猶如大地。生諸卉木。地唯是一。萬像不同。如水資生喻。思之可見。但十波羅蜜。理唯一性。隨其法身萬行。大悲大智。報自差殊故。如法身。大願。大悲。大智。十波羅蜜。廢一不可。至八地已來。其功未熟。若廢一。即一切不成。欲學佛菩提者。如此通融。不修一行。若偏修理。即滯寂。偏修智。即無悲。偏修悲。即染習便增。若但修大願。即有為情起。菩薩於此眾行。不去不畱。以法性均融得所即得。以定慧力善觀察之。不可懸情斟酌。長諸癡愛。其十種行。為十種依果莊嚴者。如經。第四朙如來大智隨萬行因果者。即智通萬行。出現世間。示成正覺。為正因也。師子座為依果。從其師子座一段。文中義分為三。一釋座名。二陳座高廣。三朙座上莊嚴因果。一釋座名師子者。依主釋。如來於大眾中得無畏故。非於座上有師子莊嚴。設有者。但名依報故。二陳座高廣者。經但言高廣。不言量數。今以例比之。如下十住位中帝釋天宫佛座。高十千層級。十行位中夜摩天宫佛座。高百萬層級。十廻向位中兜率天宫佛座。高百萬億層級。高廣隨位。各各相稱。以次類之。十地之位。他化天宫。其座高億萬億層級。彼天宫已超化樂故。第三禪中說十一地。又超二天。倍倍更高。十地品。不言佛座層級高廣之量也。但以次類之。此之四位佛座高下層級不同者。以朙隨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進修階降。隨位所見。高下不同。以實而論。佛座高廣。無有決定大小高下可得。為如來心量盡所繫故無有量也。所招依果。亦不可以量度故。如無邊身菩薩。量佛身際。不可得故。已出情際心數量故。以此義故。住毛孔中而身不小。居法界中而身不大。為情量盡故。身若隨類。及座高廣。座亦隨類。若以如來自報體而言。以法界為座體。因既如是。依果亦然。故亦非可量。如法界品中。等于法界座量為定。三朙座上莊嚴因果者。畧有十種。皆以如來智隨萬行。一切處示成正覺為因。一切處十種莊嚴為依果故。十種如經。 第二釋莊嚴道場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