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世界成就品第四

*四門中初來意。

疏 來意者。前說緣既具。此下正陳所說總朙果相。答法界安立海問。故此品來。

鈔 初來意者。疏文有二。初總明分來。對前二品以為說緣。生下三品為正所說。總明果相下。二別明品來。此句對下蕐藏為別。別明本師之所嚴淨。故指此品以為總。明諸佛果相。

*二釋名。

疏 釋名者。世謂三世。墮去來今故。界謂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謂隱覆。界亦分齊。謂諸有為可破壞世即隱覆無為不可壞法。從真性起同無為法即隱覆有為可破壞世。各不相雜是其分齊。是故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成就者即能成之緣。謂十緣等。能所合目。若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釋也。準梵本中云。世界海成就。下文辨海。譯人略也。意云。佛果依正聞修方起。眾生業報本自有之。故但標世界耳。

鈔 世界有其二釋。一以破壞釋世。二以隱覆釋世。若唯前解。令華藏剎是可破壞。今為此釋。令華藏剎從無為起。同於真極不可破壞。故感娑婆下。雙出不雜隱覆之義。言成就下。二釋成就二字。能成之緣。通因及果。起具因緣。此一是因。體性依住等是果故。總具十門世界成立。意云佛果下。出無海意。以剎海莊嚴是佛修起。直語世界。眾生業成無始有之。故但云世界。雖為譯家出理。實則海言切要。

*三宗趣。

疏 宗趣者。標列無邊勝德。廣釋所知世界海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種。一令諸菩薩發大信解悟入為趣。謂令知佛及菩薩大悲行海。廣覆無盡眾生界。倣而行故。世界無邊悉嚴淨故。眾生無邊悉化度故。剎由心異。當淨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無盡無盡。以大行願悉充滿故。佛界生界非一非異。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種故。皆意趣也。亦為顯此深意。故此品來。故下頌云。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若不聞此無邊無盡無二之境滯於權小。暜賢行願何由可成。故暜賢自說。為令眾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論 今釋此品。畧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為朙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佛菩薩世界海。依大願力。依自體清淨法性力。依諸波羅蜜諸行海等自體清淨力。依為度眾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二釋品來意者。此品所來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問佛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示業果報。示法果報。答前所問故。朙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羅蜜海徧法界海。眾生業行海故。三十七問。一時總答。令大眾海悟佛所行。入暜賢菩薩所行也。故號佛華嚴經。二令諸現在未來始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及菩薩行海佛菩薩大慈悲海。能普徧法界海。眾生行業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見是已而倣傚之。學佛行故。令始發心者。悲智圓滿行解不錯謬故。三令始發心菩薩。知眾生業報同異差別。由心造故。四令始發心者。知眾生界廣大。法界虛空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滿故。五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海。眾生境界。一異不可得故。隨眾生自業轉變剎海轉變故。隨自業成壞。剎海成壞故。以眾因緣故。此品須來。發初蒙故。若無此品。初心菩薩。云何知其如來攝生。如來行門。及以眾行業世界廣狹之相。若不知者。依何發心。乘佛大悲普濟。願行廣度。以是義故。如下頌云。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如虛空。此乃能知佛行處。若不說眾生界。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界。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剎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如三乘中所說。淨土在於他方。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提心者。知眾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無盡之相。佛及菩薩願行。含覆利益纖塵無遺故。此品須來。三隨文釋義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經文。從初一段長行。一段偈頌。是此品中序分。後十段長行。及十段偈頌。是正說。乃至華藏世界海。總通此品。為世界成就品。總為正說分。

*四釋文者。三品正陳法海。於中分二。初二品朙果。後一品辨因。然有二意。一約兼朙。則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問。後一品。答前十句因問。說因為欲成果。從多而說。分名舉果。二將前二品望前品末三問。通答依正。若望下廣文。正朙於依。旁顯於正。畱其正報。後分廣故。於中初品。通辨諸佛及諸眾生所有剎海。後品別朙本師之所嚴淨。又此品朙成剎之緣。後品別辨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問。其中雖朙形等 亦是緣故。今初分二。先總標綱要。即為本分。後正陳本義。即是說分。前中亦二。先承力徧觀。後牒問許說。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徧觀察一切世界海。一切眾生海。一切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眾生業海。一切眾生根欲海。一切諸佛法輪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來願力海。一切如來神變海。

疏 上入三昧。內契其源。今云徧觀。外審其相。十海之義。已如問釋。但小不次耳。但觀於十。已含餘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願之中。含因等故。

鈔 但觀於十下。通難。難云。問有四十。何唯觀十。故答意云。十海為總。已含所餘三十別問。佛海之中者。是佛必有六根三業。為體相炳著之十。必有德用圓僃。謂佛地等。故具二十。大願海中。已攝因中發趣等十。故四十無遺。

*第二牒問許說。於中分四。一牒問略歎。二許說分齊。三所說成益。四讚勝誡聽。今初。

如是觀察已。普告一切道場眾海。諸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知一切眾生業海智不可思議。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議。說一切無邊佛海智不可思議。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議。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不可思議。顯示一切如來無量願海智不可思議。示現一切佛神變海智不可思議。轉法輪智不可思議。建立演說海不可思議。

疏 先結前生後。後佛子下。正牒稱歎。即從後向前。牒上果問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問。觀乃觀海。歎乃歎智者。智之與海。反覆相成。謂前自智觀海。微細難知。知唯佛智。方能究盡。海難思故。佛智難思。佛智難思故。海為深廣。若爾。何不說智。而但說海。智離海境。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證知。故但說海。十智望海。與問開合小異。名或小差。謂一中。前問及觀。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壞。望前與智中。亦有成壞之言。此乃廣略之異耳。言清淨智者。離所知障。決斷分朙故。初句貫下。置清淨言。餘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廣故。深故細故。重疊難知。迴超言念。皆云不思議也。二知眾生業海者。眾生即報類差別。業即善惡等殊。從此別義。觀中開為二句。而因果雖殊。同是所化眾生。故此及問。并與智中。竝合為一。三即世界都稱。或化眾生法。謂安立施設。方便軌則等也。四能化諸佛。數量無邊。五即所化根欲差別難知。而問中合在後之五海。五海皆須知根欲故。六即所應之時。前就所觀。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其問及與智。皆云佛解脫海者。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議解脫故。七稱性大願。為現身說法徧化之因故。前問是名號海。及壽量海。與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智。皆由願力故也。八應機作用。神變無方。九轉稱性大法輪海。若據問中。攝法輪海在演說中。若約向觀。攝演說海在法輪中。今此開二。演說第十。謂隨方施設言音差別。及法輪隨機故。與智中。亦開名佛音聲智。

清淨佛身不可思議。無邊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議。相及隨好皆清淨不可思議。無邊色相光明輪海具足清淨不可思議。種種色相光明雲海不可思議。殊勝寶燄海不可思議。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議。示現三種自在海。調伏成熟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不可思議。

疏 第二九句。牒上六根三業十問。向十約智。朙不思議。此下直就法體為不思議又望問。開合影畧。顯無盡故。以總收別。但廣身光等。一應機之身。修短難測。二現金銀等。色類無邊。三十蓮華藏剎塵數相。好過於此。四圓光大小。隨機無盡。五隨緣放光。色類非一。六常光如燄具眾寶色。七圓音無盡。湥廣難測。八三輪攝化。謂神通等。九調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調伏。曲有三種。一者始終輭語。應將攝者而將攝故。二者始終麤語。應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有時輭語。有時麤語。應成熟者而成熟故。由具此三。故無空過。

鈔 以總收別者。以三業之總攝六根之別。言但廣身光等者。等取前光明及音聲智慧二光為身。音聲屬口。智慧是意。今文竝具。故致等言。即開三業而為十耳。

安住佛地不可思議。入如來境界不可思議。威力護持不可思議。觀察一切佛智所行不可思議。諸力圓滿。無能摧伏不可思議。無畏功德。無能過者不可思議。住無差別三昧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清淨自在智不可思議。一切佛法。無能毀壞不可思議。

疏 第三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圓僃十問。前問中畧無變化及自在二句。以攝在無能攝取句中。義如前會。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變屬身。自在屬智。餘竝可知。

*第二許說分齊。

如是等一切法。我當承佛神力。及一切如來。威神力故。具足宣說。

疏 謂具足說故。承佛力者。當會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說安立及世界海耶。經來不盡故。又雖說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問。

鈔 若言具者下。問也。答有二意。一經來未盡。約顯現答。遮那品末。無有結束故。若經具來。應更答餘三十八問。

疏 謂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現故。安立異故。行業感故。餘可意求。

鈔 謂界必有生下。二出所兼之相。畧出三海。謂一眾生。二佛三行業。及能兼二。已有五海。言餘可意求者。即餘五海等。謂一有生。必有根欲為一。有佛必由願力為二。必有神變暜周為三。必轉法益生為四。必有作用解脫為五。則十海具矣。具海既爾。具餘例然。此依別答四十問說。若約十海為總。此但答二。下別答八。已如現相品明。則十海之中。兼餘三十。

*第三說所成益。

為令眾生。入佛智慧海故。為令一切菩薩。於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為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在。所莊嚴故。為令一切劫海中。如來種性。恆不斷故。為令於一切世界海中。顯示諸法真實性故。為令隨一切眾生。無量解海。而演說故。為令隨一切眾生。諸根海方便。令生諸佛法故。為令隨一切眾生樂欲海。摧破一切障礙山故。為令隨一切眾生心行海。令淨修治出要道故。為令一切菩薩。安住普賢願海中故。

疏 十句攝為五對。一證智成福對。二嚴剎紹種對。亦即時處對。三顯義演教對。四生善滅惡對。五淨業暜願對。文竝可知。此亦通為一經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對前十海十智。恐繁不會。

*第四讚勝勸聽二。初長行辨意。後偈頌正顯。今初。

是時普賢菩薩。復欲令無量道場眾海。生歡喜故。令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故。令生廣大真實。信解海故。令淨治普門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賢願海故。令淨治入三世平等智眼故。令增長普照一切世間藏。大慧海故。令生陀羅尼力持一切法輪故。令於一切道場中。盡佛境界。悉開示故。令開闡一切如來法門故。令增長法界。廣大甚深。一切智性故。即說頌言。

疏 文十一句。初一總標。謂令聞法。必生喜故。餘十別顯喜義。亦為五對。初二樂法生信對。二證性立願對。三了真入俗對。四持法示佛對。五開法增智對。如文竝顯。

*二偈頌正顯。

智慧甚深功德海 普現十方無量國 隨諸眾生所應見 光明徧照轉法輪 十方剎海叵思議 佛無量劫皆嚴淨 為化眾生使成熟 出興一切諸國土 佛境甚深難可思 普示眾生令得入 其心樂小著諸有 不能通達佛所悟 若有淨信堅固心 常得親近善知識 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離諸諂誑心清淨 常樂慈悲性歡喜 志欲廣大深信人 彼聞此法生欣悅 安住普賢諸願地 修行菩薩清淨道 觀察法界如虛空 此乃能知佛行處 此諸菩薩獲善利 見佛一切神通力 修餘道者莫能知 普賢行人方得悟 眾生廣大無有邊 如來一切皆護念轉正法輪靡不至 毗盧遮那境界力 一切剎土入我身 所住諸佛亦復然 汝應觀我諸毛孔 我今示汝佛境界 普賢行願無邊際 我巳修行得具足 普眼境界廣大身 是佛所行應諦聽。

疏 十頌分二。初八讚。後二勸。前中亦二。初二朙佛出現意。後六辨定法器。於中初一揀非器。次四示法器。後一結歸佛力。及後二勸。文竝可知。然通此十偈。亦是牒問以讚。前長行總顯難思。此下畧示難思之相。而三十句間列不次。含義竝足。欲委配釋。恐厭繁文。

*第二正陳本義分中。分二。初結集生起。二暜賢顯說。於三十句果問中。廣釋世界安立海問。餘竝攝之。文分為二。初標舉章門。後依章別釋。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已說。現說。當說。何者為十。所謂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狀。世界海體性。世界海莊嚴。世界海清淨。世界海佛出興。世界海劫住。世界海劫轉變差別。世界海無差別門。諸佛子。略說世界海有此十事。若廣說者。與世界海微塵數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已說。現說。當說。

疏 分三。一立數顯同。先告佛子者。使時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廣深。目之為海。謂積剎成種。積種成海。海無別體。世界都名。然事類廣多。畧舉其十。以表無盡。三世同說。彰其要勝。又顯說決定。無改易也。二何者下。徵數列異。一朙攬緣成立。二成已依住。三外狀區分。四內體差別。五寶等莊校。六垢穢不生。七佛出差殊。八劫住修短。九隨業改變。十包容必均。此十亦攝十八圓滿。後品當會。三諸佛子下。結畧顯廣。言世界海塵者。智猶難測。言豈具陳。非證法雲。安受茲說。然上十事。於一一剎。多少不定。具緣一種。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謂一成一。一成一切等。清淨一種。或一或多。或亦無之。以有純穢剎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謂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餘準思之。其無差別。一切皆具。以約體性平等。佛力融攝。故說無差。所以染淨皆具也。

*第二依章別釋者。十事不同。則為十段。一一皆有長行與偈。長行中各三。謂標。釋。結。今初起具因緣。

諸佛子。略說以十種因緣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現成當成。何者為十。所謂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一切眾生行業故。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薩。嚴淨國土願力故。一切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一切菩薩。清淨勝解自在故。一切如來。善根所流。及一切諸佛成道時。自在勢力故。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諸佛子。是為略說十種因緣。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疏 標中畧舉十種。通成三世一切佛剎。二何者下釋。然佛土之義。雖有多種。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若開受用。有自有他。則成四土。統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融而為一。有異餘宗。又此淨土。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王齊平。有質不成。搜源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障礙。土既不等。因緣亦殊。今文十中。初三通顯。次四別朙。後三即融攝轉變。言初三者。一如來神力者。謂一切淨穢等土。皆是如來通慧力成。為物而取。擬將普應。佛應統之皆稱佛土。故蓮華藏海佛所嚴淨。而內含淨穢。然就佛言之。故無國而不淨也。既即穢而淨。故不思議。二法如是者。梵云達靡多。此云法爾。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恆頓變起外諸器界。若云法爾者。謂有問言。何以諸佛眾生起於剎土。答云。法應如是。不可致詰。若會此二。謂法應如是。藏識變起。三眾生業力者。業有善惡。國有淨穢。故淨名以萬行為因。又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謂法性雖一。隨業成異。佛隨異類。取土攝生。涅槃微善。觀經三心等。其類非一。上三初因。二緣。三因。

鈔 涅槃微善下。別引他經成其初義。即二十一經。高貴德王菩薩品。瑠瓈光菩薩。從不動世界而來。無畏菩薩問佛。此土眾生。當造何業。而得生彼不動世界。佛以偈答。廣列十善。一一皆生。言微善者彼有偈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若為怖畏故。利養及福德。書是經一偈。則生不動國。造像若佛塔。猶如大拇指。常生歡喜心。則生不動國。是也。觀經三心者。有三種三心。第一佛為韋提希現淨土竟。韋提希願生求因。佛言。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淨業正因。

疏 次四別朙者。有因有緣。初一自受用土因。大圓鏡智之所成故。二變化土因。謂眾生菩薩共搆一緣。各隨行業來生其國。凡聖同居。三四二種。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已上。如十大願中。修淨土願是也。後及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淨土分。後三融攝者。通於因緣。初一即八地已上。攪大海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以染為淨。以淨為染。自在攝生故。十自在中。有剎自在。窮其因者。清淨勝解。勝解印持。隨心變故。次一謂成正覺時。其身充滿十方世界微塵剎土。念劫圓融。一時成立。由二種因。一善根所流。語因中也。二成道勢力。朙果用也。此一受用變化相融也。即如經初摩竭陀地堅固等。後一無問成與不成常能融攝。又前是妙覺。此是等覺。其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窮其因者。有正有助。謂法爾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總以諸因而為緣因。故其後三。亦融前土。非有別體。

鈔 其法性土下。第三料揀妨難。問。上之十句含於四土。何以特明三土因邪。故為此釋。次復問云。四土之外。別說圓融。應有五土。故今答云。故其後三。但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別有一圓融之因。亦如上說。又說淨土總有二義。一者行淨業為因。感淨相果。二以德業為因。感自在淨果。行業始自凡夫。終至十地。德業始起不動。終至如來。故第二別明是行業淨。第三融攝。是自在淨。第一總明。具斯二淨。故疏為三。

疏 又此十事。展轉生起。謂諸佛土總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爾云何而有異耶。業不同故。眾生由業佛復由何。成一切智之所變故。生佛有異何以凡聖同居。同搆一緣故。何以復有純菩薩國。菩薩願行力故。既由行業何可轉變。勝解自在故。云何復得融攝重重。佛及普賢自在力故。三諸佛子下。結略顯廣。如前已釋。

*第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所說無邊眾剎海 毗盧遮那悉嚴淨 世尊境界不思議 智慧神通力如是。

疏 偈頌多以果顯因。文有九偈。束為八段。第一偈頌佛神力。據此。無邊剎海。皆遮那嚴淨。則下嚴華藏猶是分朙。理實而言。願周法界。

菩薩修行諸願海 普隨眾生心所欲 眾生心行廣無邊 菩薩國土徧十方。

疏 次一超頌眾生菩薩。同集善根。

菩薩趣於一切智 勤修種種自在力 無量願海普出生 廣大剎土皆成就。

疏 三一頌。頌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前半因。後半果。成唯識云。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配經可見。

修諸行海無有邊 入佛境界亦無量 為淨十方諸國土 一一土經無量劫。

疏 四一頌。頌第六嚴淨願力。及第七不退行願。修諸行海無有邊者。論云。謂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變。上經雖云願力。非無有行。謂分功用有無。長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為一。初句頌第六。次句頌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佛境故。後之半偈。通其二文。

眾生煩惱所擾濁 分別欲樂非一相 隨心造業不思議 一切剎海斯成立。

疏 五一偈。卻頌第三眾生行業。加造業因。煩惱所擾造於穢剎。欲樂非一。感土有殊。前與菩薩同修。必多善業。故此朙於煩惱。

佛子剎海莊嚴藏 離垢光明寶所成 斯由廣大信解心 十方所住咸如是。

疏 六一頌。頌菩薩勝解。

菩薩能修普賢行 遊行法界微塵道 塵中悉現無量剎 清淨廣大如虗空。

疏 七一頌。超頌暜賢願力。以暜賢有三。一位前暜賢。但發暜賢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暜賢。即等覺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後暜賢。謂得果不捨因行。故長行居後。

等虗空界現神通 悉詣道場諸佛所 蓮華座上示眾相 一一身包一切剎 一念普現於三世 一切剎海皆成立 佛以方便悉入中 此是毗盧所嚴淨。

疏 八有二偈。卻頌如來自在。前偈頌果用。後偈頌善流。畧不頌法爾。法爾即是法性。通故略之。又第七偈。依中有依。第八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於三世。故三共顯融攝無礙。然其無礙通有十種。諸教說土。或謂但是無常。或云心變。理事懸隔。多一不融。故今經宗。要辨無礙。

鈔 但是無常者。通大小乘。或云心變。唯是大乘。理事懸隔。明非實教。

疏 一理事無礙。謂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經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故。

鈔 引經即第十經偈。末句云。安住於虛空。今但取莊嚴為事。法界為理。無差別言。即是無礙。

疏 二成壞無礙。謂成即壞。壞即成等。

鈔 二成壞中。不引文者。義易了故。亦是此偈。故云一一剎種中。劫燒不思議。所現雖敗惡。其處常堅固。

疏 三廣陿無礙。不壞相而暜周故。經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徧等。四相入無礙。下文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無礙。

鈔 所引即前偈前半。具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徧。

疏 五相即無礙。文云。無量世界即一界故。

鈔 五相即無礙。證文即第十七經。

疏 六微細無礙。經云。清淨珠王布若雲。炳然顯現諸佛影等。

鈔 六清淨珠王等。即第八香水河偈。具云。清淨珠王布若雲。一切香河悉彌覆。其珠等佛眉間相。炳然顯現諸佛影。今但取初後二句。是顯微細之義。

疏 七隱顯無礙。謂染淨異類。隱顯等殊。見不同故。

鈔 七隱顯中。畧不引經。以義多故。即此中偈。隨心造業不思議。一切剎土斯成立。即其義也。以同處異見。故不思議。又形狀偈云。一切塵中所現剎。皆是本願神通力。隨其心樂種種殊。於虛空中悉能作。釋曰。既一塵隨樂。種種皆作。則隱顯自在也。然疏中畧出二種隱顯。一染淨隱顯。如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則淨隱染顯。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則染隱淨顯。故摩竭提國。其地金剛等。二明異類隱顯。如須彌山形世界一類顯時。江河等形即皆隱也。長剎顯時。短剎則隱。餘可例知。

疏 八重現無礙。謂於塵中見一切剎。剎內塵中見剎亦然。重重無盡。如帝網故。

鈔 八重現無礙。亦不引文。以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已頻引故。若更引者。依住偈云。或有國土周法界。清淨離垢從心現。如影如幻廣無邊。如因陀羅各差別等。

疏 九主伴無礙。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為眷屬。下經云。毗盧遮那昔所行。種種剎海皆清淨。種種剎即眷屬也。十時處無礙。謂或於一剎現三世劫。或於一念現無量剎。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諸莊嚴。摩尼果中皆顯現。此十無礙。同時具足。自在難知。散在諸文。可以六相融之。 第一起具因緣竟。

*第二段所依住。通染淨也。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所謂。或依一切莊嚴住。或依虗空住。或依一切寶光明住。或依一切佛光明住。或依一切寶色光明住。或依一切佛音聲住。或依如幻業生。大力阿脩羅形。金剛手住。或依一切世主身住。或依一切菩薩身住。或依普賢菩薩願所生。一切差別莊嚴海住。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

疏 長行釋中十事。文竝可知。然依異者。由於心樂有差別故。謂一依莊嚴住者。樂飾好故。二樂無礙故。三樂即質光故。四怖眾苦故。五愛離質光故。光作寶色。非寶發光。六奉聖教故。七求神護故。八求天護故。九菩薩願力所任持故。十暜安眾生故。如何廣大世界。依有情等小類而住。此有二義。一外由內感。故說依身。此復有二。一宿因力。頌云。業力之所持故。二現在轉變力。即世主菩薩神力任持攝屬已故。二由無漏。體事大小無礙。得相依住。

鈔 如何廣大下。隨難別釋。釋第八九。有二義釋。前通諸教。後由無漏下。即事事無礙宗。故上暜賢云。一切剎土入我身。所住諸佛亦復然。汝應觀我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三諸佛子下結。)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徧滿十方虗空界 所有一切諸國土 如來神力之所加 處處現前皆可見。

疏 頌有二十二。文分兩別。初一總顯一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佛神通現。長行不列者。若列則餘九非佛神通。故偈以此文該於前十。皆佛神力。

或有種種諸國土 無非離垢寶所成 清淨摩尼最殊妙 熾然普現光明海。

疏 後二十一偈別頌前文。分之為九。初一頌依莊嚴住。舉能顯所。莊嚴之具皆寶成故。

或有清淨光明剎 依止虗空界而住。

疏 二半偈。頌依空。

或在摩尼寶海中 復有安住光明藏。

疏 三半偈。頌依寶光朙。

如來處此眾會海 演說法輪皆巧妙 諸佛境界廣無邊 眾生見者心歡喜。

疏 四一偈。頌佛光。稟佛教光成世界故。

有以摩尼作嚴飾。狀如華燈廣分布 香燄光雲色熾然 覆以妙寶光明網。

疏 五一偈。頌寶色光朙住。以嚴及覆。影顯依住。

或有剎土無邊際 安住蓮華深大海 廣博清淨與世殊 諸佛妙善莊嚴故 或有剎海隨輪轉 以佛威神得安住 諸菩薩眾徧在中 常見無央廣大寶。

疏 六二偈。頌佛音聲。謂玅善所感音聲。有威神故。

或有住於金剛手 或復有住天主身 毗盧遮那無上尊 常於此處轉法輪。

疏 七一偈。頌七八二住。兼顯說法。

或依寶樹平均住 香燄雲中亦復然 或有依諸大水中 有住堅固金剛海 或有依止金剛幢 或有住於華海中 廣大神變無不周 毗盧遮那此能現 或脩或短無量種 其相旋環亦非一 妙莊嚴藏與世殊 清淨修治乃能見 如是種種各差別 一切皆依願海住 或有國土常在空 諸佛如雲悉充徧 或有在空懸覆住 或時而有或無有 或有國土極清淨 住於菩薩寶冠中 十方諸佛大神通 一切皆於此中見 諸佛音聲咸徧滿 斯由業力之所化。

疏 八有六偈。頌依菩薩身住。若樹若水。皆菩薩身。菩薩現故。長行但云菩薩。此中兼依佛身。此中雖有願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暜賢願。

或有國土周法界 清淨離垢從心起 如影如幻廣無邊 如因陀網各差別 或現種種莊嚴藏 依止虗空而建立 諸業境界不思議 佛力顯示皆令見。

疏 九餘八頌。皆頌暜賢願所生住。於中三。初二偈。朙廣大國土周法界故。前偈朙淨識所生。心外無體。故如影像。後偈難思業起。起不離空。

一一國土微塵內 念念示現諸佛剎 數皆無量等眾生 普賢所作恒如是 為欲成熟眾生故 是中修行經劫海 廣大神變靡不興 法界之中悉周徧 法界國土一一塵 諸大剎海住其中 佛雲平等悉彌覆 於一切處咸充滿 如一塵中自在用 一切塵內亦復然 諸佛菩薩大神通毗盧遮那悉能現。

疏 次四偈。朙微細國土。調生自在。然佛力現此。亦暜賢願收。故二段文。皆兼佛力。

一切廣大諸剎土 如影如幻亦如燄 十方不見所從生 亦復無來無去處 滅壞生成互循復 於虗空中無蹔已 莫不皆由清淨願 廣大業力之所持。

疏 末後二偈彰剎體性。結歸有在。初偈朙剎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壞更起。猶若循環。後半結歸普願。兼顯廣業。 第二所依住竟。

*第三形相。亦通染淨。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所謂。或圓或方。或非圓方。無量差別。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燄形。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疏 長行釋中。非圓方者。三維八隅。皆非圓方。故云無量差別。山焰形者。如山似焰。皆取上尖。對上方圓等故。餘竝可知。三如是下結。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諸國土海種種別 種種莊嚴種種住 殊形共美徧十方 汝等咸應共觀察。

疏 頌中十偈。初之一頌。總讚勸觀。

其狀或圓或有方 或復三維及八隅 摩尼輪狀蓮華等 一切皆由業令異 或有清淨燄莊嚴 真金間錯多殊好 門闥競開無壅滯 斯由業廣意無雜。

疏 餘皆正頌前義。兼舉因顯果。於中初二頌前十段。後七頌前無量差別。今初。摩尼輪者。即水旋之類。淨焰莊嚴。頌上山焰。門闥競開。義兼宮殿。

剎海無邊差別藏 譬如雲布在虗空 寶輪布地妙莊嚴 諸佛光明照耀中 一切國土心分別 種種光明而照現 佛於如是剎海中 各各示現神通力 或有雜染或清淨 受苦受樂各差別 斯由業海不思議 諸流轉法恒如是。

疏 後七中分二。前三彰剎由因異。

一毛孔內難思剎 等微塵數種種住 一一皆有徧照尊 在眾會中宣妙法 於一塵中大小剎 種種差別如塵數 平坦高下各不同 佛悉往詣轉法輪 一切塵中所現剎 皆是本願神通力 隨其心樂種種殊 於虗空中悉能作 一切國土所有塵 一一塵中佛皆入 普為眾生起神變毗盧遮那法如是。

疏 後四朙自在由佛。一毛孔內難思剎者。更有一理。謂修行者居自報土。各各不同。佛攝眾生所現國土。似彼報故。重重而現。不離一毛。

鈔 所現國土等者。如千盞燈。共照一毛。則一毛之上。有千重光也。準喻思法。 第三形狀竟。

*第四剎體。唯約淨剎。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種種體。所謂。或以一切寶莊嚴為體。或以一寶種種莊嚴為體。或以一切寶光明為體。或以種種色光明為體。或以一切莊嚴光明為體。或以不可壞金剛為體。或以佛力持為體。或以妙寶相為體。或以佛變化為體。或以日摩尼輪為體。或以極微細寶為體。或以一切寶燄為體。或以種種香為體。或以一切寶華冠為體。或以一切寶影像為體。或以一切莊嚴所示現為體。或以一念。心普示現境界為體。或以菩薩形寶為體。或以寶華蘂為體。或以佛言音為體。

疏 長行畧辨二十種體。然其剎體諸教不同。或以八微為體。或以唯心為體。或法性為體。或一切法為體。今皆具之。謂眾寶等。即是八微。加之佛音聲。即九微也。一念心現是唯識頓變。佛變化者。或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間互相作故。又融上諸說為無礙剎體。言日摩尼輪即日輪也。香通質氣。佛言為體者。無礙體事故。又依如來說力起故。

鈔 諸教不同下。即五教出體。釋有二意。一則別配。八微是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是終頓二教。或一切法是圓教。二則通明。圓教具四義。頓教唯法性。小乘唯八微。始終二教通於前三。若三各別即三是始教。若三無礙性相圓融。即是終教。故法相宗出體云。一法性土。以真如為體。二實報土。力無畏等一切功德無漏五蘊以為體性。若攝相歸性。亦真如為體。三色相土。攝境從心。自利後得智為體。故佛地論云。最極自在淨識為相。相即體相。若約相別。即四塵為體。四他受用土。攝境從心。利他後得智為體。攝相歸性。亦以真如為體。若約相別。亦是四塵。五變化土。同前他受用體。是知始教具用三法。圓教則以性融相。相無礙故。通一切法。則事事無礙而為其體。是故疏云。今皆具之。次引經具收。後融無礙。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或有諸剎海 妙寶所合成 堅固不可壞 安住寶蓮華。

疏 頌中十偈。初偈頌三。謂初二。及第六不可壞金剛。

或是淨光明 出生不可知 一切光莊嚴 依止虗空住。

疏 次一偈。頌第三第四。

或淨光為體 復依光明住 光雲作嚴飾 菩薩共遊處。

疏 三有一偈。頌第五一切莊嚴光朙。

或有諸剎海 從於願力生 猶如影像住 取說不可得。

疏 四有一偈。頌二種體。願力生者。頌佛力持。如影像現。頌妙寶相。若兼二事。頌佛變化。

或以摩尼成 普放日藏光 珠輪以嚴地 菩薩悉充滿。

疏 五有一偈。頌二種體。上半頌日輪。下半頌微細寶。

有剎寶燄成 燄雲覆其上 眾寶光殊妙 皆由業所得。

疏 第六偈。頌寶燄。殊玅之言。亦兼香也。

或從妙相生 眾相莊嚴地 如冠共持戴 斯由佛化起。

疏 第七偈。頌寶冠寶冠亦佛化變。非正頌佛化也。

或從心海生 隨心所解住 如幻無處所 一切是分別。

疏 第八偈。頌一念暜現境界。

或以佛光明 摩尼光為體 諸佛於中現 各起神通力。

疏 第九偈。頌一切寶莊嚴示現。及頌後三體。摩尼光者。頌菩薩形寶。及寶蕐蘂。佛光朙者。頌佛音聲。聲光成剎故。

或普賢菩薩 化現諸剎海 願力所莊嚴 一切皆殊妙。

疏 第十偈。結歸暜賢。 第四體性竟。

*第五段剎莊嚴中。唯朙淨剎。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種種莊嚴。所謂。或以一切莊嚴具中。出上妙雲莊嚴。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或以說一切眾生。業報莊嚴。或以示現一切菩薩。願海莊嚴。或以表示一切三世佛。影像莊嚴。或以一念頃。示現無邊劫。神通境界莊嚴。或以出現一切佛身莊嚴。或以出現一切寶香雲莊嚴。或以示現一切道場中諸珍妙物。光明照耀莊嚴。或以示現一切普賢行願莊嚴。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疏 其中或寶為嚴。或人或法。或說法修行示現融攝。皆為嚴剎。以人法為寶故。又由說法因等。得莊嚴果。以果名因為莊嚴也。

鈔 或寶為嚴者。然莊嚴有三。即名三淨。一處所淨。則眾寶為嚴。二住處眾生淨。即人寶為嚴。三法門流布淨。即以法為嚴。對文可知。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廣大剎海無有邊 皆由清淨業所成 種種莊嚴種種住 一切十方皆徧滿。

疏 十頌分二。初一總顯剎嚴。

無邊色相寶燄雲 廣大莊嚴非一種 十方剎海常出現 普演妙音而說法 菩薩無邊功德海 種種大願所莊嚴 此土俱時出妙音 普震十方諸剎網 眾生業海廣無量 隨其感報各不同 於一切處莊嚴中 皆由諸佛能演說 三世所有諸如來 神通普現諸剎海 一一事中一切佛 如是嚴淨汝應觀 過去未來現在劫 十方一切諸國土 於彼所有大莊嚴 一一皆於剎中見 一切事中無量佛 數等眾生徧世間 為令調伏起神通 以此莊嚴國土海 一切莊嚴吐妙雲 種種華雲香燄雲 摩尼 寶雲常出現 剎海以此為嚴飾 十方所有成道處 種種莊嚴皆具足流 光布迴若彩雲 於此剎海咸令見 普賢願行諸佛子 等眾生劫勤修習 無邊國土悉莊嚴 一切處中皆顯現。

疏 後九別頌上文。於中初一偈。頌初玅雲。次一偈頌第二菩薩功德。及第四菩薩願海。次一偈卻頌說眾生業報。後六偈如次頌後六事。第五莊嚴竟。

*第六段朙剎清淨方便。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方便海。

疏 清淨方便者。唯約淨也。若約隨宜攝物。佛應統之。則淨穢皆稱佛土。若就行致。唯淨非穢。

鈔 若就行致者即生公意。彼淨名注云。行致淨土。非造之也。造於上者。眾生類矣。十四科中釋致義云問。云何致而非得耶。答。夫稱致者。體為物假。雖獲非已。釋曰。謂因他而得。故名為致。謂佛修萬行。直趣真極。不取色相他受用等。因他眾生。遂以大悲為物取土。故云行致。既因萬行而致於土。必招淨也。

疏 然淨有二種。一世間淨。離欲穢故。以六行為方便。二界為淨土。

鈔 言以六行為方便者。謂欣上靜玅離厭下苦粗障故。以色無色界而為淨土。

疏 二出世間淨。此復二種。一者出世。所謂二乘。以緣諦為方便。權教說之。無別淨土。約實言者。出三界外。別有淨土。二乘所居。智論有文。二出世間上上淨。此謂菩薩。即以萬行而為方便。以實報七珍無量莊嚴而為其土。今此正朙菩薩。兼顯二乘。然出世上上淨中。復有二種。一者真極。佛自受用。相累兼亡而為方便。二者未極。等覺已還。故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未極之中。復有二種。一八地以上一向清淨。以永絕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故其淨土色相難名。二七地已還。未出三界。無漏觀智有間斷故。非一向淨。若依瑜伽。入初地去。方為淨土。三賢所居。皆稱非淨。此分受用變化別故。約此經宗。十信菩薩。即有淨土。故今此文。始自近友。終成佛力。皆淨方便。故通萬行。然淨方便即是淨因。長行亦可為等流果。如云。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剎中故。即十事皆淨相也。然望莊嚴有同。約門別故。望具因緣。當知亦爾。又起具因緣。通於染淨。此則唯淨。莊嚴多約其果。清淨多約其因。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惡。故於世界。此如洗滌。彼如粉繪。

所謂。諸菩薩親近一切善知識。同善根故。增長廣大功德雲。徧法界故。淨修廣大諸勝解故。觀察一切菩薩境界。而安住故。修治一切諸波羅蜜。悉圓滿故。觀察一切菩薩諸地。而入住故。出生一切淨願海故。修習一切出要行故。入於一切莊嚴海故。成就清淨方便力故。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疏 別釋中。一近友同善根者。如善財夜神處廣說。二智導慈雲。大彌法界。三法門勝解。皆已淨治。約位地前也。四即初地證徧行如。故云觀察一切境界。生如來家。故云安住。五修治等者。見道之後修道位故。餘雖未滿一切皆修。若約圓融。亦得稱滿。六初地勝進。徧學十地行法。後後但是依法行故。上三皆初地。七初地發願。順行至第八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願海。而言淨者。純無漏故。八即九地。二乘出要。唯止與觀。菩薩出要唯無礙辯。令眾出故。九一切莊嚴者。十地二嚴。皆成滿故。十淨方便力。即是普賢佛功德也。十中前三變化淨因。後七受用淨因。上欲總收諸土。故依次豎配。若約橫修。初心即可圓具其十。

鈔 如善財者。七十三經。大願精進力夜神。善財初見。起於善知識同己等十心。便得佛剎微塵數同行。所謂同念心。常憶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別決定一切法故等。廣如彼說。此下數段。皆如十地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一切剎海諸莊嚴 無數方便願力生 一切剎海常光耀 無量清淨業力起。

疏 其十頌中。九偈分二。初一總朙能所淨。前半方便。後半清淨。皆上句果。下句因。

久遠親近善知識 同修善業皆清淨 慈悲廣大徧眾生 以此莊嚴諸剎海 一切法門三昧等 禪定解脫方便地 於諸佛所悉淨治 以此出生諸剎海 發生無量決定解 能解如來等無異 忍海方便已修治 故能嚴淨無邊剎 為利眾生修勝行 福德廣大常增長 譬如雲布等虗空 一切剎海皆成就。

疏 後八別頌前文。於中初四。如次頌上四淨。初地慈悲為首。故云為生修行。徧滿真如。故云廣大。

諸度無量等剎塵 悉已修行令具足 願波羅蜜無有盡 清淨剎海從此生。

疏 第五偈。頌修治淨。及超頌第七願淨。以願通初地八地。此據初地。故超頌也。

淨修無等一切法 生起無邊出要行 種種方便化羣生 如是莊嚴國土海。

疏 第六偈頌前第八出要。

修習莊嚴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門海 普使眾生竭苦源 廣大淨剎皆成就。

疏 第七偈。頌第九。及卻頌觀菩薩地。地義通前後故。

力海廣大無與等 普使眾生種善根 供養一切諸如來 國土無邊悉清淨。

疏 第八偈頌方便力。上來且配長行。其間亦兼餘義。第六清淨竟。

*第七段佛出差別。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出現差別。所謂。或現小身。或現大身。或現短壽。或現長壽。或唯嚴淨一佛國土。或有嚴淨無量佛土。或唯顯示一乘法輪。或有顯示不可思議。諸乘法輪。或現調伏少分眾生。或示調伏無邊眾生。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疏 十事五對。於海及種。有此差別。五中初二隨彼類故。次一緣廣陿故。次一隨機宜故。五熟未熟故。

鈔 初二隨彼類者。如佛出娑婆。但可丈六。若生極樂。無量由旬。不可無邊身如來。以化三尺眾生。丈六之佛。化萬丈之人。壽亦然矣。居於此剎。不滿百年。彌陀人民。壽皆無量。然此一對。亦通化機多少。次一緣廣陿者。緣廣則剎廣。如文殊暜見之邦。緣狹則剎陿。如迦葉光德之國。三宜聞三則祕一乘之玅寶宜聞一。則廢羊鹿之小車。根熟者化多。如釋迦之化。未熟則化少。如須扇多如來。亦是因中緣廣陿故。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諸佛種種方便門 出興一切諸剎海 皆為眾生心所樂 此是如來善權力。

疏 十頌分三。初一頌總標。

諸佛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形無影像 能為眾生現眾相 隨其心樂悉令見 或為眾生現短壽 或現住壽無量劫 法身十方普現前 隨宜出現於世間 或有嚴淨不思議 十方所有諸剎海 或唯嚴淨一國土 於一示現悉無餘 或隨眾生心所樂 示現難思種種乘 或有唯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現無量 或有自然成正覺 令少眾生住於道 或有能於一念中 開悟羣迷無有數。

疏 次五偈別釋。如次頌前五對。

或於毛孔出化雲 示現無量無邊佛 一切世間皆現覩 種種方便度羣生 或有言音普周徧 隨其心樂而說法不可思議大劫中 調伏無量眾生海 或有無量莊嚴國 眾會清淨儼然坐 佛如雲布在其中 十方剎海靡不充 諸佛方便不思議 隨眾生心悉現前 普住種種莊嚴剎 一切國土皆周徧。

疏 後四頌總結。既隨心總徧。故剎海塵數。未足為多。 第七佛出差別竟。

*第八段劫住不同。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劫住。所謂。或有阿僧祇劫住。或有無量劫住。或有無邊劫住。或有無等劫住。或有不可數劫住。或有不可稱劫住。或有不可思劫住。或有不可量劫住。或有不可說劫住。或有不可說不可說劫住。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疏 謂剎住經停時。分也。隨能感因有長短故。長行畧列有十大數。更有多少不同。如標結中。及頌所顯。竝通諸剎。不謂淨長。如大地獄其壽更長。人趣卻促。故配惡極善。受時即多。更約異門亦不可定也。十中唯九者。欠不可說不可說也。竝如阿僧祇品。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世界海中種種劫 廣大方便所莊嚴 十方國土咸觀見 數量差別悉明了 我見十方世界海 劫數無量等眾生 或長或短或無邊 以佛音聲今演說。

疏 偈中十頌。然劫但時分。無別義理。故此偈文轉勢頌之。畧分為三。初二總標許說。頌上標也。

我見十方諸剎海 或住國土微塵劫 或有一劫或無數 以願種種各不同。

疏 次有一偈通頌上列。兼顯修短之因。以願力故。

或有純淨或純染 或復染淨二俱雜 願海安立種種殊 住於眾生心想中。

疏 餘七頌總結。偈各一義。一明修短。通於染淨。結以心想。徃昔修行剎塵劫 獲大清淨世界海 諸佛境界具莊嚴 永住無邊廣大劫。

疏 二淨劫住久。釋以因湥。

有名種種寶光明 或名等音燄眼藏 離塵光明及賢劫 此清淨劫攝一切。

疏 三列諸劫名。染淨相攝。

有清淨劫一佛興 或一劫中無量現 無盡方便大願力 入於一切種種劫。

疏 四佛興願異。故入劫不同。

或無量劫入一切 或復一劫入多劫 一切劫海種種門 十方國土皆明現。

疏 五一多互融。齊攝雙現。

或一切劫莊嚴事 於一劫中皆現覩 或一劫內所莊嚴 普入一切無邊劫。

疏 六時法相攝。暜入無邊。

始從一念終成劫 悉依眾生心想生 一切剎海劫無邊 以一方便皆清淨。

疏 七結由想心。示以方便。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與劫竝由想心。心想不生長短安在。非長非短是謂清淨。不壞於相則劫海無邊。

鈔 一念與劫下。釋唯心方便之義。然一念與劫。竝由想心。此有二意。一者由有想念即有剎那。積此剎那。終竟成劫。心想若滅。生死長絕。此順經文。二者一切境界。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此順經意。成唯心觀。是故疏云。心想不生。長短安在。無長無短即心體清淨。是以經言。以一方便皆清淨也。此約真性故。第三句是不壞相義。性相無礙。剎海義也。 第八劫住竟。

*第九段劫轉變差別。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劫轉變差別。

疏 劫轉變差別者。此有二種。一者但約感成住壞劫皆名轉變。二唯約住劫之中。居人善惡。令染淨轉變。

鈔 二唯約住劫之中居人善惡。復有二義。一約眾生引因所得。二約菩薩居中作用。心純善故。染淨交徹耳。

所謂。法如是故。世界海。無量成壞劫轉變。

疏 釋中具二。初一即是前義。故云無量成壞劫轉變。言法爾者。法爾隨業轉也。若爾。何異起具因緣。因緣意在於因。轉變意彰於異。

染汙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汙劫轉變。

疏 餘九釋後義。一遇惡緣故。淨變為染。下文云。泉池皆枯涸等。

鈔 遇惡緣故變淨為染。即是經中染汙眾生住故。七十二經云。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時。一切不可樂。猶如餓鬼處。眾生相殺害。窮盜縱淫佚。兩舌不實語。無義粗惡言。貪愛他財物。瞋恚懷毒心。邪見不善行。命終墮惡道。以是等眾生。愚癡所覆蔽。住於顛倒見。上惡緣也。天旱不降澤。以無時雨故。百穀悉不生。草木皆枯槁。泉流亦乾竭。大王未興世。河池悉枯涸。園苑多骸骨。望之如曠野。即劫變也。

修廣大福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淨劫轉變。

疏 二修人天大福。令世界多染少淨。故先云染。如下文云。粳米自然生等。

鈔 粳米自然生等。即是上經。次文云。大王升寶位。廣濟諸羣生。油雲被八方。普雨皆充洽。乃翻十惡成其十善。其中翻偷盜云。往昔諸眾生。貧窮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饑贏如餓鬼。大王既興世。粳米自然生。樹中出玅衣。男女皆嚴飾。即其事也。

信解菩薩住故。世界海。成染淨劫轉變。

疏 三即地前。以未斷障。故非純淨。以淨多故。故先云淨。經多云染淨。與前何別。或譯人之失。或傳寫之誤。

鈔 即地前者。信解是地前通稱。亦名勝解行住。未證真如。但依解力而修行故。

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故。世界海。純清淨劫轉變。

疏 四即證發心。居受用土。故但云純淨。

諸菩薩各各遊諸世界故。世界海。無邊莊嚴劫轉變。

疏 五各各遊者。即二地至十地諸菩薩。遊戲神通。以多莊嚴而嚴一剎。或以一嚴而嚴多剎。所至染剎。則能莊嚴也。

鈔 以多莊嚴者。如第五迴向。即願暜攝十方三世所有佛剎一切莊嚴而嚴一剎。一切亦然。至登地竟。能如願成。如八地十地中說。或以一嚴而嚴多剎者。第二迴向云。以一莊嚴嚴一切。亦不如法生分別。如是開悟諸眾生。一切無性無所觀。

十方一切世界海。諸菩薩雲集故。世界海。無量大莊嚴劫轉變。

疏 六大莊嚴者。即暜賢位。嚴於微塵內剎。如上口光召眾等是。

鈔 如上口光召眾者。即第六經。其諸菩薩既至會中。現自在用。云如是坐已。其諸菩薩身毛孔中。一一各現十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寶種種色光明。一一光中。現十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皆坐蓮蕐藏師子之座。此諸菩薩悉能徧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彼一一塵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廣大剎。一一剎中。皆有三世諸佛世尊。此諸菩薩。悉能徧往親近供養等。即嚴淨塵中剎也。

諸佛世尊。入涅槃故。世界海。莊嚴滅劫轉變。

疏 七莊嚴滅者。此朙失善緣而惡現。謂如來示滅。能事隨滅。佛滅百年。乳不及水。况今之世。况於減極。稗為上味。鐵為上嚴。

鈔 佛滅百年者。育王經說。育王常供養諸聖僧。上座食乳稍多。育王白言。乳若多食。恐生疾患。上座云。此乳有何力。不及世尊在世時水。今佛滅度。一切精淳。皆沉地下。育王願見佛在時水。上座展手。地下取水。育王嘗之。實過於乳。明知福人滅矣。能事隨滅。百年尚爾。況今去聖。將二千年。尤更淡薄。况於減極。鐵為上嚴。稗為上味。如起世經說。

諸佛出現於世故。一切世界。海廣博嚴淨劫轉變。

疏 八如彌勒來也。

鈔 如彌勒來者。即彌勒下生經說。佛告舍利弗云。四大海水。以漸減少三千由旬。是時閻浮提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平坦如鏡。名蕐軟草。徧覆其地。種種樹木。蕐果茂盛。其樹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雞飛相及。人壽八萬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隱快樂。有一大城。名翅頭末底。長十二由旬。廣七由旬。其城七寶。上有樓閣。戶牖軒牕。皆是眾寶。真珠網覆。街廣十二里。巷陌處處皆有明珠柱。處處皆有金銀之聚。便利不淨。地裂受之。受已還合。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事。園林池沼。八功德水。眾蕐異香。皆悉盈滿。不生草穢。一種七穫。昧甚香美。增益色力等。廣如彼說。

如來神通變化故。世界海。普清淨劫轉變。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疏 九以佛神通。于何不淨。淨名足指按地。法蕐三變淨土。即其類也。

鈔 淨名足指按地者。即佛國品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世尊。即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眾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蕐等是也。法華三變淨土。即見寶塔品。大樂說請開塔戶。佛言須集分身。大樂說請集分身。世尊放光遠召。為欲受分身佛故。一變娑婆。二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皆令清淨。坐佛不足。第三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皆令清淨。故云三變。

疏 上之十事。初總餘別。不出業故。又初二屬凡。次四菩薩。後三屬佛。又約佛菩薩。即染令淨。約於凡夫。即淨成染。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諸國土 皆隨業力生 汝等應觀察 轉變相如是 染汙諸眾生 業惑纏可怖 彼心令剎海 一切成染汙 若有清淨心 修諸福德行 彼心令剎海 雜染及清淨 信解諸菩薩 於彼劫中生 隨其心所有 雜染清淨者 無量諸眾生 悉發菩提心 彼心令剎海 住劫恒清淨 無量億菩薩 往詣於十方 莊嚴無有殊 劫中差別見 一一微塵內 佛剎如塵數 菩薩共雲集 國土皆清淨 世尊入涅槃 彼土莊嚴滅 眾生無法器 世界成雜染 若有佛興世 一切悉珍好 隨其心清淨 莊嚴皆具足 諸佛神通力 示現不思議 是時諸剎海 一切普清淨。

疏 十頌如次頌前。可知。 第九劫轉變差別竟。

*第十無差別。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無差別。

疏 無差別者。謂前九辨諸世界。約相不同。隨業染淨。由於眾生有差別故。今云無差。性無二故。故偈云業性起也。

鈔 謂前九下。皆釋標名。於中有三。一約性相相對。相則有差。性則無差。

疏 又約權設。則種種差別。今約實說。則一切無差。如教法中。或說三乘。即是差別。說蕐嚴時。一切無差。

鈔 又約權設下。二約權實相對。實則無差。

疏 又皆是諸佛之所用故。一一融攝。等無異故。故前九差別是此無差之差。今此即是前九差之無差也。故法蕐云。眾生見燒。淨土不毀。二皆相即。由依此義。說淨土中十八圓滿。一一稱真。皆周徧故。

鈔 又皆是諸佛下。三收差與無差。皆歸果用。前之二對。性相權實。二不相即。今則融即。言無差之差者。是圓融之行布也。差之無差者。是行布之圓融也。若離圓融。非圓教法。若無差別。無可圓融。如攬別成總。非離別外而有此總。故法華下。但明二不相離。由依此義下。顯十八圓滿。由此而成。

所謂。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世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諸佛出現所有威力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道場徧十方法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光明徧法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變化名號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音聲普徧世界海無邊劫住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

法輪方便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塵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塵。一切三世諸佛世尊廣大境界皆於中現無差別。諸佛子。世界海無差別。略說如是。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無差別。

疏 二釋中十事。一海中包數同。則盡海之塵。一塵一剎。已是含攝之義。二佛示威力同。三道場同。同真性故。四眾會同。常隨眾故。五光朙。六名號。七音聲。八法輪方便。上七。皆約不動一而暜徧無差。九塵含剎海。十塵容佛境。此二。約不壞相而廣容無差。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一微塵中多剎海 處所各別悉嚴淨 如是無量入一中 一一區分無雜越 一一塵內難思佛 隨眾生心普現前 一切剎海靡不周 如是方便無差別 一一塵中諸樹王 種種莊嚴悉垂布 十方國土皆同現 如是一切無差別 一一塵內微塵眾 悉共圍繞人中主 出過一切徧世間 亦不迫隘相雜亂 一一塵中無量光 普徧十方諸國土 悉現諸佛菩提行 一切剎海無差別 一一塵中無量身 變化如雲普周徧 以佛神通導羣品 十方國土亦無別 一一塵中說眾法 其法清淨如輪轉 種種方便自在門 一切皆演無差別 一塵普演諸佛音 充滿法器諸眾生 徧住剎海無央劫 如是音聲亦無異 剎海無量妙莊嚴 於一塵中無不入 如是諸佛神通力 一切皆由業性起 一一塵中三世佛 隨其所樂悉令見 體性無來亦無去 以願力故徧世間。

疏 頌中。十頌如次頌上十義。但第六約身。與前名體異耳。而前但約平漫無差。今顯塵內重疊。融攝無差之義。 第十無差別竟。

論 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問。意令現在未來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眾生業海無際。如來以暜賢行暜濟。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覆。波羅蜜海無剎不現其身。無行不同其事。塵毫內剎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入。以法界之體而無往來。法常如是。令學者倣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世界成就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