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將釋此品。四門分別。初來意。

疏 來意者。先辨會來。前信此解。義次第故。又答十住問。總有二段。前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來也。二品來。前品說信究竟。此品趣後說住。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 釋名者。亦先辨會名。約處。名忉利天會。約人。名法慧菩薩會。約法。名十住會。皆依主釋。二品名。須彌。正云蘇迷盧。此云玅高。如來以自在力。不起覺樹。應機現彼。故云升也。表位漸增。不處人間。顯位清淨。故居天也。若天表淨。何獨玅高。玅有十義。如於法故。一者體玅。謂四寶所成。二者相玅。謂八方四級。三者色玅。謂四正色。北金東銀。南吠瑠璃。西頗胝迦。一切草木鳥獸等物。隨所至處則同其色。自常不變。四者德玅。謂八方猛風不能令動。五眷屬玅。謂七金山。七重圍繞。及七香海。海印旋流。六依持玅。唯天依住。得通者居。七作業玅。不離本處而鎮四洲。暎蔽日月而成晝夜。八生果玅。謂波利質多。能益天眾。九為首玅。於泗洲地。最在先成。十堅固玅。於輪圍中。最在後壞。高者。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爾。下據金剛。上隣空界。頂上縱廣。量亦如之。獨出九山。故稱高也。

鈔 謂波利者。波利此云徧也。亦曰周匝。質多羅此云。間錯莊嚴。謂此樹眾色雜蕐。周匝莊嚴。或云圓玅莊嚴。即俱舍園生樹也。故俱舍云。東北園生樹。西南善法堂。論釋云。其園生樹。盤根深廣五十踰[跳-兆+善] 那。聳幹上升。枝條旁布。高廣量等百踰[跳-兆+善]那。挺葉開蕐。妙香芬馥。順風薰滿百踰[跳-兆+善]那。若逆風薰。猶徧五十。是諸天眾遊樂之所。餘文可知。

疏 十住之行。亦復如是。聞思修解而為玅體。四德八聖以為玅相。四辯為色。令物解同。雖同眾音。自智不變。八法不動而為玅德。七支奉戒。金山圍遶。七識流轉而為海印。第一義天。依持而住。可以神會。非情能升。不離本處。徧應十方。暎蔽佛日。及菩薩月。而成涅槃生死晝夜。生教行果而為玅樹。世界初成。菩薩先出。為眾生現種種資具。世界將壞。菩薩後沒。為說上定。令免三災。高者。具成八萬四千諸度法門。自在障外。為眾生故。入生死海。亦具八萬四千諸度法門。據金剛性。隣勝義空。又智入佛慧。必窮其底。德超方便。逈出羣峯。為顯十住功德玅高。是故須升玅高山頂。四王處半。旁而非正。表住不退。異信輕毛。故越彼天。居玅高頂。善財童子於玅峯山頂見德雲者。亦表斯位。彌顯有由。然上所釋。皆圓教意。故下發心品云。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與三世佛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共所稱歎。不可同於方便教說。若觀心玅高者。謂三昧須彌。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本心地。入佛智海。湛然不遷。是玅法樂。觸境自在。合本性淨。是四德寶而自莊嚴。斯則本覺如來。升法須彌之頂。

*三宗趣。

疏 宗趣者。先約會。以十住行德為宗。攝位得果為趣。二品。以嚴處請佛赴感為宗。根緣契合說法為趣。

論 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經。一升須彌頂品。二頂上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將釋此品。義分為三。一釋品來意。二以處表法。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於暜光明殿人間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終。此玅峯之頂。明從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進故。此品須來。二以處表法者。明此山於七重金輪圍山。七重大海之內。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縱廣亦爾。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白銀。南吠琉璃。北瑪瑙。上有四埵。埵有八輔天眾。四八三十二。中心名玅高頂。天帝釋在其上。居寶宮殿。通為帝釋天。三十三天。總以帝釋為主。帝釋有四名。一名天帝釋。二名憍尸迦。三名釋提桓。四名因陁羅。大意名能主。為能為諸天作主故。此玅峯山。四寶合成。諸天寶宮殿。在上莊嚴。故為玅峯山。此山之外。七重金山。及七重大海。廣量。金翅鳥。兩翼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迅疾能飛。一鼓翼。萬萬九千里。七日七夜。方至其頂。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崒然高聳。非以手足攀攬之所能登。為表此十住法門。創生如來智慧之家。為真佛子。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及多聞心想攀攬所得。故以玅峯山。用況表之。令後人倣學。山者。高勝義故。像此十住。住佛所住法身玅智慧海故。是出世高勝義故。玅峯山者。不動義。諸天所居。玅樂義。莊嚴義。像此位菩薩。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平等理。與法身合。忽然玅慧從此定生。無始無明。總無所得。住佛玅慧。都無所依。得法玅樂。智慧莊嚴。出過情見。諸佛所說解脫微玅經典。無不解了。為生在如來智慧家故。三界無明。一時頓盡。唯有習氣煩惱。漸漸以法治之。如下十住品云。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故。又如初發心功德品云。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乃至震動一切世界。及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等。如文廣明。不可同於三乘方便教說。地前三賢菩薩。得折伏現行無明。地上見道。為此經法教門。依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而發心故。以乘如來一切智乘而發心故。於此十住位中。能與如來同智慧故。不同三乘。但將三空觀。且折伏現行。於此經中發心之者。從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設有餘習。還以無依住智治之。還是根本智。不伏不斷。為本寂用自在故。無體可斷故。無可伏故。設修三昧。任性淨故。亦無收攝。亦不伏捺故。任自淨故。設行分別。任性智慧。隨事用為。亦無取捨故。如是任法調治習氣。使稱理智。令慣習增明。如佛願行。而隨事世間成長大悲。不出不沒故。以心境一真。無出沒故。是故經中以阿修羅王等表之。處大海而不出不沒等喻。問曰。何故不升四天王宮而超至帝釋宮。答曰。為四天王在玅峯山半傍住。非是可表。升法頂處。至相盡現智慧莊嚴。住不退故。善財童子於玅峯山。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同此位故。准例可知。以超情塵之跡。以山表之。非要登山也。已入如來智慧。於眾中堪為主導故。非要為帝釋也。三釋文。如下。

*四釋文者。此會六品。分為二分。初二品。方便發起。後四品。當會正說。前中初之一品。唯是由致。偈讚一品。義有兩兼。一是方便。謂前品化主赴機。後品助化讚佛。主伴圓僃。方演法故。二是所依。謂三天說法。各有偈讚。欲顯三賢。皆依佛智。有差別故。離如來智無自體故。獨為方便。甚抑讚詞。行向二會。同此科判。今初一品。長分十段。一本會齊現。二不離齊升。三各見佛來。四各嚴殿座。五皆來請佛。六俱時入殿。七樂音竝止。八各念昔因。九同讚如來。十殿皆廣博嚴淨也。今初。

鈔 十段科中。皆有皆俱齊等言者。以約結通。周法界故。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

疏 言爾時者。即前二會時。主伴齊徧演前二會之法也。何須舉此。欲明前會不散。成後會故。後必帶前。合成法界無礙會故。一一諸會。無休息故。後後諸會。皆同時故。若散前會。即無後故。所以唯約覺樹會者。此為本故。得佛處故。理實第二。亦同此徧。若同時徧。何有九會前後。若有前後。何名同時。應云。即用之體。同時頓徧。即體之用。不壞前後。猶如印文。

*第二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

疏 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既云不離。何得言升。古有多釋。一云。本釋迦身。不起道樹。別起應化。以升天上。一云。不起是報。升天是化。一云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竝非文意。以此文中。俱是毘盧遮那十身雲故。

鈔 古有多釋下。次敘昔順違。昔有五義。而文三節。初併敘三師。二敘第四。三敘第五。以初三師竝約三身。義類大同。欲併破故。先敘於昔。竝非文意下。二辨違。通有二違。一違現文。去住皆是遮那佛故。二違經宗。十身非三身故。彼即是後二會。此即今文也。

疏 一云。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非去即去。是以升天如不來相而來等。若爾。但是升相離故。非是樹下別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

鈔 一云以去者。二敘第四師。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大體。不順今文。

疏 有云。此佛神通。同體業用。即住是去。去即是住。住是體徧。去是用應。應是體應。雖升後而不離前。體是應體。雖不離前而升後。若爾。何殊第三師。不起是法。又以住釋於不起。而言住是體徧。何得獨住菩提樹耶。升天何得非體徧耶。菩提樹下。寧非用耶。今顯正義。然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徧。緣感前後。有住有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升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云不離覺樹而升釋殿。法慧偈云。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離也。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此而升也。文理有據。更以喻顯。譬猶朗月。流影徧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古德釋此。畧有十義。一約處相入門。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用彼。故說升也。二亦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處故。樹徧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云升也。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樹下。四由一即一切。樹在天上。不起等準前。五約佛身。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徧一切處。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機熟令見。故云升也。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謂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在彼。皆非下位測量故也。七約緣起相由門。八約法性融通門。九約表示顯法門。十約成法界大會門。然此十解。前五玄門。次四所以。後一總意。欲成十義。相參而立。雖似雜亂。不違經宗。竝可用也。問。帶前起後。事理應齊。何故三賢。獨有斯旨。答。顯異義故。謂初二會。相隣接故。不假帶前。此三人天隔越。故須連帶。又此三會。同詮賢位。六已入證。不假帶前。第七即位中暜賢。居然不假。第八頓彰五位。體用已融。第九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竝皆不假。

*第三明各見佛來。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

疏 約佛。則用從體起。約機。則境從心現。隣而未即。故云遙見。

*第四各嚴殿座。

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逈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迴間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十千珠瓔周徧交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十千光明而為照曜。

疏 表嚴根欲之殿。為法器故置師子座。表十住之法門故。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暜光明藏者。此是解位。智照法空。含眾德故。從信始入。故有置言。別中初句約體。餘竝顯嚴。皆云十千者。萬行因感故。言層級者。萬行熏成故。金網防護。慈悲帳葢以育以覆。四攝繒綺。以為周垂。圓融行願。交絡萬善。柔忍慚愧。以覆法空。第一義天清淨梵行。繞斯法體。一一智照。故曰光明。於生死中。遣長夜暗。舉斯果德。令物行因。下行向中。約位漸增。表法無異。

*第五請佛居殿。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疏 於中三業崇敬。以為請儀。言善來者。應機來故。不來相而來故。帶法界會來故。三稱善者。喜之至故。舉三號者。畧歎德故。願哀處者。希仗勝田。生大福故。

*第六俱時入殿。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疏 謂根緣契合。成益不虛。十方如是。通上六段。入殿事訖。故一結通。下四段文。殿中之事。

*第七樂音止息。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

疏 謂攝散歸靜。得定益故。

*第八各念昔因獲智益也。

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疏 散緣既止。勝德現前。寂然無思。發宿住智。種善根者。即下十佛曾入此殿聞法供養故。亦表見自心性。同昔佛故。

*第九同讚如來。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然三世諸佛。皆於此處說十住法。獨讚十者。表說十住。及無盡故。所以讚者。義乃有四。一十佛曾處。則殿勝可居。二互舉一德。例讚本師。三敘昔善根。慶遇堪受。四昔佛同說。表法常恒。文中先明此界。後辨結通。今初十頌。各上半標名讚德。上句別。下句通。下半以人結處。唯初一句。諸佛不同。然佛別名。多因德立。讚者取德。以釋上名。初迦葉者。此云飲光。若從姓立。示生彼族。若就佛德。一者身光。蔽餘光故。二者悲光。飲蔽邪光故。

拘那牟尼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拘那牟尼。舊曰金仙。亦云金寂。寂故無礙。金故明見。

迦羅鳩馱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迦羅鳩馱者。具云迦羅鳩馱村。此云所應斷已斷。如金已淨。如山不動。亦可見無礙者。是此佛德。如金山者。是前佛德。

毗舍浮佛無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毘舍浮者。亦云毘溼婆部。毘溼婆者。此云徧一切也。部者。自在也。亦云徧勝。無三垢故。無不自在而超勝也。三垢。現。種。及習。

尸棄如來離分別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尸棄。亦云式棄那。此云持髻。亦云有髻。無分別智。最為尊上。處心頂也。又髻中明珠。即無分別也。

毗婆尸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毘婆尸者。此翻有四。謂淨觀。勝觀。勝見。徧見。如月圓智滿。是徧見也。魄盡惑亡。是淨觀也。既圓且淨。是勝觀勝見也。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弗沙。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達勝義。是增盛也。

提舍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提舍。亦云底沙。西域訓字。底邏那。此云度也。沙是皤沙。此云說也。謂說法度人。或但云說。辯才無礙者。即能說也。

波頭摩佛淨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波頭摩者。云赤蓮蕐。身心如蓮蕐。淨無塵垢。

然燈如來大光明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然燈者。智論云。此佛從初現生。乃至成佛。舉身常光。如然燈故。身智光明。暜周稱大。然十中後七乃過去劫佛。如何賢劫曾入殿耶。古釋有二。一約時劫相即入故。二約其處有麤細故。麤隨劫壞。細者常存。如法蕐。天人見燒我土不毀。又梵王見淨。身子見穢。今此天帝。是大菩薩。同梵王見。亦佛加故。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

疏 二結通十方。可知。

*第十殿皆廣博。即示如意相。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疏 廣殿同處。以遣局情。亦表廓大慈悲等眾生界。又如來入殿。即覺智現前。忽然廣博。則身心無際。十方已下。通結無盡。唯結後四。前已結故。

論 隨文釋義者。云不離菩提樹者。明菩提體。無去來遠近處所。可離可到故。又如來智身無表裏。體徧周故。又法界非大小。毫剎相容故。又心境無二相。無中邊方所故。又諸法無自性。一多恒圓滿故。帝釋遙見佛來者。有二義。一事。二表法。一事者。為如來於無去來性。示去來之相。故言遙見。二表法者。明帝釋示同未悟。不見如來智身徧周。與心一體。故言遙見佛來。又信解為遙見。自心入位為佛來。帝釋即以神力莊嚴此殿者。亦有二義。一事。二表法。其事可知。二表法者。自加行也。安置暜光明師子之座者。亦有二義。一約位置座。二約帝釋自德根堪。一約位置座者。約此十住位中法位也。為十住中。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之藏。於一切法自在無畏。故置此座。如十行位中。於夜摩宮中化作寶蓮蕐師子之座。此約行位。在一切生死。具大悲行萬行。以理智體得無染故。以是義故。以蓮蕐為座體。在此十住位中。以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暜照萬法。故安置暜光明藏師子之座。此十住中安置其座。十千層級。十行中化作百萬層級師子之座。為十住位中。初始入位。明須彌之上。猶連地居。明心有所得。從信創會見法之報。以此義故。師子座須有安置。又方便三昧是安置故。十行位中。約十住位中理智玅慧功成。即十行位中以玅用而化其座又約行。從空而立。還約位在夜摩空居之天。云座十千層級。又百萬層級。及帝釋天宮。夜摩天。總明隨位升進行相。若也正入法智慧流。不出毫塵。徧諸剎海。其座乃至十迴向十地。高下嚴飾。各各隨位不同。准例知之。其座上莊嚴皆十千者。明萬行報得故。令發心入位菩薩。識果行因。無疑惑故。從曲躬已下。明帝釋於如來致敬。請佛入宮。明行謙行也。如來受請。明從信入住。如文可知。帝釋得宿念力。於過去佛所種善根說頌歎佛者。明以三昧力。自見身心體性同古今佛智慧善根故。已下十佛。是當位之功用合古也。前之三佛。是此今賢劫中佛。後之七佛。是前劫中佛。以明創入十住之門。古今法則相會。明古佛今佛。法不異故。入此位者。會同不別故。言吉祥者。歎此山頂。是福善之處故。明升進者。以三昧力。身心不動如山王。總會古今諸佛同智慧故。如此世界中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經。於中義分為四。一舉此世界歎佛功德。二總舉十方同然。三爾時已下。明如來入殿升座而坐。四明其殿忽然廣博。暜容諸天住處。此明約如來無自他之德合然。令大眾得見以明令大眾入位同此。已上釋升須彌品竟。大約此明以三昧力。正入定時。身心蕩然。稱法界性。無表裏。光明朗徹。是忽然廣博義。亦是暜光明藏師子之座義。智慧現前。是佛來義。一一如是會理修行。不可但逐名言也。升須彌山頂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