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九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長行中亦二。先明位。行中亦二。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盡功德藏迴向。

疏 由緣無盡境行迴向故。成無盡善根功德之行。得十無盡藏之果。從能迴及果行受名。或無盡功德之藏。或即藏。通二釋。以迴向望行。迴向為能藏無盡功德是所藏。以因望果亦然。並有財釋。本業云。常以三寶授於前人。故名無盡功德藏。此義亦通所迴善根。即以五門善根迴向而為其性。

論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者。以禪波羅蜜為體。以善財童子所見婆須密女以為所行。行之人。所住國土名為險難城。名寶莊嚴。以歎德中。心無分別。暜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於自身現一切剎。所明禪體。徧周自在。為明禪與智悲會無二。體用自在故。以國名險難者。以真智會俗。城名寶莊嚴者。會俗體自真。明定亂兩融。智悲不礙。隨塵不染。故號城名寶莊嚴。婆須密女者。此云世友。能與世人為師友故。亦曰天友。能與諸天作師友。或曰易寶。或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眾生一切智寶。此女身金色。目髮紺青。若聞說法。若暫見。若執手。若坐其座。總得三昧。為明禪體徧周。與智會故。道合見者。總皆是禪體智悲相會之流。若也別見之流。常對面不覩其容也。但為定與智會。智與悲冥。隨根接俗。號之為女。非即但為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禪門。即俗士長者號為解脫。明俗體本真。眾生身本來佛國故。長者身含佛國。明眾生身亦然。但禪觀相應即見。十行中即以寶髻長者以明禪門。以本自居宅十層之閣。宅有八門。市上接俗。引來宅內。即明以智為禪體。就俗引生。故云巿上。引入智境。名歸宅內。今十迴向之內。以婆須密女明禪門。即明十迴向以智悲為禪體。以女表之。以致其像。用之表法。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隨悲行。處世染而不汙。若也未悟俗塵。為業所留。要須戒定慧。志求出世之智。若也達智業亡要須處纏不汙。方便利生。皆令解脫。切須知根接引。不得惑亂眾生。要須依根受藥。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初明所迴善根。二明迴向之行。三結行成德。今初。文有八句。初三可知。四聞法修證。屬於勸請。以對佛親請。必聞法故。後四皆隨喜。然依離垢慧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佛。二讚佛德。三禮佛。餘即五悔。或合禮讚。或畧供養。或但為五。以發願迴向。但總別之異。如十住婆沙。今文依此。迴向在於下文。故此有四。或但為三。故智論云。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得近佛。若依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迴向。皆隨時廣畧。

鈔 初三可知者。即經列五也。一懺悔。二禮敬。三勸請。四隨喜。五迴向。迴向在後。又隨時者。看臨期時。應用廣畧。然晝夜三時。不宜闕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懺除一切諸業重障所起善根。

疏 一懺悔。然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住修來。除惡業障。故須懺也。然懺有二種。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應須起行。此復二種。一事行。如方等經。及禮佛名等。二依理觀。謂觀諸法空。如淨名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等。若依普賢觀。及下隨好品。皆具事理無礙之懺。至下廣明。

鈔 然懺名下。第二釋文。即釋名辨相。四事即為四段。今初釋懺悔。先釋名。懺悔二字。古有二釋。今疏即天台釋。亦通漢梵。二者。今釋即半梵半漢。懺者。梵云懺磨。此云請忍。悔即此方。體是惡作。厭先過失。求請三寶。忍受悔過。單云悔者非是。六釋合二。即是依主。除惡業者。此辨懺益。亦懺意也。然懺有二下。即辨相也。如方等者。經中令先嚴淨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外。作圓壇彩畫。懸五色幡。燒海岸香。燃燈。敷高座。請二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餚饍盡心力。須新淨衣鞋履。無新洗故。出入脫著。令無參雜。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初日供養僧。隨意多少。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為師。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咒。對師說罪。要月八日。十五日。當以七日為一期。此不可減。若能更進。隨意堪任。十人已還。不得出此。俗人亦得。須辦單縫三衣。僃佛法式。旋繞一百二十匝。卻坐思惟等。廣如經說。佛名經。常所見聞。如淨名。即優婆離章。波離白佛。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謂我言。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顛倒是垢。不顛倒是淨。一切法亦如是。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等。即一向理觀。以訶事也。若暜賢觀者。初令晝夜六時。對十方佛。暜賢菩薩。徧懺六根。即事懺也。復令觀心。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即是理懺。如前釋毗盧遮那。已引經竟。今時常用。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等。即彼經後總偈。皆事理雙明。隨好品意。至下當知。

禮敬三世一切諸佛所起善根。

疏 三言禮敬者。除我慢障。起信敬善。故勒那三藏說七種禮。今加後三。以成圓十。一我慢禮。謂依次位立。無敬心故。二唱。和禮。高聲喧雜故。此二非儀。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故。四無相禮。入深法性。離能所故。五起用禮。雖無能所。而禮不可禮之三寶。一一佛前。皆影現故。六內觀禮。但禮身中法身佛故。七實。相禮。無內無外。同一實故。八大悲禮。前雖有觀。未顯為生。今一一禮。普代眾生故。九總攝禮。總攝前六為一觀故。十無盡禮。入帝網境。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故。

鈔 言禮敬者。此牒第二行經。五輪著地者。離垢慧經云。一一發願。初總願云。我今五輪。於佛作禮。為斷五道。離於五葢。願諸眾生。常得安住。不壞五通。具足五願。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我今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諸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願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餘義可思。

勸請一切諸佛說法所起善根。聞佛說法。精勤修習。悟不思議廣大境界所起善根。

疏 三言勸請者。名為祈求。除謗法障。起慈善根故。聲聞自度。但懺己罪。菩薩愍眾。故須勸請。但勸如來普雨法雨。則自必霑洽。此文畧云勸佛說法。智論復加請佛住世。占察經中。亦請菩薩速成正覺。次句因聞法故。起悟入善。言修習者。瑜伽八十三云。修者了相作意。習者。勝解作意故。又修者。於所知事而發趣故。習者。無間殷重修加行故。

鈔 言勸請者。此牒第三行也。了相作意等。即七作意。義如三地釋。

於去來今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生隨喜所起善根。去來今世一切諸佛善根。無盡諸菩薩眾精勤修習所得善根。三世諸佛成等正覺轉正法輪調伏眾生。菩薩悉知發隨喜心所生善根。三世諸佛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最正覺。乃至示現入般涅槃。般涅槃已。正法住世乃至滅盡。於如是等皆生隨喜所有善根。

疏 四言隨喜者。為慶悅彼故。除嫉妬障。起平等善。然十住智論。皆有三位。一諸佛善。二二乘善。三人天善。今文四句。初一總明。具於三善。二乘正是所訶。故不別舉。而含在一切眾生之中。次三句別。其第二句。別明三善。結一隨喜。後一隨喜諸佛因果。

鈔 言隨喜者。此明第四行也。

疏 大品隨喜品。明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法華展轉第五十人。尚難校量。況初隨喜。此據隨喜如來權實功德。其福更多。

鈔 大品隨喜下。重示隨喜成益。即上平等功德。初引大品。即第十七。法蕐展轉。即第六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聞是法蕐經隨喜者。為得幾所福經答文廣。今當畧引。謂有人於會中聞是法蕐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轉為人說。是第二人聞已。復轉為第三人說。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當說之。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充滿其中。有人求福。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瑠璃[王*車]璖瑪瑙珊瑚琥珀。乃至象馬車乘。奴婢人民。七寶樓閣等。比第五十人聞法蕐經隨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下結云。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釋曰。此顯功德多。此據等者。疏出德多所以。大品但通明隨喜之福。今就所隨喜中分其勝劣。勝境隨喜。其福更多。言權實功德者。即是法蕐經。故經云。此法蕐經。開方便門(權也)。示真實相(實也)。如來智慧甚深無量(實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權也)。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從實開權也。)會三歸一。(會權歸實也。)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實也。)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權也。)故二十八品三周之文。但顯如來權實知見。昔人云。此蕐不有則已。有則華實雙含。此經不說則已。說則權實雙辨。明知法華不出權實功德耳。既窮終極唱。難信難解。今能隨喜。功德難量。最初聞人。近獲六根清淨。遠則速成佛果。故云其福更多。

疏 然佛是除罪勝緣。故與懺悔。前後無在。既淨身器。次希法雨。後攝他同已。迴向三處。不墮三界。及與二乘。然禮等五果。通得菩提。別則懺得依正具足。禮則尊貴。身器具足。勸請得慧。隨喜得大眷屬。并大財福。迴向離邪。常遇佛世。常能修行。約教不同。可以思準。

鈔 然佛是下。第三料揀。於中曲有三門。一明次第。然禮等五果下。二辨果報。約教下。三約教揀定。言可思者。如前禮佛十重。初二非儀。令其知非。故辨之耳。三通權小。四是始教。順空義故。五是終教。通事理故。六七頓教。但禮心佛。無禮禮故。八通終教。同教一乘故。後三合成圓教。八是能禮。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淺。事隨理融。事事無礙故。而言攝前六者。二非儀故。十重重無盡故。下經云。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舉身次第恭敬禮。如是無邊諸最勝。亦以言辭普稱讚。窮盡未來一切劫。一如來所供養具。其數無量等眾生。又普賢行云。於一微塵中。見一切諸佛。菩薩眾圍繞。法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等。若依此禮。一禮則無有盡。功德豈可量哉。餘之七門。可以思準。不入斯觀。徒自疲勞。 初明所迴善根竟。

*第二明迴向。行中二。先結前善根。後悉以下。正明迴向。今初。

菩薩如是念不可說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無障礙境。如是廣大無量差別一切善根。凡所積集。凡所信解。凡所隨喜。凡所圓滿。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獲得。凡所知覺。凡所攝持。凡所增長。

疏 前中二。初橫結上來及不可說者。後凡所下。豎結前善。謂隨前一善。皆有積集等故。具足為圓滿。學成為成就。證入為獲得。了性為覺知。餘文竝顯。

*二正明迴向。於中二。先迴向菩提。後迴向眾生。前中二。先明隨相。後明離相。前中亦二。先正起行願。後結行成益。前中又二。先迴向淨土。後總攝迴向。前中亦二。先明眾寶莊嚴。後明人寶為嚴。汎論嚴淨。有其三種。一處所淨。二住處眾生淨。即前二段。三法門流布淨。亦名受用淨。徧上二段。又此二段之中。具足十八圓滿。今初有二。初總標所成。

鈔 又此二段等者。此十八法。蕐藏品中。已具列釋。今經文具。疏但隨文配屬。難則釋之。今鈔重依彼經論。牒經配屬。論云。經曰。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暜照一切無邊世界。(此上顯色圓滿。)無量方所。玅飾間列。(形色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測。(分量圓滿。)超過三界所行之處。(方所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因圓滿也。)最極自在。淨識為相。(果圓滿也。)如來所都。(主圓滿也。)諸大菩薩眾。所共雲集。(輔翼圓滿。)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眷屬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住持圓滿。)作諸眾生一切義利。(事業圓滿。)滅諸煩惱災橫纏垢。(攝益圓滿。)遠離眾魔。(無畏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住處圓滿。)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即路圓滿。)大止玅觀以為一乘。(乘圓滿也。)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門圓滿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依持圓滿)大宮殿中。論曰。此顯如來住處圓滿。謂佛淨土。由十八圓滿淨事。故說名圓滿。次列十八圓滿竟。下結云。如是十八圓滿所莊嚴宮殿。名佛淨土。佛住如是大宮殿中。說此契經。釋曰。下隨疏釋。依今經次。釋義即彼論廣文。

悉以迴莊嚴一切諸佛國土。

疏 可知。

*二別顯嚴相。於中亦二。先舉三世土嚴。二願成彼嚴。今初亦二。先別明。二總結。前中三世。即為三別。謂過未現在而為其次。今初分二。先總明。後別顯。今初。

如過去世無邊際劫。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所行之處。所謂無量無數佛世界種。佛智所知菩薩所識。大心所受。莊嚴佛剎。

疏 先舉時辨處。次所謂下。總標。世界種者。即方處間列。如初會說。無量者。無分量故。無數者。數多故。佛智所知者。淨識所現。唯佛窮故。菩薩所識者。登地分見故。大心所受者。地前能受故。莊嚴佛剎者。即正顯示。此雖義當形色。意是總該。

鈔 今初下。於總中。數多者。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切微塵數故。其中已有圓滿之相。如方處間列。即方處圓滿。無分量。即分量圓滿。淨識所現者。謂賴耶淨識。現自受用土。第七淨識。現他受用土。餘五淨識。現變化土。唯佛窮者。八識轉智。唯佛窮故。登地分見。見他受用故。雖含有別。意皆是總。

*二別明。有二圓滿。初辨因圓滿。謂出過三界淨土。亦有出過之因。然上世界成就品中。起具因緣。總有十種。生佛兼說有淨穢故。今此唯五。欲同佛淨。故畧眾生。

清淨業行所流所引應眾生起。如來神力之所示現。諸佛出世淨業所成。普賢菩薩妙行所興。

疏 初句亦總亦別總明三上之因。皆無漏業。故云清淨。自受用土。淨行所流。萬行生故。他受用土。及變化土。淨業所引。隨業現故。別則唯約受用。因緣所流。增上緣所引故。下四唯別。初二變化土因。初句約為緣義。後句約為因義。次句是自受用因。故云出世淨業。後句義兼自他受用土因。登地已上。皆修普賢之玅行。故又此玅行。即圓融因。融上諸土無障礙故。

鈔 因緣親生曰流。增上緣疎為引。

*二事業圓滿。

一切諸佛於中成道。示現種種自在神力。

疏 事業圓滿。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故。如來雖即是主。意取義利。

鈔 自能現作者。即佛地論。但畧其要。具足論云。如其淨土住持圓滿。作何事業。問也。作諸眾生一切義利。引經文總答也。 過去土嚴竟。

*第二舉未來土嚴。文中二。初總標。二盡法界下。別顯。有九圓滿。文分為五。一分量圓滿。

盡未來際。所有如來應正等覺徧法界住。當成佛道。當得一切清淨莊嚴功德佛土。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無際。無斷無盡。

疏 此通二土。謂約自受用。從初得佛。盡未來際。相續無變。橫周法界。故無邊際。約他受用。為於地上。隨宜而現。勝劣大小。改變不定。但地前不測。言無邊際。登地常見。亦無斷盡。此文兼明方所圓滿。以方所有二。一自受用周徧法界。於三界處不即不離故。二他受用處。下文當辨。

*二即果圓滿。

皆從如來智慧所生。

疏 自受用土。圓鏡智生。他受用土。平等智生。

*三依持圓滿。故佛地經云。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蕐王。是為依持。

無量妙寶之所莊嚴。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華莊嚴。一切衣莊嚴。一切功德藏莊嚴。一切諸佛力莊嚴。一切佛國土莊嚴。

疏 今文中。先總標玅寶。所謂下。別列。初三事嚴。中有蓮蕐。次二德嚴。初即無量功德。佛力即是能持。後一即是所持之國。佛地唯據於事。但云蓮蕐。今通事理。故云佛力。功德莊嚴。亦通事理。

*四明主圓滿。

如來所都。

鈔 如來所都者。全同佛地經。論釋曰。謂大宮殿。諸佛世尊為主非餘。以殊勝故。唯屬世尊。或唯屬世尊住持攝受。非餘所能故。

*五輔翼圓滿。

不可思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未來世中當成正覺一切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覩。菩薩淨眼乃能照見。此諸菩薩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薩諸清淨業。入不思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間無有限極。

疏 復兼四種。文中分二。初總顯。則兼眷屬圓滿。眷屬謂人天八部。然皆菩薩化作。示淨土不空故。今但云諸清淨眾。則兼之矣。

鈔 輔翼圓滿。佛地論云。如是淨土。主既圓滿。應有輔翼。主必攝受輔翼者故。彼經云。諸大菩薩眾生所雲集。論云。謂大宮殿。有無數大菩薩僧所共雲集。諸來朝者。名為輔翼。既有如是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無怨敵。能為違害。諸聲聞等。無如是事。眷屬圓滿。佛地經云。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今文無此。故以諸眾攝之。然皆菩薩化作。示淨土不空。即彼論釋妨。妨云。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答云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第一釋也。或為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第二釋也。即阿彌陀經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論云。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供養佛故。第三釋也。或自化身為天龍等翼。從如來。是故無過。第四釋也。四義皆示不空耳。

疏 後未來下。別顯勝德。兼三圓滿。初明方所圓滿。佛地經云。超過三界所行之處。今云一切諸佛之所成就。通於自他受用。非世所覩。即是超過。菩薩能見。是他受用。受用方所。或說淨居。或說西方等是。

鈔 初明方所圓滿。此即標名。論云。如是淨土分量圓滿。為同三界。為不爾耶。論假問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引經答也。乃至云。如是淨土。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問也。有義。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亦有處說在西方等。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際。徧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徧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釋曰。今疏直用其要。兼取如實義耳。

疏 二此諸菩薩具大威下。皆門圓滿。以三三昧為所入門。此中初句。顯門之因。知一切下。是空門相。行菩薩業。是無相門相。善巧方便下。是無作門相。入不思議三昧。通該前後。三又此淨業。即攝益圓滿。以離煩惱纏垢等為攝益故。名為清淨。

鈔 三又此淨業下。辨攝益相。彼經云。滅諸煩惱災橫纏垢。故論云。謂於此中遠離一切煩惱纏垢。及諸災橫。即諸煩惱名為纏垢。如是即名諸災橫因。煩惱纏垢。此中無故。所作災橫。此中亦無。釋曰。離此煩惱等。即名攝益。又現證得解脫煩惱災橫纏垢殊勝福智故名攝益。故疏指上淨業。名為攝益。 未來土嚴竟。

*第三舉現在嚴。

現在一切諸佛世尊。悉亦如是。莊嚴世界。無量形相。無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無量香。無量寶。無量樹。無數莊嚴。無數宮殿。無數音聲。隨順宿緣諸善智識。示現一切功德莊嚴無有窮盡。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鬘莊嚴。一切末香莊嚴。一切寶莊嚴。一切旛莊嚴。一切寶繒綵莊嚴。一切寶欄楯莊嚴。阿僧祇金網莊嚴。阿僧祇河莊嚴。阿僧祇雲雨莊嚴。阿僧祇音樂奏微妙音。

疏 現在嚴中亦二。初總標類同過未。云亦如是。二無量下別顯。有三圓滿。一者形相。即形色圓滿。二無量光色。即顯色圓滿。悉是以下。總以因結。三無量香下。住處圓滿。於中有三。初總明住處。次隨順下。別顯處因。即他受用因。故云示現。後所謂下。廣顯處嚴。以超過一切菩薩。及餘住處。名處圓滿。 現在土嚴竟。

*第二總結三世嚴具及土。

如是等無量無數莊嚴之具。莊嚴一切盡法界虗空界。十方無量種種業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說。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所謂莊嚴佛土。清淨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廣大佛土。安樂佛土。不可壞佛土。無盡佛土。無量佛土。無動佛土。無畏佛土。光明佛土。無違逆佛土。可愛樂佛土。普照明佛土。嚴好佛土。精麗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勝佛土。殊勝佛土。最勝佛土。極勝佛土。上佛土。無上佛土。無等佛土。無比佛土。無譬喻佛土。

疏 於中二。初總結能所嚴。後所謂下。別顯所嚴。有二十九種隨體德用。立名不同。亦可并前總標。通結上來十八圓滿。隨勝立土。如理應思。

鈔 亦可并前等者。上來過去有二。未來有九。現在有三。但有十四。下人寶中有五事業。分佛菩薩。遂即重出。除重。十八云何攝耶。今總標文為主圓滿。以言佛土故。別中二十九句。有十七圓滿。一莊嚴。二清淨。為因圓滿。佛地經云。超出世界善根所生。今以清淨。故為出世。以其莊嚴為所起嚴。萬善嚴故。三四事業。平等玅好故。五即是路。大念慧行為威德故。六七住處廣大安樂。八即輔翼叵壞。九眷屬無盡。十分量無量。十一依持不動。十二無畏名同。十三顯色光明。十四無違。十五可愛。皆攝益圓滿。無煩惱災橫之違。故可愛也。十六照明。十七嚴好。皆果。最極清淨為其相故。十八精麗。十九玅巧。二十第一。皆依持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蕐王眾所建立故。二十一二三四皆門圓滿。三解脫門為最勝等故。二十五六。皆乘大止玅觀為無上等故。二十七無等。二十八無比。二十九無譬喻。皆方所。以徧法界。性不並真。無比對故。經旨多含。畧為此配。未必要爾。故疏畧示。令如理思。 先舉三世土嚴竟。

*第二願成彼嚴。

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土所有莊嚴。菩薩摩訶薩以已善根發心迴向。願以如是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所有國土清淨莊嚴。悉以莊嚴於一世界。如彼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皆悉成就。皆悉清淨。皆悉聚集。皆悉顯現。皆悉嚴好。皆悉住持。如一世界。如是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諸佛國土種種莊嚴。皆悉具足。

疏 於中二。先嚴一界。後如一世界下。例嚴暜周。顯嚴分齊。令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莊嚴。既一佛土。即具無盡莊嚴。則一嚴一切嚴。亦顯一圓滿。即一切圓滿。重重無盡。方是蕐嚴淨土圓滿。二願成彼嚴竟。

*第二人寶為嚴。同十大願中第七願也。亦即是前輔翼圓滿。文中三。初總願所成。二別顯嚴相。三願令如是下。結以嚴剎。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願我所修一切佛剎。諸大菩薩皆悉充滿。

*二中文二。先願德齊。後願業廣。前中亦二。先正顯德。後結德嚴土。

其諸菩薩。體性真實。智慧通達。善能分別一切世界及眾生界。深入法界及虗空界。捨離愚癡。成就念佛。念法真實不可思議。念僧無量普皆周徧。亦念於捨。法日圓滿智光普照。見無所礙。從無得生。生諸佛法。為眾勝上善根之主。發生無上菩提之心。住如來力。趣薩婆若。破諸魔業。淨眾生界。深入法性永離顛倒。善根大願皆悉不空。

疏 前中有二十句。初二總明體實智圓。後善能下十八句。別顯。於中先明智慧。即路圓滿。大念慧行為所游路。路即道之異名。文中初明大慧分別是權。深入是實。此是慧體。離癡慧業。成就念下。即大念也。七念之中。畧舉前四。七念如離世間品。後法日下。即是大行。行即修慧故。

鈔 大念慧行為所游路。即佛地經文。言路即道之異名者。是彼論釋。彼論具云。謂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為所遊履。故名遊路。是道異名。聞所成慧。名為大念。聞已記持。無離義故。思所成慧。名為大慧。依理審思。得決定故。修所成慧。名為大行。由修習力。緣真理故。大者。念等緣大乘法而生起故。彼所攝故。履三玅慧。淨土往還。故名遊路。此說菩薩因三玅慧。得入淨土。故名遊路。七念等者。等常六念。加念眾生。

疏 後深入下。釋體實。亦是行攝。

*二結德嚴土。

如是菩薩充滿其土。生如是處。有如是德。

疏 初句總。次生如是處。指前淨土。有如是德。即指向文。

*第二願業廣中分四。即四圓滿。初明事業圓滿。

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淨光明具法界智。現神通力。一身充滿一切法界。

疏 上辨佛業。今菩薩業。

*二即乘圓滿。

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別無量無邊法界句義。於一切剎皆無所著。而能普現一切佛土。心如虛空無有所依。而能分別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議甚深三昧。

疏 大止玅觀以為乘故。

鈔 大止玅觀者。即佛地經文。論釋云。止謂奢摩他。觀謂般若。大義如前大念中緣大乘故。此二等運。故名所乘。乘止與觀。隨其所應。行前道路。

*三無畏圓滿。

趣薩婆若。住諸佛剎。得諸佛力。開示演說阿僧祇法而無所畏。

疏 內無災患。外無畏故。

鈔 無畏圓滿。彼經云。遠離眾魔。論云。謂以此中遠離一切煩惱蘊。死。及以天魔。或令他人遠離四魔。如是四種。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諸怖畏故。此中無彼故名無畏。

*四即任持圓滿。

隨順三世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來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知阿僧祇諸語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議差別音聲。入於無上佛自在地。普遊十方一切世界而無障礙。行於無諍。無所依法。無所分別。修習增廣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義。能隨次第開示演說。

疏 論云。諸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喜樂故。文中二。前明能受。後知阿僧祇下。能說。

*第三結以嚴剎。

願令如是諸大菩薩莊嚴其國。充滿分布隨順安住。熏修極熏修。純淨極純淨。恬然宴寂。於一佛剎。隨一方所。皆有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周徧充滿。如一方所。一切方所亦復如是。如一佛剎。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佛剎。悉亦如是。

疏 結以嚴剎中三。初總彰人徧。次熏修下。結行德深。謂以止以觀。唯智唯悲。熏修身心。無有間斷。名極熏修。現惑不生故云純淨。種習不起。名極純淨。恬。和也。宴。安也。恬和安寂。即照寂之相也。亦一乘也。

鈔 亦一乘者。以大止玅觀為熏修故。

疏 後於一佛剎下。別示徧相。兼顯數多。於中三節。一剎中一方。有多數量。次以方例剎。後以剎例法界。一方所言。義兼大小。準下僧祇品。於一微細毛端處。則有不可說諸普賢也。言如是者。如前具德也。 迴向淨土竟。

*第二總攝迴向。非唯但向佛淨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方便迴向一切佛剎。方便迴向一切菩薩。方便迴向一切如來。方便迴向一切佛菩提。方便迴向一切廣大願。方便迴向一切出要道。方便迴向淨一切眾生界。方便迴向於一切世界常見諸佛出興於世。方便迴向常見如來壽命無量。方便迴向常見諸佛徧周法界。轉無障礙不退法輪。

疏 文有十句。初三結前已說。後七辨所未明。言出要者。小乘出要。唯有四種。謂進念定慧。三十七品。不離此故。今亦兼有大乘出要。唯有三科。謂四攝。四等。及與十度。三乘切要。唯止與觀。一乘切要。唯智與悲。故十地皆云。大悲為首。智慧增上。餘竝可知。

*第二結。行成益。總收三種世間。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普入一切佛國土故。一切佛剎皆悉清淨。普至一切眾生界故。一切菩薩皆悉清淨。普願一切諸佛國土佛出興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諸如本身。超然出現。 已上大科隨相迴向竟。

*第二離相迴向。即向實際。文中二。先明見實。智冥實際。後彰離妄。德合實際。此之二段。反覆相成。今初。

鈔 此之二段反覆相成者。由見實故離妄。如見杌。則不見鬼。由離妄故見實。若無鬼見。是見木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比迴向。趣薩婆若。其心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限量。入不思議。知一切業及以果報。皆悉寂滅。心常平等無有邊際。普能徧入一切法界。

疏 初句牒前迴向菩提。其心已下。正顯離相。寂然無涯。為入不思議。即事契真。故常平等。由此故能遍入若事若理無礙法界。名為一切。

*二彰其離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分別我。及以我所。不分別佛。及以佛法。不分別剎。及以嚴淨。不分別眾生。及以調伏。不分別業。及業果報。不著於思。及思所起。不壞因。不壞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謂生死有分別。不謂涅槃恒寂靜。不謂如來證佛境界。無有少法與法同止。

疏 文有十對。初六遮妄執有。以緣成無性故。皆前迴向之法。思所起者。謂身語業。餘文可知。次一對遮妄執空。以即真故。不礙存故。不壞假名說實相故。不壞因果。

鈔 以即真故下。此有三義。釋不壞因果。初同淨名。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此約空觀。二不礙存故。即假觀。三不壞假名。說實相故。二義雙照。為中道觀。

疏 後三對雙遮空有。初遮事理。法即理法。互相即故。不可定取。次遮生死涅槃。離向背相。通有二義。一約離相。謂生死涅槃相待而有。俱空回得。二約體融。以緣就實。生死即涅槃。故無妄分別。以實從緣。涅槃即生死。故非真寂靜。故中論云。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而晉經云。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言異義同。

鈔 俱空叵得。即上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此約性空。下約顯實。

疏 後對即遮能所證。既二際無差。唯佛能證。故復拂之。上句標。下句釋。亦通二意。一約離相。能證相離。不能證於佛境。所證體空。故無少法與能證智同止相契。故楞伽云。遠離覺所覺。二約體融。佛即法界。不應以法界更證法界。故文殊問經云。若以法界證法界。則是諍競。如智一體。如外無少智為能證。智外無少如為所證。故無可同止。次下文云。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影公云。法性不並真。聖賢無異道。即斯意也。上來三節。皆約遮邊。前來契實。已辨雙照。則四門僃矣。 迴向菩提竟。

*第二迴向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諸善根普施眾生。決定成熟。平等教化。無相。無緣。無稱量。無虗妄。遠離一切分別取著。

疏 初總明。謂即前迴向菩提時。便以善根迴向眾生。故云如是迴向時也。次決定下。別顯行相。有七句。二句隨相。一無放捨心。二無冤親相。五句離相。一不見眾生相。二不取化緣。三不稱量根性。四無能度我人。末句總結。 二明迴向之行竟。

*第三結。行成德。有四佛子。兼此為五。一成無盡善根德。二成二空智慧德。三成境界清淨德。四成福智無盡德。五成福智廣大德。就此五中。初一雙明。次二離相。後二隨相。今初。由隨一一行。發無盡心。故成無盡德。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已。得無盡善根。所謂念三世一切諸佛故。得無盡善根。念一切菩薩故。得無盡善根。淨諸佛剎故。得無盡善根。淨一切眾生界故。得無盡善根。深入法界故。得無盡善根。修無量心等虗空界故。得無盡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無盡善根。於菩薩業勤修習故。得無盡善根。了達三世故。得無盡善根。

疏 文有十句。初總。所謂下別。於中前四隨相所成。初二因果。後二依正。次二離相所成。顯其深廣。次二解行。通於隨相。及與離相。後一通顯上來迴向同三世故。

*第二成二空智慧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時。了一切眾生界無有眾生。解一切法無有壽命。知一切法無有作者。悟一切法無補伽羅。了一切法無有忿諍。觀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住處。知一切物皆無所依。了一切剎悉無所住。觀一切菩薩。行亦無處所。見一切境界悉無所有。

疏 十句。初四我空。一無眾生。離眾生垢故。二無壽命。離生死故。三無作者。亦名無我。離我垢故。四無數。取趣。前後際斷故。餘如十行說。後六法空。文亦可知。

鈔 一無眾生垢故者多同淨名。即目連章中。淨名云。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釋曰。上四句我空。故疏取之。此四即金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今經辨次。不同二經。皆明無定前後也。名亦小異。以作者當我。以補特伽羅當人。

*第三佛子成境界清淨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眼終不見不淨佛剎。亦復不見異相眾生。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解如來身非如虗空。一切功德無量妙法所圓滿故。於一切處。令諸眾生積集善根悉充足故。

疏 一剎淨者。畧有三義。一了穢即空故。二如螺髻等。穢處見淨故。三雖覩淨穢。無見相故。二眾生淨。同一空故。同如來藏故。無見相故。三法淨。對法辨智。義便故來。此亦二義。一空無能所故。二同一如故。舉一全收。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而入於如。法性寂然。故名為如。寂而常照。故名為智。何有異耶。亦同上來無法同住。後一佛淨。為破執有。說佛如空。若同空無。此見非淨。今明二利德圓。非如虛空一向無也。

*第四佛子福智無盡德。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淨善根。為一切眾生福田。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隨有所須一切樂具。悉皆得故。隨所遊方。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隨所行處。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皆悉清淨。攝取福德。修治諸行故。

疏 初上攝佛智。謂十力智地。有不可說用。故念念得多福。具足下。自為福田。此菩薩下。福智無盡。

*第五佛子福智超勝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修一切菩薩行。福德殊勝。色相無比。威力光明超諸世間。魔及魔民莫能瞻對。善根具足大願成就。其心彌廣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徧無量佛剎。智力無量了達一切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無邊智。菩提心力。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疏 初句總顯福智之因。次福德下。正顯勝相。初明福勝。其心已下。顯智超勝。

*第二辨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得見佛無盡藏。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世故。得入法無盡藏。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憶持無盡藏。受持一切佛所說法無忘失故。得決定慧無盡藏。善知一切佛所說法祕密方便故。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故。得無邊悟。解無盡藏。以如虗空智通達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無盡藏。充滿一切諸眾生意不可盡故。得勇猛智覺無盡藏。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愚癡翳故。得決定辯才無盡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令諸眾生悉解了故。得十力無畏無盡藏。具足一切菩薩所行。以離垢繒而繫其頂。至無障礙一切智故。是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迴向時。得此十種無盡藏。

疏 文四。謂標。徵。釋。結。三中有十句。皆先標名。後釋義。於中初六自利。初一見佛。約微細門。一毛之義。前文頻釋。今重發揮。謂心性本無大小。悟之成智。身土皆為智影。智淨影明。故大小無礙。一多即入。次五見法。即相入門。一證理法。二持教法。三慧知密意。謂以實覆權等。四義窮意趣。謂四義趣等。亦是窮於性相。五聞藏。義兼修證。次三利他。一福滿他意。二智滅他惑。三辯教平等。後一攝。行成果。此上多有同十藏品。可以意得。四結。可知。

*第二應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成就深心力 普於諸法得自在 以其勸請隨喜福 無礙方便善迴向

疏 二十五偈。分二。初一頌所迴善根。文竝具含。

三世所有諸如來 嚴淨佛剎徧世間 所有功德靡不具 迴向淨剎亦如是 三世所有諸佛法 菩薩皆悉諦思惟 以心攝取無有餘 如是莊嚴諸佛剎 盡於三世所有劫 讚一佛剎諸功德 三世諸劫猶可盡 佛剎功德無窮盡 如是一切諸佛剎 菩薩悉見無有餘 總以莊嚴一佛土 一切佛土悉如是

疏 餘二十四偈。雙頌前迴向善根。及結。行成益。於中二。先有十一偈。頌二段隨相。後十三偈。頌二段離相。今初分三。初八頌向菩提。於中亦三。初四頌上嚴剎。

有諸佛子心清淨 悉從如來法化生 一切功德莊嚴心 一切佛剎皆充滿 彼諸菩薩悉具足 無量相好莊嚴身 辯才演說徧世間 譬如大海無窮盡 菩薩安住諸三昧 一切所行皆具足 其心清淨無與等 光明普照十方界 如是無餘諸佛剎 此諸菩薩皆充滿

疏 次三偈半。頌人寶莊嚴。

未曾憶念聲聞乘 亦復不求緣覺道

疏 後半偈。頌總攝迴向。

菩薩如是心清淨 善根迴向諸羣生 普欲令其成正道 具足了知諸佛法

疏 二菩薩如是下一偈。頌迴向眾生。

十方所有眾魔怨 菩薩威力悉摧破 勇猛智慧無能勝 決定修行究竟法 菩薩以此大願力 所有迴向無留礙 入於無盡功德藏 去來現在常無盡

疏 三十方下二偈。頌結。行成德五段通頌。

菩薩善觀諸行法 了達其性不自在 既知諸法性如是 不妄取業及果報 無有色法無色法 亦無有想無無想 有法無法皆悉無 了知一切無所得 一切諸法因緣生 體性非有亦非無 而於因緣及所起 畢竟於中無取著 一切眾生語言處 於中畢竟無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別 明解諸法悉無我 如眾生性本寂滅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攝無有餘 剎及諸業皆平等 以如是智而迴向 隨其悟解福業生 此諸福相亦如解 豈復於中有可得 如是迴向心無垢 永不稱量諸法性 了達其性皆非性 不住世間亦不出

疏 第二頌二段離相。中三。初七頌前菩提離相。與前見實及離妄。相參而頌。顯此二相成故。

一切所行眾善業 悉以迴向諸羣生 莫不了達其真性 所有分別皆除遣 所有一切虗妄見 悉皆棄捨無有餘 離諸熱惱恆清涼 住於解脫無礙地

疏 次二頌眾生離相。

菩薩不壞一切法 亦不滅壞諸法性 解了諸法猶如響 悉於一切無所著 了知三世諸眾生 悉從因緣和合起 亦知心樂及習氣 未曾滅壞一切法

疏 後四頌結。行成德離相中。初二頌境界清淨德。

了達業性非是業 而亦不違諸法相 又亦不壞業果報 說諸法性從緣起 了知眾生無有生 亦無眾生可流轉 無實眾生而可說 但依世俗假宣示

疏 後二頌二空智慧德。

論 已上有五十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但如說修行。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此位明禪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虛空為一道場。以無盡眾生無明。行相而為佛事。身恆承事無盡諸佛。而徧周法界化無盡眾生總成佛身。表裏相亡。始終都盡。徧知諸法。不壞無心。故名無盡功德藏。 第五迴向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