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四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初明來意。

疏 先辨會來。會來有二。一約圓融。謂前明暜門中所具差別正位。故寄歷人天。今明位後德用。不離暜門。是則會別入暜。有此會來。重會暜光。意在斯矣。等玅二位。全同如來暜光明智故。二約次第。前明十地。今顯等玅二覺故來以極果由於始信。故重會暜光。謂前依本不動智體起差別之位。今位極成果。不離本智之因。後出現因果。因是果中之因。得果不捨因故。果是果中之果。大用無涯故。二品來者。為答第二會中十定問故。

鈔 謂前等者。此中意有三節。初第二會為所依暜門。次四會卽暜門差別。此會卽會別歸暜。初卽根本。次卽依本起末。後卽會末歸本。故言重會暜光。意在斯矣。等玅二位者。結成入暜所以。以此會說等玅二覺。二覺全同暜光明智卽是會歸之義。問等覺同玅覺。於理可然。玅覺之外。何有如來暜光明智為所同耶。答。說等覺。說玅覺。卽是約位。暜光明智。不屬因果。該通因果。其由自覺聖智。超絕因果。故七卷楞伽。玅覺位外。更立自覺聖智之位。亦猶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則佛性非因非果。暜光明智。亦復如是。體絕因果。為因果依。果方究竟。故云如來暜光明智。

*第二釋名。

疏 會名有二。約處。名重會暜光明殿會。由第二會已曾會此故。重意如前。約法名說暜法會。二品名者。定謂心一境性。十是數之圓極。以暜賢深定。玅用無涯。寄十以顯無盡。故云十定品。卽帶數釋。

*三宗趣。

疏 宗趣者。會以暜賢因果德用圓僃為宗。令物證入為趣。品以暜賢三昧無礙自在無邊大用而為宗趣。

論 此品佛自說十定之名。暜賢說十定之用。以明佛根本智是體。暜賢差別智是用故。明一切施為。不離根本智之大定體故。以是義故。還於根本智暜光明殿中說寂用之門將釋此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會來意。二釋欲說此會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三明何因緣故在此暜光明殿中說此十一品經。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意。第一釋會來意者。以從此暜光明大智殿中起信。以不動智為升進修行。至十地十一地。道滿行周。至於佛果。不離本智。是故此會須來。明不移因也。為時不移。智不移。行不移。因果一體故。還教善財見慈氏。慈氏還令却見文殊。及入暜賢身是也。第二釋欲說此會。何故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者。經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暜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者。明初成佛。及四十九年中所轉法輪。并從天下降。總不出一剎那。時不移不遷故。恐後衆生失其本意。妄生遷移。故須重敘。明始末無時可遷故。此明三世諸佛。一切衆生。總同一箇不遷之體。從初信進修行。經過五位。總不移初時歲月日時。及佛根本智法故。第三明何因緣故在此暜光明殿說此十一品經。釋曰。為明初會菩提場始成正覺。是佛舉自始成之果勸修。第二會暜光明殿。明是如來大智自果所居之報宅。說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為首。以為信進修行之門。令初發菩提心者。從此暜光明大智宅。起信進修行。畢竟不離如來本智本行本時還成本佛。萬事依舊。故於此十地後。在於本信心處。說此十一品經。用明因果依本時日歲月。總依本故。故於此處說十一品經。此十一品經。總明成佛之際所有境界故。卽是明能發菩提心者自成佛故。無異初會中毘盧遮那佛故。依樣倣修。一如本故。為約智無時。十方一切古今諸佛。總與如今始發心者。一時成佛故。以智照之可見。情識聞之卽迷。是故表依本如是。還於本處。說佛果始終之門。以表法界體中始末同際說也。此乃約實論之。不順凡情之教。說多劫也。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意者。一明十定品。是古今一切諸佛寂用徧周無時之大體也。二明十通品。是古今諸佛暜光明智利生自在及報業之神通徧周。三十忍品。是十方古今諸佛自體無作法身。一切法無生隨行之忍門。四阿僧祇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以此二品經。是如來自說。六如來壽量品。是一切諸佛隨衆生根性長短所現不同之壽。而自報命。與虛空之齊年。七菩薩住處品。是佛果攝衆生之分界。明菩薩行門常不斷故。八不思議法品。明一切十方古今諸佛智德難思。非情識之測度。九如來十身相海品。明佛報身依正二果難量。十暜賢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諸佛。共所行自利利他之行周故。十一如來出現品。明五位修行者升進位滿。自佛出興。出世入纏。二行圓滿。文殊是主出纏智慧。暜賢是主入俗行周。於此品中二行圓滿。故令二人。自相問答。說此出現之門。已上十一品經大意如是。一一隨文別釋。更當重明。

*四正釋文。此會有十一品經。分二。前六明因圓。後五明果滿。若依古德前九明生解因果。後二明平等因果。前中亦二。前六品明位後因相。後三品明差別果相。然六品之因。若約次第。與前五會。俱是差別之因。若約圓融等同果相。故與果同會。果是對因之果。與因同會。平等因果由差別成。亦與此同會。

鈔 然六品下。解妨難。此有二難。今初正通重會之難。謂有難云。若約差別因果者。因因不同。因與果異。如何等覺之因。與玅覺果同會而說。故今答云。若約差別。不合同會。有圓融義。所以得同。故云。若約圓融。等同果相故。果是對因下。二有難云。若爾。因是圓融。可同果會。果是差別之果。何得同因會耶。故今答云。只緣是差別果。對因說果。是相待之果劣。故同因會。又復難云。對因之果劣。故同因之會。平等因果。因果俱勝。何同此會。故今通云。平等因果。由差別成。若無差別。平等無依。故須同會。

*今初。此因卽是等覺。然文有等覺之義而無等覺之名者。以此等覺。亦卽十地之勝進故。是以諸教開合不同。仁王等合此勝進入於十地。是以不立等覺。故教化品中。約五忍分位。於寂滅忍。唯有上下。下忍中行。名為菩薩。卽第十地。上忍中行為薩婆若。此謂如來。若依瓔珞開此勝進為無垢地。卽是等覺。然等覺照寂。玅覺寂照。又賢聖覺觀品中。說六種性。及六堅。六忍等。瑜伽具有二義。七十八引深密經說十一地。第十法雲。十一說名佛地。唯有二十二愚。得佛地時。由斷二愚。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卽俱生極微細所知障種。二極微細礙愚。卽是任運煩惱障種。斷此便能證大菩提。更不別說等覺斷證。論復有文。亦立等覺。又菩薩地云。此菩薩雖已修行。功德海滿。由未能捨三種法故。不名玅覺。一由未捨劣無漏法。二由未捨白淨無記法。三由未捨有漏善法。至玅覺位。方捨此三。

鈔 說六種性者。卽彼經第一品。當第三賢聖覺觀品經云。佛子。六種性者。是一切菩薩功德瓔珞。莊嚴菩薩二種法身。菩薩所有百萬阿僧祇功德行瓔珞。若一切菩薩不入瓔珞功德門。得入正位者。無有是處。佛子。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玅覺性。釋曰。一習種性。卽十住。二性種性。卽十行。三道種性。卽十廻向。四聖種性。卽十地。五六可知。復名六堅者。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頂堅卽等覺。覺堅卽玅覺。六忍者。經云。復名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而言等者。等取六慧。六觀。經云。復名六慧。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經云。復次六觀。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

*今經欲顯開合無礙。故存其義。不彰其名。下離世間品智慧助道具中。旣云隨順六堅固法有等覺明矣。文中分二。前三品正答前問。後三品總顯深廣。今初分二。前二品明業用廣大。後一品明智慧深玄。前中亦二。初品就定明用。後品就通明用。前中分五。一序分。二請分。三示說者分。四本分。五說分。初中三。初總顯三成就。二別顯三成就。三別顯衆成就。今初。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二別顯三成就。

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所依止無有攀緣。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具大威德。無所染著。能令見者悉得開悟。隨宜出興不失於時。恒住一相。所謂無相。

疏 二分三。初約主顯時。二於暜光明下。約主彰處。三入剎那下。就德顯主。於中十句。卽攝二十一種功德中二十別句。總句。卽前始成正覺故。

鈔 二十一種功德要尋升兜率品。自當曉之。然此段文。亦是古德所不能知。今以攝佛功德釋之有如符契。智者當曉。

疏 一入剎那際三昧者。卽窮法眞源。謂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窮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卽攝二句。謂二行永絕。及達無相法。若有二行。則有剎那。二行旣絕。則剎那無際。由達清淨眞如本無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際者。為顯將說等覺位故。菩薩地盡。唯有果累無常。生相未寂。猶名識藏。若以無間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卽無剎那。若入此際。卽見心性常住。名究竟覺。故云諸佛三昧。亦顯差別歷位。不離最初剎那際故。

鈔 所以此中者有二。一總徵說意。前後歎德皆無故。菩薩地盡下。二釋剎那際。然有二釋。初以本業起信。叅而釋之。菩薩地盡。是起信文。義通二處。言唯有果累無常者。卽本業下卷經云。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登大山臺。入百千三昧。證佛儀用。唯有果累無常。生滅二心。心心無為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等。釋曰。果累無常生滅者。未轉依位。變易生死。名為果累。體是無常。有生滅也。言生相未寂者。卽起信意。業相未亡也。猶名識藏者。亦起信意。未顯現法身故。上辯等覺尚有剎那。未至其際。若以無間下。釋成際義。剎那盡處。名之為際。故云卽無剎那。亦起信文。前已曾引。若入此下。釋諸佛三昧。亦起信文。應有問言。上云菩薩地盡是等覺者。何名諸佛三昧。故引此文。成諸佛義。亦顯前來差別下。是第二義。上約合前後無際。今明後際不離初際。是窮生死之本際。

疏 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者。依通起用。此攝二句。一切智通。卽住於佛住。謂由一切智無有功用。自神通力。常作佛事故。次現如來身。卽攝得佛平等。謂依上一切智現身。利樂有情故。三清淨無礙攝三句。謂清淨攝二句。一攝到無障處。謂慣習覺慧。永斷所治。故云清淨。二攝不可轉法。由清淨故。他不能轉。無礙者。卽所行無礙。世間八法不能礙故。四無所依止無有攀緣。卽立不思議。謂雖立教法。不依世間故。非諸世間所能攀緣故。五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卽暜見三世。以見三世平等。如理無異。為最寂靜。六具大威德。卽身恒充滿一切世間。現受用變化身大利樂故。七無所染著。卽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於諸法善决定故。無有染也。八能令見者悉得開悟。此攝二句。一攝了一切行。謂知有情性行差別。隨開悟故。二攝除一切疑。謂知彼遠劫微少善根。亦令開悟故。九隨宜出興不失於時。亦攝二句。一攝無能測身。謂如其勝解而示現身。如摩尼珠。名隨宜出生不失於時。二攝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調伏有情攝受付囑等。皆不失時故。十恒住一相。所謂無相。攝餘五句。謂到佛究竟無二彼岸等。隨義雖殊。皆由一相無相而成。可以意得。餘如升兜率品辨。

*第三別顯衆成就。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靡不皆入灌頂之位。具菩薩行。等於法界。無量無邊。獲諸菩薩普見三昧。大悲安隱一切衆生。神通自在同於如來。智慧深入演眞實義。具一切智降伏衆魔。雖入世間。心恒寂靜。住於菩薩無住解脫。其名曰金剛慧菩薩。無等慧菩薩。義語慧菩薩。最勝慧菩薩。常捨慧菩薩。那伽慧菩薩。成就慧菩薩。調順慧菩薩。大力慧菩薩。難思慧菩薩。無礙慧菩薩。增上慧菩薩。普供慧菩薩。如理慧菩薩。善巧慧菩薩。法自在慧菩薩。法慧菩薩。寂靜慧菩薩。虗空慧菩薩。一相慧菩薩。善慧菩薩。如幻慧菩薩。廣大慧菩薩。勢力慧菩薩。世間慧菩薩。佛地慧菩薩。眞實慧菩薩。尊勝慧菩薩。智光慧菩薩。無邊慧菩薩。念莊嚴菩薩。達空際菩薩。性莊嚴菩薩。甚深境菩薩。善解處非處菩薩。大光明菩薩。常光明菩薩。了佛種菩薩。心王菩薩。一行菩薩。常現神通菩薩。智慧芽菩薩。功德處菩薩。法燈菩薩。照世菩薩。持世菩薩。最安隱菩薩。最上菩薩。無上菩薩。無比菩薩。超倫菩薩。無礙行菩薩。光明燄菩薩。月光菩薩。一塵菩薩。堅固行菩薩。霔法雨菩薩。最勝幢菩薩。普莊嚴菩薩。智眼菩薩。法眼菩薩。慧雲菩薩。總持王菩薩。無住願菩薩。智藏菩薩。心王菩薩。內覺慧菩薩。住佛智菩薩。陀羅尼勇健力菩薩。持地力菩薩。妙月菩薩。須彌頂菩薩。寶頂菩薩。普光照菩薩。威德王菩薩。智慧輪菩薩。大威德菩薩。大龍相菩薩。質直行菩薩。不退轉菩薩。持法幢菩薩。無忘失菩薩。攝諸趣菩薩。不思議決定慧菩薩。遊戲無邊智菩薩。無盡妙法藏菩薩。智日菩薩。法日菩薩。智藏菩薩。智澤菩薩。普見菩薩。不空見菩薩。金剛踊菩薩。金剛智菩薩。金剛燄菩薩。金剛慧菩薩。普眼菩薩。佛日菩薩。持佛金剛祕密義菩薩。普眼境界智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十佛剎微塵數。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同修菩薩諸善根行。

疏 衆成就中五。一舉數。二靡不下。歎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數。五往昔下。集意。歎德中十一句。初二句總。位極行圓故。餘九為別。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一深。二廣。後二行體。一定。二悲。後五勝進德。前三同佛三業大用。可知。後二同佛無住涅槃。初句釋。謂不住涅槃故。入世間。不住生死故。心恒寂靜。後句結德屬人。三列名中。一百菩薩。初有三十同名慧者表純德故。念莊嚴下七十菩薩別名者。表雜德故。四如是下。結數。五往昔下。集意。

*大文第二請分。

爾時普眼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應正等覺。欲有所問。願垂哀許。佛言。普眼。恣汝所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普眼菩薩言。世尊。普賢菩薩。及住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衆。成就幾何三昧解脫。而於菩薩諸大三昧。或入。或出。或時安住。以於菩薩不可思議廣大三昧善入出故。能於一切三昧自在。神通變化無有休息。佛言。善哉普眼。汝為利益去來現在諸菩薩衆而問斯義。

疏 請分中四。一暜眼請問。要以暜眼。方見暜法故。二佛言下。如來許問。三暜眼下。舉法正問。四佛言善哉下。歎問利益。

*大文第三示說者分。以法屬暜賢故。示其令請。於中有六。一示人令問。二聞名獲益。三推求不見。四教起見方。五依教而求。六為現身相。今初。

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已能成就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出過一切諸菩薩上。難可值遇。從於無量菩薩行生。菩薩大願悉已清淨。所行之行皆無退轉。無量波羅蜜門。無礙陀羅尼門。無盡辯才門。皆悉已得清淨。無礙大悲利益一切衆生。以本願力。盡未來際而無厭倦。汝應請彼。彼當為汝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疏 分三。一示處。二已能下。歎德。三汝應請下。教問。

*第二聞名獲益。

爾時會中諸菩薩衆聞普賢名。卽時獲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其心無礙寂然不動。智慧廣大難可測量。境界甚深無能與等。現前悉見無數諸佛。得如來力。同如來性。去來現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窮盡。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疏 獲益中。獲十種益。文竝可知。

*第三推求不見中。有三推求。皆悉不見。一渴仰推求不見。二重觀察不見。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見。文各有釋。今初。

其諸菩薩於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於衆會周徧觀察而竟不覩。亦不見其所坐之座。此由如來威力所持。亦是普賢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疏 先求不見。後此由下。釋不見所以。威力持者。欲令大衆渴仰。得顯深旨故。

*二重觀察不見。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今何所在。佛言。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衆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復更觀察道場衆會問徧求覓。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猶未得見普賢菩薩其身及座。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見。善男子。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普賢菩薩獲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淨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所護念。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是故汝等不能見耳。

疏 重求中三。一審問重示。法本湛然。故初無動移。二是時暜眼下。推求不見。猶謂可見故。三佛言如是下。釋不見所由。於中二。初印定徵起。後善男子下。正釋所由。以住處甚深故。文有十句。初句總。次八句別。後一句結。別中四對。一廣智勝定深。謂智門無邊有邊之智。焉覩定用。起伏無畏。展促自在。唯以出世定求。故不可見。次二外用內證深。次二得力成身深。後二多護速證深。由上八深。故不能見。

*第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見。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清淨功德。得十千阿僧祇三昧。以三昧力復徧觀察。渴仰欲見普賢菩薩。亦不能覩。其餘一切諸菩薩衆俱亦不見。時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不見其身。及身業。語。及語業。意。及意業座及住處。悉皆不見。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當知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普眼。於汝意云何。頗有人能說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不。答言。不也。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說。何況普賢菩薩祕密身境界。祕密語境界。祕密意境界。而於其中能入能見。何以故。普賢菩薩境界甚深不可思議。無有量。已過量。舉要言之。普賢菩薩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衆生身皆卽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無依無作。無有動轉。至於法界究竟邊際。善男子。若有得見普賢菩薩。若得承事。若得聞名。若有思惟。若有憶念。若生信解。若勤觀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覓。若興誓願相續不絕。皆獲利益。無空過者。爾時普眼及一切菩薩衆。於普賢菩薩。心生渴仰願得瞻覲。作如是言。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如是三稱。頭頂禮敬。

疏 於中分四。一新獲三昧。二以三昧下。以定推求。三時暜眼下。自陳不見。四佛言下。釋不見所由。於中五。一約法總標。由住難思解脫。翻上三昧。可思入故。二暜眼於汝意下。以近况遠。三何以下。徵釋所由。釋中二。初畧標深廣。翻上三昧。尚有數故。後舉要下。舉畧顯廣。文有十句。初句總。以金剛慧。達差別法界俱空故。餘句別。由了空故。一世界無住處。二衆生無可化。三寂無去來。四豎無斷盡。五橫泯差別。六體非體故不礙現通。七用非用故無依無作。八不離如如。故無動轉。九理事圓故。窮法界邊。四善男子若有下。彰見之益。五爾時暜眼下。歸敬彌增。文顯可知。

論 云周徧觀察。不見暜賢及所坐之座者。明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自已乘暜賢行升進。多求如來解脫悲智出世間心。以成佛自在無作道圓滿已。自見徧周故。如十地佛果後暜賢行。及所有三昧。純是善入世間。無求出世佛果故。以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三求不見。純是大悲。無有自利之行。卽不相見故。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暜賢行。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出世解脫故。十一地行暜賢之行。不求自己解脫。純是利生之行故。以十一地已前。助顯根本智。明於自解脫道已滿足。無所希求故。於十一地。但為饒益一切衆生。無蘊積己自功故。是故將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暜賢行。求十一地中暜賢行。未及見故。以此。是故大衆周徧觀察。竟不得見暜賢身及座故。審諦觀察。以智思惟可見。餘如文自具。

*第四教起見方。

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衆會言。諸佛子。汝等冝更禮敬普賢。殷勤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徧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眞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衆生諸根差別。徧一切處集普賢道。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

疏 教起見方中。勸令策勤前心。次又應下。別示深觀。上捨境別求。故未識其體。今令十方齊觀。知其體周。下依此觀。是以得見。後誓與下。起願思齊。具上三心。則能得見。

*第五依教而求。

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普賢大士。

疏 然暜眼位深。而猶重習觀修者。畧有二意。一位未等故。二示深獎物故。

論 已上三十二行中七段經。不見暜賢菩薩者。葢意明暜眼等諸菩薩。以出入三昧。不得見暜賢三業及座境界故。舉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喻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可求。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去彼沈寂生滅。却令生想。明想念動用。自體徧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以是暜賢以金剛慧暜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衆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此明任物自眞。稱之為神。不為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徧周。利生自在。知相應現。名之為通。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方稱暜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如十地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暜賢座。量等虛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以此來升此位。如許乖宜入出。如許不可說三昧之門。猶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暜賢菩薩大自在故。故三求暜賢。三重升進。却生想念。方始現身。及說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責彼十地。猶有求於出世習。在於世間生死境界。未得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來。教令却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暜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衆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無依。名為現在此道場故。為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以無礙總別同異暜光明智。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為衆會故。無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住智。名為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故。

*第六為現身相。

爾時普賢菩薩。卽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令彼一切諸菩薩衆。皆見普賢親近如來。於此一切菩薩衆中坐蓮華座。亦見於餘一切世界一切佛所。從彼次第相續而來。亦見在彼一切佛所演說一切諸菩薩行。開示一切智智之道。闡明一切菩薩神通。分別一切菩薩威德。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是時普眼菩薩及一切菩薩衆見此神變。其心踊躍生大歡喜。莫不頂禮普賢菩薩心生尊重。如見十方一切諸佛。是時以佛大威神力。及諸菩薩信解之力。普賢菩薩本願力故。自然而雨十千種雲。所謂種種華雲。種種鬘雲。種種香雲。種種末香雲。種種蓋雲。種種衣雲。種種嚴具雲。種種珍寶雲。種種燒香雲。種種繒綵雲。不可說世界六種震動。奏天音樂。其聲遠聞不可說世界。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不可說世界。令三惡趣悉得除滅。嚴淨不可說世界。令不可說菩薩入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成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於普賢行願悉得圓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是住大威德者。住無等者。住無過者。住不退者。住平等者。住不壞者。住一切差別法者。住一切無差別法者。住一切衆生善巧心所住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脫三昧者。佛言。如是如是。普眼。如汝所說。普賢菩薩有阿僧祇清淨功德。所謂無等莊嚴功德。無量寶功德。不思議海功德。無量相功德。無邊雲功德。無邊際不可稱讚功德。無盡法功德。不可說功德。一切佛功德。稱揚讚歎不可盡功德。

疏 於中五。一為衆現身。不見顯深。現不礙用故。二是時暜眼下。衆覩喜敬。三是時以佛下。現瑞成益。四爾時暜眼下。歎德廣深。於中十句。無等者。下無等故。無過者。上無過故。餘可知。五佛言如是下。如來印述。初印後述。述中十一句。初句總。後所謂下別。別有十德。一二嚴德。二圓明德。三深廣德。四色相德。五慈覆德。六超勝德。七知法德。八絕言德。九同佛德。十讚無盡德。

論 何故得見暜賢菩薩。為存想念。是以見之以廻體從用故。是暜賢身也。以明想念皆為佛用故。暜見一切衆生。亦佛用也。

*大文第四本分。有四。一舉益令說。二列所說名。三歎定勝德。四結勸成益。今初。

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衆。說十大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摩訶薩說此十大三昧故。令過去菩薩已得出離。現在菩薩今得出離。未來菩薩當得出離。

疏 分二。初勸說成益。後諸菩薩下。引例證勸。以三世諸菩薩。若說此定。皆成益故。

*第二列所說名。

何者為十。一者普光大三昧。二者妙光大三昧。三者次第徧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者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者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者衆生差別身大三昧。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十者無礙輪大三昧。

疏 名中皆云大者。因滿之定。稱法界故。一暜光者。身心業用。周徧全包為暜。智照自在名光。二玅光者。身智徧照為光。勝用交映為玅。三十方無餘之剎。皆至入定為徧往。往無雜亂。不礙時節歷然為次第。卽能起用名神通。以智用如理。本自徧故。四明達諸法本自清淨離於想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徧供諸佛請法起說。名之為行。五佛出劫剎等事。皆名莊嚴。過去門中。包此無盡為藏。亦名過去清淨藏者。入定能入劫。一念無緣。起定能受法。三輪無著。皆名清淨。六未來藏中。包含諸佛。及佛法等。名之為藏。智慧徹照。稱曰光明。七現在諸佛作用。衆會身相益物。皆曰莊嚴。橫徧十方。故云一切。現可目覩。故不云藏。八於差別衆生身內外。入定起定。皆自在故。雖通三種世間從多。但云衆生前後諸定。皆從多說。九於眼等十八界。自在入出。又知事法界邊際。與理法界無礙自在故。十無礙輪者。三輪攝化。皆自在故。又得十無礙滿佛果故。無盡大用。一一無礙皆悉圓滿。能摧伏故。尋初後際不得邊故。

*第三歎定勝德。於中四。一約人以歎。

此十大三昧。諸大菩薩乃能善入。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已說。當說。現說。

疏 人勝故法勝。

*二約修以歎。

若諸菩薩。愛樂尊重修習不懈。則得成就。如是之人。則名為佛。則名如來。亦則名為得十力人亦名導師。亦名大導師。亦名一切智。亦名一切見。亦名住無礙。亦名達諸境。亦名一切法自在。此菩薩普入一切世界而於世界無所著。普入一切衆生界而於衆生無所取。普入一切身而於身無所礙。普入一切法界而知法界無有邊。親近三世一切佛。明見一切諸佛法。巧說一切文字。了達一切假名。成就一切菩薩清淨道。安住一切菩薩差別行。於一念中普得一切三世智。普知一切三世法。普說一切諸佛教。普轉一切不退輪。於去來現在一一世普證一切菩提道。於此一一菩提中。普了一切佛所說。

疏 於中二。先明修成。後如是下修益。於中亦二。初有十句。明上等佛果。

鈔 初有十句者。亦是等覺之義顯矣。然一品始未。等佛義多。

疏 後此菩薩暜入下十句。明身智周徧。皆言暜入者。一一皆窮帝網境故。文顯可知。

*三直就法歎。

此是諸菩薩法相門。是諸菩薩智覺門。是一切種智無勝幢門。是普賢菩薩諸行願門。是猛利神通誓願門。是一切總持辯才門。是三世諸法差別門。是一切諸佛示現門。是以薩婆若安立一切衆生門。是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

疏 直就法歎。明此十定。該攝諸法體相用等。一一超勝故。十門五對。一境智通悟。二因果游入。三通辨出處。四佛法所從。五嚴土攝生。罔不由此。

*四約證以歎。

若菩薩入此三眛。得法界力無有窮盡。得虗空行無有障礙。得法王位無量自在。譬如世間灌頂受職。得無邊智一切通達。得廣大力十種圓滿。成無諍心入寂滅際。大悲無畏猶如師子。為智慧丈夫然正法明燈。一切功德歎不可盡。聲聞獨覺莫能思議。得法界智。住無動際。而能隨俗種種開演。住於無相善入法相。得自性清淨藏。生如來清淨家。善開種種差別法門。而以智慧了無所有。善知於時常行法施。開悟一切名為智者。普攝衆生悉令清淨。以方便智示成佛道。而常修行菩薩之行無有斷盡。入一切智方便境界。示現種種廣大神通。

疏 前約修歎。望於佛果以顯終同。此約證歎。直就此定以明業用。亦二十句。前十明勝德無限。文顯可知。後得法界智下。明智德自在。

*第四結勸。

是故普賢。汝今應當分別廣說一切菩薩十大三昧。今此衆會。咸皆願聞。

疏 文竝可知。

*大文第五說分中有三。初承旨總告。二別釋十定。三第四十三卷末云。佛子。此是下。總結十數。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觀普眼等諸菩薩衆而告之言。

*二中。十定卽為十段。各有標。釋。結。就初暜光定。釋中分五。一智無盡。二心無邊。三定自在。四智巧現。五觀超絕。各有佛子以為揀別。五中初二定方便。次一定體。後二定用。又前三各有標。徵。釋。結。今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普光明三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盡法。何者為十。所謂諸佛出現智無盡。衆生變化智無盡。世界如影智無盡。深入法界智無盡。善攝菩薩智無盡。菩薩不退智無盡。善觀一切法義智無盡。善持心力智無盡。住廣大菩提心智無盡。住一切佛法一切智願力智無盡。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盡法。

疏 釋中十句五對。初二所事所化。次二化處化法。如影者。無實故。隨現故。次二攝護始終。次二所持能持。後二始心終願。

*第二心無邊。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邊心。何等為十。所謂發度脫一切衆生無邊心。發承事一切諸佛無邊心。發供養一切諸佛無邊心。發普見一切諸佛無邊心。發受持一切佛法不忘失無邊心。發示現一切佛無量神變無邊心。發為得佛力故不捨一切菩提行無邊心。發普入一切智微細境界說一切佛法無邊心。發普入佛不思議廣大境界無邊心。發於佛辯才起深志樂。領受諸佛法無邊心。發示現種種自在身。入一切如來道場衆會無邊心。是為十。

疏 心無邊者。前明所知無盡。今辨對境發心。以境無邊故心無邊有十一句者。增數十也。

*第三定自在。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差別智。何者為十。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東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北方入定南方起。東北方入定西南方起。西南方入定東北方起。西北方入定東南方起。東南方入定西北方起。下方入定上方起。上方入定下方起。是為十。

疏 定自在者。由前大智大心故。於三昧自在。方處非一。入出不同。故云差別。文竝可知。

*第四智巧現。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大三昧善巧智。何者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徧此蓮華之上。結跏趺坐。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修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一一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佛子。如羅睺阿脩羅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須彌山而正齊等。佛子。彼阿脩羅王雖化其身長十六萬八千由旬。然亦不壞本身之相。諸蘊界處。悉皆如本。心不錯亂。不於變化身而作他想。於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恒受諸樂。化身常現種種自在神通威力。佛子。阿脩羅王有貪恚癡。具足憍慢。尚能如是變現其身。何況菩薩摩訶薩能深了達心法如幻。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一切諸佛出興於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猶如變化。言語音聲悉皆如響。見如實法。以如實法而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淨。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以佛智慧廣大光明。淨修一切菩提之行。

疏 分三。初標。二徵。三釋。初法說中二。初十句別明展轉深細。二總顯離相分明。二舉喻。三佛子阿修羅下。以劣况勝。

*第五觀超絕。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超過世間。遠離世間。無能惑亂。無能暎奪。佛子。譬如比丘觀察內身住不淨觀。審見其身皆是不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疏 分三。初法。二喻。三合。異前化現。故云法身。法性包含。故一時頓見。由此義故。無能暎奪。故云皆無所著。佛子下。總結。

論 初暜光明三昧中。一釋三昧名。何故名為暜光明三昧。三者。正也。昧者。定也。識心不現。名之為昧。正智徧周。名之為暜。照迷破惑。名之為光。法無不達。名之為明。二明三昧之體用者。此三昧明以法身根本智為體。十種無盡智為用。以此義故。佛自說三昧之名。暜賢說三昧之用。三明舉三昧之境界者。於此初三昧中。畧舉境界。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蕐。現身徧此蓮蕐之上。結跏趺坐。於其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修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决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如是後後。倍倍增廣。具如經說。此是初三昧之境界。意明身土重重。重重相入。徧周廣大。無盡限故。

*二玅光明大三昧。二釋中二。初法。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妙光明三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一一光。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色。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調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衆生。是諸世界種種不同。菩薩悉知。所謂世界雜染。世界清淨。世界所因。世界建立。世界同住。世界光色。世界來往。如是一切。菩薩悉知。菩薩悉入。是諸世界。亦悉來入菩薩之身。然諸世界。無有雜亂。種種諸法。亦不壞滅。

疏 法中四。初佛子此菩薩下。明身雲展入。二明身智俱入。三明其卷入。四明展卷無礙也。

*二喻。文有二喻。喻前互入無雜亂義。一寶山光影喻。二幻師善巧喻。今初。

佛子。譬如日出。繞須彌山。照七寶山。其七寶山及寶山間。皆有光影分明顯現。其寶山上所有日影。莫不顯現山間影中。其七山間所有日影。亦悉顯現山上影中。如是展轉。更相影現。或說日影出七寶山。或說日影出七山間。或說日影入七寶山。或說日影入七山間。但此日影。更相照現。無有邊際。體性非有。亦復非無。不住於山。不離於山。不住於水。亦不離水。

疏 先喻有五。初佛子譬如下。明日光影現喻。七寶山者卽七金山。如十地末列其名。但除玅高。及雪香二山。山間有七香海。海現日影。山以淨金。亦能現影。第二其寶山下。明兩影互現。正喻菩薩自他互入。以彼影明淨。如今之鏡。故能互現。第三或說日影下。得名不同。謂水中本影現山上影時。此所現影從山上出。來入山間。若山上本影現水中影時。此所現影從山間出。入七金寶山上。故正入時。卽名為出。所喻可知。第四但此下。明重現無盡。喻菩薩帝網身土。

鈔 重現者。古德立帝網義。經有帝網之名。而無廣說之處。以昔未有此品經文故。此一段文。可誠證也。

疏 五體性下。明體離二邊。旣離二邊。故能互現而無雜亂。謂取不可得故非有。影現分明故非無。不住不離者。謂不住成上非有。不離成上非無。若有定住。則不能相入。若其離者。則無可相入。故不住不離。方能相入。

*二法合。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妙光廣大三昧。不壞世間安立之相。不滅世間諸法自性。不住世界內。不住世界外。於諸世界無所分別。亦不壞於世界之相。觀一切法。一相無相。亦不壞於諸法自性。住眞如性。恒不捨離。

疏 直明不壞不住。故得互入無亂。明不壞性相。謂若壞性相。則無可相入。若住內外。則不能相入。謂若住世間內。則不能身包世界。若住世界外。則不能徧入世界。由俱無住。故能互入。次釋其所以由定無分別。而不壞相。慧觀一相。而不壞諸。旣事理雙遊。故不壞不住。若不壞不住。則住眞如。恒不捨離。

鈔 若不壞下。釋經住眞如性。恒不捨離。不壞性相。故住眞如。以眞如卽事而眞故。由無所住。故住眞如。良以諸法本無住故。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密。不住一切法。則住般若波羅密。又云。若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若不住一切法。則住一切法。故上經云。一切法無住。定處不可得。諸佛住於此。畢竟不動搖。善知識云。無住住者則住眞如。卽其事也。

疏 旣卽事不捨。故相隨性而融通。如無不在。故同眞如而內外互入。

*二幻師善巧喻二。初總喻。二別喻。總喻二。初喻。後合。初喻。

佛子。譬如幻師。善知幻術。住四衢道。作諸幻事。於一日中。一須臾頃。或現一日。或現一夜。或復現作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一年百年。隨其所欲。皆能示現。城邑聚落。泉流河海。日月雲雨。宮殿屋宅。如是一切靡不具足。不以示現經年歲故。壞其根本一日一時。不以本時極短促故。壞其所現日月年歲。幻相明現。本日不滅。

疏 文三。初總明能幻。二住四衢下。明依本時處。現幻時處。喻互相入。三不以示現下。本末互不相礙。喻不壞相。

*後法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妙光廣大三昧。現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其阿僧祇世界。一一皆有地水火風。大海諸山。城邑聚落。園林屋宅。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宮。阿脩羅宮。迦樓羅宮。緊那羅宮。摩睺羅伽宮。種種莊嚴皆悉具足。欲界。色界。無色界。小千世界。大千世界。業行果報。死此生彼。一切世間所有時節。須臾晝夜。半月一月。一歲百歲。成劫壞劫。雜染國土。清淨國土。廣大國土。狹小國土。於中諸佛出興於世。佛剎清淨。菩薩衆會。周帀圍繞。神通自在教化衆生。其諸國土所在方處。無量人衆悉皆充滿。殊形異趣種種衆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去來現在清淨業力。出生無量上妙珍寶。如是等事。咸悉示現入一世界。

疏 合中五。一明一多相容不同。合上現多時處。

菩薩於此。普皆明見。普入普觀。普思普了。以無盡智。皆如實知。

疏 二明智鑒不昧。合前能幻之術。

不以彼世界多故。壞此一世界。不以此世界一故。壞彼多世界。

疏 三合不壞本末之相。

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皆無我故。是名入無命法。無作法者。菩薩於一切世間勤修行無諍法故。是名住無我法者。菩薩如實見一切身皆從緣起故。是名住無衆生法者。菩薩知一切生滅法皆從因生故。是名住無補伽羅法者。菩薩知諸法本性平等故。是名住無意生無摩納婆法者。菩薩知一切法本性寂靜故。是名住寂靜法者。菩薩知一切法一相故。是名住無分別法者。菩薩知法界無有種種差別法故。是名住不思議法者。菩薩勤修一切方便善調伏衆生故。是名住大悲法者。

疏 四釋徵所由。先徵意云。何以互入。得不壞相。釋意有三。一由知人無我故。人我之相。已見上文。二菩薩知一切法本性下。知法無我故。三菩薩勤修下。得同體大悲故。由此故能融通事理。

佛子。菩薩如是。能以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知無數衆生種種差別。見無數菩薩各各發趣。觀無數諸佛處處出興。彼諸如來所演說法。其諸菩薩悉能領受。亦見自身。於中修行。然不捨此處而見在彼。亦不捨彼處而見在此。彼身此身無有差別。入法界故。常勤觀察無有休息。不捨智慧無退轉故。

疏 第五結成上義。於中三。一結上多入一。二然不捨下。結上不壞性相。後常勤下。結上明鑒。

* 第二別喻中有三。逆喻總中三段。一幻不壞本喻。別喻不壞相。二幻必依處喻。別喻前依本時處。現多時處。三明幻師不迷喻。別喻前能幻。今初。

如有幻師。隨於一處作諸幻術。不以幻地故。壞於本地。不以幻日故。壞於本日。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國土現有國土。於有國土現無國土。於有衆生現無衆生。於無衆生現有衆生。無色現色。色現無色。初不亂後。後不亂初。菩薩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同於幻化。知法幻故知智幻。知智幻故知業幻。知智幻業幻已。起於幻智。觀一切業。

疏 先喻後合。合中先正合。後菩薩了知下。釋其所以。

*第二幻必依處喻。

如世幻者。不於處外而現其幻。亦不於幻外而有其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於虗空外入世間。亦不於世間外入虗空。何以故。虗空世間無差別故。住於世間亦住虗空。菩薩摩訶薩於虗空中。能見能修一切世間種種差別妙莊嚴業。於一念頃。悉能了知無數世界若成若壞。亦知諸劫相續次第。能於一念現無數劫。亦不令其一念廣大。菩薩摩訶薩得不思議解脫幻智。到於彼岸住於幻際。入世幻數。思惟諸法悉皆如幻。不違幻世盡於幻智。了知三世與幻無別。決定通達心無邊際。如諸如來住如幻智。其心平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諸世間皆悉如幻。於一切處皆無所著。無有我所。

疏 先喻後合。喻中畧無幻必依時。凖合應有。合中分二。先合依處。後合依時。前中初總合。以記物現故。空卽事空。次何以下。徵釋所以。由理無差故。後住於世下。結成自在。二於一念下。合於依時。於中先正顯。後菩薩摩訶薩得下。釋其所由。以得幻智。同於佛故。

*第三幻師不迷喻。

如彼幻師作諸幻事。雖不與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無迷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計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錯亂。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疏 文竝可知。

論 第二玅光明三昧。一釋三昧名者。為明法身理智體淨。能現玅光以立其名。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還以根本智為體。幻智為用。三明三昧之境界者。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具如經說。乃至菩薩身中。能現一切聖凡國土。更相照現。重重相入等。是此三昧之境界。具如經說。

*第三往諸佛國神通三昧。釋內有三。謂法。喻。合。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次第徧徃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過於東方無數世界。復過爾所世界微塵數世界。於彼諸世界中入此三昧。或剎那入。或須臾入。或相續入。或日初分時入。或日中分時入。或日後分時入。或夜初分時入。或夜中分時入。或夜後分時入。或一日入。或五日入。或半月入。或一月入。或一年入。或百年入。或千年入。或百千年入。或億年入。或百千億年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年入。或一劫入。或百劫入。或百千劫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劫入。或無數劫入。或無量劫入。或無邊劫入。或無等劫入。或不可數劫入。或不可稱劫入。或不可思劫入。或不可量劫入。或不可說劫入。或不可說不可說劫入。若久若近。若法若時。種種不同。菩薩於彼不生分別。心無染著。不作二。不作不二。不作普。不作別。雖離此分別。而以神通方便從三昧起。於一切法不忘不失。至於究竟。

疏 法喻合。法中五。一明徧剎入定。二或剎那下。明入時次第。三若久下。總結多門。四菩薩於彼下。心契定體。五雖離此下。不廢起通。

*二喻。三合。

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晝夜不住。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晝亦不生。夜亦不滅。菩薩摩訶薩於無數世界入神通三昧。入三昧已。明見爾所無數世界。亦復如是。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次第徧徃諸佛國土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疏 喻。合。及結名。可知。

論 第三次第徧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何故名為徧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徧周。卽智用自體徧周。以智用自體徧周。卽神通徧周。此明約理智自體徧周。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恒無來往彼此延促。以此立名。名為徧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三昧體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為體。以根本智起如幻智為用。此如幻智如空谷響。應物成音。自無體故。以此二智。以法為體。但有德用而無所依。乃至一切衆生心。本來如是故。但為智自無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以止觀二門。照之迷解。此約法身為止體。約觀十二緣生成智體用。明定能發慧。觀能起智。

*第四清淨深心行三昧。釋內分二。先明定內深心行。後明定起深心行。今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清淨深心行三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諸佛身。數等衆生。見無量佛。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於彼一一諸如來所。以一切種種妙香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妙華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蓋。大如阿僧祇佛剎而作供養。以超過一切世界一切上妙莊嚴具而作供養。散一切種種寶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莊嚴具莊嚴經行處而作供養。以一切無數上妙摩尼寶藏而作供養。以佛神力所流出過諸天上味飲食而作供養。一切佛剎種種上妙諸供養具。能以神力普皆攝取而作供養。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恭敬尊重頭頂禮敬。舉身布地請問佛法。讚佛平等。稱揚諸佛廣大功德。入於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無礙之力。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疏 分二。先起行。後深心。前中先舉內。後於彼一一下。起行。於中先明外事供養行。後於彼一一恭敬等。三業供養行。

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終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陽燄。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漱。不可穢汙。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

疏 二明深心中二。先法說。後如散動下。喻况。於中二喻。各有喻合。一妄念無知喻。喻其契實無念。二陽燄似水喻。喻其了妄同眞。文竝可知。

*第二明定起深心行。

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譬如有人。從睡得寤。憶所夢事。覺時雖無夢中境界。而能憶念。心不忘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於三昧。見佛聞法。從定而起憶持不忘。而以此法開曉一切道場衆會。莊嚴一切諸佛國土。無量義趣悉得明達。一切法門皆亦清淨。然大智炬。長諸佛種。無畏具足。辯才不竭。開示演說甚深法藏。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疏 初法。次喻。後合。合中上明供養自利行。今明開演利他行。文影畧耳。聞演深理。卽深心起行也。

論 第四清淨深心行三昧。何故名為清淨深心行三昧。以菩薩已修空無相之理智。得如理智徧周之身。起前理智徧周之身。以善巧智加行深心。隨所供養一切諸佛香蕐葢等十事。而心不壞法身智身。無作無想。是故以立其名。三昧之體用者。以法身根本智為體。起方便善巧智。興十事。供養等衆生數佛為用。但入觀者。善得其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虛空之性。方可於根本智。方便起智。興供養心起用。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為之。若也但修空無相法身。卽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卽純是有為。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一一經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釋中有五。一對境辨智。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知過去莊嚴藏三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知過去諸佛出現。所謂劫次第中諸剎次第。剎次第中諸劫次第。劫次第中諸佛出現次第。佛出現次第中說法次第。說法次第中諸心樂次第。心樂次第中諸根次第。根次第中調伏次第。調伏次第中諸佛壽命次第。壽命次第中知億那由他年歲數量次第。

*二正顯智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無邊次第智故。則知過去諸佛。則知過去諸剎。則知過去法門。則知過去諸劫。則知過去諸法。則知過去諸心。則知過去諸解。則知過去諸衆生。則知過去諸煩惱。則知過去諸儀式。則知過去諸清淨。

疏 各有十句。皆是過去藏中之法。

*三所知時分。

佛子。此三昧名過去清淨藏。於一念中能入百劫。能入千劫。能入百千劫。能入百千億那由他劫。能入無數劫。能入無量劫。能入無邊劫。能入無等劫。能入不可數劫。能入不可稱劫。能入不可思劫。能入不可量劫。能入不可說劫。能入不可說不可說劫。

疏 有十四重。卽釋過去之義。

*四顯知相狀。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不滅現在。不緣過去。

疏 不滅現在者。不捨也。不緣過去者。不取也。謂但約過去門顯。非有取捨而緣。上四各一佛子。

*五明出定獲益。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從此三昧起。於如來所。受十種不可思議灌頂法。亦得。亦清淨。亦成就。亦入。亦證。亦滿。亦持。平等了知。三輪清淨。何等為十。一者辯不違義。二者說法無盡。三者訓詞無失。四者樂說不斷。五者心無恐畏。六者語必誠實。七者衆生所依。八者救脫三界。九者善根最勝。十者調御妙法。佛子。此是十種灌頂法。若菩薩入此三昧。從三昧起無間。則得如歌羅邏入胎藏時。於一念間。識則託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此定起。於如來所。一念則得此十種法。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善巧智。

疏 有三。初舉數辨相。有十句。初句總。位終成果。名受灌頂法也。餘句別。一屬己。二淨障。三究竟。四始入。五正證。六修滿。七持令不失。八無知而知。九淨三輪。總該前九。如約智辨。三輪者。謂無能知。所知。及正知故。餘可思凖。二何等下。徵列其名。初四是四無礙辨。次二自利。不畏深法。如言能行。次二利他。為善者依。為惡者救。後二總明二利勝玅。三佛子下。結得速疾。有法喻合。歌羅邏者。此云薄酪。餘可知也。

論 第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何故名為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此菩薩入此定中。能知過去諸佛出現劫剎。諸佛出現法門。以嚴自心根本智。具差別智。以此成名。為前之三昧興其供養。於定中須知劫剎諸佛出興之次第法門。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根本智為體。知劫剎次第差別智為用。已下如文。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釋中分二。前明定業用。後彰定利益。初中分六。一總知諸佛。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智光明藏三昧。佛子。彼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知未來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諸佛。

*二知多名號。

若已說。若未說。若已授記。若未授記。種種名號。各各不同。所謂無數名。無量名。無邊名。無等名。不可數名。不可稱名。不可思名。不可量名。不可說名。

*三知當所作。

當出現於世。當利益衆生。當作法王。當興佛事。當說福利。當讚善義。當說白分義。當淨治諸惡。當安住功德。當開示第一義諦。當入灌頂位。當成一切智。

*四明知彼因圓果滿。

彼諸如來修圓滿行。發圓滿願。入圓滿智。有圓滿衆。備圓滿莊嚴。集圓滿功德。悟圓滿法。得圓滿果。具圓滿相。成圓滿覺。

*五知現所作。

彼諸如來名姓種族。方便善巧。神通變化。成熟衆生。入般涅槃。如是一切。皆悉了知。

*六明知分齊。

此菩薩於一念中。能入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入閻浮提微塵數劫。入四天下微塵數劫。入小千世界微塵數劫。入中千世界微塵數劫。入大千世界微塵數劫。入百佛剎微塵數劫。入百千佛剎微塵數劫。入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劫。入無數佛剎微塵數劫。入無量佛剎微塵數劫。入無邊佛剎微塵數劫。入無等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數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稱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思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量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未來一切世界所有劫數。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疏 其中大千。卽是佛剎。而重言者。多是遺脫。應言百佛剎也。餘竝可知。

*二彰定利益。於中四。前二自利。後二利他。謂一令心入持益。

以了知故。其心復入十種持門。何者為十。所謂入佛持故。得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護念。入法持故。得十種陀羅尼光明無盡辯才。入行持故。出生圓滿殊勝諸願。入力持故。無能暎蔽無能摧伏。入智持故。所行佛法無有障礙。入大悲持故。轉於不退清淨法輪。入差別善巧句持故。轉一切文字輪淨一切法門地。入師子受生法持故。開法關鑰。出欲淤泥。入智力持故。修菩薩行常不休息。入善友力持故。令無邊衆生普得清淨。入無住力持故。入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劫。入法力持故。以無礙方便智。知一切法自性清淨。

疏 卽由上知故。持之不失。由持不失。得持之益。一心中持佛。得佛護益。二心入持法。得總持辨才益。餘句倣此。有十二者。增數十也。師子受生者。不畏生死苦故。示生死實性。名開法關鑰。了生死本空。故出欲淤泥。智力持者。定慧雙運也。入無住力持。則大劫不離一念。

*二明得善巧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善巧住不可說不可說劫。善巧住不可說不可說剎。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衆生。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衆生異相。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同異業報。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精進諸根習氣相續差別諸行。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無量染淨種種思惟。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法種種義無量文字演說言辭。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種種佛出現。種族時節。現相說法。施為佛事。入般涅槃。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無邊智慧門。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神通無量變現。佛子。譬如日出。世間所有村營城邑。宮殿屋宅。山澤鳥獸。樹林華果。如是一切種種諸物。有目之人悉得明見。佛子。日光平等無有分別。而能令目見種種相。此大三昧亦復如是。體性平等無有分別。能令菩薩知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差別之相。

疏 有法。喻。合。然善巧有二。一如事善巧。故法云。不可說無量。喻云見種種物。二如理善巧。故云日光平等。又由此二無礙。方名善巧。故合云。無分別而能知。

*三佛子明得不空益。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了知時。令諸衆生得十種不空。何等為十。一者見不空。令諸衆生生善根故。二者聞不空。令諸衆生得成熟故。三者同住不空。令諸衆生心調伏故。四者發起不空。令諸衆生如言而作。通達一切諸法義故。五者行不空。令無邊世界皆清淨故。六者親近不空。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諸如來所。斷不可說不可說衆生疑故。七者願不空。隨所念衆生。令作勝供養。成就諸願故。八者善巧法不空。皆令得住無礙解脫清淨智故。九者雨法雨不空。於不可說不可說諸根衆生中。方便開示一切智行。令住佛道故。十者出現不空。現無邊相。令一切衆生皆蒙照故。

*四十王敬養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不空時。諸天王衆皆來頂禮。諸龍王衆興大香雲。諸夜叉王頂禮其足。阿脩羅王恭敬供養。迦樓羅王前後圍繞。諸梵天王悉來勸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咸共稱讚。乾闥婆王常來親近。諸人王衆承事供養。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善巧智。

論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明此菩薩。能知未來一切諸劫中所有諸佛。若已說法。若未說法。皆悉能知故。智光明藏者。不離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為藏。餘義如文自具。於中八部王等名。依初會已釋此不表法。但以供養恭敬法故。親近如來。

*第七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釋中二。先明定體用。後明定利益。前中亦二。先徵。後釋。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佛子。此三昧何故名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

疏 所以重徵者。前通徵一定。此則別徵莊嚴。

*後釋中二。先釋一切世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次第入東方世界。能次第入南方世界。西方北方。四維上下。所有世界。悉亦如是。能次第入。

疏 以是現在。故但云十方。

*二釋其莊嚴。於中二。先總列十門。

皆見諸佛出興於世。亦見彼佛一切神力。亦見諸佛所有遊戲。亦見諸佛廣大威德。亦見諸佛最勝自在。亦見諸佛大師子吼。亦見諸佛所修諸行。亦見諸佛種種莊嚴。亦見諸佛神足變化。亦見諸佛衆會雲集。

疏 十門皆是莊嚴。其中第八別明莊嚴者。卽功德智慧以嚴其心。色相光明以嚴身也。

*後別顯嚴相。以廣前二。一廣衆會。二廣莊嚴。今初有三。初明見他。二見自。三能見。今初。

衆會清淨。衆會廣大。衆會一相。衆會多相。衆會處所。衆會居止。衆會成熟。衆會調伏。衆會威德。如是一切悉皆明見。亦見衆會其量大小等閻浮提。亦見衆會等四天下。亦見衆會等小千界。亦見衆會等中千界。亦見衆會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亦見衆會充滿百千億那由他佛剎。亦見衆會充滿阿僧祇佛剎。亦見衆會充滿百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千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無數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無量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無邊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無等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不可數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不可稱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不可思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不可量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衆會充滿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諸佛於彼衆會道場中示現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國土。種種變化。種種神通。種種莊嚴。種種自在。種種形量。種種事業。

疏 亦三。初見衆會體相。次亦見衆會下。明見分量。後亦見諸佛於彼下。見佛作用。

*二明見自。

菩薩摩訶薩亦見自身往彼衆會。亦自見身在彼說法。亦自見身受持佛語。亦自見身善知緣起。亦自見身住在虗空。亦自見身住於法身。亦自見身不生染著。亦自見身不住分別。亦自見身無有疲倦。亦自見身普入諸智。亦自見身普知諸義。亦自見身普入諸地。亦自見身普入諸趣。亦自見身普知方便。亦自見身普住佛前。亦自見身普入諸力。亦自見身普入眞如。亦自見身普入無諍。亦自見身普入諸法。

疏 可知。

*三明能見。

如是見時。不分別國土。不分別衆生。不分別佛。不分別法。不執著身。不執著身業。不執著心。不執著意。譬如諸法。不分別自性。不分別音聲。而自性不捨。名字不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捨於行。隨世所作。而於此二。無所執著。

疏 有法。喻。合。法中明無分別而見。喻中明能所詮。不自云我是能所詮。而不捨能所詮。以喻無分別故而知也。合中先合不捨。後而於下。合不分別。

*二廣上莊嚴中二。先以法說。後以喻顯。前中二。先標章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佛無量光色。無量形相。圓滿成就。平等清淨。一一現前。分明證了。

疏 畧舉四種莊嚴。皆分明證了。

*後依章別釋。卽分為四。一釋無量光色。

或見佛身種種光明。或見佛身圓光一尋。或見佛身如盛日色。或見佛身微妙光色。或見佛身作清淨色。或見佛身作黃金色。或見佛身作金剛色。或見佛身作紺青色。或見佛身作無邊色。或見佛身作大青摩尼寶色。

*二釋無量形相。

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或見佛身其量十肘。或見佛身二十肘量。或見佛身三十肘量。如是乃至一百肘量。一千肘量。或見佛身一俱盧舍量。或見佛身半由旬量。或見佛身一由旬量。或見佛身十由旬量。或見佛身百由旬量。或見佛身千由旬量。或見佛身百千由旬量。或見佛身閻浮提量。或見佛身四天下量。或見佛身小千界量。或見佛身中千界量。或見佛身大千界量。或見佛身百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千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百千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百千億那由他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數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量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邊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等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數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稱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思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量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說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大千世界量。

*三釋上圓滿成就。顯前二圓滿故。

佛子。菩薩如是。見諸如來無量色相。無量形狀。無量示現。無量光明。無量光明網。其光分量等于法界。於法界中無所不照。普令發起無上智慧。

*四釋上平等清淨。卽兼內二嚴。

入見佛身。無有染著。無有障礙。上妙清淨。

*二以喻顯。

佛子。菩薩如是。見於佛身。而如來身不增不減。譬如虗空。於蟲所食芥子孔中亦不減小。於無數世界中亦不增廣。其諸佛身亦復如是。見大之時亦無所增。見小之時亦無所減。佛子。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不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隨其心樂見諸佛身種種化相。言辭演法受持不忘。而如來身不增不減。佛子。譬如衆生命終之後將受生時。不離於心所見清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離於此甚深三昧所見清淨。

疏 喻顯中三。一空無增减喻。喻法性身。無可增减。空之大小。在於世界。及於芥子。非空體然。如法性之身。應器成異。二月無增减喻。喻眞常色身體不易故。證有近遠。隨心見殊。前喻但喻佛身。此喻兼喻光色。及圓滿成就。三隨心現境喻。喻上清淨。菩薩心淨。則見佛淨。在於如來。何淨何垢。

*第二明定利益。畧舉七種益。各有佛子以為揀別。第一速成行願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成就十種速疾法。何者為十。所謂速增諸行圓滿大願。速以法光照耀世間。速以方便轉於法輪度脫衆生。速隨衆生業示現諸佛清淨國土。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速與一切如來同住。速以大慈力摧破魔軍。速斷衆生疑令生歡喜。速隨勝解示現神變。速以種種妙法言辭淨諸世間。

疏 有標。徵。釋。可知。

*第二法印同佛益。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得十種法印。印一切法。何等為十。一者同去來今一切諸佛平等善根。二者同諸如來得無邊際智慧法身。三者同諸如來住不二法。四者同諸如來觀察三世無量境界皆悉平等。五者同諸如來得了達法界無礙境界。六者同諸如來成就十力所行無礙。七者同諸如來永絕二行住無諍法。八者同諸如來教化衆生恒不止息。九者同諸如來於智善巧義善巧中能善觀察。十者同諸如來與一切佛平等無二。

疏 有十句五對。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諦境智同。次二體用同。次二二利同。後二善巧平等同。

*第三以德成人益。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方便門。是無師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是丈夫者。能開悟一切衆生故。是清淨者。知心性本淨故。是第一者。能度脫一切世間故。是安慰者。能開曉一切衆生故。是安住者。未住佛種性者令得住故。是眞實知者。入一切智門故。是無異想者。所言無二故。是住法藏者。誓願了知一切佛法故。是能雨法雨者。隨衆生心樂。悉令充足故。

疏 可知。

*第四智德包含益。

佛子。譬如帝釋。於頂髻中置摩尼寶。以寶力故。威光轉盛。其釋天王初獲此寶。則得十法。出過一切三十三天。何等為十。一者色相。二者形體。三者示現。四者眷屬。五者資具。六者音聲。七者神通。八者自在。九者慧解。十者智用。如是十種。悉過一切三十三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始獲得此三昧時。則得十種廣大智藏。何等為十。一者照耀一切佛剎智。二者知一切衆生受生智。三者普作三世變化智。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五者通達一切佛法智。六者普攝一切淨法智。七者普令一切衆生入法身智。八者現見一切法普眼清淨智。九者一切自在到於彼岸智。十者安住一切廣大法普盡無餘智。

疏 於中二。先喻。後合。各有十句。合中總標。合初獲卽得。十句。合前十事。唯八九不次。以智雖是一。從所知別故。一佛剎合色相。二衆生合形體。三變化合示現。四入佛合眷屬。以五為主伴。如眷屬故。五通達佛法。為助道資具。六暜攝淨法。則圓音示人。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八暜眼清淨。超合慧解。九自在却合自在。十住法合智用。

*第五身威超勝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復得十種最清淨威德身。何等為十。一者為照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二者為令世界咸清淨故。放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色相光明輪。三者為調伏衆生故。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四者為親近一切諸佛故。化作不可說不可說身。五者為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雨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殊妙香華雲。六者為承事供養一切佛及調伏一切衆生故。於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說不可說種種音樂。七者為成熟衆生故。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自在神變。八者為於十方種種名號一切佛所請問法故。一步超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九者為令一切衆生見聞之者皆不空故。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清淨色相身。無能見頂。十者為與衆生開示無量祕密法故。發不可說不可說音聲語言。

疏 有標有釋。可知。

*第六令他圓滿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此十種最清淨威德身已。能令衆生得十種圓滿。何等為十。一者能令衆生得見於佛。二者能令衆生深信於佛。三者能令衆生聽聞於法。四者能令衆生知有佛世界。五者能令衆生見佛神變。六者能令衆生念所集業。七者能令衆生定心圓滿。八者能令衆生入佛清淨。九者能令衆生發菩提心。十者能令衆生圓滿佛智。

疏 先牒前起後。後徵列名相。

*第七轉作佛事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令衆生得十種圓滿已。復為衆生作十種佛事。何等為十。所謂以音聲作佛事。為成熟衆生故。以色形作佛事。為調伏衆生故。以憶念作佛事。為清淨衆生故。以震動世界作佛事。為令衆生離惡趣故。以方便覺悟作佛事。為令衆生不失念故。以夢中現相作佛事。為令衆生恒正念故。以放大光明作佛事。為普攝取諸衆生故。以修菩薩行作佛事。為令衆生住勝願故。以成正等覺作佛事。為令衆生知幻法故。以轉妙法輪作佛事。為衆說法不失時故。以現住壽命作佛事。為調伏一切衆生故。以示般涅槃作佛事。知諸衆生起疲猒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智。

疏 亦先牒前起後。後徵名相。及結名。文竝可知。

論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者。明此菩薩能徧入十方一切世界。見一切諸佛所有教化莊嚴。悉能見盡。及承事供養。及所聞法。暜入諸趣等總盡故。因立名也。於中文義。經自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