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之二十 普賢行願品別行

*二顯經勝德(二)。一挍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玅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顯餘眾行德(二)。一總朙法。行畧說功德。

或復有人。以湥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疏 或復下。總朙法。行也。總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今但有四。謂一受持二讀。三誦。四書寫。兼前聽聞。唯舉五行。乃至二字。義攝所餘。

鈔 此十法行。辨中邊論頌云。書寫及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及開演。諷誦與思修。則通而言之。謂受持大乘教法。入理之方便也。賢首大師所製蕐嚴三昧觀門第四簡教門中。假問云。眾生修行。為要受持聖教耶。為要捨教耶。荅有十類一者自有眾生無識。懸捨聖言。師自愚心。復隨邪友。違教修行。巧偽誑惑。此為惡人也。二者。又有眾生。亦背聖教。以質直心。謂為出要。勤修苦行。竟無所益。此上二人。俱捨聖教。不依義理。三者。唯誦聖言。不解義意。依傍聖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亦名惡人。四者。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無巧偽。亦無所益。此上二人。俱不捨教。不得義理。如上四門。皆不可依。五者。讀誦聖言。分知解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六者廣尋聖教。徧知解行漸畧聖言。取意專修。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復尋言。八者。尋教得旨。知一切法。無不稱性。是故於教。亦不持捨。即此言教稱性。約教修行。九者。常持稱性之教。不捨不著。恆觀絕言之理。不弃不滯。此上五門。猶未究竟。十者。尋教得實。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教。常持教而不礙理。此即理教俱融。合為一觀。方名究竟。此上十門。前四門全不可依。次五門從淺至湥。隨根悟入。然但是革凡成聖之方便。猶未究竟。唯第十門。方為究竟也。自教至大唐。古今有依法修學者。靈通感瑞。其類實繁。具如蕐嚴傳五卷。纂靈記兩卷所說。畧而言之。謂一書寫。經輝五色。即後魏王延明王元熙。英明博達。嘗以香和金。寫經一百部。每部五香為藏。七寶函盛。日夜清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炤燭庭字。眾所咸覩。因而發心者。不可計數也。楮香四達。僧德圓。玅統宗極。修一淨園種楮。鮮花香草雜之。每洗浴。方入園。溉以香水。楮生三載。香氣四達。後以為紙寫經。纏書數行。每字皆放光明也。二供養。瑞鳥銜蕐。僧法誠。於藍谷造蕐嚴堂。畵七處九會變相。兼寫此經。專精供養。每有瑞鳥。形色非常。銜蕐入室。旋繞供養也。三轉施。灌掌之水尚拯生靈。僧彌伽多羅。師子國第三果人。因至西太原寺。遇諸僧轉蕐嚴經。忽然改容云。不知此處亦有此經。合掌歡喜讚歎言曰。此大方廣經。功德難思。西域相傳。有人稱讚此經。 以水灌掌。水沾蟲蟻而捨命者。皆得生天。何况受持讀誦。思維觀察等。四聽聞。功齊種智。金剛菩薩云。聞此法門。如一切智行所集福德。五披讀。眇然履空。隋朝禪定寺僧慧悟。持蕐嚴經。與持涅槃經僧同隱終南。巖棲木食。各專其業。後有一人請齋。二人相讓。請者云。請蕐嚴悟和尚。即便隨往。乃是山神。千羅漢皆推之。令於上坐。齋畢。神呼一童令侍。乃入悟口。便得神通。卻歸取經。辭涅槃僧。眇然履空而云。莫知所往。六受持。煥若臨鏡。僧辯才。事裕法師學蕐嚴經。久而不悟。淨室專精三年。乃夢暜賢指授。覺後悉通。煥然猶如臨鏡也。七開示。華梵通韻。宋朝三藏求那跋陁羅。天竺人。精蕐嚴。來至此土。七百餘人請講。恨以華言未通。禮懺虔請。乃夢一人。執劎持一人頭。刎卻跋陁羅頭。安提來者。遂通唐言。講數十徧。故云通韻。人天共遵。魏朝勒那三藏。中天竺人。既至此土。華音又通。講蕐嚴經次。忽有一人。執笏形如天官。云天帝令請師講蕐嚴經。都講維那梵唄。咸須同去。勒那曰。待講畢去得否。使云。可爾。及講終。即與都講等。奄然卒於法座之上。人皆歎仰。神光入宇。法藏和尚。字賢首。十七辭親。求法於太白山。後母病歸覲。時儼和尚於雲蕐寺講蕐嚴經。至中夜忽見神光炤燭庭宇。知有異人。及明過儼和尚。即敬事之。湥入蕐嚴旨趣也。良以一文之玅。攝義無遺。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獄也。京兆人。姓王。不得名。死被二人引至地獄。見一僧。云是地藏。令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遂得解脫。聲所至處。有受苦者。悉脫其苦。後一日卻蘇。憶持此偈。向道俗說。諸德尋經。方得知是蕐嚴經夜摩天偈也。八諷誦。每含舍利。安定郡樊玄智。依順和尚誦蕐嚴經。每因誦經。口中頻獲舍利。前後數百粒也。適會神僧。京兆苑律師。貞觀年初。宿灞橋店。有一僧同。主人別房安下。飲酒噉肉。律師持戒精潔。勃然戒之。若僧餐了。以灰水嗽口。誦蕐嚴經。俄終一軸。未滿五更。一部都畢。其律師入房。悲泣懺謝訖。至明便乃分袂。不告名字。不知所至。九思惟。則無生入證。偈讚排空。即解脫和尚。臺山佛光寺立精舍。讀蕐嚴經。依經作佛光觀。又求文殊。得見云。何須禮我。可自悔責。後因自求。乃悟無生。遂欲廣禮諸佛。證此因緣。感諸佛現。與說偈言。諸佛寂滅甚湥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又問寂滅之法。若為可說教人。佛即隱身。但有聲曰。方便智為燈。炤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十修習。海神聽而時雨霶(雨+沲)。僧道英。亳州人。年至十二。親為之娶。五年同居。全無世事。後因聽講蕐嚴經。乃出家。入太行山栢梯寺修止觀。時年天旱。唯講蕐嚴。感二人。云是海神。來聽講經。逐令下雨。須臾霶(雨+沲)也。天童迎而大水瀰漫。隋朝靈榦。講蕐嚴經。住興善寺。常作兜率及蕐嚴觀。臨終之日。有天童來迎而不隨去。云吾志在蕐藏矣。尋見大水瀰漫。蓮花滿中。乃忻然曰。此果吾願。遂與同住僧童真相別。別訖。奄然而逝也。

疏 速能下。畧說功德也。唯說離惡。亦即現報。

鈔 言五無間業者。一受生無間。二壽命無間。以無中夭者。三身量無間。以身徧滿故。四受苦無間。無等流處所故。五受報無間。以決定順生故。由具上五義。故名無間。隨造一業。便招此報。所言五者。即五逆罪。謂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此五隨犯一件。皆得逆罪。墮阿鼻獄。經一中劫。受無間苦。故名五無間業。又此五逆。有小大之異。上說五逆。猶是小逆。佛月藏經等。名為大逆。故彼第八云。但出一佛身血。得無間罪。尚不可算。墮阿鼻獄。况出萬億佛身血者。終無有人說彼罪報。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為我剃髮著袈裟片縷不受禁戒及破戒者。得罪多彼。况持戒者。故名為大。下偈中云。極惡五無間也。又四重罪。名近無間。其罪亦重。故名為近。除暜賢願王。及陁羅尼法威德力。無能除滅也。言所有世間身心等病者。依涅槃經說有二種。一者身病。二者心病。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風。三者因熱。四者雜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強作。二者忘誤墮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二者心病。亦有四種。一者踊躍。二者恐怖。三者憂愁。四者愚癡。復次善男子。身心之病。凡有三種。一者業報。二者不得遠離怨對。三者時節代謝。生如是等因緣。名字。受分別病。因緣者。風等諸病。名字者。心悶肺脹。上氣咳逆。心驚下痢。受分別者。頭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為痛受所分別也。言種種苦惱者。此有二種。一即直指諸病。有種種苦惱。二即兼攝餘諸苦惱。謂諸所有逼迫等事也。明魔鬼潛護中二義句。初明魔鬼遠離。後顯發心守護。初言魔者。梵語。具云魔羅。此云殺者。殺修行人智慧命故。此為生死之根本也。畧說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三蘊魔。四死魔。是生死果。今言魔軍者。即天魔也。軍者。眾也。即下鬼神。皆魔軍眾也。言夜叉者。此云猛捷。即捷疾也。羅剎者。即食血肉之鬼類也。海中有羅剎城。人落其中。多遭食啗也。鳩槃茶者。此云守宮神。亦云冬瓜鬼。以其陰囊似冬瓜也。毘舍闍者。噉精氣鬼。餓鬼中此稍勝也。部多者。此云大身鬼。亦云自生鬼。此類若從父母生者。名曰夜叉。若自生者。名曰部多。飲血等者。總舉諸類也。皆悉遠離者。後結遠離也。亦即現報者。對生報後報以滿三也。

*二偏舉一。行廣顯眾德(二)。一舉一行。舉一例餘也。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二廣辨德。具多勝德。不出五果。

鈔 不出五果者。俱舍顯相云。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但是無覆無記。故不通餘。從善惡因所感。名有情有記生。又瑜伽云。諸不善法。於諸惡趣受異熟果。善有漏法。於諸善趣受異熟果。等流似自因。相似同類。兼說自因。又瑜伽三十八云。習不善故。樂住不善。則不善法增長。習善法故。樂住善法。則善法增長。為等流果。或似先業。後果隨轉。此有二義。後義果似於因。即此意也。如殺生短命等。前義即後果之報。如前世樂於殺生。今還好殺等也。離繫由慧盡。離諸結縛。名離繫果。慧者。擇也。盡者。滅也。謂此擇滅。離繫所顯。故將擇滅。釋離繫果。瑜伽論云。以道滅惑。名離繫果。又諸異生。以世俗道滅諸煩惱。不究竟故。非離繫果。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若法因彼力生。如因下地加行力。上地有漏定生。然離繫名為不生。由道力證得。亦得名為不生士用果也。除前有為法。有為增上果。謂有為法生。餘法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為法。除前已生有為之法。非增上果。謂果望因。或俱或後。必無前果後因。故云除也。除此前後。餘諸有為。為增上果。論云。增上之果也。又瑜伽云。若眼識等。是眼根增上果。乃至意識。是意根增上果。眾生身分。不散不壞。是命根增上果。解云。眼等諸根。不障識生。身分不壞不散。令不斷命根。皆以不障義邊名增上果也。仔細詳意用之。問。士用增上何別。荅。士用唯對作者。增上通對所餘。如匠所成。對能成匠。具得士用。增上果名。對餘非匠。非匠非造。故非士用也。然上所引。是俱舍根品。彼以六因。成斯五果。非今所要。今但以誦暜賢行願一因。自然具斯五果。

*文(三)。一通朙五果。一增上果。

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疏 增上果。有增上用故。

*二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暜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暜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疏 等流果。亦滿暜賢功德行故。
*************************
鈔 言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三足跟梵王頂。四手指纖長。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網縵。七手足柔軟。八節踝滿。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腨。十一其身圓滿。十二垂手過膝。十三頂有肉髻。十四無見頂。十五馬陰藏。十六皮膚細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金色。十九七處平滿。二十柔軟聲。二十一缺骨充滿。二十二師子上身。二十三臂肘(月+庸)纖。二十四齒白齊密。二十五四十齒。二十六得二牙。二十七師子頰。二十八口中上味。二十九廣長舌。三十梵螺聲。三十一目睫紺青。三十二睂間白毫相等。如是諸相。下自三賢菩薩。作轉輪王。雖圓明已有此相。乃至等覺。猶經百劫修佛相好。應知皆自十善為因。百福莊嚴。方得成滿。言百福者。謂十善法。具起百思。如一不殺有五思。謂離殺思。勸導思。讚美思。隨喜思。迴向思。如是乃至不邪見亦爾。於一一相。引布自身。必須前起五十思。乃引一相。後起五十思以覆之。前後合為百思。名為百福。百福具足。方成一相。此名共因。如涅槃經師子吼品。如是三十二相。一一皆有別因。如彼經云。若有菩薩摩訶薩。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於父母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緣。得足下千輻輪相。若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歡喜。以是業緣。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足跟長。三身方直等。若修四攝法。攝取有情。得網縵指。如白鵝王。父母師長若病疾時。自手洗拭。捉持按摩。得手足柔軟。若持戒聞法。惠施無厭。得二相。一節踝 滿。二身毛上靡。若專心聽法。演說正教。得鹿王腨相。於諸有情。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藥。得身圓滿。如尼俱律陁樹。立手過膝。頂有肉髻。及無見頂。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見裸跣者施與衣服。得馬陰藏相。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善喜問荅。掃治行路。得皮膚細軟。身毛右旋。若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蕐橙明施人。得身金色。常光炤耀。若行施時。所珍之物。能捨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得七處滿。於布施之時。心不生疑。得柔軟聲。若如法求財以用布施。得缺骨平滿。師子上身。臂肘纖。遠離兩舌惡口恚心。得四十齒白齊密。於諸眾生修大慈悲。得二牙相。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與。得師子頰。隨諸所須之食。悉皆與之。得味中上味。自修十善。兼以化人。得廣長舌。不頌彼短。不謗正法。得梵音聲。見彼怨憎。生於喜心。得目紺色。不隱他德。稱揚其善。得白毫相。如斯一一各別修之。方能滿足三十二相。今以暜賢行願一因。即能感此三十二相也。

*三異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疏 異熟果。乘因感果故。

*四士用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疏 士用果。有善菩薩用故。

*五離繫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羣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疏 離繫果。八支聖道。滅煩惱故。

鈔 言一切煩惱者。謂根隨煩惱也。根本有六。一貪。二瞋。三無明。四慢。五疑。六不正見。開即為十。開不正見為五。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故開為十。即六通俱生。十分別起是惑之根本。故名根本煩惱。二隨煩惱有二十。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於中忿等十箇名小隨。無慚愧二名中隨。不信等八名為大隨。以隨根本惑勢力而起。故名隨煩惱也。亦通俱生分別。分別起者。行相粗淺。入見即除。俱生起者。行相微細。至果方盡。總舉諸惑。故云一切也。如師子王等者。師子獸中之王。一吼之時。眾獸潛伏。行願威神。亦復如是。由玆行願。正念現前。乃至成佛。永斷諸惡。故云如等。言八支聖道者。即八正道也。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

*二別朙淨土果(二)。一顯法功能。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疏 謂報盡捨命。一切不隨。唯此願王。引生淨土。同無常經。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食糧。

鈔 如俱舍論。通說臨終之時。有多般事。或惡業緣厚者。有斷末摩苦。然於身中有極少節。解便致死。是為末摩苦。地水火風。隨一增減。如利刀刃。觸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業斯不久。遂致命終。又復人間。復有多種死相。或中他毒藥。或風病失音。或鬼神所錄。或懷胎娩難。或大水漂溺。或野火所燒。或惡獸傷殘。或無辜誅戮。或雷電霹靂。或獸陣敗亡。或王法臨刑。或冤家鋒刃。諸般捨壽。難可具名。乃至諸天命將終位。亦先有五種小衰相現。一者衣服出非法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滯著身。四者本性囂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此五相現。定死不疑也。復有五種大衰相。一衣染塵垢。二華鬘萎萃。三兩腋汗出。四臰氣入身。五不樂本座。此五相現。必定應死。金光明經說人死之相云。兩眼白色變。舌黑鼻梁欹。耳豎項筋垂。下脣垂向下。又涅槃云。於醫人所不生恭敬心。於諸親友生荊棘心。此是死相。如寶積經說。最後捨壽之際。心極明了。一切善惡。皆悉現前。畏喜心生。即便往趣也。此即通說一切死相。今誦持人。即不為彼如是惡相之所逼迫也。二諸根散壞。三親屬捨離。四威勢退失。五一切不隨。文顯可知。此願不離。義分為三。一願王不離。二引導長時。三得生極樂。言極樂世界者。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或名安樂。亦名安養。即阿彌陁佛所依之國土。其國乃地瑩七珍。池通八德。風搖樹響。與天樂以齊鳴。水激清波。將法音而同韻。是以六方調御。金口稱揚。三世如來。致心護念。總斯多義。故
以為名也。

*二別朙勝果。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暜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蕐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暜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疏 到已下。朙利生正化。亦異熟果。乘此善因。淨土生故。

鈔 阿彌陁佛者。此云無量壽。由二義故。名阿彌陁。一光明無量故。二壽命無量故。故阿彌陁經云。彼佛何故號阿彌陁。彼佛光明。無量無邊。炤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陁。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陁。由昔因中大願。光明與壽。俱無量故。故以名焉。故大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炤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又云。若我成佛。壽量有限。下至億那由他百千及算數劫者。不取菩提。憐云。阿彌陁者。六十萬億那庾多恆河沙由旬是其身。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是其壽。目澄四海。毫暎五山。光明無有涯。眷屬不知數。足不行而十方徧。口不言而萬類聞。左侍觀音。右翼勢至。國有十善。土無三惡。一稱名字。滅殃罪八十億劫。一禮形像。獲相好八萬四千。舉手低頭。無非是益也。

疏 得授下。朙利生大用。亦士用果。

*三究竟成佛果。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灋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疏 亦離繫果。究竟離故。然前段中。初一現報果。今此成佛。即後報果。中間諸果。皆是生報。唯誦一行五果具足。三報昭彰。終至菩提。于何不習。 大科第二顯經勝德竟。

*三結勸受持。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疏 善男子下。結前勝德。上猶畧歎。今說無盡。是故汝等下。正朙勸持。通十法行。是諸人等下。重舉勝德。殷勤頌德。意在勸持。然此經一卷。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蕐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習。

鈔 經言皆得往生等者。自此詣彼。名之為往也。準十六觀經說。往生之人。總有九品。隨其品類。隨其行業。方得往生。言九品者。一上品上生。發三種心。謂菩提心等。又有三種。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具此一日乃至七日。壽尊與二菩薩。無數化佛。聲聞大眾。執金剛臺。至行者前。授手迎接。纔生彼國。即悟無生。須臾至十方界。名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謂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湥信因果。不謗大乘。壽尊與二菩薩。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一念生彼大寶蕐中。經宿即開。七日便得菩提不退。飛行十方。名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亦信不謗。但發大菩提心。臨終見佛。與二菩薩。持金蓮蕐。五百化佛。一時授手。一日一夜。蓮蕐乃開。至七日後。即得見佛。三七日後。遊歷十方。蒙佛授記。名上品下生。四中品上生。不造五逆。持五八戒。臨終見佛。讚歎出家。得離眾苦。便坐蕐臺。未舉頭頃。即生淨土。蓮蕐尋開。得阿羅漢果。名中品上生。五中品中生。受持八戒。若一晝夜。持沙彌戒。若具足戒。威儀無缺。臨終見佛。慰喻往生。七日蕐開。得預流果。六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遇人為說佛土功德。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雖不見佛。命終亦生。七日蕐開。亦得預流果。七下品上生。雖不謗經。如此愚人。多造惡業。無有慚愧。臨終聞讚大乘十二部經文。復稱佛號。化佛慰喻。即得往生。經七七日。蕐開見聖。聞甚湥法。八下品中生。毀犯眾戒。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慙愧。諸惡嚴身。臨命終時。獄火俱至。遇善知識。為說如來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聞已。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火變凉風。化佛迎接。一念往生。六劫蕐開發無上道意。九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受苦無窮。臨終苦逼。不遑念佛。但稱名號。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命終之後。見金蓮蕐。一念往生。滿十二劫蕐開。得聞諸法實相。除滅罪行。發無上道意。是即九品往生。各各須具多種功德。方得往生也。又如大藏中。有百餘本。或經或論。說修彼因。莫非勤積。方得生彼。今唯誦經一行。一剎那中。便得往生。蒙佛授記。甚為奇玅也。 大科第三結勸受持竟。已上長行三大科竟。

*二偈頌(二)。一標舉。

爾時暜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暜觀十方而說偈言。

鈔 言重宣者。重頌之意。總有其四。一為後來不聞。欲令得聞故。二為未悟之者。重聞令悟解故。三為長行文畧。以偈廣之。令易曉會故。四為結句受持。文於易故。有斯四意。故重頌之。

*二正頌(三)。一頌正示暜因(二)。一別頌前十門。文但有七。後三合故。文(八) 。一頌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徧禮盡無餘 暜賢行願威神力 暜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徧禮剎塵佛

疏 初二句頌所禮。次一句頌能禮。次句朙周徧。次句辨徧因。後三句別顯禮相。謂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禮。故晉經云。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

*二頌稱讚如來。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灋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暜出無盡玅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鈔 稱讚二偈中。前偈明所讚。唯湥信二字屬能讚因。後偈全顯能讚。於中前半偈明讚相。次一句明讚時。末後一句。正明稱讚。

*三頌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玅蕐鬘 伎樂塗香及傘葢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玅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暜賢行願力 暜徧供養諸如來

疏 此中唯說本行供養。不頌挍量法供養勝。豈得唯舉劣供養耶。朙知長行。校量本行。

鈔 供養中三偈。初二偈前三句。標所供具。後一句。正申供養。後偈中除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後一句。正申供養。餘皆能供因。

*四頌懺除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鈔 四懺悔偈中。初句標所懺業。次句明造業因。次句指造業具。末後句。正申懺悔。

*五頌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鈔 次隨喜偈中。前二句。餘四字。明所隨喜。後三字。明能隨喜。前中初句有情。次句二乘。後句大乘。就初句中。前四字。通標切。後三字。正顯有情。

*六頌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玅灋輪

鈔 次請轉法輪偈中。前二句標所勸請。次一句正明勸請。後一句明所請事。

*七頌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鈔 請佛住世偈中。初句標所請。次句正明勸請。下二句申勸請意。於中初句。明住所經時。下句。述所為事。

*八合頌後三。以後三行皆迴向故。八九但是迴向別義。八隨佛學。是向菩提。通於二利,九順眾生。是向眾生。一向利他。故此三門。不相捨離。文二。一合頌三門。二頌願生淨土。初中三。一總標迴向。二別頌三門。三結歸迴向。彌顯二門皆迴向也。今初。以該八九。故不依前次。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灋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疏 前三句牒前所迴善根也。八九二門屬迴向。故但牒前七。後一句正朙迴向也。畧舉二處。實際離相。徧該於二。在無盡中。

*二別頌三門。即分為三。雖同迴向。長行既開。故畧標別義。文(三)。一頌隨如來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暜賢圓滿行 供養過厺諸如來 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 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暜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鈔 頌隨佛學中。初句標示。次四句正明隨學。次一句示隨學所因。次一句結成隨學。後一句隨學意。言天人師者。天者。名晝。天上晝長夜短。是故名天。又天者。名無愁惱。常受快樂。是故名天。又天者。名為燈明。能破黑暗而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惡業黑暗。得於善業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為天。又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曰為天。以是義故。名為天也。人者。名曰能多思慮。又人者。 身口柔軟。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經云。善男子。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然經中說為天人師。何以故。善男子。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陁洹果。斯陁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故號佛為天人師也。

*二頌恆順眾生。

所有十方一切剎 廣大清淨玅莊嚴 眾會圍遶諸如來 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湥正灋利 滅除煩惱盡無餘

疏 以順眾生。即順諸佛。故先舉諸佛。又佛坐樹下。為化眾生。故晉譯云。如來坐道場。菩薩眾充滿。令十方眾生。滅除諸煩惱。朙知不相違。

鈔 外難云。本明順生。何先舉佛。故疏釋云。以順眾生。即順諸佛等。

*三頌前迴向。前畧今廣。此下大願。亦是伽陀。迴向與願。大同小異。異者。謂迴向要有所迴善根。發願無善。亦可要誓。言大同者。十迴向位。大願為體。總願別願。皆迴向故。今此即是迴向大願。

鈔 三頌前迴向者。即我為菩提修行時下三十偈。於中三。一會通長行。二會通初地。三解釋本文。今初。疏亦是伽陀者。梵云祇夜。此云重頌。謂頌長行也。如前偈等。梵云伽陀。此云諷誦。謂孤起諷讚。非頌前文。然此十願。若以頌前迴向。則是祇夜。若以長行文中無別十大願之文。即是伽陁。故云亦也。亦者非全一向疏總願別願者。如願成就佛菩提。為總願也。於中自利利他不同。為別願也。是迴向大願者。十迴向。既是大願之迴向。故知大願。是迴向之大願。

*文有十願。全同初地。但次不同。彼中次者。一供養願。二受持願。三轉法輪願。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今次如經。文(二)。一別發大願(十)。一受持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灋

疏 亦名護法願。故十地經云。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今文初句攝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護佛教。修行戒行。為護行故。破穿之義。已見上文玅住章中。

鈔 第一我為下二偈。明受持願。即彼第二願也。疏故十地云。至一切諸佛法者。此四句全寫彼行相之文也。彼釋云。(但言釋云。即彼疏引論釋也。下皆準此。)四句皆通二利。然若約能受持等說。受謂領受。攝謂攝屬。護謂防護。持謂住持。故勝鬘經云。攝受正法。護持正法。若約所受持等。即一教。二果。三行。四理。三云護教。判為行法者。論云。謂修行教法。於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能受等。文雖互舉。義實皆通。言常得出家修淨戒者。家謂家宅。以拘繫為義。離煩惱縛。名曰出家。又在家迫窄。猶如牢獄。出家寬曠。猶如虛空。又智度論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在家雖有五欲樂。不如出家功德湥。又如心地觀經。佛為智光長者。說出家在家二種勝劣。佛言。出家菩薩。勝於在家無量無邊。不可為比。何以故。出家菩薩。以正慧力。微細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積聚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不知滿足。又云。在家之人。心恆起妄想。執著外境。不能了真。無明昏醉。顛倒觸境。亦常不住。惡覺易起。善心難生。由妄想緣。起諸煩惱。因眾煩惱。造善惡業。依善惡業。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不斷。出家菩薩。能如是觀。厭離世間。名真出家。偈云。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閒曠若虛空。自在無為離繫著等。又云。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受戒。二百萬劫。不墮惡道。以是因緣。故願常得也。疏破穿之義至玅住章中者。即善財第四善友玅住比丘。大經則名善住也。此善友寄第三修行住也。此章中說二十種戒。彼疏將配迥向品二十梵行。於中第十二名不缺漏戒。配第二不缺梵行。又第二十無垢戒。配第一不破梵行。彼釋云。若破四重十重。猶如破器。無所復用。最粗重故。今經云。無垢。即無垢戒。又云。無破。即不破梵行。無穿漏。即不缺漏戒。雖加穿字無缺字。而穿與缺。義亦不殊。故指彼釋。此意亦同涅槃經愛見羅剎乞浮囊之喻也。

疏 後偈願受一切佛法輪。即是如來以一切音而說諸法。令能徧受持故。上經云。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二修行二利願。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玅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蕐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疏 於中一切玅行皆成就者。此是總句。謂廣大無量。世出世間種種行故。亦行方便。

鈔 此是總句者。文云一切。故是總也。以隨義便。故不依次釋之。下多倣此。疏謂廣大無量至種種行。故者。彼經云。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論釋云。廣大無量是世間行。意明俗智之行。廣從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無量者。八地。已上。不壞不雜。是出世間行。不雜世間有漏法故。不壞者。冥同真性故。疏亦行方便者。彼經行中有四位。行相。行體。行業。行方便。行方便中。以六相圓融。令一行具一切行為方便。經云。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壤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今云一切玅行皆成就者。文含彼意。故指云行方便也。餘三此配之。在疏可見。

疏 餘句為別。初句行體。即十波羅蜜。除蔽清淨。

鈔 初句行體者。前云廣大無量者。世出世間等。正辨此十波羅蜜之相。故此云體也。

疏 第三句是行業。以十度行。淨十種蔽。助真如觀。淨十種障故。

鈔 十度行可知。十種蔽者。謂一慳貪。二毀禁。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亂。六愚癡。七耽滯。八退屈。九怯劣。十昧事。此十隱蔽玅行。故以十度。如次除之。疏助真如觀者。智觀真如為正道。十波羅密為助道也。故云助觀。以淨十障。十障十如義。在玄談鈔中明也。

疏 後偈行相。於諸惑業得解脫者。即出世間行。及魔境界。世間道中得解脫者。即世間行。猶如蓮蕐及日月喻。雙喻二行。處於世界。猶如虛空。亦如蓮蕐。不著水故。身心清淨。超彼岸故。

鈔 地經行相之文。即前所引廣大無量。世出世間等也。今此一偈。前半法。後半喻。法中上句即出世間行。下句即世間行。解脫之言。意兼上句出世解脫。出世解脫。即全超世間。世間解脫。即處之不染。下半偈喻雙喻二行也。亦可日月喻出世解脫。不住空故。蓮蕐喻世間解脫。在水中故。

疏 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長行。第二句是所增長心。由依此義。此行亦名心增長行。故十地云。令其受行。心得增長。

鈔 取地經地論文勢。故以諸行增長菩提心。若直據此文。亦可由提心而增長諸行。即心是能增長。行是所增長。故離世間品云。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行諸善根者。是為魔業。又標在二千之行最初。况此次云。出魔境等。義亦相扶。彼文。此一段文。請以疏中引地經及此經偈。相對詳之。

*三成熟眾生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羣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 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恒修暜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疏 第五句為總。餘句為別。初句離苦。因果皆離。次句得樂。乃至涅槃。第三豎長。第四橫徧。後三句。總結長時所成因果。即十地經。令其安住一切智智道。

鈔 地經先舉所化四生九類眾生。後明所為云。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斷一切世間惡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文勢全似金剛經也。斷世間趣即上句。令入佛法。即此下句也。

*四不離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同集食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暜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疏 謂願於一切生處。恆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

鈔 於一切生處恆不離佛及諸菩薩等者。如智度論三十二云。如以少湯投冰池上雖消少處。返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小利益返更墮落。以是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無異。若不為佛所引導。即無所趣。菩薩見佛。得種種利。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解脫等。又大品云。菩薩漸近薩婆若。漸得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是故不生貪瞋癡慢。乃至邪見心故。終不生母胎腹中。常得化生。從一佛國。至於佛國。成就眾生。乃至菩提。不離見佛等。亦名心行願者。以同心志。在於一乘故。即為心行願也。 疏 初句為總。同志一乘故。餘句為別。於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業同者。平等一緣故。身業同者。同得如意神通故。語業同者。同說一味法故。上即三輪同。一切行願同者。若福若智。萬行皆同。後一偈勝進同。以更成益。復顯示故。

鈔 後一偈勝進者。前云同行。故名自分。此云益我。故名勝進也。

*五供養願。願供勝田故。

願常面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猒 願持諸佛微玅灋 灮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暜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疏 第三句為總。興廣大供故。大有六種。一心大。無疲厭故。二供具大。財法正行。皆具足故。財供攝在總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初二句。四攝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暜賢道。是勝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淨二字。如空清淨。為無常愛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時大。即第八句。

鈔 大有六種者。彼經行相及德能中。各有三義。通成六大。顯初供養大願之義。行相中三大者。經云。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勝解。以一切供養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一心大。二供具大。三福田大。然俱舍偈云。由財田主異。故施果差別。今財田主三。一切皆勝。果即不差別也。審詳德能中三大者。經云。廣大徧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攝功德大。二因大。無常愛果無量因故。三時大。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以如上六大。一一對今疏文。六義即顯也。如虛空清淨。為無常愛果及常果之因故者。即十地經六決定中第四因善決定也。經云。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論云。是因善決定。此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得涅槃道故。故經云。盡未來際。上皆論文。彼疏釋云。今明此智有其二能。一寂而常用。故為無常果因。用雖虧盈。智無起滅。如所依空。非無常故。經明此智究竟如虛空。二用而常寂。故為常果因。雖涅槃永寂。而智體不無。若不爾。將何窮未來際。若會三身者。即用為化身。寂為法身。智為報身。非無常矣。不同法相宗。報身是有為無漏。論云。無常愛果者。用適機故。此上皆十地地體中經文疏文也。彼常果因。在時大中已辨也。

*六利益願。

我於一切諸有中 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 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 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 我見恒演菩提行

疏 願於一切時。恆作利益眾生事業。無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願。前偈修福智等為不空因。獲無盡藏是不空果。謂蹔見身。則必定佛法。蹔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名功德藏。

鈔 一切眾生有二種苦。一種種諸苦。謂逼迫等。若身若心。藥王治之。出現品云。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齅者。鼻得清淨。若有嘗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土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常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眛清淨。若有眾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以究竟入於涅槃也。二貧窮苦。世財法財。如意治之。言得如意寶身者。此即出現品。明十身相中。第十相。名如如意寶身。故彼經云。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寶王。名一切世間莊嚴藏。具足成就百萬功德。隨所住處。令諸眾生灾患消除。所願滿足。然此如意摩尼寶王。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如來身如意寶王。亦復如是。名為能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若有見身。聞名。讚德。悉令永離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時等心。欲見如來。悉令得見。所願皆滿。佛子。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若有眾生。因具佛身。便種善根。乃至成熟。為成熟故。乃至得見如來身耳。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即兼前如大藥王樹身。竝喻佛身。以塵沙功德積集成故。名功德藏。

疏 後偈利益時處。謂徧於時處。求能益法。利眾生故。十地經云。願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令見諸佛。演菩提行。即乘教誡輪。修菩薩行故。

*七轉法輪願。

暜盡十方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 我徧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 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 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玅灋輪 我湥智力暜能入

疏 亦名攝法上首願。謂轉佛法輪。願皆攝取而轉授故。文中初偈轉法輪處。若據有修行之言者。合屬前段為修行處。前已有處。此中晉譯。及興善本皆無修行。故屬此段。

鈔 此段通伏難也。難云。此偈雖標剎海。而結云我徧修行。應屬前段。云何判屬法輪願中。通釋如疏也。

疏 次一偈能轉圓音。次二句轉法輪時。第十一一句。所轉法輪。末後一句。能攝方便。

*八淨土願。

我能湥入於未來 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 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脫及威力

疏 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諸眾生。

鈔 通論淨土。有其三種。一常寂光土。二常受用土。三常變化土。言常寂光土者。亦名法性土。即法身佛所依土也。暜賢觀經云。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其佛住處。號常寂光。謂法界真理不生不滅。故名常。無相無為。故名寂。性離垢染。體常明炤。故名光。依止義邊。名之為土。故名常寂光土問。法身如來徧一處。何有所依土耶。荅唯識論云。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但約義強分。以法界理有二種義。一者覺炤義。即名為佛。二者與塵沙萬德為依止義。即名為土。屬佛之處。相義名身。謂實相之相也。屬法之處。性義名土。即自性身。假分身土也。二常受用土者。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言自受用者。謂大圓鏡智。淨識所現。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名自受用土。問。何以鏡智現此土耶。荅。以因中有漏第八識。能變山河大地器世間等。佛位無漏。轉成大圓鏡智。還能變起自受用土。與自受用佛為依止。故云鏡智所現也。言他受用土者。由平等性智為他所變。或小或大。展轉精嚴。他受用身。依止而住。言變化土者。由成事智。大悲願力。為未登地菩薩。二乘異生所變。或淨或穢。大小不同。三類化身。依之而住。問。何故化土有淨穢耶。荅。此有二說。一由佛本願。二由生感變。由佛願者。如阿彌陁佛往昔曾為轉輪聖王。名無諍念。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取淨土。利樂有情。今既果滿。亦現淨土。釋迦牟尼如來。時為大臣。名曰寶海。願攝穢土。成熟有情。故今果中。亦處穢土。言由生感變者。由生心淨。感變淨土。故淨名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等。由生心濁。故感變穢土。如釋迦本願。十方佛土。所不容受惡業眾生。悉生我國。又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即其義也。餘義極多。緣疏文窄。不敢繁敘也。言清淨自土者。即自受用土。如淨名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等也。安立下。即他受用土。如淨名云。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等也。

疏 畧無淨土之言。以影在後段故。而具淨土七種淨義。

鈔 七種淨義者。論判彼淨土願中為七種淨。今疏全依。但次第少差耳。亦不須會之。

疏 初偈即同體淨。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

鈔 同體淨至即入者。彼經云。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彼釋全是此疏文也。既同法性。性則融之。故使一多相即相入。相即者。約體以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則諸法相即自在門也。相入者。約用以明。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則一多相容不同門也。疏即入二字以攝十玄門之二門也。言十玄門者。準清凉國師四十二策問中。具以法喻明之。問云。竊聞蕐嚴湥義。謂之十玄。請列其名。畧申其義。荅云。十表無盡。一一造玄。隨舉一法。即具斯十。謂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如大海一滴。含百川味。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若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如片月澄空。晦明相竝。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璢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陁羅網境界門。若兩鏡互炤。傳耀相寫。遞出無窮。八託事顯法生解門。如立象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翔飛百年。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如北辰所居。眾星同拱。十無前後。舉一全收。斯為蕐嚴不共玄旨。餘義如大疏明。與金師子章具列也。

疏 今文雖辨念劫圓融。意取時中圓融之剎。二有半偈。朙自在淨。如摩尼珠。美惡斯現。自在圓通。是故文云。於一念見。舉其佛者。顯是佛土。

鈔 自在淨者。彼經云。無量佛土。暜皆清淨。彼釋全同此疏。但加淨穢圓通。故云暜皆。疏舉其佛者。人師子即佛也。佛是人中之師子故。

疏 三有一句。亦常入佛境界中者。即是因淨。因有二種。一者生因。謂六度等。如淨名說。

鈔 謂六度等如淨名說者。即佛國品。初標云。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乃至云。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一也。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二也。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三也。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四也。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五也。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六也。

疏 二者依因。此復有二。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二後智通慧為土所依。此二皆是諸佛境界。

鈔 境智淨識為土所依者。總論佛智。有其四種。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玅觀察智。四成所作智。問。何名大圓鏡智。荅。從喻為名。謂此智。性淨圓明。能鑒炤萬物。故名大圓鏡智。即一切有情。心行差別。品類各異。及菩薩影像。三世諸佛之影像。乃至五趣影像。若事若理。及有為無為。萬德無不朗鑒悉於中現。故名大圓鏡智。即猶如大圓鏡。能炤萬物也。故唯識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通持業。及分取他名有財二釋也。言平等性智者。平謂均平。等即齊等。謂緣一切境時。自他平等。以第七識在因位時。執我執法。有高有下。起不平等。今成無漏。二執已除。自他平等。即約境得名也。故唯識論云。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也。言玅觀察智者。謂神用無方。稱之為玅。具緣諸法自相共相等名。為觀察決斷無礙。名之為智。謂此心品。現通朗鑒。說法利樂。故名玅觀察智。即從用得名也。故唯識論云。玅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網。令諸有情。皆獲利樂也。言成所作智者。亦名成事智。謂能成辦所作利樂有情之事。名成所作智。即從境及用得名也。故唯識論云。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暜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也。此之四智。唯佛具有。轉八識而成。即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玅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問。既有八識。如何轉成四智等。荅。理實合轉成八智。以前五名同。故但立四。開亦無失。皆是決斷為義。總取別境慧。及同時意。二十一法為體也。問。八識是心王。慧是心所。如何轉心王。卻為心所耶。荅。言轉者。但轉心所中慧成智。非轉識體也。謂因中識強智劣。但言八識。即攝諸心所。皆在其中。若至果中。即智強識劣。但言四智。即總攝八識。皆在其中也。即各轉自識相應之慧也。問。若因中前七識有相應慧。至果可言轉。第八既因中無。至果如何轉。荅。第八因中雖無有漏慧相應。至果。即從無漏鏡智種子中生現行。亦無過失也。因疏中云。鏡智淨識為土所依。鏡智。即四智中大圓鏡智。因玆畧釋四智也。此疏中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者。唯識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障染。純淨圓明。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言後智通慧等者。後智即後得智也。簡非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唯內證故。若現身現土。皆是後得智也。然此通說三土所依。雖身土種子在第八識中。而現身現土。要假諸智為能擊發。自受用土。鏡智後得。他受用土。平等後得。變化土者。即成所作。此唯後得。各由後智。擊發鏡智淨識內種子。發生現行故也。言通慧者。即神通智慧也。依此通慧。現身現土。故以此為身土所依。

疏 又境界者。即是相淨。謂七珍等。第八一句。攝於三淨。謂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淨。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是相淨。畧在境界。廣則影在後承事中。二示現果。臨機示現。故云如幻。五解脫威力。即受用淨。謂受用淨土離過成德。如用香飯。得三昧等。

鈔 如用香飯得三昧等者。淨名經香積品。佛語阿難。從眾香國取食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維摩詰。香氣久如。維摩詰言。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乃至得無生忍。一生補處等。釋曰。入正位得無生忍等。即三昧也。

疏 今解脫煩惱。即是離過。道力之能。即是成德。故十地經云。成就清淨道。六梵本此句。無及威力三字。有眷屬二字。即住處眾生淨。人寶為嚴故。

鈔 無及威力三字。有眷屬二字者。此句應云。如幻解脫眷屬力。故判為住處眾生淨也。

疏 七者相淨。已如前說。

鈔 相淨已如前說者。即第三因淨句中。指境界二字為相淨也。

*九承事願。

於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 我皆湥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 成道轉灋悟羣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詣而親近

疏 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恆時敬事。聽受法故。第八句為總。餘皆是別。初一偈即承事處。初二句通是真實義相。互相涉入。如帝網故。

鈔 真實義相者。彼經有三種相。一一切相。二真實義相。三無量相。今即第二也。彼經云。如帝網差別。釋云。土土同體。不守自性。互相涉入。故名真實。

疏 就中三世莊嚴剎。即一切相。淨土體相有差別故。

鈔 就中至差別故者。就上兩句中。取不守自性為一切相淨也。彼經云。廣大無量。粗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彼釋後三句云。入者。攝他入已。去則徧於他中。行則往來不住。

疏 第三句。即無量相。謂前二項徧十方故。

鈔 第三句即無量相者。彼經云。十方無量種種不同。彼引菩薩藏經云。虛空中世界重數。多於大千所有微塵。但由業力。不相障礙。一處重重尚爾。况復橫周。

疏 其第四句。辨能知見。故地經云。智皆朙了。現前知見。朙為智知。非識境故。

鈔 辨能知見者。以彼科為兩段。一所知。即前三種相。二能知。即此所引兩句是也。彼釋云。真實義相。但可智知。餘一切相。可現眼見。

疏 梵本云。我甚湥入莊嚴剎。湥入有二。一智湥入。二身湥入。入彼莊嚴剎中。承事如來。非嚴淨彼。若去而字。下加剎字。理無違矣。

鈔 若去而字。下加剎字者。此句應云。我皆湥入嚴淨剎也。

疏 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六七二句。即承事時。八相故。地經中。但列土相。殊闕此經。

*十成正覺願。

速疾周徧神通力 暜門徧入大乘力 智行暜修功德力 威神暜覆大慈力 徧淨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暜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暜賢諸行力

疏 願與一切眾生。同時皆得無上菩提。恆作佛事故。文有十二力。前九朙業用。後三結因成果。前中九句。有其七業。前之六句。力字居中。

鈔 有七業者。以彼經有兩段。一成菩提體。即自分已圓。經云。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作業。即運他不息。文有七業。今疏全依彼。但不次耳。故云有其七業也。次第不同。亦不須會。力字居中者。以隨義便。且回經文釋之。令顯。如初應云。神通力速疾周徧。意云。由神力。故得速徧。力字在中。義則易見。下五句準知。

疏 初一句即自在業。以神通力暜周徧故。二一句示正覺業。不離一毛端處。而於一切處八相成道。故名暜門。

鈔 八相成道者。彼經云。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悉皆示現初生。出家。往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一切諸佛示化門中。多現八相。但名目前後稍別。義意大同。一升天相。二降母胎。三初生。四出家。五破魔。六成正覺。七轉法輪。八入涅槃相。此是大莊嚴經中說也。

疏 合云。以大乘力徧暜門。謂大乘稱理。互相即入而暜徧故。三次三句。即說實諦業。謂說實諦。令物悟故。文中通舉說德及益。謂一以智行力。內滿功德。二以大慈力。暜覆而說。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滿。以大慈力覆一切。後句以福德力徧清淨。即是自他離障。亦說之益。

鈔 說實諦業。至亦說之益者。以彼經此一業中。文有兩段。一明能說。經云。得佛境界大智慧力。念念隨眾生心。示現成佛。二明說益。經云。令得寂滅故。此云。通舉說德及益。意配彼文全僃也。

疏 四以第六句。即證教化業。說自所證。以化物故。謂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無所依。梵本云。以智慧力無所依。

鈔 證教化業至無所依者。彼經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釋云。以一極無二之菩提。契無差別之性淨涅槃。則不復更滅。說此令物生信。名教化業也。今云智慧力。即彼一三菩提。云無著無依。即彼涅槃相。

疏 五一句。種種說法業。具足定慧方便等故。

鈔 種種說法業者。彼經云。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即定慧方便也。

疏 六一句。不斷佛種業。積集菩提佛種豈斷。

鈔 不斷佛種業者。彼經云。示入涅槃而不斷菩薩行。

疏 七一句。法輪復住業。依大智慧能淨一切諸善根故。

鈔 法輪復住業者。彼經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釋曰。唯一事實。即是佛智。能生萬物。故名為地。而智慧門。隨機萬差。名安立一切。前即涅槃能建大事。此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對實施權。故名復住。

疏 後三句。結因成果。由內伏煩惱。外降諸魔。暜賢行圓。故成菩提。亦可後三復為三業。以成圓十。八摧滅煩惱業。九降伏魔冤業。十暜圓勝因業。 已上別說十願竟。

*二總結大願(二)。一總結十願。

暜能嚴淨諸剎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灋海 能甚湥入智慧海 暜能清淨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暜賢行悟菩提

疏 前之八海。結前九願。謂一淨土願。二成熟眾生願。三轉法輪願。四受持願。五修行二利願。六利益願。由願圓故。七有二願。親近二字。即承事願。供養二字。即供養願。諸佛海言。通上二願。八即不離願。同志行故。長時無倦。

鈔 不離至無倦者。若離同見同志法緣眷屬。修行即厭倦也。

疏 後之一偈。成正覺願。以三世因圓。正覺果滿故。

*二結歸二聖。反攝所餘。歸二聖者。謂暜賢文殊。彰行所屬。亦即釋成暜賢行名。法門主故。言攝所餘者。謂餘不說一切大願。是故文云。一切願海。即同地經。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大願。文二。一偏同暜賢。所以同者。暜賢。行故。稱法界故。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暜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暜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疏 言長子者。最尊勝故。出現品亦云。誰是如來法長子故。若表法界者。既表法界。先萬物生。無過此故。如有偈云。暜賢真身徧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既無有始。即是長義。不捨因行。故為佛子。

鈔 既表法界至故為佛子者。三聖觀中。先明二聖。三重表法。初重暜賢表所信法界。即能生如來藏。此是緣起法界。非直指一真法界也。以真法界但是根本。於真界中。就能起諸法義邊為暜賢。能炤法界義邊為文殊。其所信法界。帶能所故。亦屬緣起。第二重理智契合者。即會緣釋。歸一真法界也。故諸法相生。千差萬別。莫不皆在能生暜賢之後。故知能生之主。最初全以真界為體。以合體故。生即無生。由是下偈云。徧法界。為世間主。無始無終等。此偈即金剛瑜伽頂經偈也。所徧。即一真法界也。能徧即暜賢也。世間。即一切緣起諸法也。主。即最初能生也。無始終者。全同真界也。

疏 但云同等。非但無量阿僧祇願。如法界量。無盡願行。皆悉願同。

*二雙同二聖。文殊表解。解發願故。暜賢表行。解起。行故。故願與行。分屬二聖。理實皆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願相扶。所以雙同。

鈔 故願與行分屬二聖者。此意以解為願而對行也。餘表法等。義兼前段。暜賢等義。廣如歸敬請加中具明。

我為徧淨暜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 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 暜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結歸迴向。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暜賢殊勝行

疏 上來諸願。皆屬迴向。彌顯三段。皆屬迴向。

*二頌願生淨土。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蕐生 親覩如來無量灮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徧十方暜利一切眾生界

疏 全同長行。顯經勝德。轉生之益。此令起願。彼約說益。為意不同。不生蕐藏。而生極樂。畧有四意。一有緣故。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蕐藏故。四即本師故。

鈔 畧有四意者。一彌陁願重。偏接娑婆界人。二但聞十方皆玅。此彼融通。初心忙忙。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三極樂去此。但有十萬億佛土。蕐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如大疏說。蕐藏世界。底布風輪。須彌塵數。暜光摩尼海中出大蓮蕐。名種種光明蕊香幢。不言其數。安測其量。蕐藏剎海。處在蓮臺。臺面純以金剛為座。四周輪圍。金剛雜寶。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列在其中。如天帝網。安布而住 。一一香水海。各以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一海一種。種所持剎。各有不可說佛剎塵數自下而上。列二十重。一一相去。各有佛剎塵數之剎。一一種剎各有剎繞。如經所引重數。繞數漸增。準其一一剎。各有十剎微塵之剎而為圍繞。各攝眷屬。橫豎交絡。一一相當。遞相連接。成世界網。故知阿彌陁佛國。不離蕐藏界中也。四即此第三十九偈。讚品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乃至賢首如來。阿閦釋迦等。彼竝判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

*二總頌十門。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疏 總結無盡也。亦別屬十願十無盡句。

鈔 亦別屬十願十無盡句者。具如禮敬諸佛門中所引。今將此偈。正則總結十門。亦兼同十無盡句。以結迴向一門中之十願也。以偈文加世界之言。不全依長行。長行但有虛空眾生及業等四故。此總別皆取也。

*二頌顯經勝德(二)。一頌挍量聞經益。

十方所有無邊剎 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 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 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 獲勝功德過於彼

*二通頌顯眾行益。長行有三。一通朙五果。二別朙淨土果。三究竟成佛果。其生淨土。在前願中。但頌初後。文(二)。一通頌五果。

即常遠離惡知識 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灮 具此暜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 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 如彼暜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 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暜賢大願王 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疏 初偈增上果。次偈等流果。次偈離繫果。次半偈異熟果。後半偈士用果。

鈔 惡知識者。如涅槃經德王品云。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恐怖。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臰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等殺。不至三惡趣。為惡友殺。必至三惡趣。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也。言無量光者。即阿彌陁佛名也。言無量者。超諸數量。謂一一光。各有眷屬。一一眷屬有若干色不可數量也。十六觀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炤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阿彌陁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炤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陁。此皆由彼國中大願之所致也。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炤億那由他百千及算數佛剎者。不取菩提。而諸佛行化。莫先光明。可以反愚成智。拔苦與樂。不言而化。是故願求也。是故彼佛。復有異名謂無邊光等。即十二光也。十二光者。無量。無邊。無礙。無對。焰王。清淨。歡喜。智慧。難思。不斷。無稱。超日月等。二明等。流果者。此人善得勝壽命者。謂隨前業力所感異熟。一期壽限。有短有長。謂之壽命。此壽命者。若小乘有宗解云。謂壽煗識三和合。三中壽煗體是假。命根異色心外。別有實體性。若大乘宗。取第八識種子上建立命根。不取現行。謂種子是本能生現行。復能持彼。約斯勝義。偏取種子。此中意說。依暜賢行願修行者。各隨前業住壽短長。盡一報之身。修習勝行。不虛度時。名勝壽命。則反顯縱恣不善三業之者。靡惡不為。不任調伏。設住世間。報命經劫。轉使惡因彌廣。苦果無窮。善滅惡增。非勝壽命。故法句經云。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人壽百歲。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拙禦身心。不如一日。巧便運致。人壽百歲。常懷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 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釋曰。百年縱恣。過罪逾湥。一日修持。便獲大益。所以不如也。

*二頌究竟果。

速詣菩提大樹王 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灋輪 暜利一切諸含識

鈔 後究竟果者。速詣菩提大樹王等者。謂諸佛示化。臨成正覺時。皆坐菩提樹也。

*三頌結勸受持。

若人於此暜賢願 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 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暜賢願 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 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暜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暜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灮佛剎

疏 初二句結前諸行。次六句重顯勝益。後一偈結成迴向。

*二結說讚善。

爾時暜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暜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疏 如來讚善。乃是義生。此會入定。未有佛說。古德共立。令眾頓證。

鈔 此會入定未有佛說者。會初世尊入師子頻申三眛。便令逝多林。忽然廣博。現種種莊嚴之事。暜賢開發。文殊讚述。大眾頓證。後文殊出至福城東。教示善財。展轉求道。乃至品末。佛無自說之處。故此云如來讚言者。乃是義生也。

*三流通分二。一指所說法。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灋門時。

疏 向暜賢說。已是結義。今云佛說。亦是義生。意欲總該。亦有二意。一此之一會。佛為會主。雖諸善友。以總該別。亦屬佛說。二徧該九會。以皆不起菩提樹王。徧一切處。一時頓說。

鈔 此之一會至亦屬佛說者。謂初會來。皆菩薩為主。欲有所表。謂初會暜賢為主。初會是九會之總。表佛依正二果。體是法界。暜賢主法界故。二文殊為主。主十信故。足下放光。三法慧為主。十住是解位。足指放光。四功德林為主。十行森聳為林。故足趺放光。五金剛幢為主。迴向高出故。兩膝放光。六金剛藏為主。入地能生無盡之功德故。睂間放光。七暜賢為主。位滿還同法界故。於一會中。隨品別有所表。故有餘菩薩等說者也。八暜慧暜賢等為主。託法進修。慧能引行故。暜賢主行故。九至此會初。方是佛自為主。表證入因果。若不冥合佛心。無由證入。故此云佛為會主也。則諸善友。皆佛十身中餘類身故以總該別縱前八會說主。亦佛十身中菩薩身也。故一一會初。皆先標佛。淺識不曉此意。云蕐嚴多分非佛親說。未為極玅者。渾是街巷之談也。疏二徧該九會至一時頓說者。謂不起菩提樹。而升忉利天等三天也。皆不起而升之。今更以喻顯。譬如朗月。流影徧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謂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疏 向見暜賢在菩提場。攝末歸本。以本該末。竝為佛說。

鈔 向見暜賢至佛說者。然第一會初。是菩提場證道。佛既不離菩提樹而在逝多林。文殊從佛會而出。乃至福城東。開發善財。是從本起末。善財求友。展轉南行。竝是末也。從寄登地已後。多不指方。最後見暜賢時。在菩提場內。是攝末歸本也。故云以本該末。並為佛說也。

*二時眾受持(二)。一列能持眾(三)。一菩薩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暜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暜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疏 文有四類。前之二類。多在此會。第三暜賢。義通常隨。則徧該九會。第四種種世界暜來集會。亦通二義。一是前來遠集新眾。二通九會。集有遠近。而梵本無文。

鈔 言比丘者。新云苾蒭。唐言具淨。西天有苾蒭草。有其五德。以况佛弟子有其五種德也。一體性柔軟。如比丘調伏三業。制伏煩惱。不起卒暴。柔和善語。不觸於人。二引蔓傍布。此况比丘須傳佛教。勸化一切。互相接引。展轉相化。如一燈然百千燈。三香氣遠騰。覺香氣者。悅樂身心。此况比丘。戒香芬馥。眾人聞者。皆生歡喜。發其道意。四觸身安樂。有患者。此草拂著。皆悉平復。以况比丘自斷煩惱。以求無上菩提。外則教化眾生。皆令斷惡。滅煩惱惑。安住善品。五不背日光。猶如葵藿。常隨向日。此况比丘。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向如來。不曾外緣邪見。是為五德也。復有五義。一曰怖魔。初出家時。魔宮震動。此約淨心出家者說。二曰乞士。謂上從諸佛乞法以資慧命。下從檀越乞衣食以濟色身。求無上菩提。三曰淨持戒。佛地論。及婆沙論說。具足六義。名淨持戒。一具住淨尸羅。二能自防非。別解脫戒。三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四所行具足。離五處不應行。即處女。寡女。沽酒。屠兒。惡黨等。五於微細罪。生廣大怖。故世尊言。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慎之玅矣。六受學處。須依勝師。不現邪見。如是六義。名淨持戒也。四曰淨命。離四邪命及五邪命。四邪命者。一下口。食謂種植樹木。耕田墾土。二仰口食。謂觀瞻星象。以求衣食。三方口食。謂四方通耗等。及媒嫁事。四維口食。謂呪術推算。祿命決疑。用怖於人。以求衣食。五邪命者。一為利養故。詐現希奇。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古相吉凶。為說令怖。以求衣食。四為利養故。稱得供養。激動人心。五為利養故。廣置徒弟。高聲現威。令人怕怖。恐動求財也。若能離得四邪五邪。所獲資身。名為淨命食。得名比丘也。五曰破惡。謂能降四魔也。

*二聲聞眾。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疏 唯局此會。

*三雜類眾。

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鈔 言天龍等者。總舉八部眾也。一天者。有四。一名天。如世國王。名為天子。緣有福諸天。減一分福與今天子。二生天名天。下從四天王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中有情。三淨天。但於人中得聖果者。名為淨天。有自在義故。四生淨天。謂二十八天中諸聖人是也。今言天者。四中多取第二生天也。二龍。有四種。一天龍。持天宮殿。不教墮落者。二人龍。人間興雲致雨者。三地龍。能持山河大地。四王龍。守護王之庫藏等者。復有四種。一者虬龍。虬龍有角一。一者鷹龍。鷹龍有翼。三者驪龍。驪龍有珠。四者蛟龍。蛟龍有鱗。又龍離五般障難方能降雨。一火大增盛。二風吹雲散。三阿修羅收雲入海。四風伯雨師。放逸懈怠。五者眾生造諸惡業。龍天瞋責。雨亦不下。五中隨有一障。雨即不下也。三夜叉者。新云藥叉。此云輕捷鬼。唐三藏翻為暴惡神。亦名勇徤神。雌者名可畏。攝地行。食啖生類。雄者名藥叉。有翅而能飛空。唯喫孩兒。居下天。守天城門也。四乾闥婆者。正云徤闥嚩。此云尋香行。亦云食香神。謂食氣作樂求乞。天帝須樂。體有異相便往奏之。西天呼一類音聲人。名徤闥嚩。謂不作生計。尋食香氣。作樂求之。五阿修羅者。古翻不飲酒神。謂海水鹹苦。釀酒不成。因玆不得喫。名不飲酒神。新云阿素落。此云非天。謂無天實德。故云非天也。六迦樓羅。此云金翅鳥。正云羯路茶。此云玅翅鳥。身有四色。黃金色。白銀色。璢璃色。頗胝迦色。以有四般寶色。翅羽嚴麗。故名玅翅鳥。此具四生。如前已辨也。七緊那羅者。正云緊捺洛。此云歌神。有其四類。法蕐經中呼為清歌雅樂眾。此樂神體是畜生。形狀似人。面貌端正。頭上有一角。人見生疑 。不委是人是畜。亦名疑人也。八摩睺羅伽。正云莫呼洛迦。此云大腹。莫呼云大。洛迦云腹。即莾蛇蝦(虫+麻)之類也。此之八類。於一一類中。各有無量。總在會中。問。此等何緣。得至佛會。荅。慈恩和尚云。由佛慈悲。廣為引化。有靈之類。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潤萌芽。冀智藥而除眾苦。如歸慈父。若趣醫王。但由平等慈悲。恩霑動植者也。動者有情。植者。無情草木等類。如來行處。有情遇之。便得超升。無情枯木。再生花結果也。

*二總顯受持。通前諸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疏 然此流通。偏通第九。若通九會。於理無違。何必將斯。要該九會。又準前例。說法之後。尚闕現瑞。及證成等。但案梵文。足有始終。

鈔 何必將斯等者。古德多云。經來未盡。故無流通。即意懸指此文。通於九會。今不用之。故云何必也。尚闕現瑞等者。諸會說竟。皆有之也。即知各自流通也。

*第四慶讚迴向。

我佛昔於大劫海 修行苦行為眾生 證此難思解脫門 何幸得聞能讚演 願此勝因皆上薦 寶祚長安帝道昌 四恩百辟及含生 同證玄門齊智海

鈔 文有二偈。初偈慶遇申讚。後偈舉益迴向。前中初三句。述所證難思。後一句。慶聞讚演,於初中初二句。標佛悲願。後一句。顯證難思。初中上句標。行願時長。下句正明行願。於中上四字。正舉修行。下三字標行所為。下一句。顯證難思。中言難思等者。即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門者。即能入暜賢行願也。此正舉所讚也。後偈中。初四字舉所迴善根。下三字等。正申迴向。於初即迴向有情。末後一句。迴餘二處。初中先明。上報四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識。上四恩中。初別顯王恩。皆上薦寶祚等。下通舉四恩。謂一王恩。二三寶恩。三父母恩。四眾生恩。此上一一有大恩德。故迴向上報也。廣如本生心地觀經所明。言百辟者。總舉臣寮。同上王恩也。及含生者。即有情之異名。總有十種。一名類生。二名膚生。三名羣生。四名懷生。五名蒼生。六名眾生。七名舍生。八名異生。九名緣生。十名有情。今即一數也。末後一句。迴餘二處者。玄門二字。即真如實際智海二字。即無上菩提。願四恩三有。同證斯道也。此中及含生等。是向眾生。即隨相行。齊智海。是向菩提。即離相行。玄門是向實際。實際即非隨非離。隨相行是大悲下化。離相行是大智上求。即隨相與離相二行。闕一不可也。何以。隨相若闕離相。則成有漏。離相若闕隨相。即墮偏空。以離相得隨相故。觀空而萬行沸騰。隨相得離相故。涉有而一道清淨。如此二行不闕。方可觀空不礙有。涉有不礙空。所以然者。謂事即理故。色即空故。理由事顯。事藉理空。理空即觸目全真。事顯乃無非是佛。又空即色而萬別。事事皆具色即空而一如。相無不寂。若如是解者。無一心忠不證。念念道成。無一事而非真。塵塵佛土。此乃圓宗所詮也。所以此教。圓無不玅。廣無不周。玄而復湥。暜而能徧。迴異諸教凡小權乘之行。成暜賢圓融稱性之行也。

○ 南天竺烏茶國。湥信最勝善逝灋者。修行最勝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淨師子王。上獻摩訶支那大唐國。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師子中大王。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剎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暜賢行願品。謹奉進上。伏願。大國聖王。福聚高大超須彌山。智慧湥廣過四大海。十方國土通為一家。及書此經功德。願集彼無量福聚。等虛空界。一切世界海無盡眾生界。一切皆如善財童子。得佛正見。具足智慧。見不可思議真善知識。咸生歡喜。得佛廣大暜光朙照。離諸貪著。成就無垢暜賢菩薩最勝行願。伏願書此大乘經典進奉功德。慈氏如來成佛之時。龍華會上。早得奉覲大聖天王。獲宿命智。瞻見便識。同受佛記。盡虛空。徧灋界。廣度未來一切眾生。速得成佛。

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進奉梵夾。十二年六月五日奉詔於長安崇福寺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譯畢進上。

罽賔國三藏賜紫沙門般若宣梵文

東都天宮寺沙門廣濟譯語

西朙寺賜紫沙門圓照筆受

保壽寺沙門智柔迴綴

保壽寺沙門智通迴綴

成都府正覺寺沙門道弘潤文

章敬寺沙門鑒虛潤文

大覺寺沙門道章校勘證義

千福寺沙門大通證禪義

太原府崇福寺沙門澄觀詳定

千福寺沙門虛邃詳定

專知官右神筞軍散兵馬使衙前馬軍正將兼押衙特進行鄧州司灋參軍南珍貢

右神筞軍護軍中尉兼右街功德使元從興元元從雲麾將軍右監門衛大將

軍知內侍省事上柱國交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臣霍仙鳴

左神筞軍護軍中尉兼左街功德使元從興元元從驃騎大將軍行左監門衛

大將軍知內侍省事上柱國邠國公食邑三千戶臣竇文場等進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作

若發現有任何錯別字,敬請來信告知,以便修正,功德無量!

華嚴經疏論纂要總字數:1,971,614